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程序法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1 10:29: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行政程序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行政程序法

行政程序法

第一章,行政程序與訴訟程序。筆者首先分析了行政程序的定義,認為行政程序是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的程序,在現代社會具有雙層含義,包括技術層面的行政程序和制約行政權力層面的行政程序。其次,對行政程序與訴訟程序作了比較研究,指出二者的異同及行政程序對訴訟程序的吸收、借鑒。提出行政程序不能完全司法化,只能結合行政程序自身的特點,適當吸收司法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司法化。

第二章,行政程序法的基礎理論。筆者從批駁“程序法等于訴訟法”的觀點入手,闡述了行政程序法的概念、淵源和功能。行政程序法作為程序法的一種,是指規范行政機關和相對人在行政程序中的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中,又以行政機關的程序義務為規范的重點,主要規定了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所應履行的程序義務。行政程序法的淵源包括憲法、行政程序法典、單行行政程序法律和程序與實體規范并存的單行法律文件。在現代社會,行政程序法具有以下三項功能:保證實體法正確實施、行政程序公正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行政效率。

第三章,行政程序法的歷史發展。筆者分析了行政程序法產生的理論基礎、現實條件和行政程序法發展的三個階段,認為行政程序法的產生以法治理論、權力制約理論

、人的主體性理論和程序正義理論為理論基礎,而行政權力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擴張帶來的制約行政權力、提高行政效率的現實需要直接促使了行政程序法的出臺。行政程序法的產生,是20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以及法律文化深刻變革的綜合產物。行政程序法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奧地利為代表,立法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行政效率;第二階段以美國和德國為代表,這一階段較之第一階段,更強調對公民權利的保護;第三階段以日本為代表,仍以促進行政的公開、透明,保護公民權利為主要內容,但立法的重心由歐美轉移至亞洲。筆者最后概況總結了中國行政程序立法發展的三個階段及相應的特點。

第四章,行政程序法的目標模式和體例模式。關于目標模式,筆者明確了目標模式的劃分標準,指出目標模式的劃分具有相對性,并對權利模式與效率模式進行了比較研究,提出中國未來行政程序法應該選擇權利效率并重模式。關于體例模式,筆者明確了體例模式的劃分標準,分析了分散規定式和統一法典式兩種體例模式各自的優缺點,提出中國未來行政程序立法應選擇統一法典式,但目前制定統一行政程序法典的時機尚未成熟,可以先在行政許可法、行政強制執行法中規定相應的行政程序,同時著手制定行政程序法的準備工作,等到時機成熟,不再制定單行的行政程序法律,轉入制定統一的行政程序法典。

第五章,行政程序法的適用范圍、基本內容和立法架構。關于適用范圍,筆者分析了適用范圍的規定方式,適用行政程序法的主體和事項。關于基本內容,筆者指出行政程序法與行政法法典化的關系,認為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內容可從三個方面界定:1、是否包括實體法;2、是否包括內部行政程序;3、是否包括行政復議程序。關于立法架構,筆者分析了程序與實體并存型行政程序法的立法架構和行政程序法程序性規定的立法架構,并對我國未來行政程序法的立法架構作出設想。

查看全文

行政程序和行政程序法研究論文

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在中國這一傳統的“重實體、輕程序”(指法學意義上的程序,即法律程序)的東方大國逐漸形成了一股“程序熱”的研究浪潮。

在這場程序熱浪潮中,行政法學界也不甘寂寞,不甘人后。為了行政程序法的早日出臺,眾多專家學者撰文為行政程序和行政程序法典化鼓而呼,有的學者發出“依法行政即依行政程序法行”的吶喊,有的學者奏起了“行政程序法是中國行政法制現代化的基礎”的號角,行政法學界上上下下對行政程序和行政程序法進行了多方面、多層次的研究和思考。

一、關于行政程序含義的討論

有行政行為就有行政程序,但什么是行政程序目前尚未形成一個為各國行政法學界共同接受的概念。實際上也很難形成一個各國普遍適用的行政程序概念,這主要是因為各國法律傳統、行政法基本觀念的差異以及各國行政程序法調整范圍的不同。

國內在一個相當長時間內,行政程序法被行政訴訟法的光芒所遮蔽,學術界對于行政程序的研究一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1986年《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頒布,開始引起人們對行政程序的關注。1989年《行政訴訟法》的制定吸引了更多學者投入到行政程序理論研究的行列中,學者們在介紹和研究歐美行政程序理論的同時也紛紛開始構建中國的行政程序理論體系,其中對行政程序的含義之爭成為行政程序研究中的第一個爭論點。

迄今為止對行政程序的含義之爭在我國主要形成了兩種代表性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體的活動程序,即行政主體采取行政行為的步驟、方式、次序”。行政程序行為的主體必須是行政機關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和個人,行政相對人不能成為行政程序行為的主體,行政相對人的行政程序至多只是引起行政程序開始、終止或終止的一個前提條件。類似觀點再如“行政程序是行政主體作成,變更或消滅有效行政行為所必須遵守的,由互相銜接的先后階段所組成的法律程序。”

查看全文

行政程序法程序原則論文

一、作為一項原則的程序中立

程序中立作為程序正義對法律程序的一項基本要求幾乎是顯而易見的。如果程序不是中立的,例如程序制度對一方當事人有利而對另一方當事人不利,或決定制作者偏袒一方當事人,都會使人產生一種感受:即程序沒有給予所有的人以平等的對待。程序中立的核心價值就在于,承認所有的程序參與者是具有同樣價值和值得尊重的平等的道德主體,因此必須給予他們同等對待,否則就意味著存在偏私。

程序中立在制度上最主要的是要求有一個不偏不倚的決定制作者,這一點在現代法治社會中已被普遍認同。聯合國于1996年通過的《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明確承認在刑事訴訟和大多數民事訴訟中,當事人應當享受接受一個由“合格的、獨立的、不偏不倚的”裁判主體進行裁判的權利。[1]美洲國家于1969年通過的《美洲人權公約》對此也作了規定,要求主持司法性程序的主體必須是獨立公正的。

[2]于1950年制定的《歐洲保護人權與基本自由公約》也要求,操作法律程序的主體應當是獨立的和公正的,[3]但是對于其是否必須“合格”則沒有作出規定。

程序中立的上述要求也為許多國家的憲法所承認。美國憲法修正案第5條以及第14條所確立的“正當程序”包含了程序操作主體必須獨立、公正這一要求,加拿大的《權利與自由憲章》第11條要求所有刑事案件的被告都有權獲得“由獨立而公正的裁判者主持的審訊”,以保障所謂“基本的正義”。我國1982年憲法也明確規定,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任何其他機關、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人民法院必須獨立公正地審理案件。可以說,程序中立的要求在我國憲法中已有了明確的規定。最近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對程序中立的要求又進一步作了具體的規定。

程序中立的要求自然也為各種程序法所規定或確認。幾個世紀以來作為西方法律程序基本原則的“自然正義”,一直將公正、獨立的裁判者作為其一項最基本的要求,即任何人不得作為其自己案件的法官。這一要求的實質就是為了保障程序主持者和裁判者的中立性。霍德森法官(LordHodson)在“里奇訴鮑爾溫(RidgeV,Baldwin)一案中辯稱:”自然公正有三點無可爭辯的特征:第一,有權向不偏聽偏信的裁判所陳述案情;第二,有權知道被控的事由(事實和理由);

查看全文

行政程序法思考

正當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把公正程序比喻為“切蛋糕”的規則。蛋糕是權利和利益的象征,對于負責分配蛋糕的人來說,如果程序性規則允許他在為別人分蛋糕時可以不加限制地為自己留一塊,那么他很大可能會盡量少地分給別人,而留給自己盡可能多的份額;如果程序性規則規定只有在把蛋糕均等地分配給其他人之后,切蛋糕的人才能最后領取到自己的,那么他就會盡最大的努力盡可能地平均分配蛋糕。由此可以看出,程序性規則對于實現實體權利是無比重要的。

在我們越來越注重自己的合法權益是否受到保障的現在,程序法和實體法律一樣,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公民與政府的博弈之中,對處于弱勢地位的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的保護來說,程序法更是必不可少。程序合法、程序正當,也成為檢驗一個行政行為的重要標準。而行政程序法是實現憲法價值的技術性法律。在固有的憲法性制度框架內,我們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獲得行政立法的“裁量”空間,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中國現代行政法所面臨的處境是,曾以時間先后的線性特征出現于西方社會中的行政法問題,今天則同時以平面特征出現在當下中國社會之中,致使中國現代行政法陷入窘境。”中國現代行政法起步時間短,但是卻要面臨本不是初始階段所要面臨的各種問題,法律之于現實的滯后性,在行政程序法方面尤其表現得淋漓盡致。對于中國復雜的現實情況來說,在行政程序立法方面,我們要解決的困難更多更棘手,我們需要發揮更大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我們的發展情況不同于以往各個國家在同時間段的狀態,因此,我們需要以自己的發展特色為中心,從自身出發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

首先,現代社會的復雜性體現在行政程序法的多元功能上,它可能不純粹是一種權利防御行政權侵害的程序性機制,更應該是積極保護行政相對人請求權實現的制度。如果只是第一種功能,則只需要程式化的規定一系列限制行政權的條文,把行政行為和實現行政行為的過程放入法律的約束里即可,而若要進一步積極地保護行政相對人的請求權,而不是消極地等權利受到侵害才采取行動,則需要行政程序法的制定兼顧更多的方面。把重心放在行政過程之中,在國家–市場–社會的互動之間完成行政任務。

其次,由于中國地大物博,各地的情況差異性也特別明顯,在制定法律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到這個方面。我們制定法律的經驗一直都是先在地方找試點,在試點的實施情況中總結經驗,最后再在國家層面上制定適用于所有地方的統一規定。因此,莫于川曾說過“在法定權限和程序的制度框架之內,由地方局部試點積累經驗加以完善再到全國范圍內予以推行,可以說是法律制度創新的最佳路徑選擇。”行政程序法的制定仍然可以采用這種方法,從地方的立法實踐中總結出經驗,進而推動更多的行政程序地方立法實踐,最后在適當的時機向全國推廣。

再次,行政程序法需要發展出一種行政內部自我監督機制來保障行政程序法的實施。由于社會對政府的天然的信任程度較低,經驗告訴我們,內部監督往往淪為內部不監督,無法發揮實質性作用,可是由于內部行政行為的特殊性,我們仍然需要一個有效的內部監督體制,這就需要我們在涉及該問題時需要進一步創新,力圖使內部監督切實產生應有的作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們要改變自己傳統觀念里的非法治理念,尊重并支持行政程序中的法治理念,繼而使我們能夠接受行政程序,而不致于引起觀念沖突。非法治觀念的摒棄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它需要我們潛移默化,用文化的力量來改變,最后逐漸消除人們心中抵制法治的觀念。我們要逐漸增強人們對法律的信賴,只有當人們自覺地接受一部法律,進而用其指導自己的生活,并內化為行動自覺性,這部法律才能稱之為成功,法律的真正目的不是為了懲罰違背者,而是為了成為一種全社會的信仰。對于行政程序法來說更是如此,它介于行政權和公民權利之間,防御更容易傷害公民權利的行政權,對于其法治要求來說相對更高,因為它所要防御的“敵人”很強大。

中國需要一部統一的“行政程序法”,這已經是許多人的共識,然而,從各國的實踐經驗來看,這項工作是很復雜也很艱難的,再加上中國特殊的發展情況,使這項工作顯得更為艱難。但是,即使是困難重重,我們也不能放棄為制定“行政程序法”而作出更多的努力。

查看全文

法律程序與行政程序角度考察論文

內容提要:文章通過對正當程序自二十世紀70以來的發展所進行的簡要考察,試圖解釋在不斷變動的正當程序實踐背后某種不變的價值。以此為思路,文章提出了“最低限度公正”之概念并運用這一概念對我國行政程序立法中的公平與效率之爭進行另一種角度的思考。

主題詞:正當程序,尊嚴本位,最低限度公正,行政程序法

一、序論

正當法律程序(dueprocessoflaw),更為準確地說應為“正當法律過程”,1是美國憲法修正案所確立的一項極為重要的法律制度,但對于什么是正當法律過程、正當法律過程在制度上應當具備哪些要件等問題在理論和實踐中都不甚明了。從法院適用正當程序條款的實際情況看,該條款具有一定的“彈性”,但不論是法院還是學界都認為,這種“彈性”只有在確立了一種穩固的、包含價值導向的基礎作為原則性要求時,才能具有合理性,才能限制恣意。缺乏某種原則的“彈性”并不是靈活性,而不過是恣意或反復無常的代名詞。2因此,對正當法律過程的考察,必須將其基本原則與精神作為重點。

就正當法律過程條款適用的理論實踐來看,正當法律程序條款實質上對政府的活動施加了兩方面的限制,即“程序的正當過程”(proceduraldueprocess)和“實體的正當過程”(substantivedueprocess)。實體的正當過程指當政府剝奪公民的生命、自由或財產時,必須提供充分的理由以證明其行為的必要性。換言之,實體性正當過程要求政府必須為其行為提供正當化的理由。實體性正當過程主要被法院運用于對立法之合憲性的審查。3關于實體性正當過程,理論上仍然存在爭議。4程序性正當過程是指包括行政機關在內的國家機關在作出決定剝奪公民的生命、自由或財產時,必須遵循正當的法律程序。換言之,程序的正當過程對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的活動施加了最基本的程序性要求,即行政過程在程序上必須滿足最低限度的公平。

本文試圖從行政程序角度對程序性正當程序適用中的最新發展進行考察,提出“最低限度的公正”是正當程序的核心要求。以此為背景,筆者將對我國行政程序立法中價值模式問題進行探討。

查看全文

行政法制程序化與行政程序法制化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行政法制程序化與行政程序法制化是中國行政法制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它首先表現為統一的法典的制定與實施。行政程序法是中國行政法制現代化的基石。其理論基礎就是通過程序實現正義,亦即程序正義論;在中國,則是具體表現為依法行政原則。依法行政實際上是依程序法行政,亦即通過行政程序,實現行政正義。中國行政程序立法應選擇以權利模式為主兼顧效率的模式。

[關鍵詞]行政法制行政程序程序正義

所謂行政法制的程序化與行政程序的法制化,實質上是指如何在相互抵觸的各種行政規范中進行最佳選擇,并使這種選擇的決定具有正當性和約束性的問題。從現象上來看,它將表現為行政程序法規范的增加,各種行政程序要件的完備以及行政程序法律意識的增強與完善,其具體表現則為統一的行政程序法典的制定與實施。它實際上也是解決中國行政法制的現代化問題。這一方面是中國社會現實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理論研究的促進。而中國行政法制現代化的具體操作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則是兩者的必然結合。

一、行政程序法是中國行政法制現代化的基石公正合理的程序是中國法律現代化的基石。只有具備公正合理程序要件的法制才能協調運行。合理公正的程序一方面限制了行政官員的肆意和專斷,維持了法律的穩定性和自我完整性,另一方面卻給自由選擇了一個適當的空間,使法律系統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適應力。

在中國邁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價值中立、操作性強的程序對目前經濟改革中出現的秩序混亂、制度不力的現象是一劑良藥,也是中國現實實現法治主導的最佳選擇。由于程序具有開放的結果和緊束的過程;隨著程序的展開,參加者越來越受到“程序上的過去”的拘束,而制度化的契機也由此形成。程序開始于高度不確定的狀態,但其結果卻使程序參加者難以抵制,形成一種高度確定化的效應。因此,如果我們要實現有節度的自由、有組織的民主、有保障的人權、有制約的權威、有進取的保守這樣一種社會狀態的話,那么,程序法可以作為其制度化最重要的基石。從這個角度出發,可以看出,行政法制的程序化與行政程序的法制化是中國行政法制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從西方國家行政改革的經驗可知,程序問題也是行政改革的重要目標。西方行政改革的目標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內容,即:預算、結構、程序和職業公務員與政治領導的關系。行政程序改革強調的是提高行政管理責任和對行政行為的監督。許多行政改革都既可看成是結構性的,又可看成是程序性的。與預算改革、特別是與程序改革類似,一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行政程序改革往往是縮減行政程序。這可以在減少政府干預國家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改革中可以看到,在組織內部則可以減少文字工作等繁瑣程序。改革行政程序的目的之一就是廢除那些繁瑣拖拉和高成本代價的程序,以利于政治領導的快速決策。當然,這只是對具有完善行政程序制度的西方國家而言。對于行政程序意識普遍缺乏的中國來說,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和健全行政程序制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吸收一切成功的經驗,同時避免走別人走過的彎路。具體而言,我們在行政程序建設過程中,首先要注意建立完善的行政程序制度要件,同時要注意行政程序的繁簡適度,在公平的前提下達到效率的目的。

查看全文

行政程序法立法模式論文

法治國家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是依法行政,而依法行政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是行政主體行使職權在程序上有法可依,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遵循和符合體現公開、公正、公平的正當法律程序。

我國已經通過憲法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所面臨的一項非常重要、非常艱巨的任務即是健全和完善行政程序法。怎樣完成這一任務,我們首先面臨的是立法模式選擇:是制定統一的行政程序法典,還是分別制定單行法?如制定統一的行政程序法典,調整范圍如何確定:是否包括抽象行政行為程序,是否包括內部行政行為程序,是否包括行政救濟程序,是否包括行政法的有關實體原則和規則?此外,如制定統一的行政程序法典,其性質如何確定,是欲使之成為一部“基本法”(其他有關行政程序的法律與本法不一致的,均以本法為準),還是欲使之成為一部“普通法”(本法之前或之后制定的有關行政程序的單行法律可作為“特別法”而在效力上優于本法),是欲使之成為一部“綱要式”或“通則式”的法律(需依靠其他具體法律實施),還是欲使之成為一部具有“可直接操作性”的“規則式”法律?

對于上述問題,我們已經爭論了好幾年,現在是必須作出抉擇的時候了。否則,我們將耽誤建設法治國家的進程。下面筆者就這些問題談一點個人的看法:統一立法還是分別立法。筆者一直主張制定統一的行政程序法典,筆者認為,制定統一行政程序法典至少在下述方面優于分別制定單行法:其一,有利于行政程序法制的統一,以避免分別立法可能導致的法律間的相互不一致、相互矛盾、相互沖突,以及由此引起的對行政相對人的不公正:相同情況不同對待,或不同情況相同對待;其二,有利于行政程序法制的系統化,以避免分別制定單行法必然導致的法制在一定時期內的殘缺、漏洞(在某些領域、某些事項上有法可依,在其他相關領域、相關事項上卻無法可循),以及由這種法制殘缺、法制漏洞引起的執法主體的濫用權力和腐敗;其三,有利于立法成本的節約,以避免單獨分別立法(在很多方面,很大程度上是重復立法,因為大量行政行為的程序是相同,或者說是應該相同的,如告知、聽取相對人陳述、申辯、回避、授權、委托等)導致人力、物力、財力的大量浪費;其四,有利于國人,特別是公職人員程序法意識的提高。制定一部統一的行政程序法典不僅可為政府,為所有行政主體實施公法行為提供統一的、規范化的、標準的“操作規則”,以防止濫權和腐敗,同時也將為全體國人提供一部系統的行政法治教材,全體國人可從中受到較系統、較深入的現代行政法治教育,顯然,這種教育功能是個別的單行法難以企及的。

當然,行政程序的統一立法并不完全排除有關行政事項的單獨專門立法,如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行政強制法、行政法規和規章制定程序法、行政復議法等。統一的行政程序法典只規定各種不同行政行為的共同的和一般的行政程序,對于特定行政行為的特別程序,還需要通過專門的單行行政程序法或集實體規范和程序規范為一體的行政管理法規定。

統一行政程序法典是否應規定行政行為實體規則。目前學界和實務界的大多數人對于我國應制定統一行政程序法典已基本達成共識,并已開始擬制法典試擬稿。但對于該法調整的范圍和應包括的內容卻仍存在著較大,甚至是很大的爭議,其中之一即是統一行政程序法典是否應規定行政行為的有關實體規則。筆者屬主張應規定實體規則之列。之所以如此主張,理由有三:其一,行政法由于調整范圍廣泛,各類行政法律關系差別很大,故在實體規范上很難制定或編篡成統一法典。但是行政法的有關基本原則,如依法行政原則、比例原則、誠信和信賴保護原則等,有關一般規則,如行政行為的效力、成立、生效、合法的條件、撤銷、無效、廢止的條件和法律后果等,均普遍適用于各領域的各類行政行為。為使這些原則、規則在所有行政領域和所有行政行為中得到遵循,在統一的行政程序法典中加以規定是非常必要的;其二,行政法的上述實體基本原則與程序基本原則,如公開原則、參與原則、回避原則、聽取相對人的意見原則、不單方接觸原則、職能分離原則等,是緊密聯系的,行政行為的一般實體規則,如效力、生效、失效的條件、法律后果等,與行政行為的開始、進行、終止等程序規則是緊密聯系的,將此二者規定在一起顯然有利于對行政行為的統一規范。如將二者分割,將那些具有實體性的基本原則、規則分散規定于各種不同的單行法中,其對行政行為規范的效果肯定要差很多;其三,現代行政程序立法,在程序法典中規定有關實體規則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如德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日本、韓國、我國的臺灣、澳門地區,均在行政程序法典中規定了相關的實體問題。

行政程序法典是否應調整內部行政行為。許多學者認為,行政法是調整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關系,即外部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系統,故行政程序法只調整、規范外部行政行為的程序,而不調整、規范內部行政行為的程序。但是,我們考察國外、境外的行政程序法律文件,發現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不要說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存在著調整和規范內部行政行為程序的單行法律、法規,就是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行政程序法典,同樣也有規定內部行政行為程序內容的。筆者主張我國行政程序法典應適當規范內部行政行為的程序。理由如下:其一,有些內部行政行為雖然不直接影響行政相對人的權益,但間接影響其權益,有時甚至影響甚巨,如授權、委托、、公務協助等。因此,行政程序法典對這類內部行政行為應與外部行政行為一道規范;其二,有些內部行政行為雖然不影響行政相對人的權益,但對公務員或其他公職人員的權益影響甚巨,如行政處分,包括對其人身權、財產權進行一定限制,以及開除公職等,對這類內部行政行為,行政程序法典應規定最低限度的程序制約,如要求遵守正當程序原則等;其三,內外行政程序有時很難區分,如審批許可程序,在同一個行政行為中,可能內外程序交織,行政程序法對之規范,自然應統一規范,而不應(實際也不可能)對二者加以區分,只規定純外部程序而不規定內部程序。當然,在很多情況下,內外行政行為還是可以區分和應該區分的,行政程序法主要應規范外部行政行為的程序,內部行政行為程序則主要應由專門的內部行政法律文件規范。

查看全文

專利行政執法與司法程序研究

摘要:目前,我國對于專利行政執法和保護使用的是雙軌機制,有效的推動我國經濟技術的發展,并對司法和行政資源的合理分配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實際操作中,雙規機制不僅僅結合我國基本國情,還提高了專利執法效率。然而,隨著時展的需求,要求專利行政執法和司法程序更加緊密的結合。以下將對此加以分析,以期望更好的保護專利擁有者的合法權利。

關鍵詞:專利行政執法;司法程序;銜接

一、專利行政執法和司法程序結合的基本原則

首先,相互協調、相互配合。只有確保兩者的協調性,才能最大程度發揮人民法院和專利管理單位基本職責,并提升工作效率;其次,依照有關規定實施監督的原則。司法程序可以有效監督、糾正專利行政執法中出現的問題,以此才能保證專利保護更為高效、便捷;再次,一致性原則。專利行政執法和司法程序應當保持一致,只有使用相同的參照,才能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最后,正確引導的原則。可以引導專利擁有人使用正確的救濟方式,防止因為他人盜用導致的損失等。

二、分析專利行政執法和司法程序的銜接方式

(一)制度方面的銜接。首先,針對協調制度方面,主要涵蓋了三點內容。分別是:第一,行政案件審查過程中和司法審查的協調制度。當侵權案件出現時需要分別向兩者進行審查申請,不管是哪一個先申請,行政執法單位都需要依法對侵權事務進行查封、扣押等強制性對策;第二,行政執法完成之后方可進行司法保護。在同一案件審理過程中,只有當行政執法所有程序操作完成之后,權利者才能進行司法保護申請,不管行政執法是否存在問題,人民法院都必須予以受理。根據民事制裁要求,依法處理。人民法院在審理專利侵權案件過程中,倘若發現專利管理單位并沒有根據要求予以處罰,就可以根據民事通則有關要求作出制裁。全方位核查之后可以依照民法予以賠償。當專利侵權案件處理之后,人民法院可以對當事人員的訴訟請求進行全方位核查,并根據民法通則予以評判;第三,司法程序完成之后才可進行行政職責評判。針對同一個案件,司法程序審核完成之后,倘若人民法院最終判定其侵權行為不成立,那么當事人可以進行再次申請。倘若認定為侵權行為,那么當事人只能進行再次復查,并要求有關人員承擔應有責任。其次,針對事實和結果。基于相互確認的原則,專利行政執法和司法程序都是侵權案件的主導者,在對同一案件進行審理時使用的原則主要為:相互獨立、互不干涉、互不影響;行政行使權應當符合司法要求,以防止出現相矛盾的現象;注重資源節約,防止在同一問題上反復確認。此外,針對案件事實和結果的確認,主要涉及到的內容有:第一,人民法院在審理侵權案件中,不可以將行政執法結果作為最終結果,而是結合實際狀況和各自提供的證據,單獨予以判定;第二,針對當事人所提供的行政執法對侵權案件的審查判斷,或者侵權者所進行的審查判斷,用來驗證侵權者是否為主觀臆斷,司法程序審查時將不會再次進行此操作,直接予以肯定;第三,針對行政單位的審查報告、搜索、查詢、調查等資料,都可以作為直接證據予以認可。(二)機制方面的銜接。首先,劃分專利行政執法和司法審判的權利范圍。專利管理單位是法律行政實施的主體,然而其權限和司法單位存在矛盾,所以,要明確細分兩者權利范圍,并確定各自職責。因為專利法是一部特殊的法律,所以其具備公法的特點和私發的獨特性。在處理專利侵權案件時,就需要考慮其私法的特性。在處理專利民事問題的時候,帶有行政關系的案件主要有專利權不明確問題、專利申請沖突問題和專利侵權問題等。我國以前將專利申請權問題歸為專利管理單位優先處理,然而由于國際將專利權作為私權的影響,隨后改成權利所有人向專利單位和法院進行申請。其次,專利行政保護和司法程序的操作應當保持一致。專利行政執法和司法程序都是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所以,兩者在審查的時候需要保持一致,也就是說,其參考的標準、依據等都需要統一。以此才能確保最終審核結果的合理性。此外,還需要保證兩者的協調一致。也就是說,為了防止因為專利行政執法和司法程序保護力度上的不同,造成案件所有人的救濟差別,就需要確保協調的統一。以此才能有效解決各項問題,防止和打擊侵權案件的發生。最后,使用雙軌機制的銜接。作為解決糾紛的有效機制,雙軌機制不僅僅最大程度提高專利侵權案件的解決效率,還可以對最終結果予以公正,從而增強了專利權保護的法律效益。人民法院可以依法辦事,并以問題為中心點,為當事人處理各類問題,以此不僅僅加強了大眾對解決糾紛的意識和思想,還可以起到保護當事人的作用。

查看全文

現代行政程序法治行政作用研究論文

眾所周知,國家行政機關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組織、指揮、監督、協調和引導者的角色,因此,要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全社會的法治化,首先就必須將國家行政機關的管理活動置于憲法、法律的控制和約束之下,大力倡導和切實實行以政府平等守法及承擔法律責任為核心內容的法治行政。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以來,黨和國家在依法行政的口號下為推動我國行政管理活動的法治化做了大量工作,突出表現為在有關國家行政活動的立法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建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行政法體系,基本上改變了行政活動無法可依的狀況,而行政訴訟法和國家賠償法的頒布則奠定了政府法律責任及其追究制度的基礎。但是這些成績并不能說明我國行政管理活動的法治化已經達到令人滿意的水平,因為在立法上取得顯著成果的同時,行政執法和司法活動滯后,行政實踐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問題也得到充分暴露,普遍為人們所詬病。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前一階段行政法治建設在立法層次上過分偏重于規定各種靜態的行政制度,忽略和輕視通過現代行政程序對行政法的實施過程進行有效的動態調整,不能不說是一個值得引起高度重視的原因。筆者以為,下一階段我國行政法治建設除了對已經取得的成果繼續予以鞏固和深化外,應將重點轉向長期為人們忽視的現代行政程序的建設,在行政法的各個實施環節上建立各種行之有效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保障機制,以解決目前行政法治建設過程中存在的立法與法的實施相脫節的問題,消除我國行政管理法治化過程中的頭重腳輕現象。期望現代行政程序問題引起廣泛關注,并對我國行政法治的未來發展方向提出思考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一、行政法治必須依靠行政程序的保障和推動

程序,是指人們為完成某項任務或達到某個目標而預先設定好的方式、方法和步驟。程序在實際操作時表現為人的行為過程或者某種事物(如計算機)按照人的事先設計而運動的過程,但是程序與人的行為或者事物運動的自然過程是不同的。人與事物運動的自然過程是隨機的,而程序則是預先設計好的,無論實際運動過程是否出現,都不影響程序的存在。具有預定性是程序的基本特征,如果人的活動不是按照某種預定的方式、方法和步驟進行的,那么,這種活動即屬無程序的活動,盡管它也必然要表現為某種客觀過程。程序和依程序所做之事之間的關系是手段與目的關系。一般說來,達到某一目的的手段很少是唯一的,為達到同一目的,在多數情形下,可以通過不同途徑選擇多種手段,但這些手段對于實現目的所起到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有的手段有助于迅捷地實現目的;有的手段雖然對于實現目的所需的時間較長,但綜合成本較低,或者有利于維護和實現程序目標以外的其他目的或價值標準,如有利于實現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倫理道德、風序良俗或者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政治法律秩序等,在這種情況下,程序并非實現程序目標本身所需要的步驟,設定這種程序的目的旨在以效率換取某種價值的實現。由于程序具有預定性,所以程序的基本功能就是限制甚至取消當事人選擇目的實現之手段的自由,將實現目的手段規范化和標準化。

程序的預定者可以借助程序的功能達到以下目的:

1.限制程序義務人的主觀隨意性。由于程序的設置,當事人(程序義務人)沒有選擇行為手段的自由。當程序所預先確定的要件成就時,程序義務人必須按照程序的規定作出既定的行為,而無法利用手段選擇的自由隨意加速或者阻撓程序目標的實現。由于程序具有限制義務人主觀隨意性的特性,因而它常被用于規范程序義務人的行為,防止程序義務人濫用或越出他所擁有的權力或權利。

2.保證選擇效率最優的手段。當事人為實現某種目的所選擇的手段在效率上有高下優劣之分,這取決于當事的人知識、能力、經驗等。如經過總結、比較和篩選,事先運用程序將最具效率的手段固定下來普遍推行,則即便當事人的知識,能力和經驗有欠缺,也能保證選擇效率最佳的方案,多快好省地達到程序目標。

查看全文

行政程序法治化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我國法治建設步伐正在加緊推進,而依法行政作為我國目前法治建設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更為社會各界所關注,對于其在不斷的實施中所適用的程序則顯得更為關鍵和重要,因為只有正當的行政程序是行政法治的根本保障,程序合法、正當,才能更好的保障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而所謂正當的這就是行政程序法治化。對此,筆者想就行政程序法治化形式、內容等方面進行論述探索,希望引起社會各界加強對行政行為的監督,從而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在最大限度和最大范圍得到保障,盡快使行政程序法治化道路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和前進。

【關鍵詞】行政程序內容形式法治化

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調整人們行為、實行社會控制的基本手段,它的作用就是通過賦予社會關系參加者以一定權利并使其承擔相應義務的方式,使社會主體的行為納入一定的軌道和秩序中,這就產生了所謂的程序問題,即要求對人們的行為作出事先的程序安排和規定。其中,追求程序正義則是一個關鍵點,也是當代法學家所重視的。

隨著當前依法治國策略的不斷深入,依法行政也在不斷的實施中,而作為依法行政的重要過程——行政程序,則顯得更為重要和關鍵。行政程序,顧名思義,是指行政主體(主要是行政機關)行使行政管理職權的步驟、方式、順序及時限等,是規范行政權和體現法治形式合理的行為過程。它的種類很多:可以區分為基本程序和非基本程序;外部行政程序和內部行政程序;拘束行政程序和自由裁量行政程序,授益性行政行為程序與負擔行政行為程序等。

由于我國現如今是法治化道路,法治的核心是良法之治和法律至上。目前有人則只認為行政程序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法定性,這沒有充分認識到行政程序相對獨立價值,這是輕視程序、恣意行政的源頭。把行政程序納入法治建設軌道,與現代法治精神來整合和規范多樣化的行政程序,從而有效的實現行政目的,更好的保障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正當的行政程序是行政法治的根本保障,這就是行政程序法治化。

對于行政程序法治化,我們可以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進行闡述。其形式上表現為行政程序法也可以稱為行政法律制度,即規定行政行為方式與步驟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它不僅包括行政程序法典還有散見于其他法律法規和規章中的有關行政程序的法律規范;其內容則表現為首先是憲政環境下的行政法治,是司法監督下的行政法治,是授權和控權相統一的行政法治,是形式和實質相統一的行政法治,是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相統一的行政法治,是靜態意義和動態意義統一的行政法治。總之,其最終目的是使我國的行政權力引向良性運行發展的行政程序法治化這種目標模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