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保體系完善研究借鑒論文

時間:2022-05-10 04:48:00

導語:日本社保體系完善研究借鑒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日本社保體系完善研究借鑒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日本社會保障制度的概況;日本社會保險制度的特點;日本社會保障制度對中國的借鑒意義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日本作為目前世界上排名第二的經濟強國,其社會保障制度起步較早、日本的社會保障制度主要分為五個組成部分、健康保險的保險對象是各個事業單位的在職員工、日本的養老保險制度主要由國民年金、厚生年金和其他各種年金三部分構成、失業保險的保險對象是全國各行業的職工、日本的兒童津貼制度的保險對象是日本低收入家庭的兒童、法律體系健全,立法規范、社會保障管理機構健全,實行分權式的管理機制、覆蓋面廣,層次多、一切從實際出發,建立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多層次、廣覆蓋的社會保障制度、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通過分析日本社會保障制度的概況和特點,并結合中國國情從實際出發,探討其對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日本;社會保障制度;借鑒

日本作為目前世界上排名第二的經濟強國,其社會保障制度起步較早,始于20世紀20年代,二戰以后,社會保障作為一種成熟的政策體系開始真正的發展起來。日本的社會保障制度經過幾十年的不斷發展、進步和完善,已經成長為一個體系健全、覆蓋面廣、保障水平較高的制度。作為我們的近鄰,日本的社會保障制度有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們研究借鑒

一、日本社會保障制度的概況

日本的社會保障制度主要分為五個組成部分,我們主要就社會保險制度中的醫療保險制度、養老保險制度、失業保險制度和兒童津貼制度的幾個主要方面進行仔細的探究。

(一)醫療保險制度

日本的醫療保險制度主要由健康保險、國民健康保險、老人保健制度和幾個共濟組合所設置的醫療保險制度所組成。

健康保險的保險對象是各個事業單位的在職員工,在他們及其撫養人員傷病、分娩、死亡的時候支付保險金。其保險金的給付按照收入來確定,個人繳納的保險費與其收入成正比。保險經費來源于政府、雇主和被保險人三方,其中單位和個人各繳納工資的4.2%,其余由國家進行適當補助。

國民健康保險的保險對象是從事農林漁業的人員、個體經營者、小企業雇員和無業人員。其保險人是市、町、村各級政府和企業建立的國民健康保險組合。保險費的交付是以征稅的形式來實現的,根據每個家庭的收入、資產和被保險的人數來決定繳納保費的金額,低收入家庭可適當減免,且政府負擔保險費用的一部分和全部的管理費用。

老人保健的保險對象是70歲以上或65歲以上、70歲以下的老人。其治療所需費用均由政府承擔,中央政府負擔70%,余下的30%由地方政府承擔。

共濟組合制度的保險對象是參加國家公務員共濟組合、地方公務員共濟組合、私立學校教職員共濟組合等各種組合的組合成員及其家屬。保險內容即為其對象提供醫療和意外災難的救助服務。保險費的交付是由各共濟組合成員的年齡構成、平均收入和贍養人口來決定的,其整個支付制度的原則是收支平衡。

(二)養老保險制度

日本的養老保險制度主要由國民年金、厚生年金和其他各種年金三部分構成。

國民年金制度是向全體國民支付共同基礎年金的全國一體化制度。這個制度的保險人是政府,保險對象為20歲以上60歲以下的日本國民,60歲以上不滿65歲的在日本國內沒有固定住所的或享受其他老人退休年金的老人,也可申請為該制度的被保險人。

厚生年金中的“厚生”在日語中是提高生活水平、增進健康的意思。這個制度的保險人是日本政府和厚生年金基金,保險對象是65歲以下的企業在職職工。厚生年金的保險金由雇主和員工分別承擔50%。該項制度設立的目的是穩定在職職工及其家屬的生活,在他們年老、殘疾、死亡時給予保險保障。

各種年金包括企業年金、共濟年金和福利年金。企業年金是公共年金制度的補充,滿足了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共濟基金的保險對象是各共濟組合的成員。福利年金的保險對象是70歲以上的由于各種原因沒有或者享受很少的年金的老人,其保險金的來源是稅金。

(三)失業保險制度

失業保險的保險對象是全國各行業的職工。保險金主要包括基本津貼、學習技能津貼、寄宿津貼、傷病津貼等。保險所需費用由政府、雇主、被保險人共同承擔。保險費用由雇主和被保險人各負擔一半。

(四)兒童津貼制度

日本的兒童津貼制度的保險對象是日本低收入家庭的兒童,在職職工的保險費由雇主、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三方共同承擔,為公務員家庭設立的兒童特別津貼的保險費用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承擔。

二、日本社會保險制度的特點

(一)法律體系健全,立法規范

日本社會保障體系經過了幾十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已經成長為一個較為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制度的各個部分都有與之對應的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健全的法律體系使得社會保障制度有法可依,保障了其有效規范的實施。

(二)社會保障管理機構健全,實行分權式的管理機制

日本還有較為健全的社會保障機構,主要有五大機構:立法機構、行政管理機構、執行機構、基金管理機構、監督機構。這種分權管理的模式,使得各個部門相互監督相互制約,并且使社會保障制度能夠合理、有效、規范地實施,從而達到讓日本社會保障制度健康穩定發展的目的。

(三)社會保障制度混合型

日本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混合型。其內涵是,公共救濟部分依據的是必要原則,由政府承擔最低生活水平。收入保障和醫療保險部分主要依據貢獻原則,并在法律上強制規定每個日本公民都必須加入。但同時也不放棄政府的責任,如每年養老金的1/3由政府負擔,免除生活困難者的保險費的繳付,對由于特殊原因而無法享受其他年金者,通過福利年金提供幫助等。

(四)覆蓋面廣,層次多

日本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將個人賬戶積累和國家賦稅相結合。這種形式實現了對國民的普片覆蓋。僅以醫療保險為例,截止2001年3月底,醫療保險的各險種加入人數分別為:大企業健康保險為3250萬人,中小企業健康保險為3720萬人,臨時雇用人員健康保險為450萬人。船員保險為40萬人;國家公務員、地方公務員及私立學校教職員保險為1180萬人;市町村國民健康保險為3800萬人。全國基本實現了全民皆年金、全民皆保險。

三、日本社會保障制度對中國的借鑒意義

(一)一切從實際出發,建立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一定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我國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正處于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也是積累國家財富的重要時期。如果不考慮國情任意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和社會保障水平,就會加重政府的負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民的資金積累水平和消費水平,這對國家的發展是不利的,對實現社會福利的長遠目標也是不利的。因此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應該量力而行,覆蓋面由小及大,水平由低到高,不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這樣才能保障社會經濟和社會保障制度健康發展。

(二)加快建立法制化的社會保障制度

從日本的社會保障制度可以看出,其法律法規的健全性和規范性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日本社會保障制度的有效實施。目前我國已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草案,其全文已經,旨在廣泛征求多方意見,進一步修改以后將頒布正式的社會保險法。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說明我國關于社會保險的法制化建設已經走上了正確的軌道。社會保障的法制化建設要走的路還很長,我們要學習日本在社會保險立法上的成功經驗,除了建立一個概括性的社會保險法,還應在社會保障制度的各個項目上單獨立法,并不斷發展和完善,使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盡快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三)建立多層次、廣覆蓋的社會保障制度

逐漸擴大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就要做到城鎮農村兩手抓。要做到盡快在城鎮實現普遍覆蓋,就要把各種種類的事業企業、個體工商戶等都納入社會保障的范圍中,實現城鎮的普遍覆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逐漸發展,國家整體經濟前進的同時,也拉大了城鄉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不僅是收入上的,更是與城鎮農村居民息息相關的社會保障水平上的。我國實行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從2003年開始在全國部分縣市試點,發展到現在已經覆蓋了全國80%以上的農民。但是其在實踐中還存在很多問題,社會滿意度較低,這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比如保障水平低、宣傳不到位、理賠程序過于繁瑣等。此外,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開展,越來越多的農民涌向城市打工,但是在城市卻也沒有將農民工納入社會保障的范圍,因此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日益突出。我們應該建立一個與我國農村經濟水平相符合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快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建設,解決農民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切實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總而言之,就是健全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監管機制,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力度。

多層次是指除了發揮政府的作用以外,還應努力發展商業保險和民間互助。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國家的財力有限,國家不可能對社會保障制度完全包攬,這還需要國家、集體和個人共同努力。各個企業事業單位可以組成各民間互助團體,個人也應提高自我保障意識,通過商業保險的形式來進行自我保障。

(四)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

我國目前雖然確立了國家、企業、個人三方共同承擔的社會保障方式,但是實際上社會保障的資金主要還是來源于企業和個人,國家對于社會保障的支出占整個財政支出的比例很少,而日本政府財政雖然不參與社會保障資金的直接調撥管理,但是社會保險資金卻是政府投資貸款的第二大預算資金。日本每年對社會保障的支出占中央財政支出的40%以上,而中國目前則遠遠沒有達到這一水平。因此,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應進一步強調政府的責任,政府應該加大社會保障資金的投入力度,使人民生活得到保障。

參考文獻:

[1]劉爍,逢丹.日本社會保障的建立、發展與管理特色[J].管理現代化,1995,(1).

[2]鄭秉文,方定友,史寒冰.當代東亞國家、地區社會保障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閻東彬.日本社會保障制度及對我國的借鑒[J].域外覽勝,2007,(4).

作者簡介:宋薇(1988-),女,湖北武漢人,大學本科在讀,主要從事保險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