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11:30: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慢性盆腔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婦產科臨床治療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中藥內服外洗的方式治療慢性盆腔炎婦產科臨床治療效果以及安全可靠性。方法方便選取曾經就職的附屬醫院2015年3月—2016年6月期間收治的98例慢性盆腔炎婦產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平均原則劃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各49例。參照組49例患者給予西藥抗生素治療,研究組49例患者行中藥內服外洗的方式治療。對研究組患者與參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進行記錄與分析。結果經治療后發現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5.92%,顯著高于參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69.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0276,P=0.0004P<0.05);經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16%,顯著低于參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34.6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2424,P=0.0013<0.05)。結論對慢性盆腔炎婦產科患者采取中藥內服外洗的方式治療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僅能夠幫助患者改善病情,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能高,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慢性盆腔炎;婦產科;臨床療效;安全性;可靠性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生殖器、盆腔腹膜以及周邊結締組織產生的炎性病癥[1]。慢性盆腔炎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月經失調以及白帶異常等,其誘發因子主要是婦科炎癥沒有得到根治,在反復發作之后逐漸形成的[2]。伴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慢性盆腔炎的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儼然成為威脅女性生命健康的重要病癥,因而需要加強臨床上的治療[3]。為了進一步強化研究,該文方便選擇該院在2015年3月—2016年6月期間收治的49例慢性盆腔炎婦產科患者采取中藥內服外洗的方式治療,發現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來該醫院接受治療的慢性盆腔炎婦產科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盆腔炎的臨床診斷標準[3],并經B超檢查確診。所有患者均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及患者家屬簽字同意后納入研究,排除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妊娠期以及哺乳期患者以及嚴重肝、腎、心等合并癥患者。依據隨機法劃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各49例,其中參照組49例患者中,年齡21~55歲,平均年齡(36.25±4.05)歲;病程0.5~8年,平均病程(3.05±2.45)年;臨床癥狀:腰痛15例,腹痛20例,月經紊亂4例,白帶異常10例;研究組49例患者中,年齡22~59歲,平均年齡(37.05±5.15)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3.05±3.55)年;臨床癥狀:腰痛以及腹痛各18例,月經紊亂7例,白帶異常16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以及臨床癥狀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查看全文

婦產科臨床治療慢性盆腔炎探究

盆腔炎主要是因為女性盆腔臟器的炎癥沒能夠及時地進行治療,導致盆腔炎癥性組織學發生改變。其臨床癥狀有下腹部脹痛、發熱、陰道分泌物增多和腰骶部酸痛等,下腹部一般表現為隱痛和鈍痛。慢性盆腔炎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全身癥狀不明顯[1]。本次研究就婦產科臨床治療慢性盆腔炎的效果進行深入的分析,總結如下:

1研究對象與治療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投硬幣的方法將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所在科室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分為A組和B組進行統計分析,每組研究對象是30例。A組患者的最大年齡是38歲,最小年齡是20歲,平均(62.6±7.4)歲;B組患者的最大年齡是37歲,最小年齡是21歲,平均(63.5±8.5)歲。排除標準:排除具有肝、腎、心、腦疾病等相關性器質性病變的患者。本組研究中兩組患者在上述資料上的差異不顯著,P>0.05,可為之后觀察指標的系統研究做好鋪墊,展開充分的對比。

1.2研究方法

A組采用西藥治療,給予患者頭孢塞肟鈉,靜脈滴注3g+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2次/1d,左氧氟沙星,靜脈點滴200ml,1d/1次,過敏患者可換用甲硝唑注射液;B組在A組的基礎上采用中藥灌腸治療結合理療治療,灌腸藥物的基本處方:蒲公英50g,紫花地丁45g,銀花、香附、赤芍、丹參、丹皮、土茯苓、黃芩、連翹、白花蛇舌草、雞血藤各30g,水煎至100ml,冷卻到38~40℃,每日一劑,每天一次,連用7天;理療:采用中藥塌漬紅外線燈照射結合拔藥罐進行治療即可[2]。

查看全文

慢性盆腔炎婦產科臨床治療探討

[摘要]目的探討慢性盆腔炎婦產科臨床治療預后情況,對慢性盆腔炎婦產科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隨機選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間進行慢性盆腔炎婦產科臨床治療的患者共100例,按照隨機分配的原則,將100例患者平均分成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50例。實驗組主要采用中醫內服外用的方法進行臨床治療,對照組主要采用西藥抗生素治療,探究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的差異性。結果實驗組中醫慢性盆腔炎治愈24例,總有效率90%;對照組西醫治療治愈13例,總有效率76%。且實驗組不良反應的出現明顯少于對照組,實驗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中醫藥內服外用治療的實驗組患者比采用西藥抗生素治療的對照組患者治療效果要好,實驗組的臨床反應較好、治療效率高,具有臨床推廣意義。

[關鍵詞]慢性盆腔炎;婦產科;臨床治療;預后觀察

慢性盆腔炎是一種常見的婦科類疾病,主要是指女性生殖部位及附近結締組織的一種慢性炎癥。當急性盆腔炎一直沒能徹底治療痊愈,在患者抵抗力較弱或體質情況不佳的情況下就會反復發作,使患者病程延長,最后形成慢性盆腔炎[1]。慢性盆腔炎病情根治較難,會導致患者白帶增加、月經紊亂,使患者出現腰酸腹痛甚至不孕不育等癥狀,因此積極研究慢性盆腔炎婦產科臨床治療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該研究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間主要針對1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分別實施中醫內服外用、西藥抗生素治療,探究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并發癥發生率的差異性,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進行慢性盆腔炎婦產科臨床治療的患者共100例,在遵循隨機分配原則基礎上將患者平均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各50例。試驗組患者年齡20~62歲,平均年齡38.56歲,病程4個月~10年之間,平均病程為7.65年;對照組患者年齡22~65歲,平均年齡43.12歲,病程3個月~10年,平均病程7.89年。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婚育情況和性經歷情況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同時病程、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影響實驗結果。

查看全文

慢性盆腔炎婦產科臨床治療效果探究

摘要:目的觀察慢性盆腔炎婦產科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選取我院診斷為慢性盆腔炎患者66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西醫抗生素治療,觀察組采用傳統中醫內服外洗的方式治療,分別觀察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增高,結果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傳統中醫內服外洗方法在慢性盆腔炎婦產科臨床效果明顯優于西醫抗生素治療的療效,顯著提高臨床總有效率,應在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慢性盆腔炎;婦產科;中醫治療;臨床效果

慢性盆腔炎是婦科的常見疾病之一,主要是指女性內的生殖器、周邊結締組織及盆腔腹膜發生的炎性疾病[1]。該病發生的原因有婦科炎癥未能完全治愈,長時間累積后造成病情惡化,臨床表現為腰骶疼痛、白帶異常、下腹墜痛、月經不調等癥狀。盆腔炎患者大多數是慢性盆腔炎,其誘發因素大多是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主要有衛生習慣差、生理衛生保護不到位,因為該病范圍廣、較高的發病頻率以及反復發作,所以在臨床的治療上難度大[2]。目前慢性盆腔炎患者多數采用西醫的抗微生物藥物治療,但該方法容易引起患者的不良反應且很難達到理想中的臨床效果,本次研究中對本院33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中醫內服外洗進行治療,獲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門診確診慢性盆腔炎患者6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33例。年齡23~55歲,平均(36.2±12.6)歲;病程持續時間最長的是8年,最短的6個月,平均病程(2.3±1.5)年。所有患者為已婚或者未婚有性生活者,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等基本條件基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給予抗生素治療:根據患者病情給予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等西藥治療。甲硝唑一日三次,一次0.2g,左氧氟沙星一日2次,一次0.2g(注:月經結束后給藥)。觀察組采用中醫內服外洗方式治療:內服,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為主,主要有金銀花、敗醬草各30g、蒲公英、丹參、川斷、桑寄生、當歸、赤芍、川楝子各12g,元胡、枳殼各10g和香附6g。用水煎服,一天一劑,一劑2次,早晚溫水送服。中藥外洗,主要組方為蒲公英、紅藤、紫花地丁、敗醬草、鴨跖草各30g煎100ml湯,排便后,將灌注湯盆腔內保留,一日1次,治療10d。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加入三棱、莪術與桃仁各10g(包塊),加香附和延胡索各10g(腹痛),加附子10g(疼痛、涼)。顯效:患者炎癥恢復正常,白帶異常與異味未出現;有效:患者炎癥恢復正常,伴有少量的白帶和異味狀況,能夠恢復;無效:患者炎癥稍有恢復,使用中藥灌注后,仍出現盆腔積液,相對于治療前沒有緩解癥狀。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查看全文

小議中醫辨證分型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慢性盆腔炎的中醫辨證分型方法以及中醫藥治療策略。方法:回顧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采用中醫辨證分型施治治療的8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并以同期采用西藥治療的90例患者進行對比,比較兩種治療方法的療效。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6.36%,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辨證治療慢性盆腔炎具有療效確切,副作用少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慢性盆腔炎;中醫辨證;治療

慢性盆腔炎(chroricpelvicinflammatorydisease,CPID)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女性內生殖器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癥。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月經紊亂、白帶增多、腰腹疼痛等癥狀,病情易反復,有些患者可誘發附件炎而于腹部觸及腫塊,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1-2]。2008年1月~2010年1月本院運用中醫辨證施治原則,治療慢性盆腔炎88例,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88例患者均為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年齡24~49歲,平均(34.1±6.7)歲;病程7個月~8年,平均(2.1±1.7)年。對照組90例患者為本院同期收治的采用西醫治療的慢性盆腔炎患者,年齡26~48歲,平均(35.3±7.9)歲;病程6個月~7年,平均(2.6±1.9)年。兩組患者均表現為同程度的小腹痛,一側或雙側下腹痛,多伴有腰酸腰痛、帶下量多、不孕等,病情反復。兩組患者年齡、病程、一般病情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查看全文

少腹逐瘀湯治療慢性盆腔炎論文

【關鍵詞】盆腔炎

我院自2003年9月至2006年10月以來,采用少腹逐瘀湯加減治療慢性盆腔炎,取得了滿意療效。現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151例均為門診患者,年齡最大48歲,最小22歲,以26~40歲發病率最高。病程最短30天,最長達5年。其中包括慢性輸卵管炎、輸卵管積水、輸卵管卵巢炎及慢性盆腔結締組織炎,均具有典型慢性盆腔炎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在151例患者中有20例病程較長者為盆腔結締組織炎,除34例因急性發作而發熱外,其余均無體溫升高、血壓改變、白細胞數量顯著增多等現象。

1.2治療方法慢性盆腔炎以活血化瘀法治療為主,采用少腹逐瘀湯加減。基本方:小茴香15g,炮姜15g,元胡25g,靈脂20g,沒藥10g,川芎15g,當歸20g,蒲黃15g,肉桂15g,赤芍15g,桃仁15g,紅花15g,三棱15g,莪術15g。濕熱重,伴隨急性炎癥者,減炮姜、小茴香,加金銀花30g,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30g;脾虛加白術15g,黃芪20g;腎虛痛及腰骶,加川斷20g,杜仲20g;閉經加益母草20g,紅花20g,牛膝20g;盆腔積液及輸卵管積水加白茅根30g,益母草30g;盆腔結締組織炎加穿山甲20g,水蛭3g(研末吞服)。水煎服,日1劑。10天1個療程,月經前10天治療效果更佳。

①有急性盆腔炎病史并有炎癥反復發作病史。②下腹部墜脹及腰骶部酸痛,常在性交及月經前后加劇。③穹窿部有觸痛及宮頸舉痛,子宮一側或兩側有片狀增厚、壓痛。④B超提示炎性浸潤、水腫、粘連、包裹性積液、壞死積膿等。⑤伴隨急性發作時,白細胞總數升高。

查看全文

慢性盆腔炎婦產科臨床綜合治療研究

慢性盆腔炎作為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主要是由于婦女的盆腔內膜和生殖器的組織出現慢性炎癥導致的,屬于婦科疾病中發病率比較高的一種。一般的臨床中的主要癥狀包括腰背酸痛、月經不調和白帶異常等,很多婦女之所以發病是因為我國部分地區的醫療條件比較差,婦女在進行節育手術的時候醫院的操作環境和醫生的操作技術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導致使其宮腔發炎。由于此病的高復發率和反復性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本文以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慢性盆腔炎婦產科患者100名作為研究對象,對慢性盆腔炎婦產科臨床治療的綜合治療效果進行研究和分析,現做如下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以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慢性盆腔炎婦產科患者100名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均分為兩組,分別命名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年齡區間在22~61歲之間,所有患者中,有42人是急性盆腔炎,有21人是慢性盆腔炎,有23人出現了月經不調的現象,有12人出現了子宮底部的壓痛感。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表現在下腹的脹痛和下墜感,性生活后的痛感加重,月經不調而且血量過多等。所有患者均與醫院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并達成了愿意參加本次研究的協議,兩組患者的年齡、臨床癥狀和疾病分類都沒有顯著地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對照組患者采用靜脈輸液的方法進行治療,具體操作是:首先在500毫升的濃度為0.0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劑量為0.9克的克林霉素通過靜脈靜滴的方式輸入患者體內,然后在500毫升濃度為0.009的生理鹽水中加入劑量為0.4克的丁胺卡那霉素通過靜脈注射。每天滴注一次,持續一個星期后將克林霉素改為口服,繼續用藥一個星期。對觀察組患者采用盆腔灌輸的方法進行治療,具體操作是:首先需要對患者采取截石位,并對其外陰部位進行常規的消毒操作,通過超聲波的引導技術利用18G的穿刺針穿到液性暗區,接著向其盆腔內注入生理鹽水、0.4克的丁胺卡那霉素和0.6克的克林霉素的混合液并使藥物在盆腔內保留。如果在治療的過程中發現患者的輸卵管發膿或者液性有包塊,就需要先將膿塊處理掉,用生理鹽水沖洗消毒之后再灌藥。

查看全文

補腎祛瘀法治療慢性盆腔炎分析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所有病例來自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婦科200702~200706門診就診的慢性盆腔炎患者60例,符合根據《婦產科學》[1]有關內容制定的慢性盆腔炎的診斷標準,年齡21~45歲,平均32.5歲,病程2~10年,將上述病例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對照組30例,兩組的年齡、病程、病情均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治療組30例,服用盆腔炎顆粒(本院院內制劑,主要成分為丹參、赤芍、菟絲子、山萸肉、生蒲黃、炒靈脂等),10g/次,3次/d。對照組服用婦科千金片(湖南株州千金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主要成分為金櫻根、千斤拔、雞血藤、黨參、當歸等,國藥準字:Z43020027),6片/次,3次/d。兩組均服藥28d后復診,經期停藥。

1.3觀察指標

1.3.1臨床癥狀下腹腰部酸痛、下墜,帶下與月經的量、色、質及舌脈變化。

1.3.2體征婦科檢查:宮體壓痛、附件增厚、條索、包塊、壓痛等的變化。

查看全文

盆腔炎婦產科臨床治療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盆腔炎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療法的臨床療效。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的西醫藥物療法,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聯用中醫藥療法。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是98.00%,較對照組的88.00%有顯著優勢(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IL-2、TNF指標水平均較差(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IL-2、TNF指標改善效果較對照組更優(P<0.05)。結論在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療中采取中西醫結合療法可取得滿意療效,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炎性因子指標,該治療方案值得應用并推廣。

關鍵詞:慢性盆腔炎;婦科;中西醫;效果

慢性盆腔炎是臨床中常見的婦科疾病,是盆腔生殖器桶周邊結締組織以及盆腔腹膜出現的慢性炎癥。常見的病癥類型包括子宮炎、盆腔腹膜炎、卵巢炎以及輸卵管炎等[1]。為了進一步提升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臨床療效,本次研究將分析采取中西醫結合療法在此類患者中的治療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以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診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00例作為此次的研究樣本,以隨機數字法分組,并依次分別納入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共計50例,年齡在26-58歲,平均(32.4±0.6)歲;病程時間2個月至8年,平均(2.1±0.2)年。對照組共計50例,年齡在24-59歲,平均(31.7±0.4)歲;病程時間3個月至7年,平均(2.2±0.4)年。兩組病人的線性資料對比較為均衡,具備可比性(P>0.05)。1.2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的西醫藥物療法,頭孢西丁鈉注射液(1-2g)+生理鹽水(100mL)早晚各一次靜滴,兩次相隔6-8h,2次/d,連續治療8d為1療程。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聯用中醫藥療法,應用自擬中藥方口服治療,中藥組方:炒當歸10g、赤白芍10g、紅藤15g、敗醬草15g、廣木香6g、延胡索10g、炒柴胡5g、陳皮5g、桑寄生12g、山楂12g,薏苡仁15g。以水煎至150mL,1劑/d,分早晚兩次服用,以7d作為1個治療療程,連續服用2療程。1.3評價指標。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估,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以及體征均完全恢復正常,并且生活行為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得以明顯改善,且體征趨于正常,日常生活行為有所改善;無效:患者癥狀及體征并未改善。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白細胞介素2(IL-2)、腫瘤壞死因子α(TNF)指標情況。1.4統計學分析。數據以SPSS17.0處理,均數±標準差用(±s)表示,實施t檢驗,采用率用%表示,實施卡方檢驗,將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盆腔炎的治法

1抗生素的治療

抗生素是目前慢性盆腔炎急性發作的主要治療方法,抗生素的合理應用尤為關鍵,使用需氧菌及厭氧菌兼顧的抗生素,用藥原則為藥物種類少,毒性小,聯合用藥效果佳。目前抗生素用藥方法除靜滴外,尚有(1)抗生素腹腔灌注。黃順彬[1]使用腹腔灌注法治療慢性盆腔炎與相同藥物靜滴設立對照組,則治療組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有效率為83.3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0),盆腔內用藥藥物濃度明顯高于血漿濃度,藥物直接作用于炎癥部位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全身不良反應較輕。(2)抗生素的宮腔治療。徐秀梅[2]等選用0.5%的甲硝唑注射液20ml加慶大霉素16萬單位加地塞米松5mg聯合用藥,與月經干凈后第三天常規消毒后用子宮雙腔管經宮頸進入宮腔注射給藥,總有效率為98.1%。(3)抗生素灌腸。徐桂榮[3]等使用0.5%甲硝唑注射液200ml加慶大霉素16萬單位,隔日加地塞米松5mg保留灌腸治愈率為80%。(4)宮旁注射抗生素,陳慧玲[4]等在月經干凈后用丁胺卡那0.4g加丹參注射液4ml加地塞米松5mg加2%利多卡因2ml,予以雙側宮旁注射總有效率為97.92%。

2中醫藥治療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盆腔炎的基本原則,不同的學派對慢性盆腔炎的分型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臨床上常分為濕熱瘀結型,氣滯血瘀型,寒濕凝滯型,氣虛血瘀型,肝郁脾虛型和肝腎不足型論治。其病理表現以氣、血、瘀、寒、熱為主,主要涉及肝脾腎三臟。常用藥物紅藤、敗醬草、蒲公英、丹參、延胡索、皂角刺、制乳香、制沒藥、桃仁、薏苡仁、制香附、大黃等。對于盆腔炎合并月經過多,經期延長等月經失調者,采用中藥周期療法,即在以盆腔炎治療的基礎上,配合月經周期療法。經后期酌加滋腎養陰之藥,如熟地黃、黃精、桑寄生等補腎填精;排卵期輔以少量溫腎活血藥物協助陰陽轉化,促進排卵,可加用淫羊藿、紫河車、桃仁、丹參等藥;經前期加用少量補陽之品,多選用淫羊藿、菟絲子、巴戟天等溫補腎陽;經期則理氣活血調經為主,可酌加益母草活血通經,月經過多者可加用田三七活血化瘀止痛。

外治法有中藥灌腸、直腸滴注、盆腔置管灌注、針灸治療、穴位注射、中藥局部外敷等。

3中西醫結合治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