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點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8 16:12: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居民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議居民點規劃布局研究分析
摘要以漢川市馬口鎮為例,選取NP、LPI、PD、MPS、Fi為指標,對該鎮農村居民點布局和特征進行分析,并進行居民點布局調整,以實現土地開發復墾整理、規范村莊建設、提高農村建設水平和村民生活質量,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參考。
關鍵詞居民點布局;景觀分析法;因素;規劃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關綱領文件強調了村鎮布局和村莊規劃的重要性。在城鄉統籌的發展理念下,新農村必須依托城鎮發展。因此,科學編制村鎮布局規劃的研究就顯得十分重要。關于村鎮布局規劃原則問題,眾多學者有不同的論述。金其銘認為村莊選址原則應該是節約耕地、盡量利用舊村址、接近耕作區以便于生產、有利的自然條件等。傳統中國鄉村的形成和發展,有兩大因素至關重要,一是地緣,一是血緣。前者決定生存條件和環境,后者關系村莊凝聚力和子孫后代的發展。
該文對于村鎮規劃所要考慮的要素有自然條件、交通、耕作半徑、社會文化、基礎服務設施等。通過居民點增減鉤掛平衡,使用原有的零散布局轉為集中成塊布局,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土地利用率。結合參與的孝感市土地規劃、漢川市土地規劃,以及各個縣級鄉鎮規劃經驗,該文以漢川馬口鎮規劃為例,總結鄉鎮規劃中農村居民點布局的設置,以期為改善農村生活狀況,提高鄉鎮生產、生活水平提供參考。
一、研究區域概況
馬口鎮地處漢水下游,位于漢川市東南部,處江漢平原腹地,東鄰武漢,北沿漢水,屬漢川市襄南重鎮,也是漢江平原重要的物質集散和襄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金馬”和“小漢口”的美譽,被國家農業部、建設部分別確定為全國鄉鎮企業東南合作示范工業小區、全國小城鎮規劃建設試點鎮。馬口鎮位于江漢平原東部邊緣,是漢川的低丘地帶,轄區國土面積62.68km2。全鎮范圍內小丘、山崗林立,屬于隴崗殘丘地區,中間有大小不一的湖叉。
村居民點建設情況報告
為推進“3+1”戰略,做大工業經濟,加快區生態工業城建設。自年12月,啟動了村居民點,妥善安置區生態工業城拆遷戶。目前,居民點建設工作正積極推進,現就居民點建設有關情況簡要報告如下:
一、居民點選址情況
村居民點是根據九江市人民政府九府廳抄字號文件要求選址,符合規劃要求。
二、居民點詳細規劃說明
村居民點詳規方案是采取部分聯體房與農民公寓相結合的設計方式上報審批,主要原因如下:
1、絕大多數拆遷戶屬農戶,未完全失去土地,部分拆遷戶主要還靠田地維持生計,保持著傳統生活方式,甚至有些拆遷戶依然主要以柴火為燃料,所以為便于生產生活,許多拆遷農戶強烈要求居住“聯體房”,暫不適合住農民公寓。
居民點建設會議紀要
按照鎮黨委、政府工作安排,年7月1日上午,鎮人民政府鎮長汪傳鴻在社區會議室主持召開了村居民點建設調度會
會議聽取了玻纖工業基地一、二期拆遷安置進展情況匯報,并就當前村居民點建設需要協調的事項和問題進行了專門討論和研究,會議最后確定了以下事項:
一、村居民點建設管理嚴格按照九府廳抄字號文件執行。
二、一期30畝(A、B、C棟農民公寓及已建單體建筑)的建設:
考慮全部用于玻纖基地拆遷安置,基礎設施配套費用和主體建設費用由廬山區玻纖基地和蓮花鎮支付。
三、一期農民公寓C棟建設:
縣城居民點房屋改擴建報告
為進一步規范縣城居民點居民改擴建房屋的建設,我局根據縣政府第八次常務會研究修改的《縣城居民點房屋改擴建審批有關事項意見》和吉縣府辦抄字[2013]317號抄告意見精神,從縣城居民點房屋安全鑒定、測量、發證等工作入手進行了一系列工作,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已做的工作
今年以來,我局共對縣城居民點27戶申請房屋改擴建的5800余平方米房屋進行安全鑒定,出具安全鑒定意見書;對已竣工的35棟近萬平方米的改擴建房屋進行了現場測繪,并出具測繪報告;對縣城居民點房屋符合辦證條件的業主辦理了房屋權屬登記手續。在辦證過程中,我局嚴格按政府私房改擴建要求把好兩個關:一是把好建設城管處罰到位關;二是把好相關稅費關(主要是建筑營業稅)。
二、存在的問題
1、近年來縣城居民點擅自改擴建現象日趨嚴重
據了解,近兩年縣城居民點未報建審批擅自改擴建私房有四五十戶,其中有的居民房屋確屬建設年代久遠造成房屋破漏急需拆房重建的,也有部分是因為周邊房屋已改建而改擴建的,還有一部分并不是因為房屋質量問題等原因而是改擴建后用于出售的;
安置居民點建設和管治通知
各村(居)民委員會、鎮政府各辦(部門)、各有關單位:
為切實加強安置居民點的管理,保障居民點建設有序規范,根據市人民政府以及市國土資源局、市建設局等部門相關規定,結合我鎮實際,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嚴格居民點宅基地申請條件和報批程序
(一)申請條件
⑴因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項目征地等原因房屋被拆遷的農業戶和非農戶,在嚴格執行“一宅一基”原則的前提下,符合安置宅基地條件的,可在居民點內安置宅基地。
⑵符合分戶安置條件的,除原拆遷房屋按規定安排一個宅基地外,確需分戶的農業戶憑農業戶口證明、結婚證,經村委會、土管所、村鎮服務中心、城建辦審核合格和鎮政府審批,并在繳納基礎設施建設費配套和征地成本4.2萬元(今后每年對其實際成本進行一次核算和調整)后,方可在居民點另安排一個宅基地。
農村居民點耕地質量評價論文
1研究區概況與數據處理
1.1研究區概況。案例地區本身與最近的城市中心距離達到了70km,這一地區也是該市區中最遠的一個郊區位置。案例地區本身的轄區總面積達到了950km2,其中管轄有共計244個行政村。整個地區的地勢呈現出北高南低的態勢,整體海拔高度最高為1224m;依照整個區域所表現出的地貌差異性,該地區可以劃分成為山區、半山區、平原,每個區域面積為總轄區面積的1/3。1.2數據獲取與處理。本文研究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數據主要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1:5000的2006土壤圖、1:10000的2008年土地利用圖。但是這兩個數據圖和當前的現狀存在差異,這就需要將農民的居民點位置直接和土壤圖進行空間上的碟機,如此便能夠更好的獲得相應的評價指標屬性。最后使用專門的工作平臺,來對于空間投影坐標系統進行調整,整理好相應的地塊分等數據庫。
2農村居民點整理后耕地質量評價
案例地區農村居民點在經過相應的整理之后,表現出不適宜作為耕地的地塊數量達到了1048塊,整體數量為全區農村居民點的面積為22.64%,這部分地區的地塊規模并不大,并且極為分散,再加上耕地所表現出的資源較少,以及耕地質量缺陷,使得農村居民點無法作為適宜的耕地來應用,單純從生態安全的角度,需要將其直接劃分成為牧草地、林地、園地等環境恢復性用地。案例地區農村居民點整理后適宜整理為耕地的地塊為1277塊,面積為4224.88hm2,占全區農村居民點面積的77.34%,即整理后適宜整理為耕地的評價地塊,在對評價地塊整理后各項評價指標分值計算的基礎上,得到農村居民點地塊的自然質量分與相應的質量等別。
3評價結果在農村居民點整理規劃中的應用
研究區域已經完成的相應規劃計劃后,來提出針對性的農村居民整理方案,這能夠在數量上使得城鎮發展對于建設用地的實際需求加以滿足,進而通過理論體系來有效的實現各個環節的耕地占卜平衡性,這對于我國農村的土地綜合政治工作來說,起到了良好的指導效果。但是單純從前文的相關研究內容來看,案例地區所呈現出的不同區域差異較為明顯,即便是將農村居民點整理之后,也不一定能夠作為適宜的耕地進行轉化,并且在完成了轉化工作之后相應的質量等級也同樣有著明顯的差別。上文的研究著重是將農村的居民點地塊作為實際研究單元,那么在這一基礎之上來執行的相關分等因素組合類型,也就是極為精確和詳細的,完全可以通過才參數,來作為相關整理點所涉及到的工程設計以及標準,進而使得耕地占卜平衡之中,能夠做到質量不降低、耕地面積不家暗哨的耕地規劃原則。所以,統籌工作中必須要全面的考慮耕地的質量、數量等,從前文的研究成果應用來看,能夠有效的進行整理點標準設計。3.1整理后耕地產能核算模型。耕地總產核算可以將整理后耕地的數量和質量進行綜合,其中耕地數量來自土地規劃中拆遷的農村居民點規模;耕地質量是用整理后耕地單產進行表征,由公式計算得到Pz=Pd×Mt(2)式中,Pz為農村居民點整理后增加耕地總產產能,kg;Pd為農村居民點整理后耕地單產,kg/hm2;Mt為規劃拆遷的農村居民點地塊面積,hm2。Pd=11979.17CL+1084.74(3)式中,Pd為農村居民點整理后耕地基準作物標準糧單產,kg/hm2;該回歸模型R2=0.682,Pearson簡單相關系數為0.931,通過0.0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3.2整理后耕地單產水平。利用公式3計算得到案例地區各農村居民點地塊整理后的耕地單產,匯總得到不同質量等別和行政區的單產均值。案例地區農村居民點整理后耕地單產浮動區間為5769~12758kg/hm2。在劃分的5個等別中,一等地和二等地標準糧單產最高,分別為12320和11502kg/hm2,五等地最低,為7030kg/hm2;從空間來看,平原區農村居民點整理后耕地單產均達11000kg/hm2以上,山地區農村居民點整理后耕地單產在6500~9000kg/hm2之間;全區農村居民點整理后耕地單產均值為9874kg/hm2,處于中等水平。單純從案例地區的質量評價結果來看,其適宜整理轉變成為耕地的土地面積達到了4224.88hm2,該面積大小占到到了按比例區域的77.34%;在完成整理工作后的自然質量分,實際上處在0.3910~0.9745的范圍之間,可以劃分成為5個不同的級別,主要使用三等地,平均單產能夠達到5769~12758kg/hm2。而從實際研究成果的應用來看,其整點規劃的方案優化,所設定的全區拆遷便達到了2442.6hm2,真正適宜作為耕地應用的面積為1922.07hm2,這方面的數據對改善用地來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規劃區內鄉村居民點建房規章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本規定所稱規劃區是指我市辦事處、港辦事處和湖辦事處所轄社區居委會(村委會)以及從市中心城區北至中伙鋪鎮街道。
統一規劃建房的安置點。鄉村居民點是指在規劃區內的農民實行集中安置。
第二條規劃區內的農民新建、擴建、改建自用住房。
第三條市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負責規劃區內鄉村居民點建房的規劃審批及規劃實施管理工作。市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在規劃區內設置三個規劃管理派出機構。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規劃區內鄉村居民點建房的用地審批及監督管理工作。各鄉鎮、辦事處國土資源所負責規劃區內農民建房用地日常管理工作。
民族地區居民點構建與鄉村旅游研發
北川縣是我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在汶川地震中受災嚴重,生態環境、傳統文化、社會經濟變得十分脆弱,如何在其脆弱的生態環境、瀕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北川縣羌民安居樂業是亟待解決的社會和民生問題。我國民族地區發展旅游的形式多樣,但許多民族地區旅游的發展面臨民族文化逐步喪失,民族特色削弱,貧富懸殊擴大等多種問題。筆者認為,北川縣應借震后定居點建設的機會,將定居點建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結合起來,促進北川縣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等各方面的協調發展。
一、定居點建設與鄉村旅游
1.定居點建設促進鄉村旅游發展北川縣災后重建的定居點建設可以促進北川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羌民集體搬進定居點,其生產生活的統一協調,有利于利用整體的人力、物力開發鄉村旅游。北川發展鄉村旅游,可以利用定居點的建設的絕好機會,在建筑景觀上形成統一的視覺效果,創造出極具地方特色的整體建筑景觀,從而使定居點更具吸引力。羌寨定居點的建設能構建極佳的旅游產業優勢,在改善牧民居住條件的同時,能夠增強景區服務能力。[1]定居點可以成為旅游發展的服務功能區和民族風情社區,拓寬羌民致富、安居樂業的途徑。
2.鄉村旅游發展鞏固定居點建設鄉村旅游的良好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景區良好的人文環境,定居點的建設能使景區接待能力提高,從而反向利于旅游業的發展。鄉村旅游的發展可以為當地羌民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例如開設家庭旅館、擔任旅游向導、或歌舞表演者等。定居點一方面能擴大景區的接待能力,成為景區的服務區,另一方面定居點本身就是少數民族社區,是鄉村旅游的重要景觀,其人文資源對游客極富吸引力,能使羌民更加重視自己的文化,珍惜并傳承民族文化,從而有利于定居點的建設和發展。
二、定居點建設
512汶川大地震后,地處北川南大門的北川縣69套民居依山而建,民居結構和外觀將全部采用羌寨碉樓風格。羌寨中建成一排排樓房和平房民居,規劃了街道,有市場和游客接待中心。[2]通過對定居點物質、精神文化的建設,改善羌民的人居生活環境,有利于提高羌民的生活水平,并利用鄉村旅游促進羌民定居點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定居點的建設兼顧了普通居住、日常生活、生產和旅游業發展的需要,包括土地利用、住宅布局、建筑特色等。
村鎮建設調研材料
XX市XX辦事處位于XX市城市規劃區范圍之內,土地總面積X4平方公里,現有人口X926戶,X738人,其中農業人口XX312人,非農業人口X5069人,流動人口DN多人,耕地總面積1.33畝,人均耕地不足1.1畝,XX辦事處下設2C個村,一個居委會。按照XX市發展總體規劃,2002年市委、市人民政府實施城市發展戰略,無泉大道,中山西路,寧邊西路修建,濱湖河的開發及312國道的改擴建工程涉及城效辦事處7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土地的征用及房屋的拆遷。尤其是312國道改擴建和新區擴容共涉及拆遷城辦事處三村、九村、北村、小村4個村134戶村民房屋,為了妥善安置這134戶拆遷戶,XX辦事處黨委在認真做好被遷群眾思想工作的基礎上,借鑒北溝一村小康村建設的經驗,決定修建小康村,安置被拆遷農民,XX溝共修建5個小康村,具體情況如下:
一、被拆遷四個村小康村建設情況
1、三村共有283戶村民,老居民點面積450畝,因該村已納入城市總體規劃,需進行整體搬遷,新居民點規劃面積319.8畝,可安排301戶村民,并可為新區建設置換出土地130.2畝,今年修建的60戶型,建設面積24508平方米,工程總造價1200余萬元,目前,房屋已交付村民使用。配套設施已完成上、下水工程,道路及電明年5月底完成。
2、九溝村共有227戶村民,老居民點面積350畝,該村民納入城市總體規劃,需進行整體搬遷,新居民點規劃面積262.05畝,可安排200戶村民,并可為新區建設置挽出土地91.95畝,今年修建的38戶小康村占地60畝,分為380平方米和360平方米兩種戶型,建筑面積13840平方米,工程總造價650余萬元,目前房屋已竣工,并交付村民使用。
3、小三村共有110戶村民,老居民點面積300畝,該村已納入城市總體規劃,新居民點規劃面積162.45畝,可為新區建設置換出土地137.55畝,今年修建的20戶小康村占地10畝,戶型為172平方米一咱,建筑面積3440平方米,工程總造價165余萬元,目前,房屋已竣工驗收,并已交付村民使用。
4、北村共有172戶村民,老居民點面積200畝,該村已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今年修建小康村占地31.2畝,其16戶拆遷戶,分為210平方米和110平方米兩種戶型,房屋主體工程已建設完畢。
農居點用地整理計劃
一、概述
農村居民點用地是指各鄉鎮管轄范圍內的所有村莊用地,包括農村居民居住的主房占地、附房占地以及曬場、庭院、宅旁綠化、圍墻等用地,也包括村內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用地。除建制鎮政府駐地的城鎮建成區以外,一般集鎮、中心村均在此范圍之內。農居點整理,是指通過對已有農居點用地的深入加工、改造、調整及整治,消除原有農居點土地利用中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制約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進土地利用的有序化、集約化、合理化和科學化,從而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一項土地利用管理工程。根據國內外經驗,通過對農村居民點用地進行整理,退宅還田,可增加耕地5%左右。根據臺州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下達到本縣的土地利用控制指標,在規劃期內必須通過土地開發,土地整理及復墾新增耕地700公頃,因此必須在全縣開展縣域、鎮域規劃和村域規劃,實施農居點遷村并點,整治空心村,嚴格農村宅基地管理,合理調整城鄉居民點用地結構,以保證規劃目標實現。
二、農居點用地現狀分析
(一)農村居民點用地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人均農居點面積過高。*年全縣農村居民點用地3551.35公頃,占全縣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的65.47%,與全縣耕地總量27686.79公頃相比,農居點用地與耕地的比例為1:7.80。全縣*年末農村人口40.92萬人,人均農居點用地為86.79平方米,而且各鄉鎮的實際情況差異較大,因此,整理潛力非常大
2、村莊規模偏小。根據*年*縣統計年鑒,全縣共有1019個村委會,而農村人口為40.92萬人,平均每村的人數是402人(表2),若按1892個自然村統計,則每村的平均人數為216人,據調查,最小的自然村的人口只有幾十人,可見村莊的自然縮并有很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