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錢養事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9 12:13: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以錢養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技服務以錢養事新機制意見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進一步完善管理模式;進一步規范公益性服務人員的管理;進一步加強“以錢養事”資金管理;進一步做好公益性服務人員績效評定;進一步創新服務體制機制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市公益性農技服務模式,從2009年8月起實行市農業局派出制,即“管理在市,服務在基層”、服務模式調整后,農技服務人員的管理按照“市聘鄉用、市管鄉評”的原則,由市農業局聘任、鄉鎮使用、服務模式調整后,農技服務人員的勞動報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按有關政策規定和標準,由市綜改辦測算分解到農業局,農業局按季提出支付申請,市財政審核撥付直達個人賬戶、公益性“以錢養事”服務人員的勞務報酬要按照“以錢養事”的要求與工作績效掛鉤,實行績效考核管理、鄉鎮農技服務模式調整后,其機構設施條件建設,要按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體制機制創新的要求,與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合作共建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各鎮鄉人民政府、城區辦事處、管理區委員會,市政府有關部門:
為了深化農村綜合配套改革,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鄉鎮事業單位改革加快農村公益性事業發展的意見》和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于鞏固完善農村公益性服務“以錢養事”新機制的若干意見》精神,經市政府同意,現就鞏固和完善公益性農技服務“以錢養事”新機制提出如下意見:
一、進一步完善管理模式
我市公益性農技服務模式,從2009年8月起實行市農業局派出制,即“管理在市,服務在基層”。服務模式調整后,市綜改辦要加強監督指導,市農業局和鄉鎮(含城區辦事處、管理區委員會,下同)要加強協調配合,積極穩妥地推進服務模式調整中的各項工作,確保“性質不變、人員不變、待遇不變、經費不減”,實現調整工作平穩過渡。
二、進一步規范公益性服務人員的管理
以錢養事轉移支付制度問題論文
【摘要】財政轉移支付資金是我國農村稅費改革后地方政府重要的資金來源,也是“以錢養事”這一新機制重要的資金來源。目前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不完善,轉移支付資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已遠遠不能適應新農村建設的的需要。本文從完善我國現行轉移支付體制對“以錢養事”這一新機制的重要意義出發,分析了用于農村稅費改革的轉移支付資金的使用問題,并結合西方發達國家經驗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以錢養事”轉移支付農村公共服務
自2002年開始在全國農村推行稅費改革以來,一方面大大減輕了農民負擔,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基層財政“空心化”的趨勢,使政府在廣大農村地區公共服務的職能缺位現象更為嚴重。在這種形勢和背景下,湖北省率先進行了農村公共服務“以錢養事”的體制改革,開始對以鄉、鎮、站、所為主體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進行根本性的改造,推行了以建立“花錢買服務,養事不養人”的新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為主要內容的改革。然而,湖北省在“以錢養事”的轉移支付制度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分析將有利于改革的進一步深入。
一、現行“以錢養事”轉移支付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轉移支付制度不僅是緩解基層財政困難和解決地區公共服務不均衡所采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制度安排,也是我國農村稅費改革和建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必要途徑之一。但目前我國農村公共服務的轉移支付制度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1、轉移支付的法律、法規不完善
轉制單位以錢養事落實考核匯報
按照《鎮委辦公室、鎮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開展2012年度村級責任制目標考核的通知》(辦發〔2012〕46號)要求,鎮委、鎮政府組織考核專班,于2012年1月7日對各轉制單位2012年度“以錢養事”合同落實情況進行了年度考核。在綜合征求鎮直相關單位、政府各部門及考核組意見的基礎上,經過鎮黨委擴大會議研究,得出了2012年度轉制單位“以錢養事”合同落實考核結果,現將考核結果予以通報。
一、考核內容
本次考核以鎮人民政府和各轉制中心之間簽訂的合同為主要依據,嚴格按照鎮人民政府制定的考評實施細則,對各服務中心的服務內容、服務項目以及服務質量和效益進行考核。
考核工作由黨政辦牽頭負責,按照統一的考核評分細則分別對各服務中心進行考核。考核采取“聽、看、查、問”等方式進行。一是定性與定量考核相結合。考核嚴格按照合同執行,凡有量化指標的考核內容,一律按照實際完成比例記分;沒有具體量化指標的內容,按照服務實績進行考核記分。二是走訪、問卷調查與集中測評相結合。對轉制單位進行走訪、測評,測評分為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三個等次;測評可以邀請黨代表、人大代表、村組干部、科技示范戶和群眾代表參加測評。三是實行量化百分制考核,按合同逐項考核,實行比例記分,單項考核不記負分。
二、考核結果
從考核情況看,2012年,各轉制單位都能緊扣政府中心工作,重點突出,特色鮮明,成效顯著,較好地落實了“以錢養事”的農村公益事業服務新機制。
財政支付制度轉移論文
【摘要】財政轉移支付資金是我國農村稅費改革后地方政府重要的資金來源,也是“以錢養事”這一新機制重要的資金來源。目前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不完善,轉移支付資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已遠遠不能適應新農村建設的的需要。本文從完善我國現行轉移支付體制對“以錢養事”這一新機制的重要意義出發,分析了用于農村稅費改革的轉移支付資金的使用問題,并結合西方發達國家經驗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以錢養事”轉移支付農村公共服務
自2002年開始在全國農村推行稅費改革以來,一方面大大減輕了農民負擔,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基層財政“空心化”的趨勢,使政府在廣大農村地區公共服務的職能缺位現象更為嚴重。在這種形勢和背景下,湖北省率先進行了農村公共服務“以錢養事”的體制改革,開始對以鄉、鎮、站、所為主體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進行根本性的改造,推行了以建立“花錢買服務,養事不養人”的新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為主要內容的改革。然而,湖北省在“以錢養事”的轉移支付制度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分析將有利于改革的進一步深入。
一、現行“以錢養事”轉移支付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轉移支付制度不僅是緩解基層財政困難和解決地區公共服務不均衡所采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制度安排,也是我國農村稅費改革和建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必要途徑之一。但目前我國農村公共服務的轉移支付制度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1、轉移支付的法律、法規不完善
農村公共服務分析論文
一、現行“以錢養事”轉移支付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轉移支付制度不僅是緩解基層財政困難和解決地區公共服務不均衡所采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制度安排,也是我國農村稅費改革和建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必要途徑之一。但目前我國農村公共服務的轉移支付制度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1、轉移支付的法律、法規不完善
我國現行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缺乏法律的支撐和保障,法律約束和監督機制不健全,主要表現為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滯后。如現行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依據的主要是1995年財政部制定的《過渡期財政轉移支付辦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專門的或者相應的關于財政轉移支付的法律規定,使得轉移支付制度在施行的過程中缺乏法律的權威性和統一性,客觀上降低了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決策和運作的民主性和規范性。
2、支農資金支付形式的不確定性
在“以錢養事”這一機制中,規定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中專項用于農村公益性服務的資金,以及上級撥付的其他農村公益性服務專項資金作為“以錢養事”這一新機制重要的資金來源,這種把本身就因為支農項目的不確定性并具有波動性的“農村公益性服務專項資金”作為“以錢養事”的資金來源,對資金的數額、支付的時間及方式都沒有明確的規定,從而使得“以錢養事”的資金來源具有不穩定性和波動性。
鄉鎮事業改革經驗交流
鄉鎮事業單位改革是農村綜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農村改革的難點之一。其難主要在于鄉鎮事業單位人員多、包袱重、情況千差萬別。隨著農村各項改革的整體推進和鄉鎮事業單位改革的逐步深化,在鄉鎮事業單位改革進程中,應該把握好鎖定債務、全員保險、轉換機制、以錢養事等四個關鍵環節:
一、鎖定債務
鄉鎮事業單位存在的歷史長、情況復雜,其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債務包袱十分沉重,這些債務的主要構成有:經營不善形成的經營性債務、興建辦公場所或其他設設施形成的建筑類債務、政府投入不夠形成的欠資、欠發職工工資和欠繳養老保險金、銀行貸款等等。特別是在某些地區,債務數額巨大。這些債務的存在,成為了鄉鎮事業單位深化改革的一個"攔路虎"。化解這些債務,成為當前一個現實而又棘手的問題。在目前政府無力承擔化解債務的巨額財力的情況下,改革不能因此廢止,可以考慮在全面清理鄉鎮事業單位債權債務的基礎上,對資不抵債的鄉鎮事業單位實行債務鎖定,逐步化解。鎖定債務,一是要全面清理債權債務;二是要統一債權債務的處理政策,特別是對于非經營性的債務和個人債務(如欠發工資、欠繳養老保險金、個人墊資等),要采取適當和合理的方式,如限定清還期限化解、債務托管等辦法,進行妥善化解,盡最大限度地消除債務因素對鄉鎮事業單位改革進程的制約和影響。三是要努力做好債權單位的工作,本著既堅持公平,又兼顧現實的原則,共同為鄉鎮事業單位改革和鄉鎮事業單位的再發展創造條件,為這些債務的最終化解提供可能。
二、全員保險
在鄉鎮事業單位實行以錢養事、鄉鎮事業單位職工由"單位人"變為"社會人"后,將鄉鎮事業單位職工全員納入社會養老保險體系,是鄉鎮事業單位深化改革的一項基本社會保障措施,是為鄉鎮事業單位職工走出單位、走向社會、走向市場解除后顧之憂的基本保證,同時也是鄉鎮事業改革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一是鑒于鄉鎮事業單位的特殊性,在社會養老保險體系中,可以考慮單獨設立鄉鎮事業單位保險基金,實行單獨核算,單獨管理。二是改革前欠繳的養老保險金,應由財政(包括中央財政、省級財政以及市縣級財政共同)承擔、補繳應由原鄉鎮事業單位繳納的部分;對于應由個人承擔的部分,各地可根據實際決定由個人承擔或地方財政支付。三是鄉鎮事業單位改革后,對于個人養老基金專戶,可以實行個人繳納與財政承擔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繳費,即個人承擔部分由個人按時繳納,個人繳納部分打入本個專戶后,財政即時劃撥應由單位承擔的部分至該個人專戶。從而使養老保險制度成為改革的"助推器"和"減震器"。
三、轉換機制
農村綜合改革大會領導發言
同志們:
經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今天召開全市農村綜合改革工作會議,主要任務是按照辦發電[]22號文件的要求和市農村綜合改革工作會議精神,做好年度全省農村綜合改革考核評估的迎檢工作。下面,我講四點意見。
一、精心部署,狠抓落實,不斷深化農村綜合改革
為切實抓好農村綜合改革,國務院、省委省政府都專門下發文件,對下一步改革工作提出了非常明確具體的要求,大家必須認真學習領會,深入貫徹執行,確保各項政策落實到位。
㈠切實轉變職能,進一步深化鄉鎮機構改革。一是嚴格鄉鎮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管理。各地要嚴格執行發[]17號文件精神和編制部門下達的具體編制數額,嚴格實行“一人一編一卡”,推行編制政務公開,接受群眾監督,確保五年內鄉鎮機構編制和財政供養人數只減不增。對改革后仍然存在的混編混崗情況要進行認真地清理,嚴禁走“回頭路”。二是切實抓好延伸派駐機構改革。要理順參改單位內容關系,妥善安排分流人員,減輕改革震蕩,強化服務職能。三是理順鄉鎮財政所和經管站合并后的職能。合并后的財經所是鄉鎮直屬事業單位、人、財、物歸鄉鎮直接管理,業務工作接受上級財政、經管部門指導。要按照中央和省的有關文件規定,將鄉鎮財務管理、各項惠農補貼發放工作、農村土地承包管理、農民負擔監督管理、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債務化解等行政管理職能和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指導、持扶、服務、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費征收管理等政府職責統一委托給合并后的鄉鎮財經所承擔。
㈡保障教育投入,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一是切實保障農村義務教育投入。要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力度,確保政府財政義務教育經費支出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按照《國務院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國發[]43號)精神,切實管好用好各級財政對農村義務教育有關專項經費,不折不扣地落實地方各級政府的經費分擔責任,嚴禁用中央、省投入的改革專項資金替代地方教育經費的正常投入,防止“上進下退”現象的發生。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教師工資的管理規定,確保按時足額發放。加強農村學?;A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合理調整城鄉教育布局,優化教育結構,制定和落實向農村傾斜的政策,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嚴禁超標準建設和搞不切實際的各種達標升級活動,提高教育資源利用效率。二是強化農村中小學經費管理。從年春季開學起,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收學雜費。對全市農村中小學經費推行“校財局管”體制,各級財政、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村中小學校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完善農村中小學校預算編制制度,各項收支要統一編入市級財政預算,并由市級財政部門按照財政國庫管理制度的規定辦理資金支付。要嚴格執行財務制度,嚴肅財經紀律,堅決禁止擠占、挪用、浪費和違規使用教育經費的現象。不得將保障經費用于償還“普九”債務和學校其他債務,不得用于發放教職工工資和福利。逐步建立教育經費使用績效考評體系,不斷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進一步規范農村中小學收費管理。三是深化農村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要依據國家教師編制配備標準和人口變化情況合理確定教師編制。依法實施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創新教師補充和培訓提高機制,建立教育質量監測考評制度,提高農村教育素質。逐步實行教職工全員聘用制。建立健全鼓勵城鎮教師、大學畢業生到農村支教制度和特設教師崗位制度,建設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體系,合理配置城鄉教育資源。
農機推廣機構改革情況調查匯報材料
為摸清市縣鄉農機推廣機構改革基本情況,年月13日至16日,組織對我市農機推廣機構情況開展了一次全面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機推廣機構隊伍現狀
據統計調查,市現有縣鄉農機技術推廣機構58個、181人,其中縣級9個、69人,鄉鎮級(含區域站)49個、116人,具體構成情況如下:
(一)機構與性質
縣級機構:9個。即市、市、市、縣、縣、縣、縣、縣、區農機技術推廣站。9個縣級機構全部為國家事業單位序列,除市為差額拔款外,其它均為財政全額預算撥款單位。
鄉鎮機構:49個。其中:
鎮綜合配套改革工作情況匯報
依據政策抓改革把握方向促發展
牌洲灣鎮是嘉魚縣的一個農業大鎮,是湖北省第二屆楚天明星鎮、咸寧市××年農村工作先進鎮。全鎮轄4個行政村、一個街道居委會、一個省級鄉村工業園區,總人口萬人,鎮域面積平方公里,耕地面積萬畝?!痢聊耆倢崿F財政收入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元。近兩年來,我們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認真貫徹落實省委號、號和縣委號、號文件精神,積極推進鄉鎮綜合配套改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主要作法
一精減黨政機構,加強編制管理。
我們按照上級改革要求,堅持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壓縮機構編制,建立剛性約束機制,加強編制管理,轉變政府職能,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一是實行歸類合并,精減內設機構。改革前,我鎮機關機構設置小而全,共有個辦公室,可謂兵多將廣,廟多和尚多。在改革中,我們從精減內設機構入手,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則,歸并設立了黨政綜合、經濟發展、社會事務三個辦公室和直屬財政所共個內設機構。每個辦公室設主任名,副主任名,干事名,主任和副主任在鎮黨委政府領導班子中產生,干事在鎮其他機關干部中通過競爭上崗產生。在精減機構的基礎上,我們明確和規范了三辦一所的職責和任務。
推進鄉鎮事業站改革經驗交流材料
縣是全省鄉村綜合改革試點縣之一。本年,該縣在推進鄉村綜合改革工作中,針對縣鄉改革本錢不足,人員分流困難的近況,對鄉鎮事業單位發明性地執行“撤調并轉”、“以錢養事”、“競爭上崗”、“落實保證”等辦法。走出了一條具有縣特征的鄉村綜合改革之路。改革后,鄉鎮事業站所設置大幅削減,人員思想不變,內部生機加強,工作運轉優越。
一、采取“撤調并轉”,整合鄉鎮事業站所
該縣鄉鎮在改革前設置站所偏多,除法院、公安、司法、工商、稅務、教育、醫療、國土等直管部分外,還設有九站(農機站、農技站、農經站、畜牧水產站、林業站、水管站、播送電視站、文明站、市場勞務站)、七所(財務所、規劃所、計生服務所、司法服務所、民政社保所等),加上民營經濟辦、戶籍室,總數達18個之多,并且人員超編嚴厲,職責界定不清,治理關系不順,混崗景象比較遍及。針對這種狀況,在此次改革中他們采取“撤、調、并、轉”,對鄉鎮站所統一合并整合。一是撤。對一些名不副實和幾近癱瘓的事業站所進行一次性撤銷,不再設立。如勞務站、規劃所,民營經濟辦、戶籍室等,其本能機能劃歸相關部分;二是并。對一些本能機能鄰近的事業單位執行兼并。把農業機械治理站和農業技能推行站兼并,組建農業技能推行站,文明站和民政社保所兼并,組建體裁衛站。三是調。對一些本能機能發生轉變的事業單位進行調整。把財務所調整為鄉鎮內設機構,把畜牧水產站調整為動物防檢站,林業技能推行站調整為林業工作站。四是轉。對企業化運作的事業單位執行全體轉制。如播送電視站成建制轉入縣鄉村廣電寬帶收集公司。經過撤、調、并、轉,鄉鎮事業站所整合為7個站所。即:體裁衛站、鄉村運營治理站、農業技能推行站、林業工作站、水利治理站,動物防檢站、方案生育服務所。并在此基本上執行“人、財、物、事”四權下放,以鄉鎮縣政府治理為主,縣營業主管部分只實行營業指導、行業治理和監督檢查本能機能,促使鄉鎮縣政府對鄉鎮站所放活讓利,既健全了鄉鎮縣政府治理本能機能,又激起了事業站所為群眾供應公共服務的生機。
二、執行“以錢養事”,增強站所服務功用
要從基本上提高鄉鎮站所的服務程度,就必需堅持“以錢養事”的新機制。他們依照市場化、社會化、契約化的要求,采取“定性、定編、定錢、定事、定崗、不定員”的方法,改動縣政府代替鄉村公同事業的做法,對公益性事業執行“縣政府收購”、“財務花錢買服務”的方法,增強鄉鎮事業站所服務本能機能。既處理公益服務有人干事的問題,又處理鄉鎮事業站所充裕人員分流難的問題。詳細作法是:經過精簡機構和人員編制,整合合并鄉鎮事業站所,使鄉鎮內設機構與站所別離,鄉鎮機關工作人員與站所人員別離,完成站所本能機能歸位。再依據本能機能確定事業單位性質(純公益性、準公益性、運營性);按性質審定站所編制;以站所的編制和公益性服務比例確定經費額度;縣財務將津貼經費按期撥付到鄉鎮。還研討出臺了《縣鄉鎮事業站所行政法律收費和基金收入分紅及結算方法》,對縣直部分和站所的事業性收費權責賜與明確。各鄉鎮根據縣里出臺的有關文件和各站所的實踐狀況,對各站所的經費進行合理調度,并確定各站所公益性事務及審核方法;鄉鎮和縣營業主管部分對站所工作績效進行定性定量審核,鄉鎮依據審核后果給各站所撥付經費,執行“以錢養事”。
三、履行“競爭上崗”,加強站所內部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