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制社會保險論文
時間:2022-01-30 10:05:13
導語:基金制社會保險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對馬克思國民收入分配理論與保險基金理論的誤讀
共和國成立后,我們傳承并沿襲前蘇聯的理論體系及經濟運行機制,強調“國民收入經過分配和再分配后形成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我們仔細研讀了馬克思的經典原著后看到,學界關于國民收入分配后形成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理論是對馬克思國民收入分配理論的誤讀。
1.關于保險基金的理論界定。馬克思在剖析社會再生產過程時指出:“在再生產過程中,從物質方面來看,總是處在各種會使它遭到損失的意外和危險中……因此,利潤的一部分,即剩余價值的一部分,從而只體現所追加的勞動的剩余產品(從價值方面來看)的一部分,必須充當保險基金”(《資本論》第3卷P958)。這里強調了兩點:一是社會必須具備(不是可有可無)彌補意外事故和危險損失的保險基金;二是保險基金源于剩余價值。保險基金按其社會功能區分為生產保險基金和消費保險基金。
2.關于生產保險基金與積累基金的關系。積累基金是剩余產品中用于擴大再生產規模的追加部分,馬克思強調:“把剩余價值當作資本使用,或者說,把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叫做資本積累”(《資本論》第1卷P635)。恩格斯稱之為:“社會最重要的進步職能”(《反杜林論》P307)。積累基金以物資形態固化在再生產過程中,無法履行保險基金的功能;相反,積累基金在擴大再生產中時刻面臨各種意外的損毀,需要保險基金為之提供安全保障。對保險基金整體而言,“專門的防止損失的保險費,確實是從剩余價值中提取的,但它算在利潤之外”(《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書信集》P444);對保險基金結構來說,“一部分剩余價值,作為總利潤的一部分,必須形成一個生產保險基金”(《資本論》第2卷P403)。它是“除了用來積累,即用來擴大再生產過程的部分以外,甚至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滅之后,也必須繼續存在的唯一部分”(《資本論》第3卷P958)。這里需要說明兩點,一是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確實同時使用“保險基金”、“后備基金”兩個概念,但在二者之間以“或”連結,是二選一;并限定其用途是“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在這里“后備基金”是“保險基金”的另一種稱呼,而不是現時沒有特定用途的后備基金。二是在后期著作《資本論》和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論的通信中統一使用“保險基金”。列寧在《修改黨綱的材料》、《革命的任務》和《大難臨頭,出路何在?》等著作中都是使用“保險基金”,只是到了斯大林時就改用“后備基金”了。
3.關于消費保險基金與消費基金的關系。消費保險基金是“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設立的基金”(《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P9)。消費基金是為生產社會總產品的勞動者以及為保障勞動者隊伍延續而需要消費的基金。馬克思將社會勞動者為“還不能勞動的人”進行的勞動歸入必要勞動,由此分配形成的是消費基金,它是生產剩余價值的動力;將社會勞動者為“已經具有勞動能力,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和年齡老化而喪失勞動能力的人”進行的勞動歸入剩余勞動,由此分配而成的是消費保險基金(《資本論》第3卷P990)。即現時的養老保險基金。長期以來,學界對馬克思關于消費保險基金是“不作為收入來消費”(《資本論》的第3卷P958)的論述缺乏正確的認識和理解,以消費基金替代消費保險基金,導致共和國成立以來幾十年沒有建立起足以應對“銀色浪潮”沖擊的消費保險基金即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最終以勞動就業為本體、以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附著其上的勞動就業制度替代基金制社會保險制度,導致社會保障覆蓋面狹窄、社會保險基金空帳運行和民眾養老保險無保障。
4.關于保險基金與補償基金的關系。補償基金是預付在再生產過程中消費了的生產資料價值部分,它在生產過程中并不增值價值,而只是將同一生產過程中實際消耗了的舊價值等額的轉移到新產品的價值中去,并在新產品經歷“驚險的一躍”之后得到補償,然后重新墊付。如此周而復始,維系簡單再生產的連續進行。補償基金不斷墊付又不斷收回的運行特點,決定了它無法履行保險基金的職能。相反,補償基金在運行中還需要生產保險基金保障其安全。而“對于由異常的自然現象、火災、水災等等引起的破壞所做的保險,和損耗的補償及維修勞動完全不同”。保險“是剩余價值的一種扣除”,專門用于“消除偶然事件和自然力所造成的異乎尋常的破壞”(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P198)。綜上所述,構建在“生產保險基金”和“消費保險基金”基礎之上的是整個保險業,即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
二、理論誤區下的基金制社會保險制度缺位
共和國成立后,理論界長期堅持“國民收入經過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理論,過分突出積累基金的“社會最重要的進步職能”,并以此取代保險基金。1951年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51年卷P55-67),從條例名稱看,是勞動(就業)保險條例而不是社會保險條例;從制訂條例的目的看,是“為了保護雇傭勞動者的健康,減輕其生活中的特殊困難”,而不是為了保障勞動者退休后的基本生活;從適應范圍看,條例適應于“雇用職工人數100人以上的企業和鐵路、航運、郵電各企業”,而不是全部企業和全體社會勞動者。及至十年,養老基金改在企業營業外支出項下按實列支,導致全社會養老基金的零積累、企業養老負擔畸輕畸重和職工養老保險待遇的不確定。為改變這種狀況,筆者曾在《社會保障必須保險化》一文中呼吁,“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面,提高國民社會福利水平,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必須實行社會保障保險化;平衡不同企業之間、同一企業不同時期之間的職工退休費用負擔,推進企業公平競爭,提高企業經營活力,必須實行社會保障保險化;改革就業與社會保障、社會福利高度重合的計劃就業制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必須實行社會保障保險化;確保人口控制政策的實施,必須實行社會保障保險化;解決人口老齡化的養老問題必須實行社會保障保險化?!?《湖南金融研究》1986年12期P36-38)。正當筆者潛心研究社會保險問題時,國務院于1986年7月12日《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國營企業招用工人暫行規定》、《國營企業辭退違紀職工暫行規定》和《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即1986年77號文件),并于當年10月1日開始實施。事隔35年的兩個文件犯了同一個錯誤:依然是勞動就業暫行規定,而不是社會保險暫行規定。可見高層依然沒有認識到建立基金制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歷史必然性和緊迫性,只是將建立(合同制工人)養老保險和(在職職工)待業保險制度作為推行勞動合同制、辭退違紀職工和解決破產企業職工生活出路的配套措施;所謂的“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最終演變為穿新鞋走老路,現收現付統籌制的固定職工吃掉了合同制職工積累的養老保險基金,推進基金制社會保險制度的時機再度錯失。
三、完善基金制社會保險制度的運行對策
1.構筑保障民生、促進發展、穩定社會的社會保險制度。古老的中華文明歷來奉行:“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要使理想變成現實,關鍵是要保障憲法賦予“公民在年老、疾病、待業、災害或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社會和國家取得物質幫助的權利”落到實處。從根本上取締“職業歧視、城鄉歧視、身份歧視”等政策導向,確保不同社會身份者享受公平的社會保障待遇,確保養老保險繳費者的個人權益不受侵犯,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從保障就業向保障民生的根本轉型。
2.構筑社會保險行政管理、事務經辦、監督控制主體各司其職又相互協調制約的運行機制。一是要建立權威的、超脫的社會保險管理機關———國家社會保障保險部。負責制定社會保障和保險發展戰略;擬定《社會保障法》、《社會保險法》、《保險法》交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后組織實施;制訂統一的而不是各自為政的,連貫的而不是變化無常的,保障民生和企業利益而不是擴張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權力的社會保險政策,規范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行為;統一制定規范商業保險主要險種的保險條款,從根本上消除保險市場主體各自為政、自行其事的現象。二是貫徹政事分離原則,將社會保險具體事務交由保險公司經辦,依托法人主體責任、資金集中管控體系和社會保障保險部對動用社?;鸬男姓徟w系及保險監管部門的監管,從制度上斬斷挪用社?;鸬暮谑郑U蠂覚C關的廉政和保險基金的安全。三是要建立健全保險監管機制。中國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要向“監督”轉型:將保險(含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行政管理職能移交社會保障保險部,依據相關法律和國家社會保障保45險部制定的保險政策和條款對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的運行實施全面監督,并對保險政策和條款提出修改意見。為確保監督有效,保監會的分支機構應延伸至市縣。
3.構建基金制社會養老保險模式。要建立以人們工作期間的長年積累保障退休后的基本生活為特征的基金制,并以此替代養老保險繳費義務與退休費領取權利相互脫節、以轉嫁代際養老負擔為特征的統籌制。在社會保險基金來源上要改變由國家統包統攬的做法,養老基金由國家、企業和個人共同負擔。如前所述,無論是從馬克思主義關于國民收入分配理論還是從全球養老保險的實踐來看,推行基金制都是發展方向,由于政策失誤,我們失去了推行基金制的黃金時段,卻又步入了老齡化社會。為此,應該在推進基金制和保障社會穩定總目標下逐步組織實施:一是過渡,即在統籌制中做實個人帳戶和實行名義帳戶制逐步過渡,通過做實個人帳戶實現基金積累;國家通過國有資產的增值部份彌補1986年以前參加工作者未繳費部份;在此基礎上對(現收現付式)統籌基金逐步歸入個人帳戶,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向完全(積累式)基金制過渡。二是建立多繳多得原則,長期以來,我國推行15年最低繳費年限,2011年生效的《社會保險法》以法律的形式將其固定下來,而歐洲最低的繳費年限為37.5年(《財經》2012年年刊《預測與戰略》P45)。大家知道,個人繳費15年,其退休后按平均壽命至少還要領取15年養老金,繳費期與養老金領取期大致為1:1,退休后領取的養老金標準大大高于工作時繳納養老金的金額,這樣的養老保險籌資模式能維持下去嗎?!因此要取締15年最低繳費年限的規定,按繳費基數、繳費年限折算有條件指數化的養老金標準。三是國家、企業和個人繳費比例應與退休費對應項目相匹配,如養老金繳費的企業繳費比例為20%,個人繳費比例為8%,企業與個人繳費比為2.5:1,即個人繳費占總繳費的28.5%以上,而在退休費發放金額中,個人繳費部分不足5%。必須進行改革,建立繳費與領取養老金利益連動的社會保險運行機制,提高退休費中個人繳費的受益額,進而提高個人繳費積極性,逐步向基金制轉軌。
4.優化基金制養老保險制度的基金增值模式。基金制社會養老保險就是“年輕的我”養“年老的我”,個人繳納的養老基金要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基金積累的根本問題就是保值和增值。一是要確保養老金在幣值穩定狀態下保值。財政赤字是財政決算結果,欠帳是逼不得已的結果,無論是家庭、單位還是國家,特定環境下的個別欠帳情況是客觀存在的,也是情理所允許的,但絕不容許長期化、制度化,而且賺了錢必須還帳。赤字財政是一種預算工具,從年初開始把借款或濫印貨幣的收益計入當期收入,實施結果是通貨膨脹。2009年有人統計,自2005年以來,養老保險基金的名義收益率為2.18%,加權通貨膨脹率為2.22%(《財經》2009年10月12日刊,總第248期P73),養老保險基金事實上處于縮水狀態。為此,要堅持量入為出,力求財政收支平衡;堅決摒棄赤字財政政策,杜絕以通脹方式對民眾個人名下的財產進行隱形再分配,扼制養老基金在通脹條件下的必然性縮水。二是要確保養老基金在穩健的投資機制中增值。據統計,1940—1990年50年間美國股市的平均回報率接近8%(《郎咸平說———熱點的背后》)。1991年道瓊斯指數站上3000點,1995年突破5000點,1999年超越10000點(周煥濤《網絡狂飆》P38-39),次貸危機中美國股市也曾下跌,但2013年已連續40多次創出新高。中國股市在股指單邊下跌和上市公司急劇擴張的雙面夾擊下迎來了十年零增長。無論是從對股市(民)負責還是從對養老基金負責的角度看問題,股市都不應該成為圈錢者的天堂、投資者的地獄。要扼制股市無節制擴容、零成本圈錢,使養老基金走出本金縮水和入不敷出的低谷,促使養老基金增殖,從而確保有效支付。
作者:曾文星曾力杰劉蘭方單位: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婁底分公司
- 上一篇:運管所安全檢查工作報告
- 下一篇:運管所春運工作計劃
精品范文
10基金風險自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