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征收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2 00:45: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行政征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行政征收

行政征收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對私有財產權的憲法確認和保護是第四次修憲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中對征收制度的規定更顯得尤為突出,加之社會現實中征收問題的普遍和嚴重,亟需行政法學界對行政征收制度作出回應和研究。本文僅就征收的概念從橫向和縱向兩個角度進行了界定,并借鑒西方比較完善的財產保障制度的經驗對我國行政征收制度構建過程中的幾個需要注意的重要問題作了著重闡述。

關鍵字:行政征收公共利益補償

行政機關致力于管理和服務社會就必然需要一定的財產,這些財產主要是通過民法或行政法上契約的方式取得的,但是如果僅依靠這兩種方式并不能滿足行政上的需要。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法律承認行政主體在必要時根據單方面意志而不是契約強之區的公民財產權,這種在行政國家時代所經常使用的行政手段就叫做征收。由于征收主要是一種國家公權力的運用,而該權力享有者主要是行政主體,所以征收又可稱為行政征收。

受多年以來計劃經濟體制傳統的影響以及當前進行的改革開放大環境下,在我國的市場經濟建設中存在著大量的行政征收行為,例如征收土地用于道路、房地產或開發區建設,城市舊房拆遷改造等。然而由于我國并沒有有關征收的統一立法,行政法學界對行政征收的研究和討論也幾乎處于空白狀態,可以說我國還未建立完善、統一的行政征收制度。此外個地方政府大多通過規章甚至一般的紅頭文件來規定本區域內的征收規則,但因囿于地方利益、基層政府官員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各地方有關行政征收的規范性文件對被征收者(公民或集體)利益的保護明顯不足,最終導致社會上有關征收的問題頻發,已然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綜觀各國憲法中的財產權保護條款,一般都包括兩大部分:首先是規定公民財產權由憲法保障,不容任意侵犯;緊接著就是公民的財產權要受到一定限制,國家在必要時可以對財產進行剝奪或限制(征收)。表面上看來,把侵犯公民財產權利的征收規定在財產權保護保護條款里似乎是矛盾的,實則不然。因為在進入福利國家社會后,政府為了更好的為公眾謀福利致使征收在所難免,所以在這一前提下,如何限制征收以及如何保障征收過程中的公民財產權就成了關鍵所在。憲法中的征收條款則恰恰規定了有關征收的條件、規則,是對征收這一國家公權力侵犯公民財產權的主要活動的規制,所以對征收的規定本質上就是對公民私有財產權的保障。正因為以上兩個原因,在2004年的第四次憲法修改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在憲法中明確肯定了對私有財產權的保護。《憲法》第10條第3款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第13條第3款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筆者認為,以此次修憲為契機,建立我國的行政征收制度已勢在必行。本文也僅就有關我國行政征收制度的構建作簡單構想,以期起到拋磚引玉之效用。

一、征收概念的厘定研究任何事物,必須首先弄清它的概念(內涵和外延),由此之上進行討論才能有的放矢,令人信服。所以我們在討論征收這一比較生疏而且模糊的制度前更應如此。

(一)與幾個相近概念的比較1、征收與稅收和收費。此前行政法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征收與稅收和收費是一致的,“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體根據法律、法規規定,以強制方式無償取得相對人財產權的一種具體行政行為,包括稅收和行政收費兩種制度。”這種觀點對我國學者的影響頗深,至今——在第四次憲法修改之后——仍受到部分學者的膜拜。筆者認為,認為征收即指行政稅收和收費的觀點如果說在修憲之前還有“在夾縫中偷生”的余地的話,那么在2004年第四次憲法修改之后它就徹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我們應該摒棄這種觀點,原因有二:一是對征收的此種定義與傳統大陸法系的觀點向左。無論德國、法國還是臺灣地區都把稅收和收費排除在征收制度之外(至于原因將在下文介紹),因而我們若把征收僅僅定義為包括稅收和收費,將不利于對西方發達征收理論的移植和借鑒,進而影響我國行政征收制度的構建(相當于另起爐灶)。第二個也是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修改后的憲法第10條第3款和第13條第3款都把補償作為征收的一個必要條件,而這與以無償為特征的稅收和收費是有本質區別的。

查看全文

行政征收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對私有財產權的憲法確認和保護是第四次修憲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中對征收制度的規定更顯得尤為突出,加之社會現實中征收問題的普遍和嚴重,亟需行政法學界對行政征收制度作出回應和研究。本文僅就征收的概念從橫向和縱向兩個角度進行了界定,并借鑒西方比較完善的財產保障制度的經驗對我國行政征收制度構建過程中的幾個需要注意的重要問題作了著重闡述。

關鍵字:行政征收公共利益補償

行政機關致力于管理和服務社會就必然需要一定的財產,這些財產主要是通過民法或行政法上契約的方式取得的,但是如果僅依靠這兩種方式并不能滿足行政上的需要。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法律承認行政主體在必要時根據單方面意志而不是契約強之區的公民財產權,這種在行政國家時代所經常使用的行政手段就叫做征收。由于征收主要是一種國家公權力的運用,而該權力享有者主要是行政主體,所以征收又可稱為行政征收。

受多年以來計劃經濟體制傳統的影響以及當前進行的改革開放大環境下,在我國的市場經濟建設中存在著大量的行政征收行為,例如征收土地用于道路、房地產或開發區建設,城市舊房拆遷改造等。然而由于我國并沒有有關征收的統一立法,行政法學界對行政征收的研究和討論也幾乎處于空白狀態,可以說我國還未建立完善、統一的行政征收制度。此外個地方政府大多通過規章甚至一般的紅頭文件來規定本區域內的征收規則,但因囿于地方利益、基層政府官員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各地方有關行政征收的規范性文件對被征收者(公民或集體)利益的保護明顯不足,最終導致社會上有關征收的問題頻發,已然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綜觀各國憲法中的財產權保護條款,一般都包括兩大部分:首先是規定公民財產權由憲法保障,不容任意侵犯;緊接著就是公民的財產權要受到一定限制,國家在必要時可以對財產進行剝奪或限制(征收)。表面上看來,把侵犯公民財產權利的征收規定在財產權保護保護條款里似乎是矛盾的,實則不然。因為在進入福利國家社會后,政府為了更好的為公眾謀福利致使征收在所難免,所以在這一前提下,如何限制征收以及如何保障征收過程中的公民財產權就成了關鍵所在。憲法中的征收條款則恰恰規定了有關征收的條件、規則,是對征收這一國家公權力侵犯公民財產權的主要活動的規制,所以對征收的規定本質上就是對公民私有財產權的保障。正因為以上兩個原因,在2004年的第四次憲法修改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在憲法中明確肯定了對私有財產權的保護。《憲法》第10條第3款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第13條第3款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筆者認為,以此次修憲為契機,建立我國的行政征收制度已勢在必行。本文也僅就有關我國行政征收制度的構建作簡單構想,以期起到拋磚引玉之效用。

一、征收概念的厘定研究任何事物,必須首先弄清它的概念(內涵和外延),由此之上進行討論才能有的放矢,令人信服。所以我們在討論征收這一比較生疏而且模糊的制度前更應如此。

(一)與幾個相近概念的比較1、征收與稅收和收費。此前行政法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征收與稅收和收費是一致的,“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體根據法律、法規規定,以強制方式無償取得相對人財產權的一種具體行政行為,包括稅收和行政收費兩種制度。”這種觀點對我國學者的影響頗深,至今——在第四次憲法修改之后——仍受到部分學者的膜拜。筆者認為,認為征收即指行政稅收和收費的觀點如果說在修憲之前還有“在夾縫中偷生”的余地的話,那么在2004年第四次憲法修改之后它就徹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我們應該摒棄這種觀點,原因有二:一是對征收的此種定義與傳統大陸法系的觀點向左。無論德國、法國還是臺灣地區都把稅收和收費排除在征收制度之外(至于原因將在下文介紹),因而我們若把征收僅僅定義為包括稅收和收費,將不利于對西方發達征收理論的移植和借鑒,進而影響我國行政征收制度的構建(相當于另起爐灶)。第二個也是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修改后的憲法第10條第3款和第13條第3款都把補償作為征收的一個必要條件,而這與以無償為特征的稅收和收費是有本質區別的。

查看全文

行政征收探討論文

內容摘要:對私有財產權的憲法確認和保護是第四次修憲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中對征收制度的規定更顯得尤為突出,加之社會現實中征收問題的普遍和嚴重,亟需行政法學界對行政征收制度作出回應和研究。本文僅就征收的概念從橫向和縱向兩個角度進行了界定,并借鑒西方比較完善的財產保障制度的經驗對我國行政征收制度構建過程中的幾個需要注意的重要問題作了著重闡述。

關鍵字:行政征收公共利益補償

行政機關致力于管理和服務社會就必然需要一定的財產,這些財產主要是通過民法或行政法上契約的方式取得的,但是如果僅依靠這兩種方式并不能滿足行政上的需要。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法律承認行政主體在必要時根據單方面意志而不是契約強之區的公民財產權,這種在行政國家時代所經常使用的行政手段就叫做征收。由于征收主要是一種國家公權力的運用,而該權力享有者主要是行政主體,所以征收又可稱為行政征收。

受多年以來計劃經濟體制傳統的影響以及當前進行的改革開放大環境下,在我國的市場經濟建設中存在著大量的行政征收行為,例如征收土地用于道路、房地產或開發區建設,城市舊房拆遷改造等。然而由于我國并沒有有關征收的統一立法,行政法學界對行政征收的研究和討論也幾乎處于空白狀態,可以說我國還未建立完善、統一的行政征收制度。此外個地方政府大多通過規章甚至一般的紅頭文件來規定本區域內的征收規則,但因囿于地方利益、基層政府官員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各地方有關行政征收的規范性文件對被征收者(公民或集體)利益的保護明顯不足,最終導致社會上有關征收的問題頻發,已然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綜觀各國憲法中的財產權保護條款,一般都包括兩大部分:首先是規定公民財產權由憲法保障,不容任意侵犯;緊接著就是公民的財產權要受到一定限制,國家在必要時可以對財產進行剝奪或限制(征收)。表面上看來,把侵犯公民財產權利的征收規定在財產權保護保護條款里似乎是矛盾的,實則不然。因為在進入福利國家社會后,政府為了更好的為公眾謀福利致使征收在所難免,所以在這一前提下,如何限制征收以及如何保障征收過程中的公民財產權就成了關鍵所在。憲法中的征收條款則恰恰規定了有關征收的條件、規則,是對征收這一國家公權力侵犯公民財產權的主要活動的規制,所以對征收的規定本質上就是對公民私有財產權的保障。正因為以上兩個原因,在2004年的第四次憲法修改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在憲法中明確肯定了對私有財產權的保護。《憲法》第10條第3款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第13條第3款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筆者認為,以此次修憲為契機,建立我國的行政征收制度已勢在必行。本文也僅就有關我國行政征收制度的構建作簡單構想,以期起到拋磚引玉之效用。

一、征收概念的厘定研究任何事物,必須首先弄清它的概念(內涵和外延),由此之上進行討論才能有的放矢,令人信服。所以我們在討論征收這一比較生疏而且模糊的制度前更應如此。

(一)與幾個相近概念的比較1、征收與稅收和收費。此前行政法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征收與稅收和收費是一致的,“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體根據法律、法規規定,以強制方式無償取得相對人財產權的一種具體行政行為,包括稅收和行政收費兩種制度。”這種觀點對我國學者的影響頗深,至今——在第四次憲法修改之后——仍受到部分學者的膜拜。筆者認為,認為征收即指行政稅收和收費的觀點如果說在修憲之前還有“在夾縫中偷生”的余地的話,那么在2004年第四次憲法修改之后它就徹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我們應該摒棄這種觀點,原因有二:一是對征收的此種定義與傳統大陸法系的觀點向左。無論德國、法國還是臺灣地區都把稅收和收費排除在征收制度之外(至于原因將在下文介紹),因而我們若把征收僅僅定義為包括稅收和收費,將不利于對西方發達征收理論的移植和借鑒,進而影響我國行政征收制度的構建(相當于另起爐灶)。第二個也是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修改后的憲法第10條第3款和第13條第3款都把補償作為征收的一個必要條件,而這與以無償為特征的稅收和收費是有本質區別的。

查看全文

行政征收探究論文

內容摘要:對私有財產權的憲法確認和保護是第四次修憲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中對征收制度的規定更顯得尤為突出,加之社會現實中征收問題的普遍和嚴重,亟需行政法學界對行政征收制度作出回應和研究。本文僅就征收的概念從橫向和縱向兩個角度進行了界定,并借鑒西方比較完善的財產保障制度的經驗對我國行政征收制度構建過程中的幾個需要注意的重要問題作了著重闡述。

關鍵字:行政征收公共利益補償

行政機關致力于管理和服務社會就必然需要一定的財產,這些財產主要是通過民法或行政法上契約的方式取得的,但是如果僅依靠這兩種方式并不能滿足行政上的需要。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法律承認行政主體在必要時根據單方面意志而不是契約強之區的公民財產權,這種在行政國家時代所經常使用的行政手段就叫做征收。由于征收主要是一種國家公權力的運用,而該權力享有者主要是行政主體,所以征收又可稱為行政征收。

受多年以來計劃經濟體制傳統的影響以及當前進行的改革開放大環境下,在我國的市場經濟建設中存在著大量的行政征收行為,例如征收土地用于道路、房地產或開發區建設,城市舊房拆遷改造等。然而由于我國并沒有有關征收的統一立法,行政法學界對行政征收的研究和討論也幾乎處于空白狀態,可以說我國還未建立完善、統一的行政征收制度。此外個地方政府大多通過規章甚至一般的紅頭文件來規定本區域內的征收規則,但因囿于地方利益、基層政府官員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各地方有關行政征收的規范性文件對被征收者(公民或集體)利益的保護明顯不足,最終導致社會上有關征收的問題頻發,已然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綜觀各國憲法中的財產權保護條款,一般都包括兩大部分:首先是規定公民財產權由憲法保障,不容任意侵犯;緊接著就是公民的財產權要受到一定限制,國家在必要時可以對財產進行剝奪或限制(征收)。表面上看來,把侵犯公民財產權利的征收規定在財產權保護保護條款里似乎是矛盾的,實則不然。因為在進入福利國家社會后,政府為了更好的為公眾謀福利致使征收在所難免,所以在這一前提下,如何限制征收以及如何保障征收過程中的公民財產權就成了關鍵所在。憲法中的征收條款則恰恰規定了有關征收的條件、規則,是對征收這一國家公權力侵犯公民財產權的主要活動的規制,所以對征收的規定本質上就是對公民私有財產權的保障。正因為以上兩個原因,在2004年的第四次憲法修改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在憲法中明確肯定了對私有財產權的保護。《憲法》第10條第3款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第13條第3款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筆者認為,以此次修憲為契機,建立我國的行政征收制度已勢在必行。本文也僅就有關我國行政征收制度的構建作簡單構想,以期起到拋磚引玉之效用。

一、征收概念的厘定研究任何事物,必須首先弄清它的概念(內涵和外延),由此之上進行討論才能有的放矢,令人信服。所以我們在討論征收這一比較生疏而且模糊的制度前更應如此。

(一)與幾個相近概念的比較1、征收與稅收和收費。此前行政法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征收與稅收和收費是一致的,“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體根據法律、法規規定,以強制方式無償取得相對人財產權的一種具體行政行為,包括稅收和行政收費兩種制度。”這種觀點對我國學者的影響頗深,至今——在第四次憲法修改之后——仍受到部分學者的膜拜。筆者認為,認為征收即指行政稅收和收費的觀點如果說在修憲之前還有“在夾縫中偷生”的余地的話,那么在2004年第四次憲法修改之后它就徹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我們應該摒棄這種觀點,原因有二:一是對征收的此種定義與傳統大陸法系的觀點向左。無論德國、法國還是臺灣地區都把稅收和收費排除在征收制度之外(至于原因將在下文介紹),因而我們若把征收僅僅定義為包括稅收和收費,將不利于對西方發達征收理論的移植和借鑒,進而影響我國行政征收制度的構建(相當于另起爐灶)。第二個也是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修改后的憲法第10條第3款和第13條第3款都把補償作為征收的一個必要條件,而這與以無償為特征的稅收和收費是有本質區別的。

查看全文

行政征收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

對私有財產得憲法確認和保護是第四次修憲得一個重要內容。古今中外,征收都是國家財政得主要來源。本文在分析稅費關系得基礎上,主要論述了行政征收得涵義和特征,以及行政征收的法治與公平公正原則、效率原則、費用拆償原則和對等原則,并論述了行政征收的理念與功能。

一、行政征收的特征

1、強制性。行政征收機關實施行政征收行為,實質上是履行國家賦予的征收權,這種權利具有強制他人服從的效力。因此,實施行政征收行為,不需要征得相對人得同意,甚至可以在違背相對人意志得情況下進行。

2、無償性。國家為了完成其職能,維護其統治,必須耗用一定得物質資財,而作為凌駕于社會生產之上得管理機構得國家行政機關,其本身并不直接從事生產,創造財富。

3、法定性。行政征收直接指向得是行政相對人的經濟利益,由于其強制性和無償性,決定了其對相對人的權益始終都具有侵害性。因此,為了確保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不受違法行政征收行為的侵害,必須確立行政征收法定的原則。

查看全文

行政征收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對私有財產權的憲法確認和保護是第四次修憲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中對征收制度的規定更顯得尤為突出,加之社會現實中征收問題的普遍和嚴重,亟需行政法學界對行政征收制度作出回應和研究。本文僅就征收的概念從橫向和縱向兩個角度進行了界定,并借鑒西方比較完善的財產保障制度的經驗對我國行政征收制度構建過程中的幾個需要注意的重要問題作了著重闡述。

關鍵字:行政征收公共利益補償

行政機關致力于管理和服務社會就必然需要一定的財產,這些財產主要是通過民法或行政法上契約的方式取得的,但是如果僅依靠這兩種方式并不能滿足行政上的需要。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法律承認行政主體在必要時根據單方面意志而不是契約強之區的公民財產權,這種在行政國家時代所經常使用的行政手段就叫做征收。由于征收主要是一種國家公權力的運用,而該權力享有者主要是行政主體,所以征收又可稱為行政征收。

受多年以來計劃經濟體制傳統的影響以及當前進行的改革開放大環境下,在我國的市場經濟建設中存在著大量的行政征收行為,例如征收土地用于道路、房地產或開發區建設,城市舊房拆遷改造等。然而由于我國并沒有有關征收的統一立法,行政法學界對行政征收的研究和討論也幾乎處于空白狀態,可以說我國還未建立完善、統一的行政征收制度。此外個地方政府大多通過規章甚至一般的紅頭文件來規定本區域內的征收規則,但因囿于地方利益、基層政府官員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各地方有關行政征收的規范性文件對被征收者(公民或集體)利益的保護明顯不足,最終導致社會上有關征收的問題頻發,已然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綜觀各國憲法中的財產權保護條款,一般都包括兩大部分:首先是規定公民財產權由憲法保障,不容任意侵犯;緊接著就是公民的財產權要受到一定限制,國家在必要時可以對財產進行剝奪或限制(征收)。表面上看來,把侵犯公民財產權利的征收規定在財產權保護保護條款里似乎是矛盾的,實則不然。因為在進入福利國家社會后,政府為了更好的為公眾謀福利致使征收在所難免,所以在這一前提下,如何限制征收以及如何保障征收過程中的公民財產權就成了關鍵所在。憲法中的征收條款則恰恰規定了有關征收的條件、規則,是對征收這一國家公權力侵犯公民財產權的主要活動的規制,所以對征收的規定本質上就是對公民私有財產權的保障。正因為以上兩個原因,在2004年的第四次憲法修改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在憲法中明確肯定了對私有財產權的保護。《憲法》第10條第3款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第13條第3款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筆者認為,以此次修憲為契機,建立我國的行政征收制度已勢在必行。本文也僅就有關我國行政征收制度的構建作簡單構想,以期起到拋磚引玉之效用。

一、征收概念的厘定研究任何事物,必須首先弄清它的概念(內涵和外延),由此之上進行討論才能有的放矢,令人信服。所以我們在討論征收這一比較生疏而且模糊的制度前更應如此。

(一)與幾個相近概念的比較1、征收與稅收和收費。此前行政法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征收與稅收和收費是一致的,“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體根據法律、法規規定,以強制方式無償取得相對人財產權的一種具體行政行為,包括稅收和行政收費兩種制度。”這種觀點對我國學者的影響頗深,至今——在第四次憲法修改之后——仍受到部分學者的膜拜。筆者認為,認為征收即指行政稅收和收費的觀點如果說在修憲之前還有“在夾縫中偷生”的余地的話,那么在2004年第四次憲法修改之后它就徹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我們應該摒棄這種觀點,原因有二:一是對征收的此種定義與傳統大陸法系的觀點向左。無論德國、法國還是臺灣地區都把稅收和收費排除在征收制度之外(至于原因將在下文介紹),因而我們若把征收僅僅定義為包括稅收和收費,將不利于對西方發達征收理論的移植和借鑒,進而影響我國行政征收制度的構建(相當于另起爐灶)。第二個也是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修改后的憲法第10條第3款和第13條第3款都把補償作為征收的一個必要條件,而這與以無償為特征的稅收和收費是有本質區別的。

查看全文

行政征收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對私有財產權的憲法確認和保護是第四次修憲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中對征收制度的規定更顯得尤為突出,加之社會現實中征收問題的普遍和嚴重,亟需行政法學界對行政征收制度作出回應和研究。本文僅就征收的概念從橫向和縱向兩個角度進行了界定,并借鑒西方比較完善的財產保障制度的經驗對我國行政征收制度構建過程中的幾個需要注意的重要問題作了著重闡述。

關鍵字:行政征收公共利益補償

行政機關致力于管理和服務社會就必然需要一定的財產,這些財產主要是通過民法或行政法上契約的方式取得的,但是如果僅依靠這兩種方式并不能滿足行政上的需要。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法律承認行政主體在必要時根據單方面意志而不是契約強之區的公民財產權,這種在行政國家時代所經常使用的行政手段就叫做征收。由于征收主要是一種國家公權力的運用,而該權力享有者主要是行政主體,所以征收又可稱為行政征收。

受多年以來計劃經濟體制傳統的影響以及當前進行的改革開放大環境下,在我國的市場經濟建設中存在著大量的行政征收行為,例如征收土地用于道路、房地產或開發區建設,城市舊房拆遷改造等。然而由于我國并沒有有關征收的統一立法,行政法學界對行政征收的研究和討論也幾乎處于空白狀態,可以說我國還未建立完善、統一的行政征收制度。此外個地方政府大多通過規章甚至一般的紅頭文件來規定本區域內的征收規則,但因囿于地方利益、基層政府官員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各地方有關行政征收的規范性文件對被征收者(公民或集體)利益的保護明顯不足,最終導致社會上有關征收的問題頻發,已然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綜觀各國憲法中的財產權保護條款,一般都包括兩大部分:首先是規定公民財產權由憲法保障,不容任意侵犯;緊接著就是公民的財產權要受到一定限制,國家在必要時可以對財產進行剝奪或限制(征收)。表面上看來,把侵犯公民財產權利的征收規定在財產權保護保護條款里似乎是矛盾的,實則不然。因為在進入福利國家社會后,政府為了更好的為公眾謀福利致使征收在所難免,所以在這一前提下,如何限制征收以及如何保障征收過程中的公民財產權就成了關鍵所在。憲法中的征收條款則恰恰規定了有關征收的條件、規則,是對征收這一國家公權力侵犯公民財產權的主要活動的規制,所以對征收的規定本質上就是對公民私有財產權的保障。正因為以上兩個原因,在2004年的第四次憲法修改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在憲法中明確肯定了對私有財產權的保護。《憲法》第10條第3款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第13條第3款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筆者認為,以此次修憲為契機,建立我國的行政征收制度已勢在必行。本文也僅就有關我國行政征收制度的構建作簡單構想,以期起到拋磚引玉之效用。

一、征收概念的厘定研究任何事物,必須首先弄清它的概念(內涵和外延),由此之上進行討論才能有的放矢,令人信服。所以我們在討論征收這一比較生疏而且模糊的制度前更應如此。

(一)與幾個相近概念的比較1、征收與稅收和收費。此前行政法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征收與稅收和收費是一致的,“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體根據法律、法規規定,以強制方式無償取得相對人財產權的一種具體行政行為,包括稅收和行政收費兩種制度。”這種觀點對我國學者的影響頗深,至今——在第四次憲法修改之后——仍受到部分學者的膜拜。筆者認為,認為征收即指行政稅收和收費的觀點如果說在修憲之前還有“在夾縫中偷生”的余地的話,那么在2004年第四次憲法修改之后它就徹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我們應該摒棄這種觀點,原因有二:一是對征收的此種定義與傳統大陸法系的觀點向左。無論德國、法國還是臺灣地區都把稅收和收費排除在征收制度之外(至于原因將在下文介紹),因而我們若把征收僅僅定義為包括稅收和收費,將不利于對西方發達征收理論的移植和借鑒,進而影響我國行政征收制度的構建(相當于另起爐灶)。第二個也是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修改后的憲法第10條第3款和第13條第3款都把補償作為征收的一個必要條件,而這與以無償為特征的稅收和收費是有本質區別的。

查看全文

行政征收探究論文

論文摘要

對私有財產得憲法確認和保護是第四次修憲得一個重要內容。古今中外,征收都是國家財政得主要來源。本文在分析稅費關系得基礎上,主要論述了行政征收得涵義和特征,以及行政征收的法治與公平公正原則、效率原則、費用拆償原則和對等原則,并論述了行政征收的理念與功能。

一、行政征收的特征

1、強制性。行政征收機關實施行政征收行為,實質上是履行國家賦予的征收權,這種權利具有強制他人服從的效力。因此,實施行政征收行為,不需要征得相對人得同意,甚至可以在違背相對人意志得情況下進行。

2、無償性。國家為了完成其職能,維護其統治,必須耗用一定得物質資財,而作為凌駕于社會生產之上得管理機構得國家行政機關,其本身并不直接從事生產,創造財富。

3、法定性。行政征收直接指向得是行政相對人的經濟利益,由于其強制性和無償性,決定了其對相對人的權益始終都具有侵害性。因此,為了確保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不受違法行政征收行為的侵害,必須確立行政征收法定的原則。

查看全文

行政征收原則與制度論文

在國家行政法治化的進程中,應當確立和統一行政征收制度。所謂行政征收,是指一國政府基于公共需要依法無償取得相對人財產(貨幣表現)的行為,其制度化表現為一個國家的稅收制度和行政收費制度。[1]長期以來,人們對“天經地義”的稅收制度不存質疑。但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生活市場化和全球化、國家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快速進展,稅收政策、稅收法治化以及稅收制度中的非國民待遇等問題越來越為人注目;更為受人關注的是名目繁多的行政收費及其帶來的社會問題,政府部門亂收費帶來的諸如企業和農民負擔過重、行政腐敗等社會問題正考驗著社會各方面的忍耐力。關注稅費,可能會涉及兩個基本角度:稅費關系著國家財力和政府能力及其發展,[2]關系著具有基本權利性質的公民財產權及其保障。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更新和發展稅費征收觀念、確立和遵循行政征收原則、建立和完善行政征收制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于稅收制度的正當性說明,幾個世紀以來產生了眾多學說。17世紀的公共福利說認為,國家的職能是滿足公共需要,增進公共福利,因此需要通過征稅取得用以實現國家職能的費用;18世紀的交換說與盧梭、亞當o斯密等著名的思想家相聯系,因而該學說以社會契約論和自由主義的國家觀為基礎,認為國家和個人是各自獨立平等的主體,國民因國家活動而得到利益,理應向國家納稅以作為報償,因而稅收體現的是國家與國民之間的一種特別交換關系;19世紀起源于英國、后發展于德國的稅收犧牲說,最終以黑格爾的國家有機體學說為基礎,認為個人生活必須依賴國家的生存,為了維持國家的生存而納稅,是每個公民當然的義務;20世紀與凱恩斯主義一脈相承的經濟調節說認為,由于存在市場失靈,市場機制不能進行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公平分配社會財富,因而需要社會經濟政策予以調節和矯正。而稅收是國民經濟運行和社會分配的重要手段。上述學說以及其它關于稅收合理性說明的理論,[3]有的富有濃厚的政治學色彩,有的充滿了社會學概念,有的具有鮮明的經濟學意義。各種學說理論基礎、邏輯風格各異,但殊途同歸,國家稅收正當性得以說明。受各種理論學說的啟示和誘導,人們能夠理性地認同這樣的邏輯和結論:公民或者說人民納稅支持國家和政府執行公共職能、履行公共責任,才能有國防、公共安全和公共基礎設施;無論市場化的程度多高,經濟發展離不開政府與市場的配合,市場配置資源失靈,國家和政府通過稅收措施制約經濟冷熱,熨平經濟周期,平衡經濟波動;社會財富積累的一般規律預示著社會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政府依靠稅收維持社會公平,保障社會穩定。類似的邏輯推理和結論使稅收及其制度化存在的正當性不容置疑。

行政收費既不是為了公平的社會分配而求取社會穩定,也不是為了公共設施的建設而輸出公共服務,又不是為了療治市場的失靈而平衡經濟發展,行政收費制度與國家稅收制度不同,其正當性應當在于它的特別交易性:使用國有土地、礦產資源,政府收取資源使用費;企業超過法定排放標準排放污染物,政府征收排污費;等等。使用國有資源繳納資源使用費、超標排污繳納排污費,行政收費建立在這種特別交易基礎上顯示了它的合理性:特別收入滿足特別支出。行政收費的特別交易性表現為這種交易不是真正的市場交易和等價交易,盡管近幾年來有些國有資源的使用權開始啟動拍賣程序,從而使這種交易多少帶有市場色彩,但它畢竟不同于一般的市場等價交易。這種特別交易也不能說明行政收費具有補償性,因為將使用資源作為繳納資源使用費的補償,或者將超標排污視為征收排污費的補償,等于為特別收入而特別支出,不符合社會一般常識和行政收費的基本邏輯。

無論稅收還是收費,行政征收的正當性能夠獲得邏輯的理論說明,但其現實正當性卻需要一定理念的呵護和維持。也可以這樣認為,當行政征收的正當性本身保持沉默的時候,法治、平等、人權等理念能夠塑造行政征收正當性的實踐。其一,近現代以來,法治理念普及于公共生活諸領域。“租稅是法律的創造物”、“無法律則無課稅”等至理名言是稅收領域法治理念的濃縮。[4]為保障稅收和收費的現實正當性,必須在行政征收領域確立和張揚法治理念:未經人民或其代表同意,不得征稅、收費或以其它形式剝奪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財產,無代表則無征收;行政征收制度由國家立法確立,所有行政征收行為必須依法而行,無法律則無征收;無論稅收還是收費包括抽象的行為和具體的行為,都應當納入司法審查的視野,無救濟則無征收。其二,近些年來,平等觀念越來越廣泛地滲透進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在公共權力領域,平等不再僅僅意味著法律適用上的平等,社會成員已經產生了獲取立法平等對待的新的渴望。行政征收領域的平等觀念基于這樣一些不證自明的常識而自然產生:社會成員具有平等的國民身份或公民資格;收入多的人多納稅,收入少的人少納稅;誰使用誰繳費,誰受益誰繳費。由上述政治和社會常識支持的平等理念不斷質疑稅收領域的優惠政策和稅收立法上的非國民待遇現象,促使行政征收機關通過實踐平等理念而接近行政征收的現實正當性;其三,十幾年來,人權理念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并日益作用于公共生活,進而使人權在某種意義上逐步成為公共權力的界限。行政征收領域的人權理念使得財產權成為國家與公民、政府與社會相互關系中的重要概念,敦促著政府的行政征收以法治姿態面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財產權。人權意義上的財產權觀念已經促使政府檢討現行稅收和收費制度,在行政征收領域認同私人財產不受侵犯。

查看全文

行政征收的理念探究論文

在國家行政法治化的進程中,應當確立和統一行政征收制度。所謂行政征收,是指一國政府基于公共需要依法無償取得相對人財產(貨幣表現)的行為,其制度化表現為一個國家的稅收制度和行政收費制度。[1]長期以來,人們對“天經地義”的稅收制度不存質疑。但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生活市場化和全球化、國家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快速進展,稅收政策、稅收法治化以及稅收制度中的非國民待遇等問題越來越為人注目;更為受人關注的是名目繁多的行政收費及其帶來的社會問題,政府部門亂收費帶來的諸如企業和農民負擔過重、行政腐敗等社會問題正考驗著社會各方面的忍耐力。關注稅費,可能會涉及兩個基本角度:稅費關系著國家財力和政府能力及其發展,[2]關系著具有基本權利性質的公民財產權及其保障。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更新和發展稅費征收觀念、確立和遵循行政征收原則、建立和完善行政征收制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于稅收制度的正當性說明,幾個世紀以來產生了眾多學說。17世紀的公共福利說認為,國家的職能是滿足公共需要,增進公共福利,因此需要通過征稅取得用以實現國家職能的費用;18世紀的交換說與盧梭、亞當o斯密等著名的思想家相聯系,因而該學說以社會契約論和自由主義的國家觀為基礎,認為國家和個人是各自獨立平等的主體,國民因國家活動而得到利益,理應向國家納稅以作為報償,因而稅收體現的是國家與國民之間的一種特別交換關系;19世紀起源于英國、后發展于德國的稅收犧牲說,最終以黑格爾的國家有機體學說為基礎,認為個人生活必須依賴國家的生存,為了維持國家的生存而納稅,是每個公民當然的義務;20世紀與凱恩斯主義一脈相承的經濟調節說認為,由于存在市場失靈,市場機制不能進行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公平分配社會財富,因而需要社會經濟政策予以調節和矯正。而稅收是國民經濟運行和社會分配的重要手段。上述學說以及其它關于稅收合理性說明的理論,[3]有的富有濃厚的政治學色彩,有的充滿了社會學概念,有的具有鮮明的經濟學意義。各種學說理論基礎、邏輯風格各異,但殊途同歸,國家稅收正當性得以說明。受各種理論學說的啟示和誘導,人們能夠理性地認同這樣的邏輯和結論:公民或者說人民納稅支持國家和政府執行公共職能、履行公共責任,才能有國防、公共安全和公共基礎設施;無論市場化的程度多高,經濟發展離不開政府與市場的配合,市場配置資源失靈,國家和政府通過稅收措施制約經濟冷熱,熨平經濟周期,平衡經濟波動;社會財富積累的一般規律預示著社會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政府依靠稅收維持社會公平,保障社會穩定。類似的邏輯推理和結論使稅收及其制度化存在的正當性不容置疑。

行政收費既不是為了公平的社會分配而求取社會穩定,也不是為了公共設施的建設而輸出公共服務,又不是為了療治市場的失靈而平衡經濟發展,行政收費制度與國家稅收制度不同,其正當性應當在于它的特別交易性:使用國有土地、礦產資源,政府收取資源使用費;企業超過法定排放標準排放污染物,政府征收排污費;等等。使用國有資源繳納資源使用費、超標排污繳納排污費,行政收費建立在這種特別交易基礎上顯示了它的合理性:特別收入滿足特別支出。行政收費的特別交易性表現為這種交易不是真正的市場交易和等價交易,盡管近幾年來有些國有資源的使用權開始啟動拍賣程序,從而使這種交易多少帶有市場色彩,但它畢竟不同于一般的市場等價交易。這種特別交易也不能說明行政收費具有補償性,因為將使用資源作為繳納資源使用費的補償,或者將超標排污視為征收排污費的補償,等于為特別收入而特別支出,不符合社會一般常識和行政收費的基本邏輯。

無論稅收還是收費,行政征收的正當性能夠獲得邏輯的理論說明,但其現實正當性卻需要一定理念的呵護和維持。也可以這樣認為,當行政征收的正當性本身保持沉默的時候,法治、平等、人權等理念能夠塑造行政征收正當性的實踐。其一,近現代以來,法治理念普及于公共生活諸領域。“租稅是法律的創造物”、“無法律則無課稅”等至理名言是稅收領域法治理念的濃縮。[4]為保障稅收和收費的現實正當性,必須在行政征收領域確立和張揚法治理念:未經人民或其代表同意,不得征稅、收費或以其它形式剝奪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財產,無代表則無征收;行政征收制度由國家立法確立,所有行政征收行為必須依法而行,無法律則無征收;無論稅收還是收費包括抽象的行為和具體的行為,都應當納入司法審查的視野,無救濟則無征收。其二,近些年來,平等觀念越來越廣泛地滲透進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在公共權力領域,平等不再僅僅意味著法律適用上的平等,社會成員已經產生了獲取立法平等對待的新的渴望。行政征收領域的平等觀念基于這樣一些不證自明的常識而自然產生:社會成員具有平等的國民身份或公民資格;收入多的人多納稅,收入少的人少納稅;誰使用誰繳費,誰受益誰繳費。由上述政治和社會常識支持的平等理念不斷質疑稅收領域的優惠政策和稅收立法上的非國民待遇現象,促使行政征收機關通過實踐平等理念而接近行政征收的現實正當性;其三,十幾年來,人權理念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并日益作用于公共生活,進而使人權在某種意義上逐步成為公共權力的界限。行政征收領域的人權理念使得財產權成為國家與公民、政府與社會相互關系中的重要概念,敦促著政府的行政征收以法治姿態面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財產權。人權意義上的財產權觀念已經促使政府檢討現行稅收和收費制度,在行政征收領域認同私人財產不受侵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