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稅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0 23:37: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田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田稅征課問題分析論文

"假稅"。這是租借國有土地者向政府交納的租稅??煞Q之為國租。它和私家"地租"有別,和"田租"的性質更為不同。

西漢中期,自武帝開始,特別是從昭、宣以后,封建政權把國有土地出租的情況,多有出現。據記載,當時官府屢屢頒布詔令"假民公田"。"公田"亦稱"官田",均指封建國有土地。漢代的"公田"包括多種:有"苑囿園池";有"江海陂湖";有未辟"草田";有無主"荒地";還有一種是武帝告緡后,國家所沒收的大量土地,等等。"公田"的數量,從現有文獻中要得到一個準確的數字,誠較困難,但可略知個大概。據<史記.平準書)載:僅僅武帝告緡后,各郡所沒收的土地就不少,其田"大縣數百頃,小縣百余頃。"又(后漢書.仲長統傳)曰:"田無常主,民無常居?!裾撸翉V民稀,中地未墾。雖然猶當限以大家,勿令過制,其地有草者,盡曰官田。"至于苑囿池築可供耕墾者也比比皆是。①可見,"公田"雖然不像私有土地那樣多,但為數不少則可肯定。

——————————————————

①據(三輔黃圖)卷四<苑圃):漢代有上林苑、甘泉苑、御宿苑、思賢苑、西郊苑、宜春苑等,均屬水衡、少府管。這些苑圃的范圍很大。如上林苑"周長三百里,離宮七十所.皆容千乘萬騎"。甘泉苑"武帝置。緣山谷,行至云陽,三百八十一里,西入扶風、凡周回五百四十里,苑中起宮殿臺閣百余所"。西郊苑"林麓藪澤連亙,繚以周垣四百余里……"

漢政權"假民公田"的"民",主要包括兩種"民":有破產的自耕農一一"貧民"、"流民";也有部分擁有權勢的地主一一"豪強"、"命家"或"權家"。

據記載,當時國家把"公田"假給"豪強"、"命家"和"權家"者,不是少見,而是常見,其所占比重,不是較少,而是較多。

查看全文

漢代田稅征課研究論文

田稅是封建國家的重要財源之一。正確認識漢代的田稅,這對我們研究封建剝削和整個封建生產關系的源流變化,至為重要。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與土地國有制并存的漢代,其田稅大別之可分為"田租"、田租"附加稅"和假稅三項。本文不擬對漢代的田稅制度做全面論述,僅就其中存在的幾個問題做一歷史考察。不妥之處,請同仁們指正!

一、輕田租和文帝十余年不收民租問題

"田租",這是土地所有者向封建國家交納的地稅。漢代的田租之輕,古人早有評論。東漢的茍悅在<漢紀)中說:"古者什一而稅,以為天下之中正也。今漢氏或百一而稅。可謂鮮矣!"宋人周密在(齊東野語)中也說:"自井田之法廢,賦名日繁,民幾不聊生。余嘗夷考,在昔,獨兩漢為最輕。非惟后世不可及,雖三代亦所不及焉。"荀悅和周密的話,并非虛言。史實證明,自漢政權建立后,隨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其田稅政策確實比前有所減輕。

(漢書。食貨志)載:高祖完成統一之后,就曾下過"輕田租,什五而稅一"的詔令?;莸墼谖黄陂g,又重申"減田租,復什五稅一"。①又據(漢書.食貨志)載:文帝時期,漢政權仍然繼續實行了惠帝以來的"什五稅一"之制,并于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兩次下詔"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在前元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還下過"其除田之租稅"的詔令。景帝即位后,對田租率又進行了調整或減輕。(漢書)本紀說: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令民半租",行"三十而稅一"。②從此,"三十稅一"便成為兩漢田租的定制。

(后漢書.光武紀)載:"建武六年十二月詔曰:頃者師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稅。今軍士屯田,糧儲差積,令郡國收見田租,三十稅一,如舊制。"這說明東漢之初,田租雖然一度超過了三十稅一,但這只不過是一種暫時的改變。

查看全文

田稅征課問題管理論文

田稅是封建國家的重要財源之一。正確認識漢代的田稅,這對我們研究封建剝削和整個封建生產關系的源流變化,至為重要。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與土地國有制并存的漢代,其田稅大別之可分為"田租"、田租"附加稅"和假稅三項。本文不擬對漢代的田稅制度做全面論述,僅就其中存在的幾個問題做一歷史考察。不妥之處,請同仁們指正!

一、輕田租和文帝十余年不收民租問題

"田租",這是土地所有者向封建國家交納的地稅。漢代的田租之輕,古人早有評論。東漢的茍悅在<漢紀)中說:"古者什一而稅,以為天下之中正也。今漢氏或百一而稅??芍^鮮矣!"宋人周密在(齊東野語)中也說:"自井田之法廢,賦名日繁,民幾不聊生。余嘗夷考,在昔,獨兩漢為最輕。非惟后世不可及,雖三代亦所不及焉。"荀悅和周密的話,并非虛言。史實證明,自漢政權建立后,隨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其田稅政策確實比前有所減輕。

(漢書。食貨志)載:高祖完成統一之后,就曾下過"輕田租,什五而稅一"的詔令?;莸墼谖黄陂g,又重申"減田租,復什五稅一"。①又據(漢書.食貨志)載:文帝時期,漢政權仍然繼續實行了惠帝以來的"什五稅一"之制,并于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兩次下詔"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在前元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還下過"其除田之租稅"的詔令。景帝即位后,對田租率又進行了調整或減輕。(漢書)本紀說: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令民半租",行"三十而稅一"。②從此,"三十稅一"便成為兩漢田租的定制。

(后漢書.光武紀)載:"建武六年十二月詔曰:頃者師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稅。今軍士屯田,糧儲差積,令郡國收見田租,三十稅一,如舊制。"這說明東漢之初,田租雖然一度超過了三十稅一,但這只不過是一種暫時的改變。

查看全文

黃梨洲經濟思想研究論文

從明中葉以后,中國封建杜會內部開始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到萬隆午間,這種現象已很明顯。這對明清之際啟蒙思想的產生是有巨大影響的。黃梨洲的思想,正是這一時代需要的產物。黃梨洲的治學,博大精深,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歷史等領域。本文僅研完他的經濟思想中的兩個問題,一是他的田制觀,一是他的財政觀。

一、黃梨洲的田制觀

在土地問題上,黃梨洲主張恢復井田制度。但是,他同以前一些主張恢復井田制的人是根本不同的。他所主張的井田制是針對土地兼并的,反對官田比例過大,民田數量過小,百姓無田可種。其目的無非為廣大人民群眾著想,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黃梨洲認為,古時土地廣曠,民有田可耕。“蓋土地廣大,不能縷分區別??偲浯髣?,使瘠土之民,不至于甚困而已?!贝撕?,由于封建娩治階級,“鼻賦之于民,不任田而任用,以一時之用,制天下之賦,后王因之?!薄疤煜轮x日增,而之為民日團于前?!边@種不。合理的租稅制度甚至發展到百姓“一歲之獲”,“盡輸于官,然且不足”的嚴重局面(《明夷待訪錄•田制一》,以下凡引該書只注篇名)。

黃梨洲抨擊了皇族土地所有制,揭露皇族通過各種特權,侵占群眾土地。“今民所自有之田,乃復以法奪之。授田之政朱成,而奪田之事先見?!彼鲝埍4妗跋韧踔凭铩边@種中國歷史上的土地國有形式,以達斟平均土地,“遂民之生,使其繁庶也。”他指出,明代的屯田制雖有四大缺點尚且可以實行,為什么沒有這些缺點,又可富民的.井田制不可以實行呢?他斷言“井田之必可復”,認為“世儒于屯田則言可行,干井田則言不可行,是不知二五之為十矣?!?均見《田制二》)

可見,黃梨洲的田制觀,是一種平均主義的改良思想,是一種民主主義的富民主張。這些思想有很大的空想成分,與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莫爾的思想,有類似之處,但程度不同。莫爾提出的是“羊吃人”,黃梨洲說是“官田奪民田”。莫爾認為私有制是一切社會災禍的根本原因,黃梨洲則是在不觸動封建私有制的基礎上,恢復三代的井田制。他們的這種區別顯然是由各自所處的歷史條件造成的。

在不觸動封建私有制的前提下,黃梨洲對土地制度和與之相適應的賦稅制度,提出了自己的理想。他的主張是:田分五等,依產定賦,免除三害,輕賦富民。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是一種進步思想。

查看全文

清代順治朝土地清丈分析論文

一、順治清丈的組織

清朝建立后,縣級政府正常運轉是該地方社會穩定的標志?;罩莞輰幙h順治二年即照常審理案件,《順治二年休寧縣正堂信牌》就是執法的原件,判詞稱:“仰原差胡靖即往十九都半邊蓮地方,督同干證原被人犯并鄉約、保甲,將汪廉行所盜葬葉都春祖墳傍地,立刻眼同起舉,平后具結回報,毋違。須牌。”⑤“信牌”是府州縣行政的憑據,《大清律例》載:“凡府州縣置立信牌,拘提人犯,催督公事。量地遠近,定立程限,隨事銷繳。”⑥休寧縣順治二年基層鄉約、保甲健全,正常的行政執法系統為推行土地清丈提供了組織保證。

(一)“圖正”的僉充

徽州清丈始于順治三年,《康熙二年祁門縣三四都一圖十排年清丈合同》回顧道:“向于順治三年奉旨清丈。”⑦清丈的具體執行者是以“圖正”為首的基層民眾。順治四年二月初七日休寧縣《大清國清丈田土告示》:

正堂佟為清丈地土事……為此示諭概縣圖正、量、畫、書、算諸民人等知悉,即將圖田速行清丈,但各里有未報者,速行僉報,未認者,速行具認狀立等,造冊報府轉報。圖正、書、算、量、弓手,務尋身家德行之人,以至其任,限本月內完報造冊申報。萬不可因而索民酒食,踏民田麥,荒民春作,有一此者,本縣不時查出,拿解究決,決不姑貸,速速特示。⑧

休寧縣全面動員,“概縣”限時各圖組成清丈小組,清丈人役以圖正為首。所謂“僉報”是從眾人中選拔上報,清丈是公共事務,選拔的圖正既要有財產,也要有道德,因而以“身家德行”為標準。告示稱“大清國清丈田土”,有強調改朝換代的意味。清初以“勸耕”為要務,因此知縣告誡清丈人員不要損害莊稼。圖正的“僉報”經官而定,但被僉者未必親身應役,通過《順治五年休寧張起鶚免役稟文》可見一斑:

查看全文

深究井田制是怎樣從歷史的天空中消失的

春秋晚期,井田制逐漸瓦解了,促成這一變革的物質因素是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一、鐵器的使用是當時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標志

我國用鐵始于商代。20世紀70年代在河北榮城縣和北京平谷縣各出土一件商代中期的鐵刃銅鉞,經科學鑒定,刃部都是用隕鐵加熱鍛打成的。這樣的鐵器,自然是稀罕物。大概到西周末年,鐵器多起來。所以《詩經?秦風》中出現“駟鐵孔阜”的詩句,這是秦襄公(前777~766)時的詩。

用鐵形容馬的顏色,只有在鐵成為習見物之后才允許。大約春秋初期,已有鐵農具。《國語?齊語》記載管仲向齊桓公建議:“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鋤夷斤櫥,試諸壤土。”“美金”是指青銅,“惡金”是指鐵。春秋中葉齊靈公時的叔夷鐘銘文中有“造徒四千為汝敵寮”一句,是鐵字的初文,可見當時官府鐵冶煉的規模已相當大了。難怪到春秋末期,鐵器在齊國已普遍使用?!豆茏?海王篇》記載:“今鐵官之數日:一女必一……耕者必一耒一耜一銚?!睆目脊虐l掘成果看,江蘇六合程橋出土有鐵條和鐵塊,長沙龍洞出土有鐵削,長沙識字嶺出土的鐵臿,常德出土有鐵削,長沙一期楚墓出土鐵臿、鐵削數件,以上這些鐵器都可確定為春秋晚期東西。這表明,在春秋晚期,我國南方也已使用鐵器了。

二、牛耕的推廣更推動了井田制的衰落

牛耕也起源于商代。甲骨文有“犁”之,可見,用牛拉犁啟土,在商代就出現了。《國語?晉語》上提到,范氏、中行氏將宗廟的犧牲用來耕田??浊鸬牡茏铀抉R耕字子牛,冉伯牛名耕。晉國有個大力士叫牛耕。牛與耕相連,用作人的名字,反映出牛耕方法在春秋時期得到普遍推廣。

查看全文

農村稅費改革對山區貧困鎮財政的影響及對策探討

實行農村稅費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及時出臺的又一項重大決策。這一決策,得人心、順民意,切實保護農民的權益,減輕農民負擔,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也是確保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F就我鎮實行農村稅費改革后,鎮財力將出現的問題及對策,提出個人的探討。

一、農村稅費改革后,貧困山區鎮財政出現的問題和困難

據有關文件試點單位介紹方案精神,這次農村稅費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五取消”、“兩調整”即取消生豬屠宰稅、鎮統籌和農村教育集資等專項向農民征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的基金、政府性集資;逐步取消統一規定勞動積累和義務工,調整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政策。初步測算,農村稅費改革后,就長田鎮按農村人口計算,總體上大大地減輕了農民負擔,全鎮減負總額達萬元,人平減負元。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農村稅費改革后,對貧困山區鎮的財政將會面臨兩個主要難題。

首先,財政收支矛盾更加尖銳化,財政資金缺口進一步加大,機構運轉難度加深,事業發展所需資金更加無法保障。我鎮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經濟基礎十分薄弱,財源十分貧缺的特別貧困鎮。年鎮級年總收入萬元,其主要有:農業稅附加收入萬元,教育費附加收入萬元,計劃外生育費收入萬元,優撫五保收入萬元。而支出合計萬元,其包括教育經費支出萬元,優撫五保經費支出萬元,行政管理經費等三十一項共支出萬元。收支相抵資金缺額萬元。為了維持鎮機關的正常運轉,鎮主要領導、財政所干部、上尋下找,上討下借,拆東墻補西壁勉強打開了鎮府大門。到目前止,我鎮負債總額萬元,其中教育危房改造負債萬元。鎮政府負債萬元。我鎮的財政經濟長期處于十分緊張的局面,正有些干部所說:“我鎮財政經濟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驚蟄無日春分?!睂嵭修r村稅費改革后,取消了教育費附加、基金、統籌,鎮財政收入渠道更窄,收入來源更少,預測全鎮收入只有財政稅收超收分成,收入大約萬元,企業上交收入萬元,合計收入萬元。而支出同樣需要萬元(不包括支持事業發展和建設所需資金)。原本捉襟見肘,前月支過后月糧的特困鎮,那里還有能力支付村干部工資不足部分的補貼,現役軍人家屬優撫金,烈屬撫恤費,五保養老金和事業發展所需的急用資金,更談不上如何消化鎮負債的問題。

其次,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業稅征收難度加大,影響財政收入的收取。據我們調查,目前有一部分人認為,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業稅征收難度加大,征收工作壓力會更重。理由有三個方面:一是農民的反差思想突出,主要表現為:〈〉農民對農業稅繳稅就低不就高。農村稅費改革前,全鎮每畝水田面積只負擔農業稅稅額(實物)平均公斤。稅費改革后,調整農業稅政策,每畝水田面積按常年產量公斤計稅(據統計部門統計年五年平均常年產量計算),農民每耕一畝水田應負擔農業稅公斤,前后對比,農民多負擔農業稅公斤。從另一個側面分析,農村稅費改革前,我鎮農民負擔各種稅費是比較輕的,農民只負擔農業稅公斤,優撫五??罟?,而我鎮的教育費附加的收取是由國家干部職工、城鎮居民、農村左右有子女入學農戶三部分家庭共同負擔。農村稅費改革后,我鎮農民減輕了公斤優撫五保糧和左右有子女入學的家庭的教育附加費,相比之下仍有左右的農戶要多負擔農業稅公斤?!础缔r村稅費改革前,我鎮農民負擔的農業稅額是由“三包四固定”延伸下來的,農民負擔稅額高低不一,高的每畝水田負擔稅額(實物)公斤左右,低的只有公斤,調整農業稅政策后,全鎮每畝水田平均要負擔農業稅額(實物)公斤,原只負擔公斤的農戶在思想上確實難于接受。二是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業稅實際征收面積難于保證,有如下兩個因素:〈〉潛在因素在影響,據我鎮經管部門提供的數據,二輪責任田承包時的調查,原全鎮有水田面積畝,征收農稅面積畝,實際調查面積畝,實際調查面積與征收面積相差畝,減少征收面積畝,其中:自然災害造成無法耕種的畝,水利用地畝,道路用地畝,建校用地畝,其它畝,另因勞動力轉移丟荒棄耕的也不少,據我們調查,我鎮的長江村江子村民小組,該小組總戶數戶,其中全家外出打工戶,農轉非戶,總人口人,其中勞力人,外出打工勞動力人,占總勞力的,總水田面積畝,其中因勞力轉移丟荒棄耕面積畝,占總面積的,上述減少的面積和負擔的農業稅稅額早已寫在承包合同里面,農民看在合同的嚴肅性份上,雖然沒有種田,但每年的農業稅農民還能勉強地繳交。農村稅費改革后,我想,他們還會認這筆帳嗎?〈〉因受農業成本投資增加,影響農民的種田積極性。農村流行這樣一名順口若懸河話:“外出打月工,勝過半年耕田在農村”。從這句話里道出耕田虧本論。初步測算,稅改前農民耕種一畝地,全年應投入成本元,其中:化肥元、農藥元、機耕元、種子元、生產資料元、投入勞工日個(每個工日元計)元,農業稅負擔元,優撫五??钤?。調整農業稅政策后,增加農業稅元,取消優撫五保款元,每畝全年投資元。農民耕一畝水田按常年產量公斤每公斤元計算,每畝全年總收入元,而總投入元,收付相抵不敷元,農民說不耕那么多田了,夠吃就算。目前,我鎮在農村耕田的都是歲以上中年和老人?,F在大部分農村就耕田的生產工具牛都無一頭,故耕作條件差,勞動負荷大的邊遠山坑田、村小組的公田、農轉非的責任田、全家外出經營打工田都很有可能丟荒棄耕。三是農民的納稅意識不夠強,在農村稅費改革前因受各種原因的影響,比如,田埂崩了、道路不通、水利設施不暢、民事糾紛沒及時解決等等作為不交農業稅的借口,每年都有左右的農業稅未收上。稅費改革后,調整農業稅政策,農民每耕一畝水田農業稅相對增加,或多或少地影響農民對繳納農業稅的自覺性,農業稅短收的比例也有可能增大。

二、解決問題的幾點對策

查看全文

農村稅費改革對山區貧困鎮財政的影響及對策探討

實行農村稅費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及時出臺的又一項重大決策。這一決策,得人心、順民意,切實保護農民的權益,減輕農民負擔,也是確保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F就我鎮實行農村稅費改革后,鎮財力將出現的問題及對策,提出個人的探討。

一、農村稅費改革后,貧困山區鎮財政出現的問題和困難

據有關文件試點單位介紹方案精神,這次農村稅費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五取消”、“兩調整”即取消生豬屠宰稅、鎮統籌和農村教育集資等專項向農民征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的基金、政府性集資;逐步取消統一規定勞動積累和義務工,調整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政策。初步測算,農村稅費改革后,就長田鎮按農村人口計算,總體上大大地減輕了農民負擔,全鎮減負總額達39萬元,人平減負44元。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農村稅費改革后,對貧困山區鎮的財政將會面臨兩個主要難題。

首先,財政收支矛盾更加尖銳化,財政資金缺口進一步加大,機構運轉難度加深,事業發展所需資金更加無法保障。我鎮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經濟基礎十分薄弱,財源十分貧缺的特別貧困鎮。2002年鎮級年總收入41.57萬元,其主要有:農業稅附加收入0.57萬元,教育費附加收入20.4萬元,計劃外生育費收入0.6萬元,優撫五保收入7萬元。而支出合計112.6萬元,其包括教育經費支出20.4萬元,優撫五保經費支出8.1萬元,行政管理經費等三十一項共支出84.1萬元。收支相抵資金缺額71.1萬元。為了維持鎮機關的正常運轉,鎮主要領導、財政所干部、上尋下找,上討下借,拆東墻補西壁勉強打開了鎮府大門。到目前止,我鎮負債總額455萬元,其中教育危房改造負債184萬元。鎮政府負債251萬元。我鎮的財政經濟長期處于十分緊張的局面,正有些干部所說:“我鎮財政經濟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驚蟄無日春分?!睂嵭修r村稅費改革后,取消了教育費附加、基金、統籌,鎮財政收入渠道更窄,收入來源更少,預測全鎮收入只有財政稅收超收分成,收入大約13萬元,企業上交收入2萬元,合計收入15萬元。而支出同樣需要112.6萬元(不包括支持事業發展和建設所需資金)。原本捉襟見肘,前月支過后月糧的特困鎮,那里還有能力支付村干部工資不足部分的補貼,現役軍人家屬優撫金,烈屬撫恤費,五保養老金和事業發展所需的急用資金,更談不上如何消化鎮負債的問題。

其次,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業稅征收難度加大,影響財政收入的收取。據我們調查,目前有一部分人認為,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業稅征收難度加大,征收工作壓力會更重。理由有三個方面:一是農民的反差思想突出,主要表現為:〈1〉農民對農業稅繳稅就低不就高。農村稅費改革前,全鎮每畝水田面積只負擔農業稅稅額(實物)平均25公斤。稅費改革后,調整農業稅政策,每畝水田面積按常年產量795.6公斤計稅(據統計部門統計94-----98年五年平均常年產量計算),農民每耕一畝水田應負擔農業稅45.8公斤,前后對比,農民多負擔農業稅20.8公斤。從另一個側面分析,農村稅費改革前,我鎮農民負擔各種稅費是比較輕的,農民只負擔農業稅25公斤,優撫五保款10公斤,而我鎮的教育費附加的收取是由國家干部職工、城鎮居民、農村40%左右有子女入學農戶三部分家庭共同負擔。農村稅費改革后,我鎮農民減輕了10公斤優撫五保糧和40%左右有子女入學的家庭的教育附加費,相比之下仍有60%左右的農戶要多負擔農業稅10.8公斤?!?〉農村稅費改革前,我鎮農民負擔的農業稅額是由“三包四固定”延伸下來的,農民負擔稅額高低不一,高的每畝水田負擔稅額(實物)30公斤左右,低的只有14公斤,調整農業稅政策后,全鎮每畝水田平均要負擔農業稅額(實物)45.8公斤,原只負擔14公斤的農戶在思想上確實難于接受。二是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業稅實際征收面積難于保證,有如下兩個因素:〈1〉潛在因素在影響,據我鎮經管部門提供的數據,二輪責任田承包時的調查,原全鎮有水田面積6375畝,征收農稅面積6301畝,實際調查面積5190.6畝,實際調查面積與征收面積相差1110.4畝,減少征收面積1110.4畝,其中:自然災害造成無法耕種的564畝,水利用地105畝,道路用地353.63畝,建校用地13.6畝,其它32.6畝,另因勞動力轉移丟荒棄耕的也不少,據我們調查,我鎮的長江村江子村民小組,該小組總戶數62戶,其中全家外出打工6戶,農轉非1戶,總人口246人,其中勞力110人,外出打工勞動力75人,占總勞力的68%,總水田面積220.5畝,其中因勞力轉移丟荒棄耕面積89畝,占總面積的40.3%,上述減少的面積和負擔的農業稅稅額早已寫在承包合同里面,農民看在合同的嚴肅性份上,雖然沒有種田,但每年的農業稅農民還能勉強地繳交。農村稅費改革后,我想,他們還會認這筆帳嗎?〈2〉因受農業成本投資增加,影響農民的種田積極性。農村流行這樣一名順口若懸河話:“外出打月工,勝過半年耕田在農村”。從這句話里道出耕田虧本論。初步測算,稅改前農民耕種一畝地,全年應投入成本1114元,其中:化肥160元、農藥40元、機耕80元、種子52元、生產資料16元、投入勞工日46個(每個工日15元計)690元,農業稅負擔28元,優撫五保款10元。調整農業稅政策后,增加農業稅36.8元,取消優撫五???0元,每畝全年投資1167.8元。農民耕一畝水田按常年產量1000公斤(每50公斤50元計算),每畝全年總收入1000元,而總投入1148.8元,收付相抵不敷148.8元,農民說不耕那么多田了,夠吃就算。目前,我鎮在農村耕田的都是40歲以上中年和老人?,F在大部分農村就耕田的生產工具牛都無一頭,故耕作條件差,勞動負荷大的邊遠山坑田、村小組的公田、農轉非的責任田、全家外出經營打工田都很有可能丟荒棄耕。三是農民的納稅意識不夠強,在農村稅費改革前因受各種原因的影響,比如,田埂崩了、道路不通、水利設施不暢、民事糾紛沒及時解決等等作為不交農業稅的借口,每年都有5%左右的農業稅未收上。稅費改革后,調整農業稅政策,農民每耕一畝水田農業稅相對增加,或多或少地影響農民對繳納農業稅的自覺性,農業稅短收的比例也有可能增大。

二、解決問題的幾點對策

查看全文

鎮辦事處民營經濟工作匯報

各位領導,同志們:

我們田鎮辦事處七山一水兩分地,轄8個村,1個居委會,常住人口25000人。耕地面積不足5000畝,人均僅0.2畝。特殊的處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把工作重點放在發展民營經濟之上。近年來,我們田鎮辦事處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始終把推進江山開發、發展民營經濟作為強處富民、建設小康田鎮的重要舉措和頭等大事,抓出了一定成效,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田鎮民營經濟發展形勢喜人、勢頭強勁

田鎮辦事處作為武穴經濟重要組團之一,民營經濟發展依托其獨特的資源優勢、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發展環境,表現出獨創的區域特色和穩健強勁的發展活力,對我處連續多年的經濟快速增長起到了頂梁柱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田鎮區域經濟已經實現民營化

一是區域內國有企業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決策和直接領導下全部實現民營。祥云集團公司、百達水泥公司、創新建材公司及原黃岡市屬金塔水泥公司均在近年改制轉民。

查看全文

孟子的民本思想探討論文

一、經濟上要富民、惠民

在孟子以前,孔子就主張在經濟上惠民。他說:“養民也惠?!?《論語·公冶長》)“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論語·顏淵》)“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日》)孔子認為君主治理國家首先應該富民、惠民,給人民好處,就著人民能得利益之處而使他們得利。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只有百姓富足了,國家才能富強。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富民、惠民的思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制民之產”。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也輕。(《孟子·梁惠王上》)就是說,英明的君主規定人民的產業,一定要使他們上足以贍養父母,下足以撫養妻兒;好年成,豐衣足食;壞年成也不至于餓死。然后再去引導他們走上向善的道路,老百姓就會很容易聽從樂?!爸泼裰a”是使百姓擁有固定的產業,即“恒產”。有了“恒產”百姓就不會顛沛流離,犯上作亂了。所以說: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惟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孟子·梁惠王上》)對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如果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也就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這樣的話,他們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么事都干得出來。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后再加以處罰,這就等于陷害。所以說,英明仁德的君主應該首先使人們有固定的產業收入,這樣百姓就會有“恒心”.就可以安居樂業,發展生產了。

要使百姓有“恒產”,就必須從劃分土地界限開始?!胺蛉收?,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汗吏必慢其經界。經界即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孟子·滕文公上》)就是說,如果田界劃分得不正確,田地的大小就不均勻,作為俸祿的田租收入也就不會公平合理.所以暴虐的君主和貪官污吏就要打亂正確的田界。如果田界正確了,給百姓分配田地,都可以毫不費力地作出決定了。在這里,孟子看到,土地界限劃分的重要性,認識到田界如果劃分不正確,暴君汗吏就會大肆兼并土地;土地被大量兼并,百姓就會失去“恒產”流離失所,以至于違法亂紀。

在如何正確劃分經界的問題上,孟子主張實行“井田制”照孟子所說,“井田制”就是國家把土地劃成許多小塊,每塊一百畝,九塊一組,排列成井字形。在一組中,中間一塊是公田其余八塊為私田,授于八家農民使用。八家農民合力耕種中間的公田,收入歸土地的所有者,其私田的收入農民可以自己享用?!胺嚼锒?,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按照孟子的設想,“井田制”可以將農民固定在土地上,無論埋葬還是搬家.都不離開本鄉本土。

從事實上講,的確.我國古代社會的根本問題是土地問題。一切矛盾、問題都由此而來:一切斗爭歸根結底都是為了爭奪土地。孟子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主張公平分給農民土地,以此作為“仁政”的開始。在此基礎上,他還主張實行適宜的賦稅制度,即“助法”。

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藉也。龍子日:“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貢。”貢者,校數歲之中以為常。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兇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為民父母,使民盼盼然,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其父母,又稱貸而益之,使老稚轉乎溝壑,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夫世祿,滕固行之矣。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蔽┲鸀橛泄铩S纱擞^之,雖周亦助也。(《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推行的這種稅收制度,即“助法”,是古代就已經使用過的夏代用的是“貢法”,商朝用的是“助法”,周朝用的是“徹法”。它們的稅率都是十分抽一,但對比而言,“助法”應該是最好的稅收制度。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貢法”不分年成好壞,非收滿一定的數額不成。那么,豐年尚且好說,可是到了災年,農民連養家糊151都不夠,根本無法承受。對比而言,實行“助法”.在井田中,“中為公田,其外八家各授一區,但借助其力以助耕公田而不復稅其私田。”這種“九一而助”的稅收制度對農民來說.確實是三者之中最有利的。除了推行“井田制”,主張實行合理的土地稅收制度以外,孟子還建議“薄賦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