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哲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13:13: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活哲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論馬克思生活哲學超越
費爾巴哈哲學止步處正是馬克思生活哲學的起點。馬克思的生活哲學無疑是在批判和超越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的基礎上創立的。這種超越不僅體現在生活的本質、主體、目標等方面,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生活哲學實現了話語轉換、生活思維的重要轉折。本文擬就此作一對比,從而顯現出馬克思生活哲學的本質特征。
一生活的規定
馬克思和費爾巴哈的哲學都以生活作為研究對象,但他們對“生活”的理解不同。對生活本質的不同規定構成費爾巴哈與馬克思“生活哲學”不同的界域,也成為馬克思的“生活哲學”超越費爾巴哈哲學的邏輯支柱。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超越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現存的生活到歷史的生活,二是從宗教生活到立足于生產活動的全面的生活
首先,費爾巴哈所理解的“生活”本質上是市民社會的生活。在費爾巴哈看來,“生活”即是利己行為以及日常生活,即是對快樂與幸福的追求本身,即是享受“愛”。然而所有這一切在馬克思看來只是市民社會的生活,而不是一切社會形態的生活,尤其不是“人類社會”的生活。對此,馬克思評論說:“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57)恩格斯在拿費爾巴哈的哲學與馬克思的哲學比較時也說:“根據費爾巴哈的道德論,證券交易所就是最高的道德殿堂,只要人們的投機始終都是得當的。”(239)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費爾巴哈沒有用歷史的眼光看待市民社會,沒有看到市民社會也有一個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費爾巴哈缺乏實踐的觀點。雖然他也曾說過:“一般說來,實踐的觀點也就是生活的觀點,根據這種觀點,我把自己作為個體或個人與我之外的客體、主體或其他人發生關系。這些關系的綜合就構成生活本身。”(111-112)但是從費爾巴哈的文本整體性上來看,他對“生活”的內涵規定是狹隘的,他將人的“生活”的本質規定納入他的自然主義框架中,視人的生活與動物的存在為等值的。而在馬克思看來,動物的生存是一種自然規定性,動物自己不能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而人的存在卻是歷史性的,是具體的,不能把某一時代的生活當作是適用于所有時代的普遍生活。
其次,在市民社會的生活中,費爾巴哈特別突出的是宗教生活。宗教應該說是探討費爾巴哈生活哲學不可略過的重要維度。在費爾巴哈的生活哲學中,宗教生活成為“人的生活”獨特性之所在。在這里需要注意兩個方面,其一,因為在費爾巴哈看來,“動物只有單一的生活,而人卻具有雙重的生活。在動物那里,內在生活跟外在生活合而為一,而人,卻既有內在生活,又有外在生活。人的內在生活,是對他的類,他的本質發生關系的生活”,(26)也就是宗教生活把人與動物區別開來的。其二,在他看來以往宗教是人的“類本質”的異化,他希望通過宗教批判來還原人的類本質。將這兩個方面綜合起來思考可清晰地呈現出費爾巴哈哲學“生活”的宗教特征。從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與《德意志意識形態》等文本中的諸多論述,可見馬克思生活哲學對“生活”的規定。馬克思特別強調的不是宗教生活,而是生產生活。單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論述為例。馬克思認為:“生產生活就是類生活。這是產生生命的活動。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活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46)。在這里馬克思不僅指出了“生活”的本質規定即是人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而且指明了人的生活是由自己創造、生產自身生命的活動。因為“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身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46),是“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動”,這樣,在馬克思看來,生產生命的活動是人之“生活”的實質。生產成為生成“生活”的根本。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在對“人”與動物的生命活動的比較中,對“人的生活”作了進一步的展開,從而凸顯出“人的生活”的內在規定。他說:“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與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而人則不同于動物,“他自己的生活對他來說是對象”,“他的活動是自由的活動”;同時,雖然“動物也生產”,但是人的生產與動物的生產相比較卻具有原則的差異,具有如下的一系列獨特之處——即(a)“人的生產是全面的”,(b)“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影響也進行生產,并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影響才進行真正的生產”,(c)“人自由地面對自己的產品”,(d)“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e)“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47)。這樣,馬克思哲學中“生活”的真意也就很清晰地顯露出來了。一言以蔽之,馬克思生活哲學之“生活”即是人不斷創造自身的活動本身。由人的生產的全面性規定了人的生活是一種全面的生活。宗教生活只是全面生活中的一個側面,這一側面同其他側面一樣,是由生產決定的。
馬克思生活哲學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以比較生活的本質、主體、目標為具體的切入點,揭示兩種生活哲學的本質差別。文章認為,對費爾巴哈的批判,開顯出馬克思生活哲學的嶄新視閾。這是對費爾巴哈人本學的超越,實現了生活哲學范式和生活思維方式的根本性轉折。
【關鍵詞】馬克思生活哲學/費爾巴哈/生活思維
【正文】
費爾巴哈哲學止步處正是馬克思生活哲學的起點。馬克思的生活哲學無疑是在批判和超越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的基礎上創立的。這種超越不僅體現在生活的本質、主體、目標等方面,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生活哲學實現了話語轉換、生活思維的重要轉折。本文擬就此作一對比,從而顯現出馬克思生活哲學的本質特征。
一生活的規定
馬克思和費爾巴哈的哲學都以生活作為研究對象,但他們對“生活”的理解不同。對生活本質的不同規定構成費爾巴哈與馬克思“生活哲學”不同的界域,也成為馬克思的“生活哲學”超越費爾巴哈哲學的邏輯支柱。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超越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現存的生活到歷史的生活,二是從宗教生活到立足于生產活動的全面的生活
馬克思生活哲學論文
【內容提要】以比較生活的本質、主體、目標為具體的切入點,揭示兩種生活哲學的本質差別。文章認為,對費爾巴哈的批判,開顯出馬克思生活哲學的嶄新視閾。這是對費爾巴哈人本學的超越,實現了生活哲學范式和生活思維方式的根本性轉折。
【關鍵詞】馬克思生活哲學/費爾巴哈/生活思維
【正文】
費爾巴哈哲學止步處正是馬克思生活哲學的起點。馬克思的生活哲學無疑是在批判和超越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的基礎上創立的。這種超越不僅體現在生活的本質、主體、目標等方面,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生活哲學實現了話語轉換、生活思維的重要轉折。本文擬就此作一對比,從而顯現出馬克思生活哲學的本質特征。
一生活的規定
馬克思和費爾巴哈的哲學都以生活作為研究對象,但他們對“生活”的理解不同。對生活本質的不同規定構成費爾巴哈與馬克思“生活哲學”不同的界域,也成為馬克思的“生活哲學”超越費爾巴哈哲學的邏輯支柱。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超越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現存的生活到歷史的生活,二是從宗教生活到立足于生產活動的全面的生活
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探究
摘要:健康的心理包括有良好的自我認知、有穩定的情緒和狀態、有和諧的人際關系、有理性的判斷能力等等。近兩年,我們正大力倡導馬克思主義生活化、大眾化,其實也是希望通過辯證思維能力的塑造來構建人們的健康心理。那么,構建學生健康心理就需要我們在思想政治課堂上傳授給學生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哲學課堂的浸潤中學會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維,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構建學生的健康心理。
關鍵詞:健康心理;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
學生健康心理的構建途徑多種多樣,可以通過學校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可以通過平時的主題班會、團輔課、思想政治課等等。哲學在高中政治課中占有重要一席,能夠讓學生在理解和感悟哲學獨特韻味中找到認識世界的正確方法和道路,對于構建學生健康心理具有根本性的意義。
一、發展觀——正確面對挫折
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一個總特征,對我們辯證看待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發展的途徑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在講解這個原理的時候,我就以支付寶的發展史為例,給出以下三段材料:材料一:星星之火——目前人手在用的支付寶在其成立之初卻受到了大家的質疑和反對。人們紛紛覺得把錢存在電子錢包很不安全,維權也是一條漫長而未完善的道路……支付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只能植根于淘寶,作為商家和消費者的交易中轉站。材料二:嶄露頭角——2005年,支付寶推出全額賠付制度,為支付寶的交易安全加固。隨后,支付寶又與中國工商銀行、農業銀行、visa等達成戰略合作協議,讓其可以在購買機票、游戲點卡時充當媒介……支付寶的身份開始被人們接受和認可。材料三:燎原之勢——2008年,支付寶人數突破1個億,占網民總數的40%;2009年,支付寶開啟“聚生活”,縣市級居民可以通過支付寶進行生活繳費;2011年,支付寶開啟“條碼支付”,進軍線下支付市場;2013年,“余額寶”上線,打通理財平臺……2018年,支付寶交易額達2500億元,占市場份額55.71%。結合三段材料,讓學生進行探討分析:1.支付寶是屬于新生事物還是舊事物?2.支付寶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怎樣的過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經歷?3.支付寶的發展史說明事物的發展方向是怎樣的?道路又是怎樣的?對我們有何啟示?高中學生人生不過十數載,卻也歷經考場風沙無數,有些學生在小學初中時成績名列前茅,可一到高中,由于種種原因,成績停滯不前,更甚是一落千丈。通過發展觀的學習,學生們能夠清楚地認識到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在自己的前進道路上,挫折的出現并不可怕,甚至可以說是不可避免,常言道“勝敗乃兵家常事”。對待路途中的坎坷與挫折,我們要抱著十足的熱忱和堅定的理想信念,克服并勇往直前。
二、矛盾觀——悅納自己,包容他人
馬克思生活哲學對費爾巴哈論文
【內容提要】以比較生活的本質、主體、目標為具體的切入點,揭示兩種生活哲學的本質差別。文章認為,對費爾巴哈的批判,開顯出馬克思生活哲學的嶄新視閾。這是對費爾巴哈人本學的超越,實現了生活哲學范式和生活思維方式的根本性轉折。
【關鍵詞】馬克思生活哲學/費爾巴哈/生活思維
【正文】
費爾巴哈哲學止步處正是馬克思生活哲學的起點。馬克思的生活哲學無疑是在批判和超越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的基礎上創立的。這種超越不僅體現在生活的本質、主體、目標等方面,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生活哲學實現了話語轉換、生活思維的重要轉折。本文擬就此作一對比,從而顯現出馬克思生活哲學的本質特征。
一生活的規定
馬克思和費爾巴哈的哲學都以生活作為研究對象,但他們對“生活”的理解不同。對生活本質的不同規定構成費爾巴哈與馬克思“生活哲學”不同的界域,也成為馬克思的“生活哲學”超越費爾巴哈哲學的邏輯支柱。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超越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現存的生活到歷史的生活,二是從宗教生活到立足于生產活動的全面的生活
時代精神精華來源哲學生活世界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生活世界”的思想;哲學為什么要回歸生活世界;哲學應當從幾個方面實現向生活世界的回歸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任何一種哲學理論,都凝聚著哲學家所捕捉到的該時代人類對人與世界相互關系的自我意識、“生活世界”的思想是由胡塞爾在其著作《歐洲科學的危機和先驗現象學哲學引論》提出的、哲學有其自身的特性、由于自然科學的發展和工具理性的擴張導致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緊張、任何哲學的根基都存在于人的存在狀態之中、哲學不應只是解釋世界的理論、在思維方式上哲學也需要改變傳統哲學的思維方式、從哲學所應用的表達世界的語言看,近代哲學出現“語言學轉向”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哲學是關于人的生存及其發展的反思,但舊哲學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使哲學走入了尋求終極“本體”并用外在力量說明世界的誤區,這給哲學的生存發展帶來了危機,為了擺脫危機,哲學必須實現向生活世界回歸,這種回歸主要體現在研究內容上要關注現實,研究方式上要走出傳統的本體論的思維方式,語言運用上要面向實踐、面向生活世界。
關鍵詞:生活世界;哲學危機;回歸路徑
任何一種哲學理論,都凝聚著哲學家所捕捉到的該時代人類對人與世界相互關系的自我意識,都貫穿著哲學家用以說明人與世界相互關系的獨特解釋原則和概念框架,都熔鑄著哲學家用以關照人與世界相互關系的價值觀念、審美意義和終極關懷。因此,任何一種哲學理論都是黑格爾所說的“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時代”,都是馬克思所說的“時代精神的精華”。那么,哲學所把握到的時代精神的精華又來源于何處?我認為這種時代精神的精華來源于哲學對時代性的“生活世界”的“意義”的理論把握。
一、“生活世界”的思想
“生活世界”的思想是由胡塞爾在其著作《歐洲科學的危機和先驗現象學哲學引論》提出的。他認為,生活世界是一個永遠事先給予的、永遠事先存在的世界,我們屬于它。另一位哲學家伽·達瑪則認為,生活世界是與主體性相關的世界,是由直接經驗構成的周圍世界,是科學與形而上學的基礎和根源。海德格爾則認為,生活世界是一個具有生存論旨趣和詩意性質的“日常共在世界”,它向人敞開并構成了人的本真的生存方式。哈貝馬斯認為“生活世界”有三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即人與自然事物關系構成的“客觀世界”、人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構成的“社會世界”、人與自我的關系構成的“主觀世界”,他認為三者分別對應著關于自然事物的知識及其對人的意義。國內學者倪梁康先生一方面認為生活世界是自然態度中的世界,另一方面又認為生活世界是奠基性、直觀性、主觀的世界。張祥龍認為胡塞爾的生活世界并非指現成在先的“社會環境”、“人文背景”或“歷史條件”,而是將具有絕對自明性的意向結構中的構成域加以普遍化的結果。可以看出“生活世界”的概念,絕不是指“生活環境”也不是指“自然世界”和“社會世界”,而是指對人生有意義的,且人生在其中的世界,是人生的過程、生活著人的心物統一的世界。“生活世界”既是一個實體的世界,又是一個關系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人是能動的主體,人不依附于自然、社會、他人,或者其他某些外在的力量。哲學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向“人”的回歸。哲學所要回歸的生活世界是一個包含著人文意蘊的意義的世界,是一個意義積淀的文化與歷史的世界。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就是對生活世界的“意義”的把握,這一“意義”包含了時代主題、人生目的、意義、人們對人生與世界的理解等。
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活化探索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教學中對哲學方面的原理、概念、情感和規律的理解,成為學生學習的重點難題。而將生活化的教學方法科學地運用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中去,能夠簡化哲學原理的復雜性,提升學生對哲學的興趣,加深學生對哲學原理的理解。但如何實踐有待進一步探究。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生活化教學主要是用微觀的角度去敘述生活中的各種經驗,如對未來社會上的人際交往、政治時政和職業觀念等[1]。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中有效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需要有一些特定的標準和要求。從起點的角度上看,學生需要擁有認識哲學相關概述的感性心理,這里面的感性心理不僅包含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微觀角度,還涵蓋了學生所學的各種知識,還有在進行人際的交流時產生的社會實質性觀察。另外,還需要不斷地對學生在人際交往、社會聯系上面進行關注和教育,使學生可以正確地處理和對待人與社會、自然的相互聯系[2]。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活化教學的路徑
(一)創設生活情境。在實際生活中,處處都體現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相關思想,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還是生態文明建設等,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具體體現。在日常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中,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境的方式,創造性開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相關教學。例如,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些關于股市、理財投資等方面的問題,這類經濟問題較為復雜,但卻是以后學生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3]。教師可以以此創造一種投資生活環境,在投資、回籠資金等操作過程中,讓學生利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經濟學思想深入剖析股市、理財投資等方面的本質,引導學生尋找投資與理財之間的平衡關系,正確處理投資過程中矛盾關系,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關于經濟規律及貨幣價值等方面的本質論證,讓學生感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正魅力,培養他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興趣。(二)理論聯系實際。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活化教學,是一種立足于現實來開展理論研究的教學過程。以山東省為例,山東省具有許多特色的文化,齊魯文化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齊魯文化中,處處體現著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而這一關系就可以作為生活中典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案例,如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發展之間的關系,如何看待泉城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等,這些可以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法來科學進行詮釋。作為山東省的一分子,如何正確看待目前環保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如何用哲理的思想來改善周圍生態環境,提升生活質量等,這些都可以作為重要的課堂內容或課題,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加以討論,讓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從而形成自己的正確哲學觀和價值觀[4]。(三)進行生活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是經過曲折的革命斗爭和探索發展起來的,如思想、鄧小平理論、科學發展觀及新一代領導人的哲學思想,都是經過長期的生活實踐,從經驗和教訓中總結出來的科學理論體系。由此可知,實踐是最好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活化教學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學習哲學過程中,必須要和社會進行一定的接觸,必須深入生活實踐才能真真切切感受哲學的魅力,如針對先前的全球金融危機等問題,可以讓學生親自到各個市場如鋼材市場、金融交易市場等進行充分調研,然后利用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深入對調查過程、調查結果進行剖析,以此提升自己的哲學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在信息化的今天,學生也可以通過網上調查、手機檢索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及大數據技術合理剖析生活中常見的矛盾和現象,提升自己的哲學理論水平。
三、結語
馬克思生活哲學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以比較生活的本質、主體、目標為具體的切入點,揭示兩種生活哲學的本質差別。文章認為,對費爾巴哈的批判,開顯出馬克思生活哲學的嶄新視閾。這是對費爾巴哈人本學的超越,實現了生活哲學范式和生活思維方式的根本性轉折。
【關鍵詞】馬克思生活哲學/費爾巴哈/生活思維
【正文】
中圖分類號:B516.36;B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398(2003)04-0005-07
費爾巴哈哲學止步處正是馬克思生活哲學的起點。馬克思的生活哲學無疑是在批判和超越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的基礎上創立的。這種超越不僅體現在生活的本質、主體、目標等方面,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生活哲學實現了話語轉換、生活思維的重要轉折。本文擬就此作一對比,從而顯現出馬克思生活哲學的本質特征。
一生活的規定
哲學回歸現實生活路徑
一、哲學回歸現實生活的必要性
哲學作為社會生活的前沿,思想領域的靈魂,是人類把握生活和享受生活的思想武器。哲學回歸到現實中為人類服務,既是人類的需要也是哲學發展的需要。
(一)現實生活狀況的禽要
人的“現實生活”一方面意向于“自然生活”和“理想生活”的統一,另一方面又超越二者否定二者的統一,它既是自然的,又是屬人的,既有感性的內涵,又具有理性的規劃,在“現實生活”中,各種矛盾此起彼伏,使現實生活形成豐富、復雜的否定性統一體。因此,如果把這些矛盾片面化或者割裂開,就會使生活陷入消沉狀態,而對這些矛盾的理解和把握是現在人類最棘手的事情。雖然人每天都在“生活”,但不知道究竟什么是“生活”。哲學為人類提供特殊的思想維度,所要解答的正是這一類現實生活之謎。對于目前的現實生活: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對物質要求條件的提高,傾向“自然生活”,忽視“理性生活”,給人和自然都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傷害”。哲學的重要特質在于,它通過高度的思考和反省來認識現實生活的各種問題,它可以以不同的哲學立場理解和解決不同的現實問題。現實生活是確立哲學立場的起點與終點。對于現實生活是由多重矛盾構成的豐富、復雜的否定性統一體,既不是科學能把握的,也不是宗教或者人類自身能把握的,只有通過哲學對其把握,才能促進現實生活的改善。
(二)哲學和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研究對象上來說,傳統哲學更傾向于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體問題,只注重二重世界即經驗世界和超驗世界,而忽略了對人的關注,對世界的認識陷人了一種虛幻的境界,它所說的超驗世界是在現實生活之外的或之上的本真的世界,雖然它追求的是人類渴望的“真”的世界,但是它是以否定人類現實世界的“存在”為前提,把人類現實生活虛幻化,把人類現實生活看作是絕對的價值理念。導致哲學對現實生活的漠視,從而使傳統哲學在現實生活中更顯得教條化。因此,哲學要想克服這種缺陷,擺脫危機,唯一的途徑就是回歸到現實生活中來,使現代哲學成為現實世界發展的現實力量。從思維方式來看,每一種哲學思維方式都是該時代的體現,傳統哲學探究的是擺脫主觀因素、一個自由存在的物質世界,把自己放在所有科學之上的位置。但是隨著科學自身的日益完善,對哲學的需求越來越弱,這就導致作為“科學之科學”的哲學走向了末路,哲學要想恢復它的作用,必須回歸到人類的現實生活中來,重新恢復它的活力。現代哲學之所以把人類現實生活作為研究對象,并且回歸到現實中來,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
陶行知生活教育及哲學思想
內容摘要:生活教育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但是在教育這個概念存在的時間段里,生活教育必定是有價值的概念。教育和生活教育這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是狹義的教育更多指在學校里是一種教育,而生活教育,從這個概念詞中更多地是可以體會到生活教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所接收到的教育,這里的教育是廣義的教育,也就是指能夠給人增加知識技能或者強健身體等一系列對客體有影響的活動。但當對生活教育進行深入的了解之后,生活教育所發揮的作用遠不止此,生活教育也絕非是可以忽視的一種教育活動,生活教育與學校教育更多的像是一種互補,一個主要教學內容是知識結晶,另一個則是關注心理健康發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在此之外,同樣關注知識在生活實踐中使用所帶來的教育意義。
關鍵詞:生活教育;陶行知;教學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健全的具有獨立思想,道德情操以及一定的知識技能的人。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育就此產生,教育不僅僅是人類自身所需的需求,也是人類自身所在社會環境的需求使然。沒有通過教育,而是野蠻長大的人所掌握的知識大多來自于自身幾十年的生活經驗,這些知識產量相較于正常學校教育中所獲得的關于所有歷史偉人所留下來的經驗總結而言,是微不足道的。豐富的,系統的,有邏輯的理論知識是我國目前主要的學習內容。而隱藏在這些知識技能之下的教導內容是思想品德。自由生長而沒有接觸過教育的人,沒有正確的價值觀指導,他們大多是沒有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以及價值觀的。錯誤的三觀將會擾正常的社會秩序,破壞良好的社會風俗。這對于社會和諧方面來講,是一種極大的潛在危險。正確的三觀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教育中應當重視的部分。正確的三觀并不是當代社會的學校教育最主要的內容,但它包含在學校教育之中,但僅僅依靠學校教育來培養正確的思想品德是存在一定的難度的,學校教育的主要重點在于知識技能的傳播而非道德意識的培養,而道德意識的培養更多的來源于生活。生活教育并不是像學校教育一樣有著規定的教學方式以及專門的教育地點。
一.生活教育哲學思想的內涵
生活就每個人在每天所經歷的所有活動的總和,在這些日常生活中所經歷的種種活動中,有一些日常活動特別具有教育意義,那么這些活動就可以劃分為生活教育的范疇。生活教育并不是什么固定的,有組織有紀律的一種活動,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所有對你產生教育的活動就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在生活教育中,教育的作用對象是你,但教育主體可能是你所碰到的所有人或者物體。生活教育中,教育主體也許并不是出于教育這一目的以及并未產生規范的和正確的理論,但對你產生了一定影響的那就屬于生活教育。這就是生活教育的內涵,在你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人或者物體都可能對你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達到生活教育的目的。1.生活教育哲學思想的本質生活教育的本質就是生活中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所對你產生教育意義的活動。生活中你會遇見許許多多的人和事,而在這些人和事中,將會發生對你產生一定心理影響,從而改變你的部分生活軌跡的活動對你就具有教育意義。這就是生活教育哲學思想的本質,能對人起到教育意義的日常生活活動就屬于生活教育的范疇。生活教育是一種非常容易理解的一種含義。2.生活教育哲學思想的產生生活教育的哲學思想是陶行知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深刻受到他的教導老師杜威的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并在回國之后在我國對此理念進行實踐但得到的結果卻并不如人意。陶行知在深刻反省自己所進行的實驗并根據我國國情在原有的理論基礎上,結合自身想法以及我國的基本國情然后加以改進,創造融合出更加適合我國的生活教育理念,自此產生了生活教育這一理念。3.生活教育哲學的構成生活教育的構成部分主要由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生活即教育,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的意義,能夠產生相應的的教育作用,生活中你會遇到很多的人事物,而這些人事物將會給你帶來一定的心理影響,從而產生一定的教育意義,發揮生活的教育作用。此外生活決定了教育,生活決定教育的含義就是你所生活的生存背景往往決定了你的教育內容以及你的受教育程度。而且教育是不能脫離生活獨立存在的,脫離了生活的教育就是理論脫離了實踐,沒有正確的評價反饋,教育便容易走上歪路,發生出乎意料的結果。然后,教育能夠有助于改造生活,人通過教育之后能夠在實踐中通過所學習的知識技能幫助改造成更好的生活。最后,生活教育同時也是對以前的教育脫離實踐實踐而存在的這一狀態的一種批判,我國的傳統教育始終是理論知識而特別忽視實踐的一種教育模式,這樣自然是不行的,就如同只會紙上談兵的將領,在實際中將會不如人意,我國之前培養出來的學子有部分便是這樣的狀態,理論知識一大堆,但一說到實際操作方法的時候就變的啞口無言,這是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也是在教育領域需要改進的地方。陶行知就深刻感受到了我國這一教育模式的弊端,針對我國的實際國情以及杜威的實用主義教學流派發展出適合我國的生活教育理念。生活教育的第二個組成成分就是社會即學校,社會同樣是一個學習到東西的一個大型教育場所,人學習知識的目的不僅僅只是把所有的知識點記錄在腦海里,成為一串有著有限意義的各種符號。將這些字母以及各種文字符號儲存在腦海里或許有著一定的意義,但意義是不大的。知識在實踐的時候才是最具有價值的,只存在于理論值中的知識是死的知識,是沒有價值的知識。學會知識只是基礎,知識的真正運用在于實踐之中。理論知識必須和實踐結合起來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我國古代的教育就是中似乎理論知識而忽視了知識的實踐過程,所有學子的學習目的只是為了書面的理論考試,這樣選拔出來的人才也許是有一定智力,但是絕非是有大智慧的人。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就特別重視知識的實踐問題,注重知行合一,將學會的知識運用在你所生活的社會之中。如果說學校教育是知識的獲得和積累,那么社會教育就是知識的掌握與熟練使用。學校和社會都是教育的場所,不應該單獨交于固定在某些專業進行教學的地方,人所存在的社會與學校對于人而言都是受到教育的場所,這是一個非常具有價值的概念。生活教育的第三個組成部分就是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做合一的意思就是老師的教導不僅僅只是理論的教導,還有理論的實際使用方法的教導。學就是學生認真學習老師所講的知識點以及使用方式,做就是學習者通過自身的實踐行為把老師所講解的內容通過老師所講解的使用方法在現實的日常生活中進行練習已達到熟練掌握的目的,教學做三者是一體的,缺少了它們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是完美的教育模式,都不是完整的教學過程。沒有老師隔離的教導知識以及方法,學生僅僅依靠自學需要浪費較多的時間以及不一定獲得同樣程度的知識與技能。假若缺少的是學習這一環節,老師教導的再好的話也是沒有用途的,學生才是教學這一過程中的主體,并不學習的學生所身處的教學過程是全然無意義的。假若缺少的是做這一環節,這樣所產生的結果可以參考我國以前的教學效果。這種教學方式的產生源于那個時間段的科舉制度。這樣的學習是無意義的學習,只有老師講到了知識與方法,學生明白了知識的使用,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熟練使用達到完全掌握甚至是能夠創新的程度,這樣的教育才是極為有意義存在的。生活教育特別強調教學做合一,只有真正做到教學做合一,知識的作用才會最大化。
二.生活教育的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