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術語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15:40: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貿易術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論準確貿易術語重要性
收藏到網摘:添加到百度搜藏收藏到雅虎收藏到QQ書簽收藏到新浪ViVi
論準確貿易術語在商務英語中的重要性是流星畢業論文網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而的,論準確貿易術語在商務英語中的重要性是篇高質量的論文,本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對您論文寫作,提供一定的幫助。論準確貿易術語在商務英語中的重要性為免費畢業論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用途。
[摘要]本文從國際貿易術語著手,以商務實踐中的案例為切入點,對國際貿易中出現的貿易術語進行深入貼切的分析,闡明正確使用貿易術語對商務英語學習的重要意義。旨在使學生認識到準確術語的重要性,提高商務英語的運用能力。
[關鍵詞]術語商務英語準確重要性
一、引言
隨著我國加入WTO及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際間交往日益頻繁,商務活動日新月異,商務英語專業人才成為人才市場眾多商家的搶手貨。商務英語成為商務活動中的日益重要的工具。商務英語教學的任務是不僅使學生了解一定的專業術語及國際慣例,更重要的是怎樣準確應用這些術語。因此,在商務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準確應用英語進行交流,達到商務溝通的目的具有重要意義。僅僅掌握大量的專業詞匯是遠遠不夠的,專業術語往往是商務英語學習的障礙,但卻在商務交往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淺議貿易術語中保險利益的轉變
一、E組貿易術語
該組術語被稱為“啟運”術語(departureterm),其僅包括一種,即EXW,英文為ExWorks(…namedplace),即工廠交貨(…指定地點)。該術語適用于各種運輸方式。在此術語下,賣方在合同約定的時間,在商品的產地或所在地(如工廠、倉庫)將貨物置于買方控制之下,即完成交貨。此時風險由賣方轉移到買方,保險利益也從賣方轉移到買方。一般由買方辦理保險,保險費由買方承擔。此種情況下,保險利益的轉移與交貨一致。
二、F組貿易術語
該組術語被稱為“主運費未付”術語(maincar-riageunpaid)。包括FCA、FAS和FOB三種貿易術語。(一)FCA術語全文為FreeCarrier(…namedplace),即貨交承運人(指定地點)。此術語也適用于各種運輸方式。在此術語下,賣方需在合同規定的時間、地點,將已經出口清關的貨物交給買方指定的承運人,即完成交貨。賣方承擔將貨物交給買方指定的承運人控制之前的風險,買方承擔將貨物交由承運人控制之后的風險,此時,保險利益由賣方轉移至買方。此術語下,注意如指定的地點為賣方所在處所,則交貨點和風險轉移點為貨物裝上買方指定的承運人提供的運輸工具上;如指定的交貨地點為其他地點,則在賣方的送貨運輸工具上(未卸下,notun-loaded),此時交由買方指定的承運人處置時,風險就轉移到買方。此種方式下,交貨點與風險轉移點一致,交貨后的保險由買方安排,保險費由買方支付。(二)FAS術語FreeAlongsideShip(…namedportofship-ment),船邊交貨(指定裝運港)。此術語適用于使用船舶運輸的海洋運輸和內河運輸等水上運輸方式。在此術語下,賣方負責在規定的時間、指定裝運港將已辦理出口清關的貨物交到買方所派船只的旁邊,即完成交貨,如船只可以靠碼頭,賣方將貨物放置碼頭即可;如買方船不能靠岸,需要駁運,則賣方需要雇駁船將貨物運至買方船邊,完成交貨。交貨同時,風險轉移到買方,保險利益也隨之轉移。(三)FOB術語FreeonBoard(…namedportofshipment),即船上交貨(…指定裝運港),習慣稱為裝運港船上交貨。此術語適用于使用船舶運輸的海洋運輸和內河運輸等水上運輸方式。在此術語下,賣方在合同約定的時間和裝運港,將合同規定的貨物按裝運港習慣方式交到買方所派的船只的船上,完成交貨。風險轉移點為貨物越過船舷,在越過船舷前保險利益在賣方,之后,保險利益轉移到買方。
三、C組術語
此組術語通常被稱為“主運費已付”(maincar-riagepaid)術語,包括CFR、CIF、CPT和CIP四種術語。
FOB貿易術語在出口貿易的應用論文
[摘要]由于近年來使用FOB貿易術語出口,使企業蒙受損失的案例略有上升趨勢,本文從幾個方面論述了出口時使用FOB的弊端,以向廣大出口企業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貿易術語FOB風險防范
在我國的出口貿易實踐中,最常用的貿易術語有FOB、CIF、CFR。選用不同的貿易術語,買賣雙方所承擔的責任、費用和風險各有不同。究竟使用哪種貿易術語對出口更為有利,并不能一言以蔽之,每個出口企業都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及國外進口商的信譽狀況來慎重選擇。但是,近些年來在出口貿易中由于使用FOB貿易術語,而使出口企業蒙受損失的案例略有上升的趨勢,在此有必要論述一下在出口時使用FOB貿易術語的弊端,以向廣大的出口企業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與借鑒。貿易術語選擇得恰當與否,將會對貿易雙方當事人產生極大的影響,因為它關系到貿易當事人的切身利益。
一、FOB貿易術語的本質
FOB貿易術語原意是“船上交貨(……指定裝運港)”英文為FreeOnBoard(…namedportofshipment),是指在裝運港當貨物越過船舷時賣方即完成交貨義務。買方從該時起承擔有關貨物的一切風險及費用。在FOB貿易術語項下買賣雙方各自應承擔的主要責任、風險和費用概括如下:
賣方必須提供符合合同規定的貨物和單證;自付費用辦理出口許可證及其他有關貨物出口手續,繳納出口稅費;并按照約定的時間、地點將貨物裝上買方指定的船舶;承擔在裝運港貨物越過船舷之前的風險和費用。
內陸出口企業貿易術語的選擇綜述
[論文關鍵詞]內陸出口企業;國際貿易術語;CIF;CIP
[論文摘要]在國際貿易中,貿易術語的選擇關系到貿易當事人的切身利益,將會對貿易當事人產生極大的影響。我國企業在出口業務中習慣采用CIF貿易術語,這一模式對內陸出口企業較為不利。CIF與CIP在適用的運輸方式、簽發的運輸單據、出口方承擔的責任以及運費方面存在差異,CIP術語更適用于內陸出口企業,有利于內陸出口企業降低風險、及早結;并節省運費。因而在國際貿易中,內陸出口企業選擇CIP術語不但有利于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也有利于加強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
在訂立國際貨物貿易合同時,離不開貿易術語的選用,貿易術語的選擇是否恰當,將會對相關當事人產生非常大的影響。貿易術語是在長期的國際貿易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表明了買賣雙方在交易中所承擔的權利與義務,尤其是有關貨物的風險劃分、運輸、保險、清關等問題。
在INCOTERMS2000的四組13種貿易術語中,CIF是我國出口企業使用較多的一種。這是因為CIF術語規定賣方選擇貨代、船公司和保險公司,可以較好地把握船貨銜接,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外商與貨代串通進行欺詐。同時,在貨款中包括運費和保險費,故同等情況下CIF報價高于CFR和FOB報價,可以多創匯,此外,也增加了國內運輸公司、保險公司的業務。因此,“出口CIF”幾乎成了外銷貨物的定式,但是一味套用“出口CIF”模式,可能會使出口方承擔不必要的風險,尤其是對內陸出口企業而言,從內陸交通運輸的實際情況出發,可以考慮選擇使用CIP貿易術語。
一、貿易術語使用不當給內陸出口企業帶來損失
某年5月,美國某貿易公司(以下簡稱進口方)與我國江西某進出口公司(以下簡稱出口方)簽訂合同購買一批日用瓷具,價格條件為CIFLOSANGELES,支付條件為不可撤銷的跟單信用證,出口方需要提供已裝船提單等有效單證。出口方隨后與寧波某運輸公司(以下簡稱承運人)簽訂運輸合同。8月初出口方將貨物備妥,裝上承運人派來的貨車。途中由于駕駛員的過失發生了車禍,耽誤了時間,錯過了信用證規定的裝船日期。得到發生車禍的通知后,我出口方即刻與進口方洽商要求將信用證的有效期和裝船期延展半個月,并本著誠信原則告知進口方兩箱瓷具可能受損。美國進口方回電稱同意延期,但要求貨價應降5%。我出口方回電據理力爭,同意受震蕩的兩箱瓷具降價1%,并認為其余貨物并未損壞,不能降價。進口方堅持要求全部降價。最終我出口方還是做出讓步,受震蕩的兩箱降價2.5%,其余降價1.5%。為此,貨價、利息等有關損失共計達15萬美元。
國際貿易術語教學法的探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國際貿易術語整體法教學
論文摘要:國際貿易術語是國際貿易中最基本的貿易條件,筆者采用整體的方法來教學,讓學生避免為掌握單個的術語而頭痛,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一、國際貿易術語教學的重要性和難點
國際貿易術語是國際貿易中非常重要的貿易條件,它包含了貿易雙方分責任,風險和費用的劃分,牽涉到貿易雙方至關重要的經濟利益。掌握國際貿易術語知識對國際貿易和其他商貿專業的學生來說是最基礎的要求。而且,能否該部分的內容還直接關系到該課程的后續內容的教學,因此這部分知識是個基礎,這部分沒掌握好,后部分的學習會受很大影響。
二、國際貿易術語教學教學改革思路
根據作者以往的經驗,以獨立的方法分別教授13個貿易術語,教學費時費力.學生掌握困難。作者采用整體的方法,把這13個貿易術語分為三大類,總結其共性的基礎上,同時細分其差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要點分別講述如下:
國際貿易貨物風險和術語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國際貿易術語貨物損失風險貿易政策變動風險價格變動風險收匯風險
論文摘要:風險規避是出口企業進行國際貿易時所要考慮的重中之重的問題,貿易術語和國際貿易風險規避有著密切的關系就貿易術語和某些國際貿易風險規避的關系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國際貿易術語是為了適應買賣雙方相隔遙遠,分屬不同國家的特點而產生,明確了買賣雙方的責任,費用,風險,合理運用各種貿易術語來規避國際貿易中的風險是出口企業風險管理的手段之~。
一、貿易術語和貨物損失風險規避的關系
《INc0TERMs2000)中對4組貿易術語的解釋里都提到“風險在買賣雙方之間轉移,這里的“風險”指的就是貨物損失的風險,如CIF術語,買賣雙方風險轉移的界限是貨物越過船舷。采用此種貿易術語時,賣方要承擔貨物越過船舷為止的貨物損失風險。也就是說,在貨物越過船舷之前發生的全部貨物損失(包括貨物由工廠至倉庫或者碼頭的運輸過程中,在集裝箱堆場或碼頭的存儲過程中,由碼頭裝船越過船舷之前時所發生的損失)由賣方負擔。
按照賣方承擔的貨物損失風險由小到大劃分,貿易術語變化趨勢依次為Exw—FCA,CPT,CIP—FAS—FOB,CFR,CIF—DAF._DEs—DEQ~DDU,DDP。出口企業在選擇貿易術語的時候,首先要清楚地了解各種貿易術語的具體解釋和風險轉移的界限,結合貿易的現實情況,如市場情況,談判力量對比,商品性質,運輸條件等,爭取采用賣方承擔貨物損失風險相對較小的E,F,C組術語……盡量避免采用D組術語。
貿易術語選取及相對的風險
1.國際貿易術語的介紹
國際貿易術語,是在國際貿易事務不斷發展起來的一系列的交貨條件,主要是規定買賣雙方的所需要承擔的費用、風險以及責任范圍,它旨在提高買賣雙方的交貨效率,降低雙方的交易費用,促進整個國際貿易的發展。如果交易雙方合理的選用貿易術語,則對雙方都有約束力,現階段,國際上較為流行的貿易術語多來自《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2000》,這一通則又稱為《INCOTERMS2000》,在這個通則中一共列舉了13組術語,這13組術語詳細的規定了貨物的運輸、風險劃分、投保義務、交貨地點、出口進口結關手續及費用負擔、裝貨卸貨的負擔以及適用的運貨方式等。這13組術語主要分為E組、F組C組和D組,總的變化趨勢是賣方的責任和風險逐漸減小,但是買方的風險則逐漸的增大。下面就將對這4組術語進行分析,并對如何選用來避免一定的風險,做出解釋。
2.對于每一組貿易術語的分析
2.1E組貿易術語的分析E組國際貿易術語(EXWORKS),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工廠交貨價格條款,是是指賣方在其所在處所(工廠、工場、倉庫等)將貨物提供給買方時,即履行了交貨義務。除非另有約定,賣方不負責將貨物裝上買方備妥的車輛,也不負責出口清關。買方負擔自賣方所在處所提取貨物至目的地所需的一切費用和風險。在這一層面上,由于賣方不負責出口清關,這一貿易術語所指的貿易行為在性質上更像所謂的國內貿易。在使用這一貿易術語的情況下,對買方而言是極其不利的,因為如果買方在購買貨物后不能辦理出關手續,則責任需要買方自己完全承擔。因此,國際貿易中大多數情況下,不使用這一貿易術語。
2.2F組貿易術語的分析F組貿易術語包括FOB、FCA和FAS三種,這三種的貿易術語的涵義分別是:船上交貨、貨交承運人以及船邊交貨。在這一貿易術語條件下,賣方有義務將貨物交給賣方所指定的承運人,交貨之前的貨物風險由賣方承擔,在交給承運人之后,貨物的風險也隨之轉移給買方。因此,對于這一貿易術語,買方在購進貨物時,更加適用,因為在這一貿易術語下,買方有權自己選擇承運人,不容易出現賣方和承運人合伙偽造裝船提單的情況。
2.3C組貿易術語的分析C組貿易術語包括CRF、CIF、CPT、CIP,這四種貿易術語,這些貿易術語的涵義分別是成本價運費、成本保險費加運費、運費和保險費付至指定的目的地。該組貿易術語屬于裝運類術語,賣方有義務尋找承租人訂立條款一般化的裝運合同,并且承擔相關的費用,但是貨物裝船過后的風險,暴扣貨物因運輸而發生的額外費用或者是貨物毀損滅失的風險都由買方來承擔。
內陸出口企業貿易術語的選擇探索
摘要:在國際貿易中,貿易術語的選擇關系到貿易當事人的切身利益,將會對貿易當事人產生極大的影響。我國企業在出口業務中習慣采用CIF貿易術語,這一模式對內陸出口企業較為不利。CIF與CIP在適用的運輸方式、簽發的運輸單據、出口方承擔的責任以及運費方面存在差異,CIP術語更適用于內陸出口企業,有利于內陸出口企業降低風險、及早結;并節省運費。因而在國際貿易中,內陸出口企業選擇CIP術語不但有利于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也有利于加強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
關鍵詞:內陸出口企業;國際貿易術語;CIF;CIP
在訂立國際貨物貿易合同時,離不開貿易術語的選用,貿易術語的選擇是否恰當,將會對相關當事人產生非常大的影響。貿易術語是在長期的國際貿易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表明了買賣雙方在交易中所承擔的權利與義務,尤其是有關貨物的風險劃分、運輸、保險、清關等問題。
在INCOTERMS2000的四組13種貿易術語中,CIF是我國出口企業使用較多的一種。這是因為CIF術語規定賣方選擇貨代、船公司和保險公司,可以較好地把握船貨銜接,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外商與貨代串通進行欺詐。同時,在貨款中包括運費和保險費,故同等情況下CIF報價高于CFR和FOB報價,可以多創匯,此外,也增加了國內運輸公司、保險公司的業務。因此,“出口CIF”幾乎成了外銷貨物的定式,但是一味套用“出口CIF”模式,可能會使出口方承擔不必要的風險,尤其是對內陸出口企業而言,從內陸交通運輸的實際情況出發,可以考慮選擇使用CIP貿易術語。
一、貿易術語使用不當給內陸出口企業帶來損失
某年5月,美國某貿易公司(以下簡稱進口方)與我國江西某進出口公司(以下簡稱出口方)簽訂合同購買一批日用瓷具,價格條件為CIFLOSANGELES,支付條件為不可撤銷的跟單信用證,出口方需要提供已裝船提單等有效單證。出口方隨后與寧波某運輸公司(以下簡稱承運人)簽訂運輸合同。8月初出口方將貨物備妥,裝上承運人派來的貨車。途中由于駕駛員的過失發生了車禍,耽誤了時間,錯過了信用證規定的裝船日期。得到發生車禍的通知后,我出口方即刻與進口方洽商要求將信用證的有效期和裝船期延展半個月,并本著誠信原則告知進口方兩箱瓷具可能受損。美國進口方回電稱同意延期,但要求貨價應降5%。我出口方回電據理力爭,同意受震蕩的兩箱瓷具降價1%,并認為其余貨物并未損壞,不能降價。進口方堅持要求全部降價。最終我出口方還是做出讓步,受震蕩的兩箱降價2.5%,其余降價1.5%。為此,貨價、利息等有關損失共計達15萬美元。
國際貿易術語的風險轉移規則綜述
論文摘要:在國際貨物貿易中,風險轉移關系到每個人的親身利益,是國際貨物買賣中最具現實意義的問題,它是買賣雙方承擔貨損責任的關鍵。各國法律和國際條約都對此問題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但是缺乏統一性,尤其是適用法律方面,顯得十分繁瑣無序,這無疑增加了國際貿易的無序性和危險性,不利于經濟貿易的發展國際貨物買賣的國際慣例主要是指現行的(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共收集了l3個貿易術語,每一個對其風險轉移都有明確的規定在國際貨物買賣中,風險轉移的關鍵是時間,本文試從法律經濟學的角度對影響風險轉移的相關因素進行研究,并對其利弊作了比較分析,嘗試提出一種新的思路來解決風險轉移問題
論文關鍵字:風險風險轉移風險成本法律經濟學
一、風險和風險轉移的基本概念
風險是買賣合同必須考慮的問題,它關系到買賣雙方的切身利益,但是法律卻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不論是中國的《合同法》、英美法系的《貨物買賣法》,還是《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對此均未作一—明確定義。而風險轉移是用來確定買賣雙方當事人對這些可能發生的各種貨物意外損失的承擔責任何時由賣方轉移到買方。在國際貨物貿易中,如果貨物風險已經由賣方轉移至買方,則貨物由于意外事件所遭受的損害或滅失,其損失應由買方承擔;而且買方不能以貨物遭受損害或滅失為理由拒絕支付貨款r如果貨物的風險尚未移轉給買方,則貨物損害或滅失的損失就仍然由賣方承擔,而且賣方不能以此為理由要求免除其交貨義務,除非賣方能證明這是由于不可抗力事件造成的。風險轉移原則決定風險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從賣方轉移至買方。為此,需要全面地認識風險,風險的本質是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對投資主體預期收益產生的上下波動,從結果來看風險可能產生收益,又可能產生損失。只有從風險的產生因素、風險的承受主體、風險的作用方式及其影響結果來分析,才能把握風險的本質。有風險就需要風險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因此就需要風險成本。風險成本的概念最早由美國著名的保險業組織RIMS的前任主席道格拉斯·巴(DouglasBarlow)于1962年提出,RIMS及其戰略伙伴Enrst&Young公司在的報告中將其界定為與風險相關的如下費用:保險費、置留損失、內部管理;對外服務包括咨詢、必備管理和其他銷售服務;融資擔保;費、稅和類似費用。
法律經濟學研究的風險涉及的不僅僅是適當降低風險的目標,而且還涉及到第二個目標:風險配置和分散來自風險的損失。筆者認為,在國際貨物買賣中,所謂的風險是在對貨物轉移所有權時由于不可抗力、意外事件和第三人造成的風險帶來的成本損失,因為每個人都是理性和自私的,這樣的風險成本是不愿接受的。亞當.斯密曾說:”我們接受殺豬者、制啤酒者和烤面包者的服務,這不是因為他們的慈善恩惠,而是因為他們的謀求私利。”風險轉移就是通過某種機制將這種風險成本轉移給別人。在作為合同當事人制定風險轉移條款時,會盡可能將自己風險成本降至最低,因此在猶如戰場的談判桌上,最終的結局必定是綜合因素的影響,如心理和信息的博弈,甚至是歷史因素。即使是法律經濟學的權威代表人物理查德.波斯納和吉多.卡拉布雷西兩大法官也承認:在實踐中,我們不能簡單地將法律經濟分析作為法律或判決的高效理論進行應用一我們需要更多的東西本文僅從法律經濟學的角度對國際貿易術語中風險轉移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嘗試一種新的公平合理并且簡便可行的解決風險轉移的方法。
二、國際貿易術語中風險轉移的形成
國際貿易慣例新發展論文
《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InternationalRulesfortheInterpretationofTradeTerms)是國際商會為統一各種貿易術語的不同解釋于1936年制訂的,命名為《1936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INCOTERMS1936》)。隨后,為適應國際貿易實踐發展的需要,國際商會先后于1953年、1967年、1976年、1980年和1990年進行過多次修訂和補充,其中,1990年國際商會為使貿易術語能適應日益廣泛使用的電子數據交換(EDI)和不斷革新的運輸技術變化的需要對該通則作了全面的修訂。
為使貿易術語更進一步適應世界上無關稅區的發展、交易中使用電子訊息的增多以及運輸方式的變化,國際商會再次對《通則》進行修訂,并于1999年9月公布《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簡稱《INCOTERMS2000》(以下簡稱《2000年通則》)。《2000年通則》于2000年1月1日起生效。
《2000年通則》的適用范圍:
《2000年通則》明確了適用范圍,該《通則》只限于銷售合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中與交貨有關的事項。其貨物是指"有形的"貨物,不包括"無形的"貨物,如電腦軟件等。《通則》只涉及與交貨有關的事項,如,貨物的進口和出口清關,貨物的包裝,買方受領貨物的義務、以及提供履行各項義務的憑證等,不涉及貨物所有權和其它產權的轉移、違約、違約行為的后果以及某些情況的免責等。有關違約的后果或負責事項,可通過銷售合同中其它條款和適用的法律來解決。
《2000年通則》指出,該《通則》是一套國際商業術語,適用跨國境的貨物銷售,也可用于國內市場的貨物銷售合同,在此情況下,通則中有關術語的A2,B2條款及任何與進出口有關條款的規定則無作用。該《通則》還明確,如合同的當事人在簽訂銷售合同時,表示按《通則》規定辦理,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糾紛,應在合同中明確使用的版本,即應在合同中規定:按《2000年通則》的規定辦理。
《2000年通則》的主要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