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作物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5 13:50: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經濟作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經濟作物機械化狀況及策略
去年9月,山東省經濟作物機械化生產現場會在煙臺市成功召開。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強大的惠農政策“雙輪”驅動下,煙臺市經濟作物機械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時隔一年,筆者再次對全市經濟作物機械化發展現狀進行調研,感覺到機遇與挑戰并存,困難與希望同在。
一、煙臺市經濟作物機械化發展現狀
全市經濟作物基本情況。煙臺市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已超過糧食作物,達到600多萬畝。其中花生年種植面積約為180多萬畝;林果已發展到390萬畝,其中蘋果160多萬畝、葡萄22萬畝、櫻桃33萬畝、梨13萬畝;蔬菜63萬畝。另外還有馬鈴薯、地瓜等21萬畝左右。全市年產花生約45.79萬噸,產值約為27.47億元;大豆約3.46萬噸,產值約為1.38億元;生姜約l5.89萬噸,產值約為7.94億元;葡萄約35.08萬噸,產值約為28.06億元;蘋果約376.67萬噸,產值約為150.67億元;僅以上五種作物產值即達到215.52億元。農民家庭經濟收入主要依靠經濟作物和外出打工,可見,經濟作物已成為當前煙臺市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全市經濟作物機械化發展情況。近年來,煙臺市農機系統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把推進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作為農機化工作“轉方式、調結構”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這項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2011年,煙臺花生機播、機收水平分別達到90%和73%;生姜機收率達到60.8%;林果生產中植保、灌溉、施肥、中耕除草等環節機械化和設施農業機械化發展步伐明顯加快,質量不斷提升。同時,煙臺把經濟作物機械化示范基地建設作為農機創新示范工程的重要內容來抓,“十一五”期間,全市共安排市級經濟作物機械化創新示范項目l8個,承擔省以上經濟作物機械化示范項目l0個,項目資金350多萬元,建設各類經濟作物示范基地30多處。為經濟作物機械化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制約煙臺市經濟作物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盡管煙臺在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的發展水平仍然是低層次的,質量不口王幫高李光毅楊先遇高。比如,花生收獲仍然是以分段收獲為主,聯合收獲才剛剛破題,且現有機械的適應性還有待進一步考察;林果生產的套袋、收獲、修剪等環節還是空白,人工作業占用大量勞動力?,F階段經濟作物機械化發展的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機械化作業與生產規模小之間存在矛盾。一家一戶的種植模式導致地塊小而分散,不利于機械化作業發展。二是農機農藝配套不到位。最突出的就是林果生產,傳統的種植模式導致果園過于密集和矮化,即使有機械也無法進地作業。三是科研開發滯后,許多環節缺乏適用機械。比如花生聯合收獲機,廣大農民的需求非常迫切,但是到目前國內成熟的機械較少,而國外成熟的機型價格昂貴難以引進。四是有效投入力度不足。許多經濟作物生產機械沒有列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有的即使列入了,因資金不足補貼不到。比如設施農業配套設施設備、果蔬冷藏保鮮設備、選果機械等都是經濟作物生產急需的,但目前的補貼資金尚不能滿足需要。五是農機科技推廣人才缺乏。基層農機推廣部門在機構改革過程中,受到嚴重沖擊,人員編制不斷壓縮,導致科技推廣技術人員老化,知識更新慢,不能適應經濟作物機械化發展要求。
三、經濟作物機械化發展面臨的發展形勢
局長在經濟作物生產工作會講話
同志們:
今天,我們召開這次全市經濟作物機械化生產現場會,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市政府《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實施意見》和市局《關于全市經濟作物機械化發展的實施意見》,研究部署全市經濟作物機械化發展工作,加快推進經濟作物機械化發展進程,促進農村各業機械化全面協調發展,力爭在全省率先實現經濟作物機械化。剛才,我們聽取了榮成市的經驗介紹,觀摩了榮成市滕家鎮的花生收獲機械化演示、蘋果植保機械化示范,寧津鎮的茶葉機械化加工演示,我看了以后,感覺很受啟發,很受鼓舞,應該說,榮成市在經濟作物機械化生產方面體現了領導重視、群眾參與熱情高,先進機具引進及時,注重機具創新,措施到位,為我們推廣經濟作物機械化工作起到了示范和引領的作用。希望各市區認真學習借鑒榮成市的經驗,切實謀劃好“十二五”期間的經濟作物機械化工作。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提高認識,強化責任,增強發展經濟作物機械化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推進,農村勞動力結構和農民的勞動觀念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大批農村勞動力從農村走向城鎮,從農業走向工業、商業及各類服務業,農業生產越來越多地依賴機械作業。幾年來,在全市各級農機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農機化事業一直保持著快速、健康發展的態勢,綜合農機化作業水平達到90%,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徹底改變了“一年到頭天天圍著土地轉”的傳統落后低效耕作方式,廣大農民初步過上了“文明生產,體面生活”的新農村城鎮化生活。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市農機化的發展還很不平衡,糧食作物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但經濟作物的綜合機械化水平還很低,機械作業主要局限于耕、整地環節,聯合收獲程度不高。目前我市花生種植面積100萬畝,玉米種植面積116萬畝,小麥種植面積116萬畝,水果48.9萬畝,蘋果37.7萬畝,茶葉1.8萬畝,無花果5萬畝,經濟作物在我市農村經濟中占了半壁江山,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是農機化發展的重要內容,經濟作物機械化問題不解決,農業機械化就不可能全面實現,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上不去,農民的生產條件就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加快發展經濟作物機械化,對于轉變農機化發展方式,優化農機化發展結構,提升農機化發展質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市區要加強領導,統一思想,切實把發展經濟作物機械化擺上農機化發展重要位置,高度重視,加快發展推進步伐,不斷提高經濟作物機械化程度,全面提升我市綜合農機化作業水平。
二、分析形勢,增強信心,努力實現農機化發展重點向經濟作物機械化的轉變
當前,我市農機化發展已逐步跨入高級階段,糧食作物生產基本上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全市農機化發展的重點將實現新的轉變,全力推進經濟作物機械化發展成為我們今后發展方向。面對新的任務,我們要分析形勢,搶抓機遇,克服困難,迎接挑戰。
農村經濟作物效益評價體系探討
摘要:農業是我國三大產業之一,對于推動經濟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對于農業產業的結構做出了一些調整,經濟作物與其生態性、經濟性以及社會效益性促進了農村人口就業情況的發展,提高農民的經濟收益。本文主要分析農作物的種類與特征,探討農村經濟作物綜合效益評價體系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綜合經濟效益體系;農村經濟作物;構建
近年來,我國農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在國家對于農業產業結構以及宏觀經濟結構進行調整之后,大大促進農村人口的就業率,并顯著提升了農民的經濟水平。在農民小康社會建設的過程中,經濟作物的發展起到非常關鍵的推動作用,人們也逐漸摒棄傳統運作模式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觀念,越來越重視生產過程中的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1]。因此,建立一個農村經濟作物綜合效益評價體系對于促進農村持續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1.經濟作物的種類與特征
目前我國農村經濟作物的種類較多,涉及面廣,包括蔬菜、果品、糖料、油料、煙葉、藥材、麻類等。農業經濟作物對于自然條件(例如土壤、氣候等)的選擇較為嚴格,并且需要很復雜的種植技術。同時,產品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常工業生產的原料。與傳統的農業產品不同,經濟作物具有較高的商業性以及集約化,并且需要投入較多的資源,包括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等[2]。因此,在生產的過程中,種植者應該平衡好經濟作物與糧食作物的關系。
2.綜合效益評價體系構建的意義
綠色經濟作物發展指導意見
為推動我市經作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大力推進“產業富民”工程和美麗鄉村建設,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加快發展綠色高效經濟作物產業,特提出以下工作意見:
一、創新思路,精心謀劃綠色高效產業美好藍圖
基本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繁榮秀美幸福新為契機,以保障消費者身體健康、保護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手段,以技術標準化、產品特色化、經營產業化為主攻方向,著力組織實施“三增二保三創建”活動(三增:穩定增加蔬菜、茶葉、花卉種植面積;二保:著力抓好城郊蔬菜建設,保障城區蔬菜供應,保障產品質量安全;三創建:繼續抓好“畝園萬元”、蔬菜標準園、茶葉標準園創建活動),加大服務體系建設力度,著力強化創新與開發,加快轉變產業發展方式,提升產業經濟效益,全力推進生態、效益、精品和外向型綠色高效經濟作物產業發展。
主要目標是:全市蔬菜播種總面積140萬畝,新增無公害蔬菜面積5萬畝,其中建設常年性蔬菜基地面積2.1萬畝,茶園總面積18萬畝,花卉面積12萬畝,桑園總面積4.8萬畝。繼續抓好12個“萬元畝”高效創建示范基地、做優25個蔬菜標準園基地和16個茶葉標準園基地。
12個“萬元畝”示范基地:其中萬畝“萬元畝”基地1個,即永豐縣佐龍辣椒-果蔗套種基地;千畝“萬元畝”基地2個,即安??h瓜畬鄉大棚精品小西瓜基地、泰和縣澄江無公害精細蔬菜基地;百畝“萬元畝”基地8個,即青原金豐蔬菜基地、永新縣煙閣鄉蔬菜高新示范園、永新縣高橋樓茅坪桑園-竹蓀菇套種基地、吉水縣烏江秋延后大棚辣椒基地、新干縣新綠蔬菜基地、縣良種場蔬菜基地、萬安縣芙蓉鎮大棚蔬菜示范基地、井岡山大隴高山蘿卜基地;十畝“萬元畝”基地1個,即市良種場蘆筍無公害高產栽培示范基地。
25個蔬菜標準園基地:永豐縣坑田鎮上西坑、坑田鎮洲頭、佐龍鄉均田大棚蔬菜基地,青原區新圩鎮從玉蔬菜基地、新圩鎮爐下蔬菜基地,泰和萬合竹篙薯基地、澄江鎮蔬菜基地,永新縣煙閣鄉大棚蔬菜基地、才豐鄉聯合村露地蔬菜標準園,吉水縣烏江蔬菜基地、吉水醪橋蔬菜標準園,吉州區白塘蔬菜基地、曲瀨鎮蔬菜基地、長塘田心蔬菜基地,縣永和大棚蔬菜基地、梅塘鄉供港蔬菜基地,遂川縣泉江鎮螺溪蔬菜基地、枚江鄉供港蔬菜基地,新干神政橋鄉和界埠鄉蔬菜基地,峽江縣巴邱鎮蔬菜基地,安福縣平都鎮向陽村蔬菜基地、平都鎮江南村蔬菜基地,井岡山市拿山鄉供港蔬菜基地,萬安縣五豐鎮大棚蔬菜基地。
農機部門促進經濟作物管理總結
今年,區農機局從實際出發,堅持示范推廣,實施重點突破,輻射帶動,形成區域發展、整體推進的農機推廣工作格局;通過強化措施,發揮政策扶持、市場引導和技術服務作用,全面推進經濟作物、設施農業機械化生產。
大蒜機械化收獲有增長。大蒜作為我區主要經濟作物之一,長期以人工收獲為主,勞動強度大,耗費工時多,生產成本高,制約了大蒜種植業的發展。為此該局協同相關部門加強技術培訓指導、服務,在歸德鎮吳渡村舉行大蒜機械化收獲現場會,引導農民逐步向機械化收獲靠攏。同時加強與生產企業的溝通,加快機具的示范、應用,著力推廣與小四輪、手扶配套的收獲機。據統計,大蒜收獲機械可替代人工60倍以上,省時省力的優勢明顯,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效率,我區大蒜收獲機已達50余臺,實現作業面積6000畝。
花生機械化生產有提升。目前我區秋花生機械化覆膜種植已基本被農民認識,形成了規模效應,為此區農機局著力加大機械化收獲環節的推廣應用,采取了以點促面、輻射帶動戰略,實行區域化管理、服務,側重發展歸德鎮坦山、翟莊和雙泉片區;選好一個帶頭人,鼓勵一部分有條件、有能力的農機手,率先實施,樹立典型,總結經驗,全面推廣。并依托永平旱作農機合作社,開展規?;鳂I,涌現了像魏化生等一批從事花生機械化生產的農機戶;適時召開現場會、機具演示會,使廣大農村干部、農民都有更直觀地認識,受訓人員近200人次;加強技術培訓,組織農機技術人員對合作社、農機大戶、花生種植戶進行培訓,提高了他們的基本素質。現覆膜播種機已達180多臺,機械化作業程度37%,花生收獲機53臺,機械化作業達29%。
薯類機械化生產有突破。以馬山鎮楊土、大崖村為重點,發展紅薯收獲機械,利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對紅薯收獲機進行引導和扶持,充分調動了農民購買和使用紅薯收獲機械的熱情。紅薯收獲機的引進和推廣有效縮短了紅薯收獲期,有利于及時上市,增加農民收入。以孝里鎮四街村、文昌街道三龍莊村、濟南和田農業技術開發公司為重點,發展馬鈴薯播種、收獲機械,協助引進播種機4臺、收獲機3臺,機械化的應用進一步帶動了馬鈴薯的種植,新增面積近5000畝,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高了農機化整體水平。
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可持續發展研究
2014年,巫山縣獲得“中華名果”“脆李之鄉”稱號,巫山脆李以色鮮、個大、汁多、皮薄、肉脆、味甜深受消費者喜愛,脆李產業在當地初具規模。巫山縣位于重慶市東部,處三峽庫區腹心,被重慶規劃為渝東北生態發展區,素有“渝東北門戶”之稱。地跨長江巫峽兩岸,東鄰湖北巴東,南連湖北建始,西抵奉節,北依巫溪。近年來,巫山縣堅持“生態立縣”戰略,大力發展民生林業,其中以“巫山脆李”為主的特色林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目前脆李種植面積達8.8萬畝,投產3.5萬畝,年產5萬噸,到2017年發展到20萬畝,年產20萬噸,全部進入豐產期后將年產脆李30萬噸,實現產值60億元。巫山脆李已成為巫山縣域特色效益農業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
1巫山縣柑橘類經濟作物發展的可持續性水平較高
本文通過建立巫山縣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將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可持續發展分為社會系統、經濟系統、生態系統三個準則層,對其可持續發展狀況進行評價;選取巫山縣2011年-2015年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數據,橫向考察了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可持續性發展的基本趨勢。總體看來,巫山縣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發展的可持續性水平較高。第一、巫山縣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水平總評價呈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每年的增長都保持在6%以上。第二、社會系統層面的發展水平持續上升,但起伏較大。在2011-2015年巫山縣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可持續發展評價值中,社會系統一直呈現上升態勢。相對2011年的數字,以后逐年的增長依次為11.22%、3.30%、5.32%、8.28%,以2009年的增長率最高。增長變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每年人口增長率并不穩定。社會系統的發展起伏大增加了巫山縣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可持續發展的不確定性,需采取措施保持人口數量的穩定增長。第三、經濟系統發展水平穩步上升,且維持在高位水平。與社會系統相比,經濟系統增長較為穩定,保持了每年8%以上的增長率,在2011年達到最高的13.64%。這主要是由于經濟系統各個指標都在逐年增長,同時在經濟系統中權重較高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和農業總產值增長幅度較大,使得經濟系統評價值增幅較大。經濟的增長對巫山縣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的可持續發展作用明顯,巫山縣應繼續保持較大的經濟增長幅度,致力于進一步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和農業總產值。第四、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生態系統發展水平總體下降。由于生態系統中起負向作用的農用化肥施用量、廢水排放量、廢氣排放量、固體廢物排放量都在逐年增長,加上起正向作用的森林覆蓋率增長幅度十分有限,因此直接帶來了生態系統的整體下降。除在2010年由于森林覆蓋率增長超過兩個百分點而帶來生態系統評分值為正數外,其他年份均為負數,說明生態系統評分值均在下降。生態系統水平的下降制約了巫山縣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的可持續發展,巫山縣需注意控制農用化肥施用量,降低廢水、廢氣、固體廢物的排放量,保持森林覆蓋率正向增長。
2巫山縣柑橘類經濟作物可持續發展優勢明顯
根據巫山縣的實際情況以及筆者的研究分析,本文認為巫山縣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可持續發展優勢明顯。第一、區位優勢明顯。由于巫山縣地處長江流域氣候適宜,保障了農作物的良好生長。同時,豐富的水域資源為全方位的水資源養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外,巫山縣交通設施便利,距離重慶較近。第二、農業基礎好。相對于重慶市其他地區而言,巫山縣的農業一直走在全市的前列。其淡水養殖食品既受國內同胞青睞,又遠銷國外。重慶市內的很多農業產業化的試點和新農村建設的試點都在巫山縣進行,因此巫山縣的農戶對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有比較直觀的認識,推進柑橘類農業經濟作物的可持續發展效果更為明顯。第三、農業組織化程度較高。巫山縣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組織,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和主導產業基地建設。據統計目前巫山縣有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875個,數量居重慶市各縣縣前列。其中龍頭企業88個、各類專合組織71個、專業市場40個、專業大戶339個。
3巫山縣柑橘類經濟作物可持續發展面臨較大機遇
種植業結構調整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以來,農村原有由集體所有的水利設施老化、破損嚴重,為保證農業生產需要,水利產權改革在農村蓬勃發展,而這種產權的演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卻很少有人研究。本文的目的是以地下水灌溉系統產權演變為例,探討其對農作物種植結構的影響。研究采用計量經濟方法對河北省30村4個年份種植業生產和地下水灌溉系統產權變化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產權演變促使了種植結構的調整,擴大了經濟價值較高作物的種植面積,提高了農民收入;國家糧食收購政策、市場價格及勞動力機會成本等因素也是影響農民對作物生產結構選擇的重要因素。文章最后還對主要研究結果的政策含義做了討論。
關鍵詞:灌溉系統產權演變種植結構調整模型
一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使農業生產由集體經營轉變為家庭經營,原來屬于集體所有的許多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體制與農村分戶經營的模式不相適應,水利工程破壞或老化現象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陳雷和楊廣欣,1998)。為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農村小型水利灌溉設施產權改革于80年代興起并不斷發展,從初期的經營權逐漸深化到建設權、處置權甚至是所有權,農民自己投資并管理水利設施的現象逐步增加。
有研究指出,農戶積極支持小型水利工程產權改革,是因為他們認為產權明晰后,水利工程覆蓋面積擴大,各種用水服務加強,會帶來農作物產量提高及經濟價值較高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從而增加家庭收入;另外,用水損失減少、水土流失、鹽堿化程度的降低,也可使播種面積保持穩定,減少損失(Darra和Raghuvanshi,1990)。另外,農民可根據水資源的情況來選擇合適的農作物種植方式,而不必象以前一樣必須按照政府的指示,這樣也可以擴大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的種植面積(Patil和Lele,1995)。因此,水利工程產權改革,可以合理開發利用與管理農業水資源,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王金霞等,2000),通過調整農業結構,改革耕作措施與種植制度,發展節水、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劉昌明和何希吾,1996)。
農業集體規模經營管理意見
為加快推進農業集體規模經營,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在《**區加快土地流轉推進農業規模經營的實施意見》文件基礎上,現就進一步推進本區農業集體規模經營提出以下補充意見。
一、關于土地向集體規模經營流轉的有關規定
(一)為加快推進現代都市農業建設,鼓勵、引導土地向集體規模經營流轉,通過規模化、組織化、產業化生產經營,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拓展農民就業途徑,增加農民收入。
(二)在實現糧食集體規模經營的基礎上,用3年時間,實現蔬菜、林果等其它經濟作物集體規模經營。
(三)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應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積極引導農民將土地流轉到鎮、村集體經濟組織,并簽訂土地流轉的相關協議書,以保證農民的合法利益。通過土地流轉取得的土地經營權不得再進行流轉。
二、關于農業集體規模經營的形式
鄉鎮旱災情況工作匯報
鎮自今年立春以來,降水量極低,長期的高溫、干旱天氣,致使大部分農田脫水開裂,玉米干枯至死,辣椒等經濟作物嚴重缺水,大大減產,部份導致絕收。干枯亮底,水庫水位線已降至歷史最低,個別地方人畜飲水也逐漸困難,現將我鎮的旱情匯報如下:
一、農作物、經濟作物受災情況
農作物受災情況:全鎮共有水稻栽植面積6000余畝,已栽植2000余畝,僅占30%,其中已栽植面積現已脫水1200余畝,絕收面積500畝。玉米面積8000畝,受災面積4000余畝,絕收面積1000余畝,直接經濟損失300萬元。
經濟作物受災情況:全鎮發展經濟作物辣椒2000余畝,受災面積800余畝,直接經濟損失150萬元。
二、水利設施及群眾生產生活用水情況
全鎮共有大小水利設施200余處,其中小一型水庫一座,小二型水庫3座,可利用100余口,提灌站10處,當前因我地降水量極低,加之持續高溫,小二型以上水庫均已降至最低水位,可利用灌溉的80%已干涸亮底。大部份提灌站因年久失修無法使用。部份群眾所打機井均已斷水,特別是居住在較高位置的群眾人畜飲水面臨嚴重困難,只有到幾公里外的山下背水生活。
農業局經作站上半年總結
上半年來,在縣農業局的正確領導及上級業務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導下,我縣經濟作物技術推廣工作始終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省、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務實,與時俱進,明確目標,為著力打造經濟作物名優基地及品牌,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了新的貢獻,現就上半年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主要經濟作物生產指標完成情況
1、樹莓:樹莓作為我縣農業支柱產業之一。全縣樹莓種植面積3000畝,與去年持平,主要受國際經融危機影響,單產量提高1000斤。已掛果面積800畝,預計總產量240噸,比去年增加產量112噸,總產值65萬元。
2、蔬菜:上半年種植面積6.5萬畝,其中無公害蔬菜面積3.5萬畝,比去年上半年增加0.5萬畝,新建蔬菜大棚80個,預計總產量18萬噸。
3、棉花:種植面積1.6萬畝,與去年持平,目前棉花長勢良好,已基本上搭起豐產苗架,一類苗(五層果技以上)占40%,二類苗(三層果技以上)占40%,三類苗(三層果技以下)占20%。
4、西瓜:種植面積2.6萬畝,比去年增加0.4萬畝,新建西瓜大棚230個。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