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稅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7 07:58: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遺產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遺產稅

各國遺產稅對比

富蘭克林曾經說過:“世界上只有兩件事是不可避免的:一是死亡,二是稅收。”還有一句話說:“只有一件事比死亡和稅收之類的不幸更甚,那就是死亡與稅收結合的產物——遺產稅。”

一、遺產稅概論

所謂遺產稅,簡單來說就是對死者留下來的遺產征收的稅收。因此,在國外也被稱為“死亡稅”。其中,遺產的涵蓋范圍不僅僅包括現(xiàn)金和存款等流動資金,也包括房產設備等固定資產。因此,遺產稅是屬于財產稅的一種征收形式。一般來說,為了防止被繼承人生前以贈與的方式惡意轉移財產而逃避納稅,絕大多數(shù)國家都要求贈與稅與遺產稅應同時課征,作為鋪助。雖然有些國家并沒有開征贈與稅,但規(guī)定死者生前一定年限內贈與的財產一并納入遺產稅的征收范圍,一同征收遺產稅。

遺產稅是一個的古老的稅種又是一個現(xiàn)代的稅種。它最早起源于4000多年的古埃及,當時埃及法老為了籌集戰(zhàn)爭經費而開征了遺產稅。近代意義上的遺產稅始于1598年的荷蘭,而這之后,相繼有英國(1649年)、法國(1703年)、美國(1797年)、意大利(1862年)、日本(1905年)、德國(1906年)等國家開征遺產稅,其目的大多也是為了籌集戰(zhàn)爭經費。而相較于古代和近代開征的遺產稅,現(xiàn)代遺產稅的征收主要是作為協(xié)調社會成員財富分配的一種手段,征收對象只是針對少數(shù)高收入階層的人,因此,其課稅收入也只占財政收入的很小的比重,取得財政收入的作用大大減少了。

我國早在中華民國成立初期就有了開征遺產稅的主張,但礙于政局不穩(wěn),戰(zhàn)爭頻繁等各種原因,直到1938年10月6日,國民政府公布了《遺產稅暫行條例》,并于1940年7月1日正式開征,至此,醞釀了28年的中國遺產稅終于付諸實施了。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央政府政務院于1950年了《全國稅政實施要則》。文件中規(guī)定全國要開征14種稅種,其中就包括遺產稅。但當時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此稅種并沒有真正開征。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對外開放的逐步擴大(特別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中國開征遺產稅的條件也日趨成熟,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強烈呼吁此事,希望以此來增強稅收杠桿功能。

目前,在世界上127個有稅收制度的國家和地區(qū)中,有大約2/3的國家和地區(qū)是正在開征遺產稅和贈與稅的,其余的國家和地區(qū)是沒有開征或曾經開征、目前已經停止征收遺產稅和贈與稅。近幾年來,許多經濟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紛紛停征遺產稅,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意大利等。最近又有報道稱美國國會眾議院以272票對162票通過一項法案,該法案稱將于2010年起徹底廢除聯(lián)邦房地產遺產稅。為什么歷史如此悠久的稅種在這些國家會最終走向消亡?追根結底是遺產稅收入不能有效的提高財政收入。國外遺產稅的征收對象只是少數(shù)高收入階層的人,課稅收入只占財政收入的很小一部分。在美國,每年去世的人中只有2%的人被征收了遺產稅。如此低的比例,卻要付出很高的征收成本,導致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的遺產稅收入相對較低,不能起到有效增加財政收入的作用,最終放棄了征收。

查看全文

遺產稅分析論文

摘要遺產稅雖未在建國后的稅收實踐中征收過,但在我國稅制體系設計中卻占有一席之地,并被賦予了調節(jié)貧富差距的厚望。本文闡述了在我國征收遺產稅的必要性以及如何科學合理地設計遺產稅制度等問題,提出了遺產稅宜作為中央稅并專門用于社會保障支出等觀點。

關鍵詞遺產稅;征稅;意義

我國在20世紀40年代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曾征收過遺產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的《全國稅政實施要則》中對遺產稅稅種給予保留,但同年規(guī)定薪給報酬所得稅和遺產稅暫不開征。1994年我國工商稅制改革方案中的18個稅種中又包括了遺產稅。由此可見,遺產稅雖然在建國后的稅收實踐中沒有開征過,但在我國稅制體系設計中卻始終占有一席之地,并被賦予了調節(jié)貧富差距的厚望。從理論上論證遺產稅開征的現(xiàn)實意義,研究其征稅制度,對于遺產稅適時從構想走向實踐、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開征遺產稅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一)從我國現(xiàn)行稅制結構的設計來看,作為輔助稅種的遺產稅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稅收調節(jié)的整體功能。

一般而言,對個人收入分配的調節(jié),需要個人所得稅、消費稅、財產稅、遺產稅等稅種的相互配合。而現(xiàn)階段,已經開征的稅種仍存在諸多缺陷,遺產稅則處于缺位狀態(tài),這種狀況削弱了稅收對于收入公平分配的調控功能。

查看全文

國外遺產稅制與我國遺產稅制論文

遺產稅是針對財產所有人去世以后遺留下來的財產而征收的一種稅,迄今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征收遺產稅。世界大多數(shù)國家之所以普遍征收遺產稅,是因為它可起到避免財富過度集中、抑制社會浪費、平衡納稅人心理等作用。西方發(fā)達國家開征遺產稅的時間較早,但在實施的過程中,由于各國的情況不同,因而在稅制結構、稅率設計、征收依據(jù)、稅種劃分、扣除減免等方面,各國也有所不同。

(一)從稅制結構來看,大致有三種類型:總遺產稅制、分遺產稅制和混合遺產稅制。總遺產稅制是指只對死者的遺產總額征稅,而不管遺產的繼承情況和遺產將作何種方式分配,英國、美國遺產稅制即屬這一類。分遺產稅制是根據(jù)繼承人與死者之間關系的親疏,以及繼承財產的多少,進行分別課征的稅制,法國、德國等采用此種稅制。混合遺產稅制是指先按總遺產稅制辦法征稅,然后再根據(jù)繼承人分得的遺產情況,如果分得的遺產超過一定限額,則按分遺產稅制再征一道遺產稅,采取混合遺產稅制的國家有加拿大、意大利等。

從稅制設計角度考慮,總遺產稅制稅率設計較為容易,稅制簡單;從征管角度考慮,總遺產稅制稅源可靠,管理簡便易行,而分遺產稅制因需考慮總體財產的具體分配,征管相對較難,且易增加偷逃的可能性;從組織收入角度考慮,如都采用同樣的累進稅率,總遺產稅能提供更多的收入,因為它適用遺產總額而不是遺產分配額;從促進社會公平的角度考慮,分遺產稅制在減輕財富分配不公方面比總遺產稅制有更多的作用,按繼承財產規(guī)模累進征收的分遺產稅,以“財產越分散,繳納的稅額越小”來鼓勵財產在個人之間的分散。

混合遺產稅制與前兩者比較。相對兼容了兩者的優(yōu)點,但征兩道稅,不僅在稅率設計方面比較復雜,而且也有重復征稅的嫌疑。

(二)從征稅依據(jù)看,大致有三種標準:國籍標準、住所標準和財產所在地標準。國籍標準是以財產所有者的國籍為依據(jù);住所標準是以財產所有人的住所為依據(jù);財產所在地標準是按財產的所在地劃分稅收征管權。

如今,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采取混合使用的方法,而且主要是采取屬人與屬地相結合的原則。

查看全文

國外遺產稅制與我國遺產稅制分析論文

遺產稅是針對財產所有人去世以后遺留下來的財產而征收的一種稅,迄今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征收遺產稅。世界大多數(shù)國家之所以普遍征收遺產稅,是因為它可起到避免財富過度集中、抑制社會浪費、平衡納稅人心理等作用。西方發(fā)達國家開征遺產稅的時間較早,但在實施的過程中,由于各國的情況不同,因而在稅制結構、稅率設計、征收依據(jù)、稅種劃分、扣除減免等方面,各國也有所不同。

(一)從稅制結構來看,大致有三種類型:總遺產稅制、分遺產稅制和混合遺產稅制。總遺產稅制是指只對死者的遺產總額征稅,而不管遺產的繼承情況和遺產將作何種方式分配,英國、美國遺產稅制即屬這一類。分遺產稅制是根據(jù)繼承人與死者之間關系的親疏,以及繼承財產的多少,進行分別課征的稅制,法國、德國等采用此種稅制。混合遺產稅制是指先按總遺產稅制辦法征稅,然后再根據(jù)繼承人分得的遺產情況,如果分得的遺產超過一定限額,則按分遺產稅制再征一道遺產稅,采取混合遺產稅制的國家有加拿大、意大利等。

從稅制設計角度考慮,總遺產稅制稅率設計較為容易,稅制簡單;從征管角度考慮,總遺產稅制稅源可靠,管理簡便易行,而分遺產稅制因需考慮總體財產的具體分配,征管相對較難,且易增加偷逃的可能性;從組織收入角度考慮,如都采用同樣的累進稅率,總遺產稅能提供更多的收入,因為它適用遺產總額而不是遺產分配額;從促進社會公平的角度考慮,分遺產稅制在減輕財富分配不公方面比總遺產稅制有更多的作用,按繼承財產規(guī)模累進征收的分遺產稅,以“財產越分散,繳納的稅額越小”來鼓勵財產在個人之間的分散。

混合遺產稅制與前兩者比較。相對兼容了兩者的優(yōu)點,但征兩道稅,不僅在稅率設計方面比較復雜,而且也有重復征稅的嫌疑。

(二)從征稅依據(jù)看,大致有三種標準:國籍標準、住所標準和財產所在地標準。國籍標準是以財產所有者的國籍為依據(jù);住所標準是以財產所有人的住所為依據(jù);財產所在地標準是按財產的所在地劃分稅收征管權。

如今,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采取混合使用的方法,而且主要是采取屬人與屬地相結合的原則。

查看全文

淺析遺產稅的建立

摘要:遺產稅的設立與否,一直是學界、公眾普遍關注的問題。我國在北洋政府時期就曾擬征遺產稅,新中國成立后也曾將遺產稅提上議事日程,但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未能付諸實施。改革開放以后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國民財富增加,法律制度逐步完善,我國已經具備了開征遺產稅的條件。

關鍵詞:遺產稅必要性可行性稅制

0引言

遺產稅是以被繼承人死亡時遺留下來的財產為課稅對象的一種稅。早在古羅馬時期,羅馬元老院就通過遺產稅法案課征遺產稅。我國在北洋政府時期曾擬征遺產稅,1938年10月南京政府還頒布了《遺產稅暫行條例》,決定正式開征遺產稅。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也曾將遺產稅提到議事日程,終因種種原因未能開征。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調節(jié)過高收入,逐步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調整消費稅,開征遺產稅等新稅種。”由此,遺產稅的征收又一次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有關遺產稅的立法的討論也隨之展開。

1開征遺產稅的必要性分析

長期以來,反對開征遺產稅的聲音不絕于耳,主要理由有以下幾條:①中國的富人階層剛剛成長,離轉讓遺產的日子還很遙遠。現(xiàn)在開征遺產稅,不僅征不到多少錢,而且會付出相當?shù)恼鞴艹杀荆б媾c成本相抵之后,很可能得不償失;②中國的經濟尚處于發(fā)展階段,還需要吸引投資者。此時開征遺產稅,不僅會把富人嚇跑,而且窮人也會因投資的減少而失掉本可以有的致富機會,所得與所失相抵之后,同樣是劃不來的一筆賬;③中國尚無現(xiàn)代意義上的財產登記制度,人們擁有的財產情況也極端復雜。在這個時候開征遺產稅,缺失制度基礎,難以防范納稅人的偷逃稅行為;④發(fā)達國家或地區(qū)如美國、香港等已紛紛取消遺產稅,開設遺產稅不符合世界潮流。

查看全文

遺產稅原因分析論文

摘要:長期以來受多種原因的影響,中國尚未開征遺產稅。從財政收入的角度看,征收遺產稅的成本較大,而且收上來的稅額也不會很多,但征收遺產稅的社會意義遠遠大于純財政的意義。本文從開征遺產贈與稅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的重要意義出發(fā),提出征收遺產贈與稅的初步設想。

關鍵詞:遺產贈與稅;和諧社會;立法建議

近年來我國的基尼系數(shù)一直維持在國際警戒線的附近,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的現(xiàn)象日益突出和嚴重。對此我國政府也予以高度的重視,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強調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同時,提出“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又提出構建和諧社會乃是當前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時期的歷史使命。如何構建和諧社會,怎樣構建和諧社會是新時期的重要挑戰(zhàn)。筆者從我國現(xiàn)行稅收體制的視角來考慮,提出及時征收遺產贈與稅,以調節(jié)居民之間的財富差距,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一、我國長期未開征遺產稅的原因分析

遺產稅是以財產所有者死亡時所遺留的財產為征稅對象,向遺產的繼承人和受遺贈人所收取的一種稅。從各個開征遺產稅國家的經驗來看,遺產稅和贈與稅作為財產課稅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今西方國家削弱財富過度集中、緩解收入分配不公的一項重要舉措。

我國在20世紀40年代國民黨時期曾征收過遺產稅。1994年稅制改革時,把開征遺產稅列入稅制改革方案,并擬定了條例草案,但至今我國仍然沒能開征遺產稅。究其原因主要有:(1)征收遺產稅的稅源不足。由于我國資本市場起步較晚,個人擁有的金融資產非常有限,甚至住房等都納入了公有制的范圍。此外,基于改革開放初期的國際環(huán)境,在華的外商投資和中外人員交往都十分有限,外國公民繼承被繼承人在中國境內的遺產和中國公民繼承被繼承人在中國境外的遺產的情況都非常少,因此造成遺產稅征收稅源的嚴重不足。(2)征收遺產稅的法制不夠健全。我國的《憲法》、《民法》、《刑法》等有關法律,雖然對個人和家庭的財產有一些保護性條款,但對于個人和家庭之間的財產轉讓、繼承、受讓、捐贈等行為沒有作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不利于遺產稅的開征。(3)人們的稅收觀念落后。受中國傳統(tǒng)封建思想的影響,家族觀念根深蒂固,子承父業(yè)、繼承家產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與此相適應,中國人推崇“勤儉持家以遺子孫”,父母含辛茹苦而為子女留下豐厚的家產,他們情愿自己吃苦奮斗讓子女過上優(yōu)越的生活;而子孫也負有勤儉守業(yè)的義務,以維持祖祖輩輩的道德和聲望。導致人們對財產的認識還比較傳統(tǒng),再加上我國公民的納稅意識不強,增加了征收遺產稅的無形成本。

查看全文

淺談征收遺產稅的現(xiàn)實抉擇

論文關鍵詞:遺產稅稅制稅收管理

論文摘要:遺產稅從產生至今,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開征此稅收,已目趨成為一種相當普及且政策性很強的具有一定社會影響的稅種,其開征對于完善中國的稅收制度具有積極的意義。我國自改革開放以后,經濟水平飛速提升,世界經濟政治地位已經步入大國之列,遺產稅的開征勢在必行。

一、中國開征遺產稅的現(xiàn)狀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國民經濟一片蕭條,所以遺產稅僅僅是作為一個稅種而存在,并沒有開征。在后來的三次重大稅制改革中,遺產稅都沒有被列入計劃,時至今日,是否開征遺產稅仍是我國社會各界爭辯的焦點。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相應家庭資產的增加,中國在是否開征遺產稅的問題上出現(xiàn)了分歧。首先是主流派認為中國開征遺產稅的有利條件是:由于國民經濟的持快速增長,個人擁有的資產也隨之大量增加;有比較豐富的國際國內經驗可供借鑒;公民的稅法觀念意識在不斷的增強,依法納稅的人群也在不斷地壯大;中國稅務機關的征收管理能力不斷的提高;中國法制的逐步完善有助于遺產稅的開征;國家對于開征遺產稅給予了很大的重視和支持。

也有人認為我國開征遺產稅有著很多不利的條件:中國經濟不很發(fā)達,可以征收的財產和納稅人十分有限;中國擁有;k!il財產的人和他們的財產都很分散,談及遺產稅為時尚早;許多公民的依法納稅意識不強;中國目前沒有健全的財產登記制度、財產評估制度和個人收入財產監(jiān)控體系;稅務機關對稅源的控制能力十分有限,由此會導致收入很低成本很高;擔心開征遺產稅會影響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并導致居民的投資積極性下降、畸形消費和資本外流;中國稅務機關的征管能力有限;擔心開征遺產稅的稅收成本高,稅收收入少;擔心財產稅制的不健全會影響遺產稅的開征。

查看全文

遺產稅立法研究論文

稅法的構成要素,是構成稅法的必要因素,它們反映了稅收制度中的實質內容,規(guī)范了征納雙方的權利與義務。稅法構成要素分為實體法要素和程序法要素,實體法要素主要包括征納主體、征稅客體、計稅依據(jù)和稅率等。這些基本要素,是決定征稅主體能否征稅和納稅主體的納稅義務能否成立的必要條件,明確了由誰納稅、對什么征稅和征收多少稅等這些稅收中的最基本問題,構成了稅收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

一個切實可行的遺產稅制度框架,是達到遺產稅征收的預期目的關鍵之一,因此本部分涉及到的問題是遺產稅法研究中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這些問題主要包括:(1)如何正確表述征稅客體范圍的問題。(2)如何確定征稅客體范圍。哪些遺產應計入應納稅遺產總額,哪些遺產應在扣除之列,如何把握某些特殊形式的遺產(如房屋,文物)等等。(3)如何確定免征額,這是最大的難點。絕大多數(shù)學者只是給出某個具體的免征額數(shù)值,而支持這個數(shù)值的理由卻幾乎沒有涉及到,也就是說,我們不知道這個免征額的數(shù)值是怎么來的,為什么是這么一個具體的數(shù)值。而個別涉及的,也只是泛泛而談,沒有實際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支持。稅率表的確定,與免征額的確定,存在相同的問題。另外,遺產稅納稅人的問題也需要明確,尤其是贈與財產在計算應納稅額時的排列順序問題。

針對遺產稅課稅要素研究中的這些難點和不足,筆者根據(jù)我國的國情,借鑒國外的遺產稅法有關規(guī)定,著重探討了以下問題:(1)認為在表述征稅客體范圍時,應以概括法加反列舉法為宜;(2)詳盡討論了征稅范圍,探討了不計入征稅遺產的范圍以及扣除項目,并闡述了理由;(3)總結了確定免征額的原則,并依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確定了免征額的具體數(shù)值;同時也給出了確定稅率的原則,并提出了一個較為合理的稅率表方案。總之,本部分試圖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以立法原則為指導,分別在納稅主體、征稅客體、免征額和稅率等具體課稅要素問題上給出一個明確而合理的方案。

(一)納稅主體

由于遺產稅是國際性的稅種,其納稅人的確定涉及到稅收管轄權的問題。根據(jù)國際稅法的慣例,稅收管轄權的確定,一般采取屬人、屬地相結合的原則。建議我國遺產稅法,也采用這一原則,先將納稅人首先區(qū)分為居民和非居民,再以來源地進一步加以劃分,從而確定遺產稅稅收管轄權。具體到“對遺產和贈與稅來源地的確定,一般以遺產或者贈與財產所在地為來源地,由該來源地國行使稅收管轄權”。[1]因此建議規(guī)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死亡時在境內、境外的遺產征收遺產稅;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外國人(包括無國籍人)死亡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遺產征收遺產稅。

遺產稅的納稅人并不限于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也可以成為納稅人。依照我國《繼承法》規(guī)定,在繼承法律關系中,繼承人僅限于公民、法人及其他社會組織,國家不能成為繼承人。但在遺贈法律關系中,接受遺贈的可以是法定繼承人以外的公民,也可以是國家、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在贈與法律關系中,受贈人除自然人之外,也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組織。

查看全文

遺產稅的國內外對比

富蘭克林曾經說過:“世界上只有兩件事是不可避免的:一是死亡,二是稅收。”還有一句話說:“只有一件事比死亡和稅收之類的不幸更甚,那就是死亡與稅收結合的產物——遺產稅。”

一、遺產稅概論

所謂遺產稅,簡單來說就是對死者留下來的遺產征收的稅收。因此,在國外也被稱為“死亡稅”。其中,遺產的涵蓋范圍不僅僅包括現(xiàn)金和存款等流動資金,也包括房產設備等固定資產。因此,遺產稅是屬于財產稅的一種征收形式。一般來說,為了防止被繼承人生前以贈與的方式惡意轉移財產而逃避納稅,絕大多數(shù)國家都要求贈與稅與遺產稅應同時課征,作為鋪助。雖然有些國家并沒有開征贈與稅,但規(guī)定死者生前一定年限內贈與的財產一并納入遺產稅的征收范圍,一同征收遺產稅。

遺產稅是一個的古老的稅種又是一個現(xiàn)代的稅種。它最早起源于4000多年的古埃及,當時埃及法老為了籌集戰(zhàn)爭經費而開征了遺產稅。近代意義上的遺產稅始于1598年的荷蘭,而這之后,相繼有英國(1649年)、法國(1703年)、美國(1797年)、意大利(1862年)、日本(1905年)、德國(1906年)等國家開征遺產稅,其目的大多也是為了籌集戰(zhàn)爭經費。而相較于古代和近代開征的遺產稅,現(xiàn)代遺產稅的征收主要是作為協(xié)調社會成員財富分配的一種手段,征收對象只是針對少數(shù)高收入階層的人,因此,其課稅收入也只占財政收入的很小的比重,取得財政收入的作用大大減少了。

我國早在中華民國成立初期就有了開征遺產稅的主張,但礙于政局不穩(wěn),戰(zhàn)爭頻繁等各種原因,直到1938年10月6日,國民政府公布了《遺產稅暫行條例》,并于1940年7月1日正式開征,至此,醞釀了28年的中國遺產稅終于付諸實施了。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央政府政務院于1950年了《全國稅政實施要則》。文件中規(guī)定全國要開征14種稅種,其中就包括遺產稅。但當時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此稅種并沒有真正開征。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對外開放的逐步擴大(特別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中國開征遺產稅的條件也日趨成熟,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強烈呼吁此事,希望以此來增強稅收杠桿功能。

目前,在世界上127個有稅收制度的國家和地區(qū)中,有大約2/3的國家和地區(qū)是正在開征遺產稅和贈與稅的,其余的國家和地區(qū)是沒有開征或曾經開征、目前已經停止征收遺產稅和贈與稅。近幾年來,許多經濟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紛紛停征遺產稅,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意大利等。最近又有報道稱美國國會眾議院以272票對162票通過一項法案,該法案稱將于2010年起徹底廢除聯(lián)邦房地產遺產稅。為什么歷史如此悠久的稅種在這些國家會最終走向消亡?追根結底是遺產稅收入不能有效的提高財政收入。國外遺產稅的征收對象只是少數(shù)高收入階層的人,課稅收入只占財政收入的很小一部分。在美國,每年去世的人中只有2%的人被征收了遺產稅。如此低的比例,卻要付出很高的征收成本,導致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的遺產稅收入相對較低,不能起到有效增加財政收入的作用,最終放棄了征收。

查看全文

遺產稅立法設計之構想

我國的遺產稅立法,不單在法律界,而且在其他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對于遺產稅是否開征、何時開征問題爭論不休。自2010年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遺產稅草案》[1]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和領導人在不同場合幾次談到遺產稅開征的問題,并從貧富分化、社會公平等角度分析了遺產稅開征的必要性。在我國當前的政治經濟形勢下,遺產稅立法,直接關系到我國稅收體系的建設,關系到社會財產的再分配,關系到社會公平的再完善。而且,隨著我國社會財富的快速積累,由此而引起的巨大的貧富差距也日益懸殊,備受世人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對遺產稅立法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并在深入探討遺產稅立法的條件和面臨的困境的同時,對我國遺產稅立法進行設計,則是我國經濟發(fā)展到一定水平必然要面對的一個課題,而且,這些研究還可以豐富我國遺產稅的相關理論,為遺產稅的開征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

一、遺產稅歷史及立法理論依據(jù)

(一)我國遺產稅的歷史。我國第一部關于遺產稅的法律,是1915年北洋軍閥政府頒發(fā)的《遺產稅征收條例》,[2]但由于當時時局混亂,并未付諸實施。新中國成立后,政務院頒布的《全國稅收實施要則》[3]中列有遺產稅,并沒有實施開征。此后,黨和政府的多個文件里曾提到過遺產稅開征問題,包括2013年國務院批準的《關于深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中也曾明確提出,“研究在適當時期開征遺產稅問題”,[4]但由于很多相關的問題需要解決,導致遺產稅一直未能開征。(二)遺產稅的立法理論依據(jù)。遺產稅,作為財產稅的一種,是指財產所有者死亡之后針對其遺留下的財產而征收的一種稅。而尋求遺產稅的立法理論,則是深刻闡釋遺產稅的內涵,在我國當前形勢下論證遺產稅開征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關鍵所在,只有有了可靠的立法依據(jù),才能給納稅人提供一個充足的納稅理由。結合國內外對遺產稅立法理論的研究,從賽里格曼的征稅能力的說法到權利學說,從資源壟斷說到均富說,都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遺產稅的立法理論依據(jù)。結合我國的國情,遺產稅的立法理論依據(jù)需要重點參考的是資源壟斷說和均富說。從資源壟斷說這一角度看,我國改革開放后,一部分人抓住先機,迅速致富,而在致富的過程就難免會存在對本應屬于全社會的優(yōu)勢資源的搶占,甚至是壟斷,就是說這部分人的致富,是以另一部分人為其承擔改革的成本為代價的,而遺產稅的開征,可以通過二次分配的方式,促進社會公平,避免社會群體之間貧富差距的拉大。從均富說這一角度看,遺產稅的立法符合我國的國家性質,因為國家有責任實現(xiàn)社會財富的平均分配,而遺產稅可以通過納稅實現(xiàn)社會財富的二次分配,防止財富的過度集中,這也符合社會主義本質中提到的“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5]此外,遺產稅的開征還可以防止巨額遺產繼承者不勞而獲,這對于消除貧富差距,促進經濟發(fā)展,維護社會和諧,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我國遺產稅立法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社會公平的呼聲日益高漲,財富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也前所未有地受到極大的關注,與此同時,中國如何通過完善財稅體系以加強對社會的治理,也是依法治國,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所有這些,都為遺產稅立法提供了破土而出的環(huán)境。(一)遺產稅立法,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改革開放至今近40年,我國的社會財富不平等現(xiàn)象日益加重,貧富分化日益加深,其中所潛藏的社會不公平問題日益凸顯。據(jù)統(tǒng)計,代表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shù),在我國,自2003年以來一直處于高位,連續(xù)15年超過0.4的國際警戒線。[6]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2016年的基尼系數(shù)為0.465,比2015年略有上升,而基尼系數(shù)越高,則表示社會不平等程度越高。北大《中國民生發(fā)展報告2015》中指出,中國頂端1%的家庭擁有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財產,而低端25%的家庭擁有的財產卻不到1%,[7]貧富差距由此可見一斑。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對財富的再分配乏力,缺乏有力且有效的法律支撐。針對這一情況,開征遺產稅則可以通過第二次分配來彌補第一次分配的不公,促進社會公平。(二)遺產稅立法,有利于完善財稅體系。構建并完善現(xiàn)代財稅體系,是實現(xiàn)我國治理現(xiàn)代化的一個重要保障。習指出,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要想實現(xiàn)這一目標,不斷完善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財稅體系就成為當務之急,而從目前我國的財稅體系看,依然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足之處。比如,在我國,間接稅的比例高達70%,直接稅的比例僅為30%,二者嚴重不平衡;而在發(fā)達國家,直接稅和間接稅的比例接近1:1,這種財稅結構的畸形,會導致稅收不公平地轉嫁給他人,不但大大削弱了稅收的再分配功能,還影響了國家的治理能力;而在直接稅中,個人所得稅,由于在運作模式上存在很多問題和漏洞,并沒有發(fā)揮出應有的調節(jié)功能……所有這些,都為遺產稅的開征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和條件。(三)遺產稅立法,有利于培育財富文化。從目前我國富裕階層的財富文化看,在某些方面還是相當匱乏的,“為富不仁”,也成了一種經常發(fā)生,且為大家經常議論的話題。而由“為富不仁”演化的一些“仇富”現(xiàn)象,也導致了不同階層之間的矛盾升級,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實際上,富裕階層的財富,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占用過多的社會資源,從而擠壓了其他人致富的空間而獲得的,因此,開展財富文化的普及,讓富裕階層明白自己身上擔負的社會責任,這對于提倡關愛他人、弘揚社會責任、構建和諧社會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三、我國遺產稅立法的條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