鋼鐵工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7 13:39: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鋼鐵工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鋼鐵工業論文:鋼鐵工業的構想與實踐綜述
本文作者:榮文麗武力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
改革開放推動下,發展鋼鐵工業的思想和實踐(1978—1992)
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發展經濟和實現現代化成為全黨的工作中心。鋼鐵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再次凸顯出來。中共中央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及改革開放思想的指導下,一方面,將鋼鐵工業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排頭兵,積極推進鋼鐵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另一方面則通過對外開放,積極支持鋼鐵工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利用國外鐵礦石資源發展中國的鋼鐵工業。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中國鋼鐵工業得到迅速發展,粗鋼產量由1978年的3178萬噸發展到1992年的8093萬噸。(一)改革開放思想指導下的鋼鐵工業發展實踐如前所述,長期以來鋼鐵工業都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處于特別重要的地位,但也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產業和薄弱環節,尤其是1977年中國掀起新一輪經濟建設高潮后,產品供求缺口更大,不得不大量依靠進口彌補。例如,1978年從國外進口鋼材830.5萬噸,比1977年鋼材進口增長65%,進口鋼材相當于當年國內產量的37.6%。因此,發展鋼鐵工業首當其沖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視。關于如何發展鋼鐵工業,早在1978年9月18日鄧小平在聽取中共鞍山市委負責人匯報時就講到:“世界在發展,我們不在技術上前進,不要說超過,趕都趕不上去,那才真正是爬行主義。我們要以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我們要有這個雄心壯志。”[7](P129)1978年10月11日,鄧小平在全國總工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致詞時再次講到:“各個經濟戰線不僅需要進行技術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進行制度上、組織上的重大改革。進行這些改革,是全國人民的長遠利益所在,否則,我們不能擺脫目前生產技術和生產管理的落后狀態。”[7](P136)實行制度和技術上的雙重改革,成為新時期指導鋼鐵工業發展的重要思想。鋼鐵企業初期的改革主要體現在“放權讓利”上。到1992年,全國縣屬以上全民所有制鋼鐵企業90%以上都實行了承包,上海、河北、山東、湖南、江西、四川等省、市、冶金廳(局)也相繼實行行業總承包。1993年,鋼鐵企業正式執行《鋼鐵產品價格放開的改革方案》,規定鋼材產品中除國防軍工、農業、農田水利(含救災)以及部分鐵路專用材仍執行國家計劃價和指導價外,其余93%的鋼材價格全部放開[2](P133)。此舉標志鋼鐵工業價格雙軌制的結束。隨之進行了一系列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其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的改革。通過改革權力過于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和管理方法,增強了鋼鐵企業發展的活力。(二)以寶鋼建設為標志,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利用國外鐵礦石資源發展中國的鋼鐵工業采用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對于加快實現冶金工業現代化、加快鋼鐵工業發展速度具有重要意義。鄧小平一貫積極支持鋼鐵工業引進國外資金和先進技術。1978年,鄧小平于5月會見馬達加斯加民主共和國政府經濟貿易代表和10月會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新聞代表團時都提到:“要引進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先進裝備,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7](P111、133)新時期,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等思想的指導下,鋼鐵工業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加速了鋼鐵工業現代化的進程。其中,寶鋼的建設為最典型的代表。1978年3月11日國務院同意計委、建委、經委、上海市、冶金部《關于上海新建鋼鐵廠的廠址選擇、建設規模和有關問題的請示報告》,決定從日本引進成套設備,在上海寶山縣新建鋼鐵廠。上海寶山鋼鐵總廠引進項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鋼鐵工業同國外進行技術經濟合作的最大工程,受到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1979年7月21日,鄧小平在上海考察時說:“寶鋼工程,第一要干,第二要保證干好。”;9月,鄧小平再次指出:“歷史將證明,建設寶鋼是正確的。”[8](P538)陳云在上海調查時也講到:“寶鋼在四化當中是第一個大項目,要做出榜樣。要協力同心,把寶鋼搞好。”關于寶鋼二期工程的建設,1984年2月15日,鄧小平視察正在建設中的上海寶山鋼鐵總廠時指出:“寶鋼二期工程肯定要上。”并題詞:“掌握新技術,要善于學習,更有善于創新。”在視察寶鋼主要原料碼頭時進一步指出:“我們要把日本的技術都學過來。”[9](P961)從1978年至1994年,中國鋼鐵工業擴大了對外交流,除寶鋼外,還引進礦山、冶煉、加工等先進技術和設備600余項,連同寶鋼用匯達100億美元,大大超過改革前30年的總和[2](P142)。在建設寶鋼的同時,首鋼、上鋼、鞍鋼、邯鋼等一大批大中型鋼鐵企業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既吸收了國外先進生產技術,又結合中國的國情,在引進中吸收、創新,從而使中國的鋼鐵生產技術進入了積極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新時期,對加快中國鋼鐵工業現代化進程有著重要作用。曾任國家體改委主任的陳錦華說:“寶鋼的建成,不僅僅是建設了一個世界級鋼鐵聯合企業,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實踐科學發展觀的一種模式,帶動了中國鋼鐵工業做大做強,在世界上提升了中國鋼鐵工業的水平和競爭力。”鋼鐵工業后三十年比前三十年發展得快,發展得好,得益于改革開發,在這個變化中,寶鋼起了一種示范榜樣作用[10](P85)。寶鋼的建設,使中國對使用進口礦也有了新的認識。改革開放以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鋼鐵工業所需原材料主要靠自力更生。據統計,1974年以前,每年進口鐵礦石都沒有超過百萬噸。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提出,中國進口鐵礦石逐漸增多,但并沒有形成大的規模。1978年,寶鋼廠選址時就考慮使用進口礦,可以利用江運和海運的方便條件。當時,世界上的礦石生產有余,可以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在努力建設國內礦山的同時,使用進口礦,迅速發展中國的鋼鐵生產[11](P88)。同時,具有相應的港口碼頭,是建設大型現代化鋼鐵廠的前提條件之一,也是鐵礦石及成品鋼材運輸的主要方式。寶鋼建設時期,經過專家多次勘察和論證,在石洞口建設原料碼頭,在北侖山建造10萬噸級的泊位碼頭等,為鋼鐵工業“利用兩種資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1981年前后,繼寶鋼設計使用進口礦之后,一些專家提出了內地鋼鐵企業也可以使用進口礦的設想,但馬上招來非議。有人說這是“崇洋媚外”,不顧國情[12](P149)。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利用國外礦產資源,加快發展鋼鐵工業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戰略方針。1981年11月,五屆人大四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利用兩種資源,首先是國內資源,其次是國際資源;開拓兩個市場,首先是國內市場,其次是國際市場[13](P1025)。1984年,中國與澳大利亞哈默施利公司合資1億美元,在西澳創建了一家中外合資的恰那鐵礦,中方投資額為6000萬美元,一期規模為1000萬噸[12](P151)。1985年,寶鋼一期工程投產后,進口鐵礦石量有大幅度的增長,到1992年中國進口鐵礦石量達到了2500萬噸。
市場化和全球化下,發展鋼鐵工業的思想和實踐(1992—2002)
鋼鐵工業在這一階段經歷了大起大落的發展。1992年初鄧小平的南巡講話使全國上下解放思想,沖破傳統習慣的禁錮,加上經濟治理整頓的結束,各地掀起了新一輪經濟建設高潮,從而對鋼材需求迅速升溫,嚴重供不應求,鋼鐵產業的效益大增,鋼鐵工業獲得快速發展。但隨著1997年買方市場的逐漸形成,鋼鐵工業開始出現產能過剩,效益下降的趨勢。鋼鐵工業發展的主要矛盾開始從總量問題轉向結構問題和效益問題。這一時期,中共中央、國務院一方面提出了鋼鐵工業發展要有新思路,優化結構;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市場,走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一)發展新思路鄧小平南巡講話與中共十四大的召開,使人們的思想進一步得到解放,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發展經濟的積極性進一步調動起來之后,各地基礎建設蓬勃興起,對鋼材需求迅速升溫。地方鋼鐵企業特別是縣鄉冶金企業得到迅猛發展。據統計,僅到1993年,全國縣鄉冶金工業主要產品產量鐵礦石為8622萬噸,占全國產量的36.7%;生鐵1843萬噸,占全國的23.5%;鋼1124萬噸,占全國的12.7%;鋼材1430萬噸,占全國的18.8%[14](P493)。在地方鋼鐵工業的興起與鋼鐵企業改革的推動下,中國的鋼鐵工業得到迅猛發展。鋼鐵工業企業數量由1992年的1744個上升到2002年的3333個;產量由8093萬噸上升到2002年的18237萬噸,居世界首位。但隨著國內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及市場化程度的進一步提升,鋼鐵工業外延型擴張、產品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開始凸顯出來,初級產品生產能力過剩。1997年爆發亞洲金融危機,受其影響,鋼材價格平均每噸比上年下降約180元,全行業減利176億元。這個時期,鋼鐵工業的生產增長與經濟效益呈完全相反的變化趨勢:鐵、鋼和鋼材連年大幅度增產,1998年比1993年分別增長了3260萬噸、2450萬噸和2500萬噸,增幅分別為37.3%、27.36%和32.44%;而實現的利潤卻從1993年的294億元降至1998年的20億元左右,降幅達90%以上[15](P53)。鋼鐵工業發展的主要矛盾開始從總量問題轉向結構問題和效益問題。對此,在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閉幕時講到:“多年來的經驗表明,我們講發展,難就難在把速度和效益有機結合起來。問題往往出在偏重數量擴張,單純追求增長速度,而忽視經濟質量,效益不理想,整體素質不高。這是我們今后經濟工作中需要認真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正確處理速度和效益的關系,必須要更新發展思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這種轉變的基本要求是,從依靠增加投入、鋪新攤子、追求數量,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轉到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16](P1462)。控總量調結構,提高經濟效益,成為鋼鐵工業健康持續發展的條件。中共中央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指出,“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關閉產品質量低劣、浪費資源、污染嚴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廠礦;淘汰落后設備、技術和工藝,壓縮部分行業過剩生產能力[17](P1374—1375)。早在1999年1月,國家經貿委就發出《關于做好鋼鐵工業總量控制工作的通知》,隨后又分兩批公布了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2000年2月,由國家經貿委牽頭成立總量控制領導小組,下設鋼鐵總量控制工作辦公室,設在國家冶金工業局;各省、自治區、市政府主要負責人為總量控制第一責任人。“九五”期間,淘汰落后工藝設備有了重大突破。一是基本淘汰了平爐和化鐵煉鋼;二是大中型企業基本淘汰了橫列式和復二重軋機;三是開始淘汰和關停“五小”鋼鐵企業。(二)充分利用國內外市場和資源買方市場新局面的出現,經濟增長也從資源約束為主轉向市場需求約束為主的階段。同時,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能否持續保持經濟適度快速增長,成為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擴大內需的戰略方針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1998年2月,在中共十五屆二中全會上提出,“為了應對這場金融危機,最根本的是做好國內的經濟工作。其一,要保持增長速度,要努力擴大內需,發揮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其二,鼓勵進出口貿易和吸引外資,千方百計擴大出口,適當增加進口”[18](P205)。在全球化背景下,充分利用國內外市場成為鋼鐵工業發展的動力。在擴大內需與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指導下,1998年到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為7.8%。2001年資本形成總額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1%[19](P57)。在經濟增長的帶動下,鋼鐵工業產量、產能和出口大增。1998年到2003年,鋼鐵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從410億元增加到了1453億元,增加了250%;粗鋼產量從1.1億噸增加到2.2億噸,增加了94%;銷售利潤率也從1998年的0.27%增加到了2001年的4.3%。利用國外市場帶動鋼鐵工業發展也取得很大進展。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展發展空間提供了更好的機會。中國的鋼材出口量由1997年的462萬噸增加到了2003年的695萬噸。鐵礦石進口量由1997年的0.55億噸增加到2003年的1.48億噸。
資源環境約束下,發展鋼鐵工業的思想和實踐(2002—2012)
鋼鐵工業綠色化研究論文
摘要目前,我國鋼鐵行業正以突飛猛進的速度發展著,在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給我國環境帶來的污染也愈來愈嚴重,環境問題成為制約我國鋼鐵行業發展的重要問題。因此,主要論述鋼鐵行業近年來的發展和存在的環境問題,進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鋼鐵綠色化的必要性及幾點建議。
關鍵詞鋼鐵工業綠色化環境
1引言
中國的鋼鐵工業歷經50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以來,有了巨大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鋼產量增加速度加快,技術水平明顯提高,產品結構不斷調整,成為名副其實的鋼鐵大國。但是,鋼鐵工業也是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產業,是能源、資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大戶。目前,鋼鐵行業的能耗占全國總能耗的10%以上,鋼鐵行業水耗占全國工業水耗的9%左右;而且,我國鋼鐵工業的能耗、水耗指標大大高于國外的先進水平。隨著我國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將會帶來一系列更加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影響鋼鐵工業發展的重要問題。因此,對于中國鋼鐵綠色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2近年來我國鋼鐵工業化迅速發展的狀況
1996年我國鋼產量首次超過1億噸大關,躍居世界第一位,此后我國鋼產量一直保持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2002年實現鋼產量1.8億噸,到2003年鋼產量突破2億噸,達到22234萬噸,2004年全國共產鋼27279萬噸,比上年增長22.7%,生鐵、鋼材的產量分別達到創紀錄的25185萬噸與29723萬噸(含重復材),同比增長均在20%以下。在鋼材品種和質量方面,已經逐步形成能冶煉包括高溫合金、精密合金在內的1000多個鋼種,軋制和加工包括板、帶、管、型、線、絲等各種形狀的4萬多個品種規格的鋼材;各項技術經濟指標明顯提高。從1991~2003年鋼產量增加近2.13倍,總能源消耗量只增加1.84倍;噸鋼耗新水量下降了75.2l%;噸鋼廢水排放量下降了82.56%。尤其是噸鋼能源消耗大幅度降低,去年我國重點企業平均噸鋼綜合能耗764.06kg/t,比1991年下降50.53%;噸鋼可比能耗為741.48kg/t;污染物綜合排放合格率達到90.59%;廢氣處理率達到98.31%,環境質量明顯提高。
鋼鐵工業國內轉移影響要素
鋼鐵號稱“工業糧食”,是一國工業化之基礎,是我國支柱產業,對國家經濟安全意義重大。鋼鐵產業轉移是一國鋼鐵工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指鋼鐵產業空間格局隨時間而變化的過程,其結果是鋼鐵產業發展的非均勻分布。從轉移范圍看,鋼鐵產業轉移可分成國內轉移和國際轉移。從影響因素看,鋼鐵產業轉移可分成市場自發轉移和政府調控轉移。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鋼鐵工業已經歷較完整生命周期,研究其國內轉移路徑和影響因素有助于把脈我國鋼鐵工業國內轉移趨勢,為完善我國鋼鐵工業法規體系,推進有序合理的國內轉移提供借鑒。
一、主要國家鋼鐵工業國內轉移路徑
美國、日本和西歐主要發達國家鋼鐵工業國內轉移均大體經歷了由原材料導向向消費地導向、由內陸布局向沿海沿江沿湖布局之轉變。
(一)美國
美國近代鋼鐵工業發跡于東北部大西洋沿岸,最初利用木炭和小鐵礦發展小作坊生產。伴隨無煙煤的廣泛使用,冶煉中心向西遷至靠近無煙煤產地的伯利恒和斯克蘭頓地區。焦炭煉鐵技術推廣以后,其中心繼續西移,轉移至生產焦炭的匹茲堡地區,遂成為美國最早的鋼鐵工業中心。該地區具有發展鋼鐵工業的天然優勢,附近有優質煤礦,并能通過五大湖和內河航運廉價購入的蘇必利爾鐵礦。此外,緊靠大西洋沿岸工業區,交通便利,鋼鐵需求旺盛。伴隨鋼鐵消費量和消費區域的不斷擴大,20世紀初,在鹽湖地區又興起許多新鋼鐵工業中心,如芝加哥、克利夫蘭、底特律和布法羅等,北部大西洋沿岸作為全國最大的鋼鐵消費區,也建成大規模鋼鐵廠。二戰之后,鋼鐵工業向沿湖、沿海的消費區如芝加哥和大西洋沿岸集中,匹茲堡地區的中心地位大大削弱。原因是:一是煤和鐵礦石可利用廉價水運,并有低運價優惠,而鋼鐵運價卻很高。二是戰后蘇必利爾湖區富礦大減,從加拿大、委內瑞拉等進口優質廉價鐵礦石日益增加。三是煉鋼中消費的大量廢鋼資源主要來自消費區。20世紀60年代之后,消費區小鋼廠利用廢鋼資源運用電弧煉熔煉、連鑄機鑄坯等工藝煉鋼成為美國鋼鐵工業一大特色,對于平衡鋼鐵工業布局起到重要作用。至20世紀末21世紀初,美國前五大產鋼州均集中于東北部五大湖和大西洋沿岸地區,分別是俄亥俄、印第安納、賓夕法尼亞、密歇根和伊利諾伊州。從美國鋼鐵工業國內轉移歷程來看,其分布從靠近資源地型逐漸向臨海和臨消費地轉變;充分利用水運條件,沿海、沿湖、沿河建大廠。鋼鐵工業的資源密集、規模經濟等特點決定了其產業轉移方向,形成了向臨海、臨消費地集聚,這不但有利于企業實現規模經濟,也利于提高產業競爭力。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美國鋼鐵工業以大型鋼鐵聯合企業為骨干,但是以廢鋼為主要原料的電爐小廠發展迅速,其流程短,在經濟效益上遠高于傳統長流程大型鋼鐵廠,其發展對于鋼鐵工業國內轉移意義重大。
(二)日本
鋼鐵工業發展論文
1鋼鐵工業存在的問題和可持續發展
中國鋼鐵發展受諸多因素的制約:資源短缺,技術落后,產品結構不合理,勞動生產率不高,對環境的污染太大,這些因素都影響著鋼鐵工業的發展。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環境保護是鋼鐵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可持續發展也為保持清潔的環境提供物質基礎。只有保證環境不被破壞,資源和合理開發和利用,才能保證資源的持續性,實現環境和鋼鐵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但在實踐上,我們在努力的尋求一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平衡點。我們之所以難以協調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主要是是受經濟利益的影響,在粗放經營時代,我們一味把規模的擴大和產能的增長視為經濟活動的主要目標,從而加速了瓶頸與制約因素的形成[1]。從2008年我國鋼鐵工業能耗數據看,我國比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高出11%左右。鋼鐵工業廢水排放占工業廢水總排放量的8.53%,工業粉塵排放量占我國工業粉塵排放總量的15.18%,CO2排放量占全國9.2%,固體廢棄物排放總量占全國工業總排放量的17%,SO2排放量占全國總排放量的3.7%[2]。以上數據說明了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我國雖然是鋼鐵生產大國,但也是我國的廢物處理技術還比較落后。總的來說,我國的鋼鐵工業還沒完全擺脫“粗放型”的生產模式,提高生產技術和廢物處理技術是鋼鐵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2鋼鐵工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
通過分析世界鋼鐵工業的發展規律和我國鋼鐵工業的現狀,我么可以看出,未來環境的惡化與資源的短缺對鋼鐵工業可持續發展越來越不利。從環境方面來,當今國內的自然環境受到多年粗放型鋼鐵工業的沖擊,已經到了必須治理的地步。人們對環境的保護必將對鋼鐵業提出越來越高的標準,以保護人們共同的生活環境。從自然資源方面看,由于鋼鐵工業的發展,地球的鐵礦石不斷地減少。我國優質鐵礦石存儲量比較小,資源緊缺的現實對礦石、焦炭等鋼鐵業主要資源的利用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需找到一條適合國情的鋼鐵發展道路。技術的創新顯然應該是首先要考慮的方法,它是能同時加快鋼鐵工業發展,有效利用資源、保護環境根本方法,它應滲透于鋼鐵工業的各個環節。
2.1鋼鐵工業技術的創新
通過技術革新來降低工業過程中的原料消耗和損失,減弱對設備的自身的破壞,延長其使用壽命。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提高技術水平:降低各生產中原料、零部件和耐火材料、鐵水、燒結礦等的消耗;提高能源系統生產、加工等環節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焦炭、電力、蒸汽、氧氣、鼓風等二次能源在生產、加工、運輸過程中的能耗和耗損或放散;減少生產中燃料、電、氧氣、水等能源消耗;制定合理的方式回收生產過程中散失的各種余熱、余能和廢棄物等[3]。
鋼鐵工業經濟稅收交流材料
一、我省鋼鐵工業經濟與稅收發展狀況
(一)鋼鐵工業發展狀況
1.從業企業數量進一步增加。一是重點企業快速增加,*年末全省規模以上鋼鐵企業只有4戶,分別是新余鋼鐵廠、南昌鋼鐵廠、萍鄉鋼鐵廠和洪都鋼鐵廠。經改制和新設,到20*年底,規模以上鋼鐵企業增加到7戶,分別為新余鋼鐵有限公司、新余鋼鐵股份公司①、南昌鋼鐵有限公司、萍鄉鋼鐵有限公司、安源鋼鐵有限公司②、江西洪都鋼鐵公司和江西金沙港鋼鐵公司。二是外資和民營資本進入使規模以下鋼鐵企業數量迅速增加,20*年末已達246戶,其中:煉鐵企業25戶、初級煉鋼企業18戶,鋼材延壓加工企業2*戶。所有253戶企業中直接從事鋼坯鋼材生產的企業有21戶。
2.企業資本和產品結構趨向優化。一是“*”期間全省重點鋼鐵企業先后實施完成股份制改造,現代公司制企業模式初步確立,產權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二是產品結構調整呈現向好勢頭,隨著20*年4月新余鋼鐵廠120萬噸中厚板項目建成投產,結束了我省長期以來只能生產低端建筑鋼材的歷史,至20*年末,中厚板產量已達113萬噸,占全省鋼材總產量的11.1%。
3.鋼鐵工業規模進一步擴張。一是全省鋼材產量迅速提高,20*年全省成品鋼材產量達到1*7.82萬噸,比*年增加了734.92萬噸,年均增加147萬噸,平均增速高達29.2%。二是占全國鋼材產量比重提升,20*年江西成品鋼材產量占全國的2.7%,比*年提高0.5個百分點。三是企業規模不斷壯大,20*年全國49戶鋼鐵企業入選中國500強,我省新余鋼鐵廠、萍鄉鋼鐵廠和南昌鋼鐵廠分別列49戶鋼鐵企業第24位、43位和46位,而20*年由于產量提高其排名分別提高到第22位、23位和37位,當年規模以上單戶產量規模排名我省列全國第三位,僅次于上海和北京。
4.企業利潤規模逐步攀升。“*”期間隨著產能不斷擴張,利潤規模也提高到新水平。如重點企業新余鋼鐵廠、萍鄉鋼鐵廠、南昌鋼鐵廠和洪都鋼鐵廠20*年實現利潤合計8.51億元,比20*年增加5.32億元,年均增加1.33億元,年均增長27.8%。
鋼鐵工業循環經濟論文
1工業共生與循環經濟模式構建
1.1工業共生的內涵和本質
受生物界中共生現象的啟示,在20世紀80年代末,一些學者開始研究工業系統中存在的共生關系,并將工業共生定義為一種工業組織形式。在其中某一生產過程的廢物可以用作另一生產過程的原料,從而最高效地利用資源和最大限度地減少工業廢物。顯然,工業共生的本質就是模仿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方式,使不同企業之間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使上游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成為下游生產的原料,達到相互間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1.2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與工業共生
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通過食物鏈在生物圈和外界環境之間形成循環、流動和充分利用,其整個過程不產生任何絕對意義上的廢物。循環經濟模式是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即建立起“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的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對能源及其廢棄物實行綜合利用的生產活動過程,而不同企業(產業)之間形成相互共享資源和利用副產品的關系,正是前述工業共生的題中之義。
2基于工業共生的鋼鐵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構建
鋼鐵工業應對鐵礦石上漲策略分析論文
摘要:國際鐵礦石自2004年以來,已經連續四年上漲,其中,2004年上漲18.6%,2005年上漲71.5%,2006年上漲19%,07年上漲9.5%,2008年,寶鋼在與巴西淡水河谷公司達成65%和71%的漲價協議后,又與力拓公司和必和必拓公司達成粉礦和塊礦分別上漲79.88%和96.5%的協議,鐵礦石的大幅上漲大大壓縮了中國鋼鐵企業利潤,從鐵礦石貿易結構出發,分析鐵礦石上漲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鐵礦石;產業集中度;應對策略
1國際鐵礦石貿易結構現狀
1.1世界主要供應國家和地區的出口情況
世界鐵礦石供應主要來自拉丁美洲的巴西和智利、澳大利亞、印度和南非,2004年,世界鐵礦石海上貿易量達到5.83億噸。比2003年增加12.12%,2005年全球海運鐵礦石貿易量達到6.45億噸,比上年增加6200萬噸,增長10.6%,2006年增長為11.9%,達到7.22億噸。其中,澳大利亞自2002年起,超過巴西居第一位,2005年出口量增加2900萬噸,達2.4億噸,2006年增至2.74億噸,占國際鐵礦石出口總量1/3以上。巴西居第二位,2005年鐵礦石出口量增長8%,增加1900萬噸,達2.19億噸,2006年增長8.7%,達2.43億噸,占國際鐵礦石出口總量近1/3。再次是印度,年出口鐵礦石4800萬噸,占印度鐵礦石產量的54%。南非主要有庫博(Kumba)和阿斯芒(Assmang)兩家鐵礦生產企業.Kumba(2003年12月AngloAmerican控股66.7%)所屬錫興鐵礦年產2700噸,計劃開發錫興南礦區年產1000萬噸,Assmang年產500萬噸.通過大規模兼并與收購以及資本運作,鐵礦石生產日益向少數企業集中,鐵礦石逐漸被少數人控制。全球鐵礦石生產已形成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力拓礦業公司(RioTinto)和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公司(BHPBILLITON)的“三分天下”之勢。這三大礦業集團鐵礦石年產量占全球的2/3,居于壟斷地位。以2005年為例,澳大利亞和巴西兩國鐵礦石總出口量合計為4.6億噸,約占全球海運貿易量的70%以上。
1.2世界主要需求國家和地區的進口現狀
我國鋼鐵工業發展論文
摘要目前,我國鋼鐵行業正以突飛猛進的速度發展著,在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給我國環境帶來的污染也愈來愈嚴重,環境問題成為制約我國鋼鐵行業發展的重要問題。因此,主要論述鋼鐵行業近年來的發展和存在的環境問題,進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鋼鐵綠色化的必要性及幾點建議。
關鍵詞鋼鐵工業綠色化環境
1引言
中國的鋼鐵工業歷經50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以來,有了巨大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鋼產量增加速度加快,技術水平明顯提高,產品結構不斷調整,成為名副其實的鋼鐵大國。但是,鋼鐵工業也是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產業,是能源、資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大戶。目前,鋼鐵行業的能耗占全國總能耗的10%以上,鋼鐵行業水耗占全國工業水耗的9%左右;而且,我國鋼鐵工業的能耗、水耗指標大大高于國外的先進水平。隨著我國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將會帶來一系列更加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影響鋼鐵工業發展的重要問題。因此,對于中國鋼鐵綠色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2近年來我國鋼鐵工業化迅速發展的狀況
1996年我國鋼產量首次超過1億噸大關,躍居世界第一位,此后我國鋼產量一直保持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2002年實現鋼產量1.8億噸,到2003年鋼產量突破2億噸,達到22234萬噸,2004年全國共產鋼27279萬噸,比上年增長22.7%,生鐵、鋼材的產量分別達到創紀錄的25185萬噸與29723萬噸(含重復材),同比增長均在20%以下。在鋼材品種和質量方面,已經逐步形成能冶煉包括高溫合金、精密合金在內的1000多個鋼種,軋制和加工包括板、帶、管、型、線、絲等各種形狀的4萬多個品種規格的鋼材;各項技術經濟指標明顯提高。從1991~2003年鋼產量增加近2.13倍,總能源消耗量只增加1.84倍;噸鋼耗新水量下降了75.2l%;噸鋼廢水排放量下降了82.56%。尤其是噸鋼能源消耗大幅度降低,去年我國重點企業平均噸鋼綜合能耗764.06kg/t,比1991年下降50.53%;噸鋼可比能耗為741.48kg/t;污染物綜合排放合格率達到90.59%;廢氣處理率達到98.31%,環境質量明顯提高。
鋼鐵工業BP神經網絡運用思考
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NeuralNetworks,即ANN)是20世紀80年展起來的一種模仿生物結構和功能的信息處理系統,它具有自組織、自學習、自適應、快速處理、高度容錯、聯想記憶以及可以逼近任意復雜的非線性系統等獨特優點。在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中,人工神經網絡在處理材料科學的許多問題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已普遍用于材料設計與成分優化、材料的智能加工與控制、材料加工工藝的優化、材料相變規律研究與相變點預測、材料性能及缺陷預測等方面[1-6]。在鋼鐵工業中,基于誤差反向傳播網絡(BackPropagation,即BP算法)的神經網絡以其結構清晰、可操作性強等優點而成為鋼鐵工業中使用最廣泛的一種人工神經網絡模型。
1BP神經網絡簡介
1986年,Rumelhart,Hinton和Williams完整而簡明地提出一種ANN的誤差反向傳播訓練算法(簡稱BP算法),系統地解決了多層網絡中隱含單元連接權的學習問題,由此算法構成的網絡我們稱為BP網絡。
1.1BP神經網絡的基本原理
BP網絡的基本思路是將訓練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正向傳播,輸入信息從輸入層經隱含層單元處理后傳向輸出層,每一層神經元的狀態只影響下一層神經元狀態。倘若在輸出層得不到希望的輸出,則轉入第二階段反向傳播,將誤差信號沿原來的神經元連接通路返回。通過修改各層神經元的權值,逐次地向輸入層傳播進行計算。這樣,反復地運用這兩個過程,使得誤差信號最小,最后使得信號誤差達到允許的范圍之內。
1.2BP神經網絡的神經元模型
鋼鐵工業調整振興實施方案
鋼鐵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是*省骨干優勢產業,涉及面廣,關聯度大,拉動力強,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20*年下半年以來,*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迅速向實體經濟蔓延,*國鋼鐵行業成為受其影響最嚴重的行業之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考驗。為貫徹落實國家《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方案》以及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政策措施,應對危機,克服困難,推進*省鋼鐵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增強產業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實現產業振興,特制定本方案。
一、發展現狀及趨勢
(一)發展現狀。截至20*年底,全省規模以上鋼鐵企業資產總額2700億元,從業人員約15萬人。鋼鐵產能20萬噸以上的企業約30家,其中100萬噸以上的企業有*鋼鐵集團(含濟鋼、萊鋼、張鋼、石橫特鋼、永峰鋼鐵)、日照鋼鐵、青島鋼鐵、濰坊鋼鐵、泰山鋼鐵、淄博南金兆集團、魯麗鋼鐵、富倫鋼鐵、壽光巨能特鋼、廣富集團、江鑫鋼鐵、三德特鋼等。20*年,全省累計生產鐵4657萬噸、鋼4459萬噸、鋼材5027萬噸,分別占全國鐵、鋼、材總產量的9.76%、8.88%和8.7%,分別比上年增長-3.8%、1.17%和1.35%;實現工業增加值929.17億元,占全省GDP的3%;實現銷售收入37*.46億元、利稅279.02億元、利潤15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3.36%、-19.82%、-29.71%。全省重點鋼鐵企業噸鋼綜合能耗達到640.23千克標煤,噸鋼可比能耗達到640.85千克標煤,噸鋼耗新水達到3.53噸,提前實現了國家《鋼鐵產業發展政策》提出的主要能耗指標。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外鋼材需求下降,鋼鐵產品普遍陷入價格急跌、銷售不暢、產量銳減、庫存增加、效益下滑、資金緊張的困局,長期以來粗放型發展模式造成的結構性矛盾凸顯。具體表現在:
一是生產力布局不合理。*省鋼鐵產業只有約20%的產能布局在原料、運輸、市場等具有比較優勢的沿海地區。傳統的三大鋼鐵企業中,濟鋼地處省會大城市,交通運輸、水資源、環保、土地等制約因素日益突出;萊鋼地處缺水地區,交通運輸條件較差;青鋼地處旅游城市,發展空間受限。省內其他中小鋼鐵企業均分布在資源、環境、運輸和生產成本受限的內陸地區。總體來看,*省鋼鐵產業布局與國家鋼鐵產業政策要求和今后鋼鐵產業發展趨勢不適應。
二是裝備水平總體偏低。據對省內22家主要鋼鐵生產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現有高爐中,大于1000立方米高爐僅占高爐總數的37%;現有轉爐中,大于120噸轉爐僅占轉爐總數的47%;現有電爐中,大于70噸電爐僅占電爐總數的38%。目前,*省鋼鐵產業最大的高爐為1880立方米,最大的轉爐為120噸,最大的電爐為70噸,最寬的中厚板軋機為3500mm,最寬的熱軋薄板軋機為1700mm,缺少大型化、現代化技術裝備,與國內外先進鋼鐵企業存在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