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文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7 04:40: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書法文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書法文化斷裂現象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斷裂顯性隱性當代斷裂士人精神
【論文提要】: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書法藝術呈現出獨特的光芒。然而歷史發展到今天,書法藝術觀念卻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西方高勢位文化的侵入,中國文化藝術精神的衰落,直接影響著當代中國書法文化的去向。本文從觀念史的角度入手,首先界定“斷裂”的涵義,然后分析中國的書法史中“斷裂”現象,提出顯性的斷裂和隱性的斷裂兩種類型。最后,列舉和分析當代中國書法文化的斷裂現象,提出士人精神的衰落直接導致了士文化的衰落和書法文化傳統的斷裂。
引言
在史學界,法國的福科提出一個疑問:歷史將不再是不斷完善的歷史,不再是其理性不斷增強的歷史,相反,斷裂現象似乎在不斷的增強與出現,所以歷史學應當尋找“非連續性”也就是所謂的“斷裂現象”。同樣,在中國的書法史中,“斷裂”問題同樣存在。
翻開中國文化這本“書”,書法藝術確是其中光輝燦爛的一頁。但是無論是書法的技術性問題或是理論性問題都猶如渺茫星空,忽隱忽現讓人捉摸不定。于是點鬼薄式的書法史、花名冊式的書法史、家譜式的書法史著作,成為中國古典書法史的主流形式。雖然它分時分段,章節清晰,連續性意圖的追求很明顯,但由于缺乏一種宏大的大思想的連續,從而導致了章節的四分五裂,連續的脈絡變得削弱甚至消失,缺乏一種“內在理路”[①]。直至近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書法史》七卷本,仍然只是叢文俊在開史之前作的一總結擎領性的中國書法思想綜述。
從這些線索和思想上看中國書法文化史,我們又多了許多可以研究的東西,它的前景似乎很大。可以分出許多的方向讓思想總述,讓書法史成為另外一種寫法。
書法文化品牌建設論文
一、中原區域書法文化品牌建設
書法歷史上,無意識的區域化品牌創建有許多例子,蘇軾有言:“古之論書者兼論其生平,茍非其人,雖工不貴也。”這反映了書家作品“品牌”的確立,其形成過程要受到所在時代及所處環境的影響。區域文化歷史差異性的客觀存在是文化品牌區域化營造的基礎,歷史上明代董其昌“畫分南北”到清初馮班提到的“書分南北”,再到后期“南北宗論”系統化的論述,是一個藝術風格區域品牌意識的自覺過程。書法歷史上洛陽曾是一個書法文化中心,作為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見證了書體變革的關鍵時期,這里匯集了眾多杰出的人才,他們對書法藝術的探索產生深遠的影響。魏晉時期“洛下新風”這一書風是對漢末以來新體書法的接納和效仿,成為社會交流的通行字體而取代古體篆隸。士族群體的廣泛參與新書風的學習與變革,形成當時的主流文化。雖然這一區域書法變革的連續性因“永嘉之亂”而中斷,后隨王羲之為代表的士人南遷江左形成“帖學品牌”,以洛陽為代表的北方區域逐漸走向方整嚴峻的“碑派”風格,清代對帖學的貶抑之后,龍門二十品造像題記成為北派取法的重要范本。“北碑南帖”的歸類為中原書法“北碑”書風的構建提供了參考。龍門造像題記以及千唐志齋等碑版灑脫不羈的字體和勁健筆法也是構建中原書法品牌的重要元素。區域書法文化品牌的創建需要有堅守傳統文化的意識,認識到其發展的延續性。上個世紀中期,在全國書法藝術處于低谷時,古都開封立足豐厚的歷史根基,傳統書法文化的藝術輻射使得本土書家自覺的實踐書法,所成立的“書畫組”對凋零的全國書法起到了領航作用。之后逐漸發展壯大,所組織的多次展覽吸引了國內外的注意并引起過極大的震撼,提升了這個區域的文化水準。近代沈尹默、舒同和啟功等前輩書法風格具有獨特性,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應,在當時人們心目中有顯著地位。但由于對傳統的經典營養汲取不足,他們所創立的品牌阻礙了復興觀念的成長。現在看來雖然學者對其藝術水準批駁不無道理,但并沒不影響書法文化品牌營造這一文化現象。如今“中原書風”的集體創作意識及區域書法文化品牌正在營造之中,這些代表作品以整體的區域特征贏得視覺上的成功。侯開嘉先生認為書法發展存在俗書、官書的雙線不同時的發展規律,正是俗書的不斷優化導致“官書品牌”的形成,非主流的俗書一線仍然會不斷向后延伸。清代作為一個書法集大成的時代,完成了從早期碑學大盛到末期碑帖雙參的書學過程。當今書法因實用性衰退凸顯了其藝術性的一面。因此,中原書法文化品牌營造是強化古今書法藝術中的美學要素,以傳統為基礎,又有明顯的區域風格,而不是創造新的書體式樣和脫離傳統的個性揮灑。河南以書法作為文化品牌的構建有其自身的優勢,中原書法歷史文化氛圍得天獨厚,從賈湖刻符到殷墟甲骨文和商代彝器鼎文,以及每一朝代傳承有序的名家名帖,洛陽千唐志齋碑版和龍門石刻千造像等地域資源。2007年以來所評選的全國書法名城開封、安陽和平頂山獲此殊榮,書法之鄉偃師和鄲城,為中原書法文化的區域繁榮營造了良好契機。河南許多地區自發組織的書法活動也參與到了文化品牌創建中。商丘永成茴村在良好的書法傳統背景下,當地的文化名人帶動了人們對傳統書法文化的學習與繼承,并將書法作為一項文化產業,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鶴壁淇縣泥河村以書法作為文化產業,推動了新農村建設。品牌意識也是風格意識,品牌的營造要防止程式化的僵化,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品牌和風格,堅守傳統而又有現代氣息,所謂“古不乖時,今不同弊”。要在“中原書風”大格局中營造品牌的多元化,樹立“精品意識和代表作意識”,立足“經典”,拓展“亞經典”,嘗試“非經典”。
二、書法品牌構建中書法教育的潛力
區域書法教育水平與區域書法品牌構建有直接關系,科學系統的書法教育對品牌構建有深遠的意義。將書法納入教育體制并進行常規化的教學,既是書法未來繁榮的基礎,也為書法文化品牌建設創設了多種機遇,衍生區域品牌特色書法教育模式和區域書風特色,直接推動了書法文化區域品牌化的發展。書法文化發展的未來在學校教育,從小學到大學的十多年間,這一過程注重“學”而非“創”,系統化的專業指導會對學生將來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然而書法教育體系的完成卻起步很晚,弘陶先生在概括上世紀80年代末以前書法狀況為“身份不明”“長期缺席”,由于毛筆工具日漸為書寫便捷的硬筆所取代,教學中出于字體辨別的需要,多以印刷體“橫平豎直”為標準,所出版的“寫字”類書法教材更多關注硬筆書法,而“軟筆”書法教材在認識上存在諸多誤區,阻礙了書法發展。隨著對書法認識的不斷發展和專業學者的參與,書法教材有了質的飛躍。目前中小學書法教學距離普遍意義上的常規教學還很遠,能夠進行書法課堂教學的學校還很不成熟。為了傳承弘揚民族文化,2009年“中國書法”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1年教育部要求義務教育階段開展書法教育,三至六年級每周要安排一課時的書法課,并且要把書法課開設情況納入教育督導的專項內容。這一政策是書法教育普及發展的良好契機,目前,許多條件好的學校開始了書法教學的常規化,社會力量也投入到學校書法教育事業上。中國書法家協會在全國掛牌數十多所蘭亭學校,并由培訓部負責對學員進行書法培訓,河南農業職業學院作為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書法家河南創作培訓基地,今年10月份成功開班,培訓全國學員數十人。希冀蘭亭學校能“以點帶面”,拉動所在區域書法教育的發展。然而“應試教育”是中小學書法教育普及的嚴重障礙,學校教育真正普遍開展“人的全面發展”的時代還沒有到來,這也是許多“特色”“特長”學校開設的原因。因此,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過程中,一方面要提高書法在評價機制中的比重,另一方面研究多維的評價標準,間接地激發學生對書法文化的學習,同時扶植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等社會辦學。中原地區高等書法教育也在不斷完善中,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均開設了美術學書法專業的本科和碩士課程。其中,河南大學于2003年開設美術學書法專業碩士課程,2006年增設書法本科專業。之后鄭州大學于2009年招生第一批書法碩士,并成立了鄭州大學書法文化研究所。并在次年設置了書法本科專業課程。目前,洛陽師范學院、河南師范大學、商丘師范學院、安陽師范學院、許昌學院、信陽師范學院等高校都設置有書法專業,其他高職院校也積極開設了書法教學課程。高等學校非專業院系要考慮書法課程的設置,能夠營造良好的學生學習書法的環境,使得高雅藝術能常駐校園。
三、書法品牌構建的積極意義
書法文化品牌構建能夠帶動區域書法及文化產業的繁榮,而且對民眾的素質也會有很大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取決于每個成員對人類優秀品質的傳承程度,書法文化承載了豐富的中華文明,書法的教化功用植根于其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精粹。黑格爾認為:“一個缺乏美感的人,不管從事什么職業,都是在精神領域里不健全的人”。書法藝術中對美的元素有高度概括性與抽象性,文字的創立之初,就與自然建立了密切的聯系,造字過程源于對自然之物的抽象比類,所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隨體詰詘,畫成其物”,樸素的唯物思辨滲透進漢字的造型中。漢字在書寫中也力求與自然美相契合,并且把自然美延伸到與人格美相統一的倫理學意義之上,以人喻書,書人合一。所謂“書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文以載道”蘊含的是中華民族的哲學觀,文字書寫過程的藝術化也成為思想文化發展史組成部分,因為學習書法必然要考慮到其所處的中華文化語境,書法能起到一個對中華文化鏈接貫通的作用,書法文化的學習體驗過程融入了真、善、美等人性的品質提升過程。構建和諧社會,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諧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毋庸置疑,近年來中原經濟建設有長足發展,且正處在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我們應該認識到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的根基。物質水平的單一發展,必然會引發精神家園的荒蕪,導致社會畸形病態的現象上升,過分追求經濟發展往往使得民眾急功近利,因此,以當前歷史契機為切入點,推進書法文化品牌建設,可以提升中原文化建設的整體水平。
書法文化斷裂現象研究論文
摘要: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書法藝術呈現出獨特的光芒。然而歷史發展到今天,書法藝術觀念卻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西方高勢位文化的侵入,中國文化藝術精神的衰落,直接影響著當代中國書法文化的去向。本文從觀念史的角度入手,首先界定“斷裂”的涵義,然后分析中國的書法史中“斷裂”現象,提出顯性的斷裂和隱性的斷裂兩種類型。最后,列舉和分析當代中國書法文化的斷裂現象,提出士人精神的衰落直接導致了士文化的衰落和書法文化傳統的斷裂。
關鍵詞:斷裂顯性隱性當代斷裂士人精神
引言
在史學界,法國的福科提出一個疑問:歷史將不再是不斷完善的歷史,不再是其理性不斷增強的歷史,相反,斷裂現象似乎在不斷的增強與出現,所以歷史學應當尋找“非連續性”也就是所謂的“斷裂現象”。同樣,在中國的書法史中,“斷裂”問題同樣存在。
翻開中國文化這本“書”,書法藝術確是其中光輝燦爛的一頁。但是無論是書法的技術性問題或是理論性問題都猶如渺茫星空,忽隱忽現讓人捉摸不定。于是點鬼薄式的書法史、花名冊式的書法史、家譜式的書法史著作,成為中國古典書法史的主流形式。雖然它分時分段,章節清晰,連續性意圖的追求很明顯,但由于缺乏一種宏大的大思想的連續,從而導致了章節的四分五裂,連續的脈絡變得削弱甚至消失,缺乏一種“內在理路”[①]。直至近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書法史》七卷本,仍然只是叢文俊在開史之前作的一總結擎領性的中國書法思想綜述。
從這些線索和思想上看中國書法文化史,我們又多了許多可以研究的東西,它的前景似乎很大。可以分出許多的方向讓思想總述,讓書法史成為另外一種寫法。
書法文化斷裂現象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斷裂顯性隱性當代斷裂士人精神
【論文提要】: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書法藝術呈現出獨特的光芒。然而歷史發展到今天,書法藝術觀念卻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西方高勢位文化的侵入,中國文化藝術精神的衰落,直接影響著當代中國書法文化的去向。本文從觀念史的角度入手,首先界定“斷裂”的涵義,然后分析中國的書法史中“斷裂”現象,提出顯性的斷裂和隱性的斷裂兩種類型。最后,列舉和分析當代中國書法文化的斷裂現象,提出士人精神的衰落直接導致了士文化的衰落和書法文化傳統的斷裂。
引言
在史學界,法國的福科提出一個疑問:歷史將不再是不斷完善的歷史,不再是其理性不斷增強的歷史,相反,斷裂現象似乎在不斷的增強與出現,所以歷史學應當尋找“非連續性”也就是所謂的“斷裂現象”。同樣,在中國的書法史中,“斷裂”問題同樣存在。
翻開中國文化這本“書”,書法藝術確是其中光輝燦爛的一頁。但是無論是書法的技術性問題或是理論性問題都猶如渺茫星空,忽隱忽現讓人捉摸不定。于是點鬼薄式的書法史、花名冊式的書法史、家譜式的書法史著作,成為中國古典書法史的主流形式。雖然它分時分段,章節清晰,連續性意圖的追求很明顯,但由于缺乏一種宏大的大思想的連續,從而導致了章節的四分五裂,連續的脈絡變得削弱甚至消失,缺乏一種“內在理路”[①]。直至近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書法史》七卷本,仍然只是叢文俊在開史之前作的一總結擎領性的中國書法思想綜述。
從這些線索和思想上看中國書法文化史,我們又多了許多可以研究的東西,它的前景似乎很大。可以分出許多的方向讓思想總述,讓書法史成為另外一種寫法。
我國書法文化分析論文
摘要: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書法藝術呈現出獨特的光芒。然而歷史發展到今天,書法藝術觀念卻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西方高勢位文化的侵入,中國文化藝術精神的衰落,直接影響著當代中國書法文化的去向。本文從觀念史的角度入手,首先界定“斷裂”的涵義,然后分析中國的書法史中“斷裂”現象,提出顯性的斷裂和隱性的斷裂兩種類型。最后,列舉和分析當代中國書法文化的斷裂現象,提出士人精神的衰落直接導致了士文化的衰落和書法文化傳統的斷裂。
關鍵詞:斷裂顯性隱性當代斷裂士人精神
引言
在史學界,法國的福科提出一個疑問:歷史將不再是不斷完善的歷史,不再是其理性不斷增強的歷史,相反,斷裂現象似乎在不斷的增強與出現,所以歷史學應當尋找“非連續性”也就是所謂的“斷裂現象”。同樣,在中國的書法史中,“斷裂”問題同樣存在。
翻開中國文化這本“書”,書法藝術確是其中光輝燦爛的一頁。但是無論是書法的技術性問題或是理論性問題都猶如渺茫星空,忽隱忽現讓人捉摸不定。于是點鬼薄式的書法史、花名冊式的書法史、家譜式的書法史著作,成為中國古典書法史的主流形式。雖然它分時分段,章節清晰,連續性意圖的追求很明顯,但由于缺乏一種宏大的大思想的連續,從而導致了章節的四分五裂,連續的脈絡變得削弱甚至消失,缺乏一種“內在理路”[①]。直至近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書法史》七卷本,仍然只是叢文俊在開史之前作的一總結擎領性的中國書法思想綜述。
從這些線索和思想上看中國書法文化史,我們又多了許多可以研究的東西,它的前景似乎很大。可以分出許多的方向讓思想總述,讓書法史成為另外一種寫法。
書法文化與思想道德教育
一、書法對大學生的積極教育意義
(一)有利于大學生培育頑強進取的精神
韓性在《書則序》說:“古之學者殫精神,靡歲月,臨摹仿效,終老而不厭,亦必有其道矣。”古人常說:“字無百日工”,練習書法,一朝一夕很難有所成效,它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和堅持,要有鐵棒磨成針的恒心和毅力。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在書學的道途中,沒有捷徑可走,更不能有絲毫的心力懈怠。歷代書法家無不勤學苦練、寒暑不綴。徐浩在《論書》中曾說到:“張伯英臨池血書,池水盡墨;永師登樓不下,四十余年。張公精熟,號為“草圣”;永師拘滯,終著能名。以此而言,非一朝一夕所能盡美。”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記載宋克“杜門染翰,日費千紙,遂以書名天下”。康里巎巎“余一日寫三萬字,未嘗以力倦而輟筆。”這種持之以恒的藝術追求自然可以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和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當前,社會快節奏的運轉,快餐文化盛行于世,在快、實用、成功等信念影響下的大學生很難做到腳踏實地,意志堅定。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目標遠大卻不切實際、雄心勃勃卻不堪挫折、渴望成就但不愿付出、羨慕輝煌但只想投機取巧。他們看到了成功的萬丈大樓,卻忽視了添磚加瓦時的歷歷艱辛;聽到的是功成名就后的萬人擁簇的歡呼,卻不曾想背后默默無聞的堅守和超出常人的付出。如今90后的大學生,心中的偶像是馬云、柳傳志、喬布斯等人,希望能在不久將來像他們一樣擁有燦爛事業。殊不知,這些成功的企業家的身上無不具備超乎尋常的毅力和頑強進取的精神。書法強調的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頑強意志正與此契合,是每位人士成功的基本素質,它必然使學生克服僥幸成功的心理和企圖捷徑的心態。在艱苦的臨帖過程中自然能磨練出勤奮不綴、水滴石穿的韌性,鍛煉出頑強進取的精神。
(二)有利于大學生樹立高尚的品行、培養積極健康的價值觀
書法作為一種文化不僅包含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等技法方面內容,行為主體的事跡、作為、品行等無不涵蓋其中。“書以人重”是古代書法家的一貫思想觀念和評論準則。縱觀書法史,被后人膜拜、推崇的書法家無不是品格高、德性好。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之所以流芳百世,首要原因就在于“人品高,故書入神品。”([2]P568)蔡京、秦儈書法精妙,但是后世能知能見者甚少,原因是”悍誕奸傀見于須眉”,故為后人不恥。清代的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寫道:“書學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3]P740)中國歷來有“字如其人”之說,對讀書人倡導品德修養的根本重要性,強調道德為本的決定地位,所以古人十分注重對人格的教育,高度追求人品與書品的統一,強調“心正筆正”,把用筆習慣和技能的掌握跟人的思想修養聯結起來,要求“欲正其書者,先正其筆,欲正其筆者,先正其心”([4]P531)。西漢文學家楊雄就曾說:“書,心者也。心畫形而人之邪正分焉”([5]P160),在古人看來,品德高尚是書法好壞的前提條件,學書必須先學做人。古往今來,許多書法家們高尚的品行一直被后人們津津樂道,在領略顏真卿那磅礴陽剛、樸拙雄渾的背后,我們敬仰的是他滿腔的愛國熱忱和充塞天地間的浩然正氣;在體味蘇軾那跌宕自然,流光顧盼的同時,我們欽佩的是他百折不撓的信念和灑脫豁達的人生態度;在欣賞黃道周方勁剛健、清秀渾厚的背后,我們崇拜的是他不諧流俗的氣度和秉正不阿的節操;在尋味鄭板橋怪誕奇詭、險峭倒斜的背后,我們敬重的是他秉性剛直的性格和關心民瘼的強烈責任感;在領悟鄧石如圓澀厚重,雄渾蒼茫的背后,我們推重的是他驁岸不馴的性格和沖淡恬靜的胸襟……我們可以看到,在我國,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具有著道德的象征,審美的同時就是培養道德善的途徑和手段。書法有助于大學生們樹立高尚品德和崇高品行。書法家們的光輝人格和高尚的情操無疑具有巨大吸引力和深遠的教育意義,恰恰正是現代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標和追求。他們身上的愛國愛民、剛正秉直、恬靜豁達,是幾千年積淀下來的民族特性,與社會主義倡導的價值觀高度契合,在校園里能凝聚成強大的正能量,發揮積極的教育功能。當前大學生思想狀況令人堪憂,由于教育的力度不夠、影響力較弱加之外界歪風邪氣的大肆盛行,致使大學生們人生價值的迷失和對自我的放縱,違規違紀現象層出不窮,道德底線不斷突破;不少學生迷戀網絡或沉醉個人世界,戀愛、網絡、金錢似乎成為了他們的生活全部,對國事民情毫不關注,對他人漠不關心,缺乏社會責任感,信用意識淡薄,喪失愛心;急躁、焦慮、恐慌、沮喪、自閉等心態常伴隨左右,極端行為時有發生……而書法文化中蘊藏的德育教育正是治愈大學生們不良行徑的一劑良藥,即便不能讓問題學生猛然斷除錯誤、極端的思想,也至少會喚醒他們心中對善惡的道德意識,避免在不良的道路上漸行漸遠,從而逐漸實現精神的正直、良心的純潔、情感和信念的端正。
(三)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自信心和文化素質
書法文字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
書法文字藝術是一種抽象的藝術符號,通過書法文字能夠表現出不同的形象,展示出不同的情感,創造出不同的意境。將書法文字融入在平面設計中,能夠有效的提高設計產品的表現力,豐富設計產品視覺效果,符合民族的審美觀,使產品形象、具體、生動。書法文字是中國人民群眾指揮的象征,影響著人民群眾的審美,在現代平面設計中加入書發文字,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同時也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使設計產品既具有民族性又符合自身民族的審美,體現出來設計的價值,實現設計目的。
一、書法文字與平面設計之間的聯系
書法文字和設計都具有實用性,表達形式上都具備了藝術性。書法文字的創造主要表現在點和線的結合上,點和線是書法文字的基本元素。書法文字的結構、排列,作品的黑白、濃烈等,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都體現出了書法家的設計意識。例如在一些書華中,為了使畫面、文字、結構排列更加的美觀,也會在寫法文字或者畫面上加以調整。而平面設計的主要構成元素是點、線、面。按照平面設計的形式美法則,將點、線、面的結合,使這個設計作品和諧統一。簡而言之,書發文字和平面設計在表達形式和方法上基本相同的,在空間的布局和構成元素的分配上其內在的規律是相同的。
二、書法文字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
文字、圖形、色彩是平面設計中的主要元素。在平面設計中加入書法文字的運用,能夠有效的傳遞設計作品中的信息,烘托作品主題,升華作品內容,同時也能美化設計產品,起到一定的修飾作用。
1.書法文字的不同字體,能夠使設計作品更具有個性、引人注意。書法文字字體風格迥異,草書的狂野、行書的靈動、楷書的活潑等,都給作品帶來了更多的生氣,不同的字體能夠傳遞出不同的情感,表達出設計作品不同的內涵,使設計作品充滿生機,富有個性。
石刻書法元素在文創產品設計的應用
摘要:石刻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寶貴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本文從石刻書法元素的技法特點、表現形態、字體風格、意蘊四個方面進行符號提取并藝術化處理,闡述了石刻元素與文創產品結合的原則,并結合漢中市博物館“石門十三品”的石刻特征進行文創產品設計設計,旨在通過石刻元素與文創的結合,提升文創產品設計的文化內涵,同時為石刻文化提出了創新的傳播方式。
關鍵詞:石刻元素;文創產品設計;石門十三品
1.石刻書法藝術的概況
石刻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石頭上刻字主要是為了長久保存刻好的字。同時石刻呈現了一些用毛筆無法代替的有趣的痕跡,與其它載體的書法作品相比,它具有獨特的文化傳播功能。在相當多的石刻書法作品中,雖然有的雕刻精美,有的做工粗糙,但都是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石刻藝術作品。目前石刻書法文化正面臨著一個嚴重的現實問題—石刻書法文化價值的缺失,石刻都是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不可再生資源。為保護這些文物,大多采取的都是將石刻直接鑿下來,遷移到各個博物館或旅游景區供人們參觀,但與此同時便失去了其真正的價值。如漢中市博物館的“石門十三品”,最為著名的就是其書法藝術,對游客而言也僅僅只是刻著字的石頭而已,石刻書法的真正價值并未得到傳播和發展。所以為了發展石刻書法真正的藝術價值,需要探索一些有利的渠道。而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即是石刻文化傳播發展最好的方式,能更好地傳播其文化、藝術和歷史價值,在流行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基礎上,探索更多符合當代人審美的文化創意產品的創意設計思路。
2.石刻書法元素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必要性
2.1提升文創產品內涵
書法藝術設計論文
1書法在藝術設計中的功能
1.1傳達功能
從信息傳播的角度來看,文字具有表音、表形和表意的功能,中國的漢字則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書法以漢字為載體,它在藝術設計中的首要功能是傳達信息。從符號學角度來看,書法文字是一種特殊的視覺符號系統,具有“所指”和“能指”的重要功能。從文字層面講,文字符號的表意性直接向大眾傳達設計作品的意圖和各種信息,即“所指”;從藝術角度講,作為一種傳統藝術,它的形態、結構和風格樣式還具有多重寓意,通過對書法字體的反復揣摩,我們還可以理解它更多的隱含意義,即“能指”。所以,書法作為傳播符號具有“雙重譯碼”的作用。如中國銀行的標志設計中,“中國銀行”四字大氣磅礴、極富變化,粗筆堅實如柱,細筆剛勁似鐵,飛白恰到好處。“中國銀行”其基本信息指的是一個金融機構,人們可以辦理相關的業務;同時剛勁有力、氣勢恢宏的書法風格又凝結了多重信息———強調中國之身份、傳統之精神,或者是企業的理念所包含那虛實相生、剛柔相濟等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髓。毋庸置疑,把書法藝術運用到藝術設計中,不但可以直接傳達文字的基本信息,而且還能表達文化底蘊之深厚的信息,達到塑造企業形象,創造品牌的重要途徑。中國的高等學校、中醫醫院等尤其喜歡用書法來題名,如北京大學、中醫同仁堂,中國知名企業的標志設計、產品包裝設計也熱衷于采用書法元素設計,如白酒、茶葉、月餅、粽子等比比皆是。
1.2審美功能
書法文字作為一種視覺傳播符號,不僅具有傳達信息的功能,而且還具有審美功能。書法的線條美、結構美和造型美,本身所具有的節奏性和整體性能給人帶來視覺美感,獲得怡情悅性的審美體驗。篆書、隸書和楷書筆畫規整、結構平穩,給人一種穩重、端莊的感覺,行書動靜結合、靈動活潑,而草書體勢放縱、連綿奔放,給人激情盎然、神采飛揚的感受。因此,把書法作為一種設計元素應用到各種設計類型當中同樣能給消費者帶來美感。文字因“觀物取象”而來,“文字圖像化”是一種常見的藝術手法。所謂文字圖像化,就是把書法字體的形態(整體或局部)演化為圖形。文字與圖形的相互融合,使設計創意獲得更自由的發揮空間,不但可以起到誘導視線作用,喚起消費者的審美自覺意識,而且還能渲染意境,給人一種視覺審美享受,以致于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情緒和興趣。
2書法在藝術設計中的設計原則
書法教育與德育滲透實證研究
摘要:德育是當前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書法教育已成為中、高職學生必修課,因此書法育德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通過調查了解當前各層次書法教育及育德現狀,通過數據分析總結當前中、高職書法育德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以使德育更好地滲透進中、高職書法教育中。
關鍵詞:書法教育;德育;滲透對策
我國的教育方針始終堅持育人為本,育德為先,將立德樹人作為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為了落實這一根本任務,2017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該指南將育德樹人工作落小落實,大力推進德育工作規范化、實效化,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指南》總體目標中提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和全面發展。盡管我國推行素質教育有一段時間,但就當前來看,重技輕道、一味追求分數和升學率依然是當前教育的普遍現象。2021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唐江澎又提到了教育真諦的問題,其中說到“學生沒有分數,就過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數,恐怕也贏不了未來的大考。如果我們的教育只關注升學率,國家會沒有核心競爭力。我認為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生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給學生們健全而優秀的人格贏得未來的幸福,造福國家社會。”這一席話又印證了當前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漢字和以漢字為載體的書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是人類寶貴的財富,2013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指導綱要》總體目標是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感受漢字和書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和文化品位;激發熱愛漢字、學習書法的熱情,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感。而這一目標正好和德育目標相映襯,兩個目標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因而在中、高職書法教育中進行德育價值的滲透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德育和書法教育也是相輔相成的。
1概念界定
1.1中、高職書法教育的內涵
書法教育是一門蘊含中國豐富傳統文化的藝術教育,它對于學生而言,不僅是一種技能的學習,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個體精神的陶冶。書法教育是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書寫、作品鑒賞、從事與書法相關的其他活動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對學生身心發展產生影響的實踐活動[1]。書法教育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識字寫字教育,這是書法教育的最淺層次。這一層次是初級書法教育,目的是實用和寫好字,因此采用硬筆與軟筆兼修的方式;第二層次主要是情操教育或者美育,具備一定藝術素養;第三層次是以藝術學為目的高層次教育,目標是培養藝術學的專家。中、高職書法教育是前兩個層次的教育,以書法基本知識、欣賞感悟和操作體驗教育為主,兼具實用性和審美性,通過書法教育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中、高職書法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寫字教育、鑒賞教育、書法文化教育和書法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