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6 13:58: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西部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現狀分析
金融生態,是各種金融組織為了生存和發展,與其生存環境之間及內部金融組織相互之間在長期的密切聯系和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結構特征,執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動態平衡系統。樹立科學的金融生態觀,重視和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這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經濟金融和諧發展的必然選擇,是金融業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首先,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只有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樹立科學的金融發展觀,才能帶動整個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其次,金融業掌握著國家的信貸資源,只有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才能把自身的微觀經營行為與整個宏觀經濟發展的要求有機結合起來,提高信貸資源配置效率,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目前西部地區金融生態環境雖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看,西部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基礎差,起點低,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為西部經濟的發展搭建平臺。
一、完善以法律為基礎的生態調節機制
正如自然生態總是在一定自然環境下形成的,并因而具有不同類型的生態特征一樣,金融生態也是在一定政治、經濟、文化、法制環境下形成的,也具有鮮明的制度結構特征。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的許多特征是通過法律制度來體現的,因此,法律制度是影響金融生態最直接的、最重要的因素。
完善的金融法律體系是一國金融生態健康發展的保證。目前,針對我國社會信用環境不理想、交易違約嚴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道德風險的狀況,需要盡快修改完善現有的《合同法》、《破產法》、《證券法》等法律,對《刑法》中有關貸款欺詐的規定進行修訂,并進一步提高和改進會計準則,規范和完善社會中介機構的服務行為,促進金融機構會計信息透明化,使金融法規真正對違法違規行為發揮最后的“殺手锏”作用,支持和維護整個金融生態的建設和發展。應以市場原則為基礎,加快出臺有關金融機構破產和存款保險制度的法律,盡快建立起以此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調節機制。
二、建立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
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實施辦法
為進一步改善我市金融生態環境,提升集聚資金能力,充分發揮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核心作用,實現金融與經濟的良性互動,共同發展,根據上級有關政策規定,結合我市實際,現就年度全市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總體思路
從年起,爭取用3年時間,通過大力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使我市成為“政策環境更加規范、信用環境更加良好、法制環境更加完善、金融環境更加穩定、服務環境更加和諧”的金融生態市,100%的鄉(鎮、辦)達到信用鄉鎮標準、30%的社區達到信用社區標準,保持我市省最佳金融信用市的“金字招牌”。
二、主要內容
主要是開展四大信用工程建設。即:
㈠企業信用工程。制定中小企業培植計劃,廣泛培植信用企業,使A級以上信用企業占貸款企業的比例達到90%以上,當年新增企業貸款中信用企業占比達到100%,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增長率達到20%以上。責任單位:市發展和改革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財扶擔保公司,各金融機構。
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意見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省委“兩個加快”和縣委、縣政府提出的“三年全面恢復,五年經濟翻番,八年全面小康”和建設四川丘區強縣的目標,以“保增長、促內需、調結構、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諧”為核心,準確把握和認真落實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及災后重建金融支持政策,著力加大有效信貸投入,維護金融穩定健康運行;強化危機與發展意識,把握機遇,迎難而上,推動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再上臺階,為災后重建和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創造更為優良的投融資環境。
二、工作目標
(一)加大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積極投入災后重建。各項信貸投入與全縣經濟增長相適應,建立功能齊全、服務配套、效益良好的金融服務體系。金融機構各項存款比年初凈增15億元;賬面貸款余額比年初凈增6億元,力爭8億元,金融機構不良資產占比繼續下降;全縣銀行、保險業穩步安全發展,經營效益明顯提高。
(二)金融體系穩健運行。金融穩定工作機制健全,金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金融風險監測和預警機制靈敏有效。新的金融風險得到及時防范和化解,金融案件得到有效控制,金融企業自律公約健全有效,無重大違規違紀行為,金融企業內控機制健全,全年無大要案發生。現代金融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
(三)金融企業健康快速發展。上市銀行中行、工行、建行活力進一步增強,存貸比均明顯提高;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業務穩步發展,非政策性業務有效擴張;農業銀行改革平穩推進,并要在改革中加快發展;郵儲銀行積極拓寬各項業務;商業銀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更趨完善,發展能力明顯增強;農村信用社“三農”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
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會講話
同志們: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召開XX市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動員大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會議的主要任務是:總結20*年以來全市創建A級金融安全區的工作,動員部署我市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下面,我談兩方面意見,供大家在工作中參考。
一、金融“創安”工作成效顯著
自20*年以來,全市金融“創安”的創建工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構建和諧社會,積極開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通過開展國家公職人員拖欠金融機構不良債務清退、歷年金融勝訴案件的清理執行工作;出臺優惠政策,積極幫助協調解決金融個案,狠抓市商業銀行風險防范,加快農村合作基金會歸并后歷史遺留問題的處置和金融機構改革有關工作;加強誠信宣傳,營造誠信氛圍,深入開展信用鄉(鎮)、村的評定活動等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金融改革穩步推進。到20*年末,全市7家經營性銀行業金融機構體制、機制改革基本到位,金融體系穩健運行;XX市商業銀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實現了增資擴股2億元的工作目標,全市農村信用社清產核資、置換不良資產6.1億元,增資擴股2.6億元,爭取央行專項票據6.98億元。
--金融業務持續發展。20*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達到480.69億元,比20*年末增長72.38%。20*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信貸總量達到308.38億元,增長34.*%,年均增長11.35%,與全市GDP增長基本同步。
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調研報告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生態環境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切實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為保增長、促發展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既能吸引更多的銀行信貸資金和其他資金流入*,滿足我市經濟發展對各類資金的需求;也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降低金融機構不良貸款,推動我市經濟與金融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我市經濟運行質量和綜合競爭能力。
一、*市金融生態環境現狀及問題
(一)現狀
*市自2005加入全省首批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試點以來,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下,我市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通過建立組織機構,制定規劃目標,采取配套措施,使我市金融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全社會誠信意識和金融意識不斷增強,金融貸款質量有所提高,對促進*經濟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發揮了積極作用。據調查統計,2007年末,全市貸款余額達到899318萬元,比試點前的2004年增加127518萬元,增長16.5%,其中,按四級分類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比2004年減少11276萬元,下降21.1%,不良貸款率減少10.5個百分點。2007年末,全市銀行類金融機構共實現賬面利潤6054萬元,比2004年末增加2606萬元,增長75.6%;實現GDP2.88億元,占全市GDP的1.63%,占第三產業GDP的4.55%,已成為地方經濟僅次于交通運輸及郵電通信業和房地產業的第三大服務業;全市金融機構共實現稅收5454萬元,已成為地方稅收的主要來源之一。
(二)問題
近幾年來,盡管我市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其它先進地區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論建設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內容摘要: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農村金融的大力支持,而農村金融的發展必然需要有一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本文分析了現階段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金融金融生態環境農村經濟
現階段,我國的金融生態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普遍的關注與重視。在我國城鄉差距比較大、二元經濟結構仍然存在的現實情況下,農村金融由于歷史局限性和現實發展水平的制約依然處于我國金融發展的弱勢地位。對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進行研究,以采取具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當前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法制環境不完善,金融債權缺乏保護
在影響金融生態建設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法律環境因素。農村與城市法律環境相比,仍存在著許多問題:普遍存在著“法律行政化”的問題,“勝訴率高、執行難”的問題普遍存在,農民可擔保資產不足,沒有一部《合作金融法》來保護農村信用社的合法權益。欠缺完善的法制環境,必然挫傷農村金融機構信貸投入的積極性。
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總結
20*年是*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全市金融生態環境經受了特大地震災難和全球金融危機的雙重考驗,尤其是金融生態主體(銀行、保險、證券)在“5.12”特大地震中9*個辦公營業網點有663個遭受不同程度損壞,直接經濟損失達6.6億元。其中辦公營業網點坍塌及嚴重危房46處,受損617處;受災員工3721名,其中死亡20人,受傷116人。鳳凰涅槃,多難興邦,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各縣(市、區)金融辦和市級各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成員單位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堅韌不撥,奮力抗震救災重建家園,從容應對全球金融危機,鞏固和發展了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已經取得的成果。震后全市金融服務地方經濟的力度加大,對基礎實施和重點企業恢復重建、永久性農房建設、中小企業以及“三農”的信貸有效投放創歷史新高,金融業整體穩健安全運行;政府行政、金融執法、中介服務和社會信用環境總體向好,震后經濟金融和諧互動,取得了恢復重建重大階段性勝利。
一、*金融大災之年取得驕人業績
1、銀行業存款凈增370億、信用總量凈增100億,雙雙刷新歷史紀錄。截止20*年末,全市銀行業各項存款余額為960.9億元,比年初增加371.5億元,增長63.03%;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達到488.42億元,比年初增加129.7億元,增長36.2%。各項貸款賬面余額327.42億元,比年初增加53.38億元,增長19.5%(農行因股改剝離不良資產27.64億元,同口徑計算各項貸款余額為360.28億元,比年初增加86.24億元,增長26.34%),創下了存貸增長的新高。
2、保險業保費業務收入凈增10億元,刷新歷史紀錄。20*年末,全市共有保險機構23家,當年新增3家。其中財險業務機構11家,當年新增1家(都邦);人壽業務機構12家,當年新增2家(人保人壽、人保健康)。全年累計實現保費收入25.93億元,比上年增加10.53億元,增長68.38%。其中財險保費收入5.51億元,同比增加1.31億元,增長31.2%;人壽保險保費收入20.41億元,同比增加10.21億元,增長100.09%。
3、證券業。截止20*年末,市區2家證券營業部證券開戶總數75497戶,其中本年開戶10275戶。2家證券營業部全年累計交易量為350.06億元,交易活動安全平穩。
全年轄區金融機構在支持加快恢復重建的同時,不斷強化風險防控,有效實施風險監測,未發生任何大要案件,精神和物質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
縣政府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意見
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縣政府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
為進一步改善我縣金融生態環境,加大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力度,促進全縣經濟金融快速、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現就加強我縣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金融生態環境是指金融業運行的內、外部環境,主要包括經濟環境、法治環境、信用環境和制度環境等方面因素。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旨在通過多方努力和多種舉措,推動金融生態環境要素的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實現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為經濟金融的健康持續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快金融和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趨完善,以市場為導向,合理配置金融資源的趨勢更加明顯。一個區域的金融環境狀況,決定著該地區對經濟金融資源的吸引力。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對促進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營造一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有利于政府利用市場機制,引導信貸資金以及其他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能夠吸引更多的銀行信貸資金和其他資金流入我縣,滿足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金融資源的需求,發揮“洼地”效應,實現經濟金融快速健康發展;能夠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降低金融機構不良貸款,推動經濟與金融協調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我縣經濟運行質量和綜合競爭力。為此,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關系,將縣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作為金融和經濟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保障全縣經濟金融協調發展。
二、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政府主導、部門聯動、誠信為本、協調發展”的工作思路,以誠信體系建設、制度建設和法制建設為抓手,建立良好的政銀企關系,優化政策傳導效率,提高金融服務水平,促進縣域經濟金融持續快速協調發展。
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實施意見
為充分發揮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作用,進一步加大金融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促進經濟金融良性互動,實現經濟社會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現就加強我區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繼續大力開展“企業信用、農村信用、社區信用和區域信用”等四大信用工程建設為主線,著力加強全區經濟環境、行政環境、信用環境、司法環境、中介服務環境和金融環境建設,促進金融業加快發展,提高金融服務地方經濟的水平和能力,為全區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和爭先進位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撐。
二、工作目標
力爭通過5年的努力,實現全區金融意識普遍增強,社會信用意識大幅度提高,金融行政服務環境和市場運行環境明顯改善,政策法制環境明顯優化和規范,政銀企溝通合作機制逐步建立和完善,金融對經濟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具體目標:一是轄內銀行、證券、保險、擔保、小額貸款等金融機構種類基本齊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備,能滿足社會對金融的需求,并提供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二是金融安全穩健運行,秩序良好。金融資產質量和經營效益不斷提高,金融風險得到有效控制或化解,全區各項貸款年均增幅達到25%以上,存貸比平均提高5個百分點,到十二五末存貸比達到60%以上。三是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協調發展,上市公司實現零的突破,達到2-3家。四是“四大信用工程”建設全面深化,信用農戶達到90%以上,信用鄉鎮占比達到100%,“A級以上信用企業”占比達到90%以上,信用社區占比達到30%以上,始終保持“湖北省A級金融信用區”榮譽稱號。
三、工作措施
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意見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致力于化解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改革與發展,20*年被評為中國金融生態城市。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結合全市“環境建設年”活動,市政府決定進一步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有效發揮金融作為現代經濟核心的支持和帶動作用,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更加寬松的投融資環境,促進經濟社會與金融良性互動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金融改革與發展為主線,以社會信用環境建設為基礎,切實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積極推動金融服務創新,不斷增強金融競爭力和資金吸引力,充分發揮金融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為建設沿海經濟強市、構建和諧*創造條件,做出貢獻。
二、工作目標
經過二至三年的努力,到2010年,逐步建立起全市維護良好金融生態環境、金融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全市社會信用意識較強,法制和政策支持有力,市場競爭規范有序,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金融組織體系健全,基礎設施先進,創新能力較強,服務水平較高,經營狀況良好。金融業各項主要指標適
度較快增長,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持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