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建設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2 07:53: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建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園建設視察匯報
為加快全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步伐,前段時間,市人大常委會組織視察組對全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情況進行了視察。其間,實地察看了鎮柳林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園、鎮食用菌示范園、鎮屯鮮食葡萄示范園、街道村現代農業示范園、街道釀酒葡萄示范園等現場,聽取了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工作匯報,召開了由相關部門、部分鎮街區負責同志和部分人大代表參加的座談會。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我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市政府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個中心任務,把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按照“園區化、品牌化、產業化”的發展要求,突出抓好農業轉型發展和農產品升級,大力發展高端、特色、品牌農業,我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得到快速發展。目前,全市已建成和在建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項目達32個,涉及蔬菜、果品、特種養殖、釀酒葡萄等多個產業,同時還發展了苗木花卉、食用菌、鮮食葡萄等新興產業。
(一)加強組織領導,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推進機制初步形成。一是成立了領導機構。市政府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農工辦主任任副組長,農業、畜牧、林業、財政等相關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領導小組,并通過定期召開現場會、調度會,組織開展現場督查等形式進行統一領導、協調調度和考核驗收,為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提供了組織保障。二是實行了部門包靠。按照市委“重點工作項目化、項目建設責任化”的要求,實行了“農口部門包鎮街、部門干部包項目”責任制,安排12個農口部門和涉農部門對全市12處鎮街區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進行了包靠,對重點建設項目安排專人負責,加快了園區建設工作的進度。三是凝聚了工作合力。農業、畜牧、發改、財政、科技等相關部門明確責任,通力協作,把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作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相關部門配合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機制。
(二)高標準規劃建設,農業示范園區輻射帶動作用日益凸顯。市政府準確把握我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發展現狀和各鎮街實際,依托優勢特色產業,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和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規劃建設了一批規模大、示范水平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進一步加快了我市農業現代化進程。目前,全市重點調度的32個園區項目建設進展順利,部分項目主體工程已經完工。鎮柳林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園,占地160畝的奶牛養殖區已經投入使用,占地80畝的種豬養殖場已經開工建設,投資376萬元的大型沼氣工程調試工作已經結束;鎮屯葡萄示范園,已投入資金1600萬元,栽植大棚鮮食葡萄520畝;鎮惠和食用菌產業園總投資1.5億元,一期工程投資4000萬元,8個產菇房已投入生產,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的科研樓正在施工當中,預計今年12月份完成并投入使用,50畝林下香菇示范園已經建成投產,等等。市政府科學規劃,安排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向濰膠路、平日路等主干道路兩側集中,著力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帶。全市重點調度的32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核心區面積2.2萬畝,輻射帶動面積達3.8萬畝,其中,街道村現代農業示范園核心區面積800畝,帶動周邊地區發展基地達到1萬畝規模。
(三)堅持因地制宜,各鎮街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推進迅速。在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中,各鎮街從本地區實際出發,積極探索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的新思路、新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街道積極引導各示范園區走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路子,加強與科研機構、知名院校的合作,大力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初步形成了“信息、技術、產品、市場、效益”相統一的新興產業化鏈條。目前,該街辦在加快釀酒葡萄示范園和超大示范園改造提升的同時,新規劃建設了藍莓示范園、百興生態種養示范園和鑫旺特種養殖示范園3個現代農業示范園。鎮主要依托六和集團、宇洋藥業、瑞豐食品等企業進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重點規劃建設了有機蔬菜、花卉苗木、標準化養殖等10處示范園區。鎮把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發展現代、特色農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壯大鎮域經濟的出發點和突破口,確立了“打造兩個園區、培植三大基地”(“兩個園區”即膠河花卉產業園區和柳林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三大基地”即鎮域北部花卉種植基地、中部土豆種植基地和南部果品種植基地)的現代農業框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特色鮮明、推進迅速。
農業氣象建設及服務探索
摘要:唐河縣氣象局圍繞全縣永久性高標準糧田16.3萬畝示范方建設,充分發揮氣象現代化作用,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強農業氣象現代化設施和信息傳播系統建設,依托農業氣象科技示范園和示范基地,提高業務水平和工作重點,拓展為農氣象服務的方式和渠道,積極做好全縣現代農業服務。
關鍵詞:農業氣象;現代化;服務
唐河縣位于南陽盆地東南邊緣,是一個擁有耕地面積245萬畝的農業大縣,連續十多年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近年來,唐河縣委、縣政府站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度,緊緊圍繞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著力打造中原糧食核心產區,在屬于南陽市38萬畝永久性高標準糧田示范區的桐寨鋪、桐河兩鄉內,整合全縣項目資金,集中連片規劃41個村16.3萬畝的整縣整建制推進糧食高產創建示范方。唐河局圍繞全縣永久性高標準糧田16.3萬畝示范方建設,充分發揮氣象現代化作用,加強農業氣象現代化設施和信息傳播系統建設,依托農業氣象科技示范園和示范基地,拓展為農氣象服務的方式和渠道,圍繞全縣現代農業服務,做了以下探索。
1政府支持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進度
根據全省現代化建設任務和規劃,結合唐河實際,做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氣象服務,完善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扎實做好“三農”氣象服務,爭取縣政府支持,出臺了唐政2014年36文件《唐河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的實施意見》,明確的提出氣象現代化建設的總體要求、工作思路、工作目標、建設重點、推進措施和具體任務,為唐河縣全力推進氣象現代化工作規劃了藍圖[1]。
2發揮氣象科技優勢,加快為農服務氣象現代化設施建設
農業建設推動會領導講話
設施農業建設是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有效途徑,是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致富農民的重要舉措。完成這一關系我市農業長遠發展的戰略工程,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各區縣、各部門在推進設施農業建設上下了很大功夫。目前,我市設施農業建設全面展開,已經落實地塊4.9萬畝,開工1.12萬畝,分別占目標任務的49%和11.2%,秋冬季設施農業建設的高潮即將興起。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設施農業建設總體進度還不快,建設標準不夠高,設施規劃和建設水平與沿海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地區具體建設項目沒有完全落實到地塊,仍停留在規劃和論證層面,地塊整理、培育種苗等基礎性工作還沒有完全展開,全市開工建設的設施種植面積僅有1萬多畝。最為突出的是,部分干部群眾認識還不到位,設施農業建設的機制還不完善。這些都嚴重影響著廣大農民的建設積極性,制約著設施農業的加快發展。各區縣、各部門一定要站在戰略的高度,從實際出發,扎扎實實著力解決這些突出問題,打一場秋冬季設施農業建設的攻堅戰。
一、動作要快
設施農業建設具有很強的時間性、季節性和技術性,需要一定的建設和生產周期。目前,秋末冬初這種最有利的施工期僅有1個多月,如果這段時間不能把設施建起來,不僅今年見不到效果,而且就連明年春季的生產也會受到影響。“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錯過農時,今明兩年新建設施化農業10萬畝的目標將很難完成。時間非常緊迫,我們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放松和懈怠。各區縣一定要迅速行動起來,立即啟動工作,立足爭取今年完成10萬畝任務,搶時間,拼速度,爭分奪秒,倒排工期,卡死后路,加緊推進,一切往前趕,抓緊往前干,力爭多完成一些。要抓緊做好農民群眾的思想工作,抓緊簽訂土地流轉協議,抓緊落實生產地塊,抓緊準備建筑材料,抓緊落實技術措施。冬季之前能夠開工建設的項目要抓緊開工,能夠完成建設的要力爭完成,并認真做好春節前的茬口種植和養殖設施建設,為實現“當年打基礎、轉年見成效、三年大變樣”的建設目標奠定基礎。會后,市設施辦要建立區縣設施農業建設情況報告制度,各區縣要將土地流轉協議的簽訂情況一周一報,設施建設進度兩周一報,總體進展情況一月一報。
二、標準要高
要實現設施農業發展的高水平,必須堅持建設的高標準。在這個問題上絕不能湊和,更不能因為標準低而反復改造修建造成浪費,形成包袱。各區縣一定要按照“布局區域化、經營產業化、設施裝備化、質量標準化、手段科技化、服務社會化、環境清潔化、效益最大化”的原則,高標準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經營,力爭把我市的設施農業建成國內領先、設施效能最佳、投入產出比最高的現代農業生產集中區。在推動過程中必須嚴格把握6條標準:一是設施水平要先進。種植設施要重點發展日光節能溫室,廣泛應用新型復合材料,增強保溫性能,滿足果菜類周年生產的要求。溫室脊高要達到2.8米以上,跨度要在6.5米到7米之間,高跨比達到1:2.1-2.4。同時,積極引進有實力的企業投資建設智能化溫室,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和小氣候自動調節。二是規模程度要達標。種植設施要相對集中連片,不要求一年建成,但規劃規模占地要達到1000畝以上;養殖園區中,奶牛園區一次存欄要達到500頭;生豬園區年出欄要達到5000頭;肉雞園區一次存欄要達到5萬只;蛋雞園區一次存欄要達到5萬只;肉牛園區一次存欄要達到2000頭;工廠化水產養殖車間在5000平米以上,池塘養殖園區要達到600-1000畝以上。三是基礎配套要齊備。新建種植設施區的田間作業路、溝渠、節水、排水、供電等基礎設施要相對完善,并配備小型農機具、卷簾機、物理防治等設施裝備;養殖園區要重點配備糞污處理設施,廣泛應用現代化的飼養消毒設備,能夠按照健康養殖方式組織生產。四是生態環境要優良。種植、養殖設施區內環境要整潔美化,養殖設施園區綠地面積要達30%以上。要嚴格控制高毒高殘留農藥及其它有害物質的使用,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生產源頭潔凈化。五是產業鏈條要延長。建立健全流通服務組織,完善產地批發市場,加快建立現代農產品物流體系,逐步實現冷藏、保鮮、加工、配送一體化,促進農產品增值增效。六是經營管理要科學。充分運用新技術和現代管理經驗,努力搞好農民培訓,提升經營管理
水平,提高設施利用率和生產效能。積極培育和引進市場前景好的新品種,優化種子種苗等后續產業結構,不斷提高產品質量。
預撥農業建設扶持資金
近年來,堅持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切入點,不斷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農民收入大幅增加,設施農業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呈現出競相發展的良好局面。年是繼續加快設施農業建設的一年,為進一步加快建設步伐,確保完成3萬畝設施農業特別是2萬畝日光溫室年度建設任務,區政府決定在年初已預撥302萬元設施農業扶持資金的基上,再次預撥資金833.9萬元,其中設施農業財政專項扶持資金312.25萬元、項目資金521.65萬元,專項用于扶持設施農業發展。現將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一、預撥資金的原則和標準。原則:堅持地塊落實、農戶落實,6月底前動工建設,實現當年建設、當年生產、當年見效的原則。標準:依據各鄉鎮已經做到兩“落實”并動工或即將動工面積為基礎,以保質保量完成任務為目標,財政專項扶持資金根據區政府《時期發展設施農業扶持辦法》應補貼資金的50%預撥。
二、預撥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按照區政府《時期發展設施農業扶持辦法》(政發號)文件精神,扶持資金專項用于設施農業項目水電配套資金補貼。各鄉鎮要嚴格管理、專項使用,不得挪用,確保扶持資金發揮最大效益。區政府將對扶持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專項檢查,發現問題,嚴肅處理。
三、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設速度。各鄉鎮和有關部門要繼續加大工作力度,切實解決設施農業建設的困難和問題,搞好協調和技術服務工作,加快建設速度,真正實現當年建設、當年生產、當年見效
四、加大督查力度,確保完成全年任務。區直有關部門在搞好協調服務的同時,要加大檢查和督查力度,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確保完成全年任務。同時,要搞好檢查驗收工作,對已撥付扶持資金但未達到建設面積的鄉鎮,年末從鄉鎮財政經費中扣回
現代農業建設思考
農業產業化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表現形式,不僅是增強農業自我發展能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依托,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
6月27日至7月1日,市委、市政府組織到湖南常德、益陽、岳陽、湘潭和武漢東西湖等地考察農業產業化和現代農業建設。有一個明顯的感受,就是這幾個地方的農業和農村經濟整體水平比較高,產業化經營的特色十分鮮明。
一是市情吃得透,產業定位準。常德等地依據當地的氣候、資源、傳統農業種植習慣和市場需求,選擇了各自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推動了傳統優勢農業向現代規模產業的轉變。
二是基地規模大,支撐能力強。常德實施了“五個百萬畝工程”,益陽全市的優質農產品基地突破1000萬畝,湘潭年出欄生豬達571萬頭,形成了百萬基地支撐、百萬農戶參與的產業發展格局,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是龍頭擴張快,鏈條延伸長。龍頭企業的群體規模大,常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達4300多家,益陽的達到8505家;個體規模大,涌現了金健米業股份有限公司、巴陵油脂公司、武漢雙匯食品公司等一批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加工企業。而且從產品的保鮮銷售到初加工、精加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產業鏈條;并建立了農產品加工園區,促進了產業的集聚發展。
四是知名品牌多,特色產品響。各地都形成了一批市場叫得響的品牌和質量過得硬的產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高、知名度高、外向度高。像“金健”米”是“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
生態農業建設匯報
**是一個不沿海、不沿邊、不沿鐵路和公路國道線的少數民族邊遠山區縣。全縣轄3鎮6鄉117個村委會、7個居委會(社區),總人口28.2萬人,其中瑤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5%,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0%。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該縣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條“養殖一沼氣一種植”三位一體生態農業之路,被譽為“**模式”在全區推廣,成為“全國生態農業示范縣”。
跨入新世紀,全國各地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在新形勢新任務面前,**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圍繞**生態農業再上新臺階、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大發展這個課題,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聘請專家論證,作出了“實施‘富裕生態家園’工程建設,豐富生態農業內涵,提高生態農業質量,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的重要決策,把“富裕生態家園”建設定位為“特色產業發展的基地,農村新村建設的樣板,生態環境保護的典范,科技普及推廣的先導,農民增產增收的園地,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鋒,黨員發揮先進性作用的舞臺,民主政治建設的窗口”。20**年以來,對全縣881個村屯中的368個進行了統一規劃,已實施規劃建設80多個,完成了“富裕生態家園”示范村規劃建設16個,其中蓮花鎮紅巖新村被評為“全國生態農業旅游示范點”。“富裕生態家園”建設有力地促進了該縣城鄉統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態農業再上新臺階。2**年,**縣農業生產總值達15.2億元,總量是2**年的1.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670元,比2**年增加1267元,增長90.3%;全縣117個行政村全部實現了通公路、通電話、通廣播電視。20**年以來,**縣被評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科普示范縣”、“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全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等。實踐證明,實施“富裕生態家園”工程,是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載體。**的主要做法是:
一、按照“特色產業發展的基地”“農民增產增收的園地”要求,加快發展“富裕生態家園”的特色產業,夯實“富裕生態家園”建設的經濟基礎
一是因地制宜做強優勢產業。首先是突出特色,促進特色產業布局區域化。**縣南片的“富裕生態家園”以種植月柿為主,中片和西片的以種植柑橙、桃李為主,北片的則以種植沙田柚和養殖為主,構建起了“一村一品”或“數村一品”的產業格局,全縣水果面積已達37萬多畝,年產量46萬多噸;其次是瞄準市場,調整優化種養結構。按照“淘汰老的、引進優的、發展市場競爭力強的”原則,**縣重點組織“富裕生態家園”示范村的群眾對品種老化、品質下降、市場競爭力差的水果品種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良,同時大力推行瘦肉型豬、品改牛的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通過幾年的努力,全縣各個“富裕生態家園”示范村均形成了優勢突出的特色主導產業,像蓮花鎮紅巖村的月柿,平安鄉橫山、社山和**鎮牛厄的柑橙,西嶺鄉大嶺山的紅花桃,栗木鎮白芒壘的品改黃牛等,為當地群眾穩定增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據統計,2**年**縣“富裕生態家園”示范村的人均純收入已超過5**元。
二是引進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20**年以來,北京匯源、大連匯坤、永豐脆柿、河北裕豐等農業龍頭企業紛紛落戶**。當前,**縣農產品龍頭企業已達20多家,輻射帶動了全縣1**0多戶農民增產增收。尤其是“富裕生態家園”的農戶,大多與大連匯坤、永豐脆柿、河北裕豐等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起了較為緊密的利益聯系,初步形成了產加銷一條龍、農工商一體化新格局。
三是培育和壯大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前些年,由于果農在家坐等收購,銷路不暢,導致水果價跌,農民增收艱難。他們在“富裕生態家園”示范村率先組建了各類農產品生產經營合作組織。在“富裕生態家園”示范村的影響帶動下,到2**年,**縣從事農產品產銷的各類合作組織達100多個,中心會員2**多人,帶動了1**0多人從事農產品流通。近年來,雖然水果市場仍然是結構性供過于求的情況,但由于該縣各類經濟合作組織積極組織農民加強管理、提高水果品質,主動出擊、努力開拓市場,**水果的銷售價格呈現了持續上漲的勢頭,果農的收入也大幅度增加。
煙草農業建設安排意見
為切實做好我縣2012年煙葉生產工作,加快推動煙葉生產由傳統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轉變,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我縣實際,就全縣現代煙草農業建設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關于做好煙葉生產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現代煙草農業得到快速發展,煙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與植煙先進縣(區、市)相比,我縣煙葉生產中還存在機械化作業、專業化分工、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水平不高等問題,加之當前生產物資、用工和土地流轉價格普遍上漲,煙葉生產成本增加,導致種煙比較效益下降,農民種煙積極性亟待保護。抓住當前我縣與浙江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共建煙葉基地單元的有利時機,加快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既是保持煙葉產業長期健康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客觀需要,又是破解當前煙葉生產中面臨的各項難題、維護煙農利益的必然要求。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快現代煙草農業建設步伐,不斷開創我縣煙葉生產工作新局面。
二、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基地單元建設為載體,以滿足對口工業企業原料需求為導向,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原料供應基地化,煙葉品質特色化,生產方式現代化”同步發展,將我縣最終打造成為“規模穩定、質量上乘、特色鮮明、服務一流”的“沂蒙山”特色優質煙葉生產基地。
培育農業建設主體綜述
江蘇省結合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不斷強化政策扶持,加強指導服務,著力培育現代農業建設主體,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進入了依法、快速發展的新階段。截至2010年底,全省農村“三大合作”達4.01萬個,入社農戶625萬戶,占農戶總數的42%。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3.52萬個,登記成員307.6萬戶,實有成員467萬戶;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3100個,成員129.5萬戶;農地股份合作社1800個,成員28.5萬戶。
(一)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專項扶持資金。
早在2001、2002年,省財政就每年安排資金50萬元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試點。2003年,省財政設立了專項資金,到2011年,累計安排專項扶持資金超過5億元,共扶持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772個。近年來,各市縣財政也不斷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扶持力度。南京市財政每年安排專項扶持資金900萬元,常州市財政每年安排400萬元,蘇州市財政每年安排300萬元,泰州市2011年安排“三大合作”扶持資金500萬元,淮安市財政自2009年起每年安排200萬元,有力促進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
(二)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提升合作層次。
鼓勵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之間,合作社與相關市場主體之間進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組建合作江蘇省高淳縣水產養殖項目社聯社或農產品行業協會,提升組織化水平,提高合作社應對農產品市場風險能力。省財政對成員合作社3個以上、成員總數500人以上、成員標準化生產率達80%以上、服務帶動本區域從事相同產業(特色產品)的農民60%以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優先給予支持。2010年以來,全省共扶持農民專業合作聯合社和農產品銷售合作聯社77家,共安排扶持資金1950萬元。
(三)開展農民專業合作輔導培訓。
農業市場建設的設想
本文作者:蔣和平工作單位:浙江農業大學
雖然從80年代以來,中國農業已經歷了十幾年的市場化取向的改革,在相當程度上實現了市場化。但就目前現實狀況而言,市場機制遠沒有確立其主導地位而成為農村經濟運行的基礎,與農村市場相關的市場主體、產品市場、要素市場和市場中介組織,離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相差甚遠,需要進一步加快發展和培育。
一、進一步培育農業市場經濟的核心:完善市場主體
進一步發育農村市場經濟,就必須完善農村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農業微觀主體是農戶。在農業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政府應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來界定和保護農戶的產權,使他們安居樂業的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而不受各種侵權行為的困擾。其界定的基本思路如下:第一,明晰農戶經濟的產權。在堅持農村集體所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要努力發展多種形式的所有制關系,使所有者多元化,所有制結構合理化,實現財產主體多元化。其基本措施是:(1)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基礎上,放手發展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中外合資經濟,形成農村多種經濟成份長期并存、活躍發展的格局。(2)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不是變更土地所有制的性質,而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根本改革傳統的農村土地的產權關系。土地產權應在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戶之間進行符合規律的界定,重新界定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所有權、占有權、收益權和處分權的實現形式,確定土地公有制所有權的人格化代表,實行土地所有權、經營權、使用權和分配權的分解。在此基礎上,嚴格界定各財產利益主體的權力、責任和利益,形成各利益主體之間的經濟和法律的關系及利益的約束關系。在新型的土地產權關系基礎上,發給土地使用權證,使承包土地具有法律保障,通過轉讓土地使用權證的形式促使土地流轉。同時,還要建立農村土地有償合作制度、土地流轉制度、土地收益分配及土地投入制度。(3)將土地以外的集體財產的產權進一步明晰化。當前應從清理集體資產入手來明確農戶經濟產權。一是對集體所有的資產和資金進行全面的清查,摸清“家底”;二是對農戶資產所有權進行界定,劃清資產所有權的歸屬關系,把應屬于農戶所有的資產權益收回來,切實解決農戶及其權益被侵占流失的問題;三是對必須重估的集體資產價值進行評估,解決資產帳面與資產價值相背離的問題;四是對經營者占用價值總量或資本進行核定,明確農民經營集體資產的責任。逐步建立以集體資產占用價值量或集體資金效益評價和考核經營成果的集體資產管理新體制、新方法,促進集體資產的有效利用和優化配置。第二,科學地界定農地產權中的轉讓權。發展市場經濟需要在經濟上、法律上嚴格確立農戶獨立商品生產者的地位,與這種宏觀要求相適應,界定農村土地產權的著眼點應放在強化農戶的自主權上。除了土地使用權,部分收益權之外,土地使用的轉讓權可以交給農戶。目前,應該明確土地轉讓權在什么意義和什么程度上歸集體,在什么意義和程度上歸農戶。同時制定和完善農村土地轉讓流轉的監督制度,允許農戶合理地轉讓土地,保證農村土地流轉的有序性。堅持從發展農村市場經濟的實際出發,制定比較合理規范而又切實可行的農村土地轉讓流轉管理條例。以法律形式對參與農村土地市場主體、土地轉讓條件、轉讓程度、轉讓價格、違約責任、利益調節等重要問題進行規范。鼓勵和保障符合農村生產力發展客觀要求的土地轉讓和流轉。
二、進一步發育農村市場經濟的關鍵:市場體系的建設
根據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對農業調控的經驗,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市場體系,不僅包括發達的商品市場,還包括發達的生產要素市場;不僅包括發達的現貨市場,還包括發達的期貨市場。按這個標準來衡量,在經濟過渡時期,我國農村的市場體系是發育不全的。因而培育一個完善的市場體系是進一步發育我國的農村市場經濟的關鍵。首先,政府應繼續放開產區的初級市場。從90年代以來,我國絕大多數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和經營已經放開。但對國計民生影響最大的糧食、棉花市場尚未放開,已成為制約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的主要因素。政府應采取措施逐步放開,在減少國有限額收購任務前提下常年開放糧食市場,特別是產區的初級市場和大部分縣以上的糧食批發市場。跨地區的糧食購銷活動主要通過縣和縣以上糧食批發市場進行,銷區流通企業(包括國有、集體、個體和私營)暫時不允許到產區農村基層(包括集貿市場、農戶、個體私營糧商、集體糧食企業和國有糧食企業)直接收購原糧。同時,也要有秩序地開放產品初級市場,應允許產區基層糧食企業(包括國有、集體糧食企業和個體私營糧商)通過市場競爭收購農戶完成國家定購任務后的商品糧。但這些糧食應主要通過地、縣以上糧食批發市場銷售,一般不得越過當地縣以上糧食批發市場直接與銷區糧食企業(包括個體、私營、集體和國有企業等)成交。其次,在市場體系中,應充分發揮目前批發市場的中心作用。我國所要建立的正是以批發市場為中心的市場體系。批發市場應分為中央級批發市場和區域性批發市場。中央級批發市場主要經營跨省域的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批發業務,通常由中央政府直接干預,并對全國農產品市場價格產生重大影響。區域性批發市場又分為區域中心性批發市場和市區性批發市場,主要經營本省和本地區的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批發業務,其輻射力往往是地區性的。兩級批發市場要明確分工批發的權限。中央政府實行宏觀調控,應主要通過中央批發市場進行吞吐調節,進而影響區域性批發市場和其他各類市場。地方政府對區域性批發市場的調控,既要考慮中央政府的作用,又要承擔對區域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調節。兩級批發市場調節需要互通信息,建立準確、迅速、方便低廉的信息網絡,快速地把中央級現貨批發市場價格和期貨市場的交易價格、品種、數量等信息傳送到全國各地市場以及農業生產者和流通企業。使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得到更準確的市場信息。第三,逐步建立地區性農副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和期貨市場。專業批發市場是在專業市場的基礎上,繼承了“專業”和“批發”兩種市場的特點,是一種更適合農村商品生產專業化、社會化、基地化發展需要的優化市場。而期貨市場是指預先付出少許保證金,在將來的某一確定日期、地點,按照約定的價格、規格、數量、品質交付并結清的交易場所。期貨市場一般由專業批發市場發育形成。建立期貨市場是避免大宗農產品價格大幅度波動,產量大幅度搖擺,農民單方面承擔市場風險的有效機制。建立專業批發市場和期貨市場需根據農產品生產發展的情況,循序推進。(1)先在交通便利的農產品集散地或專項產品加工集中地建立專業市場,由批零兼營逐步轉向批發為主,再由專業批發市場逐步向期貨市場過渡;(2)先選供求數量大、市場競爭性強的加工產品,如食品、食糖、食品油、中草藥,以及容易儲運的非鮮活的農產品,如糧食、大豆、花生、黃麻等,在形成專業批發市場的基礎上發育期貨市場;(3)加強專業批發、期貨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首先解決好場地、攤位、柜臺等基本設施,再是搞好配套設施,如水電、衛生、交通、結算、管理等系統的設施建設;(4)培育和發展市場中介人和中介組織,把千家萬戶同市場聯結起來,把分散的商品集中到批發市場或期貨市場,以利降低交易成本。同時,考慮建立期貨商品生產基地,以保證期貨市場的貨源供給。第四,逐步推行和實現農副產品購銷“契約化”。農副產品購銷“契約化”,是國家對農業進行有計劃指導,實現“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農民”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具體設想是:凡國家定購的農產品,如糧食、棉花、糖蔗、蠶繭、烤煙等,要委托收購部門同農戶簽定好定購合同;凡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加工企業,要事先或委托收購部門與農戶鑒定供貨合同;凡從事農副產品購銷的部門,要根據市場需要及自己的購銷計劃同農戶簽定產銷合同;凡組織經營農產品外貿出口的部門和組織,要同農戶或生產單位簽定外貿購銷合同;凡簽定購銷合同必須按合同法進行,堅持自愿、互利、平等,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及違約責任條款。凡預先不簽定購銷合同的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利用行政職權,強迫交售或設卡攔路;凡沒有合同約束的農戶生產的產品(除國家禁止生產和流通的產品外),可以由農戶自由銷售。推行農副產品購銷“契約化”不應受行政區劃的影響,要破除經濟上的“諸侯割據”和“圍墻政策”,至于地方與中央、產地與加工地、內銷與外貿的利益問題,可以通過相應的政策措施或協商解決。
旱作農業建設指導方案
為加大以馬鈴薯全膜壟作栽培技術為主的旱作農業綜合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確保全面完成2012年全縣旱作農業項目任務,提高旱作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快旱作區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根據省、市要求,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實施原則及目標任務
(一)實施原則
堅持盡量集中連片、實行整村整鄉規模推進。通過補貼地膜、種子和覆膜起壟機械,實行技物結合,做到良法與良種相配套。采取科技入戶的辦法,確保各項技術隨地膜補貼直接到戶,提高技術的入戶率和到位率。
(二)總體任務
2012年計劃在全縣16個鄉鎮推廣全膜壟作馬鈴薯栽培面積5萬畝。平均畝產達到1500公斤,比對照(不覆膜)畝增產400公斤,年增產馬鈴薯2000萬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