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22 10:03:00

導語: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調研報告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生態環境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切實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為保增長、促發展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既能吸引更多的銀行信貸資金和其他資金流入*,滿足我市經濟發展對各類資金的需求;也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降低金融機構不良貸款,推動我市經濟與金融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我市經濟運行質量和綜合競爭能力。

一、*市金融生態環境現狀及問題

(一)現狀

*市自2005加入全省首批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試點以來,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下,我市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通過建立組織機構,制定規劃目標,采取配套措施,使我市金融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全社會誠信意識和金融意識不斷增強,金融貸款質量有所提高,對促進*經濟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發揮了積極作用。據調查統計,2007年末,全市貸款余額達到899318萬元,比試點前的2004年增加127518萬元,增長16.5%,其中,按四級分類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比2004年減少11276萬元,下降21.1%,不良貸款率減少10.5個百分點。2007年末,全市銀行類金融機構共實現賬面利潤6054萬元,比2004年末增加2606萬元,增長75.6%;實現GDP2.88億元,占全市GDP的1.63%,占第三產業GDP的4.55%,已成為地方經濟僅次于交通運輸及郵電通信業和房地產業的第三大服務業;全市金融機構共實現稅收5454萬元,已成為地方稅收的主要來源之一。

(二)問題

近幾年來,盡管我市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其它先進地區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存貸款項差距大。*歷年信貸投放總量偏低,貸款投向結構不合理,工業貸款嚴重不足,2007年末,全市貸款余額僅89.9億元,而各項存款余額173.5億元;存貸差比例為1.9:1。

2、不良貸款比例大。截止2008年3月末,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51.37億元,占比達55.94%;其中商業不良貸款占比達61.06%,較全省平均水平高49.9個百分點,位居全省第一名。而且在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中,銀行可疑類和損失類貸款就達27.06億元,占全部不良貸款的52.86%,潛在損失巨大。

3、信貸資源配置難。一是由于我市經濟效益差、金融生態環境差,全國性銀行機構在條條配置信貸資源時面臨較大困難;二是由于我市企業規模小、產權不明晰、資產負債率高、有效抵押資產不足、缺乏社會信用評級等,與金融部門的信用評級標準不對稱,獲得信貸資金較為困難;三是我市主要依靠銀行融資,融資方式單一,融資工具匱乏,難以滿足經濟主體多樣化要求。

4、不良貸款清收難。據統計,2007年末,全市政府部門及直屬事業單位直接負債累計高達25.49億元,政府控股類間接性債務累計1.09億元。全市政府部門(含基層政府)在金融機構負債總額達4.72億元,其中不良貸款高達48.36%。盡管從2004年以來開展了以清收黨政部門、公務員、金融員工為主的“三項”不良貸款清理工作,但整體成效不明顯,2007年僅收回“三項”不良貸款1億多元,利息863萬元,分別占應收回的24%和24.4%。

5、信用體系不健全。我市人行征信體系宣傳力度不夠,建設進程不快,信用資料的收集和共享不足。近年來,部分企業騙取貸款、貸款違約、逃廢銀行債務的行為時有發生;信用缺失問題依然突出,社會信用意識仍需加強。據金融學術界對全國324個中等城市2004年-2005年的信用等級進行評定后排序,*被評為5級,位居全國324個中等城市的287位。

6、中介服務不配套。*沒有信用評級公司,中小企業擔保公司目前僅有吉利融資擔保公司,貸款擔保難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而且會計、審計等中介評估機構不多,幾乎都是省級公司派出機構,較少開展業務,社會中介服務體系缺位。

二、加強我市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對策建議

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需要各級政府和司法、銀行等各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因此,建議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我市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在營造“五大環境”上下功夫,以推動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與全市經濟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的良性互動。

(一)營造良好的金融運行經濟環境。具體措施抓四條:一是科學制定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在制定國民經濟發展規劃時,要充分考慮*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環境承受能力、企業發展潛力和金融支持能力,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促進產業優化升級,以優勢項目吸引資金流入,推動*市優勢產業、支柱產業和重點項目的建設和發展。二是建立完善產業政策和重大項目的征詢制度。在研究和制定對我市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產業政策和重大建設項目時,要充分征求有關經濟主管部門和金融部門的意見,對重大產業政策和重大項目的科學性、效益性進行科學分析和正確評價,確保我市出臺的重大產業政策與國家經濟、金融政策相符合。三是切實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擴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信貸支持力度,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扶持一批有市場、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四是大力發展*地方經濟。通過貫徹落實市委“實施四大戰略,推進五個突破,打好老區建設發展翻身仗”的重大發展戰略,切實抓好“兩個強力推進”,大力發展*地方經濟,為金融運行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營造良好的金融運行信用環境。一是要廣泛開展宣傳活動。建議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媒體,向社會廣泛宣傳金融業務、誠信知識、法規政策、,大力普及金融基礎知識,推介各類金融工具,引導居民投資行為,提升風險防范意識,強化全民金融素質,提高社會各界對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重要性的認知度,為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二是要總結推廣誠信典型。通過開展“信用企業”、“信用工商戶”、“信用社區”、“信用鄉、信用村、信用農戶”的創建活動,充分發揮誠信典型的示范推動作用。三是要不斷完善“征信體系”。人民銀行要加強信貸征信建設,完善個人征信體系,建立健全企業和個人的信貸征信數據庫。各相關部門要探索建立政府行政管理、執法部門的社會公共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實現互連互通,提高開放和共享程度,使社會信用信息數據真正成為行政管理和各經濟社會主體進行經營活動的重要參考依據,為金融機構做好對中小企業和個人貸款服務,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務平臺。四是堅決遏制失信行為。在全社會樹立“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道德文化理念,并采取法律的、行政的、經濟的等多種手段遏制失信行為。

(三)營造良好的金融運行法制環境。一是依法維護金融債權。有關執法部門要積極支持金融部門的工作,切實規范執法行為,整頓規范金融秩序,強化金融環境綜合治理。建議市政法委每年牽頭組織開展一次全市集中打擊金融逃廢金融債務的專項整治活動,切實維護金融債權;市司法局要牽頭全面清理未結案、未執行的金融案件,查明未結案、未執行的原因,限期結案、執行;工商部門要積極支持金融機構維護金融債權,對經金融監管部門確定為有逃廢金融債務行為的企業,工商部門在年檢時進行嚴格把關,責令企業及時補辦金融債權落實證明;國土部門和房管部門對金融機構在抵押貸款登記、處置抵貸資產時應給予大力支持,簡化登記手續,縮短審批時間,盡可能減少抵貸資產回收、處置過程中繳納的稅費。二是嚴厲打擊金融犯罪。為嚴厲打擊洗錢、制販假幣、金融詐騙、非法集資、地下錢莊等金融犯罪行為,建議由人民銀行*支行牽頭,各金融監管部門和相關金融機構參與,公、檢、法等部門密切配合,建立完善打擊金融犯罪工作協調機制。密切監測與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相關的異常和可疑資金活動,及時發現并截斷違法犯罪活動賴以生存的資金鏈條,防止其擴大和蔓延,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金融秩序。三是切實加強金融監管。人民銀行各分支機構要探索建立金融穩定工作應急預案、金融突發事件處置辦法、金融監管信息共享、重大事項報告、金融穩定工作評估等工作制度,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各金融監管部門要加強金融風險防范指導和風險預警,實施有效監管和行業自律,督促各金融機構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四)營造規范的金融運行制度環境。為建立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長效機制,建議我市要建立完善“六項相關制度”:一是建立完善征信體系建設制度,撐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脊梁;二是建立完善金融涉案協調制度,加大金融涉訴案件的執行力度;三是建立完善社會信用激勵機制,推動企業信用評級工作;四是建立完善銀政信息互通制度,搭建銀企政互動平臺;五是建立完善支付風險預警制度,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六是建立完善金融失信懲戒制度,大力倡導信用觀念和加強社會信用教育。

(五)營造良好的金融運行市場環境。重點抓好“三大體系建設”:一是抓好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支持各類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發展,多方吸引社會民間資本興辦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開展再擔保和聯保等業務,提高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能力;建立擔保機構風險補償機制,鼓勵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二是抓好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會計、審計、房產、土地等社會中介機構;鼓勵扶持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等專業化中介服務機構,進一步規范中介服務機構管理,建立對涉及金融活動的中介機構的業務監測體系,規范中介市場,規范有關當事人的行為,建立中介機構不良記錄信息共享機制,對有不良行為的中介機構和從業人員定期在金融機構內部通報,情節嚴重的要依法促其退出中介市場。三是抓好金融服務體系建設。發展多層次的金融市場、多元化的金融機構、多樣化的金融工具,著力拓寬融資渠道,延伸金融服務領域;通過有效提供豐富多彩的中間服務,不斷完善集約綜合的柜面服務,積極開發潛力巨大的私人金融服務,不斷擴展個人理財服務和進一步深化網上銀行服務,盡快建立起適應市場需求和功能不斷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