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家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7 15:24: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醫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醫家治痰病研討論文

【摘要】中醫認為痰可以停留在機體內外各個部位,有“五臟六腑俱有”“內外上下皆到”之說,生成各式各樣的疑難奇異病癥,因此又提出痰為諸病之源,有“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說,而歷代醫家對痰的學術觀眾說紛紜,在治痰上也各有心得。文章認為諸家之論,各有其發揮,通過對諸家痰病觀作一總括分析,綜合觀之始全。

【關鍵詞】痰病論治

從公元前5世紀,在《詩經·鄘風》中就有“陟彼阿丘、言采其虻”之言,“虻”就是醫家常用的化痰藥貝母,可見當時古人就認識到了治療“痰”的藥物。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至今治痰仍常用的藥物如:半夏、服零(茯苓)、白付(白附子)、牡蠣、杏仁、皂莢等十多種,并用虻(貝母)和漏蘆等配伍治療痰淤之病癥的記載。成書于秦漢之際的《神農本草經》中,已經有常山主“胸中痰結吐逆”,及巴豆破“留飲痰癖”的治法[1]。由于歷史和文字的原因,《內經》中沒有“痰”字,將痰歸屬為飲濕之類,其描述為“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相當于后世所說得痰氣互結而成腫瘤之說[2]。

在之后的朝代,有了痰病的詳細論述,同時不同時代的醫家,又分別提出各自的痰病觀。

1張仲景之痰病觀:當以溫藥和之

痰飲一名,實始于《金匱要略》。仲景論痰飲基本上繼承了《內經》的思想,從脾不“散精”、肺不能“通調水道”、膀胱(腎)不能化氣行水,故而“水精”不布、“五經”不行,停積而為痰飲主論,進一步闡述了其病因病機。如《痰飲咳嗽病》篇中說:“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仲景于痰飲形成之機理獨發中焦之論,足見其在痰飲的形成中尤其重視脾胃的運化功能。又如《水氣病》篇指出:“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既惡寒,水不沾流,走于腸間。”“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總之,仲景認為,痰飲是肺脾腎氣化失司,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調,影響水液的正常敷布與排泄,以致水飲停積而形成的。而且三臟之中脾胃運化失司首當其要。

查看全文

中醫醫家學術管理論文

【摘要】據《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民國時期的中醫藥著作約4330余種,其中江蘇籍中醫醫家撰著的有573種,內容涵蓋了醫經、基礎理論、傷寒金匱、診法、針灸推拿、本草、方劑、臨證各科、醫案醫話醫論、史學工具書等方面。本文將江蘇籍中醫醫家所撰著的480余種著作分為“醫籍所涉及的種類”、“中西醫論爭及匯通類著作”、“中醫規模化教育的教材類著作”、“方藥類著作”、“臨證各科及醫案類著作”、“醫學衛生保健類著作”、“綜合性史學工具書類著作”等七個方面、六個大類進行評述。介紹其在中醫學術、中醫教育、中醫臨床、中西醫匯通以及中醫科學化等方面的著作特點,肯定其對于現代中醫所具有的啟示與借鑒意義,試圖喚起現代中醫藥研究者對這一時期中醫藥著作的研究興趣,使這一時期的著作更好地為當今中醫藥事業服務。

【關鍵詞】民國時期江蘇籍中醫醫家著作研究概述

民國時期在中國近代史中是一個存在較為短暫的時期(38年),在整個中醫藥學的發展歷史中只是一瞬,但是,由于其恰恰處在社會發生根本性變革的過渡期中,來自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交匯與沖突尤為明顯,這就決定了其不同于歷史上的其他時期。在民國時期,由于有著西方文化留學背景的政府官員的支持,西方醫學以前所未有的強勢進入國內,政府也積極推動其成為社會醫療主流。中醫藥事業從起初的在整個國家教育體系中被漏列,醫療行為被限制,發展到中醫藥被整個廢除的境地,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內憂外患局面。面對這種不利局面,整個中醫藥界奮起抗爭,同時也順應時展的要求,本著“發皇古義,融會新知”的宗旨,積極實踐,勇于創新,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捍衛中醫的各項權益。他們積極探索創辦中醫藥學校及函授的教育形式,創立具有中醫特色的中醫醫院,努力開展學術上的中西醫匯通,并圍繞著上述內容著述立說。成書于民國時期的中醫藥著作(以《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為主,以下簡稱《中醫聯目》)有4330余種,占到全部中醫存目存世書籍的三分之一[1]。了解和研究這一時期的著作,對于當今中醫藥學術的發展無疑是有著積極的啟示作用。江蘇籍中醫醫家群體在上述的歷史事件中均有參與,在一些重大的事件中甚至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所形成的著作有573部[2]。這一群體又大多寓居在中西文化交匯與碰撞的上海,具有一定的時代代表性。因此,對其在這一時期完成的著作進行研究,可以達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現就以《中醫聯目》中所載的480余種各類著作為依據,對民國時期江蘇籍中醫醫家著作作一概述。

醫籍所涉及的種類

按照《中醫聯目》所劃分的種類,去除重復項,在這些著作中,醫經類20種,基礎理論類12種,傷寒金匱類19種,診法類11種,針灸推拿類15種,本草類25種,方書類43種,臨證各科中包括臨證綜合類23種,溫病類18種,瘟疫類5種,瘧疾類6種,內科類12種,風癆臌膈類14類,其他疾病類18種,婦產科類18種,兒科類20種,外科類20種,傷科類1種,咽喉口齒類7種,養生類12種,醫案醫話醫論類63種,醫史類23種,綜合性著作類24種。從醫籍所涉及的種類來看,醫家們的著作涵蓋了中醫藥絕大部分的種類,有些盡管從種類上歸屬于大類,但從其內容上來看,已經超出某個傳統種類的歸屬。如惲鐵樵的《群經見智錄》,既是對中醫經典理論的闡釋,更是不同于傳統對經典醫籍的注釋,而是對經典醫籍的現代詮釋和發揮,與現代知識的結合更加緊密。再如惲氏的《生理新語》、《病理概論》和秦伯未的《生理學》、《病理學》等等,也已不是一個“基礎理論”所能歸屬了的,更多的是對中醫理論的現代認識與詮釋。因此,我們在研究這一時期醫家們的著作時,既要注意其傳統的一面,更要注意其有別于傳統的內涵實質的一面,這些實質性的學術觀點對于我們現在的中醫具有諸多的啟發與借鑒意義。

中西醫論爭及匯通類著作

查看全文

傳統醫學道德的儒學影響論文

摘要:作為民族道德規范之本的儒家思想的內涵極其豐富,在儒家道德標準“仁”的影響之下,古代醫家實踐著“醫乃仁術”的仁愛之心,形成了仁者愛人的傳統醫學道德。從儒家忠孝仁義等生活和道德準則出發,探討醫乃仁木、知醫為孝、推己及人、重義輕利、以德待患等傳統醫德內涵,闡釋傳統醫學以人為本的思想。

關鍵詞:傳統醫德儒家思想醫乃仁術

我國古代,諸子百家都論及并倡導倫理道德,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體的儒家思想尤為重視倫理道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古代文人的修身之道和追求目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醫學自古以來就一直被認為是一門最具人文傳統的學科,儒家道德思想對傳統醫學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深遠。儒家學說的中心思想,是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主張仁義互助。這種思想反映在醫藥行業中,就產生了濟世活人的觀念。傳統醫學的目的是救治被病痛折磨的病人,保護人類健康。醫生除了應具備治病救人的醫術之外,還應當飽含治病救人的醫學道德觀念。因此,醫德歷來為醫家所重視。本文從儒家的“忠孝仁義”等道德內容出發,結合傳統醫學道德的內涵,揭示儒家思想對傳統醫學道德內容的重要影響。

一、醫乃仁術

“仁”是儒家最高道德標準,也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做人要做“仁愛之人”,要遵守忠孝仁義等道德準則。“醫乃仁術”語出自明朝王紹隆的著作《醫燈續焰》:“醫以活人為心。故曰:醫乃仁術。”

縱觀《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備急千金要方》以及歷代名家著作,他們無不實踐著“醫乃仁術”的觀念。《黃帝內經》稱醫學為“圣人之術”體現了對醫學這樣一門高尚職業和行醫者應具備高尚道德的認識。從醫者應貫徹儒家“仁愛”思想,按儒家圣賢的教誨行醫,治病救人。明代龔廷賢《萬病回春》記載病家十要“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濟眾,惠澤斯深”。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言“醫之為道,若子用之以衛生,而推之以濟世,故稱仁術”。清代喻昌也曾在《醫門法律》中稱“醫,仁術也”。所以作為一個醫務工作者,既要了解中國古代醫學史的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醫學精神,更要領悟博大精深的傳統醫學“仁術”的精髓。

查看全文

我國傳統醫學中的醫學倫理觀論文

2以人為本的醫道觀

中國傳統醫學以人為本,重視人的生命價值,認為天地萬物,莫貴于人,把保護人類健康、減少預防疾病、追求健康長壽作為中國傳統醫學倫理的核心。“醫乃仁術”更是以人為本的醫道觀的高度概括。

中國傳統醫學發展過程中,歷代醫家倡導以人為本,認為性命攸關為大,醫家應潛于醫道,濟世救人。《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靈樞·師傳》講:“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自序》中從“愛身知己”“愛人知人”出發,指出“精究方術”是為“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王叔和《脈經·序》中言“夫醫藥為用,性命所系”,“一言有疑,則考校以求驗”。皇甫謐《甲乙經·序》中說“若不精通于醫道,雖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圍困,赤子涂地,無以濟之”。葛洪《肘后備急方·序》中言選錄“率多易得之藥,其不獲已,須買之者,亦皆賤價草石,所在皆有”,以便“貧家野居所能立辦”,強調醫要“愍人之苦,惆人之急,救人之窮”[2]。禇澄在《禇氏遺書》提出“用藥如用兵”“當驗之藥未驗,切勿急投”。

以孫思邈為代表的一些醫家,更是把尊重人和愛護人的生命發展到極致,立“仁”為濟世救人的指導思想。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中有“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的著名論斷;在《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要求醫家心懷仁愛,不管“貴賤貧富,長幼妍媸,華夷愚智”,要“皆如至親之想”。明代龔廷賢《萬病回春》中教導醫家要“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濟眾,惠澤斯深”,“十勿重利,當存仁義,貧富雖殊,施藥無二”。清初喻昌在《醫門法律》中說:“醫,仁術也。仁人君子必篤于情。”“仁”還是評價醫生的重要標準。南齊楊泉的《物理論·論醫》指出良醫應是“仁愛之士”“聰明理達”“廉潔淳良”“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暢曲解”。宋朝林逋在《省心錄·論醫》說“無恒德者,不可以作醫”。明代龔信在《古今醫鑒·明醫鑒》中也說:“今之明醫,心存仁義。”由此觀之,中國傳統醫學有著以人為本的仁愛傳統。

以人為本的醫道觀還體現在中國傳統醫學的預防倫理思想中。中國傳統醫學在治療上歷來防重于治。《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素問·刺熱篇》說:“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東漢張仲景進而闡述治未病思想,《金匱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葛洪提出:“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2]。”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養性序》中說:“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認為,“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后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清代葉天士研究既病防變,在《溫熱論》中指出,“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

【摘要】中國傳統醫學對醫德、醫道、生命、健康等問題的深刻看法和認識,形成了傳統醫學倫理觀,鑄就了早期的醫學倫理大廈。它的精誠合一的醫德觀、以人為本的醫道觀、“三才”統一的整體觀以及樸素的生命質量觀為現代醫學倫理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資源,并給當今醫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頗多借鑒。

查看全文

傳統醫學道德與儒家思想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傳統醫德儒家思想醫乃仁術

論文摘要:作為民族道德規范之本的儒家思想的內涵極其豐富,在儒家道德標準“仁”的影響之下,古代醫家實踐著“醫乃仁術”的仁愛之心,形成了仁者愛人的傳統醫學道德。從儒家忠孝仁義等生活和道德準則出發,探討醫乃仁木、知醫為孝、推己及人、重義輕利、以德待患等傳統醫德內涵,闡釋傳統醫學以人為本的思想。

我國古代,諸子百家都論及并倡導倫理道德,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體的儒家思想尤為重視倫理道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古代文人的修身之道和追求目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醫學自古以來就一直被認為是一門最具人文傳統的學科,儒家道德思想對傳統醫學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深遠。儒家學說的中心思想,是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主張仁義互助。這種思想反映在醫藥行業中,就產生了濟世活人的觀念。傳統醫學的目的是救治被病痛折磨的病人,保護人類健康。醫生除了應具備治病救人的醫術之外,還應當飽含治病救人的醫學道德觀念。因此,醫德歷來為醫家所重視。本文從儒家的“忠孝仁義”等道德內容出發,結合傳統醫學道德的內涵,揭示儒家思想對傳統醫學道德內容的重要影響。

1.醫乃仁術

“仁”是儒家最高道德標準,也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做人要做“仁愛之人”,要遵守忠孝仁義等道德準則。“醫乃仁術”語出自明朝王紹隆的著作《醫燈續焰》:“醫以活人為心。故曰:醫乃仁術。”

縱觀《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備急千金要方》以及歷代名家著作,他們無不實踐著“醫乃仁術”的觀念。《黃帝內經》稱醫學為“圣人之術”體現了對醫學這樣一門高尚職業和行醫者應具備高尚道德的認識。從醫者應貫徹儒家“仁愛”思想,按儒家圣賢的教誨行醫,治病救人。明代龔廷賢《萬病回春》記載病家十要“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濟眾,惠澤斯深”。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言“醫之為道,若子用之以衛生,而推之以濟世,故稱仁術”。清代喻昌也曾在《醫門法律》中稱“醫,仁術也”。所以作為一個醫務工作者,既要了解中國古代醫學史的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醫學精神,更要領悟博大精深的傳統醫學“仁術”的精髓。

查看全文

預防醫學教育思想價值分析

摘要:贛鄱中醫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預防醫學教育思想,其與《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的諸多具體行動相一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對此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預防醫學思想;贛鄱中醫文化;價值分析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1]明確提出預防的重要性:強調為了使社會大眾不生病或少生病,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健康壽命,必須關口前移,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這是積極應對當下突出健康問題、以低成本獲得高健康績效的有效策略,是目前解決健康問題的現實途徑。行動中設定的目標為:中醫醫院設立治未病科室的比例2022年達到90%,2030年達到100%。《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的諸多指標與古代中醫的“治未病”思想和觀點不謀而合。而贛鄱中醫文化是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傳統中醫文化,融醫術醫德醫風之大成[2],許多贛鄱中醫大家的“治未病”思想對現代預防醫學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1中醫理論蘊含的預防醫學思想

中醫理論倡導“治未病”,即預防為主的思想。中醫“治未病”可體現為西醫中的三級預防理念,即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瘥后防復。所謂未病先防是指通過各種內養外防的綜合調攝措施,補養體內的精氣、保持正氣,慎避虛邪侵害,從而防患于未然。既病防變是在疾病發生初期,及時采取各種干預措施,預防病情的蔓延和惡化[3]。二級預防工作中,既有藥物、針灸等手段,也包括飲食宜忌、慎避風寒等諸多調養法則等。瘥后防復是疾病初愈至完全恢復正常健康狀態這段時間的預防措施。如生活起居應有規律,注意生活調攝,避免勞累過度、慎戒房勞和喜怒過度以及悲憂太甚等過度的情志刺激、避免疾病復發、新病侵襲和促進健康轉歸。我國古代關于預防思想的闡述頻頻見于經典古籍中,如《易經》中有“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黃帝內經》首篇“上古天真論”闡發了養生防病措施。次篇“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備急千金要方》中有“上醫治未病之病,中醫治欲病之病,下醫治已病之病”等,這些都是古代預防思想的具體體現。古代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其著作《氣候水土論》中首次闡述疾病與環境因素的關系,并強調:知道什么樣的人患病,比知道這個人患的什么病更重要。從以上闡述可以看出,無論古代中醫,還是古代西醫均對預防醫學思想非常重視,“治未病”思想自古有之。

2贛鄱中醫文化概述贛鄱中醫文化

查看全文

護理專業文化史教學思考

1倡仁修德,博施濟眾———生命至重的人文關懷

中國的醫學思想,深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仁學思想的光輝折射在醫學之中,成就了“醫乃仁術”[1]的高尚命題,這是中醫學的特色之一,也是全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濟世救人”是祖國傳統醫學的目的,先賢們一生追求的就是“大醫精誠”的境界。人的生命是神圣的,醫術是為人神圣無比的生命而存在的。從醫學史來看,歷代醫家一直在強調這一點:晉代楊泉提出“用醫必選仁愛之士”;唐代名醫孫思邈曾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宋代林甫提出“無恒德者不可以作醫”;明代陳實功提出“醫家五戒十要”,龔廷賢提出“醫家十要”;清代喻昌提出“醫必篤于情”等等。歷代醫學家強調對任何患者都要關心、體貼、愛護,做到竭誠盡智,全力救治;在醫學上恭身實踐,不尚空談,對患者一視同仁,視疾病之需給予力所能及的治療和幫助。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不分貧富貴賤,一視同仁。他認為:凡屬患者求治,醫家應當摒棄一切私心雜念,精誠診治。治病貴速,一發千鈞,凡病家有請,就得不顧艱險疲勞,立即出診。醫家診病,要根據病情需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華佗在診療患者時,總是先仔細觀察病情,再對癥施治。治病救人時,醫家必須忠于自己的職守,不能怕臟怕臭。即使碰上“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的患者,也要認真負責地予以醫治,絕不能產生半點厭惡心理。明代外科醫學家陳實功經常給人排膿、除腐、洗瘡、敷藥,從不顧慮什么臭穢。醫家診病,必須遵循一定的規章制度,尤其在診查婦產科疾患時,不可造次。對于婦科病、性病、生理缺陷,乃至某些情志病等,不能隨便對他人亂說,有的要嚴守秘密,否則可能引起不良后果,這也是對患者極大的尊重。

2熱愛事業,精勤不倦———嚴謹扎實的治學風范

技術低劣的醫家,可以把輕病患者治死;而技藝高超的醫家卻能化險為夷,使垂危患者得救。醫家一身系著患者的安危,凡看病施治,必須嚴肅認真,一絲不茍,切忌粗心大意,敷衍塞責,更不能淺嘗輒止。因此,只有無比熱愛自己的專業,并以從事醫學專業為樂時,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聰明才智,真正做出成績來。一旦從事了醫學事業,就要精勤不倦,刻苦鉆研。醫學的道理很艱深,疾病的發展千變萬化,《素問•著至教論》提出:一個好的醫家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若非多聞博識,勤學苦練,又怎么能掌握呢?東漢名醫華佗之所以在醫學上造詣很高,與他“游學徐土,兼通數經”(《華佗傳》)是分不開的。張仲景強調“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認為自己絕非生而知之者,必須通過后天的刻苦學習來掌握方術。孫思邈主張醫家博覽群書,認為醫學、史學、哲學、文學、天文、地理等書籍,都要閱讀,才能于醫道無所窒礙,否則如“無目夜游,動致顛殞”。李時珍更是一位博學多才而又刻苦鉆研的典型,他只要遇上有關醫藥學的內容,就立即加以摘錄,這為他后來著書準備了充分的條件。

3謙虛謹慎,尊重同道———貴和尚中的和諧思想

歷代有成就的醫學家,都是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孫思邈為人十分謙恭,一貫反對“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認為如果那樣,便是醫家本身的膏肓之疾。同行之間,應當互相尊重,互相砥礪切磋,以便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歷代名醫之所以技藝專精、造詣很高,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善于虛心誠懇地向別人學習。孫思邈聞人有“事事長于己者,不遠千里,伏膺取決”。不恥下問,這是學習上的美德。

查看全文

小兒推拿學術管理論文

【摘要】《小兒按摩經》的問世,創立了小兒推拿的理論體系,標志著小兒推拿開始了發展的新紀元。后世醫家在《小兒按摩經》的基礎上不斷進行補充,加之兒科工作者對小兒生理病理認識的不斷進步,小兒推拿的學術思想逐漸成熟。與此同時,由于不同地域的醫家對《小兒按摩經》的理解不同及對小兒生理病理的認識差異,對小兒推拿包括穴位、手法、操作方法等產生不同的理解,逐漸發展成為小兒推拿的不同流派,引起小兒推拿的學術爭鳴。

【關鍵詞】小兒推拿學術爭鳴手法穴位推拿流派

前言

小兒推拿體系的形成,起始于明代。隨著小兒推拿學術的發展,對其認識及體會也就產生了分歧,這種分歧不僅導致了學術爭鳴,而且推動了小兒推拿整個學術體系的深入發展。有關小兒推拿的學術爭鳴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關于小兒推拿手法的認識

自明·徐用萱提出“掐筋”單一手法及“龍入虎口”、“蒼龍擺尾”等復式手法后,歷代醫家多有演繹,手法也漸趨增多。如《小兒按摩經》載單一手法8種、復式手法28種;《幼科推拿秘書》載單一手法42種、復式手法13種;《保赤推拿法》載單一手法12種、復式手法86種[1]。對此,不少醫家,如夏禹鑄、龔廷賢、周于蕃、錢祖蔭等提出異議,認為手法過繁,不便掌握,對臨床無效者應予刪除。張振還從臨床實際出發,對以往手法進行梳理,刪其重復,正其錯誤,補其闕漏,將小兒推拿單一手法歸納為按、摩、掐、揉、推、運、搓、搖8種,復式手法歸納為鳳凰展翅、二龍戲珠、打馬過天河、黃蜂入洞、飛經走氣、蒼龍擺尾、赤鳳搖頭、水中撈月、按弦搓摩、猿猴摘果、天門入虎口、運水入土、運土入水13種,切合臨床實用。論文網

查看全文

中西醫治療支氣管哮喘分析

摘要:古代醫家治療哮喘最常用的藥物為麻黃,應用時多“去上沫”,現代研究發現,“上沫”中含有大量麻黃堿,“去上沫”后可以減緩麻黃發汗解表之力,更適于哮喘的治療。歷代醫家根據哮喘的病因病機,創立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劑,如小青龍湯、參蘇止咳方等。但也存在煎煮不便、成分復雜、靶點不明等缺點。而西藥給藥便捷,作用機制明確,但亦存在諸多副作用。所以應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應借鑒現代醫學手段,加大對給藥途徑、作用機制、中藥單體、復合制劑的研究。借鑒現代醫學疾病量化標準,將中醫證候量化,實現精準辨證、精準用藥,為治療哮喘提供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支氣管哮喘;從痰飲論治;麻黃;中西醫結合

哮喘是以慢性氣道炎癥為特征的一種異質性疾病,主要癥狀有喘息、氣短、胸悶、咳嗽等,同時具有可變性呼吸氣流受限[1]。全球哮喘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球哮喘患者約有3億,臨床患病率約為4.5%。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哮喘患者約有3000萬,臨床患病率為1.42%[2],14歲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為1.24%[3],且哮喘患病率較過去明顯增加[4-5]。筆者總結古今各醫家對哮喘的認識,論述中醫藥在防治哮喘方面的理論和實踐,為臨床防治哮喘提供思路與方法。

1理論溯源

《黃帝內經》中有“喘鳴”“喘喝”“喘呼”“喘鳴肩息”等癥狀的記載,與現代醫學哮喘的典型臨床表現一致。《黃帝內經》認為,陰陽失和是哮喘的核心病機,《素問•太陰陽明論》言:“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素問•陰陽別論》言:“陰爭于內,陽擾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東漢末年,張仲景在繼承《黃帝內經》理論的基礎上,對哮喘癥狀的描述更加完善,并提出相應的治則和方藥。在其著作《傷寒雜病論》中,將哮喘發作的患者稱之為“喘家”,提出用小青龍湯、小青龍加石膏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射干麻黃湯等治療。張仲景認為,外邪侵犯可致哮喘,患者可有“喉中水雞聲”,這與現代醫學之哮喘發作癥狀一致。在《金匱要略》中,張仲景系統闡述了痰飲理論,如伏飲、留飲,至今仍對正確辨識呼吸道慢性疾病有指導意義。張仲景描述的哮喘患者易出現“背寒冷如手大”,切合現代臨床情況,也是現代從痰飲論治哮喘的理論基礎。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稱哮喘為:“上氣鳴息”“呷嗽”,并明確指出:“上氣鳴息”是因“邪乘于肺……肺管不利,不利則氣道澀,故氣上喘逆,鳴息不通”。“呷嗽”是“嗽則氣動于痰,上搏咽喉之間,痰氣相擊,隨嗽動息,呼呷有聲”。指出外邪侵襲,與痰相合,使肺管咽喉不利,肺氣宣降失職,肺氣上逆而發出聲音。治療上應加用消痰破飲之品。《丹溪心法》首次提出哮喘,強調痰濁是哮喘的重要病理因素,并將疾病分為未發、既發不同階段,提出“未發以扶正氣為主,既發以攻邪氣為先”。治療時,因肺為嬌臟,則用藥應選用“薄滋味”之品,專主于“痰”。明代《醫學正傳》中初次將哮與喘分開論述,指出“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同時明確哮即“喘促喉中如水雞聲者”。《景岳全書》提出“夙根”論,指出哮病的反復發作與“夙根”有密切關系,“哮有夙根,遇寒既發,或遇勞既發者,亦名哮喘。”將未發、已發不同階段的治法具體化:扶正氣者須辨陰陽,攻邪氣者須分微甚。到清代,醫家對于哮喘的認識更加詳細具體,這對現代哮喘的治療有重大指導意義。總之,哮喘病機可總結為:“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西方醫學傳入我國后,與中醫學相互交融,取長補短,中西醫結合治療哮喘已成為我國獨有的優勢。

2癥狀與證候

查看全文

醫學教育在民族醫學理念中的運用

一、壯族醫學醫德思想的形成

在長期的民族融合過程中,中醫學《黃帝內經》給予壯族醫藥理論巨大的影響。例如,《靈樞•師傳篇》講述了作為一名醫生應該具備的職業道德素養和承擔的社會責任;《疏五過論篇》描述了醫生過錯的五種表現形式,同時指出好醫生應該具備的醫德內容和標準;《素問•徵四失論篇》從醫生的臨床實踐出發,總結出診療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差錯,以實例對醫生從思想上進行教誨。中醫學的醫德思想對壯族醫學醫德思想的形成起著推動作用,在一些廣西少數民族地方志、博物志以及地方文獻如《嶺表錄異》、《嶺外代答》、《桂海虞衡志》等中可以看到,中醫學的醫德思想以及壯族傳統文化、壯族醫藥理論中的道德知識相互交流、碰撞和沉淀,最終形成了和中醫學醫德思想相通而又保持著一定特色的壯族醫學醫德思想。

二、壯族醫學醫德思想的內容

壯族醫學醫德思想的形成過程深受中醫學傳統醫德的影響,因此,其內容和中醫學傳統醫德的一些方面是相互交融、共通的,但是,由于壯族具有自身的文化傳統和習俗,因而壯族醫學醫德思想有其獨特的內容。

(一)醫德基礎———持身正直。醫德思想基礎是持身正直。壯族醫家的重要品格之一是為人正直。在壯醫的心中,能為本族人祛病健身是神圣的工作,將此項工作作為謀財斂財的手段是不道德的。壯醫看病,并不注重診金,而看重內心的滿足和幸福感,因此,壯醫深受群眾的尊敬,是社會道德的模范踐行者。

(二)醫德原則———仁術愛人。中醫學傳統醫德思想推崇“醫乃仁術”,行醫目的在于為民解厄除疾,壯族醫學醫德思想同樣遵循這一原則,孟子“仁者愛人”、“民為貴”的思想在壯醫身上得到了體現。“仁”不僅包含了壯醫仁愛、仁慈的品格修養內容,也蘊涵著醫者救死扶傷的仁義道德觀,這就使得“仁術愛人”的醫德原則薪火相承,世代流傳,因此,歷代壯醫都躬親推行“仁術愛人”原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