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構造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4 22:44: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景觀構造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景觀構造養生文化思索
20世紀90年代末,健康花園的研究尚處于早期階段,出版了3部關于健康花園方面的英文著作,克萊爾•庫珀•馬科斯是這一領域的代表人物,曾出版《康復花園:理論與實務》一書,認為健康花園應從傳統醫學中尋求幫助,因為園林設計師幾乎沒有接觸過傳統醫學,所以迄今為止健康花園的設計也幾乎沒有任何突破[1-2].中醫藥學濫觴于遙遠的神農、黃帝時代,經無數醫家的不斷探索與創新,逐步形成一門內涵豐富、療效卓著的傳統醫學科學體系,在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中醫藥學這棵參天古樹仍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其中蘊含著博大精深的養生保健理念和技術[3].中醫對養生的定義為:根據生命發展規律,采取能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手段進行的保健活動[4].隨著風景園林設計行業的發展,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具有地域和文化特征的園林項目逐步成為城市園林建設的發展方向[5].北京市東城區獲批成為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在地壇公園內建設國內第一個以中醫藥養生文化為主題的專類公園,就是順應國家“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振興中醫”的要求,依托北京的文化、資源和政策優勢而建成的養生文化園,可看作是一個有特色的“健康花園”,為人們營建了一個健康養生和教育培訓基地.
1現狀分析
本項目為景觀改造工程,它位于北京地壇公園內的牡丹園,占地約3•5hm2.現狀:地上物有一組亭廊和一個公衛;南側水池形式老舊,布局不美觀;北部門球場利用率高;道路系統不完善,但面層鋪裝較好;植被茂盛,大樹多,種類較豐富,主要有側柏(Platycladusorientalis)、三球懸鈴木(Platanusorientalis)、早園竹(Phyllostachyspropinqua)、元寶楓(Acertruncatum)、銀杏(Ginkgobiloba)、蝴蝶槐(Sophoraja-ponicaf•oligophylla)、七葉樹(Aesculuschinensis)、油松(Pinustabulaeformis)、白皮松(Pinusbun-geana)、雪松(Cedrusdeodara)、海棠花(Malusspectabilis)、碧桃(Prunuspersica)、連翹(Forsythiasus-pensa)、木槿(Hibiscussyriacus)、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芍藥(Paeonialactiflora)等(圖1).
2設計理念及指導思想
2•1設計理念
中醫藥養生學的精髓在于通過“時間養生”和以經絡連接的“臟腑養生”達到“精、氣、神”的“和合”[6].本項目設計理念定位為:突出和諧養生主題,將文化養生、環境養生、運動養生、時間養生、五臟養生等中醫養生內涵與景觀營造相結合,打造集養生知識宣傳、養生習操、互動體驗與休閑娛樂于一體的主題公園.
別墅景觀設計構造
1別墅與人居空間
別墅,是一個外來詞,英文為Villa,直譯為私家獨院式住宅,它是一種與自然優美環境融合一體的建筑。早在1936年,美國建筑大師弗蘭克.賴特就在一條穿過樹林的溪流上就建成了那座風格獨特的流水別墅,并充分體現了人居建筑與自然環境絕對融合統一,因而它也成為建筑史上的經典范例。人是自然之子,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在生物系統中,人的生物鐘、電波、新陳代謝,生命結構、細胞組織,與其他自然生態具有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有機平衡關系,其物質循環、食物鏈,都是依靠自然生態平衡進行調節。根據科學測定,人的生命運動和日、月、潮汐、磁與電、氣態和輻射等自然便會規律有關,人與自然長期和諧,就會使人本能地與自然相融合,并找到一種身心上的平衡,一旦喪失了自然,就會自律性喪失。于是現代人越來越渴望能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重新沐浴大自然的溫馨,這就造就了現代人性化的別墅環境。而現代別墅環境中,基于人的多層次,多方位的需求,以及它所體現的動態的,地位多樣的,綜合的空間效應,從空間的屬性角度又大致可以分四類:以山地景觀為主別墅,以水景觀為主的別墅,綜合景觀別墅,抽象藝術別墅。但不管是哪種形式的別墅景觀,都是旨在體現人與自然、人與藝術和使用功能的完美結合。
2別墅的外環境景觀
首先,從空間角度上說別墅外環境空間是泛指由實體構筑物圍合的別墅室內居住空間之外的一切活動領域。它是一種不定性空間,和別墅的內部居住環境相比,外環境更具復雜性、多元性、多義性、綜合性、和多變性。主要特點有:1)構成的元素多:可以由自然的與人文的,有機的無機的,有形的無形的各種復雜的元素構成的。2)空間存在多維性:外部環境空間,雖然也是人為限定的,但在界域上它是連續綿延,無盡無休,上接藍天,下接地勢,起伏轉折,走向不定的連貫空間,比室內空間更具廣延性和無限性的特定。而在時間上的前后相隨,除了空間序列變化外,外環境的季相、時相,位相和人的心理時空運動所形成的時間軸,呈現一種歷時性的可逆的心理變化。3)環境藝術的多重性:環境藝術和其他造型藝術一樣,有他自身的組織結構,表現一定的機理和質地,具有一定的形態與性狀,傳達一定的情感信息和意識形態,含納一定的社會、文化、地域、民俗的含義。所以他具有很強的非物質屬性。基于以上幾點,我們可以看出別墅環境的復雜性,但到底怎樣進行系統進行別墅外環境的設計,這正是我們接下來所要探討的問題。
3別墅的環境景觀設計理念的形成
基于別墅外部空間的復雜性,在對其進行設計時候理念的形成將在具體設計之間發揮的核心作用,在進行別墅環境景觀設計時,它的理念形成受到以下3方面的影響或支配。1)從環境地域特色出發,系統的對待各種環境因子,認識內在的聯系,用全局的眼光來看待各因子所處的狀態,并從中發現美、找出美的規律,然后再進行人工駕馭的自然美的創造。這一點可借鑒中國傳統園林中的一些看法,如山川萬物之具體,有反有正,有偏有側,有聚有散,有遠有近,有內有外,有虛有實,有斷有連,有豐致有飄渺。而在進行現代別墅山水環境景觀規劃時,就必須充分理解這些理念才能做出優秀的作品。2)從歷史人文文化的元素出發也是環境景觀設計的另一思維模式,人類有在歷史文化中直觀的某種天性,尤其中國人有落葉歸根、尊祖的民族天性。注重文化上繼承和文脈延續性。古語云: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追根求源,旨在加強民族的凝聚力,喚起勵精圖治的民族自豪感;文脈相承,探尋歷史文化的積淀,旨在弘揚精華,奔向新的巔峰。很多的地域性民族性強的別墅環境景觀都是基于很深厚的地域建筑文化,人文資料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人文環境景觀的理念的,特別是在具象的環境空間元素上的應用,比如目前比較流行的區域性的新中式別墅就是這樣的設計理念。3)從個人的藝術體驗或非物質的精神需求對環境景觀進行獨特的再造,特別是當代藝術家的別墅(或工作室)的外部空間,很多時候基本不需要有意識的去尊重傳統和某些規矩,更多的是一種體現個人理念的觀念性空間,比如著名建筑師艾未未設計的外部環境景觀空間。
城市景觀構造地域文化運用
伴隨著“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戰略的實施,城市空前發展,然而,中國的城市記憶正在現代化的改造中一天天地褪去。高速的城市建設導致景觀的趨同現象和千城一面的雷同化現象嚴重,各地原來鮮明的景觀特色正在消失。在這樣的城鎮化沖擊下,城市建設如何保持自己鮮明的特色已經成為不可回避、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征,從地域文化中提煉發掘有益的“基因”,創造出有特色和生命力的城市景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地域文化概念的界定
關于地域文化的界定紛繁不一。有人認為,地域文化是以地域為基礎,以歷史為主線,以景物為載體,以現實為表象,在社會進程中發揮作用的人文精神[1]。也有人認為,地域文化是文化地理學的核心概念,一方面,指客觀的地理空間單元,具有特定的空間趣味和形態特征;另一方面,地域空間又是一種主觀的建構[2]。地域文化作為一個國家或民族文化體系中的一個子系統,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地域文化是城市生存和生長的土壤,不同的地域之間存在著深層次的文化差異。它帶有歷史傳承性,是一種有機融合歷史和現代文明,體現地方人文和自然的文化模式。美國著名城市規劃師沙里寧說過:“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負。”地域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同時隨著本土文化的沉淀,不斷地創造和改變著。發揮地域性景觀文化與生態平衡的適應性是地域文化景觀的重點之一。
2地域文化理念下的城市景觀設計
2.1理念篇
2.1.1尊重自然環境,因地制宜打造城市的地域景觀特色自然環境是創造地域性景觀的物質基礎。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自然條件,進而產生不同的城市形態特征。因此,城市景觀設計要繼承與體現自身的地方特色,首先應先尊重自然條件:包括尊重地形,尊重當地氣候,尊重當地的植物、動物。風景秀麗的杭州市、桂林市和北戴河市是具有山形水勢和自然環境特色的城市;森林資源豐富的牙克石市、伊春市是具有綠洲特色的城市;熱帶海濱的三亞市是散發濃郁熱帶風情的城市。城市景觀特色正是來源于地域景觀的自然過程和格局,以及人對這些自然過程和格局的適應與改造。設計師要在充分了解地域自然環境的基礎上,整合地域自然資源并結合現代手法和材料,才能創造出反映地域特色的景觀、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完美畫卷。構成地域自然環境的要素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在融入全球化的同時,設計師的設計思維也應是動態的、發展的、具有前瞻性的,要根據城市自身的自然狀況、氣候條件、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經濟條件等進行創新。不僅要了解場所的自然信息,也要注意地域的自然結構。我們必須展示全球文化整體發展中的中國地域特色特征,揭示中國地域文化的真實根源。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資源,發揮自然、地理風貌優勢,保護和開發地方人文景觀資源,建設獨具地方特色、彰顯地方文化的城市景觀。同時,城市景觀特色的形成都要依賴于一定的物質經濟基礎。城市景觀特色的建設不能脫離實際,貪大求洋,不能過于超前,超越城市的經濟實力。
景觀構造數碼藝術運用
一、研究背景
早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開創了研究視覺藝術的相關學科,主要致力于研究高科技與藝術的融合與表達。隨著時代的發展,“數碼空間”、“數碼裝置”這些詞匯也逐步成為“新型藝術”中的一員,數碼藝術空間正成為室內外空間設計中廣泛使用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段。本文將著重探討景觀設計中的“數碼空間”,并對戶外空間設計中數碼藝術的應用及表現手法做初步的研究。
二、數碼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區別
首先,數碼藝術與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不同。數碼藝術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是現代科技發展的產物,與現代科學技術有著與生俱來的緊密聯系。數碼藝術一般以一種動態的、連續的、多感官體驗的手段作為其藝術形式,風格上也多受現代及后現代設計與藝術思潮的影響。其次,數碼藝術的工作方式不同于傳統藝術。幾乎所有的數碼藝術都需要并且依賴機械或儀器進行工作。簡單而言:數碼藝術與傳統藝術的表現媒介有很大差別,傳統藝術多依賴于實體物件來表現,如紙張,畫板等物品;而數碼藝術多借助計算機來表現,其傳播媒介可以更換,顯示器只是數碼藝術最常用的表現媒介。同樣的數碼作品,用不同的媒介來表現,所展現出的效果就會有很大差異。數碼藝術在這一點上與傳統藝術有著顯著的區別,它是一種更為先進的表現手法。此外,數碼藝術本身就是一種新型工具,而傳統藝術完全不具備這個特點。數碼藝術需要大量計算機設計編碼專業的從業人員配合,從技術層面入手,以藝術的思維來駕馭整個呈現效果,因此整個藝術創作的過程就是一個開發新工具的過程。比如在數碼藝術創作中,計算機輔助人員一次新的嘗試有可能會帶給數碼藝術作品全新的展現。這種新工具的創造有時候會比藝術品本身帶來更大的商機。
三、數碼電子藝術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隨著國內近年來電腦科技的迅猛發展,數碼電子裝置以其豐富的表現形式和媒介在公共藝術領域大展拳腳。戶外水景噴泉、燈柱、LED光柱、電子屏幕數不勝數的數碼藝術與我們的環境互相融合,形成了一道道城市的風景線,為我們的都市生活增添了豐富的色彩。
小區景觀構造問題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城市建設速度加快,城市不斷膨脹,人口迅猛增長。經濟發展的短期效益導致過高的建筑密度,過窄的建筑間距,過小的城市綠地,過緊湊的居住小區環境。居住小區是城市人口居住的聚集地,也是維持人民安定團結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居住小區環境對保證人民生活穩定舒適具有重要意義。居住小區的景觀設計如何體現了一個居住小區的建設文化與內涵,同時也體現了小區建筑的人文關懷。
1居住小區景觀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1.1整體性設計原則整體性設計原則是一個居住小區景觀設計中首先應遵循的原則,其主要由社區本身的物質環境與人文環境決定的,包括在景觀設計中可能用到的材料、技術等各方面內容,同時還應該包括整個社區氛圍的統一營造。在對居住小區景觀設計中應考慮到社區地方文化、地形特點、人文特色等,要盡量保持以上方面的統一協調,根據設計主題進行創造性設計。
1.2功能性原則居住小區是群眾居住生活的地方,滿足居民室外活動的需求是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的重要原則。在處理居住小區功能性方面應努力構建好建筑物、道路、休閑場地、綠化、各種設施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具體布置,既能夠保證整體景觀的統一性,又能夠保證良好的功能性;既要使得居住小區具有良好的外觀形態,又要充分考慮居住群體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心理感受。
1.3人性化原則居住小區不同于城市建筑,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為人服務,因此人性化原則也是居住小區環境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居住小區的人性化設計應突出表現在對老年人、兒童和殘障人士對環境道路及設施的要求。無障礙設計、盲道設計和為殘疾人提供的輪騎行駛坡道,是體現人性化設計的基本要求。
1.4綠色設計原則隨著城市化進程發展,居住小區綠色化設計成為當前環境設計的主流。綠色設計是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為主要指導思想的設計思路。在現代資源緊張、壓力增大的社會生活中,居住小區的綠色化設計更能夠提高人們愛護環境、節約能源的責任感。設計中應多運用鄉土的植物,尊重場地上的自然植被,使人們生活在清新高雅的綠色環境中。
景觀構造植物質感
1.植物的絕對質感
植物自身表面的肌理主要表現人在近距離范圍內可以觀察到的植物組成單元(包括葉片、果實、花朵、樹皮等)的單體特征,如葉片的光滑或粗糙程度、樹皮的紋理、枝干是否帶刺以及果實上的糙點等,這是狹義的質感,也叫做絕對質感。這種質感往往是人們容易感知和認識的,因為它是植物與生俱來的特性,這些特性是和植物的生物學特征相聯系的,通常情況下很難改變,如提到法國梧桐(二球懸鈴木),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它那斑駁但光滑的樹皮;提到荷葉,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具有摩擦感像帶了一層霜似的葉片等。
1.1絕對質感的指示作用指示作用:許多植物的質感能給人以信息的提示,通過這些提示來引導或者改變人們的一些行為特征。通常情況下,這種指示常伴隨著警示含義:比如以前在重慶永川區的部分地方,流行在花臺或者其他種植花木的土地邊緣種植活麻(俗名掌葉蝎子草,蕁麻科),它是一種莖葉帶微刺的灌木,人被蟄了之后癢痛難忍,異常難受。這樣的做法是為了防止不速之客毀壞和盜取內部花木。活麻葉片的毛刺能直接給人一種警示,這就是葉片質感表現出來的作用。當然,這種不人道的警示性做法后來被改進了,因為并非所有人都認識活麻,而且對于兒童而言,好奇心強且對活麻不了解,不知那是一種警告。對于不認識它的人而言,這樣的做法反而是一種陷阱;而對于園丁管理花木而言,也并非一件易事,因此后來活麻的地位被取代,玫瑰花和構骨成了新的警示性植物。可以看出,植物質感的運用有時會走入誤區,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考慮植物的警示性形態、實際傷人程度和人對這種警示性形態的認識程度三者之間的關系。從分量上考慮,實際傷人程度應遠小于它的警示性外形,這樣才不會造成實際的傷害效果;人的認識程度應高于實際傷人程度,這樣才會留意到眼前的警告。活麻被淘汰的原因在于實際的傷人程度遠遠強于視覺上的警示性形態而且并非每個人都能識別活麻的警示性形態。警示性的形態應該是為了給人以警告,使人在觸發一定意識的情況下遠離它而并非是要懲罰涉入其中的人,和諧的植物景觀環境應該提倡一種“無害化”或“微害化”,警示性植物的作用由最初的實際懲罰性逐步過渡到視覺懲罰性,最后慢慢地形成提示人們避讓的文明警告和和諧警告。
1.2絕對質感的時間性絕對質感的時間性表現為植物因季相變化而產生的質感改變。這種改變表現為植物組成單元自身(如葉片、花朵、果實等)的改變。比如常綠喬木和落葉喬木的區別,常綠喬木由于常規情況下不落葉,因此葉片的形狀、顏色就比較穩定,從而導致整株植物形態和顏色也比較穩定;而落葉喬木由于入秋后葉片通常會發生變化,如二球懸鈴木葉片會變黃變干并且發卷;紅楓入秋葉片會變得血紅般美麗,并且入冬后都會落葉。如此可見,兩者簡單的區別對于形式美來說是截然不同的,那么在營造一個景觀場地的時候需要注意質感的時間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臘梅,冬天的質感和夏天的質感截然不同,臘梅是一種先花后葉的植物,冬天臘梅綻放,但是枝條除了花朵卻是空空如也,深色的枝條在黃色小顆粒花朵的映襯下顯得張揚而粗獷;冬去春來,花落而去,臘梅長出嫩綠的葉片,到了盛夏,臘梅的葉片長得大而茂密,葉片的出現及不斷生長改變了臘梅樹在冬日里給人留下的那種光禿禿的常規印象,葉片遮去了枝條的張狂,顯得溫婉大方,這時的臘梅樹以一種嶄新的質感示人,臘梅本以冬而貴,然而失去了冬天的花朵,卻能在夏天換來一身翠綠的外衣,并且還有很大的果實,這時的臘梅樹,儼然變成了觀葉植物和觀果植物。因此,配置臘梅周邊的植物就要時刻在思維里閃現臘梅樹在冬天和在盛夏不同的質感以及與其他植物的搭配問題。對落葉植物而言,季節改變帶來的變化不僅僅是顏色的改變,還是植物質感的變化。由郁郁蔥蔥的團狀密林變成全是枝干的稀疏樹林,體現了季節對于植物質感改變的巨大作用力。認識到這種力量的重要性,才能在腦子里勾勒出不同植物在不同時候的質感,這樣,才會避免植物質感與環境的沖突。
2.植物的相對質感
由于觀察視線遠近產生的不同質感效果叫做廣義的質感,也叫做相對質感。它相對絕對質感而言,受視線遠近效果影響。下面通過對比一葉蘭和天門冬這兩種植物來表現光滑和粗糙的質感區別。從遠處看天門冬,觀察到的是柔和的質感和光滑的輪廓線,這時容易讓人產生想觸摸的感覺,然而走近看,質感發生變化,柔和的視覺感受開始減弱,慢慢看到天門冬的枝葉構成,這時候開始向人腦傳送“逐漸粗糙”的視覺信息,走到最近,才發現天門冬原來是如此的鋒芒畢露,不僅枝條帶刺而且葉片形態也如芒刺一般尖而不滑。由遠至近,它的的質感由細膩變得粗糙。從遠處看一葉蘭,觀察到的是張揚的質感和輪廓線,容易讓人產生“不可褻玩焉”的感覺,然后慢慢走近一點,才感到那細小的看似扎手的條紋原來并不鋒利,只是由于距離太遠才會產生那樣的感覺,最后走到它面前,才看到原來一葉蘭的葉片是光滑的。由遠至近,一葉蘭的質感由粗糙變得細膩。因此站在這個角度上看待景觀設計,就會發現相對質感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它的空間性更加靈活,但是相對質感也是當前景觀植物設計過程中比較缺乏考慮的一個方面,有時設計師會在尊重植物自然屬性特征的基礎上只考慮到植物的色彩和大概的形態,沒有對其質感進行挖掘和研究,這樣,是不能將植物的美麗完全展示在公眾眼前的。
生態型現代工業園區景觀構造
一、工業園區現實情況不容樂觀
西方各國的工業史表明,最初階段的發展重點在基礎工業,如原料工業、動力工業、鋼鐵工業、重化工、建筑材料工業、交通運輸業等,原料和能源消耗居高不下。所走的是一條大量消耗資源和污染破壞環境的路。雖然推進了社會的發展,卻也付出慘痛代價,進入后工業化時期,由于生態技術的引入,產業結構的調整,對于原材料和非可再生資源的消耗逐漸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也明顯下降。緩解了社會發展對資源和環境帶來的壓力。近二十年來,我國的生態型工業園區借鑒國外的技術理念也日趨成熟,在全國大中城市有了很好的案例,但是目前國內工業園區的建設還遠遠的不能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廢物排放最小化這一目標,工業園區景觀的生態設計只停留在綠化層面上,沒有深入探討和研究。環境問題依然得不到根本的解決辦法。
二、系統性風險壓力
工業園區是大面積的建設,并且擁有多個決策者的系統。園區內的生態體系如果沒有一個很優良的規劃,將會使工業園區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壓力。生態風險是指在一定區域內,具有不確定性的事件或過程對生態系統及其組分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從而導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損傷,危及生態系統的安全和健康,增加生態系統的赤字。Heikkila等提出一般工業園區中的生態風險來源分別為內部風險(物流與設置、、生產、人力以及財務風險)、受外部影響風險(市場風險、社會風險與其他風險)、影響外部的風險(產品、環境、災難和社會問題)、信息風險以及決策風險,那么塑造生態型工業園區景觀屬于影響外部的風險。TuderT認為生態工業園區存在不少不足:系統潛在的脆弱性,生態工業園區的規劃設計,發展方向和實施監控各個階段都存在問題。工業園區的生態風險壓力具有以下多方面特性:
1、經濟的損失性生態工業園區的規劃方案設計,基礎設施的建設,廢棄物交換利用技術,企業建設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由于風險的存在,可能會造成財產的損失和實際價值的下降。
2、組分系統的危害性一個生態系統或整個景觀系統受到外部干擾,生態系統作為風險承受者及其組分將有可能產生結構和功能的損傷,導致生態系統內物種的病變、植被交替成長過程的中斷和改變,生物的種類的減少等,從而減少該系統的健康、遺傳結構、生產力、經濟價值和美學價值。
道路景觀構造與城市文化結合思索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社會現代化的載體,它不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心,更是文化的集中地[1]。城市景觀藝術是融合建筑、繪畫、雕刻、設汁藝術、風景園林等為一體的綜合藝術。道路作為城市的環境的骨架,是連接城市各功能區間的紐帶。道路的建設與景觀狀態自接反映城市的綜合水平與城市形象。凱文•林奇(KevinLynch)在自己《城市意象》(ThelmageoftheCity)指出道路對城市功能分區、城市交通、城市景觀、城市空間組成都有著重要意義。因而,道路景觀設計在城市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某些道路景觀甚至成為人們對城市的主體印象。
一、城市文化決定城市街道景觀狀態
城市自誕生以來就是人類活動的主要場所,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隨著時間變遷積淀的物質、文化、精神的綜合體。城市的發展模式會直接影響城市建設的規模并直接決定道路景觀的表現手法。
(—)城市發展的幾種模式
在世界眾多城市的發展建設中,各國針對資源、經濟、文化、衛生、綠化等因素把城市發展可分為田園城市、生態城市、山水城市、綠心城市、園林城市、園林生態城市等模式。從城市規模發展趨勢來看,又將城市發展分為了郊區城市化、板塊式城鎮化、中心城市圈發展化和開發建設小城鎮化等發展方向。不論是從城市發展趨勢看還是從城市發展的模式來看,人們都在追求著一種理想狀態。不論是園林城市也好、生態城市也罷也都帶著人類美好的愿望,希望城市變得越來越美麗。在中國高速前進的背景下,隨著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各個城市在經歷長期發展后小論依照哪種模式發展都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城市發展的戰略重點,最終現實城市的發展趨勢。
(二)城市的文化定位決定城市的整體形象
高速公路匝道綠地景觀構造
近10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金山已陸續開通A4、A5、A6、A7等5條高速公路,大大提高了金山道路的通達能力,也拉近了金山與浙江、上海各區縣的距離。高速公路匝道作為高速公路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連接鄰近輔路的交通樞紐,匝道綠地指的是高速路、匝道、輔路包圍的大片綠地,因匝道有著重要的交通功能,其綠化景觀往往也成為高速公路綠化景觀的重中之重,形成拱衛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基礎設施和綠化景觀的高潮;還因為匝道一般都處于城鎮的邊緣,是城鎮的門戶,體現著該地區形象,重要性不言而喻。結合金山新城A4出入口綠地景觀,探討高速公路出入口匝道綠化景觀如何才能更好地營造高速公路綠化景觀高潮,凸顯地方特色和時代風貌,創造出一個自然、優美的城市形象景觀窗口。
1概況
金山新城A4匝道為松衛南路與A4高速交接部分(見圖1),其東側高速可直達上海市區、西側高速可達寧波、杭州,北側約500m為國內第3大足球場———金山體育場,南面為金山石化新城區,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上海市區及其他區縣進入金山中心城區的一個最主要和便捷的出入口,也是金山新城的門戶。此文所述綠地包括高速公路單向雙車道匝道綠地、入口節點綠地、高速路、匝道、松衛南路互通區圍合綠地,總面積約為175000m2。基地內有大量魚塘、低塘、河浜,其他為農田,地勢低。
2設計要求
(1)景觀設計必須在保證交通功能的前提下進行。(2)布局簡潔大方,利用借景、對景、障景、透景等手法,使綠地景觀與匝道、A4高速、松衛南路渾然一體,形成金山新城區對外的一個景觀窗口。(3)充分利用基址內的魚塘、低塘、河浜,通過對現有水域的梳理、改造,挖湖堆山,營造景觀水體、人工濕地、舒緩自然的土坡,在土方就地平衡的原則下塑造地形,形成生態水景與坡地。(4)充分保留、保護基址內的動植物,營造一派花草飄香、蜂飛蝶舞的生態景象。
3設計思路
高等級公路景觀設計研究論文
摘要:從高等級公路景觀設計的基本思路入手,分析了景觀設計在公路選線、設計階段、景觀造型等設計中應注意的一些問題,指出了高等級公路景觀設計的若干要求。
關鍵字:公路景觀;;設計;景觀造型
1概述
自然景觀,主要是指天然形成的地形、地貌和地物,如平原、山區、草原、森林、大海、沼澤地等景物。這些景物恰恰又是單元生態系統,故又稱生態景觀。人文景觀,是指人類為滿足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的各種建筑物、交通設施、城鎮、村落、廟宇等社會文化藝術景物。公路景觀設計是指公路線形及其構造物應有美觀的造型,與周圍環境充分協調,從而構成優美的自然畫面。然而任何一條公路的修建,從選線、勘測設計、土石方開采到施工的整個過程中,難免對沿線自然和人文景觀產生一定的影響,但以最小影響,達到最大限度的保護,使各種景觀和公路工程結構物達到有限的協調,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與此同時,在公路修建的全過程中,應把建立新的公路交通景觀作為一項常抓不懈的任務。
工業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公路環境美化、綠化和景觀設計,如1965年,美國制訂了《公路美化規定》;1976年,日本制訂了《公路綠化技術基準》;1975年,原蘇聯制訂了《公路建筑和景觀設計規范》等等。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在公路工程技術標準、設計和施工規范中,都有關于公路景觀設計方面的技術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