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程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3 12:03: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歷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APEC貿易便利化歷程研究
摘要:貿易投資自由化、貿易投資便利化、經濟技術合作構成了APEC的三大支柱。在貿易投資自由化進程緩慢的情況下,貿易便利化成為APEC推進的重點,目前,APEC在貿易便利化方面已取得積極進展,因此研究貿易便利化也就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對APEC貿易便利化發展歷程進行研究。
關鍵詞:APEC;貿易便利化;發展歷程
1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的宗旨是:保持經濟的增長和發展;促進成員間經濟的相互依存;加強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減少區域貿易和投資壁壘,維護本地區人民的共同利益。自成立以來,APEC一直致力于為地區內成員提供開放、自由、便利的貿易投資環境,目前,APEC在貿易便利化方面已取得不少成效。
2APEC貿易便利化發展歷程
2.1初期準備階段(1989年—1993年)。1989年,APEC部長級會議上提出了評估海關程序和開展協調化的可能性要求,之后APEC開始強調貿易便利化的重要性,接下來的幾屆部長級會議上,要求減少亞太地區貨物、服務和投資流動障礙等方面的建議一直都在提出,但由于此時處于準備階段,APEC在這一階段開展的活動比較少。1993年APEC最重要的成果是成立了貿易投資委員會(CTI),負責貿易投資自由化方面的工作。2.2確定目標階段(1994年—1996年)。1994年,在印尼茂物召開的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通過了《茂物宣言》,第一次提出要求發達成員在不少于2010年和發展中成員在不少于2020年實現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這一長期目標,即“茂物目標”。這一目標將會進一步減少貿易和投資的壁壘以及促進APEC經濟體之間的商品、服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1995年大阪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為了落實茂物目標,把目標變為現實,會議通過了《大阪行動議程》,規定了實現貿易便利化的原則、機制和具體領域,為《茂物宣言》的順利實現制定了行動方針。1996年,第四次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菲律賓蘇比克舉行。會議通過了指導開展經濟技術合作的《亞太經合組織經濟技術合作原則框架宣言》和為實施貿易、投資自由化的《馬尼拉行動計劃》。《馬尼拉行動計劃》的主要內容是根據《大阪行動議程》的要求逐步和全面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決心通過加強審查和協商的過程來不斷維持馬尼拉行動計劃的活力。并改進單邊行動計劃,以及這些計劃的可比性和全面性。2.3調整階段(1997年—2000年)。1997年一場金融風暴在亞洲爆發,然而這次金融危機也波及了APEC,導致APEC的發展和貿易投資自由化的進程緩慢,尤其是在1998年的吉隆會議上,部門自愿提前自由化計劃遭遇挫敗,這使得人們加劇了對APEC未來發展的悲觀預期,APEC貿易投資自由化進程幾乎陷入了發展停滯狀態。1998年—1999年的這兩年,APEC進入了一個鞏固、徘徊和再摸索的調整階段。2002年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再次強調了各成員應當繼續堅持茂物宣言中所確定的貿易投資自由化目標,同時還要求增強成員國人力、機構、基礎設施和市場等方面的能力建設活動。2.4持續發展階段(2001年至今)。2001年以后APEC貿易便利化的進程得到了持續發展,主要分為兩階段來推進貿易便利化的進程,2002年—2010年,主要以降低交易成本為目標,2010年—2020年,主要通過打通供應鏈降低貿易成本,將區域內互聯互通同貿易便利化緊密相連。2002年第十次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通過了“貿易便利化行動計劃”和“貿易便利化行動和措施清單”等一系列重要的文件,使得APEC貿易便利化有了更具體的目標,實現貿易便利化的計劃成為可操作的具體行動。以此行動計劃為藍本,各成員從中做出選擇,并通過集體行動計劃、單邊行動計劃、“探路者”等不同方式完成上海目標。在2005年APEC釜山會議上,領導人肯定了APEC在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時為了按期實現茂物目標,批準通過了《釜山路線圖》,提出在2010年前將貿易交易成本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再降5%的目標。2010年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通過了橫濱宣言,在宣言中提出執行《APEC供應鏈連接框架行動計劃》(SCFAPⅠ),這一計劃的主要目的是解決亞太地區供應鏈貨物和服務流動方面面臨的問題,從而實現到2015年將亞太地區供應鏈的總體績效提升10%的總體目標。SCFAPⅠ的主要措施是通過實施能力建設計劃,幫助APEC經濟體突破透明度、基礎設施、物流能力、通關、文件、運輸鏈接、法規與標準、過境安排這八個阻塞點,以更好實現到2015年亞太地區供應鏈績效提高10%的承諾。2016年,多數經濟體的自評表明,通過實施SCFAP計劃,各成員國在時間、成本、不確定性和總體效益的改進上已經取得了積極的進展。2016年,在秘魯利馬舉行的APEC第24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批準了《第二期供應鏈連接框架行動計劃(2017-2020)》(SCFAPⅡ),目標是進一步增進APEC地區的貿易便利化和供應鏈連接。2017年,在越南峴港召開的第25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通過了《APEC跨境電子商務便利化框架》,這一框架文件涉及了APEC的5個支柱領域:(1)加強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電子商務法律框架的標準化;(2)加強亞太經合組織成員經濟體的能力建設活動;(3)推動成員國跨境貿易的隱私保護;(4)促進跨境個人數據的保護;(5)推進跨境無紙化貿易,解決跨境電子商務發展中的問題。《APEC跨境電子商務便利化框架》將會推動跨境電子商務政策環境的進一步完善,提高跨境無紙化貿易便利,增強中小企業參與跨境電子商務的能力,從而全方位推動貿易暢通,為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做出貢獻。
早期鋼琴作品創作歷程
鋼琴藝術起源于西方,在進入中國短短的兩百余年時間里,尤其是從20世紀初開始,中國的鋼琴作曲家不斷吸收西方鋼琴音樂的形式與技巧,同中國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作品,不僅是對古代音樂進行延續,更在傳統單音體系上發展出復音思維為特征的藝術表現形式,使我國鋼琴藝術得到了不斷豐富、繁榮與發展。
一、20世紀初的鋼琴作品創作
20世紀初期,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歷史變革,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展,使當時愛國進步青年在思想意識上產生了重大轉變,在推動中國文化界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中國音樂文化事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音樂教育和音樂文化活動全面展開,音樂創作開啟了新的篇章。此時的音樂家從學堂樂歌時期的師法日本,將目光完全轉向了歐秒H音樂,開始嘗試用西方先進的音樂理論和作曲技法,突破中國傳統以單音體系為主的創作手法,注重和聲、旋律、調性布局的運用,與中國獨特的古典詩詞和韻律伴奏相結合,創作出富有中國特色的鋼琴曲。1915年,中國鋼琴音樂創作先驅趙元任先生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和平進行曲》,作為我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鋼琴創作,趙元任在作品中有意識地將歐洲和聲與中國民族音調有機地結合起來,邁出了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第一步。趙元任的創作具有中國化的特點,作品大多選用徐志摩、胡適、劉半農等創作的新詩,富有生動鮮明時代氣息的同時又具有濃郁獨特的民族風格。在保持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善于借鑒西方近代多聲部音樂的創作手法。同時,他非常注重歌詞與歌曲自然妥帖的高度結合,創作的曲調既流暢優美,又能瑯瑯上口,1926年創作的鋼琴伴奏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他最具有代表『生的作品。同時期另一位重要音樂家,現代專業音樂教育的開拓者與奠基者蕭友梅先生也陸續發表了《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夜曲》等作品。1916年發表的《哀悼引》是為了紀念黃興、蔡鍔的逝世而創作的,以管弦樂曲的形式創作,以鋼琴曲的形式正式,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作品在旋律和聲等方面都力求中國化,這點非常難得。《新霓裳羽衣舞》在保留中國化的同時,在和聲音調技法上的運用也更為專業。蕭友梅將西方音樂中的詩歌、旋律、鋼琴三位一體的藝術形式融合于中國民族音樂的創作實踐中,對中國后來的鋼琴音樂創作有較大影響。值得一提的是,蕭友梅還致力于編寫音樂教材并在1925年完成《鋼琴教科書》,1927年時與蔡元培等人創辦中國第一所專業音樂學院——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將中國的鋼琴水平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高度,開辟了由高等音樂學校來培養音樂專業人才的新道路。2O世紀初是中國鋼琴藝術起始階段,鋼琴作為舶來品的音樂藝術,在表現中國風格時必然會經歷一個由試探摸索到成熟的嘗試過程。這時期的中國鋼琴作品創作處在一個學習階段,創作手法相對較為簡單,風格略顯平淡,在曲式結構、和聲構思和藝術風格上帶有明顯的模仿西方音樂創作的痕跡,尚不能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融合,但仍散發著耀眼的藝術光芒。
二、20世紀3o年代至建國前的鋼琴作品創作
20世紀30年代至建國前,中華民族經歷了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兩個重大的歷史時期,中國一直處在動蕩不安的局面,時代種體裁的音樂創作之中,這時期音樂家所創作的鋼琴作品,在中國化的原則上,將中國傳統與民族音樂運用得更加純熟,并充分發揮西方音樂技法的優勢,使這時期鋼琴作品大多富有時代精神并得到了新的發展,創作出了一批質量非常高,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鋼琴作品,從而成為中國鋼琴音樂創作中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同時,由于上海國立音樂學院的成立,我國的專業音樂教育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出現了以黃自、賀綠汀、丁善德為代表的學院派作曲家。30年代美籍俄國著名鋼琴作曲家齊爾品來到中國,為中國傳統音樂深深吸引,并于1934年委托蕭友梅征求有中國風味的鋼琴曲。這次比賽的獲獎作品包括賀綠汀的《牧童短笛》《搖籃曲》;老志誠的《牧童之樂》《搖籃曲》;俞便民的《小調變奏曲》;江定仙的《搖籃曲》6首作品。其中,賀綠汀的獲獎作品《牧童短笛》以簡潔、層次分明的創作手法和簡約、清新流暢的音樂詞匯,將旋律和節奏緊密結合,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國民間樂器笛子的特色,猶如一幅意境悠遠、清新淡雅的中國水墨畫,描繪出寧靜美麗的鄉村生活。這部作品運用西方的音樂理論,卻使之完全融合于中華民族藝術內涵之中,將西方音樂理論與中國本土藝術文化作了完美的結合,是中國近代鋼琴作品創作中的重大突破,可以說是我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完全意義上的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極大地推進了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與賀綠汀同在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學習,并首演過其作品《牧童短笛》及《搖籃曲》的著名音樂家丁善德在40年代時創作出《春之旅》、《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等具有代表性的鋼琴作品。《春之旅》是丁善德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在西方傳統的作曲技法與中國民族音樂相結合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使之在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的同時充分顯示了獨特鮮明的音樂個性。1948年丁善德又根據藏族民歌譜寫了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這些作品都表達作者向往光明和樂觀向上的愛國思想,在當時頗具影響力。1946年在魯迅藝術文學院音樂系任教的瞿維,根據民間舞蹈及戲劇等藝術形式改編創作出的鋼琴曲《花鼓》,成為40年代一部重要鋼琴曲。這部作品以安徽《鳳陽花鼓》為旋律,用鑼鼓的節奏貫穿全曲,表現了民間熱烈、歡騰的歌舞場面,用鋼琴這種西方樂器成功地表現了深厚的中國鄉土氣息,開拓了鋼琴創作的新局面。無論是質量上還是數量上,中國鋼琴作品創作都有了空前的發展四m。
三、建國17年間的鋼琴作品創作
會計披露變化歷程
會計披露起源于復式簿記,在其漫長的發展中曾先后經歷以賬簿披露為主體、以財務報表披露為主體以及以財務報告披露為主體等發展階段。引致這一變遷的根本原因在于會計環境變化所產生的對于會計信息的新需求。
從16世紀到18世紀,就世界范圍來看,會計披露實踐雖然先后經歷過上述幾次轉變,但這些都僅僅是對原有賬薄披露方式邊際的、局部的調整。會計披據實踐真正的變革發生于19世紀。在英國產業革命的推動下,企業的組織形式得到創新,出現了大量的公司制企業。為了實現所有者對經營者有效的監督,同時也是為了解除經營者的受托經營責任,經營者定期向所有者提供會計信息已成必然。與此同時,歷經3個多世紀的實踐探索和理論準備,已經為會計披露模式的轉變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1844年英國頒發了《公司法>,對會計披露的形式——資產負債表作出了明確的規定;隨后的1856年修訂的《公司法》又對資產負債表的標準格式予以規范,從此,會計披露實踐全面進入以財務報表披露為主體的時期。
1以資產負債表披露為中心的階段
在19世紀,會計披露實踐是通過會計信息生產者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資產負債表的方式來實現的,當時之所以采用這種會計披露模式,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1.1外部使用者對于資產安全保障的關注。對于任何一個投資者來講,當他(她)將自己的資產交付給經營者進行經營時,首先關注的是自己所投人資產的安全性問題,保證投人資本的完整無損是經營者所承擔諸項受托經營責任中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此前提下,投資者才會進一步考慮資產的收益性問題,這就決定了投資者必然倚重資產負債表所披露的信息;對于債權人來講,資產負債表傳遞著非常關鍵的關于企業償債能力的信息,通過比較、分析流動資產、流動負債、長期資產、長期負債等項目,債權人可以及時獲取企業資本結構的有關信息,并對其相應債權的安全度作出評價;對于供應商來講,通過比較、分析資產負債表中有關往來項目,供應商可以對企業的信用狀況作出評價,進而選擇不同的結算方式。
1.2政府對于資產負債表的重視。其一,政府借助資產負債表實現其征稅目的,例如在德國有一段時期的稅率就是依據債務額和不動產的相對比率來確定的;其二,政府借助資產負債表加強對企業的管制。
幼兒歌曲創作歷程發展對策
【摘要】隨著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凸顯,社會各界對幼兒培養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在此發展背景下,歌曲作為輔助學前教育開展的重要手段,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視。在學前教育中,歌曲教學可以通過靈活的旋律為幼兒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活潑的曲調也可以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從而能在學習中擁有更高的關注度。從整體上看,幼兒歌曲創作呈現出的均是樂觀、積極的特征,但是在新中國幼兒歌曲創作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因素影響創作效果。本文立足于新中國幼兒歌曲創作歷程進行研究,主要分析新中國不同階段幼兒歌曲創作的具體情況,在此基礎上剖析幼兒歌曲創作的特點,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幼兒歌曲;創作;發展歷程
唱歌是人們表達情感的方式,幼兒也如此,唱歌是童年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通過甜美、清脆的童聲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同時也能從中獲得演唱時的成就感。兒童歌曲的創作及歷程前人有過一些研究,但是研究方向更多的還是把幼兒、兒童、少年期混為一談,對于學前兒童歌曲的研究并不深入和具體,本文主要從分析兒童歌曲創作歷程入手,分析其中屬于幼兒歌曲創作的部分,通過創作歷程研究得出有利于幼兒歌曲發展的方向和策略。
一、20世紀初期幼兒歌曲創作
這個時期幼兒歌曲創作受學堂樂歌的影響開始萌芽。學堂樂歌主要是指20世紀初學堂中傳唱的歌曲,這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緊密相連。受時代環境影響,這些作品均采用西方一些國家的經典曲目。音樂教育家沈心工作為這一階段的代表人物,在音樂教育中傾盡了畢生心血。他是最先針對中小學生及學前兒童特點,以接近口語式的新詞來編寫樂歌教科書的音樂教育家。由于他十分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在歌曲創作和教學中都緊扣孩子的心理特點,編寫的歌詞意淺而不俗。他從描繪孩子的現實生活入手,呈現出平易近人的特點,創作出的《竹馬》等歌曲都受到孩子們的喜愛。學堂樂歌時期,幼兒歌曲的創作秉持中西合璧的原則,推動了幼兒音樂教育的發展。隨著接踵而至的五四運動,幼兒歌曲創作又發生新的變化。在歌曲創作的過程中,民族元素的應用成為這個階段重要的特征,走出西方音樂形式的束縛,推動了幼兒歌曲民族化的發展。黎錦暉是這個階段幼兒歌曲音樂創作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歌曲創作中把握了孩子活潑好動的特點,將舞蹈與歌曲創作相結合,創作出兒童歌舞劇。黎錦暉所編寫的歌詞大多數都通俗易唱、非常口語化,劇情的發展也很適合兒童的理解力,音樂語言比較簡練、生動、明快,他很好地繼承和發展了沈心工等音樂教育家在學堂樂歌方面重視兒童特點的優秀傳統。他創作了不少兒童歌舞劇。例如《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等,這使得幼兒歌曲創作的發展又邁上了新的臺階。
二、20世紀30—40年代幼兒歌曲創作
當代中國的哲學歷程
【關鍵詞】哲學歷程/實踐唯物主義/哲學觀
【正文】
世紀之交,在對當代中國哲學的回顧與展望中,我們需要追問:當代中國究竟走過了怎樣的哲學歷程?這個哲學歷程究竟蘊含了怎樣的哲學邏輯?這個哲學歷程及其所蘊含的哲學邏輯究竟孕育了怎樣的哲學未來?這個哲學歷程及其所蘊含的哲學邏輯和它所預示的哲學未來,怎樣理論地表征了當代中國的歷史進程和當代中國人的心靈歷程?這應當是在搜集、整理和概括當代中國哲學史料的基礎上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論問題。
一、歷史與邏輯的統一:當代中國的哲學歷程
近年來出版的有關當代中國哲學的著作,均以建國50年來的哲學為研究對象。本文則把改革開放前30年的哲學作為理論背景,集中地探索改革開放以來的當代中國的哲學歷程。本文關于研究對象的確認,主要是基于兩點理由。
首先,這個研究對象的確認是基于我對“哲學歷程”與“哲學事件”的區分。建國后的前30年,特別是“”十年,由于“哲學”在我國全部社會生活、特別是政治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每個時期的哲學、每個時期提出的哲學問題、每個時期所出現的哲學論爭,總是直接地與該時期特定的“歷史事件”、特別是該時期特定的“政治事件”密切相關,以至人們只能是把前30年的哲學史當作一個個的“哲學事件”來研究。具體地說,這種對“哲學事件”的研究主要是訴諸于三個方面:一是從形成每個“哲學事件”的現實基礎——“歷史事件”(特別是“政治事件”)——出發,以“歷史事件”為根據去詮釋和評論“哲學事件”;二是直接地以研究“歷史事件”的方式去考察“哲學事件”,提供一個個“哲學事件”的基本資料、描述一個個“哲學事件”的基本過程以及梳理與評論一個個“哲學事件”中的理論觀點;三是把某個時期的哲學當作“哲學事件”的集合,對這些集合起來的“哲學事件”進行某種總結性的概括與評論。
當代中國的哲學歷程
【內容提要】各個國家在各個時代的哲學歷程,既是對這個國家在該時代的歷史進程的理論表征,又是對這個國家的人民在該時代的心靈歷程的理論表征。因此,在世紀之交反思當代中國的哲學歷程及其所蘊含的哲學邏輯和它所預示的哲學未來,應當是中國哲學界的一項歷史使命。從總體上看,當代中國的哲學歷程可以概括為從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到開放性地理解哲學再到創造性地重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哲學歷程正是以理論形態表征當代中國的歷史進程和當代中國人的心靈歷程。
【關鍵詞】哲學歷程/實踐唯物主義/哲學觀
【正文】
世紀之交,在對當代中國哲學的回顧與展望中,我們需要追問:當代中國究竟走過了怎樣的哲學歷程?這個哲學歷程究竟蘊含了怎樣的哲學邏輯?這個哲學歷程及其所蘊含的哲學邏輯究竟孕育了怎樣的哲學未來?這個哲學歷程及其所蘊含的哲學邏輯和它所預示的哲學未來,怎樣理論地表征了當代中國的歷史進程和當代中國人的心靈歷程?這應當是在搜集、整理和概括當代中國哲學史料的基礎上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論問題。
一、歷史與邏輯的統一:當代中國的哲學歷程
近年來出版的有關當代中國哲學的著作,均以建國50年來的哲學為研究對象。本文則把改革開放前30年的哲學作為理論背景,集中地探索改革開放以來的當代中國的哲學歷程。本文關于研究對象的確認,主要是基于兩點理由。
憲政歷程管理論文
引言
指出:"憲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世界上歷來的憲政,不論是英國、法國、美國、或者是蘇聯,都是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實之后,頒布一個根本大法,去承認它,這就是憲法。①"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而且,嚴格意義的憲法是與近代資產階級民主制和法治同時產生;現代法治應與憲政同一涵義。因此,可以說,憲法是民主與法治的集中、概括、聯結部和統一體。法治是憲政之綱,民主是憲政之魂。在近現代社會,共和國首先是實行憲政的國家,正如盧梭所說:"凡是實行法治的國家--無論它的行政形式如何--我就稱之為共和國②"而法治國的基本原則就是民主為本、法律至上、憲法至尊。然而世界各國所實行的憲政和法治在階級基礎,實際內容和實現過程上都迥然不同,其民主的性質和實現程度也有差別。一個國家實行憲政的歷史既濃縮著這個國家民主政治的發展史,又濃縮著它法制建設的歷史。
中國近現代的憲政史③是中華民族奮力從貧弱走向自強的歷史,它蘊含了多少辛酸血淚和慘痛教訓;而新中國成立以來40余年的社會主義憲政史,既書寫了嶄新的歷史篇章,又留下了發人深省的足跡。
且不說從中資產階級改良派倡言的君主立憲的破產,到民國初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被竊國大盜所撕毀;更不用說遜清末葉的"預備立憲"以及后來的北洋軍閥門的一幕幕"立憲"騙局。令人感嘆的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一生追求民主,舍身締造共和,衷心企盼憲政。他在完成推翻帝制,創立民國的偉業后,曾預言浩浩蕩蕩的民主大潮;他的《建國方略》所構想的"民國三階段"的最后一個階段就是"憲政時期"。但是,后來國民黨搞出來的"五五憲章"卻并沒有給中國人民帶來民主,而是對國民黨法西斯統治的一種粉飾。更有甚者,國民黨政府為了維護其搖搖欲墜的統治,加緊鎮壓人民群眾的反抗和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斗爭,繼1947年7月出臺《勘亂總動員令》和《動員勘亂完成實施綱要》之后,又于1948年4月通過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實行所謂"非常時期的憲政體制",這真是對民主的諷刺!而1946年出臺的《中國民國憲法》及1947年召開的所謂"行憲國大",竟成為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統治總崩潰的一曲挽歌。直到1991年5月1日臺灣當局才宣布廢除"臨時條款",終止"動員戡亂時期"。所以,臺灣出版的一部憲法學著作中有這樣的慨嘆:"沒有一個國家的憲政象我國的憲政這么多災多難。那就是,在國難重重中醞釀和準備憲政,在炮火下制定和實行憲法"④。憲政在國民黨手中真是命運多舛。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最偉大的歷史功績之一就是立足于世界東方,把馬克思的無產階級革命論發展和實現為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把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發展和實現為人民民主專政。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高舉爭取人民民主的大旗,為致力于新民主主義的憲政運動而斗爭,先后于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在革命根據地里制定和施行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和《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等憲法性文件。抗日戰爭勝利后,解放區又頒布了《陜甘寧邊區憲法原則》、《華北人民政府施政綱領》等。從民主政權建立時起,共產黨就不懈地進行著憲政嘗試。在國民黨統治區,還為召開各黨派和社會賢達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爭取民主的憲法而努力。這都足以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人民民主而不懈斗爭的真誠愿望,而且共產黨還曾把這種新型的民主作為建設新中國的立國支柱之一。在中,把郭沫若所著的《甲申三百年祭》列為全黨干部學習的文件之一,他自己在讀過此文后寫到:小勝小失敗,大勝大失敗,何以如此?陳勝、吳廣、李自成、洪秀全……。1945年7月黃炎培造訪延安,向提出了同樣的疑問:歷代王朝幾經更選,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大凡事業初起之時,面對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因此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一旦功成業就,難免就惰性發作,所以"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如何擺脫這惡性周期率?希望共產黨能找出一條新路。顯然已經過深思熟慮,微笑作答;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那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也許和黃炎培在熟讀史書時亦仔細體味過唐朝名相魏徵的忠言:"善始者實繁,克終者實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物,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看來,黃炎培與魏徵之憂患同在,以史為鑒決心使共產黨人擺脫這惡性周期律。這將是革新人類歷史的創舉。
正因為如此,偉大的歷史新紀元的開始--新中國的誕生,就是在民主程序的基礎上(1949年9月21日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并通過憲法性文件(9月29日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同時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而于10月1日正式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新政協的召開和《共同鋼領》的制定與頒行成為新中國憲政建設的奠基禮。因此,新中國成立后,不久就出現了"立憲治國"的良好開端--中國第一部正式憲法即一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五四憲法",正是建國之初至50年代中期我國社會各方面繁榮興旺的重要法治保證。作為創建新中國和開展社會主義改造的法制總結的"五四憲法",不僅其本身是中國法制史的里程碑,而且其起草和討論過程也成為新中國最大規模和最有實效的一次全民法制教育和憲法教育運動,關于該憲法草案的講話,也成為他最為精辟的一次法治思想的表述。
《科學的歷程》讀后感
《科學的歷程》將思想史與社會史熔于一爐,系統疏理了世界科學技術史,其間滲透了編史觀念和科學觀念的全新理解。指出“科學”一詞的一般含義是“人類在與生存環境相適應相協調過程中產生的理性知識”,指出中國歷史上存在一種與“近代自然科學”不同的“科學”,它們在自然觀、方法論上表現出各自的特色;還指出,近代自然科學亦有兩種傳統,一是數理實驗科學傳統,一是歷史博物科學傳統,這兩種傳統是西方文化中“空間性思維”與“時間性思維”方式在自然科學領域的體現。
每個民族和國家都有他民族的某種共性,而這種共性造就了他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于是便產生了不同的科學體系和文化體系。
古希臘,古雅典的“為科學而科學”的思想決定了其科學的產生和發展勢必會極重視思維、邏輯、科學和真理的因素,少了主觀感情和形而上學的思想。
我國古代的思想和科學都是將人放在首位,其思想講究的是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關注宇宙和自然環境和邏輯思維的要少得多。在我國關于自然科學的理論比較少,這與古羅馬的思維有些相似。講倫理的多,談科學的少。
科學的哲學思維方法,對推動一個民族的科學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了解科學的發展,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對推動社會的發展很重要,應該多學習這方面的的知識。
政治學發展歷程
【內容提要】政治學在中國恢復至今已近20年。在這20里,中國政治學在與中國政治發展的相互作用中相得益彰。發展至今,經歷了恢復學科、轉化范式、確定價值和發展學術這四個時期,其研究主要涉及到十二大主題。政治學發展對中國政治發展的貢獻是一種復合性的和內在性的貢獻。事實證明,中國政治發展不能沒有政治學的貢獻和支持。中國政治學這20年的發展經驗,對其未來發展有積極的啟示和意義。
【關鍵詞】政治學政治發展中國
如果以鄧小平于1979年提出政治學要補課為標志,中國政治學恢復至今,已發展了近20年。(注:1979年3月,鄧小平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講到這個問題。見《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80頁。)中國政治學發展的實際歷史不是20年,而是半個多世紀,甚至可能更長些。(注:北京大學的前身,即京師大學堂,于1902年率先開設了政治學課程。辛亥革命后,國內各著名大學相繼成立政治學專業或政治學系。1932年9月1日,全國性的政治學會“中國政治學會”在南京成立。)然而,這段歷史不是完全連續的,而是斷斷續續的,充分映照出中國政治學發展的曲折歷程。中國的歷史表明:中國政治學發展的曲折歷程與中國政治發展的階段性和曲折性有關;而改革開放前中國政治發展所經歷的挫折以及所付出的代價,在一定程度上則與中國政治學曾經被嚴重忽視有關。與中國政治學發展的整個歷史相比,這20年的發展要順利許多。
20年前,長期被擱置的中國政治學在變革時代的呼喚中重新恢復,因此,中國政治學從其恢復的那一刻起,就與改革開放中的中國政治發展形成了密切的關系:20年的中國政治學發展得益于20年的中國改革開放和政治民主化進程;而20年的中國政治發展和政治體制改革,又從中國政治學發展中得到重要的推動力量。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大潮表明:中國政治發展和政治現代化需要政治學發展,而中國社會變革和發展所展現出的蓬勃景象,則一定會給中國政治學的發展帶來新的春天。
20年,對一門學科的發展歷史來說,不算長,但對一門學科從恢復到發展,并逐步走向興旺來說,卻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這20年對未來的中國政治學發展會形成深遠的影響。因此,總結這一段發展,對思考和設計中國政治學的跨世紀發展是十分有益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國政治學發展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