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賄犯罪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6 13:59: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受賄犯罪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受賄罪犯罪對象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受賄罪犯罪對象非財產性利益
論文摘要:目前學界對于受賄罪犯罪對象的范圍界定上,主要有三種觀點:一、認為受賄的對象應該嚴格限定在“財物”;二、認為受賄的對象還應該包括“物質性利益”;三、認為受賄的對象不但包括“財物”、“物質性利益”,還包括“非物質性利益”。文章分別對上述三種觀點進行了剖析,并認為不能簡單地判斷是否將物質利益和非物質利益作為受賄罪對象,而應該結合各種因素綜合分析,并且對于司法實踐中常見的幾種新型行受賄行為進行了界定。
按照我國現行刑法的規定,受賄的對象僅限于財物。刑法修改時及在司法實踐中,一些專家和一線辦案人員對此有爭議。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受賄的對象應該嚴格限定在“財物”;第二種觀點認為,受賄的對象還應該包括“物質性利益”;第三種觀點認為,受賄的對象不但包括“財物”、“物質性利益”,還包括“非物質性利益”。我們先來看這三種觀點的理由。
(1)關于“財物”。認為賄賂應限定為金錢和物品,即財物,其理由主要是:第一,從歷史看,我國自古以來,賄賂均指財物,據《說文解字》一書的解釋,“賕,以財物枉法相謝也。”“賕”即指賄賂,也就是以財物相酬謝。《唐律》規定:“諸受人財而為請求者,監臨勢要,準枉法論。”當時把賄賂的內容限定于財物,而沒有把非物質性利益作為賄賂的外延。第二,198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于懲治貪污罪賄賂罪的補充規定》明確規定,賄賂僅指財物,因此擴大賄賂的范圍是沒有法律依據的。第三,根據上述補充規定的規定,對受賄罪是按貪污罪的法定刑處罰,而貪污罪是以貪污財物的數額大小作為量刑的標準的,如果把財物以外的非法利益也看作賄賂,司法機關就難以掌握定罪量刑的標準。第四,如果賄賂不限于財物,當公務員與公務員之間,各自利用職務便利為對方謀取其他不正當利益時,將無法認定誰是行賄者誰是受賄者。第五,擴大賄賂的范圍,將會使受賄罪成為“大口袋”,什么都往里裝,把國家工作人員的一般違法亂紀行為或其他犯罪行為,統統當作受賄罪,這勢必擴大了受賄罪范圍,混淆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
(2)關于“財產性利益”。認為賄賂是指財物以及諸如定債權、提供勞務或者擔保、降低利息、提供住房、安排旅游、提供吃請等可以用金錢計算的物質利益。其理由是,第一,雖然以財物為賄賂是我國歷史上的傳統觀點,但是,傳統的觀點也是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改變,在今天,不能拘泥于傳統觀點而放棄對一部分受賄行為的懲罰。第二,改革開放以來,以財產性利益賄賂國家工作人員的現象大量存在,其危害性與以財物為賄賂并無本質區別,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第三,受賄罪侵害的客體是國家的正常管理秩序和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廉潔性,其危害程度主要取決于對國家機關正常活動和信譽以及國家、集體、公民利益的損害程度,至于賄賂的數量,不能在主要方面反映受賄行為的整個社會危害程度。
(3)關于“非財產性利益”。認為賄賂應指財物和其他利益,包括非物質性利益,如解決住房、遷移戶口、調動工作、招工招干、提拔職務、出國留學等等,甚至包括性服務。因為這些使公務人員獲得用錢財買不到或難以買到的實際利益,具有誘惑力往往甚于財物。
對受賄犯罪特殊證據規則的思考
受賄犯罪是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的一種職務犯罪,其“權錢交易”的本質,嚴重損害著國家肌體的健康,歷來是我國司法機關重點查處的犯罪之一。近年來,隨著對受賄犯罪案件查處力度的加大,現行證據規則與受賄犯罪案件查處之間的沖突突顯出來,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對受賄犯罪的打擊。因此,要準確有效地懲治受賄犯罪,促進廉政建設,就必須從受賄犯罪證據的特點入手,研究探討與之相適應的特殊證據規則。筆者結合自己在辦案實踐中的體會,借鑒各國反賄賂犯罪的特殊證據規則,提出自己對受賄犯罪特殊證據規則的思考。
受賄犯罪的證據特點
我國刑法第385條第一款規定:受賄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從受賄罪的構成特征及司法實踐來看,其證據具有以下特點:
證據的“一對一”性。受賄犯罪主體是有一定職權的國家工作人員,其法律知識和社會經驗比較豐富,反偵查的意識和能力也比較強,在實施受賄行為過程中,為逃避法律制裁,一般都是在沒有第三人在場的情況下,收受“他人”的賄賂物。
有罪證據的稀缺性。受賄犯罪侵害的客體是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的廉潔性,是國家的權能,沒有具體的被害人,所以相對于一般犯罪,缺少積極提供有罪證據的一方;同時,能夠出證的知情人“他人”往往還是行賄犯罪嫌疑人,不愿出證有罪證據,這些都決定了受賄犯罪案件中有罪證據稀缺的特點。
證據的單一性。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了七種證據形式,他們相互補充、相互引證,形成完整的證據鏈條和證明體系。而從辦案實踐來看,大多數受賄犯罪案件,定案證據只有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辯解以及行賄人的證實。作為物證的賄賂物,很難與受賄人的合法財產區別開,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受賄人的交代和行賄人的證實,具有以言詞證據為主,比較單一的特點。
官吏犯罪貪污受賄研究論文
一、2005年至2007年審理貪污受賄犯罪案件的基本情況
2005年至2007年,凱里市人民法院共受理貪污受賄犯罪案件25件27人,其中:貪污15件17人,受賄10件10人,貪污受賄犯罪金額共100余萬元。已審結25件27人,判決發生法律效力24件26人,給予刑事處罰19人,免予刑事處罰7人。受刑事處罰的19人中,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17人,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2人。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17人中,宣告緩刑16人。
二、審判貪污受賄案件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犯罪主體存在的問題
刑法典第93條對貪污受賄犯罪主體作了列舉式說明,理論上講是嚴謹的。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司法實踐中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構成貪污受賄犯罪主體,理論與實踐之間仍有脫離的現象。何為事業單位?普遍認同的觀點是登記制度,即以是否登記為事實單位法人確認是否系事業單位。但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一部份事業單位國家財政不再納入預算之列,全面走向了市場。如建筑市場中的建筑設計院、工程質量監督站,他們雖然領取了《事業單位法人證書》,但在市場運作中完全實行自收自支、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的企業管理模式。這些單位中的工作人員一旦涉嫌貪污受賄犯罪,主體認定就很容易發生分歧。造成這種理論與實踐脫離的原因,在于立法者在設計刑法時預見性不足,缺乏前瞻性。再如該條規定的“其他依法從事公務的人員”,設計時立法者雖然考慮了刑法規范的不窮盡性,但對實踐中出現的問題解釋滯后,造成在主體上把一些似是而非的工作人員硬往此種犯罪主體上套的現象。
(二)法定刑設計不協調
共同受賄犯罪數額分析論文
摘要:當前,受賄犯罪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例如,如何確定共同受賄行為中的個人"所得數額",如何認定受市場行情影響比較大的賄賂物品的價值,如何認定及處理低價購房、收受干股的行為等,解決好這些問題對正確認定受賄犯罪,準確定罪量刑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共同受賄犯罪;認定
在司法實踐中,共同受賄犯罪通常呈現兩種類型:一是國家工作人員與非國家工作人員相勾結,共同索取、收受他人賄賂;二是國家工作人員之間相勾結,共同索取、收受他人賄賂。根據刑法第386條的規定,對于受賄犯罪,應當按照受賄"所得數額及情節"裁量刑罰。那么,共同受賄犯罪的"所得數額"如何確定?
一、兩種大相徑庭的數額認定標準
一種意見認為,從受賄共犯非法占有賄賂款物的方式看,共同受賄犯罪可以分為"共同占有型"和"分別占有型"兩種情形。前者指國家工作人員與不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近親屬或者共同利益關系人(如情人等)結成受賄共犯關系,其通常以共同占有受賄款物為特征。后者指國家工作人員之間,或者國家工作人員與其近親屬等之外的無身份者共同受賄,其一般都以共同分贓、分別占有受賄款物為歸宿。在認定受賄"所得數額"時,對于"共同占有型"受賄,應當認定共同受賄的總數額;對于"分別占有型"受賄,應當認定各共犯人實際得到的款物數額(即個人分贓或實得數額);對于共犯人部分分贓或尚未分贓的,可以參照其以前分贓的比例或者按平均數額分擔。
另一種意見認為,刑法第386條中規定的"受賄所得數額"是針對個人受賄犯罪而言的,不能理解為共同受賄犯罪中的個人分贓數額。對于共同受賄犯罪的數額認定問題,應當依照刑法總則的共犯規定,按照"部分實行全部責任"的共犯歸責原則,認定個人所參與的共同受賄犯罪的總額。
共同受賄犯罪認定分析論文
一、兩種大相徑庭的數額認定標準
一種意見認為,從受賄共犯非法占有賄賂款物的方式看,共同受賄犯罪可以分為"共同占有型"和"分別占有型"兩種情形。前者指國家工作人員與不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近親屬或者共同利益關系人(如情人等)結成受賄共犯關系,其通常以共同占有受賄款物為特征。后者指國家工作人員之間,或者國家工作人員與其近親屬等之外的無身份者共同受賄,其一般都以共同分贓、分別占有受賄款物為歸宿。在認定受賄"所得數額"時,對于"共同占有型"受賄,應當認定共同受賄的總數額;對于"分別占有型"受賄,應當認定各共犯人實際得到的款物數額(即個人分贓或實得數額);對于共犯人部分分贓或尚未分贓的,可以參照其以前分贓的比例或者按平均數額分擔。
另一種意見認為,刑法第386條中規定的"受賄所得數額"是針對個人受賄犯罪而言的,不能理解為共同受賄犯罪中的個人分贓數額。對于共同受賄犯罪的數額認定問題,應當依照刑法總則的共犯規定,按照"部分實行全部責任"的共犯歸責原則,認定個人所參與的共同受賄犯罪的總額。
二、對分歧意見的法理辨析
筆者認為,共同受賄犯罪的數額認定問題,直接關系到各受賄共犯人承擔刑事責任的輕重程度,其首先應當遵循共同犯罪刑事責任分擔的一般原則,同時也要兼顧受賄犯罪本身的特點與復雜性,目的是做到罰當其罪、實現刑罰的公正性。由此以觀,上述第一種意見強調對于"分別占有型"受賄應當認定個人分贓或實得數額的見解,就顯現可以商榷之處,具體闡述如下:
第一,從現行法律規定看,各共犯人承擔刑事責任的基礎是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而共同受賄犯罪的實踐表明,各共犯人的"個人分贓或實得數額"往往與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能等同。具體說來,二者通常呈現兩個方面的差異性:一是在法律層面,共犯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對于共犯行為整體而言的,包括共犯人在共同犯意形成、共犯行為實行,以及事后分贓等受賄犯罪全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很顯見,個人分贓或實得數額只是評價"所起作用"的事實要素之一,二者具有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很難等同視之。二是在事實層面,"所起的作用"與"個人分贓或實得數額"也時常脫節。如有的國家工作人員在共同受賄犯罪中處于支配地位、起主要作用,而其分贓或實得數額可能較少,抑或并不參與分贓。相反,有的共犯人分得大部分或者全部贓款,卻在共同犯罪中處于被動或服從地位,僅起次要或輔助作用。簡言之,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與"個人分贓或實得數額"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范疇或評判標準,倘若主要依據"個人分贓或實得數額"確定共同受賄人的刑事責任,則與現行法律規定的共犯歸責原則不符。
受賄犯罪司法認定探討論文
關鍵詞:受賄罪/公務/職務/國家工作人員
內容提要:治理商業賄賂,首先要正確認定商業賄賂犯罪,這不僅是準確打擊商業賄賂犯罪之需要,也是保障人權之要求。受賄犯罪自然是商業賄賂犯罪的核心。受賄犯罪在司法實踐中存在一些難以認定的情況,如“什么是公務”、“利益正當與否如何判斷”、“受賄故意與謀利目的分離如何處理”,等等。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應從應然和實然兩方面著手。
中央紀委第六次全體會議和國務院第四次廉政工作會議都將治理商業賄賂作為今年反腐倡廉的一項重要任務。治理商業賄賂已在全國轟轟烈烈開展起來,在查辦商業賄賂犯罪過程中,無疑要正確認定商業賄賂犯罪,其不僅是準確打擊商業賄賂犯罪之要求,也是保障人權之要求。本文僅就受賄犯罪認定中的幾個問題作一探討,希望能有益于司法實踐。
一、“公務”的認定
就受賄犯罪來說,行為人是否是國家工作人員,是界定受賄罪和公司企業人員受賄罪①的關鍵。關于國家工作人員,理論界曾有職務說、身份說和公務說。我國刑法明確采用了公務說。所以,是否從事公務又是界定國家工作人員的標準。
(一)公務的內涵
關于建立受賄犯罪特殊證據規則的立法思考
關于建立受賄犯罪特殊證據規則的
立法思考
近年來,隨著對賄賂案件查處力度的加大,現行證據規則在發現、調查和認定受賄犯罪行為上的缺陷突現出來,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對受賄行為的打擊。結合兩年來對法律的學習,現談一下自己對關于建立受賄犯罪特殊證據規則的幾點看法。
一、受賄犯罪的證據特點
我國《刑法》第385條第一款規定:受賄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從犯罪構成和司法實踐看,受賄犯罪具有以下證據特點:
1、有罪證據的稀缺性
貪污受賄犯罪案件審判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官吏犯罪貪污受賄基本情況
論文摘要:本文簡要探討了貪污受賄犯罪案件審判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對規范貪污受賄犯罪案件的審判提出了相關建議。
官吏犯罪是任何一個統治階級都無法回避的社會現實。新中國成立以后,為了防止官員腐化,中國政府在建國初期就頒布了《懲治貪污條例》,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犯罪的第一部刑法典。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反腐倡廉工作尤為重視,把反腐倡廉提到了關系執政黨生死存亡的高度。各級人民法院在黨的領導下,正確適用法律,嚴懲了一批腐化墮落的貪官,為增強執政黨的執政能力提供了強有力的司法保障。但是,我們也注意到,中國經濟發展正處于一個新的起點,社會利益的再分配,使得一些執政官員忘記了宗旨,喪失了黨性,利用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大搞錢權交易,損害人民利益。懲治腐敗,整頓吏治,對關系國計民生、關系國民經濟的長足發展、關系執政黨的執政地位,也就尤為顯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本文擬從我院2005年以來審判貪污受賄犯罪案件的情況,對規范貪污受賄犯罪案件的審判提一點思考。
一、2005年至2007年審理貪污受賄犯罪案件的基本情況
2005年至2007年,凱里市人民法院共受理貪污受賄犯罪案件25件27人,其中:貪污15件17人,受賄10件10人,貪污受賄犯罪金額共100余萬元。已審結25件27人,判決發生法律效力24件26人,給予刑事處罰19人,免予刑事處罰7人。受刑事處罰的19人中,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17人,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2人。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17人中,宣告緩刑16人。
二、審判貪污受賄案件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漫談國家工作者與親人一起受賄犯罪的舉證責任
內容摘要國家工作人員與親屬共同受賄,已經成為新時期受賄犯罪的穩定形式。因為檢察機關很難證明犯罪嫌疑人之間的共同故意,此類犯罪規避法律制裁的成功率很高。其多米諾骨效應,與受賄的“高壓”、“高發”有直接關系。針對此類犯罪,筆者主張,犯罪嫌疑人拒絕承認共同受賄的故意時,檢察機關根據請托人的證言,親屬收受財物的事實,請托人與工作人員的公務關系,推定國家工作人員與其親屬共謀受賄的故意,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提出相當證明力反證的除外。
關鍵詞國家工作人員親屬共同受賄舉證責任推定
一、國家工作人員與親屬共同受賄犯罪的證據黑洞
國家工作人員(以下稱工作人員)與親屬共同受賄,已經成為新時期受賄犯罪的穩定形式。但是檢察機關很難偵破此類案件。檢查機關盡管找到了贓物,國家公務人員的親屬也承認接受了財物,請托人也承認自己行賄的行為,請托人與工作人員有公務關系,三個證據相互結合,形成了受賄犯罪的一段證據鏈條,但是仍然不能證明國家工作人員與其親屬有共同受賄的故意。因為在以上三類證據中,能證明工作人員知道賄賂的只有請托人的證言,分二種具體情況,第一,如果請托人把親屬接受財物的情況告知了工作人員,那么請托人就這個過程和內容的陳述是直接證據;第二,如果請托人沒有直接告知工作人員,而是親屬承諾代為告知并代為說情,請托人就這一過程與內容的陳述是間接證據。根據這個直接證據或間接證據,不能確證工作人員明知親屬收受了財物,就不能確定工作人員與親屬共同受賄的故意,理由有二,其一,請托人的證言與工作人員及其親屬的辯解屬于同一證據類型,其證明力相同,一個證實,一個證反,因此,不能確證待證事實。其二,孤證不能定罪原則,對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明同樣適用,在工作人員與親屬共同受賄犯罪中,共同受賄故意是最主要的待證事實,也是案件定性的關鍵,因此必然有充分證據證明。不能認定共同受賄故意,就不能認定其受賄罪。如果沒有造成國家和社會的重大損失,瀆職罪也不能認定,其親屬也不構成受賄。如果其親屬沒有索賄行為,也不能構成詐騙罪或者其他罪。犯罪嫌疑人最大的損失,是收受財物作為非法所得沒收,受賄犯罪的風險化解為零。能否從其他途徑取得國家工作人員與親屬共同受賄故意的證據?一般不能。第一,受賄犯罪基本上是“一對一”,沒有第三者在場。第二,國家工作人員為請托人謀取利益的行為,可以在自由裁量權的范圍內作出解釋;對其行為造成的損失,可以解釋為工作失誤。第三,國家工作人員與親屬達成共同受賄故意比較便利,由于犯罪嫌疑人之間的親屬關系,甚至就生活在一個家庭里,無論是心理、習慣還是空間,達成共同受賄犯罪故意比較方便,一句簡短的話、一個簡單的手勢,甚至一個眼神,就能達成一個共同受賄的故意,留下的證據相對比較少。第四,工作人員與親屬生活的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面,他人不能隨意介入,因此共同受賄犯罪意圖形成過程,外人不能輕易看到;在偵查過程中,如果犯罪嫌疑人家里留下什么有形證據,也能及時處理,不至于讓偵查機關拿到有罪證據。第五,受賄犯罪是一種高智商犯罪,犯罪嫌疑人有較高的文化水平,見多識廣,有一定的反偵查能力,在作案之初就想到了退路。第六,基于利益共同體,親屬只承認收受了請托人的財物,但不會承認將收受情況告訴了國家工作人員,因為這是國家工作人員有罪無罪的的關鍵證據,并且親屬很容易做到這一點。因此國家工作人員與親屬共同受賄故意的證據成為一個黑洞。
二、共同受賄故意的推定證明
(一)受賄推定的立法經驗
受賄罪立法完善論文
論文關鍵詞:罪名多元化財產性利益非財產性利益罰金刑資格刑
論文摘要:從比較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中外刑法關于受賄罪罪名設置、賄賂的范圍及其法定刑配置的立法的差異,進而提出完善中國受賄罪的刑事立法的建議。
受賄罪是一種危害性較為嚴重的腐敗性瀆職犯罪,各國刑事法律都十分重視對此類犯罪的懲治。但各國刑法在受賄罪的罪名體系的設置、受賄標的范圍的界定以及刑罰的適用等方面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本文擬對中外刑法中受賄罪的立法進行比較性研究,以期對我國受賄罪的立法的完善有所裨益。
一、中外刑法關于受賄罪立法概要之比較
在受賄罪的立法上,中外刑法在受賄罪的罪名設置、賄賂的內容及法定刑的配置上著較大差異,評介如下:
(一)受賄罪罪名設置之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