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美

時間:2022-05-25 05:01:00

導語:如何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何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美

人們常說:詩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學生感受到歌美呢?筆者現結合教學實際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們都把背誦作為教學的重點,而忽略了對詩歌的全面感知,結果導致學生只會一些簡單的背誦不能真正理解到詩歌所構建的精美意象。語文教師怎樣才能讓學生全面感知詩歌呢?筆者以為可從以下幾點來進行突破。

1、從繪畫角度來感受詩歌的圖畫美。

詩以高度凝練的語言給我們展示出無限廣闊的空間,如何去感受美呢?教師可以把書中涉及到的實物檢索成繪畫素材,引導學生去發揮想象,把它描繪成一副完美的圖畫,讓學生從欣賞畫的角度去領會詩意美,這樣就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美的意境。我們在學習賀知章的《詠柳》時可以嘗試著來描繪出這樣的景象:春回大地,柳樹發芽,那柔軟的柳枝從樹梢上垂下,綠綠的,在水中映出美麗的倒影,一陣微風吹來,嫩綠的柳葉在陽光下婆娑起舞,讓人不由聯想到一定是二月春風的杰作吧!倘若遇到有繪畫天賦的學生,讓他把這些景象畫成一幅畫,“柳”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更為直觀了。

2、從音樂的角度來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一首好詩給人帶來的情感體驗往往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而一首好歌兒給人的感受是任何人都說得出來的。讀詩的感覺像什么呢?如“真情像草原一般廣闊”,似“瀟灑走一回”一般灑脫;猶“二泉映月”一般悠長,若“賽馬”一樣奔放。借助音樂來體味詩意,學生一定會感到趣味無窮。我國古代的樂府詩可以配樂演唱,其實這也是一種以音樂來感受美的形式,學生如果能以優美的樂音唱出全詩的內容,不論他采用何種曲調,只要他能從中實實在在地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就說明學生對詩的理解已經達到一定的境界了。

3、從改寫的角度來拓展詩歌的內涵。

詩歌因為字數有限,很難準確形象地傳達出具體可感的審美意象。中學生社會閱力不豐富,知識水平有限就更難把握其深遠的意境了。作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擴充句子入手,從讀詩后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等多角度進行思維,讓學生把詩歌改寫成語言優美的散文詩,或者是擴充為寫景敘事性散文,這樣領會詩歌的內涵就不是一件難事了。有位學生在曾經對李清照的《如夢令》進行了這樣的改寫:常?;貞浧鹪谙呁ぷ永镲嬀瀑x詩,盡情玩樂直到黃昏的情景,我們高興的忘記了回家。太陽西下,正忙著尋找回家的路,焦急之中不小心把小船劃進了荷塘的深處。一陣飛鳥的叫聲映入耳際,原來是我們奮力劃船的聲音驚醒了正在棲息的鷗鳥??戳T這則生動的改寫,領會詩境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4、從賞析的角度來體味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詩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對詩歌感受的深度也各不相同,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哈姆萊特,基于這一點,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一首詩的主題并非是絕對的唯一,學生的見解,只要是合情合理,教師完全可以鼓勵他們保留,即使是不妥,教師也要承認他們動了腦筋。倘使學生實在談不出自己的所悟,就應當指導他們利用豐富的圖書資源來探究詩歌所表達的豐富感情了。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經過一番思考加工后,自己悟出來的就不再是教師傳授的統一模式了。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達成共識,提出疑點,最后由教師歸納總結,從而得出既有個性又有共性的結論。

5、從聯想與想象的角度來創新詩歌形象。

在詩歌教學中如果僅僅只滿足于教科書上的分析,其結果只能造成學生思維的僵化。作為教師完全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已知形象去再造新形象,實現這一目的,只要借助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即可完成。唐代詩人常建曾在《題破山寺后禪院》中這樣寫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在講授這四句詩時,我們完全可以借助想象來這樣豐富詩歌的內容:清晨,我獨自一人散步,不知不覺間來到了一座古老的寺院,推開寺門,只見一輪初升的太陽掛在高高的樹梢之上,晶瑩的露珠在柔和的陽光下格外耀眼:一條彎彎的小路伸向遠方,在路的盡頭紅花綠樹掩映著古老的禪房……經過一番精心的構思之后,我們的腦海之中就再也不是幾句簡單的文字所傳達的形象了,而是一幅生動的具體可感的的圖畫。在此基礎上學生還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詩人為什么獨自一人前往清冷幽深的古寺呢?循著這一思路繼續體味本詩,對詩歌主旨的了解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摒棄對詩歌的背誦,朗讀與默寫,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因為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有所發現,才會有所創新,離開了這一點,再好的方法也都是徒勞的。詩歌是美的,而注重教學藝術之美,則能更好地激發出美的感受,這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真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