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11:48: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際貨幣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際貨幣系統革新分析

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所引起的改革呼聲早已沉寂,本輪全球金融危機再一次掀起對現存國際貨幣體系的強烈拷問,各國政要學者紛紛建言。國際貨幣體系的實然(現實狀況)與應然(理想設計)之間的矛盾始終存在,迫使我們從“不得不然”中尋找二者割裂的原因。雖然本輪危機已漸行漸遠,但卻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案例以供考察,本文擬在后危機背景下、從國際貨幣體系的決定因素作為分析起點,來探究其改革的出路。

一、理論回顧

金本位瓦解之后,對于國際貨幣體系的理想設計的討論始終存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伊始,便伴隨著對其的批評和質疑;以危機頻發為特征的牙買加體系更是引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改革呼聲。回顧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相關理論分析與建議,我們發現,幾十年來的探索并沒有在理論上取得實質進展。回顧以往的理論,皆沒有超出“復古”、“改良”和“激進”這三大設計方向。我們把所有倡議以某種方式恢復金本位制以及倡議建立其他商品本位制的設想,稱為復古方案。改良方案的意見只是對現有體系的明顯不足進行修補,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改革,其思想實質是維持現狀。一些以建立超國家的世界貨幣和世界中央銀行或類似國際金融機構為目的方案都屬于激進方案。在這個大方向下,不同國家的學者、政要以及不同利益階層的代言人,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改革設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仍是美國經濟學家庫珀(R.Cooper)的設想。他建議設立一個國際權力機構,發行一種用于國際貿易的特殊貨幣,各國執行獨立、統一的貨幣政策,這才是穩定匯率的唯一方法。庫珀主張,用循序漸進的辦法,使國際貨幣改革走向世界貨幣體系,即在數年內,先實行匯率目標區制,10年后再實行美、日、歐三級的單一通貨制,最后過渡到全世界都參加的單一通貨制。庫珀的設想是一個包括方法、步驟及目標的完整思想體系,后世的激進方案也都沒有脫離其窠臼。在高度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今天,“復古”方案已經基本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改良”方案在本質上是反對改革的,是既得利益者提出的或者是為了維護既得利益的,在這次危機之后也失去了市場;就改革方案而言,唯一可以選擇的就只剩下了“激進”方案。庫珀的設想就方向性而言應該是正確的,無論耗時多久,我們都應該把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最終目標設定為建立超國家的、統一的世界貨幣和世界中央銀行。然而針對達到目標的步驟和方法仍存在著許多值得商榷之處。設想美、日、歐“穩定三島”的局面以某種方式實現,那也只是三國集團代替了單極的美國而形成新的西方權力壟斷,根本沒有向超主權貨幣或世界統一貨幣過渡的傾向和可能。2009年20國首腦會議前,中國等方面提出的建立超主權國際貨幣的提議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成為本次危機以來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主要訴求。這應該也是“激進”方案的一種現實體現。但這一提議與庫珀思想的本質區別在于在步驟上繞過“穩定三島”,直接建立超主權貨幣。在本質上各種“激進”方案均屬于“理想設計”,而改革的關鍵并不在于體系的設計,就設計的內容而言應該是最簡單的環節,我們完全可以比照一國中央銀行體制來設計國際中央銀行體系。其實質問題在于“激進”方案如何實施?實施的主體是誰?實施的權力如何形成?讓我們首先從歷史追溯中尋找答案。

二、回顧歷史———國際貨幣體系是浴血奮戰的結果

目前我們所討論的國際貨幣體系始于歐洲金本位的建立,當我們用一個相對較長的視距檢索其建立至今的歷史,就發現國際貨幣體系從最初就和戰爭與國際政治格局密切相關,甚至可以說是浴血奮戰的結果。

(一)滑鐵盧戰役、維也納體系與英國的金本位制

查看全文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

一、金融全球化下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引發的問題

(一)導致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加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國際資本流動的增長速度已超過國際貿易和國際生產的增長速度。而且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短期國際投機資本數額仍在不斷膨脹。跨國資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性國際資本規模的增長主要得益于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正是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為短期性國際資本的流動提供了便利。反過來,跨國資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性國際資本的快速流動又強化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不穩定性。這些基于套利性動機的短期國際資本總是對一國金融體系的缺陷伺機攻擊,并導致貨幣危機的爆發。隨后,當短期國際性資本大批逃離該國時,又會將貨幣危機放大成銀行危機、金融危機、甚至整個宏觀經濟的衰退。

(二)導致國際儲備供求矛盾深化。國際貨幣體系決定國際儲備體系,在現行的多元貨幣體系下,一國的儲備資產中的特別提款權、儲備頭寸和黃金儲備是相對穩定的,這時,外匯就成了一國增加國際儲備的主要手段。通常來看,外匯收入的增加來源于國際收支盈余,這樣在國際收支差額與外匯儲備的關系上,一些國際收支長期盈余的國家外匯儲備需求較低,卻出現了外匯儲備的過剩,而赤字國雖有強烈的外匯儲備需求,卻出現了外匯儲備的短缺。于是,就出現了國際收支差額對外匯儲備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矛盾。

此外,國際儲備的供求矛盾還體現在儲備貨幣發行國與非儲備貨幣發行國的不平等上。對于儲備貨幣發行國來說,他們可以輕松的通過貨幣發行和貨幣互換來取得外匯儲備,但是他們作為發達國家往往又都是國際收支順差國,有大量的外匯儲備積累。對于非儲備貨幣發行國來說,他們只能通過增加出口來取得外匯,但是這些國家往往是發展中國家,出口能力有限。這樣,在國際儲備的管理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處境形成強烈反差,迫切需要儲備的國家面臨儲備短缺,而不需要儲備的國家反而出現儲備過剩。

(三)導致國際收支調節混亂。多元化的國際收支調節機制允許各國在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可采用不同調節方式,但除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調節外,其他幾種調節方式都由逆差國自行調節,并且國際上對這種自行調節沒有任何的制度約束或支持,也不存在政策協調機制和監督機制。雖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調節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職能已經發生了異化,他的主要義務由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維護固定匯率、為嚴重逆差國提供資金援助及協助建立成員國之間經常項目交易的多邊支付體系,轉移到了維持貨幣的自由匯兌,因為他假定自由浮動的匯率具有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功能,無需過多干預。這樣,當部分逆差國出現長期逆差時,由于制度上無任何約束或設計來促使逆差國或幫助逆差國恢復國際收支平衡,逆差國只能依靠引進短期資本來平衡逆差,而大量短期資本的流入為金融危機的爆發埋下了隱患。在國際收支調節問題上的這種混亂狀態,成為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與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矛盾的集中體現。

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構想

查看全文

國際貨幣機制演變

1真金白銀的黃金時代

1816年5月,英國議會通過《鑄幣法》,英國首先實行金幣本位制度;1871年,德國開始實行金幣本位制;1879年,美國恢復金本位制,同年奧匈帝國也實行了金本位制,此時一個國際金幣本位體系基本形成,穩健的運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中斷,戰爭一方面讓法幣走進歷史舞臺,一方面改變了黃金存量的分布,實為國際金本位消亡的開始,從1879年到1914年,“黃金時代”持續了35年左右,穩定、健全的貨幣制度至今都讓人們魂牽夢繞。

在國際金本位體系中,世界上各個主要國家幾乎全都實行金幣本位貨幣制度,金幣自由鑄造,自由兌換,自由流通,黃金成為國際貨幣,黃金跨國的自由流動可以解決國際收支失衡問題(黃金儲備也解決部分問題),也保障著各國相對穩定的匯率(匯率投機進一步加速了匯率的穩定),自由流動的黃金通過對世界物價水平調節而調節黃金的供應量,例如世界貨幣供應量過剩,物價水平上升,黃金的開采費用增加會導致黃金產量降低。

一切不均衡因素都將在自發的調整狀態中實現均衡,且均衡一旦實現便有持續自我維持的內在動力,然而穩定健全的貿易發展被急速蔓延的戰火所替代,政治和文化的差異最終瓦解了這種國際貨幣制度,戰爭使物資的消耗達到極限,政府印制法幣籌集物資成為必然,而戰爭最大的破壞在于黃金存量的分布,黃金從此不能再自由流通,一切自我調節的機制失效,金本位的根基已經被動搖,其消亡也就指日可待了。但戰爭加速物資消耗的同時,物資的生產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貨幣的需求量隨之提升,黃金的供應保障成為問題,法幣便順理成章。如果沒有戰爭,只有貿易,英國因經濟實力最強,英鎊的地位等同于黃金,其他國貨幣將與英鎊掛鉤(呈現出布雷頓森林體系類似的格局)。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資的豐富,人口的增長,通貨緊縮在貨幣幻覺下演變為經濟危機,此時法幣便呼之欲出。

《綠野仙蹤》(弗蘭克·鮑姆1900年的童話巨作《綠野仙蹤》影射了自己當時銀幣自由鑄造的經濟主張)中的陶麗絲轉動鞋跟,在互敲三下之后就飛回了魂牽夢縈的家園,而金本位的家園早已物是人非。

2真假金本位

查看全文

國際貨幣機制不足及革新

一、引言

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建立在美元的基礎之上的,屬于美元本位制,08年次貸危機的爆發與蔓延與之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從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原因的角度,系統的對美元本位體制下的國際貨幣體制所存在的缺陷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若干改革的思路與建議。

二、美元本位制的基本特征

美元本位制的基本特征主要體現在美元的核心地位方面。美元作為一種國際貨幣,它很好的發揮出了包括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以及世界貨幣這五種貨幣的職能,成為了最為重要的國際貨幣。就大部分的國際貿易而言,美元是進行計價結算的基本單位。很多的初級產品貿易都是以美元作為基本單位來進行計價結算的,例如石油、小麥和銅等產品。同時,幾個主要的工業國家之間進行工業成品的貿易時也主要是以美元來進行支付。

三、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之下美元本位制的缺陷分析

1.美元本位制的霸權本質

查看全文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論文

一、國際貨幣體系概念及演變

(一)國際貨幣體系的概念

國際貨幣體系是指各國政府為適應國際貿易與國際支付的需要,對貨幣在國際范圍內發揮世界貨幣職能所確定的原則、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組織形式的總稱[1]。國際貨幣體系具有三方面的內容和功能:一是規定用于國際間結算和支付手段的國際貨幣或儲備資產及其來源、形式、數量和運用范圍,以滿足世界生產、國際貿易和資本轉移的需要。二是規定一國貨幣同其他貨幣之間匯率的確定與維持方式,以確保各國間貨幣的兌換方式與比價關系的合理性。三是規定國際收支的調節機制,以糾正國際收支的不平衡,確保世界經濟穩定與平衡發展。

(二)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演進歷程

1.一戰前國際貨幣體系是國際金本位制度。黃金是最主要的國際儲備,國際間支付原則、結算制度是統一的,各國貨幣都有各自的含金量,因此都必然是固定匯率制。沒有一個公共的國際組織的領導與監督,各國自行規定其貨幣在國際范圍內發揮世界貨幣職能的辦法。

2.一戰后二戰前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建立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這時的匯率制度仍然是固定匯率制,國際儲備除黃金外,外匯(主要是英鎊和美元)占有一定比重。黃金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具備金本位的基本特點。

查看全文

國際貨幣體制革新思索

一、對于超主權貨幣的探討

金融危機之后,周小川行長認為這次危機的主要原因在于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和不足,因此必須對現行國際貨幣體系進行改革和完善。他提出創造一種與國家主權脫鉤,同時能夠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超主權貨幣,從而克服主權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同時他認為特殊提款權SDR具有超主權貨幣的特質,可以考慮進一步擴大特殊提款權的發行,逐漸將特殊提款權演變為一種超主權貨幣。周小川行長關于建立“超主權國際儲備貨幣”的觀點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并獲得了不少學者的贊同。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一直以來就呼吁改變目前以單一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國際貨幣體系,認為對全球體系而言,將儲備貨幣建立在依賴美國經濟信心的單一貨幣基礎上是不妥的。我國的一些著名經濟學家也對這種觀點表示支持。超主權貨幣不僅能夠克服主權信用貨幣的內在風險,也為調節全球流動性提供了可能。但是真正要建立這樣一種超主權貨幣,卻存在著許多實際困難。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問題就是,超主權貨幣的選擇以及由什么來發行超主權貨幣。

(一)SDR的缺陷

周小川認為SDR具有國際儲備貨幣的特征,可以考慮進一步擴大SDR的發行,使之成為超主權貨幣。但是SDR的內在缺陷限制了其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貨幣最早出現于國際金本位時期。在金本位下,各國貨幣以黃金作為后盾,各國貨幣可以自由兌換,各國可以自由鑄造黃金,這樣金幣就成為了可以自由流通的第一種國際貨幣。金本位之后,英鎊成為國際貨幣。英鎊之所以能成為主權貨幣,是以英國雄厚的經濟實力作為基礎的。由于英國的黃金儲備豐富,幣值穩定,各國貨幣紛紛與英鎊掛鉤,并愿意將英鎊作為儲備貨幣。而當英國的經濟實力削弱之后,英鎊的國際地位也隨之動搖。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之后,美元的地位迅速崛起,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成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從國際貨幣的發展來看,它們都是先在一國內充當法定貨幣,執行貨幣職能,然后才成為國際貨幣的。一種貨幣必須經過市場的考驗,被各國自愿接受,才能確立其國際地位,成為國際貨幣。而SDR既沒有黃金的內在價值,也沒有像英鎊、美元那樣作為一國主權貨幣流通的歷史,它只是在特殊環境下為了彌補美元的不足產生的,因此SDR不具有作為國際貨幣的基礎。當初IMF之所以設立SDR,其目的是為了克服特里芬難題,解決美元清償力的不足,同時為了拯救瀕臨崩潰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也就是說,是想通過發行SDR來作為對美元不足的彌補,緩解美元危機,因此美國才會支持SDR的發行。而如果IMF想通過夸大SDR的發行使之替代美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話,必然會引起美國的關注,美國也是絕對不會允許SDR挑戰美元的霸權地位的。而對于其他發達國家來講,他們也沒有發行SDR的動力。因為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后,國際儲備貨幣已經出現了多元化趨勢,日元、歐元等貨幣也應經成為了國際儲備貨幣。因此對這些國家來說,發行SDR已無好處。因此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形勢也不利于SDR的發展。要想擴大SDR的作用,提高SDR在國際儲備中的比重,必須要擴大SDR的使用數量和范圍,為此IMF也曾經做出過努力。例如IMF允許成員國之間不需要經過基金組織的批準就可以進行SDR的交易,交易的目的也不再限制為調整國際收支。另外SDR的使用范圍也被擴大了,可以直接用于遠期業務、信貸、擔保等,但直到現在,這些用途還沒有被使用過。要增加SDR的使用數量,必須首先增加對SDR的需求。而SDR得內在缺陷使得各國并不愿意接受SDR作為儲備資產。其主要原因在于SDR只是個成員國在IMF的一種記賬資產,并不能用來國際貿易的支付和結算。由于SDR長期不流通,已經失去了作為貨幣的基本的支付和結算功能。因此,不能結算的SDR,是不可能在國際金融領域被廣泛應用的。各國政府也必然不愿意接受SDR作為儲備資產,而寧愿接受可以自由兌換的貨幣。

(二)IMF的弊端

關于建立超主權貨幣的第二個問題就是由什么機構來發行超主權貨幣。周小川行長在文章中提到“由一個值得信任的國際機構將全球儲備資金的一部分集中起來管理”,但這僅僅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想法。因為各國都有自己的利益,要建立一個超脫各國利益之上的國際組織是基本上不可能實現的。有些學者提出將發行SDR的IMF作為發行超主權貨幣的機構,但是IMF的弊端也決定了它成為這樣一個“值得信任的國際機構”是非常困難的。首先貨幣的發行要以足夠的信用基礎作為保證。各國能夠發行貨幣是因為國家政府有稅收作為后盾,有足夠的國家信用作為基礎。但是作為發行SDR的IMF是不具備這種信用基礎的。因為IMF既沒有GDP,也沒有稅收作為其信用的保證。因此由IMF來發行超主權貨幣,其信用的取得時非常困難也是很不牢靠的。從這一點來看,由IMF發行超主權貨幣甚至不如一個主權國家發行貨幣更為可靠。另外,IMF能否勝任全球中央銀行的只能也值得懷疑。因為作為一個國際金融組織,首先必須保證它是公平公正的,能夠代表全球各國的利益,無論國家大小、實力如何,均能公平對待。而IMF距這樣一種國際組織還有很遠的距離。IMF自成立以來,就是美國霸權的最好詮釋者。美國在IMF擁有16%以上的投票權,具有絕對的話語權。這就決定了IMF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美國及少數幾個發達國家的代言人,而難以承擔全球中央銀行的職能。因此如果IMF不進行改造,將難以承擔發行超主權貨幣的重任。因此我們在創造超主權貨幣之前,應對IMF進行改造,增加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投票權和話語權。

查看全文

國際貨幣體制革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個重要職能就是對成員國進行資金融通。但是,這種融資與一般的商業貸款不同,具有較為苛刻的條件和鮮明的政策性。例如,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為國際金融領域重要的協調和仲裁者,對各國進行了經濟援助和干預。但是,在IMF和各國達成的援助協議中,附加了以下條件:(1)整頓金融秩序,勒令部分金融機構破產,并對金融機構進行重組,使其盡快達到“巴塞爾協議”的資本金要求,但在此過程中必須保護存款者和債權人的利益;(2)開放金融市場,取消對外資參與本國金融機構的限制;(3)削減財政開支,緊縮經濟,提出新年度的宏觀經濟預測指標(包括降低GDP增長率、遏制通貨膨脹水平、改善國際收支);(4)調整經濟結構,進行市場化和私有化改革。

事實上,對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樣一個以穩定各國間匯率關系為行動宗旨的國際組織來說,它提出的調整方案,或者說貸款的條件性,主要考慮的是危機國的外部經濟均衡,同時總是從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出發,鼓勵各國經濟開放和金融自由化。以韓國為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緊急援助的條件是:采取停業破產等手段整頓金融機構,開放貿易和金融市場,將1998年GDP的增長率控制在3%以內,將經常項目赤字控制在GDP的1%以內,通貨膨脹率控制在5%以內,為穩定市場提高利率水平等等。

基金組織認為,以上的措施有助于危機國家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首先,整頓金融部門、保護存款人利益是恢復市場信心、提高金融體系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次,開放金融市場可以吸收國際先進的管理水平和先進技術,引進外資,同時可以在外國金融機構的競爭下,加速本國金融機構與國際接軌,加大改革步伐,提高經營效率;再次,削減財政開支、緊縮經濟能夠縮減有效需求,減少進口,改善國際收支狀況,保持幣值穩定;最后,調整經濟結構能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從本質上增加產品附加值,增強產品的競爭性,而市場化和私有化改革、減少政府的干預則能使各國充分運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從理論上講,這些措施無可厚非。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危機國家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援助,并要求這些國家進行金融改革,目的是使受援國得以避免更加嚴重的災難。然而,IMF的救援引起了國際社會方方面面的關注,褒貶不一,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救援方案,國際經濟界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

1.IMF是亞洲金融危機的元兇

米爾頓·弗里得曼和喬治·舒爾茨都認為,正是IMF對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的救濟導致了1997年爆發并且其影響一直持續的亞洲金融危機。所以,亞洲金融危機的元兇正是IMF。米爾頓·弗里得曼教授指出:“每當世界市場出現風險時,投機家都會得到IMF的援助而不會受到損失,這是不正常的。IMF用別人的錢鼓勵投機,成了東亞的不穩定因素。救濟由于愚蠢投資而受到打擊的民間金融機構,這件事本身就是個錯誤。”他主張“將IMF解體”。

查看全文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論文

摘要:本文回顧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世界各國為求自救所尋求的兩條路徑,即建立某種貨幣聯盟和重新實行美元本位制。在分析美元本位制利弊的基礎上,作者提出對于亞洲國家來說,唯一的出路在于效法歐洲,積極推進亞洲貨幣的一體化進程。而且,無論今后的亞洲經濟和貨幣一體化可能采取怎樣的形式,擴大人民幣在大中華地區、亞洲地區、乃至全球的使用范圍,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關鍵詞:國際貨幣體系,美元本位制,匯率金融危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

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是一個被國際社會熱議了半個多世紀但迄今尚無結論的問題。廣大非關鍵貨幣國家(地區)一直在抱怨如今的國際貨幣體系“不合理”。但是,這種主要基于道義理由的責難不可能產生實質性效果,因為,國際貨幣體系的建立及其演化,一向就只相信經濟和金融的實力:在國際金本位時期,擁有大量黃金儲備的國家可以主宰世界;而在不兌換的法償貨幣時代,則是那些在全球生產和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國家,能夠讓自己的貨幣走遍全球,為其他國家使用和持有,并且以此來左右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動態。基于這樣的道理,今天我們所以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問題列為中國進一步發展的主要議題之一,也正是因為,本世紀以來,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增長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而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地區的長達20余年的高速增長,已大大改變了這個世界的實力對比--實力格局的這種變化,必然會引發關于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訴求。

一、從亞洲金融危機談起

亞洲金融危機10周年的時候,曾經有很多國際組織和研究者擔心,金融危機將重返亞洲。例如,著名的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在一篇題為《2007年亞洲及太平洋區域經濟和社會概覽》的研究報告中就宣稱:在亞洲金融危機過去整整十年的時候,金融危機可能重返這個地區,而其主要的觸發因素,將仍然是貨幣匯率危機。今天來看,危機復歸的預言固然過于兇險而且完全沒有兌現,但關于匯率問題將始終困擾亞洲國家國內經濟運行和對外經濟關系發展的論斷,則確實觸及了廣大亞洲國家(地區)的心頭之痛。

匯率是國際貨幣制度的中心環節;發生匯率危機,折射出的是國際貨幣制度的不利影響。因此,如果說亞洲的問題出在匯率上,那么我們可以等價地說,亞洲國家的經濟運行強烈受到如今國際貨幣制度的不合理影響。

查看全文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論文

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條件性(Conditionality)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個重要職能就是對成員國進行資金融通。但是,這種融資與一般的商業貸款不同,具有較為苛刻的條件和鮮明的政策性。例如,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為國際金融領域重要的協調和仲裁者,對各國進行了經濟援助和干預。但是,在IMF和各國達成的援助協議中,附加了以下條件:(1)整頓金融秩序,勒令部分金融機構破產,并對金融機構進行重組,使其盡快達到“巴塞爾協議”的資本金要求,但在此過程中必須保護存款者和債權人的利益;(2)開放金融市場,取消對外資參與本國金融機構的限制;(3)削減財政開支,緊縮經濟,提出新年度的宏觀經濟預測指標(包括降低GDP增長率、遏制通貨膨脹水平、改善國際收支);(4)調整經濟結構,進行市場化和私有化改革。

事實上,對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樣一個以穩定各國間匯率關系為行動宗旨的國際組織來說,它提出的調整方案,或者說貸款的條件性,主要考慮的是危機國的外部經濟均衡,同時總是從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出發,鼓勵各國經濟開放和金融自由化。以韓國為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緊急援助的條件是:采取停業破產等手段整頓金融機構,開放貿易和金融市場,將1998年GDP的增長率控制在3%以內,將經常項目赤字控制在GDP的1%以內,通貨膨脹率控制在5%以內,為穩定市場提高利率水平等等。

基金組織認為,以上的措施有助于危機國家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首先,整頓金融部門、保護存款人利益是恢復市場信心、提高金融體系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次,開放金融市場可以吸收國際先進的管理水平和先進技術,引進外資,同時可以在外國金融機構的競爭下,加速本國金融機構與國際接軌,加大改革步伐,提高經營效率;再次,削減財政開支、緊縮經濟能夠縮減有效需求,減少進口,改善國際收支狀況,保持幣值穩定;最后,調整經濟結構能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從本質上增加產品附加值,增強產品的競爭性,而市場化和私有化改革、減少政府的干預則能使各國充分運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從理論上講,這些措施無可厚非。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危機國家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援助,并要求這些國家進行金融改革,目的是使受援國得以避免更加嚴重的災難。然而,IMF的救援引起了國際社會方方面面的關注,褒貶不一,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救援方案,國際經濟界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

1.IMF是亞洲金融危機的元兇

查看全文

國際貨幣體系演進思考

[內容提要]迄今為止的國際貨幣體系全都呈現出中心—外圍式構架,并且伴之以通貨(金融資產)和實體資源的流動。位于這一構架中心的國家通過輸出通貨獲得了實體資源的注入,得到了鑄幣稅的好處,位于這一體系外圍的國家通過輸出實體資源獲得了國際流動性和金融資產。在全球化和多極化的世界里,單中心構架的國際貨幣體系不具有系統相容性,因此區域貨幣充當世界貨幣的多中心構架將成為未來國際貨幣體系的演進方向。

關鍵字:貨幣體系

一問題的提出

迄今為止的各種國際貨幣體系中始終存在著中心-外圍構架。位于這一構架中心的國家擔負著提供國際貨幣的職能,而中心國家向外圍國家輸出國際貨幣過程的對應面,就是外圍國家向中心國家注入實質資源的過程。換句話說,外圍國家以支付國際鑄幣稅為代價,獲得了使用國際貨幣的便利。波多(MichaelBordo)和弗蘭德若(MarcFlandreau)比較了金本位制下的中心-外圍構架和當前的中心-外圍構架后認為,在金本位制下,中心國家把貨幣和黃金固定,外圍國家或者仿效中心國家和黃金固定,或者實行浮動匯率。外圍國家的大量外債以中心國家的貨幣計值,因此外圍國家容易遭受金融危機和債務失敗的打擊。貨幣貶值意味著外圍國家債務負擔更重,它們不得不在“保持匯率浮動的同時嚴格限制外國借款”和“投入巨大資源維持與中心國家的硬釘住”之間進行痛苦的選擇。在當前的中心-外圍構架下,中心國家能夠成功地實行浮動匯率,而外圍國家的金融市場不成熟,依然需要借入大量以中心國家貨幣計值的債務,并且同樣害怕匯率波動。為了能夠進入國際資本市場,它們不得不選擇釘住中心國家的貨幣。中心-外圍構架的形式不斷演進,但實質并沒有改變,即中心國家對整個構架具有支配權,外圍國家只能是被動依附。(注:MichaelBordoandMarcFlandreau,"Core,eriphery,ExchangeRateRegimes,andGlobalization,"NBERWorkingPaper,No.8584,November2001.)

我們認為,國際貨幣體系的演進屬于誘致性制度變遷。在一種全新的國際貨幣體系被引入初期,總能適應該時期國際貿易和投資對于國際流動性和清償力的要求,從而能夠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歷了一段較長的時間之后(往往是幾十年時間,例如金本位制和布雷頓森林體系都延續了30年左右的時間),由于國際經濟中出現了一些新特點,特別是主要大國之間的相對實力發生了變化之后,原有的國際貨幣體系已經變得不再具有可持續性,或者說變得系統不相容了。此時,舊體系就會被新體系所取代。(注:張明:《國際貨幣體系演變的系統相容性分析》,載《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第26~28頁。)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外圍構架具有動態演進的特征,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中心國家和外圍國家彼此之間可能相互轉化,經濟實力的衰落可以使中心國家蛻變成外圍國家(例如金本位制下的英國和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英國,地位就完全不同),經濟實力的上升或者國家之間的聯合可以使外圍國家升級為中心國家(例如牙買加體系下的日本和德國升級到未來三大貨幣區鼎立體系的日本和德國)。第二,中心國家的數量可能發生改變,既可以只有一個中心(例如布雷頓森林體系和牙買加體系),也可以有多個中心(例如金本位制和未來三大貨幣區鼎立體系)。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心-外圍構架的演進過程中,國際貨幣的輸出方式和實質資源的注入方式也相應發生了顯著變化。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從這種資源流動的視角來分析國際貨幣體系中心-外圍構架的變遷,并且對未來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方向進行預測,并給出幾點具有普遍意義但有待于進一步檢驗的結論。(注:在對國際貨幣體系的變遷進行分析之前,有必要首先明確一下我們對國際貨幣體系的劃分。我們把從1870年至今的國際貨幣體系劃分為4個時期:金本位時期(1870~1914年)、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間隔期(1918~1939年)、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1944~1973年)、牙買加體系(全球浮動匯率體系)時期(1973年至今)。本文不討論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間隔期,因為這一時期里并沒有成熟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