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型現代工業園區景觀構造

時間:2022-05-02 03:02:00

導語:生態型現代工業園區景觀構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型現代工業園區景觀構造

一、工業園區現實情況不容樂觀

西方各國的工業史表明,最初階段的發展重點在基礎工業,如原料工業、動力工業、鋼鐵工業、重化工、建筑材料工業、交通運輸業等,原料和能源消耗居高不下。所走的是一條大量消耗資源和污染破壞環境的路。雖然推進了社會的發展,卻也付出慘痛代價,進入后工業化時期,由于生態技術的引入,產業結構的調整,對于原材料和非可再生資源的消耗逐漸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也明顯下降。緩解了社會發展對資源和環境帶來的壓力。近二十年來,我國的生態型工業園區借鑒國外的技術理念也日趨成熟,在全國大中城市有了很好的案例,但是目前國內工業園區的建設還遠遠的不能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廢物排放最小化這一目標,工業園區景觀的生態設計只停留在綠化層面上,沒有深入探討和研究。環境問題依然得不到根本的解決辦法。

二、系統性風險壓力

工業園區是大面積的建設,并且擁有多個決策者的系統。園區內的生態體系如果沒有一個很優良的規劃,將會使工業園區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壓力。生態風險是指在一定區域內,具有不確定性的事件或過程對生態系統及其組分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從而導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損傷,危及生態系統的安全和健康,增加生態系統的赤字。Heikkila等提出一般工業園區中的生態風險來源分別為內部風險(物流與設置、、生產、人力以及財務風險)、受外部影響風險(市場風險、社會風險與其他風險)、影響外部的風險(產品、環境、災難和社會問題)、信息風險以及決策風險,那么塑造生態型工業園區景觀屬于影響外部的風險。TuderT認為生態工業園區存在不少不足:系統潛在的脆弱性,生態工業園區的規劃設計,發展方向和實施監控各個階段都存在問題。工業園區的生態風險壓力具有以下多方面特性:

1、經濟的損失性生態工業園區的規劃方案設計,基礎設施的建設,廢棄物交換利用技術,企業建設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由于風險的存在,可能會造成財產的損失和實際價值的下降。

2、組分系統的危害性一個生態系統或整個景觀系統受到外部干擾,生態系統作為風險承受者及其組分將有可能產生結構和功能的損傷,導致生態系統內物種的病變、植被交替成長過程的中斷和改變,生物的種類的減少等,從而減少該系統的健康、遺傳結構、生產力、經濟價值和美學價值。

3、環境的破壞性主要指生產過程中的污染破壞與生態破壞。前者廢棄物的排放引起了環境污染的損失,后者之自然資源的非可持續開發和利用導致的生態退化損失,污染損失包括水體、河流與海洋的污染、大氣污染、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森林與草原的退化等損失。生態退化包括礦產資源、化石資源、淡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物種的損失等。

4、外部因素的不可抗拒性一些外部因素毫無預料的發生,決策者和當事人無法抵制或者改變的原因或者情況,具有不能遇見、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特點。主要包括自然災害,政府行為和社會異常事件等。生態工業園是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的子系統。受到自然災害,地區戰亂、罷工、疾病、匯率、國際政治環境等不可抗拒性因素影響。也無法預計風險所發生的時間、地點、強度、范圍及原因。

三.整體生態基礎薄弱

工業革命以來,工業使社會不斷的發展工業園區也隨之增長,大量的建設。工業用地在城市建設用地中的比例一般為15%一25%,成為了城市的主要功能區域,成為城市發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大量的工業園區建設給城市帶來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生態問題,例如: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在過去的100多年里,人們只注重工業帶給人的方便與進步,而沒有意識到它的破環性,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沒有顧及沒有目的的生產制造、破壞和污染,結果給人類的生活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土地鹽堿化和沙漠化非常嚴重,河流海洋等水資源被嚴重污染.非可再生資源的浪費,以及大氣和空氣的污染,動物和植被的變種與滅絕,人的身體健康越來越脆弱,大大的破壞了人類生活的生態平衡。工業園區的生態基礎相當脆弱。直到上個世紀60~90年代里,人們才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有意識的在保護自然,資源節約利用。和對生態環境的維護的前提下從事工業園區的規劃和生產建設。這是個艱巨的任務,人類的目前的任務不但是要確保當下的生產建設不對自然和生態以及生活環境產生破壞,還要加大力量保護100多年以來已經被破壞的生態環境。

四、現代景觀生態設計的含義與工業景觀生態設計的意義

現代景觀生態設計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是指以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來進行的景觀規劃設計,主要側重于景觀空間格局的變化和空間過程的相互聯系。景觀空間格局包括生態斑塊、生態基質、生態廊道、生態邊界等元素,這些元素在規劃設計的時候要有良好的銜接性和異質性。廣義是指運用生態學(生物生態學、系統生態學、人類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等)的原理和知識的運用,對某個大尺度、大規模的景觀場地進行規劃和設計,在這一層面上的景觀生態設計實質上是對自然景觀保護的生態設計。現代意義上的工業景觀生態設計主要是由于工業發展對自然環境和人的身心健康的雙重破壞而興起,以協調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為己任。與以往的工業園區景觀設計相比較,根本區別在于現代景觀生態設計主要創作對象是人,是以創造適合人的生活環境為主要因素,設計形成一個完整的人類生活的生態系統,強調人類和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觀。

五、現代景觀生態設計結婚自然

麥克哈格在《設計結合自然》中對生態設計有全面深入的分析論述及實踐經驗。他指出“人類必須要改變價值觀念不單是需要對人類和自然的關系持有較為正確的觀點,并且需要一個相對成熟的工作方法來保證我們中少數人的工作不會產生更多的掠奪性”,“人和自然的關系問題不是一個為人類表演的舞臺提供裝飾性背景.或者甚至為了改善一下骯臟的城市,而是需要把自然作為生命的源泉、社會的環境、育人的老師、神圣的場所來維護”。劉易斯.芒福德在為《設計結合自然》寫的緒言中指出:“為了建立必要的自覺的觀念、合乎道德的評價準則、有秩序的機制。在處理環境的每一個方面時取得深思熟慮的美的表現形式。麥克哈格既不把重點放在設計上面,也不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把重點放在介詞“結合”(with)上面,這包含著人類的合作和生物伙伴關系的意思。他尋求的不是武斷的硬性的設計,而是最充分利用自然提供的潛力”。現代工業景觀生態設計結合自然主要表現在尊重自然的地方性、保護與節約自然成本、自然的自我維護能力和對自然的保留。

1、尊重自然的本土地方性當地人的生活方式是對環境的理解和對場所生活經驗的衍生和積淀。一個良好的場所規劃設計必須首先考慮當地的自然特色和傳統文化,這樣才能更加適宜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2、保護與減少資源浪費生態設計還包含對不可再生資源加以保護和節約使用,和對可再生資源的保本取息的采用方式。盡可能減少對能源、水、土地和生物資源的使用,采用新技術利用自然的過程能量,如水、風、光等能量,來代替能源的消耗。重新規劃利用廢棄的土地資源和重新利用包括植被、土壤、磚石以及廢舊設施等服務于新的功能。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是一個流動和循環的系統,因此,大自然沒有廢物,在生態設計的時候應考慮其生態代價,包括資源的消耗,環境的污染、棲息地的喪失等生態結構的破壞。

3、自然的自我維護能力自然是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都有一個完善的食物鏈和營養級,例如秋落葉的變廢物為營養.返還地表水,補充地下水等都屬于自然的自我維護能力,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一個系統當向外界開放,吸收能量、物質和信息時,就會不斷進化,從低級走向高級,自然的自我維護能力是寬宏大量的。包含了不同的生物鏈和生物物種。他們循環的生長和延續。維持了自然的生態系統的健康和高效。人類與自然相合作的設計就是應該尊重其本身的生態結構和維護其生態的多樣性,主動地維護自然的生態結構,讓自然的自我維護能力發揮作用,保持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和完整。

4、對自然的保留和顯露設計的過程中對自然的保留能幫助我們看見并且關注人類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跡,把被隱藏和看不見的系統和過程顯露出來,讓復雜的自然過程可見和可以理解,并且強調人與自然尚未被認識的聯系。美國伊利諾大學的全國景觀設計展中,以“生態顯露設計”為主題,即“顯露和解釋生態現象、過程和關系的景觀設計”。“顯露自然”作為現代景觀生態設計的一個重要設計理念和美學原理,受到設計領域的越來越大的重視和采用。

六、小結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是景觀設計的重要出發點,工業園區是制造污染和浪費比較嚴重的區域,工業景觀生態設計結合生態學、生態倫理學理念利用高科技技術,從技術的角度結合人文道德的角度來控制生產對環境的破壞和對能源的消耗。使工業園區大大的減少了成本節約資源并且提升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品質。在工業生產大大發展的同時也保護了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