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0 23:39: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西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西藏幼師師德培養探討

【摘要】良好的師德師風是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證,本文由虐童事件分析教師師德欠缺對兒童身心發展的危害,進一步探討西藏幼師師德培養的策略。為實現幼師立德樹人,促進西藏幼教事業發展、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學前教育;學生;師德;培養

近年來,震驚社會的幼兒園虐童事件時有發生。如某幼兒園為提高幼兒的出勤率,給沒病的幼兒喂抗生素;某幼兒園對幼兒拳打腳踢等,這些虐童行為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習說,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號召全國廣大教師做“四有”好教師。分析幼兒園虐童事件發生的背后原因,不難看出現今部分幼師的師德有待加強。西藏幼兒園教師作為幼兒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作為西藏基礎教育發展的促進者,作為西藏社會經濟建設的參與者,不斷促進其師德的發展提升,不僅有利于其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同時也有利于幼兒身心和諧健康發展,更有利于促進西藏教育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和邊疆的穩定。

一幼兒園教師師德欠缺對幼兒身心發展的危害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是稚陰稚陽之體,但生機蓬勃,發展迅速。3~6歲的幼兒由于身心各方面的發展和生活范圍的擴大,幼兒獨立性增強,幼兒對周圍的世界充滿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也初步產生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愿望。但是,由于幼兒的能力有限,他們常常需要成人的幫助。由于生理發展的限制,他們還不能很好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行為。幼兒教師作為3~6歲幼兒學習生活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若其師德欠缺,會直接損害幼兒身體的健康發育。首先,幼兒骨骼中有機物含量較高,無機物含量較少,因此,兒童骨骼具有較大的彈性,較小的硬度,容易出現脫臼、青枝骨折等骨骼變形;其次,由于兒童皮膚細嫩,表皮和真皮發育不完善,保護功能較差,特別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和細菌的損傷和感染。一些幼兒園教師的虐童行為,會對身體處于發展階段的幼兒造成嚴重的損害。同樣,若幼兒教師師德欠缺,也會嚴重影響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處于這個階段的幼兒,心理發展具有尊重權威,對是非道德的判斷具有從他性和情境性,喜歡模仿的特點。幼兒園教師作為3~6歲兒童學習生活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幼兒常常會模仿教師的行為和語言。謾罵幼兒等不良語言,用木棍打幼兒等不良行為,會讓幼兒認為不良語言和不良行為是處理問題的一種正確的方式,而這種方式會導致幼兒暴力性行為的增加,對人敵意行為的傾向性增強,這些都不利于幼兒良好心理的發展。最后,幼兒教師的師德欠缺,不利于培養幼兒養成分享、合作、友愛、尊重等良好個性,會讓幼兒出現自閉心理和人際交往困難。有些孩子打人、咬人攻擊性太強,不能很好地和同伴溝通分享,長期下去,幼兒就很難與同伴玩耍、游戲,慢慢就會導致自閉的心理,無法與人交際。長期下去,幼兒的個性發展將出現嚴重的問題,對其一生的發展將造成不可忽視的傷害。

二加強西藏幼師師德培養的策略

查看全文

西藏特色產品文化營銷策略

摘要:本文分析了文化營銷對西藏特色產品發展的意義,并對西藏特色產品開展文化營銷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探討了當前西藏特色產品文化營銷的現狀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西藏;特色產品;文化營銷

近年來,在中央關心和全國支援下,西藏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已經形成了富有西藏地方特色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培育出奇正藏藥、5100等一批全國知名的特色產品品牌。在各級政府和企業的努力下,西藏特色產品的消費人群不再局限于藏族群眾,也擴大到區內外各族群眾,特色產品的需求日益旺盛。但是我們也應看到,西藏特色產品發展面臨的壓力也是巨大的。總體說來,西藏特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市場覆蓋率低、特色產品企業品牌建設不強、企業營銷能力缺乏,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了西藏特色產品的推廣,阻礙了西藏特色產品企業的發展。獨特的高原氣候、豐富的文化資源在為西藏披上一層神秘“面紗”的同時也吸引了更多世界各地消費者的廣泛關注,為實現西藏經濟發展和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利的客觀條件。因此如何把西藏豐厚的文化資源有效利用起來,將現代營銷理論與西藏文化進行有機結合,在特色產品營銷過程中,積極探索文化營銷模式,打造西藏特色產品文化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對于促進西藏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政治的穩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希望通過對此問題的研究,揭示一些基本規律,為相關的西藏企業提供有參考價值的意見和建設性的建議。

一、文化營銷對促進西藏特色產品發展的意義

文化作為國家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不僅增強了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而且提升了國家的綜合國力。西藏特色產品蘊含的西藏文化為特色產品的發展提供了先天的優勢,文化營銷方式成為發展西藏特色產品的必然選擇。(一)增強產品差異化的功能。在產品同質化日趨嚴重的今天,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激烈。企業通過價格戰勉強維持了市場占有率,卻造成利潤的普遍下滑。面對嚴峻的競爭形式,企業紛紛在產品設計、渠道建設、價格制定以及促銷方式等方面尋求差異以使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然而由于科技的進步、現代通信網絡的發達以及市場運作的日益規范,企業通過傳統方式獲得的差異優勢很快就被同行企業借鑒和模仿,想以此建立起長久的競爭優勢已不可能。而通過文化營銷使特色產品從設計到銷售每個環節都具有不同于同類產品的文化特色,形成的文化差異具有難以模仿性,能夠延長產品的差異化持續時間,甚至是形成永久的差異化,文化營銷成為西藏特色產品尋找差異化的有效路徑。(二)提升產品價值的功能。產品是個系統的概念,以菲利普•科特勒為代表的北美學派將產品分為核心產品、形式產品、期望產品、延伸產品、潛在產品這五個組成部分,這種劃分方式得到了學術界和企業界的普遍認可。近年來,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消費者的需求層次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們購買商品的目的已經由過去的對物質產品本身的功能需求轉向精神需求、情感需求等更高層次的需求,而這種高層次需求的滿足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依賴于產品附加值而得以實現。文化營銷在特色產品生產、品牌建設、促銷宣傳等過程中注入的文化元素在強化產品特色的同時有利于特色產品附加價值的形成和提升,滿足了顧客對產品附加利益的需求,促進了消費者購買行為的發生,最終增強了企業競爭力,提升了特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1](三)有利于提高客戶忠誠度。保持較高的客戶忠誠度是企業追求的目標。當前,西藏特色產品同質化嚴重,產品同質化的結果導致企業為了促進消費者的購買,紛紛采取降價、買贈等各種短期手段去吸引消費者的注意。面對來自商家的種種誘惑,客戶轉換率越來越高,企業維持和留住老顧客的成本越來越高。由于人們文化素養的提高,消費者更加注重個性化消費和情感消費。通過文化營銷提升了西藏特色產品的附加價值,在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同時觸及消費者的深層情感,形成了消費者和產品的情感聯結。這種情感聯結容易使消費者對產品的形成依賴,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使轉換成本增高,最終實現了客戶的忠誠。(四)有利于促進西藏“美麗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為改善廣大農牧民的生活環境,實現西藏的長治久安,“美麗鄉村”建設必然是有效的路徑選擇。《美麗鄉村建設指南》(2015)中將美麗鄉村定義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多方面協調發展,規劃科學、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宜居、宜業的可持續發展鄉村(包括建制村和自然村)。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各級政府都強化措施,加大“美麗鄉村”建設力度,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西藏各村落有著其特有的景觀資源、發展歷史和獨具魅力的文化底蘊,具備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特色產品的有利條件。美麗鄉村建設是對經濟環境、生態環境、社會環境的建設,也是對當地鄉村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因而,在美麗鄉村建設的進程中,我們應當做到結合當地特色、資源優勢和民俗。通過文化營銷,開發各村落的文化價值,將特色產品與村落文化相結合,在促進特色產品發展的同時,有利于提高農牧民收入,從產業角度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新的路徑,從而促進“美麗鄉村”的可持續性發展和建設。

二、西藏特色產品文化營銷的可行性分析

查看全文

孫中山與西藏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近代以來,西藏地方危機重重,如何維護西藏地方的穩定與統一,是孫中山必須深入思考的緊迫問題。民國建立后,針對岌岌可危的西藏形勢,孫中山積極提倡民族平等與團結,倡導五族共和,在當時發揮了積極作用。1924年,孫中山又倡導新三民主義,呼吁建立包括藏族在內的統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并提出扶助弱小民族,允許民族自決,這是解決西藏問題的根本之策,之后也為南京國民政府所繼承。同時,孫中山也擬定了在西藏地區修建鐵路,開發農牧、礦產資源,進行移民墾荒的規劃,以鞏固國防,發展西藏地方經濟。

【摘要題】近代人物

【關鍵詞】孫中山/西藏/五族共和/三民主義/鐵路

【正文】

孫中山(1866-1925年)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一生致力于民主主義革命。早年立志救國,呼吁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建立后,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但是,由于形勢所迫,于1912年4月1日正式辭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上臺后,陰謀復辟帝制,破壞共和。相繼執政的北洋軍閥,則爭權混戰,國家依舊內亂外侮、民不聊生。孫中山目睹現實,心懷憂憤,不斷尋找救國的方法,晚年在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提出新三民主義,全面闡述了他的革命主張和建國綱領。

在其一生的革命生涯中,面對嚴峻的邊疆形勢,孫中山也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始終反對外來侵略,維護國家統一,并積極籌劃對策。早在1891年,他在《農功》中就指出:“俄國移民開墾西北,其志不小。我國與彼屬毗連之地,亦亟宜造鐵路,守以重兵,仿古人屯田之法。”(注:《孫中山全集》[C]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6頁。)針對我國西北邊疆的形勢,提出了相應對策。1894年,他又上書李鴻章呼吁政府,“治我軍實,保我藩邦”,(注:《孫中山全集》[C]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5頁。)希望政府保疆衛土,維護國家統一。為了警示國人,1899年,孫中山又編寫了反映當時我國疆域形勢的《支那現勢地圖》,繪出疆界、鐵路、山原等,在跋文中,敘述了輿圖的重要性,并在文中建議修筑通往西藏的鐵路,以鞏固國防。中華民國建立后,面對岌岌可危的西藏形勢,孫中山倡導五族共和,團結廣大心向祖國的藏族同胞,對緩和西藏緊張的局勢發揮了積極作用。由于列強的步步侵略,以及俄國十月革命、中國共產黨的影響,晚年孫中山的革命思想發生了質的飛躍,開始倡導新三民主義,呼吁建立包括藏族在內的統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并提出扶助弱小民族,允許民族自決,這些主張也是解決西藏問題的根本之策。此外,孫中山也擬定了在西藏地區修建鐵路,開發農牧、礦產資源,進行移民墾荒的規劃,以鞏固國防,發展西藏地方經濟,建設西藏。這些政策主張,以后為南京國民政府所繼承。

查看全文

透析西藏民俗文化論

西藏,這個聳立于地球之巔、平均海拔4000余米的雪域高原,以其恢宏的氣勢傲然于世。千百年來,生活于這塊高天厚土神奇大地上的藏門珞各族人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西藏文化。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厚重的文化內蘊和特有的高原風采深受世人的矚目和關注。

民俗是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們共同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習俗慣制,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的活動方式。顯然,民俗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

民俗文化產生的歷史十分久遠。人類要生存,離不開基本的物質生產活動,衣、食、住、行的物質民俗行為便與人類的活動相伴相生。人類要繁衍發展,離不開兩性交媾與生育,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至關重要,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婚、育習俗。其他諸如信仰、禮儀、節日、游藝等精神民俗也都是在人的活動過程中逐漸出現和形成的。可以說,自從有了人的活動,便有了文化的創造,也就有了民俗活動形式。民俗文化是人類文化中最古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

民俗文化一般分為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和精神民俗幾大類別。物質民俗指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產生活方式及相關的習俗禮儀;社會民俗包含家族村社、婚喪嫁娶及人生禮儀等相關內容;精神民俗則以信仰、節日、民間文學和游藝為其代表。西藏民俗文化囊括和涵蓋著人類民俗文化的一切領域和方面,同時,又自成體系,內容極為豐富,具有濃郁的民族與地域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查看全文

西藏邊遠牧區致貧因素分析

摘要:長期以來,西藏扶貧開發存在貧困居民底數不清、情況不明、針對性不強、扶貧項目指向不準、扶貧資金浪費等問題。精準扶貧要求首先要精準識別,這就要求不單要摸清貧困人群,更要對致貧因素有精確分析。西藏是我國最大的連片貧困區域,扶貧任務艱巨。研究如何加快西藏邊遠牧區根本脫貧,對加快西藏扶貧開發工作進度和實現全面小康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精準扶貧;西藏偏遠牧區;致貧因素

一、精準扶貧解讀

(一)精準扶貧的時代背景

長期來,我國貧困居民數據來自抽樣調查后的逐級往下分解,扶貧中的盲目、低效、低質問題普遍存在,如:貧困居民底數不清,扶貧對象常由基層干部“推估”(推測估算),扶貧資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貧年年貧”,造成“應扶未扶”、“扶富不扶窮”等社會不公,甚至滋生腐敗。表面上看,粗放扶貧是工作方法存在問題,實質反映的是干部的群眾觀念和執政理念的大問題。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指出,扶貧開發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增強緊迫感和主動性,在扶貧攻堅上進一步理清思路、強化責任,采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續的措施,特別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

(二)精準扶貧的含義

查看全文

小議西藏問題的本質

眾所周知,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前,居住在這里的藏族先民就與生活在中原的漢族有著聯系。以后,經過漫長的歲月,西藏高原上分散的眾多部落逐漸統一,成為現在的藏族。

公元七世紀初,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唐朝建立起強大的統一政權,結束了中原地區三百多年的混亂分裂局面。與此同時,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贊干布兼并十余個部落和部族,在西藏高原實現統一,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今拉薩。松贊干布在位期間,銳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政治文化成果。他曾兩次派遣大臣赴唐廷求婚,于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松贊干布還從唐朝引入造酒、碾磨、紙墨等生產技術,遣貴族子弟到長安學習詩書,聘漢族文人入蕃代典表疏,與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保持了極為友好的關系。唐高宗封松贊干布為“附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晉封為“賓王”。松贊干布奠定了吐蕃與唐朝二百余年頻繁往來的“甥舅親誼”。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攜帶繡花錦緞數萬匹,工技書箱多種和一應使用器物入蕃,嫁吐蕃王赤德祖贊。后經“長慶會盟”,唐蕃關系更進一步。

1271年,蒙古汗政權定國號為元,并于1279年統一全中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政權,西藏成為中國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個行政區域。1260年,元朝皇帝忽必烈即蒙古汗王位后,封貢嘎堅贊的侄子、薩迦派法王八思巴為國師。1368年明朝建立后,采取了普遍封賜的政策,對具有政治實力的地方諸教派首領均賜加以“王”、“法王”、“灌頂國師”等名號;王位的繼承必須經皇帝批準,遣使冊封。這時,達賴喇嘛和班禪喇嘛兩大活佛系統所屬的格魯派興起,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向明廷入貢,獲得明朝中央封賜的“朵兒只唱”名號。明朝中央對西藏地方的治理,沿襲了元朝的辦法,先后設置烏思藏、朵甘兩個“衛指揮使司”和“俄力思軍民元帥府”,分別管理前后藏、昌都和阿里地區的軍政事務。1644年清朝取代明朝,對西藏的治理更加嚴密,使中央政府在西藏行使主權管轄的施政進一步制度化、法律化。清順治皇帝數次邀請五世達賴進京,1652年,五世達賴進京入見。1653年,順治皇帝頒賜金冊、金印,敕封五世達賴,正式確定了達賴喇嘛的封號。1713年,康熙皇帝冊封五世班禪羅桑益西為“班禪額爾德尼”,正式確定了班禪喇嘛的名號。自此,達賴喇嘛在拉薩統治西藏的大部分地區,班禪額爾德尼在日喀則統治西藏的另一部分地區。1727年,清朝設立駐藏大臣,代表中央監督西藏地方行政.而后又實行金瓶掣簽制度,清朝中央政府對西藏管理更加合理化。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根據西藏的歷史和現實情況,決定采取和平解放的方針。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系列問題達成協議,簽訂了“十七條協議”。1954年,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聯袂赴北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這次會議上,達賴喇嘛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班禪額爾德尼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1956年,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達賴喇嘛就任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1959年,西藏地方政府多數噶倫和上層反動集團全面發動了旨在分裂祖國、維護封建農奴制、反對民主改革的武裝叛亂。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駐西藏的人民解放軍堅決平息了叛亂。總理命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職權。與此同時,中央人民政府順應西藏人民的意愿,在西藏進行了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百萬農奴和奴隸翻身解放,不再被作為農奴主的個人財產加以買賣、轉讓、交換、抵債,不再被農奴主強迫勞動,從此獲得了人身自由,成為新社會的主人。又經過幾年的穩定發展,1965年正式成立了西藏自治區。

從那時起,拉薩就時不時地出現一些要求獨立的呼聲,甚至一些騷亂。綜觀整個西藏歷史,我們會覺得這一切非常正常。西藏雖然在領土和法理上已經完全屬于了中國領土,但其文化還有相對的獨立性,民族認同感還需進一步加強。換句話說,西藏仍然走在融入中華大家庭的路上。這條路上會有一些荊棘,會有些一些障礙,但我相信,以我們寬宏包容的中華文明必定能與西藏文化融為一體,不分彼此。藏族同胞在中華大家庭里也不會感到隔膜、陌生。青藏鐵路的通車必然加速了這一進程。

其實,我們不妨做個大膽假設,西藏如果真的獨立,對藏民是利多還是弊多呢?其實答案非常明顯。一旦西藏成為獨立的國家,它就非常遺憾地是一個純粹的內陸國家,沒有出海口。在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時代,這是致命的硬傷。更可怕的是,它夾在兩個大國之間,北方是原來的母國—中國,必然關系緊張,而南方是印度,將會因藏南的領土問題而劍拔弩張(就是那個麥克馬洪線)。

查看全文

西藏民俗文化論文

西藏,這個聳立于地球之巔、平均海拔4000余米的雪域高原,以其恢宏的氣勢傲然于世。千百年來,生活于這塊高天厚土神奇大地上的藏門珞各族人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西藏文化。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厚重的文化內蘊和特有的高原風采深受世人的矚目和關注。

民俗是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們共同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習俗慣制,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的活動方式。顯然,民俗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

民俗文化產生的歷史十分久遠。人類要生存,離不開基本的物質生產活動,衣、食、住、行的物質民俗行為便與人類的活動相伴相生。人類要繁衍發展,離不開兩性交媾與生育,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至關重要,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婚、育習俗。其他諸如信仰、禮儀、節日、游藝等精神民俗也都是在人的活動過程中逐漸出現和形成的。可以說,自從有了人的活動,便有了文化的創造,也就有了民俗活動形式。民俗文化是人類文化中最古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

民俗文化一般分為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和精神民俗幾大類別。物質民俗指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產生活方式及相關的習俗禮儀;社會民俗包含家族村社、婚喪嫁娶及人生禮儀等相關內容;精神民俗則以信仰、節日、民間文學和游藝為其代表。西藏民俗文化囊括和涵蓋著人類民俗文化的一切領域和方面,同時,又自成體系,內容極為豐富,具有濃郁的民族與地域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查看全文

西藏民俗文化探究論文

西藏,這個聳立于地球之巔、平均海拔4000余米的雪域高原,以其恢宏的氣勢傲然于世。千百年來,生活于這塊高天厚土神奇大地上的藏門珞各族人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西藏文化。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厚重的文化內蘊和特有的高原風采深受世人的矚目和關注。

民俗是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們共同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習俗慣制,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的活動方式。顯然,民俗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

民俗文化產生的歷史十分久遠。人類要生存,離不開基本的物質生產活動,衣、食、住、行的物質民俗行為便與人類的活動相伴相生。人類要繁衍發展,離不開兩性交媾與生育,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至關重要,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婚、育習俗。其他諸如信仰、禮儀、節日、游藝等精神民俗也都是在人的活動過程中逐漸出現和形成的。可以說,自從有了人的活動,便有了文化的創造,也就有了民俗活動形式。民俗文化是人類文化中最古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

民俗文化一般分為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和精神民俗幾大類別。物質民俗指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產生活方式及相關的習俗禮儀;社會民俗包含家族村社、婚喪嫁娶及人生禮儀等相關內容;精神民俗則以信仰、節日、民間文學和游藝為其代表。西藏民俗文化囊括和涵蓋著人類民俗文化的一切領域和方面,同時,又自成體系,內容極為豐富,具有濃郁的民族與地域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查看全文

西藏民間藝術擦擦深究

在通向拉薩的路上經常會見到一些小泥佛、小泥塔,人們稱之為“擦擦”或“善業泥”。這是千百年來,流傳在蒙藏民間的一種藝術作品,也是蒙藏地區所特有的一種民間文化藝術表現樣式。擦擦通常用泥土做成,或在泥土中摻入一些骨灰、藥物等再以特制的模具脫制而成。擦擦的形狀有扁形、圓形和半圓形等,大小不一。其造型內容有佛塔、經咒以及各種佛、菩薩造像等。擦擦傳入中國后,逐漸遍布西藏和青海、四川、甘肅藏區以及部分內蒙、新疆和中原地區。

一、擦擦傳入西藏的時間

擦擦起源于古印度。意大利學者杜齊在《西藏考古》中說到:“擦擦起源于印度古代及中世紀中部和北部方言中的一個詞匯,與塔有密切關系。”“在塔內存放擦擦的習俗起源于印度的石板塔肚存放圣物的風俗習慣。”[1]一些傳統學者認為佛塔意為“佛身”,只有佛塔內裝入擦擦等物件后才具有意義。這表明,擦擦的產生和作用與宗教信仰相關。擦擦傳入西藏的時間說法不一。有專家認為是在公元10至11世紀傳入的。這一時期的擦擦作品主要出于古格王朝所在地阿里扎達。841年,吐蕃第42代贊普朗達瑪被刺死,吐蕃王朝走向崩潰,致使西藏長期處于分裂割據狀態。郎達瑪的重孫吉德尼瑪袞逃往阿里西部地區,與當地頭人的女兒成婚。其孫子頌埃來到古格,成為阿里古格王。古格王朝統治有數百年,滅亡于1730年,前后傳承了16代。古格王頌埃崇佛,先后派人赴印度學習,并請印僧來藏翻譯顯密經論,仿照桑那寺建立了托林寺。1043年,印度僧人阿底峽來到阿里地區,使阿里一時成為全西藏矚目之地[2]。因此,有些藏學家認為擦擦傳入西藏與阿底峽有直接關系。從現今托林寺成片的佛塔遺址和塔中數以萬計的擦擦,可想象當時的壯觀場景。這些遺跡為擦擦于10—11世紀之前就存在于西藏提供了依據。然而,1996年新疆都蘭縣發掘了一批吐蕃古墓,出土文物除有大量絲綢綾絹、鐵銅器外,還有泥制擦擦。這些擦擦分為佛塔和佛像兩大類,有的造像風格與古格相同,并且有梵文經咒。這些擦擦的年代上限為唐代中晚期[3]。這說明,吐蕃統治西域時期已經有了擦擦,并且傳播到了西域,由此可以推斷擦擦傳入西藏的時間應在8世紀中期左右。至于有人認為擦擦是公元4世紀隨佛教一起傳入西藏的或是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時期傳入西藏的,但由于缺乏考古發掘佐證,目前只能是猜測。

二、西藏擦擦的發展史

依據上述考古資料,西藏擦擦從傳入到現在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程中,擦擦是伴隨著西藏歷史的興衰和西藏民族民間藝術的不斷成熟走過來的。筆者將其暫且劃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一)公元8-9世紀為傳入時期

查看全文

西藏中職德育教育研究

一、西藏中職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師資力量有待加強。西藏是高原地區,自然環境比較惡劣。盡管國家和政府給了很多優惠政策來吸引人才,但人才還是不愿意到這里來,從而導致西藏中等職業教育的師資力量薄弱。2.工作方法有待改進。比如把德育等同于課堂灌輸,直接將德育異化為“智育的附屬”,把德育課當成考試課,以為考個高分就是德育好,疏于對學生開展相關的德育活動等等,忽視了德育的滲透性。這樣做最為明顯的后果就是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有效疏導。

二、西藏中職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

1.加強領導,有針對性地做好德育工作。西藏職業院校在德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從領導層到一線教師對德育的重視程度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因此,做好這一工作的首要舉措,應是加強對德育工作的領導,提高重視程度。在學校內部,必須加強對德育重要性及其作用的學習和教育,建立德育教育機制,如黨委統一組織領導、行政具體負責、教師具體實施的德育機制,來確保德育師資的充足、德育資源的配備和德育活動的開展,從而提升職業院校內部的德育氛圍與效果。人們對德育的認識提高了,學生整體道德素質得到提升,對于促進整個社會,包括在學校、家庭、社會等形成一個良好的德育氛圍,肯定是大有裨益的。2.改革德育方法,提升德育效果。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良好德育效果的取得是一個多方面共同努力、共同施策的結果。而從學情實際出發,基于西藏地方職教特點與院校特色,相關德育方法的采取也會產生深刻的影響。如針對部分學生德育意識不強,以為德育就是不出大的方向性問題,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等的簡單化、片面化認知。首先采取的方法應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又如部分來自偏遠牧區的高職學生在進入城市高職院校之初,存在著嚴重的自卑、內向、多疑等心理問題,學校就應通過心理輔導、心理咨詢等心理干預體系,來幫助學生建立面向新的學習生活的正確的心理認知。與之同時,結合西藏的歷史發展、文化傳統,尤其是和平解放以來的社會發展實踐,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歷史觀;結合思想品德課、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四觀兩論”鄉土教育等,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等,也都是必須的。3.創新德育載體,提升德育能力。在德育教育中提倡創新精神,就是要依靠強烈的進取精神和勇于開拓的思維意識,找尋解決問題的新方式、新方法等。例如,近年來,西藏的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之產生的新事物、新思想等對在傳統生活氛圍下成長起來的學生的思想認知產生了較大的沖擊。對此新情況,就應借助新的載體,如家長論壇、名人講座、參觀實踐、演講交流等,來幫助學生進行認知疏導,教給他們合理處理生活中遇到的相關沖突的策略、方法等。具體措施如結合藏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來構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充分利用具有教育功能的基礎設施來創建極具針對性的德育活動基地,組織開展各類志愿者活動等,都會因學生的身處其中與切身參與,影響到學生的積極認知,從而真切提高職業院校的德育能力。

總之,關注德育就是關注學生作為“人”的全面發展。在西藏職教的德育實踐中,無論是課堂教學的主動滲透與課外活動的有意延伸,還是日常生活的熏陶感染和社會實踐的鍛煉成長,都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努力奮進,展望未來,一定會到達德育工作的美好春天,培育出更多的適應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李瑜 單位:西藏林芝市職業技術學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