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險改革關鍵點及對策研究

時間:2022-11-11 11:02:43

導語:社會保險改革關鍵點及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經濟新常態下社會保險發展的現狀

當下我國社會保險在進行繳納過程當中存在著嚴重的負擔大問題,而這也是當今我國社會的基本共識。根據我國各地區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當今我國企業的社會保險繳納費率通常情況下都在30%以上,甚至還存在一些地區已經超過了40%。在當今我國經濟運行的新常態下,深入探討當今我國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工作,不但應當最大程度的保證我國社會保險資金的收支平衡,同時還需要充分降低保險費率,以此提升我國綜合能力。曾益,李曉琳(2019)在進行實際研究過程當中,該學者對當今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繳納費率對于企業參保到實際影響程度進行了相應測算,研究結果表明社會保險制度繳費率所引起的實際繳費率變化趨勢拐點為24%[1]。張建平(2019)在進行實際研究當中該學者指出,降低企業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當中企業的實際繳費率是固然重要的,但是所降低的部分則應當由我國財政進行相應承擔[2]。何文炯(2018)在進行實際研究當中該學者指出,在當今財政分權的大背景當中,我國各地政府為了能夠最大程度地促進本地區經濟實際增長速度以及擴大自身的個人政績,從而使得各地方政府領導工作人員在進行實際執政過程當中經常會出現地方社會保險征繳怠慢的問題。并且與此同時,在當下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當中所存在的政府橫向和中相轉移支付也極大的弱化了各地方政府的社會保障基金的實際繳納積極性。因此,我國必須要提出相關制度來降低逃費問題[3]。

二、經濟新常態下社會保險項目基本情況比較

在當今城鎮職工的五項社會保險當中能夠發現,養老保險占據著較高的比例。另外,無論在哪一項指標方面進行分析,都能夠發現當今我國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當中的養老保險這一項目所占的比重都處于高位。而與之相比,在整個社會保險當中,除去醫療保險之外的其他工傷保險、失業保險以及生育保險的參保人數都相對較少。以2018年我國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參保數據報告分析后發現,在整個社會保險的各個項目當中養老保險的參保數量最高,并且養老保險的參保費率占據整個社會保險總收入的75%左右。(見表1)在直觀的數字之外,當今我國社會保險當中的養老保險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時間跨度長、財政負擔重以及地區差異化嚴重等眾多問題。就養老保險的實際管理方面分析,首先養老保險收支平衡在管理過程當中時間跨度較長,當今我國城鎮職工參與養老保險主要是從參保繳費到退休金發放,需要跨越到職工30年左右的工作生涯甚至是退休之后的幾十年,而且正是因為時間跨度長,從而導致養老保險需要面對越來越多的收支平衡擾亂因素,這對于養老保險管理來說無疑增加難度。其次,我國地區情況差異十分明顯。從撫養負擔的角度來看,我國國內各個地區撫養比例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例如,2018年廣東省的撫養比例為10.37%,而黑龍江省的撫養比例僅僅只有3.43%,由此也就造成了我國各地區基金收支存在著嚴重的不均衡問題。再次,我國不同地區的財政負擔所產生的影響也存在著一定的不同。為了能夠有效保證我國社會保險制度能夠得以深度落實和正常運轉,中央政府每年的各級財政都會基本占到該項目總收入的16%左右,由此可見財政補助也已經成為了保證社會保險制度正常運轉的一個重要資金來源[4]。另外,即便當今我國仍然存在著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項目,但是與社會保險相比,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基金極小。2018年我國保險基金收入為3447億元,但是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僅占有十分之一。由此可見,當下我國國內在進行社會保險改革過程當中主要的工作目標就是解決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項目存在的諸多難題。

三、養老保險項目的問題

(一)棄繳、斷繳問題嚴重。根據我國2018年9月人力資源工作部門以及社會保障部門所的《我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7》顯示,當今我國城鎮職工中斷繳納甚至放棄繳納養老保險的人數已經達到了4000萬人。我國從2006年開始截止到2017年,城鎮職工在養老保險繳納方面的總人數占據比例已經下降了10%,并且與此同時在繳納過程當中中途放棄的人數比例正在不斷攀升,甚至還存在大部分參保人員在繳納滿15年以后就會停止進行養老保險基金繳納。由于參保人口放棄繳納和中斷繳納數量增多,同時加之我國人口結構當中勞動力數量的降低,以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造成了我國當今城鎮職工在進行養老保險繳納過程當中的參保人數處于急劇下滑的趨勢。即使這一現象在短期內不會影響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的正常運行,而且也不會為制度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為我國的財政補助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我國對于城鎮職工的養老基金發放。但是長此以往,這一現象必然會對我國財政安全帶來一定的隱患。2017年,我國東北三省以及內蒙古和陜西等眾多省份都已經出現了養老保險基金收支不平衡的問題。(二)不規范繳納問題普遍存在。根據對我國2018年8月所提交的《2017我國企業社保白皮書》(下文簡稱白皮書)進行研究后發現,2017年完全按照我國社保繳納相關政策進行繳費基數,并且履行社會保險繳費義務的單位僅占據全部企業單位數量的24%,與2016年相比,按照相關規范繳納社會保險項目的企業比例總數下降了5%。另外在白皮書當中發現,我國現行仍然存在一些單位并沒有及時對員工進行社會保險參保,這種單位約占我國單位總數的23%左右,尤其是對于試用期階段的員工更是沒有按照我國相關規定來對這一群體進行社會保險繳納,甚至還存在一些單位一直都沒有向員工進行社保繳費。不但如此,我國大部分企業都會按照我國最低社會保險參?;鶖颠M行基金繳納,在沒有按照職工實際工資繳納社會保險費用的企業當中有超過四成以上的企業統一按照我國最低基數進行繳納。企業為了能夠最大程度地節省經營成本,通常情況下,都會采用最低標準的方式來對員工進行社會保險繳納,甚至還存在一些企業鼓勵員工以個人的名義進行社會保險參與繳納,從而也就造成了社會保險繳費基數缺斤少兩的問題普遍。(三)無法全面覆蓋所有勞動者。作為社會安全網的社會保險應當最大程度地覆蓋到我國所有勞動者群體當中,但是根據我國相關數據報告顯示,我國自由職業群體雖然自身收入與其他行業相比較高,但是這一群體卻很少主動參與到社會保險繳納工作當中,尤其是在社保參與意識方面更是相對淡薄。另外,加之當今我國社會保險制度對于自由職業群體來說并沒有強制性要求其進行參保,由此這一群體參與社會保險繳納的比例相對較低。從收入水平這一角度來分析,我國自由職業群體的收入與其他職工相比較高。根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2015年,我國自由職業群體的稅前收入就已經高于6000人民幣,并且稅前收入高于6000人民幣的比例也已經達到70%,其中超過10,000元人民幣的人數就有12%,而其余3000元人民幣的自由職業群體數量只占7%。2016年自由職業者的平均月收入都已經達到了8743元,而我國上海市的白領月平均收入為7900元,顯然自由職業者的平均收入要高于上海市白領收入。從自由職業者這一群體的實際發展進行分析發現,隨著當今我國現代服務業需求的增加以及社會分工的精細化甚至是互聯網信息的到來和就業觀念的改變,從而使得我國自由職業者群體將會變得越來越大。但是這一群體參與社會保險尤其是參與的養老保險問題也會變得越來越明顯,因此,我國政府應當對其予以高度重視,并且還需要從制度方面來不斷強化自由職業者的社會參保。

四、經濟新常態下社會保險改革項目實行費改稅的優效性分析

(一)充分提升參與社會保險繳納效率。當今由于我國社會保障工作部門在進行社保征收過程當中力度較弱,并且加之征收手段相對較軟從而造成了我國大部分城鎮職工出現不繳或者少繳社會保險問題嚴重。而我國自費改稅工作以后,征收業務就由原本的社會保障工作部門移交到稅務管理部門。因此,稅務部門就可以充分憑借自身稅務征收管理工作對我以及全國的稅務征收網絡來有效降低逃脫稅務征收問題。尤其是在稅改之后,我國社會保險征收業務也就全部移交到稅務管理部門當中。因此,我國社保工作部門應當首先做好養老金發放工作,最大程度地優化各個工作部門的職能工作搭配,進而提升整體工作效率[5]。根據我國2018年所的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的數據發現,截止到2018年,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主要路程當中有超過70%的為企業員工,超過23%的群體為城鎮個體戶,6.3%的群體為機關事業單位的員工。由此可見,通過職工身份來參與到社會保險的群體占據著絕大多數,但是以個人身份來參與到社會保險的群體僅占據總參保人數的四分之一。而通過稅費改革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這一群體在繳納15年之后不再續繳的問題出現,這對于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正常運行來說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二)促進我國財政收支分配以及中小。企業發展社會保障制度是實現我國收支分配公平以及社會公平的重要措施,只有遵循高者多繳以及低者少繳的原則才能夠有效降低和縮減我國當今社會出現的收入分配差距大的問題。而在當今我國以費籌資模式當中,我國各個地區普遍都會采用畫底線的方式來進行社會保險繳納,也就是每年按照當地地區的平均工資作為最低的社會保險繳納基數,所有的參與社會保險公司以及職工都可以依據這一標準來進行社會保險金額繳納,也就造成了繳費一刀切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另外,將社會平均工資作為最低的社會保險繳費標準必然就會造成繳費基數隨著社會平均工資增長而增加,但是實際上,許多企業甚至職工連續多年工資沒有得到有效增長,這一問題的出現就會導致后續個人和參保單位負擔率高的問題。因此,只有實現費改稅才能夠最大程度地化解這些矛盾。(三)促進各地區平衡發展。根據我國歷年的社會保險數據統計來看,我國各個地區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存在著嚴重的差異,一些地區出現大量結余的問題,甚至還存在一些地區出現社會保險基金赤字的問題。例如:2018年遼寧省的養老保險基金是總收入為1523億元,但是遼寧省2018年的養老保險基金支出為1594億元,收支缺口高達71億元;而廣東省2018年的社會養老保險收入為2594億元,但是支出卻只有1432億元,資金結余高達1162億元。而這種余缺共存的問題不只出現在省與省之間,甚至還存在省以下的縣市之間[6]。然而在實行稅費改革之后,財政部門就可以通過按照統一的標準來進行社會保險征收和管理,這一工作方式不但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各地區之間存在的余存共濟和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問題,同時還能夠有效降低政府財政負擔,對于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來說有著極大的作用。

五、經濟新常態下社會保險費稅改革方案分析

(一)稅率測算。當下我國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規定的名義繳納費率為28%,其中個人承擔的比例是8%,企業所承擔的比例為20%。但是在進行實際落實過程當中我國普遍存在繳納基數不實的問題出現,為了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企業社會保險繳納負擔,大部分企業都會出現瞞報職工數量以及員工工資等問題,進而也就導致實際繳納金額與應當繳納金額差距懸殊的現象。根據世界銀行的調查發現,我國在1994年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名義費率都在23.5%之上,但是在實際繳納過程當中,只相當于工資總額的13%。同時根據我國2018年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報告的披露數據能夠發現,2018年我國實際繳納的社會保險金額只占據企業就業員工平均工資的65%,也就是說單位的實際社會保險費率為13%,而企業員工個人所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率為5.2%。另外,我國相關學者在進行研究過程當中,也都表明用人單位在進行社會保險實際繳納過程當中遠遠不足實際公司的70%。因此,我國在實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費改之后費率可以暫定為18%,其中企業需要承擔10%的稅率,員工個人需要依舊承擔8%的稅率,而對于靈活就業員工來說則需要全部承擔費率。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最大程度地維持原來實際社會保險繳納收入水平的基礎上減緩企業社會保險負擔,這對于提升企業發展和促進社會穩定來說都有著一定的作用。(二)納稅人。按照當下我國社會保險相關法律制度規范,單位對于城鎮職工需要進行強制參保,并且城鎮職工和單位需要共同承擔起社會保險費用繳納的義務。沒有進行員工雇用的個體商戶或者沒有參與到我國基本養老保險的、非全日制工作人員以及其他自由職業者需要進行自愿參保,并且在整個參保過程當中的所有費用需要個人全部承擔。為了能夠與繳費制度進行平穩的連接,我國城鎮職工的養老保險在充分實行費稅改革以后那些人的范圍需要擴大,包括城鎮勞動力、城鎮所有的單位以及職工、非全日制工作人員以及自由職業者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沒有雇傭員工的個體工商戶[7]。(三)課稅對象與計稅依據。社會保險稅通常情況下都是以勞動所得作為課稅對象。而對于我國企業和企業員工來說,企業的計稅依據和企業員工的計稅依據通常情況下都是用人單位的實際職工工資總額和員工的個人工資總額。但是對于沒有雇主的個體工商戶以及自由職業者來說,由于納稅人的具體收入來源情況與擁有雇主的納稅人相比更加復雜,從而也就無法有效統一計稅依據。但是根據勞動所得的計稅原則,對于收入不同的群體也可以設置不同的上下限。當今我國現行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當中規定,職工工資低于當地社會工資水平的60%的群體需要按照社會平均工資的60%進行社會保險繳納,超過社會平均工資的群體需要按照社會平均工資的300%進行社會保險繳納。而在進行費改稅之后,我國計稅依據限額設置仍然沿用這一標準,但是對于工資低于社會平均水平的群體來說,我國政府應當充分考慮這一群體的稅后實際生活標準。如果稅后收入低于社會平均工資那么則可以免稅,而對于工資超過當地平均工資的高收入群體則可以依然按照300%進行征收。

六、結語

通過本文論述可知,當今我國的社會保險制度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尤其是棄繳、斷繳問題、不規范繳納、無法全面覆蓋所有勞動者問題更是尤為嚴重。然而,在經濟新常態下社會保險改革項目實行費改稅不但能夠充分提升參與社會保險繳納效率、促進我國財政收支分配以及中小企業發展,同時還能夠促進各地區平衡發展。而對于我國來說,我國應當優化稅率測算、充分明確納稅人群體,同時明確課稅對象與計稅依據。

作者:付雯 單位:富德生命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