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貧困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2 10:27: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心理貧困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少數(shù)民族貧困生心理貧困表現(xiàn)論文
【論文關鍵詞】心理貧困經濟困難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
【論文摘要】心理貧困是由于經濟貧困以及其他社會壓力所導致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困惑。少數(shù)民族貧困大學生由于民族生活習慣、經濟負擔能力、文化與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響,給他們的文化適應、人際交往、學業(yè)成才、情感需求等造成巨大障礙。了解和掌握少數(shù)民族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貧困態(tài)勢,引導他們走出貧瘠的心理困境,這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我國高等教育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高校貧困生現(xiàn)象已備受社會普遍關注。而貧困生群體中最突出的是少數(shù)民族貧困大學生,他們大多來自偏遠的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受經濟負擔能力、生活環(huán)境變遷、文化與教育背景以及個人認知能力等因素的影響,他們部分人心理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產生自卑、抑郁、焦慮、孤僻等心理問題,比起其他大學生,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加脆弱,更容易出現(xiàn)心理困惑與心里動蕩。盡管各級政府和高校采取了各種積極措施幫助他們解決經濟困難,但人們在關注他們經濟困難的同時,卻忽視他們由于經濟上的困難以及其他社會壓力所導致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困惑,即心理貧困。心理貧困十分內隱,外人無法直接感知,很難體會到那種矛盾、困惑乃至痛苦的內心處境。因為心理貧困,他們難以跨越自己心中的屏障,難以展開自己翱翔的翅膀。
廣西民族大學是一所面向全國招生的地方綜合性院校,目前在校生16000多人,學生中少數(shù)民族居多,且多為來自偏遠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貧困學生。因此,本文以廣西民族大學少數(shù)民族貧困生為例,了解和掌握他們的心理貧困態(tài)勢,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引導他們走出貧瘠的心理困境,使他們順利成長成才。
1文化適應的差異性
相對而言,文化的適應性是指兩種或多種文化之間的相互兼容,但無論如何這種兼容都不可能達到完全意義上的融合,其間必然存在著他者的關系因素。由于地處經濟比較落后的偏遠地區(qū),交通與信息閉塞,少數(shù)民族貧困大學生對于外面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知之甚少。從偏遠地區(qū)到繁華城市,從本民族文化環(huán)境到賦有現(xiàn)代氣息的城市文化環(huán)境,文化背景的局限性導致了人的思維的局限性,除本民族文化語境范圍,其余被當作他者看待。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與現(xiàn)代的城市文化相碰撞,文化心理發(fā)生了矛盾性沖突,他們心里難以承受文化語境和價值觀念的轉折,造成他們對新的文化語境的不適應。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圍的變化,加之經濟上的困難,他們處于價值觀念多元化與多種文化矛盾的沖突之中,甚至是劣勢狀態(tài),對他者文化缺乏實質意義的認同感,心里產生焦慮、急躁等情緒或排異行為。
貧困生消極心理防范管理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貧困生的消極心理防御及其后果;通過有效的社會支持促進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等進行講述,包括了自卑心理嚴重貧困生最大最顯著的特點是自卑、焦慮心理明顯由于無法改變的現(xiàn)實經濟狀況、人際關系敏感因為長期以來的壓抑、偏執(zhí)心理強烈城鄉(xiāng)間經濟水平和生活狀況的巨大差距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貧困生心理防御干預社會支持
論文摘要:作為高中校園弱勢群體的貧困生,面對社會壓力,往往采取消極的心理防御,從而出現(xiàn)了自卑、焦慮、敏感和偏執(zhí)等心理問題。通過建立主、客觀兩個維度的社會支持體系,可以對貧困生的心理形成有效的干預,幫助他們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機制。
1貧困生的消極心理防御及其后果
1.1自卑心理嚴重貧困生最大最顯著的特點是自卑。大部分的貧困生是來自于偏遠山區(qū)的,家庭條件差。由于城鄉(xiāng)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進程不一致,造成了城鄉(xiāng)發(fā)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城鄉(xiāng)間生活方式和習慣的差異,使貧困生心里產生巨大的反差。由于在穿著打扮,吃喝玩樂,生活用具等各方面的明顯差距,讓他們產生對自己產生懷疑,他們開始低估自己,甚至開始否定自己。他們害怕別人投來異樣的目光和鄙夷的眼神,逐漸陷入自卑的泥潭。他們對人際交往的開支難以承受,對集體活動消極退縮,他們不愿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家庭經濟狀況,他們害怕別人瞧不起他,而只能自己默默的承受著這無形的壓力。
1.2焦慮心理明顯由于無法改變的現(xiàn)實經濟狀況,使他們總是長時間的處于緊張,焦慮的狀態(tài)。他們焦慮著他們的生活費用學習費用,甚至他們每天吃多少飯好得精打細算,還要考慮以后的生活費,因為他們的家庭根本拿不出如此繁重的費用。因為這些他們沒有辦法安安穩(wěn)穩(wěn)的去學習;有的為自己的家庭狀況焦慮;有的為自己的未來焦慮。因此他們承受著比其他學生更重的壓力。在農村,他們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狀況相對落后,在一些像計算機、英語聽力、口語等實踐性較強的科目上,他們根本無法去和城里孩子相比。而這種實踐性強的能力是后天培養(yǎng)的,是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形成的,必須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否則反而會加劇他們的緊張和焦慮感。
貧困生心理危機管理研究
【摘要】國家精準扶貧戰(zhàn)略為高校貧困生工作發(fā)展帶了新的機遇,用精準扶貧的思想對貧困生心理危機進行管理已成為貧困生工作的一種創(chuàng)新發(fā)展。本文立足高校安全穩(wěn)定的背景,通過對廣西高校貧困生進行調查、訪談,研究了貧困生心理危機現(xiàn)狀、成因,初步探索了貧困生心理危機管理的路徑,以期為高校在貧困生心理危機管理方面提供有效的經驗。
【關鍵詞】精準扶貧貧困生心理危機
貧困生心理危機管理是對國家倡導“扶貧先扶智”理念的延伸,是新時代高校貧困生心理工作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因此,為防范貧困生由心理貧困可能引發(fā)的不良事件,而進行的防范危機、規(guī)避危機、化解危機、擺脫減輕危機損害或有意識利用危機,[1]對維護社會和校園安全穩(wěn)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廣西高校貧困生心理危機的現(xiàn)狀
廣西作為革命老區(qū)、貧困地區(qū)、邊境地區(qū)、民族地區(qū)是貧困人口的聚集區(qū),是國家精準扶貧的重要橋頭堡。廣西高職院校中貧困生基數(shù)大,貧困原因種類繁多,是一個龐大而特殊的群體。本文為更好地了解高校貧困生的心理現(xiàn)狀,筆者以廣西高職院校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對廣西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廣西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廣西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南寧學院、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北海職業(yè)學院、廣西理工職業(yè)學院等區(qū)內10多所高校的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心理現(xiàn)狀展開調查,共計發(fā)放500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470份,有效率94%。結果顯示:通過人際關系敏感、敵對、強迫癥、偏執(zhí)等因子進行評價,貧困生在SCL-90總癥狀指數(shù)和各因子分上均明顯高于非貧困生。通過研究,廣西高校學生中存在強迫癥狀、焦慮、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等癥狀的人次分布上,貧困生明顯高于非貧困生,越貧困心理問題存在的幾率越大。從多到少依次體現(xiàn)在強迫因子—抑郁因子—焦慮因子—偏執(zhí)因子等。調查還顯示,有高達71.5%的貧困大學生承受著家庭經濟困難的壓力;47.8%的承受著學費的壓力;38.6%的學生感到很自卑。高校貧困生存在心理問題的比例比其他普通學生高出20%以上,表明了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遜于非貧困生,而貧困差異與心理健康有正向關系。
二、廣西高校貧困生心理危機的成因
貧困與非貧困學生心理健康的差異
摘要:目的探討貧困大學生與非貧困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與積極心理健康關系的差異。方法采用積極心理品質量表和心理健康連續(xù)體量表對1295名貧困大學生和1207名非貧困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1)貧困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總體狀況高于非貧困大學生(P<0.05),在知識與智慧、勇氣和自制三個維度得分均顯著高于非貧困大學生(P<0.05),且在好學、判斷力、堅持、真誠、謙虛、寬容、自律、友善、感恩等9個因子上得分高于非貧困大學生(P<0.05);(2)貧困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健康總體狀況與非貧困大學生無顯著差異(P>0.05);但貧困大學生的情緒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顯著低于非貧困大學生(P<0.05);(3)貧困大學生與非貧困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六個維度與其積極心理健康總分及各因子均呈顯著正相關(P<0.01);結論對貧困與非貧困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健康正向預測力最高的均為“精神卓越”這一維度,不同的是,能單獨正向預測貧困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的為“正義”維度,而能單獨正向預測非貧困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的為“仁愛”維度。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非貧困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積極心理健康
貧困大學生是高校的一支特殊群體,并長期被標簽為“弱勢群體”。貧困大學生是指家庭經濟困難、基本生活費用和教育費用難以得到保障的學生。以往諸多研究表明,貧困大學生比普通大學生有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他們表現(xiàn)出更多的軀體化、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和精神病性等心理癥狀[1-3]。長期以來,研究者更多的是從“癥狀”和“問題”視角出發(fā)來了解與研究貧困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以及扶貧政策的顯著成效,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與非貧困生的差異逐漸縮小[4]。與消極的癥狀健康概念對應的是積極心理健康的概念。該概念由美國心理學家Keyes提出,他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完滿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個體沒有心理疾病,且獲得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5]。因此,跳出消極的視角,轉而從積極的意義來研究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對于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教育與實踐意義。積極心理品質,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研究主題,由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發(fā)起并提出了24項積極人格品質,我國學者孟萬金教授在國內進行了廣泛推廣與本土化改造,影響了一大批學者有關不同群體積極心理品質的研究。與傳統(tǒng)人格特質心理學不同的是,積極心理品質關注的是與美好生活有關的人格特質。積極心理品質是一個多維的概念,它涵蓋了個體的思想、情感、行為等一系列積極品質,與積極心理健康的概念遙相呼應。國內早期研究表明,貧困生在個性特征上表現(xiàn)出更多的劣勢。如陳道明的研究表明,貧困生在個性上更加保守、沉默、自我壓抑、不能自我克制、情緒易激動、易緊張困擾、多疑慮和煩惱[6];宋傳穎等研究表明,貧困生表現(xiàn)出性格內向、情緒不穩(wěn)定、敏感多疑、自主性差、依賴性強、缺乏主動性和自信心[7]。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貧困生的人格特征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相關研究表明,他們的個性更加成熟、穩(wěn)定、自律、容易適應、容易成長和成功[8]。國內貧困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研究也表明,他們的積極心理品質良好,甚至在諸多品質上優(yōu)于非貧困生[9-10]。然而貧困生積極心理品質的應用研究不足,其相關結論也尚未取得一致認同。Seligman的研究表明,積極心理品質的提升有助于降低抑郁水平并促進主觀幸福感[11]。國內研究也顯示,積極心理品質能顯著預測心理健康水平[12-13],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護因子。目前國內有關貧困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研究幾乎為空白,且積極心理品質與積極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不足,兩者關系在貧困生與非貧困生群體的比較也未有涉及。本研究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出發(fā),研究隨著時代和環(huán)境的變化,貧困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和積極心理健康狀況,以及兩者的關系,并與非貧困生群體比較兩者關系之間的異同,進一步明確貧困與否對積極心理品質和心理健康關系的影響。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用系統(tǒng)抽樣和隨機抽樣的方法,于2021年10—11月期間對廣東省四所大學進行調查,通過問卷星的方式發(fā)放電子問卷。四所大學涵蓋了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本科層次與專科層次學校。共回收了2711份電子問卷,其中有效問卷為2502份,回收有效率為92.29%。其中,民辦學校1270人,公辦學校1232人;專科886人,本科1616人;男生1213人,女生1289人;大一841人,大二608人,大三664人,大四389人;農村1768人,城鎮(zhèn)734人;貧困生1295人,非貧困生1207人。本研究中的貧困生屬于國家認定的貧困生對象,在學校的貧困生數(shù)據(jù)庫中有案可查,非貧困生是自我評估家庭經濟為非貧困狀態(tài)且不在學校貧困生數(shù)據(jù)庫中備案的對象。
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分析及策略詮釋
一、“心理貧困”的定義。
1.何為“心理貧困”。
湖北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謝桂陽給出了以下定義:心理貧困,就是指貧困大學生由于經濟貧困,從而產生一系列個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變化。
2.貧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謝桂陽教授曾對湖北大學185名貧困生和271名非貧困生進行過心理測試,結果表明,同年齡的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在個性特征和行為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他們更為敏感、拘謹;在心理健康狀況上,他們心理健康水平過低———人際關系敏感、敵對性、精神病性的得分明顯高于非貧困生。
無獨有偶,寧夏大學學生工作部和教育科學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對在校貧困大學生進行的一次心理調查結果也表明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堪憂:在217名被調查的貧困大學生中,有73.27%的貧困生對生活狀況不滿意、64.51%的貧困生體會不到生活的幸福,還有52.53%的貧困生存在抑郁狀態(tài)或抑郁傾向。
貧困學生心理問題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在闡述心理和諧內涵廈價值的基礎上,分析了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的特點有其產生的原因,從加大經濟扶持力度,引導認知貧困、營造優(yōu)良文化環(huán)境和提高自身修養(yǎng)等方面提出了促進貧困大學生心理和諧的對策。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和諧校園建設;心理和諧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提出這一命題,是對我們黨強調的以人為本理念內涵的進一步豐富。將這一命題應用到高等學校的和諧校園建設工作中,要求我們注重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和諧,特別要關注高校中的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通過卓有成效的工作,促使他們從心理貧困走向心理和諧,保證他們在同一片藍天下健康成長。
一、心理和諧的內涵及其價值
人的心理和諧,是指人的認知、情感、意志等內心活動處于平衡自然、協(xié)調統(tǒng)一的狀態(tài),并對外界事務持有平靜適度、熱情友善的態(tài)度。這種社會心態(tài),是人們在處理利益關系特別是表達個人利益訴求時,在對待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時,在看待整個社會的矛盾和問題時所應有的心理狀態(tài),是心理和諧在特定條件下的具體表現(xiàn)。
當今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工作生活節(jié)奏加快,競爭加劇,社會矛盾錯綜復雜,人們的精神壓力隨之加大。當代大學生學習、就業(yè)壓力大,家長、社會對他們的期望值高,貧困大學生更是承受著雙重的壓力。在此情況下,很容易產生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的心態(tài)。保持心理和諧,是大學生身體健康的重要標志,是充分發(fā)揮大學生個人潛力的重要條件,也是他們今后在服務社會中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重要基礎。和諧的心理狀態(tài),對于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和諧相處,形成人人促進和諧的局面具有重要作用。和諧的心理向社會釋放的是向心力、親和力:不和諧的心理向社會釋放的是離心力、破壞力。心理和諧的人越多,校園的和諧程度就越高。
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分析論文
1研究方法與過程
1.1調查對象
選取來自河南省6所高校的本科生為調查對象,抽樣比例考慮在校生的男女、年級、專業(yè)、生源、籍貫等的實際分布,以使樣本結構有充分的代表性。獲取有效問卷1488份,其中貧困生728人,非貧困生760人,貧困生和非貧困生在年級、專業(yè)等方面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
1.2調查的方法與程序
由課題組成員分別與被試所在的學校聯(lián)系,向被試講清調查的意義和需要注意的事項,然后由被試根據(jù)問卷要求作答,限時45分鐘,要求當場回答完所有的問題。
2結果與分析
貧困生心理健康研究論文
【摘要】文章運用封閉式短程團體輔導的方式對貧困大學生進行心理和行為訓練,通過對輔導前后SCL-90各因子癥狀的差異性檢驗,結合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和跟蹤回訪發(fā)現(xiàn),短程團體輔導對于幫助貧困大學生接納自我、改變認知、提升自信、樹立積極的人生目標、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團體輔導;心理健康
貧困生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得到了廣泛關注,不讓大學生因貧困而失學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但是,我們在幫助貧困生解決經濟困難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家庭貧困對大學生心理成長的影響,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理應得到重視。研究表明,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檢出率明顯高于非貧困大學生,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為了探討貧困學生心理援助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我們以改變認知,提高自信,促進個性發(fā)展為目的,嘗試運用封閉式短程團體輔導的方法,以18名大一貧困學生為小組,進行一整天的心理和行為訓練,并對小組成員作了為期一年的跟蹤研究,結果表明,短程團體輔導對促進貧困生個性發(fā)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著明顯的效果。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浙江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2005級大一學生為被試,總人數(shù)為18名,其中男生12名,女生6名。
貧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論文
【摘要】文章運用封閉式短程團體輔導的方式對貧困大學生進行心理和行為訓練,通過對輔導前后SCL-90各因子癥狀的差異性檢驗,結合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和跟蹤回訪發(fā)現(xiàn),短程團體輔導對于幫助貧困大學生接納自我、改變認知、提升自信、樹立積極的人生目標、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團體輔導;心理健康
貧困生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得到了廣泛關注,不讓大學生因貧困而失學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但是,我們在幫助貧困生解決經濟困難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家庭貧困對大學生心理成長的影響,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理應得到重視。研究表明,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檢出率明顯高于非貧困大學生,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為了探討貧困學生心理援助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我們以改變認知,提高自信,促進個性發(fā)展為目的,嘗試運用封閉式短程團體輔導的方法,以18名大一貧困學生為小組,進行一整天的心理和行為訓練,并對小組成員作了為期一年的跟蹤研究,結果表明,短程團體輔導對促進貧困生個性發(fā)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著明顯的效果。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浙江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2005級大一學生為被試,總人數(shù)為18名,其中男生12名,女生6名。
貧困生心理問題分析管理論文
摘要:由于我國各地經濟發(fā)展論文的不平衡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日見凸顯。研究和解決貧困大學生的這些心理問題,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對策
一、貧困大學生心理障礙成因的分析
(一)自卑與自尊的心理沖突
自卑是人的一種不良自我意識,是一種自己輕視自己,認為自己不如別人的慚愧、羞怯、畏縮,甚至心灰意冷的情緒。自卑是貧困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也是貧困生心理問題產生的主要根源,其它方面的心理問題都是從自卑開始的。自卑感強的學生往往自我認識不足,過低估計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短處和劣勢,而看不到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勢。在與別人比較時,總拿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比,越比越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這樣就形成了消極的自我評價。另一方面,有的貧困生自尊心又極強,他們寧愿貸款、勤工儉學,也不愿接受社會、個人的資助,不愿欠人情債。
(二)焦慮與抑郁心理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