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國內農業保險的發展
時間:2022-12-27 03:23:15
導語:略論國內農業保險的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農業風險只具有弱可保性,農業保險不符合保險的大數法則原則
可保風險應該是偶然的、損失是可以衡量的,造成的損失也不能是過于巨大的。雖然農業風險滿足偶發性,但旱災、澇災等農業風險往往波及范圍很大,甚至會影響多個省份,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不同省份農業風險的發生從時間和空間上都有著高度的相關性,影響著危險單位的劃分,因此只具有弱可保性。理論上,保險經營的基礎是大數法則,保險公司通過同時承保大量的保險標的保證風險的可分散性,在統計中,有效分散風險至少需要30個以上的風險單位。但是由于農業風險的高度相關性,即使有些保險公司承保的省份較多,也達不到30個危險單位,達不到大數法則的要求,無法有效分散風險,也就無法完全滿足保險的承保基礎。這就導致了農業保險從保險基礎上就有著“先天的不足”,給農業保險的經營帶來了難度,對保險公司來說也是更大的考驗。基于農業保險這樣的特點,首先,應該進一步規范對于危險單位的劃分。農業生產本身具有的復雜性使得即使同一個省份或者地區的不同區域遭受的經濟損失也往往具有很大的差異,若想保證保險的公平性,就要通過差別費率有所體現。兼顧到保險的風險共擔、損失分攤的特性和農業風險存在相關性的特點,危險單位的劃分應該在現有的基礎上細化,結合各地區的特點和風險的頻率、嚴重性。但完全的差異化既不現實也不能體現保險的功能,因此同時也要加強地區間的聯動合作,加強與農業、氣象等部門的信息共享,在危險單位的劃分上既體現差異化,也體現聯動性。其次,要厘定更加科學的農業保險費率。我國開展農業保險的時間并不長,積累的相關數據有限,因此現行的農業保險費率還不能做到完全是公平精算費率,保險公司的經營管理費用往往不能得到完全的彌補,對于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的積極性造成了影響。因此從各地方到全國范疇,都應該在不斷積累數據的同時對現有的數據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借鑒國外農業保險的費率厘定技術,提高精算水平,結合農業保險的差異化,制定更加公平的精算費率。
二、農業保險具有政策性特征
農業保險是對農業生產的保障,但是從農民自身的經濟水平來說,保費的承擔仍會造成一定的負擔。而且從我國現階段的保險普及程度來說,民眾對于保險的機制和保障性還沒有充分的認識,對于通過提前交納保費保障未來不確定發生的風險還不能夠完全接受和理解,因此農業保險需要政策性的保障。《農業保險條例》中第七條也明確說明了財政部門對于農民投保農業保險的支持,通過保險費補貼等形式,可以鼓勵農民投保的積極性。同時經營農業保險的機構也可以享受稅收優惠,因此農業保險在某種程度上不同于商業保險,得到了更多政策上的保障。因此在農業保險進一步的發展中,一方面要加強對于保險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對于農業保險以及保險的認識,從思想認識方面廣泛接受保險這一風險保障機制,同時也要加強對于保險費補貼的監管,保證保險費補貼能夠真正繼續補貼給農民。另一方面對于保險公司,首先應明確農業保險畢竟還是商業保險的范疇,因此應當給予保險公司充分的業務自由,不應由政府部門強制干預承保和理賠,從而影響了保險公司的正常運作。其次考慮到保險公司現有的經營技術和承保能力,保險監管部門、政府機構和農業相關部門等也應加強和保險公司的配合,加強信息交流,提供保險費率厘定和展業的支持,同時做好監督工作,確保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
三、農業保險的巨災風險需要國家保障
因為農業保險不符合大數法則原則,因此保險公司承保農業保險面臨著潛在的巨額賠付。一旦發生了承保風險,可能會是整個區域同時需要賠付,即便保險公司之前已經提存了風險準備金,由于災害的意外性仍會超出保險公司的賠付能力。而現在采用的“封頂賠付”方式雖然考慮了對農民損失補償和保險公司償付能力保護之間的權衡,但是顯然沒有完全起到保險應有的損失補償作用,無論對于農民的生產、投保積極性還是對于保險公司的業務發展都沒有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在《農業保險條例》中第八條也提出了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但是并沒有提出具體的做法。而比較外國的農業保險的做法,如美國、日本和法國,農業保險主要是由保險公司和合作組織提供,而政府機構主要是提供再保險保障[5]。農業風險具有相關性和巨災特點,而農民又迫切需要充足的保障,對于超出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的部分,應當由政府予以保障。按照《農業保險條例》的原則,同時為了提供充分的保障,各級政府部門應當分級建立保障基金,發生超出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的風險時先行賠付,而為了減輕災害頻發省份的財政負擔,應當由中央財政設立巨災風險準備金最終兜底。農業保險的運作更加成熟之后,還可以通過農業保險再保險提供保障,設立專項再保險準備金,政府在農業保險中扮演籌集再保險準備金和監督準備金使用的角色。《農業保險條例》的施行已經為農業保險在我國開展指明了方向,經過日后不斷的探索與完善,必將為農業發展帶來更大的推動與保障作用。
本文作者:趙婉竹工作單位: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
- 上一篇:簡述社會保險權的客體
- 下一篇:芻議大學生創業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