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問題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4 16:00: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前沿問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前沿問題

社會統計前沿問題分析

2004年,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統計委員會第三十三屆會議審查了社會統計領域開展的活動,認為需要更系統地發展社會統計。同年,第一屆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統計小組委員會會議介紹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官方統計領域的重大全球和區域社會統計問題。結合其他一些國際組織的研究資料,本文對這些社會統計前沿問題進行了歸納。社會資本的概念與量度社會資本是世界銀行提出來的。世界銀行于1995年9月17日向全世界公布了衡量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指標體系的出發點不是“收入”而是“財富”。指標體系綜合了自然資本、生產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等四個要素判斷各國或地區的實際財富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動態變化。其中,社會資本是指社會賴以正常運轉的制度、組織、文化凝聚力、人際關系和共有信息等,它也是財富計算的內容之一。

近年來,為了全面評估可持續發展和福利水平,制定科學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社會資本的研究得到愈來愈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關注。如2003年聯合國統計委員會第三十四屆會議有以下國家和組織提交了有關社會資本的研究報告:歐洲委員會的“社會資本和歐洲社會政策”;瑞典統計局的“瑞典的團體生活”;芬蘭統計局的“對社會資本量度經驗的評估”;英國國家統計局的“聯合王國社會資本的量度”,等等。根據會議的討論,錫耶納統計小組編寫了一份報告,總結了關于社會資本的工作,包括社會資本的定義和政策關聯性、與社會資本量度有關的方法問題、國際經驗、國際協調等。時間就是金錢有了新的含義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對時間使用調查和相關調查中獲得的關于男女無報酬勞動的統計數據進行收集、分析、評價和解讀,使政府承認無報酬勞動的經濟和社會貢獻,有助于將性別問題融入國家政策。為此,聯合國鼓勵世界各國的統計機構開展時間使用調查和收集人們如何分配日?;顒訒r間的信息,這些日常活動對人的經濟保障、健康、福利和總體幸福具有重要影響。

(一)什么是時間使用統計時間使用統計是婦女和男子如何“花掉”其時間的定量概括,通常按24個小時或一周的時間計算。時間使用統計是從一組個人抽樣中產生的,通常按性別、年齡組、農村/城市分列,或按分析者感興趣的其它分組分列。時間使用統計提供人們如何在有報酬勞動、無報酬家務勞動(例如烹飪、清潔、購物、看護孩子、老年人、病患或殘疾人)以及社區和志愿工作活動和個人活動(如飲食、休閑、學習、休息等等)之間分配時間的信息。在個人記錄的基礎上編纂分門別類的時間賬戶,顯示婦女和男子每天或每周就每項活動平均花費的時間,以及這些活動發生的背景。因此,時間使用統計對特定社會中許多相互競爭的活動之間的時間分配情況提供了完整的描述。

(二)為何要收集時間使用數據由于認識到時間使用數據對于衡量婦女的“隱形”無報酬勞動以及評估其對于國民經濟和人類福利所作貢獻具有重大意義,1960~1970年代,發達國家對收集時間使用的國家數據的興趣迅速增長。人類活動通常分為經濟活動、無報酬的生產性活動和個人活動(如飲食、睡眠)三大類。盡管三類活動都對人類福利作出了貢獻,但國家統計系統通常只收集經濟活動的數據。OECD國家時間使用研究結論表明,人們用于無報酬勞動的時間超過有報酬勞動的時間。另一個普遍結論是就無報酬勞動和總勞動時間而言,婦女的工作負擔更重。如,韓國的時間使用調查表明,婦女平均每星期花在無報酬勞動的時間比男子多21個小時,而她們的總工作周平均每天幾乎超過男子1小時。最新研究還表明,使用人們對有報酬和無報酬勞動時間的分配信息可以了解宏觀政策對人民和人口群體福利所產生的影響。這對于政策制訂者和經濟分析家來說尤其有意義,可以使他們在政策和預測中全面考慮整個生產性經濟的情況。在這些研究中,時間使用數據轉變為國家時間賬戶,即說明家庭如何在有報酬勞動、無報酬勞動和休閑之間分配時間的一套估算數。

貧困統計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統計委員會第三十五屆會議人口與社會統計議程討論了《貧困統計手冊》的編寫提綱?!妒謨浴返目傮w目標是協助會員國統計人員滿足國家和國際上對官方貧窮統計數字日益增長的需求。《手冊》將針對某些現行官方貧窮統計做法中的技術弱點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其目的是提高準確性以及國內各地區和各國之間以及不同時期貧窮估計數的可比性?!妒謨浴穮f助各國解決貧窮計量的具體問題并協調計量和數據收集辦法,包括(但不限于)確定熱量閾值;為確定貧困線設立并使用參照小組;制定并使用成人對應比較表;對消費模式和生活費的地域差異作出說明;修訂估計數和訂正方法,包括改變基數年的頻率;數據捕捉和數據收集的基本做法?!妒謨浴穼⒈M可能考慮各區域和不同地點的具體情況,以便向各國提供切實可行的計量辦法。此外,目前為開展國際貧窮比較而進行全球貧窮計量時都采用國家數據和購買力平價,而聯合國統計司的授權和資源有限,無法解決購買力平價問題。《手冊》將探討在開展貧窮計量時是否可以采用統一的概念性做法,促進在國家一級采用共同的數據收集辦法,以便處理國際比較問題。殘疾問題統計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統計委員會第三十三屆會議認為,有必要發展標準殘疾計量工具和指標,并確認和調整不同組織搜集的數據。

統計司目前參與的工作是制定兩個矩陣表(一個概念矩陣表,一個經驗數據矩陣表),按照問題的特征類型,如《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中的健康領域、嚴重程度、病因和時間長短等,對殘疾計量標準(問題)的目的進行交叉分類。制定矩陣表的意圖是協助發現殘疾計量中存在的差距,指導具有國際可比性的殘疾計量標準的制定工作。殘疾數據由聯合國殘疾統計數據庫維護。該數據庫最早開發于1980年末,1990年末更新。2001年的更新僅提供按年齡和性別劃分的殘疾發生率。統計司從各國統計局搜集數據時,按常規不搜集殘疾數據,但在1993年編寫《人口年鑒》老齡化專號時搜集了有關殘疾的數據。

查看全文

教育研究的前沿問題分析

一、前沿問題的本意及特點

漢語中“前沿”是較晚才開始使用的詞匯,為前部、邊沿的意思,引申為學術研究中最新的、最領先的領域。具體來講“,前”原意為人坐在船上前行《,說文解字•止部》中有“不行而進謂之前,從止在舟上”?!扒啊弊忠馑驾^為豐富,有“前進、往前走”“,引導”,“切近、跟前”等義,是與“后”相對的方位詞,同今義的“先”、“進”等。“沿”原意是順流而下,《說文解字•水部》中有“沿,緣水而下也”。現有“順流而下”“,承襲、因循”“,邊、岸”等意思。從兩個字的本意來看“,前”是相對于“后”而言的,而“沿”是相對于“中心”而言的。在英語中,“frontier”一詞被譯為“前沿”,可同時作名詞和形容詞解。作為名詞用時有如下四層含義:一是邊境、邊疆;二是(靠近未開發地帶的)開發地區的邊緣、邊遠地區;三是(學科的)知識或(成就)前沿、(探索活動的)新區域;四是(邊界)堡壘、要塞。作形容詞講時有兩層含義:一是國境的、邊境的、邊疆的;二是探索的、開拓的。此外,據《漢語大詞典》中的解釋“,前沿”比喻科學研究中最新或最領先的領域??梢钥闯觥?,前”和“沿”是一個并列詞組,前沿問題之“前沿”指處于某事物的前端、邊緣,既表示方向的先導、指向性,又表示位置的邊界、邊緣?!扒把亍币辉~兼具名詞和形容詞的詞性,但是,無論從哪個角度詮釋,所謂的“前沿”都是基于一定比較而作出的判定,具有一定的限定性、相對性,即用來表述“××的前沿問題”或“××的前沿性”,前者用作名詞,后者用作形容詞?;谝陨戏治觯扒把貑栴}”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時代性。前沿問題之所以成為“前沿”,在于其在某一特定時間段內具有先導、引領作用。二是價值性。前沿問題一般是具有重大價值和意義的問題,這一價值可能是理論上的,也可能是實踐中的。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將有可能引起范式上的科學革命或解決學科在實踐應用中的重大難題。三是緊迫性。從問題的緊要情況來講,前沿問題一般具有緊迫性,對實踐問題而言,這一特點尤為突出。四是過渡性。前沿問題的過渡性指其面對的問題處于一種“有惑而未解,有思尚未明”的階段,是一類“知其未知,又可知之”的問題,介于已知與未知的過渡領域。五是發展性。知識無窮盡,學問無止境。前沿問題的以上特點又決定了其具有發展性,這是問題的內生邏輯與實踐邏輯共同作用的結果。

二、前沿問題之“前沿”確立的維度

前沿問題之“前沿”的確證應基于一定的劃界標準,明確從哪個角度來看該問題或該對象屬于“前沿”,即是什么(或誰)的前沿。因此,我們不能孤立地、抽象地討論“前沿問題”。前沿問題之“前沿”的確證,應考慮其不同的歸屬維度。

(一)時間維度

問題是研究的出發點,而不同時代往往又具有不同的突出問題、緊迫問題,即所謂的“時代問題”。前沿問題的時代性使前沿問題有了古今之分、新舊之別,但總歸是某一特定時間段的熱點問題。從時間的維度縱向分析,所謂前沿問題,在某種意義上都屬于熱點問題,其之所以成為熱點問題,正是其前沿性、緊迫性的體現。無論從學科的角度還是從研究者的角度來看,熱點問題都不容回避。熱點問題之所以成為熱點問題,是因為其處于時代(可以是學科自身建設方面的問題,也可以是對社會實踐問題的思考與回應)的前沿,導引著研究前進的方向。學科的發展與完善、社會的進步與文明總是伴隨著一系列時代問題的提出(出現)、探索和解決??梢哉f,人類社會的文明史也是人類不斷探索、解答時代問題的科學史(這里指廣義的科學)。就前沿問題的本質而言,是不同時代人類認識過程中面臨的特定矛盾或諸多矛盾的復合體。依據辯證唯物主義和矛盾論的觀點,任何事物總有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之分,同樣也兼具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所謂主要矛盾與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問題的核心與關鍵之所在,此類問題也即所謂的核心問題。因此,前沿問題、熱點問題兼具有核心問題的意義,即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樣,這些問題之所以成為前沿問題或熱點問題,正是由于其主要矛盾與矛盾主要方面的外顯。同時,諸問題與問題的各個方面又具有內在的規約性,因此,前沿問題、熱點問題與核心問題并非是非此即彼、絕然不同的,只是不同時代、不同主體看待問題的立場和角度不同。如果人為夸大二者的區別、割裂二者的內在聯系,只能造成更多的混亂,對問題的解決毫無益處。

查看全文

政治傳播學前沿問題研究

一、中國特色政治傳播學的建構

中西政治體制存在巨大差異,最顯著的區別是中國不搞西式競選式民主政治。學者們對生搬硬套基于選舉政治的西方政治傳播理論解讀中國現實的研究進行了反思,提出建構基于中國政治文明的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理論。荊學民、段銳指出,當前適用于中國政治傳播的基礎理論構建十分薄弱,需要從西方政治傳播理論進行剝離和重建,更需要基于中國經驗的理論創新(“政治傳播的基本形態及運行模式”,《現代傳播》2016年第6期)。荊學民、蘇穎就如何建構中國特色政治傳播理論進行了思考,認為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增強對中國價值的觀照和完善中國政治傳播話語體系(“中國政治傳播研究的學術路徑與現實維度”,《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2期)。學者們對中國政治傳播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研究。荊學民、段銳提出從政治與傳播“同一”的深度來界定政治傳播范疇、構建政治傳播框架、規制政治傳播研究;認為政治傳播存在政治宣傳、政治溝通與政治營銷三種基本形態以及分別以之為核心的三種基本運行模式(“政治傳播的基本形態及運行模式”,《現代傳播》2016年第6期);荊學民、祖昊探索了政治傳播中的政治、媒介、資本三種要素及其邏輯,認為這三種邏輯在現代政治傳播中相互交織博弈(“政治傳播中政治、媒介、資本的三種邏輯及其博弈”,《社會科學戰線》2016年第9期);荊學民對政治傳播內容進行了研究,認為主要是“觀念形態”的政治信息,主要是意識形態,和“潛在形態”的政治信息,主要是政治價值和政治文明(“關于政治傳播內容的理論思考”,《南京社會科學》2016年第3期)。學者們還就如何開展政治傳播研究進行了探討。荊學民提出,中國政治傳播研究向縱深拓展有“聚焦高勢能運轉的政治宣傳研究”“關注方興未艾的微政治傳播研究”“融合迅猛興起的政治傳播交叉學科研究”三條進路(“論中國政治傳播研究向縱深拓展的三大進路”,《現代傳播》2018年第1期);史安斌、楊云康提出,政治傳播研究應關注基于“情感化真相”的另類空間;并提出推動政治傳播研究的“行省化”,引入非西方國家和地區的本土理論和在地經驗(“后真相時代政治傳播的理論重建和路徑重構”,《國際新聞界》2017年第9期);李智認為化解中國政治傳播研究困境的唯一出路是從(邏輯)思辨向(經驗)實證的方法論轉向,以使之擺脫空泛、“務虛”的狀態,踏上科學化的進程(“當代中國政治傳播研究的方法論現狀及未來發展”,《現代傳播》2017年第1期);呂焰、丁社教認為,政治傳播急需尋找到自己的獨特研究視角。視角的重構包含重新審視現實問題、反思前提假設和定向研究內容(“政治傳播研究視角重構的第一里路:倫理—政治商談中理解的實現”,《學術論壇》2017年第1期)。

二、當前中國的政治傳播實踐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政治傳播與國家治理現代化息息相關。各級黨委政府也日益重視政治傳播。而隨著社會轉型、政治進步和社會政治生活的日趨媒介化,我國傳統的政治傳播方略方式面臨新的挑戰。對此,學者們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回應。李先倫、楊弘認為政治傳播能力對于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信息時代的國家治理要求黨和政府必須具有相應的政治傳播能力(“政治傳播能力:黨在信息時代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青海社會科學》2015年第3期);荊學民提出“努力把中國特色的政治傳播提升到與中國特色政治文明相匹配、與人類政治文明相融合的新境界”的目標(“探索中國政治傳播的新境界”,《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分析了當前我國政治傳播中存在的問題。蘇穎分析了“政黨國家—黨員—群眾”二級政治傳播模式,認為當前自發性社會力量的增長使其面臨輿論領袖失靈導致中介鏈條斷裂的困境(“輿論領袖的失靈——當代中國政治傳播中介鏈條的斷裂”,《國際新聞界》2016年第4期);楊逍通過對140起抗爭事件的分析,發現當前中國政治溝通的薄弱環節在于“傾聽”(“傾聽:當前中國政治溝通的薄弱環節”,《國際新聞界》2017年第2期);張寧通過對政府新聞會的觀察,發現存在沒有讓社會公眾獲得認同和理解的“非傳播”現象(“政治傳播中的‘非傳播’現象”,《新聞記者》2016年第8期);王維佳對“媒體化政治”在中國政府傳播實踐中的表現進行了反思,認為行政力量和媒體力量的同構讓主流政治傳播所強調的“公開”“透明”“民主”理念在落地時受損(“反思當代社會的‘媒體化政治’”,《新聞大學》2017年第4期)。學者們對改進我國的政治傳播提出了各種建議。楊逍提出要強化體制內傾聽機制和提高民意傾聽能力(“傾聽:當前中國政治溝通的薄弱環節”,《國際新聞界》2017年第2期);張寧建議政府新聞會建立公共話語框架,注重人心溝通,從舊有的組織內部傳播模式向主動而科學的社會化傳播轉型(“政治傳播中的‘非傳播’現象”,《新聞記者》2016年第8期);張燚提出要完善農村政治傳播的媒介,優化農村地區政治傳播的信息,強化農村地區政治傳播的互動(“政治傳播與當代中國農村治理模式的變遷”,《江漢論壇》2017年第12期)。學者們還對新媒體挑戰下我國政治傳播的變革進行了分析。張濤甫、徐亦舒通過對“澎湃新聞”“上?!薄吧虾>W信辦”的考量,認為中國政治溝通體系在多個維度展開了制度調適(“政治溝通的制度調適”,《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龍強、李艷紅通過對“@人民日報”和“俠客島”的研究,認為新興黨媒建構了吸納專業主義、煽情主義等不同范式元素的“雜糅化”形態,體現了執政黨致力于建構分層化傳播體系和傳播調適的努力(“從宣傳到霸權:社交媒體時代‘新黨媒’的傳播模式”,《國際新聞界》2017年第2期);周勇和王曉紅都對“黨代表通道”進行了分析,認為是我國政治傳播的重要創新和進步(“‘黨代表通道’:政治傳播的語態創新”、“‘黨代表通道’的政治傳播學意義”,《現代傳播》2018年第1期)。

三、新媒體對政治傳播的影響

新媒體給政治傳播帶來了革命性變化。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新媒體對政治傳播的影響及對策。新媒體對政治傳播產生了何種影響是學者們的關注點之一。韓娜分析了近年來國內外發生的社會運動,認為社交媒體正在改變著各國民眾政治參與的模式、國際政治的話語空間以及個體政治的行為能力(“社交媒體對政治傳播影響的研究”,《新聞記者》2015年第8期);邵培仁、張夢晗認為在全媒體時代,政治傳播在傳播者與傳播中介、傳播內容與傳播效果等各個環節都發生了復雜變化。政治傳播正不斷走向更日?;?、更透明、更混雜和更具參與性(“全媒體時代政治傳播的現實特征與基本轉向”,《探索與爭鳴》2015年第2期);劉海龍以“帝吧出征”為例探究了新媒體與民族主義的關系,發現新媒體改變了民族主義運動的表達、組織動員和實施方式(“像愛護愛豆一樣愛國:新媒體與‘粉絲民族主義’的誕生”,《現代傳播》2017年第8期);劉晶、陳世華、陳紅玉等從視覺修辭角度研究了新媒體時代的政治傳播,認為出現了視覺修辭轉向,呈現狂歡化的視覺祛魅;視覺修辭為政治傳播帶來強大的能量場(“政治視覺修辭研究引論”,《東南學術》2017年第1期;“政治傳播中的視覺修辭流變”,《國際新聞界》2017年第9期;“視覺修辭與新媒體時代的政治傳播”,《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學者們還關注了新媒體政治傳播的功能、模式、效果和規制等問題。張愛軍、劉姝紅認為自媒體政治傳播影響著中國政治發展的性質、方向、步驟、舉措(“自媒體的政治傳播功能研究”,《現代傳播》2017年第12期);賈哲敏認為當前網絡政治傳播的模式存在一個輸入與輸出“不均衡”困境,需要提高需求輸入質量,改進“陳述”輸出策略(“網絡政治傳播模式及其優化”,《理論探索》2015年第3期);盧春龍、嚴挺、金恒江、聶靜虹等發現傳統媒體促進了農村居民對各級政府的信任,而網絡新媒體弱化了這種政治信任;傳統媒體的政治新聞對女性的政治信任具有積極顯著的影響,而網絡政治新聞則是顯著負向影響(“政治傳播與政治信任的關系”,《學習與探索》2015年第12期;“媒介使用對中國女性政治信任的影響研究”,《武漢大學學報》2017年第2期);劉遠亮、虞崇勝認為需要通過完備的法律來保障和規范網絡空間政治信息有序自由流動,以保障國家政治安全(“基于國家政治安全的網絡政治傳播自由與規制分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7年第2期)。

查看全文

物理前沿問題探索論文

摘要:從簡單的自然規律出發,推導出了宇宙的誕生、萬有引力、萬有斥力的、物質的結構形式、原子核的放射性、低溫超導現象、同位素等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合理的解釋了時間的不可逆性、電磁力的產生、太陽系的起源、原子結構、原子核放射性規律、重核元素結構等。其中有許多的新觀點和新思維,對拓寬視野,推進物理學的發展很有好處。

關鍵詞:萬有引力萬有斥力宇宙低溫超導原子結構同位素放射性太陽系的起源

1.萬有引力和萬有斥力

彈簧振子作往復振動,壓縮時,彈簧產生一個向外伸展的彈力;拉長時,產生一個向內拉伸的彈力;平衡位置時,彈簧不產生彈力。如同彈簧振子,對于宇宙,也具有類似的特性?,F代天文學發現,當今宇宙正好處在“拉伸”的狀態,正在向著要收縮的趨勢發展.既使宇宙今天仍在膨脹,總有一天,整個宇宙將會膨脹到終極點后再向內收縮.這就是為什么現在存在萬有引力的原因。

根據對稱性原理,宇宙在特定的條件下會產生萬有斥力,當宇宙收縮且通過其平衡位置(即萬有引力和萬有斥力的臨界點)時,宇宙中的所有物體就開始相互排斥.但由于宇宙的巨大慣性,仍將在其慣性的作用下克服物質間的萬有斥力繼續收縮,直到所有宏觀宇宙動能轉換為物質間的萬有斥力為止.這時宇宙成了原始宇宙蛋,這時宇宙的體積最小。

在這宇宙的整個宏觀運動過程中,宇宙的運動動能和勢能(引力勢和斥力勢)相互轉換.當宇宙收縮到極點時,宇宙的引力勢能釋放殆盡,這時宇宙的萬有斥力勢能積蓄到最大值,物質間的萬有排斥力達到頂峰,宇宙瞬時靜止.緊接著宇宙又開始反方向將宇宙萬有斥力勢能逐步釋放轉變為宇宙動能,當達到平衡位置時,其斥力勢能釋放完畢,引力勢能開始誕生并發揮作用.在引力勢和斥力勢的臨界點(即平衡位置)的一瞬間,宇宙中的物質不受斥力和引力的作用,這時宇宙的膨脹速度達到最大值,通過平衡位置后,宇宙引力勢能的逐漸積累,導致宇宙的膨脹速度緩慢降低.由于宇宙巨大的慣性作用,將繼續膨脹,宇宙動能慢慢轉變為宇宙引力勢能,當宇宙動能完全轉變為引力勢能時,宇宙將停止膨脹,這時宇宙膨脹體積達到最大,其引力勢能的積累也達到最大,宇宙將有一個瞬間的靜止.緊接著,宇宙又在強大的引力勢能的作用下開始收縮,又將其積累的引力勢能轉變為宇宙動能.如此往復,以至無窮.

查看全文

公共管理學前沿問題分析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推進,公共管理學的前沿問題也在逐漸朝著復雜的方向發展,公共管理學的前沿問題直接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與現實意義。基于此,本文首先簡單介紹了公共管理學前沿問題的基本概念,隨后簡單分析了當前我國公共管理學前沿問題的核心,以此來供相關人士進行交流參考。

關鍵詞:公共管理學;前沿問題;研究

人類是集群生物,而生物集群的最終效果就是整個群體終會形成一種較強凝聚力的公共權力,這個權力高于一般的社會權力。當前我國人口數位列世界第一,國家政府人員面對我國龐大的人口數和發展中的社會經濟形勢,最終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模式,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推進與完善,公共管理學的前沿問題逐漸增多,也逐漸變得復雜。

一、公共管理學前沿問題的基本概念

公共管理學是一門以管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學科理論研究為基礎的學科,這門學科在兼備多門學科理論研究的同時著重參與研究政府組織的管理活動,因此不僅具有管理學的特點,更具有行政學的特點,能大幅度提高相關部門的行政效率,對國家政治發展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公共管理學前沿問題指的是當前我國在社會發展中存在的行政不足的具體問題,前沿問題隨時間和社會的變化而改變。采取合理的方法解決我國公共管理學的前沿問題可以提高我國公民的民族自豪感,緩解當前的主要社會矛盾,即適當緩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不平等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僅如此,科學解決公共管理學前沿問題還能讓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推動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深入,處理好績效與服務之間的管理,確保國家福利提升與績效效率提升,最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1]。

二、當前我國公共管理學前沿問題的核心內容

查看全文

公司治理前沿問題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結合哲學中的發展和變革、系統理論、普遍聯系和人的價值等觀念,對公司治理的前沿問題進行分析,并探討了如何用哲學思維正確把握公司治理的前沿問題。

關鍵詞:哲學公司治理前沿問題

公司治理的前沿問題

(一)公司治理演進機理

公司治理發展至今,大體遵循了從萌芽的自發性治理到國家層面法律的強制治理再到公司層面的自主治理螺旋式演進,演進機理是應對外部市場帶來的潛在獲利機會和降低公司組織內參與人的不確定性預期,最大程度地保護投資者利益,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公司價值。公司治理總是結合時代的特點,尋求與時代特征吻合的治理理念、治理形式。這種治理形式的演進遵循著一般事物發展的科學規律,是科學規律在公司治理發展過程中的具體體現??茖W把握公司治理的演進軌跡,能更好指導人們完善公司治理機制,提升公司績效。

(二)公司治理中的利益導向問題

查看全文

物理學前沿問題探究論文

摘要:從簡單的自然規律出發,推導出了宇宙的誕生、萬有引力、萬有斥力的、物質的結構形式、原子核的放射性、低溫超導現象、同位素等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合理的解釋了時間的不可逆性、電磁力的產生、太陽系的起源、原子結構、原子核放射性規律、重核元素結構等。其中有許多的新觀點和新思維,對拓寬視野,推進物理學的發展很有好處。

關鍵詞:萬有引力萬有斥力宇宙低溫超導原子結構同位素放射性太陽系的起源

1.萬有引力和萬有斥力

彈簧振子作往復振動,壓縮時,彈簧產生一個向外伸展的彈力;拉長時,產生一個向內拉伸的彈力;平衡位置時,彈簧不產生彈力。如同彈簧振子,對于宇宙,也具有類似的特性?,F代天文學發現,當今宇宙正好處在“拉伸”的狀態,正在向著要收縮的趨勢發展.既使宇宙今天仍在膨脹,總有一天,整個宇宙將會膨脹到終極點后再向內收縮.這就是為什么現在存在萬有引力的原因。

根據對稱性原理,宇宙在特定的條件下會產生萬有斥力,當宇宙收縮且通過其平衡位置(即萬有引力和萬有斥力的臨界點)時,宇宙中的所有物體就開始相互排斥.但由于宇宙的巨大慣性,仍將在其慣性的作用下克服物質間的萬有斥力繼續收縮,直到所有宏觀宇宙動能轉換為物質間的萬有斥力為止.這時宇宙成了原始宇宙蛋,這時宇宙的體積最小。

在這宇宙的整個宏觀運動過程中,宇宙的運動動能和勢能(引力勢和斥力勢)相互轉換.當宇宙收縮到極點時,宇宙的引力勢能釋放殆盡,這時宇宙的萬有斥力勢能積蓄到最大值,物質間的萬有排斥力達到頂峰,宇宙瞬時靜止.緊接著宇宙又開始反方向將宇宙萬有斥力勢能逐步釋放轉變為宇宙動能,當達到平衡位置時,其斥力勢能釋放完畢,引力勢能開始誕生并發揮作用.在引力勢和斥力勢的臨界點(即平衡位置)的一瞬間,宇宙中的物質不受斥力和引力的作用,這時宇宙的膨脹速度達到最大值,通過平衡位置后,宇宙引力勢能的逐漸積累,導致宇宙的膨脹速度緩慢降低.由于宇宙巨大的慣性作用,將繼續膨脹,宇宙動能慢慢轉變為宇宙引力勢能,當宇宙動能完全轉變為引力勢能時,宇宙將停止膨脹,這時宇宙膨脹體積達到最大,其引力勢能的積累也達到最大,宇宙將有一個瞬間的靜止.緊接著,宇宙又在強大的引力勢能的作用下開始收縮,又將其積累的引力勢能轉變為宇宙動能.如此往復,以至無窮.

查看全文

物理學前沿問題探索分析論文

摘要:從簡單的自然規律出發,推導出了宇宙的誕生、萬有引力、萬有斥力的、物質的結構形式、原子核的放射性、低溫超導現象、同位素等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合理的解釋了時間的不可逆性、電磁力的產生、太陽系的起源、原子結構、原子核放射性規律、重核元素結構等。其中有許多的新觀點和新思維,對拓寬視野,推進物理學的發展很有好處。

關鍵詞:萬有引力萬有斥力宇宙低溫超導原子結構同位素放射性太陽系的起源

1.萬有引力和萬有斥力

彈簧振子作往復振動,壓縮時,彈簧產生一個向外伸展的彈力;拉長時,產生一個向內拉伸的彈力;平衡位置時,彈簧不產生彈力。如同彈簧振子,對于宇宙,也具有類似的特性?,F代天文學發現,當今宇宙正好處在“拉伸”的狀態,正在向著要收縮的趨勢發展.既使宇宙今天仍在膨脹,總有一天,整個宇宙將會膨脹到終極點后再向內收縮.這就是為什么現在存在萬有引力的原因。

根據對稱性原理,宇宙在特定的條件下會產生萬有斥力,當宇宙收縮且通過其平衡位置(即萬有引力和萬有斥力的臨界點)時,宇宙中的所有物體就開始相互排斥.但由于宇宙的巨大慣性,仍將在其慣性的作用下克服物質間的萬有斥力繼續收縮,直到所有宏觀宇宙動能轉換為物質間的萬有斥力為止.這時宇宙成了原始宇宙蛋,這時宇宙的體積最小。

在這宇宙的整個宏觀運動過程中,宇宙的運動動能和勢能(引力勢和斥力勢)相互轉換.當宇宙收縮到極點時,宇宙的引力勢能釋放殆盡,這時宇宙的萬有斥力勢能積蓄到最大值,物質間的萬有排斥力達到頂峰,宇宙瞬時靜止.緊接著宇宙又開始反方向將宇宙萬有斥力勢能逐步釋放轉變為宇宙動能,當達到平衡位置時,其斥力勢能釋放完畢,引力勢能開始誕生并發揮作用.在引力勢和斥力勢的臨界點(即平衡位置)的一瞬間,宇宙中的物質不受斥力和引力的作用,這時宇宙的膨脹速度達到最大值,通過平衡位置后,宇宙引力勢能的逐漸積累,導致宇宙的膨脹速度緩慢降低.由于宇宙巨大的慣性作用,將繼續膨脹,宇宙動能慢慢轉變為宇宙引力勢能,當宇宙動能完全轉變為引力勢能時,宇宙將停止膨脹,這時宇宙膨脹體積達到最大,其引力勢能的積累也達到最大,宇宙將有一個瞬間的靜止.緊接著,宇宙又在強大的引力勢能的作用下開始收縮,又將其積累的引力勢能轉變為宇宙動能.如此往復,以至無窮.

查看全文

物理學前沿問題研究論文

摘要:從簡單的自然規律出發,推導出了宇宙的誕生、萬有引力、萬有斥力的、物質的結構形式、原子核的放射性、低溫超導現象、同位素等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合理的解釋了時間的不可逆性、電磁力的產生、太陽系的起源、原子結構、原子核放射性規律、重核元素結構等。其中有許多的新觀點和新思維,對拓寬視野,推進物理學的發展很有好處。

關鍵詞:萬有引力萬有斥力宇宙低溫超導原子結構同位素放射性太陽系的起源

1.萬有引力和萬有斥力

彈簧振子作往復振動,壓縮時,彈簧產生一個向外伸展的彈力;拉長時,產生一個向內拉伸的彈力;平衡位置時,彈簧不產生彈力。如同彈簧振子,對于宇宙,也具有類似的特性?,F代天文學發現,當今宇宙正好處在“拉伸”的狀態,正在向著要收縮的趨勢發展.既使宇宙今天仍在膨脹,總有一天,整個宇宙將會膨脹到終極點后再向內收縮.這就是為什么現在存在萬有引力的原因。

根據對稱性原理,宇宙在特定的條件下會產生萬有斥力,當宇宙收縮且通過其平衡位置(即萬有引力和萬有斥力的臨界點)時,宇宙中的所有物體就開始相互排斥.但由于宇宙的巨大慣性,仍將在其慣性的作用下克服物質間的萬有斥力繼續收縮,直到所有宏觀宇宙動能轉換為物質間的萬有斥力為止.這時宇宙成了原始宇宙蛋,這時宇宙的體積最小。

在這宇宙的整個宏觀運動過程中,宇宙的運動動能和勢能(引力勢和斥力勢)相互轉換.當宇宙收縮到極點時,宇宙的引力勢能釋放殆盡,這時宇宙的萬有斥力勢能積蓄到最大值,物質間的萬有排斥力達到頂峰,宇宙瞬時靜止.緊接著宇宙又開始反方向將宇宙萬有斥力勢能逐步釋放轉變為宇宙動能,當達到平衡位置時,其斥力勢能釋放完畢,引力勢能開始誕生并發揮作用.在引力勢和斥力勢的臨界點(即平衡位置)的一瞬間,宇宙中的物質不受斥力和引力的作用,這時宇宙的膨脹速度達到最大值,通過平衡位置后,宇宙引力勢能的逐漸積累,導致宇宙的膨脹速度緩慢降低.由于宇宙巨大的慣性作用,將繼續膨脹,宇宙動能慢慢轉變為宇宙引力勢能,當宇宙動能完全轉變為引力勢能時,宇宙將停止膨脹,這時宇宙膨脹體積達到最大,其引力勢能的積累也達到最大,宇宙將有一個瞬間的靜止.緊接著,宇宙又在強大的引力勢能的作用下開始收縮,又將其積累的引力勢能轉變為宇宙動能.如此往復,以至無窮.

查看全文

物理學前沿問題透析

摘要:從簡單的自然規律出發,推導出了宇宙的誕生、萬有引力、萬有斥力的、物質的結構形式、原子核的放射性、低溫超導現象、同位素等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合理的解釋了時間的不可逆性、電磁力的產生、太陽系的起源、原子結構、原子核放射性規律、重核元素結構等。其中有許多的新觀點和新思維,對拓寬視野,推進物理學的發展很有好處。

關鍵詞:萬有引力萬有斥力宇宙低溫超導原子結構同位素放射性太陽系的起源

1.萬有引力和萬有斥力彈簧振子作往復振動,壓縮時,彈簧產生一個向外伸展的彈力;拉長時,產生一個向內拉伸的彈力;平衡位置時,彈簧不產生彈力。如同彈簧振子,對于宇宙,也具有類似的特性?,F代天文學發現,當今宇宙正好處在“拉伸”的狀態,正在向著要收縮的趨勢發展。既使宇宙今天仍在膨脹,總有一天,整個宇宙將會膨脹到終極點后再向內收縮。這就是為什么現在存在萬有引力的原因。根據對稱性原理,宇宙在特定的條件下會產生萬有斥力,當宇宙收縮且通過其平衡位置(即萬有引力和萬有斥力的臨界點)時,宇宙中的所有物體就開始相互排斥。但由于宇宙的巨大慣性,仍將在其慣性的作用下克服物質間的萬有斥力繼續收縮,直到所有宏觀宇宙動能轉換為物質間的萬有斥力為止。這時宇宙成了原始宇宙蛋,這時宇宙的體積最小。在這宇宙的整個宏觀運動過程中,宇宙的運動動能和勢能(引力勢和斥力勢)相互轉換。當宇宙收縮到極點時,宇宙的引力勢能釋放殆盡,這時宇宙的萬有斥力勢能積蓄到最大值,物質間的萬有排斥力達到頂峰,宇宙瞬時靜止。緊接著宇宙又開始反方向將宇宙萬有斥力勢能逐步釋放轉變為宇宙動能,當達到平衡位置時,其斥力勢能釋放完畢,引力勢能開始誕生并發揮作用。在引力勢和斥力勢的臨界點(即平衡位置)的一瞬間,宇宙中的物質不受斥力和引力的作用,這時宇宙的膨脹速度達到最大值,通過平衡位置后,宇宙引力勢能的逐漸積累,導致宇宙的膨脹速度緩慢降低。由于宇宙巨大的慣性作用,將繼續膨脹,宇宙動能慢慢轉變為宇宙引力勢能,當宇宙動能完全轉變為引力勢能時,宇宙將停止膨脹,這時宇宙膨脹體積達到最大,其引力勢能的積累也達到最大,宇宙將有一個瞬間的靜止。緊接著,宇宙又在強大的引力勢能的作用下開始收縮,又將其積累的引力勢能轉變為宇宙動能。如此往復,以至無窮。在宇宙膨脹(或收縮)的不同時期,萬有引力(或斥力)的大小是不相同的,且呈周期性變化。宇宙的膨脹(或收縮)的周期對人類來說大得驚人。人類歷史與宇宙運動周期相比,僅相當于其中的一個極小極小極小的點。所以人類無法用實驗或觀察的方法進行驗證。

2.宇宙膨脹(或收縮)過程中的時間和時間矢對于一個假想的處于宇宙外的觀察者看來,在宇宙運動過程中,時間的流失也是不均勻的,在引力或斥力較大的空間,時間過得較快,反之亦然。對處于宇宙中的假想觀察者,其自然生理周期也將隨引力或斥力的大小而發生變化,當其生理周期發生了變化時,用來測量時間的時鐘的運行速度也將發生同樣的變化,所以,對觀察者來說,他并不能發現其生理周期發生了變化。對宇宙外的觀察者來說,這種變化是十分明顯的。無論宇宙是處于膨脹階段還是處于收縮階段,在其階段內生存的所有物體都不會出現“破鏡重圓”的時間倒流現象,宇宙中的時間矢永遠是不可逆的,對于生存在其間的生物,始終是由誕生-發育-衰老-死亡進行的,永遠不可能逆過來進行,這就是宇宙的時間矢和宇宙中的萬物一樣,永遠不可逆。宇宙運動的周期是多少?宇宙膨脹后的最大體積和收縮后的最小體是多少?宇宙的平衡位置在哪里?在平衡位置時宇宙運動的最大速度是多少?宇宙的總的引力勢能和斥力勢能是多少?等等一切宇宙學方面的問題有待探討如果人們能計算出現今宇宙的總的勢能和宇宙的膨脹速度,就可以計算出宇宙的總的機械能。宇宙中的物質從宇宙中心到宇宙邊緣。處于宇宙中不同位置的物質具有不同的動能和勢能,另外,人類現在所能探測到的宇宙空間僅是宇宙總的空間的很小的一部分,所以,人類在現代科學技術水平下,還很難進行這樣的計算。既使計算出了宇宙的機械能,宇宙還具有宇宙內能和場能。

3.原子核的放射性與宇宙的周期性運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