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醫療保險參保現狀及影響
時間:2022-01-27 10:05:10
導語:大學生醫療保險參保現狀及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分析大學生醫療保險參保現狀及影響因素,探討提高大學生醫療保險認知度和參保率的途徑和方法。方法采用分層抽樣方法抽取大學生,自擬調查問卷了解大學生參保情況。結果大學生中了解醫療保險的僅37.10%,大學生總體參保率為92.62%,而城鎮醫療保險參保率僅為40.75%。經單因素分析,專業(χ2=35.78,P<0.001)、年級(χ2=29.24,P<0.001)、參保必要性評價(χ2=9.97,P=0.002)和家庭月收入(χ2=15.76,P=0.001)對大學生參保率有影響,Logistic分析顯示,大學生中藥學專業、大二年級、家庭月收入低和對參保必要性評價高的參保率良好(P值均小于0.05)。結論影響大學生參加醫療保險的主要因素是大學生所處的年級、專業、家庭經濟狀況和對醫療保險參保必要性的評價。應開展更多宣傳活動,使更多大學生對醫保制度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以提高參保率。
關鍵詞:大學生;醫療保險;參保率;影響因素
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將大學生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范圍的指導意見》。2009年各省按照中央政策分別制定了具體實施意見,至此我國大學生享有公費醫療轉變為醫療保險[1]。大學生醫療保障體系的建立仍缺乏完善的理論和實踐研究[2],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醫療模式的探析、國內外醫保經驗的借鑒與啟示、大學生對現行醫療保險制度的認知,而在大學生的醫療保險參加現狀及影響參保率的因素方面還需更多的探討。為了解大學生的醫療保險參加現狀及其影響因素,探尋提升大學生醫療保險參保率的有效方法和途徑,為相關部門制定專門針對大學生的醫保政策提供參考,本研究于2013年10月開展對蕪湖某高校進行了相關調查。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調查針對皖南醫學院的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及藥學專業,進行年級分層抽樣調查,共發放1150份,其中收回113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8.26%,通過問卷的整理,剔除不合格問卷6份,有效率97.74%。
1.2方法
采用自填式問卷調查法,問卷自行編制。于2013年9月在皖南醫學院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包括:(1)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級、院校、家庭及經濟情況等。(2)自我健康管理:包括被調查者的健康狀況、健康關注狀況及醫療就診狀況等。(3)醫療保險制度的認知狀況,參保必要性評價以及提高參保率的有效措施等。問卷自行填寫完成,對于問卷填寫不完整或與填寫要求不符的問卷,予以剔除。
1.3統計和分析
以Epidata3.1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邏輯核對,采用SPSS16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影響因素研究采用χ2檢驗和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所有檢驗均為雙側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調查對象的一般人口學特征
本次調查有效人數為1124名,調查對象中大一366人(32.56%),大二376人(33.45%),大三382人(33.99%),其中女生624人,占55.52%,男生500人,占44.48%。調查對象以18~22歲為主,占94.84%。調查的學生中以非獨生子女為主,占64.59%。調查共涉及3個專業,分別為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和藥學,其調查人數分別為271(24.11%),533(47.42%)和320(28.47%)。農村生源831名,高于城鎮生源,占總人數的73.93%。調查對象中經濟來源以父母提供為主的有1076名,占95.73%。年醫療費用占年生活費比例以5%以下為主,占67.26%。
2.2醫療保險參保情況分析
至少參加1種醫療保險的人數為1041(92.62%),其中參加大學生城鎮醫療保險的人數為458人(40.75%),其他醫療保險的參保率均低于此比例。未參加醫療保險的原因中,沒有參加醫療保險經驗是最主要的原因,占總人數的27.71%。調查顯示,了解醫保的學生僅有417人(37.10%),大學生參加醫療保險的途徑以學校統一組織參保為主,共有836名(80.31%)。調查中認為參加醫療保險沒有必要的學生有440人,占39.15%。每年用于醫療保險的費用在100元以下的人數為642(61.67%),而調查顯示,卻有216名(20.75%)學生不清楚自己每年用于醫療保險的費用。見表1。
2.3參保現狀的影響因素分析
2.3.1單因素分析單因素分析顯示,不同專業、年級、大學生對參保必要性的評價和家庭月收入等的大學生參保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認為參保有必要的大學生的參保率高于認為參保沒有必要的(χ2=9.97,P=0.002)。不同專業學生的參保率也存在統計學差異(χ2=35.78,P<0.001)。分別在不同專業之間做兩兩單因素分析(α=0.05/3),藥學專業高于預防(χ2=26.15,P<0.001),臨床專業高于預防(χ2=21.46,P<0.001),藥學和臨床無差異(χ2=2.10,P>0.001)。不同年級間也存在統計差異(χ2=29.24,P<0.001),分別對不同專業做兩兩單因素分析,大二年級高于大一(χ2=20.65,P<0.001),大三年級高于大一(χ2=13.44,P<0.001),大二年級和大三之間無差異。不同家庭月收入的學生的參保率也不同(χ2=15.76,P=0.001),兩兩分析后,2000元以下高于10000元以上(χ2=10.65,P<0.001),2000到5000元之間高于10000元以上(χ2=14.91,P<0.001),5000到10000元之間高于10000元以上(χ2=6.93,P<0.001),2000元以下、2000到5000元之間、5000到10000元之間沒有差異。詳見表2。2.3.2Logistic回歸分析為排除各因素間的交互作用,找出影響大學生參保率的主要因素,以大學生參保現狀為因變量,專業(設有啞變量,預防為對照)、年級(設有啞變量,大一為對照)、參保必要性、家庭月收入(設有啞變量,2000元以下為對照)作為自變量(各變量的賦值如表3所示),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Enter法,α入=0.05,α出=0.10)。藥學專業參保率高于預防(χ2=19.98,P<0.01,OR=3.23,95%CI=1.93~5.41);大二年級參保率高于大一(χ2=13.31,P<0.01,OR=2.85,95%CI=1.62~5.01);和家庭月收入2000元以下相比,月收入2000~5000(χ2=6.25,P<0.01,OR=0.31,95%CI=0.12~0.78)和5000~10000元(χ2=7.91,P<0.01,OR=0.27,95%CI=0.11~0.67);認為參保有必要的學生參保率高于認為參保沒必要的(χ2=9.97,P<0.01,OR=2.14,95%CI=1.34~3.44)。見表3。
3討論
3.1大學生城鎮醫療保險參保率偏低
目前,大學生醫療保險正在從以往的公費醫療向多種形式轉變,雖然已有相關政策出臺,但在校大學生的醫療保障體系尚未健全[3]。我國高校在校大學生的醫療保障問題,總的說來經歷了一個由公費醫療到自費醫療再到醫療保險的過程,國務院出臺了針對大學生的醫保政策之后,各地高校紛紛出臺具體政策,解決大學生的醫療保障問題[4],在實施和推行的過程中尚存在眾多未知的問題,及時了解在校大學生的醫療保險狀況具有一定意義。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中大多數都曾參加醫療保險,但參加大學生城鎮醫療保險的人數卻不理想,參保率有待于進一步提高[5]。與新農合和商業保險相比,大學生城鎮醫療保險被了解程度較低,推廣面較小,為大多數學生所不熟悉、不了解,這可能是造成大學生城鎮醫療保險參保率不高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對醫療保險不夠關心,有可能自己參保了也不知道,這就導致了醫療保險失去應有的意義[6]。一般學校統一參保為城鎮醫療保險,調查結果中參加城鎮醫療保險的人數卻低于參加學校統一保險的人數,說明有許多學生不知道自己參加了城鎮醫療保險,對學校的參保方式不了解。
3.2未參加醫療保險的主要原因
調查顯示,在未參加醫療保險的學生中,沒有參加保險的經驗是最主要的原因。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處于教學環境較為封閉學習任務較緊張的中學階段,對于保險方面皆由家長代為辦理,因此,大學生在參加醫療保險方面的經驗幾乎為零,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在校大學生的醫療保險參保率。其次,存在一部分大學生認為自己身體好,參加醫療保險沒作用而不用參加醫療保險,因此,加強健康保險的意識是增加參保率的一個重要方面。
3.3大學生對參保必要性的評價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大學生沒有養成健康投資的理念,認為自己正處于風華正茂的年齡,得重大疾病的概率很小[7]。結果顯示,大學生參加醫療保險是有必要的這一觀念促使參保率升高(OR=1.66),與王瑩、張小勇等人的分析一致,參保必要性評價較低是參保與否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8]。大學生中39.15%的人認為沒必要參加醫療保險,對于參保意識不足的學生應加強對其的醫療保險講解宣傳,使其能夠正確認識到參加醫療保險對其健康的保障作用。大學生是否參保與大學生所處年級有關。高年級參保率均高于低年級,這可能與不同年級學生對醫保的了解程度有關。高年級學生對醫療保險的了解明顯高于低年級,尤其是大一年級的了解程度更低,這很可能是因為學校還未對其進行醫療保險方面的教育。因此,針對大一學生這個薄弱點進行強力度的醫療保險知識教育很有必要,也可以使資源更合理的分配利用還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調查結果顯示,參保率還與家庭月收入有關,收入較低(OR=1.373)是一個提高參保率的影響因素。低月收入家庭的學生參保率高于總體水平。學生的經濟能力也會影響學生的參保意愿,月均消費額較低者參加社會保險(包括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意愿比參加商業保險強烈[4]。大多數學生的經濟主要由父母提供,因此,家庭經濟水平關系到學生在疾病方面的應對能力,為了防止發生重大疾病所帶來的經濟上的困擾,選擇參加醫療保險對其很重要,所以這一人群的參保意識和參保率都高于平均水平。同時也反映了月收入較高的家庭對大學生城鎮醫療保險積極性不高,可能是因為已經購買了商業保險或對自身的經濟實力有信心。
3.4大學生對醫療保險政策的認知
在關于大學生對醫保的認知程度調查中,很了解的僅占0.71%,不了解醫療保險的卻占了62.90%,可以明顯地看出大學生關于醫療保險的知識十分匱乏。高校在學生入學時沒有對學生進行醫療保險相關知識的宣傳、解釋具體情況,致使很多學生不了解限制條件和保障內容[9]。大學生群體對自身醫療保障政策并不是十分了解[10],加大對大學生的醫保知識的宣傳力度勢在必行。從調查中也可以看出,有22.24%的大學生通過學校的宣傳獲得醫保知識,是大學生獲得醫保知識的最主要途徑。學校宣傳在增強大學生對醫保新政策認識方面占據重要地位,加強校醫院建設和大學生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宣傳等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增強大學生保險意識,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醫療消費意愿和行為[11]。大學生的活動范圍主要在學校內,所以通過學校的宣傳獲得醫保知識的機會更多。故在選擇醫保宣傳途徑上,通過在學校內部進行健康教育和醫保知識的宣傳有很大的意義,這樣可以集中較多的學生提高效率,并且通過口口相傳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其次,通過網絡、報刊、電視等媒體來獲取醫保相關知識也是重要途徑,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網絡溝通利用較為頻繁,因此,醫保知識還可以在網絡上進行宣講傳播,網絡上傳播范圍廣,持續時間長,還可便于更多的人學習查詢。
綜上所述,大學生對醫療保險的認識還存在很大的不足,對醫療保險的現狀評價也不高,因此,在完善醫保制度的基礎上,還需要加強醫保知識的宣傳力度來提高大學生對參加醫療保險的認識,讓更多的學生更深入的了解醫保的重要性,積極參加醫保。
作者:李通達 房雨婷 陳翀 柏有為 陶濤 王雅倩 趙秀東 史玉坤 彭寶珍 宋建 單位:皖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海榮,周綠林,林楓.大學生醫療保險制度國際比較與借鑒[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9,26(11):742-743,747.
[2]郭婧.中國現行大學生醫療保險制度存在問題探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3,(8):3-4.
[3]張太海,程茂金.解決城鎮弱勢群體醫療保障問題的思路與對策[J].中國公共衛生,2003,19(6):131-132.
[4]王明慧,趙劍,陶四海,等.大學生醫療保障現狀及參保意愿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3,40(13):2444-2447.
[5]袁翠欣,王新,張朋朋.河北省大學生醫療保險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2,(26):61-62,67.
[6]邵平.杭州市大學生衛生服務利用及醫療保障情況調查[J].健康研究,2009,29(1):58-61.
[7]徐倩,趙文龍.我國大學生醫療保險制度的現狀及完善探討[J].現代醫藥衛生,2013,9(13):2065-2067.
[8]王瑩,張小勇,歐陽俊婷,等.北京市大學生醫療保險參保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3,29(8):1208-1211.
[9]唐榮,蘇維.大學生醫療保險需求調查以及制度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0,37(4):679-681.
[10]黃泉星,趙淑明.泉州市大學生基本醫療保險運行狀況調查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8):827-832,844.
[11]陳君程,張迎,艾莉,等.大學生醫療消費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4,8(8):1432-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