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8 22:51: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人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人性德性黨性動員講話
同志們:
今天這次會議是鄉黨委、鄉政府研究決定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主要任務是按照區委、區政府統一部署,組織動員全鄉深入開展“吸取教訓、轉變作風、重塑形象、科學發展”暨“人性、德性、黨性”主題教育活動,進一步轉變思想工作作風,振奮精神狀態,樹立良好形象,推進全鄉各項事業實現科學發展。剛才,張興漢同志宣讀了我鄉開展“吸取教訓、轉變作風、重塑形象、科學發展”暨“人性、德性、黨性”主題教育活動的《實施意見》,全鄉各級黨組織和各部門各單位一定要認真學習貫徹,切實抓好落實。下面,我就如何深入扎實地開展好這次主題教育活動講三點意見:
一、統一思想,充分認識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這次在全市集中開展的“吸取教訓、轉變作風、重塑形象、科學發展”主題教育活動,是在當前特殊時期,為應對“三鹿奶粉”事件帶來的巨大沖擊而采取的一項重要舉措,目的就是要以“三鹿奶粉”事件為反面教材,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痛定思痛、深刻反思、吸取教訓,切實解決黨政機關和黨員干部思想作風方面、企業守法誠信方面、市民道德素質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重塑石家莊的良好形象,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同時,區委區政府要求,要緊緊圍繞“人性、德性、黨性”三性育,查找我區鄉村黨政干部中存在的問題,舉一反三,刻剖析原因,采措施進行整改,建立并完善適應“三年大變樣”,實現大發展的機制,進一步凝聚人,統一思想,實現思想工作作風的明顯轉變,責任心和事業心明顯提高,全民素質明顯增強,整體形象明顯改善。
第一,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是改進黨員干部隊伍思想工作作風的迫切需要。總體上看,我鄉黨員干部隊伍的作風是好的,但與全區主題教育活動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差距。區委聶書記概括了干部隊伍中存在的“八氣”,在我鄉不同程度,或多或少存在。比如說“惰氣”主要表現是懶惰思想嚴重,再為不謀事、在崗不干事、拿事不當事,腦懶不想事,眼懶不看事,嘴懶不管事,腿懶不跑事,手懶不抓事。比如說牛氣。一些村(居)的干部牛氣沖天,遇事不請示、不報告,目無上級領導,無視黨紀國法。比如說怨氣。主要表現為主觀上不努力,客觀上講條件,工作上不去,只知道埋怨上邊不支持,下邊不努力,沒有解決問題、克服困難、創造性開展工作的勇氣。比如說土氣。主要表現是有的干部雖然身在城市,但思想觀念比較落后,言談舉止不講文明,管理沒有品味,土氣十足,特別是我鄉一些村的環境甚至還不如周邊縣的文明生態村好。也就是云川書記所說的“南方農村象城市,北方城市象農村”。比如說小氣。主要表現是缺乏大局意識,心胸不大度,眼界不寬廣,斤斤計較,只顧眼前利益、個人利益、本村利益,沒有全局觀念。我們開展這次主題教育活動,就是要祛除部分干部在思想作風上的不良風氣,在全鄉干部中樹立正氣、弘揚正氣,始終保持昂揚銳氣、蓬勃朝氣,以良好的精神狀態推進各項工作。
第二,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是實現“三年大變樣”的現實要求。“三年大變樣”是省市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的重點工作。怎樣變樣?我們以什么狀態投身到“三年大變樣”的工作中去?一年的實踐使我們感到:一是對付支應變不了樣。有的同志在其位不謀其政,任其職不盡其責,只做官不做事。思想僵化,工作無特色、無創新,安于現狀,滿足于不前不后、不上不下的一般化水平精神萎靡。甚至有的干部一任過后,面貌依舊,毫無建樹,這樣的干部怎么向百姓交代?二是散漫無為變不了樣。作為一名基層干部在位不在崗,人在心不在。不把工作當回事,對上級部署反應遲鈍,推推動動,撥撥轉轉,組織紀律性差,上午裝迷糊下午不清楚,整天渾渾噩噩度時光,試問這樣的干部拿什么帶領群眾大變樣?三是粗拉漂浮實現不了大變樣。在“三年大變樣”工作中滿足于馬虎湊合,工作標準不高,用心不夠,不善于抓細節、抓具體、抓關鍵,光說不練,浮光掠影,滿足于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這樣的干部,這樣的村,是不會有大作為的!四是軟弱怕事也是不會有作為的。“三年大變樣”如拆違、拆遷困難和阻力是很大的,作為領導干部如果軟弱怕事是肯定不行的。我們有的同志一遇到困難、碰到問題就上推下卸,生怕火星濺到自己身上,這樣一種心態,也是在“三年大變樣”工作中難有成績的!所以,我們開展這次主題教育活動,就是要解決上述這些問題,使大家輕裝上陣,按照上級要求和部署把“三年大變樣”工作抓實、抓死、抓出成效。
人性與法治
人性化是2003年法治的焦點和亮點,但不同的聲音也能時常聽到,有些受害人及其親屬認為,對罪犯講人性,就是對受害人的不公平,因為罪犯毫無人性地踐踏受害人的權利;有些學者認為,人性應該是法治應有的品質,何必還需人性化?還有人耽心,人性化可能“化”掉法律的威力,因為法律的威力來自無情無私,而人性必須承認有
情有私。顯然,為推進我國的法治建設,必須研究法治與人性的關系。
首先,必須研究法治與人的關系。法治的調整對象是人的行為,規定的是人的權利和義務,維護的是人的秩序,追求的是人的發展,實現的動力是人的實踐。法治的起點、終點、目標和手段都離不開人,拋開人的法治是不可想象的。法治的最終主體要素是自然人,因此,法學是人的科學,法治是人的實踐,法學必須研究人,法治必須服務人,法治的終極價值目標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法治是工具,人是目的,法治必須以人為本。
其次,必須研究法治屬性與人性的關系。人的根本屬性是人性,人性引導著人按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著。人性是什么?古今中外眾說紛紜。從理性具體看,基本人性是生存、尊嚴、名譽、親情、合群、自由、發展等需求傾向。
基本人性普遍地存在,不以財產、地位、職業、宗教、文化、地理、種族等為根據。人的屬性決定了法治的屬性,前者是內容、目的、靈魂,后者是形式、手段、軀體。人為了塑造人性而立法,為了扶持人性而執法,為了修復人性而司法,為了發展人性而守法。弘揚人性的法是良法,壓制人性的法是惡法。法治必須以人性為基礎。
最后,必須研究法治與人權的關系。生存需要產生生存權,人有珍惜自己生命的權利,也有珍惜他人生命的義務。尊嚴和名譽需要產生人格權,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把自己看作人的權利,更有把他人看作人的義務。人有捍衛名譽的權利,也有尊重他人名譽的義務。親情需要產生親權,人有保護親緣的義務,有享受親情的權利。合群需要產生參與權,人都有參與社會生活的權利,也有接受他人的義務。自由需要產生自由權,人有自己的自由,不能妨礙他人的自由。發展需要產生發展權,自己要發展,他人也要發展;窮人要發展,富人也要發展。基本人性凝結成人的基本權利,就是人權。人權不可剝奪,只能作適當限制。
人性評價研究論文
【英文標題】MyHumbleOpinionaboutEvaluationofHumanNatureLUHong-mei(PoliticalandHistoricalDepartment,AnyangTeachersCollege,Anyang455000,Henan,China)
【內容提要】科學評價人性的基本前提,是正確認識人性和確立科學的人性評價尺度。評價人性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有:實事求是原則,全面性原則,一般和具體相結合原則,綜合性原則。科學的人性評價是民主、法制和道德建設的前提和基礎之一,對科學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英文摘要】Thebasicpremiseofscientificallyappraisinghumannatureistocorrectlyunderstandhumannatureandtoestablishscientificyardstickofevaluatinghumannature.Thefollowingprinciplesofevaluatinghumannatureare:practicalandrealistic,overall,combininggeneralitywithparticularityandcomprehensive.Thescientificevaluationofhumannatureisthepremiseandoneoffoundationsofsocialismdemocracy,legalsystemconstructionandmoraltityconstruction.Anditissignificantforprosperityanddevelopmentofsciencecause.
【關鍵詞】人性/價值/評價/民主humannature/value/evaluation/democracy
【正文】
中國分類號:C91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204(2000)04-0025-03
惡與人性試析論文
一種系統的人性學說至少要涵蓋以下諸問題:1)人究竟有沒有本性,人的本性是一實在之物,還是一張任人涂抹的“白板”?2)人的本性是固定不變的、永恒的、還是在不斷變化、任人改造的?3)所有的人在本性上是平等相同的,還是參差不齊的?4)人性是否具有道德屬性,是價值負載的(value-laden),還是中性自在的《value-freeandneutral》?5)人的墮落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還是在自己?
系統完整的人性學說需要回答上述所有問題,但是大多數人性學說只回答了其中的部分問題,而且,同一個人性學說對每一個的問題的回答之間又很少能保持連貫一致。本文試圖以“惡”為視角,對上述諸問題作一個簡單的回答。
一惡在人性中的地位
如果人性是惡之根源的話,那么人(之況)境(humancondition)則是其“土壤”。情欲與理性是人性(與動物性相比)的顯著特征,這兩者在人性中是結合在一起的,并共同支配人的行為。那種任意把欲與理看成兩個相互獨立的東西是一廂情意的。僅人欲與動物欲相比,前者就要強烈得多,因為它一開始就被獨特的理性稟賦裝備起來。從這種意義上講,人是理性的動物。正是欲與理的結合宣告了惡(當然也包括善)的開始,人類道德生活的開始。動物只有欲,按照本能生活,表面上超越了善惡,事實上只處于前道德狀態。以欲望的結合為特征的并不是惡自身,而只是惡的來源。有人相信惡的社會制度使人惡,這是顛因倒果。如果社會制度是惡的根源的話,那么,社會是什么的產物?人的情欲、理性與自由是否都含有惡的可能性?這兩個問題答案卻是自明的。
所以,在惡在人、與社會制度方面,人性是惡善的來源,社會制度則是善或惡自身,而不是來源。惡的社會制度是人性中惡的可能性的物質化。有人把一些極權國家稱作“惡帝國”(EvilEmpire),是因為這樣的帝國充斥著駭人聽聞的惡行,并為人性中惡的潛力提供了舞臺,使該帝國變成了“惡的舞臺”。當然,即使在“善的王國”,只要人享受的只是那么一點點自由(除非有受到嚴加看守的死囚),只要生存沖突存在,惡現象就隨時可能發生,人性是惡的來源,人境是人的條件,人類事務中的惡是人性與人境的結合。道德之惡站在人的本性和人之環境的交叉點上。對于人的墮落及其原因,《異端的權利》作者茨威格感嘆到:上帝的決定何等莫測高深,他所創造的人是那樣的不全和無德,他們不斷地傾向于墮落和罪惡:他們不能辨別神圣;他們急于再次投入罪惡的深淵。以盧梭為代表的近性主義一激進主義者相信正是社會才是惡的唯一來源,正是惡劣的社會環境的罪惡的社會制度才使人腐敗墮落。象盧梭那時崇尚野蠻(自然狀態及其中的自然人),也是對過去的時間及其結晶的另一種形式的否定。在人性是否可以改變的問題上,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書中認為,人的基本特征就是在于其可改造性,或者說可完善性。1另一位法蘭西啟蒙學者霍爾巴赫認為:“人類是邪惡的,但并非天生邪惡,而是環境使他如此。”2
這些人錯了,因為他們否定人的情欲、理性和自由意志是惡的可能來源。事實上,人類社會只不過是發生惡行的一種環境。如果社會是惡,那么其惡行來自于人,而不是相反。惡的來源不在宇宙之中,而是在人這種理性動物的本性之中。
小議刑法中人性關懷
眾所周知,在依契約進入文明社會以來,隨著心靈的弱化,感覺能力的增強。人性作為一種不可阻擋的……借著“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宗教改革”的潮流,在推波助瀾之中一發不可收拾。“人性”這個詞對中國這個禮儀之邦來說,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這也許是探索人性吧!我最初接觸“人性”這個詞是無意之中看到英國休謨《人性論》,這是一本具有深遠見識的關于“人性”的大百科全書,不過這是晦澀難懂的書沒看幾多。由于學習精力上逐漸轉移到刑法上,逐漸發現了一個問題,這也許是一個簡單的社會問題,也許是一個簡單的心理問題。
不論是法律也好、道德也罷。這些歸屬于上層建筑家庭的一員。都建立于經濟基礎之上,共存于社會這體現框架之內。人作為社會中的人,社會作為人的集合體。以為為中心的結構星系體系開始建構。“人性”應該處于其最核心的位置。這一切的變化不僅體現在社會轉型的各個方面,而且,在刑法體系之中無不體現著“人性”這一光環。從人性的視野去察覺“刑法”這一體系規范,刑法是研究犯罪、刑事責任、刑罰的。犯罪的核心是行為,追根溯源還得從“人”出發,刑法規范本身就是對“人”行為的合理、有效地調控,著眼整體、兼顧局部,構建和諧世界,科學的刑法觀念。這不僅僅體現其內部規范結構體現的協調,在其內部有其證成的基點,在其外部有其立足的依據。在這里,我著重淺談本人關于其外部立足的依據,要想尋求刑法正當化,簡單一點講就是立法依據,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集于一身的人。人與人相結合所形成的影響是巨大的,古語“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水亦載舟,亦能覆舟”這從某種角度上都說明了“人民”的力量。對于大眾來說,人及其共性之處,雖有個別差異、例外,但不會影響其規范體系。其人性的共性是其正當性的前提和基礎,滿足人的需求是其自身演變的不竭動力,也許刑法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帶有柔性色彩。人性的伸縮會不時呼應著刑法規范的剛性要求,使其在潛移默化地嬗變。這其中深刻的體現中相互作用力,不斷發展的規律(意識作用物質,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這種意識地形成逐步演變成解決這一類問題的方法論,在以前社會形態中,罪行擅斷、踐踏人權色彩濃厚,“蓋古代法與道德,宗教之不可分性,身份之不平等性,刑罰之苛刻性,罪刑之擅斷性”。在依契約進入文明社會之后,不斷閃耀“人性”的光芒,釋放“人性”的能量。這一潮流在基于其古希臘羅馬文化之星火之上,借助于這腐朽封建王朝壓抑已久的“人性”能量迅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無不體現“人性的美”在美術作品中、文學藝術上等借助“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這一旗幟,盡情展現“人性”。突出人的作用,體現人的價值;改變以“神”為中心觀念代之以“人”為中心。之后,人類認為自己的可以征服世界,征服自然的觀念指導下,發生一系列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改革和革命的動力,深刻地影響了這一世界。“民主”、“科學”逐漸成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放眼世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成為兩翼,資本主義也好、社會主義也罷,都追求民主,因為只有這樣建立于人性基礎之上的國家才能長久存在。
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其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民主基礎之上的集中和在集中領導下的民主,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人為本,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根本落腳點。這是其存在正當化理由,是其存在的基點。與此同時,作為上層建筑之一員的刑法也應建立于這樣的一個基點之上,最大限度的兼顧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使刑法本身就帶有普遍性、抽象性,囊括紛繁復雜的個體差異。刑法適用對象這種開放性,不僅使其生命延續得更為久遠,就像具體的法規條文隨社會的變化會窒息會誕生。而超法規文本因其普適性而生命更長久。刑法的理論建構和價值設計無不體現“人性”這一核心命題,從定罪、量刑、行刑上都因帶上“人性”色彩,而軟化了其剛性規范,更符合刑罰目的,更具人道主義、人文精神。
縱觀刑法規范體系始終,無不體現和保障人權。陳興良教授在其著作《刑法的人性基礎》著手于從經驗、意志、自由的角度出發更多地體現其帶有哲學氣息,而這也許是其適用差異化的對象而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證成。從罪刑法定主義經啟蒙思想家和法學家志士的不懈努力從學說成為刑法上的鐵則后,其限制刑罰、濫用權力,保障權力就成為貫穿刑事立法、刑事司法重要準則。這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勢力取得的重要成果,由不成文到成文的轉變。人的個性得到了張揚和自由得到了保障。
這種保障人權基于人人平等,當孤立的個人面對的統治階級對其刑罰的訴求,對孤立的個人的傾斜,而立法者就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人性化設計研究論文
摘要:從不同角度來看待設計中的人性化,以大量事例說明設計對人生理、心理及環境等產生的影響,從中研究什么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關鍵詞:人性化;物流價值;精神價值
設計是為了實現某種特定的目的而進行的創造性活動,其最終目的是為人服務的,因此設計必然要研究設計物與人的生理、心理及環境等之間的關系。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技術所達不到的范圍越來越小,但科技的發展也給人類帶來了一連串的矛盾和災難。人類對科技的孜孜追求,使得設計在人們物質需求的滿足上已做到了極至;與此相反,設計在精神上的體現卻常常被設計者們忽視。正是這種對科技的盲目追求,使得人們忽略了生活中人性的需求。如何在設計中體現人性化,做到真正的“以人為本”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1人性化設計的內涵
什么是人性化設計呢?人類的設計和設計物總是體現了一定時期人們的審美意識、倫理道德、歷史文化和情感等精神因素,這是物的“人化”——造物的“人化”;而人類的一定意識、情感、文化等精神因素,又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質形式來表達,作為人類生活方式載體的設計物,必然承擔了一部分對人類精神的承載和表達功能,這便是人類精神的“物化”——人的“物化”。“人化”和“物化”構成了人與設計物的互動關系,設計便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統一,兩者相輔相成,這便是人性化的內在含義。
歸根結底的說,設計是為人服務的。人性化的設計觀念強調的是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的設計思想,強調人、物、環境、社會之間相互依存、互促共生的關系,從設計的崇高目標和境界來理解設計的意義,從更高、更寬的視野來認識構成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因素,使設計更加充滿人文關懷。在設計和制造時都必須把“人的因素”作為一個首要條件來考慮。用李硯祖先生的話來說:“什么是好的設計?處于技術水品、市場需要、美學趣味等等條件不斷變化的今天,很難有永恒評判的標準。但是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設計中對人的全力關注,把人的價值放在首位。”
人性的優點讀后感
《卡耐基人性的優點》是我最早讀過的卡耐基的書。那時,我正讀初中,是我的一位朋友送的。看著很厚一本全文字的書,對還是初中生的我來說,真是興趣不大。
然而我隨便翻了一下,卻被里面的內容深深吸引。卡耐基例舉了一個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故事,短小卻意味深長。在讀過之后,我便感受到什么叫做“成長”及心志的成長。之后,我又讀了好幾本有關此類的書。但我總覺得看卡耐基的《人性的優點人性的弱點》、《美好的人生快樂的人生》那系列的書感覺最好,每次當我重溫這本書的時候,心里充滿力量。
卡耐基并沒有解決宇宙中深奧的秘密,但他從生活常理中提煉出來的哲理,卻使千百萬人深受啟發。這些哲理在幫助人們學習如何為人處世,幫助人們如何獲得自尊自重、獲得勇氣和信心,以及幫助人們克服人性的弱點、發揮人性的優點,從而獲得事業的成功和人生的輝煌。
《人性的優點》教我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發生在我們身上所有的喜怒哀樂,用愛來對待我們身邊所有的人和事,以寬容的態度,微笑著對待生活。我學會了注意細節,多為別人的感受而考慮。這個習慣的養成,對于我從事教育工作,有相當大的作用。我曾經把這本書,當作禮物,贈送給學生,希望對他們能有所引導。
有一段時間,總覺得繁忙而又平淡的生活每天趕著你走,輕松一刻似乎越來越短,間隔周期越來越長。身邊的同事與朋友都是行色匆匆,沒有該有的從容,疲倦寫在臉上,煩心事如影隨行。人生似乎進入一個怪圈,總因忙碌中的疏忽而埋怨昨天,因人生的多種角色而擔憂明天,今天似乎生活在不盡的煩惱中,人生總是灰色調的。我在不知覺中陷入自己心靈的沼澤地,我需要尋找引領我精神的力量。我再一次翻看了《人性的優點》,曾有的煩惱、不快、擔憂竟然蒸發了。我為自己的淺薄感到羞愧,我沒有理由生活得不快樂。正如作者說的“昨天是過期船票,明天是未兌現的支票,只有今天才是現金流通。”
昨天的成功與否永遠是過去,明天還未來臨,擔憂它干什么?而上蒼對于我們每個人的今天是平等的,珍惜與否在于自己。只有擁有今天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那平凡的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為今天快樂呢?
“人性化”室內設計研究
摘要:人性化室內設計是近現代房屋建設和室內裝修最為關鍵的理念,它關系到了房屋的居住者是否能夠享受房屋建設及房屋裝修,還有居住者是否能夠在自己的家中自由活動和進行心理方面的放松。人性化室內設計是由裝修工程及建設工程中所有勞動者智慧的表現,是建設者和裝修者思想的進步體現,它表明了裝修人員根據人民現實的生活和勞動,進行人文方面的思考,將居民在生活和勞作中所遇到的問題答案轉化為居民家中室內設計題材,并將問題大部分轉化為室內設計能夠解決的方案。如果將室內設計,設計成為人性化的設計,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勞動與心理,行為習慣及思維方式緊密結合,使得人性化的室內設計能夠成為人們舒適,貼心,方便的溫暖之家。人性化的選擇是對人民的尊重與人民精神追求的滿足,所以說人性化的室內設計對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
關鍵詞:傳統房屋室內設計;問題;人性化;內容;發展
一、傳統房屋室內設計
在傳統的房屋室內設計當中,安全成為了房屋建設及室內設計的重要理念,而且國家對于房屋室內設計的安全要求也相當嚴格,這就導致一些施工單位及個人只考慮安全問題,將房屋建成銅墻鐵壁,并且室內設計也以安全實用為主,但是這些房屋并沒有得到人們的無視,反而有更多的人們去購買,因為人們的生活追求還在以安全實用為主。但是當現代化的腳步正在不斷地向前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理念發生重大改變,逐步走向文明和諧的小康社會,這也大大使得人們對于居住地的安全,人文理念,人文文明,等等的各項需求,這就導致了建筑及設計行業不斷的尋求創新,并且不斷地懂得了人們心里所求所想,所以傳統的房屋室內設計向人性化的室內設計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二、現代化房屋室內設計的問題
在現代化的房屋室內設計過程中,有些室內裝修需要業主自己進行,如果先排除業主經濟的影響,那么這種情況的前提下,就屬于業主自由選擇裝修類型,想怎么裝修就怎么裝修,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意愿進行。但是有些房屋的室內設計是由房屋建設者將房子與室內設計一同制造出來,由于一些業主想要得到某個地塊或者其他原因,使得業主們紛紛來購買此類定型式房屋。使得這類房屋供不應求,然而它的銷售量間接的就從負面影響著業主的生活,由于大量的工作量使得工作者的心理感覺到煩躁,生活枯燥。當回到家中,加上看見不符合自己生活習慣的室內裝修時,無法減小心中的煩躁,進而影響家庭成員之間的不和睦和其他問題的產生,使得房屋室內裝修設計成為了人們緩解壓力的一大障礙。相反,如果自己家中的房屋設計能夠根據居住者自己的意愿進行設計,那么當自己在某些方面所受到的不如意,在回到家中,這種裝修形式能夠緩解你心中的苦悶,使你得到一種親切感,進而使居住者的家庭和睦幸福。
革命人性改造論文
所謂陽光,是指北美革命的性格,溫和而耐久;而閃電則指法國革命特色,爆發于黑暗,電閃雷鳴,暴雨如注,照亮并蕩滌舊世界的角角落落,但也迅速回歸黑暗。
1787年費城制憲結束,北美革命暫告段落。不出兩年,法國革命突然爆發,如閃電撕裂大地。兩場革命在時間上挨得太近,以致后人并稱為“姊妹革命”。就中國讀者而言,我們從教科書上接受的那些歷史敘事,似乎也能支持她們的“姊妹”關聯:法國革命的導火索王室財政赤字因援助北美革命而發生;《人權宣言》從字面上看,很象《獨立宣言》的姊妹篇;領袖人物穿梭往返,托馬斯-潘恩先后參加兩場革命,拉法耶特援美抗英,毀家紓難,歸國后又將巴黎起義中繳獲的巴士底獄鑰匙回贈華盛頓。就本書而言,作者蘇姍-鄧恩(SusanDunn)也沿用了這一“姊妹革命”的說法,卻以她的副標題“陽光與閃電”,劃開了這兩場革命之間的家族聯系。作者征引那一時代人大量通信、日記和私下談話,描繪了另一幅有可能使中國讀者感到陌生或意外的畫卷。
§§專制一旦和輕浮連袂出現,更能撩撥革命欲火
1789年的三級會議相當于英國的國會,但在法國已經有160多年沒有召開。路易16敕令開會,只想據此分攤國庫虧空。他沒有想到的是,包括他在內的法蘭西民族已經遺忘了這一會議如何召開,如各等級代表人數,選舉方式,以及會議辯論程序。他只是說了一句要開會,而且是三級會議,后面的事情則再也說不出什么了。
紅衣主教布里安在他解職前的一個月,提出了一個憲政發展史上十分善意但也可能是最為離奇的想法。他力主法王邀請法國所有的“學者”,就三級會議如何召開進行一場智力競賽:會議規模該大該小?三個等級合廳議事,還是分別集會?在權利方面他們是否應該平等一致?布里安顯然很開明,他想起了法王遺忘的東西,卻和法王一樣,忘記了更重要的東西:法蘭西是個陰性民族,以文學和婦女時裝而不是制度能力領先歐洲,文人多,學者少,思想界基本由文學評論轉型而成。此前路易14將全國的貴族大戶遷居凡爾賽,以芭蕾、沙龍等浮華消費耗損他們的財富,消磨他們的斗志,捎帶著產生了這一時期的法國文人階層。后者活躍于宮廷前后、沙龍內外,習慣于上流貴婦的衣香鬢影,靈感離不開性感,才情與愛情齊飛,有時為法王怨恨,有時為王后寵護。他們離宮廷近,自認已窺得國家奧秘,如稿紙畫板,可以揩出一片空白,再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其實距離政治甚遠,始終被排斥在國家管理圈外。不遠不近,欲迎還拒,常使文人把劇場欄桿拍遍,為滿腔熱忱不能宣泄而憤懣。布里安建議一出,這個階層的靈感與才情、怨恨與憤懣如井噴般爆發,在那個炎熱的夏季,法王案頭堆起總數達2,500種的政治小冊子,這個熱愛?丈跤誄芾淼哪昵噯肆⒖癱緩坪頻吹吹惱紊杓蒲兔渙恕U餼褪撬那叭渭孀娓嘎芬?5臨終時有所預感,卻又撒手不管的“洪水滔天”。
壅潰之后,首先沖毀的是閘門本身。專制一旦和輕浮連袂出現,更能撩撥革命欲火。這一點,只要回顧大革命前夕一個細節,奧地利來的王后如何撒著嬌逼法王同意把“費加羅的婚禮”搬到宮廷扮演,大致能窺破一二。法蘭西確有“悲慘世界”,卻是雙重的:專制加輕浮,在它的對立面復制出暴烈加放縱,恰如一個苛嚴的父權家庭一旦松弛,通常能在長子的嚎叫中看到父親的背影;專制要為它本身封閉太久付出政治利息,還要在歷史數軸的相反方向──當它想改變統治時,要為被統治者即債權人也已經復制了它的暴戾性格,付出加一倍的利息。
人性化的產品形態設計
[摘要]人性化的產品形態設計是通過人性化的形態要素向消費者傳達有關信息,不僅滿足了消費者的心理需求,也滿足了消費者在使用產品過程中的生理需求。人性化產品的功能形態和視覺形態構成了統一和諧的產品形態。現代科學的發展為人性化產品的形態設計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產品形態設計;人性化;功能形態;視覺形態
人性化設計是藝術設計一直追求的目標。人性化的產品形態不僅滿足了消費者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也滿足了消費者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對效率、便利和樂趣的需求。
一、人性化產品形態向消費者的信息傳達
1.人性化的產品形態是產品向消費者傳達信息的載體
工業設計的對象是產品,但設計的目的卻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因此,從本質上看,產品設計是“為人”的設計,其出發點和歸宿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