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1 08:00: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經濟評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人口經濟市場述評論文
三十多年來,中國通過大力推進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使13億人口日推遲了4年,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發展中人口大國在20世紀實現低生育水平的國家。但在人口轉變的同時,中國人口問題由過去的以數量為主,向數量、質量、結構相互交織轉變,使得中國人口問題的解決更具復雜性和挑戰性。人口問題及其給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帶來的壓力,引起了我國學者的廣泛關注。圍繞著中國人口問題研究,中國近年來涌現了眾多不同觀點,通過對這些基本觀點的述評,對加深人口理論研究,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我國人口問題研究觀點綜述
根據國家計生委的統計調查,自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中國婦女生育水平開始持續下降。總和生育率從1970年的5.81降到1980年的2.31,首次接近更替水平,2000年第五次普查數據顯示,中國總和生育率下降到1.30,達到低生育率水平,人口快速增長的勢頭得到基本控制。針對在低生育率水平下,我國21世紀人口問題的核心及人口政策的導向,成為近年來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問題。
關于未來人口戰略目標的不同觀點
就未來人口戰略目標而言,目前的主要爭論集中在:是否應以減少人口數量為戰略目標。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形成了以下不同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應以減少人口數量為戰略目標。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有葉文振(2002)、李小平(2004)等人,他們認為在新的百年里繼續有效地減少人口數量依然是我國人口政策必須考慮的主要矛盾和先于一切的大事。理由有三:其一,人均意識與人均資源劣勢要求減少人口總量;其二,資本有機構成的潛能,要求減少勞動力供給總量;其三,人均收入水平的加速提高,要求縮減人口總量。最后的結論認為,中國應以減少人口數量為戰略目標,在100年后將中國人口降到8-10億并力爭更低,200年后降到3-5億。與第一種觀點截然相反,另外一些學者認為,結構問題已經一躍成為21世紀中國人口問題的核心。宋健(2002)認為人口數量問題成為“籠中之虎”,盡管威猛,卻盡在掌握之中,中國人口轉變的獨特性,造就了中國人口結構問題的獨特性,隨著人口和社會經濟的發展,21世紀人口戰略目標應該由數量問題轉移到結構問題上。持此觀點的學者雖然不是很多,但這至少警示人們人口結構問題的嚴重性。第三種觀點認為,統一人口數量與結構、提高人口素質才應成為長期追求的目標。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們從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視角出發,多方位的尋求平衡發展。李建新(2001)駁斥了“一味追求人口數量減少的觀點”,認為在追求減少人口數量過程中所引起的加速年齡結構老化則必然會不利于可持續發展,他引用中國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變遷的歷史事實,論證了“人口數量多少并不決定一個國家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命題。蔣正華等人(2000)認為根據中國的國情目前追求最優人口數量是不現實的,當前所做的是將總人口控制在人口最大容量內的前提下,實現人口結構、人口地區分布的合理布局,實現人口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學術界在人口戰略目標上的激烈辯論,說明中國人口未來長遠發展目標的確定是一項異常復雜、困難的任務,需要慎之又慎。
關于有無必要進一步降低生育率的不同觀點
廣告經濟效果測評論文
內容摘要:廣告效果測評的重點就是對經濟效果進行測評,本文比較了傳統的廣告經濟效果測評和長期目標的廣告經濟效果測評這兩種模式,以期建立一套科學系統的廣告經濟效果測評體系。
關鍵詞:廣告效果廣告經濟效果
廣告可以使企業利用較小的成本向更多的消費者傳遞信息,從而促進產品銷售。這樣,就產生了廣告經濟效果。廣告的經濟效果體現在廣告能促進產品銷售,增加企業收入和利潤;擴大產品銷路,推動企業實現規模擴張;提高市場占有率,為企業奠定穩固的市場地位;樹立優良的品牌形象,使企業獲得高于一般產品的銷售利潤率。研究廣告經濟效果測評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廣告效果的含義
所謂廣告效果,是指廣告通過媒體傳播之后所產生的作用,或者說媒體受眾對廣告的結果性反應,亦或說廣告活動中通過消耗和占用社會勞動所產生的有用結果。狹義的廣告效果就是指廣告活動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廣義的廣告效果,是指廣告活動所帶來的綜合效益,包括經濟效益、心理效益和社會效益。本文研究的是廣告的經濟效果。
傳統的廣告經濟效果測評
區域經濟差異理論述評論文
摘要:區域經濟差異一直是區域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普遍性問題。文章對西方學者研究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區域差異問題所提出的區域均衡發展理論和區域非均衡發展理論作了評述。
關鍵詞:區域經濟差異理論研究
一、主要的區域均衡發展理論簡介與評述
1.賴賓斯坦的臨界最小努力命題論。主張發展中國家應努力使經濟達到一定水平,沖破低水平均衡狀態,以取得長期的持續增長。不發達經濟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經濟發展的努力達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臨界規模,那就不能克服發展障礙,沖破低水平均衡狀態。為使一國經濟取得長期持續增長,就必須在一定時期受到大于臨界最小規模的增長刺激。
2.納爾森的低水平陷阱論:以馬爾薩斯理論為基礎,說明發展中國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復輪回的現象。不發達經濟的痼疾表現為人均實際收入處于僅夠糊口或接近于維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狀態;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儲蓄和投資受到極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國民收入來提高儲蓄和投資,又通常導致人口增長,從而又將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狀態中,這是不發達經濟難以逾越的一個陷阱。在外界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須使人均收入增長率超過人口增長率。
3.羅森斯坦—羅丹的大推進論。主張發展中國家在投資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規模持續作用于各產業,從而沖破其發展的瓶頸。此論在發展中國家較有市場,原因在于它的三個“不可分性”的理論基礎即社會分攤資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儲蓄供給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經濟效果具有更能說服人的證據。
經濟學理論公共選擇述評論文
一、導言
公共選擇理論家們運用經濟學方法對民主政治做了大量的研究,對于經濟學和政治學作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然而他們很少研究獨裁政治。在人類歷史中,獨裁政治遠遠比民主政治普遍,人類在絕大多數時期都生活在獨裁政治中,而不是生活在民主政治中。而且即使到今天,有的國家雖然已經走上了民主化的道路,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高度民主的理想還不會實現。可以預測到,在將來較長一段時期內,獨裁政治仍然不會絕跡。
西方學者中運用經濟學方法系統地研究獨裁政治的主要有塔洛克和溫特羅布。塔洛克的《獨裁政治》出版于1987年,溫特羅布的《獨裁的政治經濟學》出版于1998年。這兩本書都還沒有中文版本,所以中國學者對它們還不是很了解。在塔洛克和溫特羅布之外,有一部分公共選擇理論家專門而深入地研究了獨裁政治中的一種特有現象——革命。
(注:SeeOKane,RosemaryH.T.(ed.),Revolution:Criticalconceptsinpoliticalscience,VolumeⅡ,LondonandNewYork:
Routledge,2000,Introductiontosectionsandparts,VolumeⅡ;Silver,Morris."Political
revolutionandrepression:aneconomicapproach",PublicChoice,17(Spring1974),63-71;Skocpol,Theda,Statesandsocialrevolutions:acomparativeanalysisofFrance,Russia,
十七大論文評論:關于經濟發展的新思路
[摘要]黨的十七大報告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進行全面規劃和部署。在經濟發展方面提出很多創新思路,概括地講主要是“一個轉變”、“三個格局”和“六個體系”。
[關鍵詞]十七大報告;經濟發展;新思路
黨的十七大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針對現階段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進行全面規劃和部署。在經濟發展方面提出很多創新思路,概括地講主要是“一個轉變”、“三個格局”、“六個體系”。
一、“一個轉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報告》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提出,并進一步明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
一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保持經濟協調發展,必須協調好投資、出口與消費的關系。近年來,投資、出口增速較快,而消費增速相對緩慢。要保持經濟協調發展,必須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尤其是要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一要堅持走內需主導型發展道路。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不可能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外需上,尤其是在當前世界經濟復雜多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擴大內需具有突出的戰略意義,關系到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關系到國家經濟安全。二要不斷擴大國內消費需求。要以增加居民消費特別是農民消費作為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尤其是要走好新農村建設這一著“活棋”。通過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村消費需求,啟動農村市場,從而帶動內需和消費。三要拓寬消費領域和改善消費環境,促進消費結構升級。
市場經濟下人口問題述評論文
三十多年來,中國通過大力推進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使13億人口日推遲了4年,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發展中人口大國在20世紀實現低生育水平的國家。但在人口轉變的同時,中國人口問題由過去的以數量為主,向數量、質量、結構相互交織轉變,使得中國人口問題的解決更具復雜性和挑戰性。人口問題及其給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帶來的壓力,引起了我國學者的廣泛關注。圍繞著中國人口問題研究,中國近年來涌現了眾多不同觀點,通過對這些基本觀點的述評,對加深人口理論研究,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我國人口問題研究觀點綜述
根據國家計生委的統計調查,自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中國婦女生育水平開始持續下降。總和生育率從1970年的5.81降到1980年的2.31,首次接近更替水平,2000年第五次普查數據顯示,中國總和生育率下降到1.30,達到低生育率水平,人口快速增長的勢頭得到基本控制。針對在低生育率水平下,我國21世紀人口問題的核心及人口政策的導向,成為近年來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問題。
關于未來人口戰略目標的不同觀點
就未來人口戰略目標而言,目前的主要爭論集中在:是否應以減少人口數量為戰略目標。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形成了以下不同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應以減少人口數量為戰略目標。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有葉文振(2002)、李小平(2004)等人,他們認為在新的百年里繼續有效地減少人口數量依然是我國人口政策必須考慮的主要矛盾和先于一切的大事。理由有三:其一,人均意識與人均資源劣勢要求減少人口總量;其二,資本有機構成的潛能,要求減少勞動力供給總量;其三,人均收入水平的加速提高,要求縮減人口總量。最后的結論認為,中國應以減少人口數量為戰略目標,在100年后將中國人口降到8-10億并力爭更低,200年后降到3-5億。與第一種觀點截然相反,另外一些學者認為,結構問題已經一躍成為21世紀中國人口問題的核心。宋健(2002)認為人口數量問題成為“籠中之虎”,盡管威猛,卻盡在掌握之中,中國人口轉變的獨特性,造就了中國人口結構問題的獨特性,隨著人口和社會經濟的發展,21世紀人口戰略目標應該由數量問題轉移到結構問題上。持此觀點的學者雖然不是很多,但這至少警示人們人口結構問題的嚴重性。第三種觀點認為,統一人口數量與結構、提高人口素質才應成為長期追求的目標。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們從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視角出發,多方位的尋求平衡發展。李建新(2001)駁斥了“一味追求人口數量減少的觀點”,認為在追求減少人口數量過程中所引起的加速年齡結構老化則必然會不利于可持續發展,他引用中國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變遷的歷史事實,論證了“人口數量多少并不決定一個國家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命題。蔣正華等人(2000)認為根據中國的國情目前追求最優人口數量是不現實的,當前所做的是將總人口控制在人口最大容量內的前提下,實現人口結構、人口地區分布的合理布局,實現人口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學術界在人口戰略目標上的激烈辯論,說明中國人口未來長遠發展目標的確定是一項異常復雜、困難的任務,需要慎之又慎。
關于有無必要進一步降低生育率的不同觀點
縣關于優秀自然科學類論文評選方案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促進我縣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促進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推廣,促進科技人才的成長和提高,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根據縣委《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科協工作的意見》精神,縣人民政府設立"縣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
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每兩年評選一次。
第二條縣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受理縣級學會、協會、研究會(以下簡稱學會)推薦的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不受理個人直接申報。
第三條縣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以精神鼓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
第二章評審組織
命題研究歷史論文
歷史小論文,集論述、論證和評析于一體,作為一種訓練題型,能較全面地考查《考試說明》中規定的各項能力,具有高效率地幫助學生加強思維訓練的重要作用。這種題型,高考中雖然尚未出現,但是全國高考歷史試卷中已出現的人物評述題和史料評論題,卻與之有相通之處。特別是頗具特色的上海市高考試題,其中的分析論證題實際上已經具備了歷史小論文的特點。根據上述理由,可以認為,歷史小論文在高考試卷中出現是有可能的,進行這方面的訓練也是必要的。本文著重探討歷史小論文的基本特點和訓練技巧。
一、基本特點
歷史小論文,實際上就是“小型的政論文”,篇幅不大,強調史論結合,具體地說有以下特點:
1.議論的方式,有立論與駁論之別
①立論題,就是從正面論證某論點的正確性,或談談對某一正確觀點的理解與認識。如范文瀾先生說過:“腐爛了的封建主義決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請結合鴉片戰爭前后的中國情況對這一觀點進行分析。
②駁論題,就是對錯誤的觀點或立論進行反駁,否定對方的錯誤之處,以辯正是非,形成正確的認識。如,趙爾巽在《清史稿》中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國危亡,實兆于此。”這一觀點對不對?請圍繞階級斗爭的進步作用,結合太平天國革命作一小論文。
企業管理論文:中國戰略管理研究現狀
企業管理論文
在管理學的幾個主要分支中,戰略管理學(StrategicManagement)是一門比較年輕的學科。一般認為只有在進入八十年代以后,戰略管理才形成了真正的理論體系。在商學院里,戰略管理學在此以前的半個多世紀里一直依賴案例作為研究和教學的手段。今天,戰略管理學與管理學的其他領域一樣,被視為廣義的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上,戰略管理學最重要的理論貢獻是通過在一流學術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做出的。
我們試圖通過對國內管理學刊物上發表的戰略管理論文進行檢閱,試圖對中國戰略管理學研究現狀進行評估。在進行調研與分析之后,我們選取國內兩份典型性管理學刊物《管理世界》和《南開管理評論》,對它們2003年全年中發表的論文進行了研究。
戰略管理學的主要課題包括:戰略制訂與實施、戰略規劃與決策過程、戰略控制與報酬制度、資源配置、多元化與組合戰略、競爭戰略、合作戰略、總經理的選擇及其行為、以及高層管理團隊的組成與機制。按照這些標準,我們分別從兩本刊物的論文中確定二十三篇(《管理世界》)和十九篇(《南開管理評論》)戰略管理論文。
我們發現,第一,國內戰略管理學研究從內容上講尚停留在學科“邊緣”。
出現頻率最高的題目屬于“公司治理/股權結構/董事會”這一類,共有約11篇論文;其次為“競爭力/競爭優勢”類與“跨國公司/國際戰略”類,各有6篇左右;其他至少有三篇的還有“創新”類和“企業家/職業經理人”類。
報紙專欄品牌經營論文
5.1報紙評論專欄的品牌延伸
品牌延伸策略概念源于市場營銷學,是指將品牌名稱用到與原來產品不相關的新產品上去。[24]當一種商品的品牌被確立并得到消費者認可,品牌忠誠度已建立起來,品牌為產品帶來了附加價值,即所謂“品牌傘效應”,一旦企業上市新產品時,便提供了消費者認識該商品的捷徑,使企業不必從零開始建立品牌知名度。也相對地降低了新商品的投資費用,這時,企業傾向于把這種附加價值擴展到該企業生產的其他產品上。這種策略就是品牌延伸策略。這一策略同樣可以適用于已經具有相當品牌效應的傳統媒體上,面對激烈競爭的現實,面對媒體求生存、求發展的艱巨任務,使用品牌延伸經營策略,考慮依靠品牌效應擴展其他業務,實現媒體的可持續性發展。品牌專家科普菲爾把品牌延伸分為兩種類型:相關延伸和間斷延伸。如果向一個相同或相近的行業產品延伸,則有助于品牌的擴張,而且可以利用企業對相關行業的熟悉和了解,以原有品牌進入一個新的市場空間。這是相關延伸,如傳媒業向信息產業、旅游頻道向旅游產業延伸。而間斷延伸則拋棄了新舊產品之間的相關性,如報業向房地產延伸。媒體的品牌延伸有兩種情況:一是媒體本身的品牌延伸,如中央電視臺所辦的CCTV網站及其下屬的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二是媒體所創造的名牌產品的延伸,如迪斯尼的米老鼠和唐老鴨品牌轉移到其他產品上,近期迪斯尼公司與中國郵電出版社共同投資成立的童趣出版公司出版的《米老鼠》就屬此類。這兩種都屬媒體自有品牌,延伸之后的功效也大致相同。[25]成功的品牌延伸可為媒體帶來許多好處:
1.當新產品或新定位有受眾已熟悉的元素時,受眾較容易接受此新定位多傳達的不同信息。因為人們一般對熟悉事物的接受度比新事物的接受度高。這樣可以借名牌聲譽消除受眾對新產品的疑慮,從而有利于快速打開市場,增加業務經營收入。
2.節省了開發和推廣新品牌的費用,規避了新品牌開發失敗的風險。品牌開發是一個艱苦而復雜的過程,需要支付一定的設計、研制、策劃、廣告、宣傳等36費用,而且還面臨著開發失敗的風險,而品牌延伸則有效地規避風險節省開支。
3.有利于受眾拓寬消費視野,為受眾提供多種選擇。新產品能為同一名牌下的現有品牌或產品系列增添新鮮感,使該名牌的整體商品力增強。品牌延伸是對媒體產品周期規律的尊重,給媒體發展注入新活力。盡管不同于其他行業所生產的具體的、有形的物質產品,媒體生產的產品一樣具有周期性,都遵循著“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基本發展過程。而且,媒體產品的生產正在由過去的賣方市場向賣方市場轉變,在進入買方市場后,產品沒有創新便不可能長期占領市場。
4.有利于形成規模經濟,提高名牌家族的整體投資效益。當一個名牌整體的有效投資達到一定的經濟規模時,則每個產品線都會從整體的投資規模經濟中受益,從而提高名牌家族的經濟效益,擴大媒體知名度和影響力,讓品牌價值增值。同時,多元化經營增強了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世界級“名人”米老鼠和唐老鴨,就是從電視節目走向電影業、娛樂業、文具業、服裝業等多項產業,創造了比原來的電視節目多得多的效益。同一品牌在不同行業的成功,又反過來增強了這個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實現了品牌的增值,為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今天的米老鼠和唐老鴨,足跡幾乎遍及世界每個角落,成為名副其實的“賺錢機器”。[26]品牌延伸策略作為一種有效的經營策略越來越多地受到了報業界的重視,但從實踐效果上看,品牌延伸策略的應用也會給媒體的發展帶來不少弊端。因為品牌延伸的運用,其實是有前提條件的。眾所周知,品牌有自身的生命周期。只有處在成熟期的品牌才需要品牌延伸。成熟期品牌的忠誠度已經形成,受眾的心理期待在這里得到滿足,因此會成為欄目或頻道的忠誠受眾。他們會定時守候在電視機前等待他們喜愛的電視欄目,他們也同樣會對與之相關的欄目或頻道產生聯想。這時品牌所有者就能順利地利用品牌忠誠開發出一系列成功的有價值的品牌資產。否則,會有較大的風險。1、削弱了專欄本身的魅力。擁有名牌專欄的報業有時會誤認為專欄的魅力來自于創造該專欄的媒體,然而事實恰恰相反,媒體的魅力來自于專欄的魅力。專欄的魅力是由受眾認可的,媒體要做的是如何把自己名牌專欄的魅力展現出來。實行品牌延伸策略以后,若盲目向外擴張,媒體在該品牌下原有占優勢的專37欄不僅得不到發展,反而會有所萎縮。2、媒體在進入與自身技術關聯度小、行業跨度大的產業領域,缺乏應有的技術支持力量,生產經營中難以形成產品質量優勢,對新市場也缺乏必要的支配能力。3、媒體在運用品牌延伸策略時,往往缺乏科學的論證及市場前景預測,使延伸出來的產品在進入市場時,需求已趨于飽和,新產品利潤率趨降,不能給媒體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4、品牌延伸策略下的幾種產品,只要有一種產品在市場經營中失敗,就可能波及到其他產品的信譽,影響其他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所謂“一著不慎,全局皆輸”,不利于媒體多元化經營。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