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險教學體系研究

時間:2022-04-09 08:36:14

導語:社會保險教學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保險教學體系研究

【摘要】黨的報告指出“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以全國范圍內統一制度規定、統一調度使用基金、統一經辦管理、統一信息系統為主線,實現全國基本養老保險事業的統籌協調發展”。黨和政府越來越重視社會保險制度建設,以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這迫切要求高等院校為社會輸送大量精通社會保險的專業人才。基于此,本文首先對現行保險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分析。其次,本文對現階段《社會保險》課程的教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最后,本文從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案例和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改革與完善《社會保險》課程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社會保險;課程體系;改革與完善

一、引言

社會保險的研究對象是社會保險制度。社會保險制度是現代化國家按照法律準則和程序,通過社會集資辦法,對勞動者遭遇生育、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等不可規避的風險,而暫時或永遠失去工資收入的提供一定程度的經濟補償,是他們仍能保證基本生活的一種社會制度的總稱(林義,2016)。我國早在2009年就已經基本實現全民醫保,各項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人口總數達到12.31億。到2015年末,全國各項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的總人數超過13億人,參保率保持在95%以上,全民醫保繼續得到鞏固和發展。同時,參加各項基本養老保險的總人數達到8.56億,參保率達到82%以上。此外,城鎮職工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13億人,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分別達到1.73億人和1.78億人。由此可見,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社保打過。隨著我國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預計未來我國社會保險基金支付壓力將持續上升(鄭秉文,2017)。基于上述背景,未來我國必將需要精通社會保險的專業人才,以參與社會保險制度建設和專題研究。從專業屬性來看,保險專業學生將是社會保險實踐與改革以及社會保險問題研究的主力軍。這迫切要求高等院校對《社會保險》課程教學體系進行適當的改革。另一方面,社會保險知識的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從全局分析問題的能力。因為社會保險作為一門綜合性的時候科學,它的形成和發展與保險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基于此,本文首先目前保險專業課程設置現狀。再分析《社會保險》課程的教學現狀。最后提出改革《社會保險》課程的建議,以期為保險學專業課程教學體系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參考。

二、保險專業課程設置現狀

高等院校金融學院或保險學院開設的保險學專業所涉及的主要課程有《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學》、《保險精算》、《財產保險原理與實務》、《人壽保險原理與實務》、《保險企業經營管理》、《保險營銷學》、《公司金融》、《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國際金融》、《國際貿易》、《會計學》、《統計學》、《經濟法》、《民法》、《國際商法》、《保險學原理》、《財產保險》、《人身保險》、《海上保險》、《再保險》、《責任和信用保險》、《保險投資》、《保險會計》、《運籌學》、《利息理論》、《精算數學》、《生命表構造與設計》、《壽險精算實務》、《資產負債管理》、《損失分布》、《風險理論》、《人口理論》、《社會保險》等。可以看出高等院校保險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程更多的偏向商業保險方向,涉及社會保險的課程極少,這不利于學生對社會保險知識的掌握,也不利于社會保險事業的發展。

三、《社會保險》課程教學現狀

社會保險是關于社會保險制度的產生及其運行規律的一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在進行社會保險教學過程中,需要遵循基本的教學規律。主要有:(1)比較和分類。當今社會保險制度五花八門,特征各異,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險制度,需要吸收國外先進的經驗和方法。(2)歸納和演繹。歸納法是由個別到一般的思維方法,演繹法則是由一般到個別的思維方法,它們在社會保險教學研究中常用的兩種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邏輯思維方法。(3)分析和綜合。分析和綜合是比歸納和演繹更深刻的兩種思維方法。所謂分析就是在教學研究中把對象分解為各個方面、各個部分來分別進行考察的方法。所謂綜合就是在分析的基礎上,把認識對象的各個方面、各個部分再組成一個整體加以考察的方法。(4)抽象和具體。全面認識社會保險知識體系的過程,是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思維在的具體過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就是分析的過程,由抽象到具體的過程,是綜合的過程。由于《社會保險》課程內容較多,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一般會出現以下的一些問題。第一、很難在32或48個課時內完成系統的教學任務。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專任教師將《社會保險》課程的內容進行壓縮,主要介紹社會保險基本理論(即社會保險的功能與內涵、社會保險制度演變、社會保險運行機制、社會保險基金等),而對于社會保險的具體險種,特別是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等內容介紹的并不多或者根本不涉及。第二、傳統教科書上的內容滯后于社會保險制度的變化。如:目前國家正在逐步推行延遲退休的政策,而教科書上對該內容介紹的并不多。第三、《社會保險》課程教學中,基本上只是運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對社會保險制度進行闡釋。作為社會保險制度建立和健康運作的數理基礎,社會保險精算技術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并不多。

四、《社會保險》課程的改革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建議以改革《社會保險》課程教學改革。第一、《社會保險》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如上一節的分析,傳統的《社會保險》課程對社會保險實務的內容關注較少。為使改革后的課程內容更貼近實際社會保障問題,教學內容建議分為理論部分和實務部分。理論部分包括社會保險基本理論,實務部分包括社會保險基本的險種。雖然社會保險的各險種之間有許多共同之處,體現了社會保險的一般規律性,但每一險種制度的建立和運作都有其特殊性,且自成一體。在教學中,應該將每一種險種都進行系統介紹。第二、增加社會保險精算內容。社會保險精算是運用精算基本原理,結合社會保險具體問題,對社會保險各項目的風險進行評估和分析。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經歷過多次改革,但總體上看,缺乏對制度財務可持續性的深入論證,缺乏對各種方案財務結果的預先分析,更沒有對制度運行進行精算管理并公布定期的精算報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社會保險的精算管理技能,提高其定量分析社會保險制度的能力。同時,引入上機實驗教學內容。建議專任教師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和社會保險精算熱點問題制度上機教學內容,以提高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軟件操作能力。第三、編制《社會保險》案例庫。由于保險學科具有綜合性、應用性的特點,案例教學在保險教學中的適用性得到了業界人士的一致認可。目前,國內大多數開辦保險專業的高校已在教學中使用了案例教學法,但所采用的案例往往較為零散隨機。保險專業的教學案例庫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尚無專門的社會保險案例庫。案例庫的建成,將會為保險專業本科生提供案例教學資源。案例庫的開發與使用,將使教學人員能夠及時更新知識與技能,提高教學能力,提升案例教學效果,強化實踐能力培養,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林義.社會保險[M].中國金融出版社,第四版,2016.

[2]鄭秉文.供給側:降費對社會保險結構性改革的意義[J].中國人口科學,2016(3):2-11.

作者:胡祥 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