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民事訴訟第三人
時間:2022-10-12 03:05:00
導語:論民事訴訟第三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民事訴訟第三人是由司法實踐和訴訟法學理論共同探索的產物。而民事訴訟中第三人也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高速發展,逐步萌芽、確立、完善的。第三人制度起源于羅馬法,羅馬法最出采用第三人制度是為了便于訴外的利害關系人,保護其合法權益,但羅馬法并沒有很好的將這一制度發展、完善。十六、十七世紀以后,生產力的發展拓寬了民事交往的領域,現有的法律已無法更好的去保護訴訟中涉及到的第三人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資產階級法學家順應了民事糾紛發展的要求,在一系列資本主義民事訴訟立法中正式確立了訴訟第三人。而真正規定這一制度的現代法典是1806年的法國民事訴訟法,雖該法只規定了訴訟參加的相關程序,沒有對訴訟參與的實質加以規定,但它對大陸法系各國以后的訴訟參加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877年《德國民事訴訟法》對之進行了比較詳盡的規定。隨后,日本、奧地利、中國、蘇聯等國都加以借鑒,作出了相應的規定。我國的《民事訴訟法》中雖對此有相應的規定,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要求保護自身意識對的逐步增強,現行的法律在對第三人的制度的規定上有所不適之處。本文試圖對民事訴訟第三人制度進行探索,并對第三人制度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與大家共同商討。
關鍵詞:第三人請求權訴訟標的
一、第三人的由來和產生
在古老的社會以前,源于落后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兩個相同主體間的一次性成了當時民事交往的基本模式。由此也決定了民事訴訟中通常以原告訴被告的“兩造訴訟格局”存在于審判實踐之中。盡管羅馬法承認對他人的訴訟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可以獨立申請參加訴訟及上訴或聲明不服。羅馬法采用這種制度的原因,在于方便訴外的利害關系人,保護其合法權益,但訴訟第三人制度也終未能在羅馬法中得到確立。十六、十七世紀以后,生產力的發展拓寬了民事交往的領域,民事交往遠遠突破了兩個相向要求所形成的聯系,若干經濟實體之間形成了彼此銜接,相互影響的鏈條。當該鏈條的某一環節出現違法或侵權行為,往往導致連鎖反映,在這些復雜糾紛面前,傳統的“兩造訴訟格局”充分暴露了其缺陷。因為,倘若削足適履地將連環糾紛分段成若干個“兩造訴訟”,常常會導致訴訟浪費,裁判沖突,有悖于訴訟經濟原則和法院裁判的嚴肅性。在這種情況下,資產階級法學家順應了民事糾紛發展的要求,在一系列資本主義民事訴訟立法中正式確立了訴訟第三人。
在我國,1948年由陳謹昆擬定的《中華民國新民事訴訟法草案》第一次提出建立訴訟第三人的構想,這可視為訴訟第三人在我國的萌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頒布前,對訴訟第三人我國的審判實踐中普遍用“訴訟關系人”的稱謂,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始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專家學者們摒棄了“訴訟關系人”的提法,選擇使用了“第三人”。隨后,最高人民法院對第三人參加訴訟的若干問題了一系列司法實踐解釋,這樣民事訴訟第三人在我國正式確立。
二、第三人的概念
(一)、第三人的概念
民事訴訟的第三人是指對他人爭議的訴訟標的有獨立請求權,或者雖無獨立的請求權,但案件的處理結果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而參加到原告、被告已經開始的訴訟中進行訴訟的人。
(二)、第三人的特征
1.對原告、被告爭議的訴訟標的認為有獨立請求權,或者案件處理結果可能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這是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根據。第三人同原告或者被告存在某種民事法律關系,案件的審理結果可能與第三人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這是第三人區別于共同訴訟人和訴訟人的根本之點。
2.必須在訴訟開始后,案件審理終結前,參加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必須以原告、被告之間的訴訟正在進行為前提,如果原、被告之間的訴訟尚未開始,或者原、被告之間的訴訟已經結束,即人民法院對案件已經審理終結,任何人都不可能通過訴訟而成為第三人。
3.第三人是與案件有利害關系的人。這種利害關系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與來自本訴的原告和被告的侵害或爭議;二是來自法院對訴訟的處理結果。
參加訴訟的目的:一、在于簡化訴訟程序,徹底解決彼此有聯系的糾紛;二、在于維護自己的權益。第三人參加訴訟即不是為了維護原告的利益,也不是為了維護被告的利益,即便有時參加到當事人一方進行訴訟,也不是為了維護參加一方當事人的利益,而是以自己的名義,為維護自己的權益參加訴訟。
(三)、第三人的分類
各國民事訴訟法對訴訟第三人的分類不盡相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我國民事訴訟第三人分為兩類:一是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二是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四)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概念和特征
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指對他人之間的訴訟標的,有獨立的請求權而參加訴訟的人。本訴之外的第三人對原告、被告之間的訴訟標的,不論有全部的獨立請求權,還是有部分的獨立請求權,只要其請求權具有獨立性參加訴訟,即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具有以下特征:①對原告、被告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人認為有全部或部分的獨立請求權。所謂“獨立請求權”是指第三人認為案件中原告和被告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其合法權益全部或部分是自己的,而這判斷惟有在人民法院對案件審理后才能確定。②本訴正在進行。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欲參加訴訟須在本訴已經開始而尚未終結之時。③在訴訟中處于原告的訴訟到位。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5條的規定,“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成為當事人。”其實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以提出訴訟的方式參加訴訟的,在訴訟中的到位相當于原告,即以本訴的原告和被告作為被告的二面訴訟結構,這是因為他既不同意原告的主張,也不同意本訴被告的主張。他認為:不論是原告勝訴還是被告勝訴,都將損害他的民事權益。實際上他是以獨立的實體權利人的地位向人民法院提起了一個新的訴訟,在這個“新訴”中,原告是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被告則是本訴中原告和被告,訴訟標的是本訴中的訴訟標的全部或部分,訴訟理由是有獨立請求權利的第三人主張的事實和理由,在訴訟中持有獨立性,可提出主張、提供證據、開展辯論和提起上訴等,并且本訴的原告或被告的任何行為都不對他發生拘束的效力,同時他又不是本案中的原告或者共同原告。
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對于已經進行的訴訟,就其當事人之間的訴訟標的,雖然沒有獨立的請求權利,但是案件處理的結果與其有法律上的厲害關系,為維護自己的利益參加(自行參加或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到當事一方進行訴訟的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特征:①參加訴訟的根據是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厲害關系。所謂“法律上的厲害關系”,是指當事人雙方爭議的訴訟標的涉及的法律關系,與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的另一個法律關系有牽連。而在后一個法律關系中,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否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對前一個法律關系中的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有直接影響。在原告、被告進行訴訟的法律關系中,因一方當事人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義務給對方造成的損失,直接責任雖應由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承擔,但造成這種損失的原因,則是源于無獨立請求權力第三人的過錯。如果法院判決一方當事人敗訴,承擔某種法律責任或履行某種義務,該當事人有權請求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賠償損失或履行相應的義務;如果法院判決該當事人勝訴,他也就在法律上維護了自己的某種權利。②對原告,被告爭議的訴訟標的沒有獨立的請求權。但由于案件處理結果與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可能有法律上厲害關系,涉及到他的合法權益。因此,他總是參加到當事人一方進行訴訟,在訴訟中總是支持參加一方的主張,為他所支持的一方提供證據、進行辯論。所謂沒有獨立的請求權,一般是指對本訴當事人之間爭議的實體權利,不能以實體權利人的資格提出新的證據。③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有獨立的訴訟地位,但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當事人,他即不是原告,又不是被告,是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參加訴訟的獨特的當事人,有其獨立訴訟地位。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不得實施與參加人地位和參加目的相悖的訴訟行為,如不得申請撤回訴訟或被訴訟請求;不得提起反訴,不得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不得在被參加一方反對的情況下申請調節,在訴訟中,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對第一審人民法院判決不服的,有權提起上訴,但該第三人在第一審中無權對管轄提出異義,無權放棄,變更訴訟請求或申請撤訴。
(五)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之間的區別
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重要區別:①與本案爭議的訴訟標的利害關系不同。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對本訴原告,被告爭議的訴訟標的有獨立請求權,他與本案原告,被告是有直接利害關系的雙方;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對本案的原告、被告爭議的訴訟標的沒有獨立請求權,他與本案原告,被告沒有直接厲害關系,只是與原告,被告爭議的訴訟標的有某種聯系。②訴訟地位的不同。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對原告、被告任何一方的訴訟請求和主張,可能認為是對自己民事權益的侵犯或損害,因此,他在訴訟中處于起訴人的地位,是在向本案原告、被告提起訴訟,所以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一經參加到已經開始的訴訟中來,就成為事實上的原告,而本案的原告、被告雙方則相對成為事實上的被告;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在訴訟過程中往往要依附于第三人一方,他即不處于原告的地位,也不處于被告地位,而是具有獨立訴訟地位的訴訟參加人。③享有的訴訟權利不同。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享有原告的一切訴訟權利;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既不能享有原告的訴訟權利,也不能享有被告的訴訟權利,只能享有為維護自己的民事權益所必要的相應的訴訟權利。
三、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根據
民事權益爭議的訴訟都是由一定的民事權利義務糾紛所引發的。民事實體權利具有排他性,如果該權利受到他人的侵犯,權利主體便可根據民事實體法律規范對加害人主張一種請求權,以恢復或彌補受到侵害的民事實體權利。如果這個請求權在訴訟之外未能得到對方的滿意,權利主體就可以申請人民法院以訴訟方式予以保護。可見,恢復或彌補民事權利的請求權乃是權利主體提起訴訟的內在根據。就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而言,它參加訴訟的內在根據就是他對訴訟中原告、被告所主張的獨立民事實體請求權,在民事訴訟程序中第三人對該請求權的主張作為他參加訴訟的理由。
四、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
1.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根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意見》第66條規定“在訴訟中,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提出上訴。但該第三人在一審中無權對案件的管理提出異議,無權放棄、變更訴訟請求或申請撤訴”。由此可見,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根據,是自己與案件的處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但對“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我國立法上沒作梗明確、具體的解釋。在我國民事訴訟中,“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內容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義務性關系”即主當事人敗訴,敗訴的責任可全部或部分地歸咎于第三人;二是“權利性關系”是指由于主當事人敗訴,第三人可以根據他同主當事人之間的某一法律關系對其主張一定的權利;三是“權利義務關系”即由于主當事人敗訴,第三人將其承擔一定的義務并享有一定的權利。
2.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爭議
由于我國民事訴訟法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規定的較為簡單,致使在司法實踐和理論研究上,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分歧較大。主要是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請求權”分歧;和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訴訟地位的分歧。
①關于無獨立請求第三人的“請求權”的分歧。一種觀點認為:這種第三人對他人之間的訴訟標的的無獨立請求權,就意味著他不能提出任何獨立的訴訟請求,只是輔助一方當事人即依附原告或被告一方。另一種觀點認為:這種第三人參加訴訟是一種訴訟合并,由于案件的處理結果同第三人產生利害關系的牽連,導致本訴原告對本訴被告的訴,與被告對第三人的訴發生牽連,所以,第三人僅僅是對原、被告之間的訴沒有獨立請求權,而不能說他沒有請求權。
②關于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訴訟地位的分歧。關于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訴訟地位,我國民事訴訟法者有四種不同的觀點:
其一、這種第三人不是民事訴訟當事人,他在訴訟中既非原告,又非被告,而是獨特訴訟地位的訴訟參加人。
其二、這種第三人是當事人的一種,依法享有當事人的權利,承擔當事人的義務。
其三、這種第三人參加訴訟,其訴訟地位是當事人,但是只能是被告。
其四、這種第三人是不確定的當事人,如果他在判決中承擔義務,他是當事人;如果不承擔義務,他就不是當事人。
但無論哪一種觀點,都存在著潛在的矛盾,如認為他不是當事人,法院判決他承擔義務就沒有任何道理;如認為他是當事人,他卻無獨立請求權,只是被判決承擔責任以后才是當事人,在其地位沒有任何保障的情況下被判決承擔了責任,這是很公平的。解決這一兩難問題的思路是把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法律地位在訴訟一開始就予以確定,讓訴的利益主體成為訴訟當事人,即讓有可能被判決承擔責任的第三人提起獨立的訴訟,第三人也可以對本訴的原告或被告提出訴訟,主張權利;讓與本案無直接的訴的利益的人成為輔助參加人,法院不得判決其承擔責任。
五、人民法院能否判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
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能否被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我國1982年《民事訴訟法》(試行)中并沒有規定。1991年修改民事訴訟法時在第56條第2款規定:“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有人認為,該規定增加了第三人訴訟權利,是審判實踐經驗的總結,是民事審判實踐的需要,也是民事訴訟中第三人理論的新發展。筆者認為:我國《民事訴訟法》的56條第2款的規定值得研究。從該條文的文字意義上看,似乎是賦予了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訴訟權利,究其實質則不然,因該條款的大前提是人民法院能判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然而,該大前提是不能成立的。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訴訟權利義務的有無并不是因為人民法院判決其承擔民事責任而賦予的。除我國民事訴訟法外,其他國家比如德國、法國、前蘇聯等國的民事訴訟法典均沒有有關法院直接判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的立法規定。原因何在?這是由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在訴訟中的身份、訴訟地位等決定的。不管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法院通知它參加訴訟,還是其自己申請參加訴訟,它沒有對爭議的不得提出自己獨立的訴訟請求,爭議的雙方當事人中也無人對其提出訴訟請求。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是為輔助一方當事人而參加訴訟的,其不是進行自己訴訟的人,所以,它不是訴訟的真正當事人,因而僅具有證人和鑒定人的能力,訴訟的判決也不會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作出。既然訴訟的判決不能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作出,則法院不能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直接判決其承擔民事責任。還應看到,我國《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2款的規定還與民事訴訟既判力的理論沖突。從既判力的主觀范圍看,既判力原則上只是及于請求的對立雙方當事人(即原告和被告)。判決的目的是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而判決是以當事人之間的辯論為基礎的,因而給予當事人解決糾紛的準則也只能相對地約束雙方當事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既然不是請求的當事人,既判力當然不能及于他們。這樣,法院沒有理由徑行判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在這里說法院不能直接判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以及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無上訴權并不是說法院的判決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沒有任何法律效力。審判實踐中,法院判決往往會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產生預決性的權利或義務,但義務并不等于是民事責任。要判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對一方當事人(比如被告)承擔民事責任,該當事人(比如被告)必須要通過另外的訴訟程序來進行。另外,說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享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也是相對的。從其他國家如法國,日本等國民事訴訟法典中有關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立法規定、訴訟法理及各國審判實踐看,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在訴訟中享有的訴訟權利,義務是不完整的。比如,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只能在既存的訴訟的前提下進行訴訟行為,不能撤訴;不能放棄、承認、變更訴訟請求或提起反訴;不能有與被參加人相抵觸的行為等等。
六、現行訴訟制度對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保護上存在的問題
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與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相比,現行訴訟制度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法律保護是不夠的。從法理的角度講,在強調訴訟經濟原則的同時,不同程度地忽視了訴訟的公正性,直接影響到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訴訟權利及實體權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訴訟地位不夠明確,訴訟權利義務沒有明確的法理保障。盡管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但在判決之前或者未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情況下,其訴訟權利義務如何?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此外,在參訴方式上,法律規定既可由本人參加,也可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參加,但實踐中大多為法院通知其參加速,并且這種通知具有強制性,如不到庭法院可對其缺席,要求其直接承擔民事責任。(二)由于是參加到他人之間已經開始了的訴訟中,第三人對案件的地域管轄喪失了選擇權,甚至無權以任何方式提出異議。這對一被強制參加訴訟的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來說,顯然是不利的。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流轉遠遠打破了過去的時空局限,一起經濟糾紛有時涉及到好幾個省區,如何確定管轄,直接關系到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切身利益。(三)在訴訟過程中,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訴訟權利有不少限制,如無權變更訴訟理由,無權承認和放棄訴訟請求,以及和解,申請執行等。上述的種種表現雖然與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主體資格認識上的不一致,加上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導致司法實踐中,濫定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損害其合法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
七、建立保護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保障機制
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據訴訟經濟原則設立的,然而片面追求訴訟經濟或片面強調第三人訴訟權利都有悖于這一制度,前者容易導致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的濫用,后者則有悖于訴訟經濟原則。但是,訴訟制度真正永恒的生命基礎在于它的公正性。公正是訴訟的最高價值,效益還只能視為訴訟的第二價值,正因為如此,嚴格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法律認定,切實保護其合法權益是極其必要的。
結束語
本文僅就民事訴訟中第三人進行了簡單的論述,其中的觀點乃是我的出淺之見,且有稚嫩之嫌。但在當前我國修改民事訴訟立法的呼聲越來越高,如何對民事訴訟第三人制度進行更詳細、更合理和可操作性的立法規定,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譚兵主編:《民事訴訟法學》法律出版社1997版
(2)張衛平、陳剛編著:《法國民事訴訟法導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版
(3)劉家興、叢青茹編著:《訴訟法與律師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版
(4)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經濟審判工作中嚴格執行(民事訴訟法)的若干規定》
1994年12月22日
(5)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民事訴訟法研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7)王懷安主編:《中國民事訴訟法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