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社會保險權的客體
時間:2022-12-27 03:16:41
導語:簡述社會保險權的客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權利客體的一般研究
權利的客體,又稱權利的標的,即權利所在之對象,是相對于權利的主體而言的。處在支配地位者是主體,受支配者是客體。在一般分析中,權利的客體是“與主體(授權的和迫使的)有關的權利(嚴格意義上的)和義務的關系,與一方要求、另一方被要求進行的行為或自律有關,還與某些特定的物(thing)有關”①。它因各種權利的不同而有差異,只可大致作出物和行為的劃分。依傳統民法觀念,物的通常意義乃是除人身以外②,可以受支配而獨立為一體的有體物質③。因此,托馬斯•厄斯金•霍蘭德(ThomasErskineHolland)下定義道,“物乃所有被法律視為客體的事物,一個人對其行使權利而另外一個人則據以負有一項義務”④。除了物以外,行為也可以成為權利的客體。法律調整權利主體或法律單位(即人)之間的關系并規范它(他)們的行為。法律上所理解的行為是表現在外的意志⑤,是外顯意志的行使,并且意味著一種選擇⑥,既可以是積極的(行為人有所作為),又可以是消極的(不作為)⑦。羅斯科•龐德指出,“行為很重要,這既表現在它可以產生或剝奪權利、權力、自由和特權,并能創設和終止義務和責任,也表現在它是那些固有權利、權力、自由和特權的人可以向那些負有義務和責任的人提出主張。”⑧因此,法律上的行為,以當事人意思表示為要素。法律因該意思表示,而使發生法律上效力,導致一定法律關系產生、變更與消滅。
社會保險權的客體乃是指社會保險權的訴求對象,同時也是建立社會保險法律關系所要實現的保障內涵。具體來說,社會保險權的客體是由保險人根據社會保險法律規定,提供給作為權利人的被保險人及其他受益人的各種社會保險給付。對于社會保險給付,理論界存有多種分類方式:按照保險項目將其劃分為年金保險給付、健康保險給付、失業保險給付、職業傷害保險給付以及長期護理保險給付等五種類型;按照給付內容可以區分為“服務給付”、“物質給付”以及“貨幣給付”等三種類型;根據給付內容是否為現金,可以將社會保險給付劃分為現金給付以及實物給付(包含物質或服務兩類)等兩種類型。事實上,根據前述對權利客體的“物—行為”二分法,我們也可將社會保險給付分為“物之給付”(對應于物質給付及貨幣給付)以及“行為給付”(對應于服務給付)。如果仔細比較上述四種分類方式,我們可以發現:最后兩種分類方式實際上都是對第二種分類中的各類給付形式進行的排列組合;第三種分類將服務給付與物質給付合并為實物給付;第四種分類方式則在“物之給付”中隱含了物質給付與貨幣給付這兩種物質性更為顯著的利益。⑨由于服務或物質這兩種保險給付方式皆以人力或物質的“自然狀態”來呈現,因此,本文還是使用在國際社會政策分析中、社會給付或福利給付類型化研究方面使用更為廣泛的現金給付(benefitsin-cash)以及實物給付(benefitsin-kind)的經典分類方式瑏瑠,對社會保險權的客體進行分析。
1.現金給付
現金給付是指在社會保險事故發生時,保險人直接將貨幣金錢發放給被保險人或其他受益人,以彌補其因風險事故而導致的經濟損失,形成對權利人一定程度的收入替代。如果給付義務人將現金支付給其他具體提供給付的第三方,如長期護理保險中的非受雇護理人員,此時則應歸入服務給付或物質給付的范疇。另外一種比較特殊的情形是,如果現金給付可以與其他給付方式進行互換,比方說可以用提供安養照顧以取代養老金給付時,就必須以當時實際的給付方式為準。相對于實物給付的方式,現金給付的好處在于能夠更好地保證被保險人及其他受益人“選擇的自由性”,使他們得以自行從商品市場中購買因應風險所必需的物資以實現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從而被認為是強調自由經濟與個人主義的社會價值。然而,這種給付方式也有其缺點:第一,選擇自由性有待市場機制的運作,不見得每個人都可以如愿獲得所需的物資,市場也未必能生產足夠的與受領人需求相符的設施與服務;第二,“保險商品化”的情形更為嚴重,因為保險人在此基本無法對于給付的實際提供者實施管控;第三,一般民眾也缺乏醫療服務質量以及商品價格等方面的相關專門知識,難以充分發揮其“選擇權”;①第四,受領人有可能最終并未將現金給付用于生活改善方面,而是花在喝酒、賭博等行為上,無法實現社會保險給付設定的目標。因此,現金給付一般多用于應對諸如失業、年老等導致“收入損失”的社會風險以及職業傷害補償等帶有對勞動能力喪失進行賠償性質的社會保險給付的情形。具體而言,以現金給付形式出現的社會保險給付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幾種②:(1)養老金。養老金是最為典型的收入替代型給付,用以確保權利人退休后的基本生活,給付水平一般與權利人退休前的收入水平及其積累的保險權益有關(由被保險人的繳費金額及繳費年限決定)。(2)殘疾津貼。殘疾津貼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向由于職業傷害③而導致殘疾的被保險人發放的殘疾生活津貼(包括一次性給付與持續性給付兩種類型),另一類是在年金保險中向非因職業傷害致殘的被保險人發放的殘疾生活津貼;前者按照職業傷害事故發生前被保險人收入水平以較高的替代率發放,后者水平按照年金保險方式計算,一般根據勞動能力喪失程度而有不同。(3)遺屬津貼。像殘疾津貼一樣,遺屬津貼也可以分為被保險人因職業傷害死亡后其遺屬所享有的用以替代被保險人死亡之前薪資收入的津貼(有一次性與持續性給付兩種類型)以及在被保險人領取養老金之前或領取養老金過程中死亡的情形下其遺屬享有的津貼(寡婦或鰥夫以在被保險人死亡后未再婚為領取要件)。(4)疾病津貼。區別于醫療費用支出,醫療津貼是對被保險人的現金補助,主要用于補償其就醫期間收入減少的部分。為單次疾病而發放的津貼大都有一定的時間期限,很多國家和地區也要求雇主按相關法規單獨或共同承擔津貼支付責任。(5)失業津貼。失業給付主要由失業津貼、職業培訓以及就業指導服務等內容組成。失業津貼則按照被保險人失業前收入的一定水平發放④,而且還規定有等待期以及給付期限。被保險人領取失業津貼一般要滿足一定的資格條件(例如處在法定就業年齡范圍內、失業前須有就業及繳費記錄等)并且領取時限與保險費繳納年限有關。(6)職業傷害津貼。此部分津貼是在職業傷害就醫期間向被保險人發放的有期限的收入補償。(7)生育津貼。生育津貼是對女職工因生育而中斷工作以致不能獲得原有收入時,由保險人給予的現金補助,其待遇水平一般比較優惠。(8)照護津貼。照護津貼一般只存在于被保險人選擇由自己組織護理(例如將護理服務交由家人或其他親屬,或選定其他人進行)的情形下⑤。其實,在社會保險制度中,原則上所有的保險給付方式可以通過現金來折算。也就是說,社會保險中的服務給付或物質給付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可以通過現金價值進行衡量。例如,在許多國家的健康保險中,被保險人在享受診療、藥物、手術以及住院設施等實物給付時,一般仍被要求先行墊付醫療相關費用,然后據以向保險人申請報銷。由于社會保險給付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進行收入替代,在社會保險給付采取現金方式的時候,通常會以被保險人的“最后投保薪資”,亦即保險事故發生前被保險人在一定時期內的平均薪資或徑直以被保險人發生事故時的即期薪資作為給付計算基準。①此外,與商業保險需要被保險人自行承擔通貨膨脹對保險給付實際購買力造成侵蝕的風險有所不同,社會保險制度出于實現收入替代以及確保一定生活水準的目標,往往會建立現金給付調整機制,以確保保險給付實際購買力。不僅如此,在年金保險等實行長期性、持續性給付的保險項目中,為確保保險給付受領人與在職者的相對收入水平以及在全社會收入結構中所處層次保持相對穩定,即使生活價格指數沒有發生變化,也應隨社會平均收入水平的變動而作調整。
2.實物給付
我們從“in-kind”一詞就可以探知實物給付的基本含義:物質(或服務)而非貨幣的給付,一般是在非收入替代或非生計維持的情形(健康保險中的醫療服務提供、失業保險中的職業訓練與就業指導服務提供、職業傷害保險中醫療救治及殘疾康復服務提供、長期護理保險中的幾乎所有待遇項目)即健康保障及參與促進②之情形中被使用,并被視作發展型或積極性社會福利政策的題中應有之義。實物給付如果能夠契合受領人需求,將會相當實用并具有社會性集體主義性格③;如果未能符合其需求,就很容易造成福利資源的浪費。具體而言,社會保險給付中的實物給付又分為物質給付或服務給付兩大類。其中,社會保險給付中的“服務給付”泛指所有以“人力”方式給予被保險人的照護或幫助,例如醫學診療、康復服務、生育醫療服務、居家照護、職業培訓、就業指導等等;“物質給付”則是保險給付的提供者以“客觀實在物”方式給予被保險人的給付,如藥劑的給予、病床的分配、殘疾人功能補償及輔助器具的提供、老年人生活輔助器具的配備等以有形物為內容的社會保險給付④。然而,在某些社會保險項目中,服務給付與物質給付兩者之間并不容易區分,這也是將兩者共同歸入實物給付類型的原因,如健康保險所提供的住院措施就可能包含著住處的提供以及醫療行為等不同類別的社會保險給付。相對于現金給付可以借助銀行等金融服務機構非常方便地遞送至目標受領人,實物給付是否能夠契合受領人需要并發揮應有功效,還需要構建合理而有效率的社會服務輸送體系⑤,通過政府、市場、社會與家庭等主體將社會服務提供給需要協助的個人、家庭或集體。根據中國臺灣學者林萬憶的研究,社會服務輸送體系至少包括以下四種不同的形態之一或是多種形態的混合:第一種是家庭主義模式,即基于文化、血緣規范,由呈差序格局構造的、有親緣關系的家庭成員提供生活照顧以及情感支持等;第二種是社區主義模式,即基于宗教、文化、民俗與自然規范,由生活在同一個社區里的居民依照鄰里互助原則提供包括物質、收容照顧、情感支持等項目的相互照顧和支持;第三種是個人主義模式,即個人依靠工作取得收入或從社會保險等福利制度中獲得現金給付,再利用該收入或現金給付從市場上購買有償的諸如養老、健康照顧等社會服務;第四種則是國家主義模式,即國家扮演照顧國民的角色,國民基于法定權利從國家取得包括健康照顧、老年居養、就業服務等多種形式的社會服務。⑥此外,工作場所(workplace)提供的照顧與服務也是自從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社會的雇傭關系的衍生。⑦此外,由于保險事故及其造成的損失在時間性(即持續時間長短)上存有不同,其所要求的實物給付方式也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一次性實物給付,旨在應對短期性的風險。在這里,“一次性”并非指實際提供給付的次數,而是對應該次保險事件的給付。以健康保險為例,被保險人每次患病或非因工受傷就醫期間通常需要復診多次,但給付期限以該傷病的治愈程度及治愈可能性為限,當傷患者健康機能大致已經恢復,醫療服務機構就會改為采取適當的醫療給付或者停止醫療給付;當患者身體機能無恢復可能性時,醫療給付就應改為殘疾給付。第二種類型是持續性實物給付,旨在應對長期性、需要定期給付的風險。此種持續性實物給付主要針對的是諸如特殊慢性疾病的定期藥物及物理治療、老年人長期護理保險中長期生活照護、特殊傷殘康復中的定期康復訓練及輔助器具的定期更換等情形。
三、新社會風險背景下的發展
伴隨著人類社會從工業社會進入后工業社會,在諸如貧困、殘障、年老、失業等會導致社會成員經濟收入損失方面的舊社會風險繼續存在并依賴社會保險制度來化解的同時,人口結構老化、家庭結構核心化等基本社會結構的改變,再加上國際資本、勞動及商品市場的擴張與科技變遷,與家庭結構不穩定及女性進入勞動市場有關的新家庭風險以及主要源自“去工業化及就業第三部門化”和“就業非標準化”的新就業風險不斷出現,深刻改變著社會風險的結構。面對新社會風險,傳統的注重經濟補償、生活保障而輕視服務提供、社會投資功能的社會保險制度開始部分失靈,亟待理念革新以及給付重心的相應轉變。后工業化時代中,新社會風險的出現促使社會保險給付開始更加重視實物給付的社會投資以及能力建設功效,強調社會保險政策的生產性功能,并以實物給付為優先。以失業保險為例,該保險計劃由原來注重失業者基本生活保障向重視通過職業技能培訓以及就業指導來促進失業者就業能力提高以及就業機會增加的方向發展,由原來注重現金給付向側重實物給付的方面發展。
本文作者:李志明工作單位:國家行政學院
- 上一篇:談社會保險工作的信息技術
- 下一篇:略論國內農業保險的發展
精品范文
10簡述教學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