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教師職業道德修養

時間:2022-02-14 09:08:00

導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教師職業道德修養

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指高校教師在從事的教學活動及履行教書育人職責時所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的總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對高校教師的思想觀念和物質要求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同時對廣大高校教師得職業道德修養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

一、逐步培養高校教師的創新理念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教育的發展也應該緊隨時代的步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必須樹立和強化開拓創新的觀念。培養開拓創新的理念就要求解放思想:在中國這樣一個世界級的發展中大國,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壯舉,因此要求更加深入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對于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在思想方法上要解放思想,剔除墨守成規、固步自封的思想。破除陳腐思想觀念和作風,摒棄家長式的專制作風,要善于及時發現和正確對待教育領域中出現的新人、新事物,按照已經變化的環境和情況,正確處理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培養開拓創新的理念就要求敢于改革: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大促進了對人才的需求,有力地促進高校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然而,在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存在的教育體制跟不上現代市場發展的要求,對于原有的教育結構、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等都要做到合理的優化和調整。教師育人的對象——學生也有一些新的變化,要不斷的改革創新,以此來適應新時代高校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以及審美觀念等。這些發展的新情況,都對高校教師得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提出新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師必須抱著對社會、對家長、對學生負責的態度,堅持積極革新,培養創新精神,關心和理解學生,對學生及時進行疏導和教育。

二、培養高校教師樹立正確的義利觀

義利關系是一個重要的道德問題,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必須處理的一個重大問題。因此,高校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義利觀。人們口中的“重義輕利”和“重利輕義”,都忽略了義與利的辯證統一關系。歷史的發展,要求高校教師正確認識和處理義與利的關系,樹立社會主義義利統一觀。《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中提出,要“形成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個人合法利益的社會主義義利觀。”這里所講到的“義”主要是指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要求和國家人民利益;這里所講的“利”主要是指合法正當的個人物質利益和單位、地區的利益。這種義利辯證統一觀,既是對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義利觀的科學概括,又是對歷史上義利觀中合理因素的批判繼承。因此,作為高校的教育者,廣大高校教師應該在實踐中不斷地創新,努力堅持社會主義義利觀的統一。

三、堅持競爭與協作相統一

堅持競爭與協作的統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積極培養的一種道德觀念。競爭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加速器,雖然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競爭具有不同的性質和后果,但是它始終都沒有改變社會發展加速器的作用。舊社會的發展而言,只有競爭,人類文明的發展才可能到達今天的高度。就個人而言,競爭激發了人的積極性和進取心,培養了人的堅韌性和創新意識。社會主義社會不僅無法取消競爭,而且普遍存在競爭。這是由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競爭。在競爭中求生存、謀發展,仍然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協作同樣是社會發展和個人成功的重要條件。事實證明,個人的作用和貢獻總是有限的,真正的力量在于集體,任何人要真正施展才干總是離不開協作。競爭和協作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因此,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既注重競爭,在競爭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又要加強合作,加強與教師之間的協作,更要注重師生之間的合作。不能因為競爭關系而排斥協作,逐步提升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

四、堅持公平與效率相統一

公平,作為道德范疇,同正義、公道、公正等含義相近、一般說來,公平著重指待人處事中合乎人的正當感情和道義之理,他是調節人們相互關系的一種行為準則,是分配社會權利和義務時必須遵循的價值尺度。效率則是指勞動、工作中所耗費的勞動量與所獲得的勞動效果的比率,有時也可以指人力和物力的使用效率。公平和效率是緊密相連的,二者之間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在教育領域,公平與效率的問題也存在一定的社會關系當中。現代人對教育所持的一個基本觀念就是,每個人、每個階層都有公正、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權利,以一部分享受教育而犧牲另一部分任的基本教育機會,是對教育目標的最大歪曲,或者說是一種不平等、不公正。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地區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所導致的教育不公平、不平等。我國還是一個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國家對教育事業的撥款有限,教育的發展主要靠地方上的扶持。然而城市與城市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以及農村與農村之間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師資和教學設備等方面也形成一定的差距。對此,高校的教師應該予以重視;另一方面,當代社會要求每一個人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潛能,這對教育公平也提出了新的挑戰。由于當代大學生的家庭背景、環境條件、個人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也使得大學生在大致相同的條件下所得到的教育機會是不同的,這對于個人和整個社會來說是自然的,因此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對那些天資高和具有高度創造力的人固然應該進行強化教育,因勢利導,使其將來對社會的貢獻達到最大限度。對于那些天資平平者同樣應當給予恰當的教育。對于那些有各種缺陷的學生不僅要具有人道主義的同情,而且還要設計必要的補救教育方法,增加他們發展的可能性,減少他們給社會造成的負擔。最為高校的園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盡量促使學生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作者:成偉榮 單位: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李太平.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2]藍靜.高等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3.

[3]楊芷英,主編.教師職業道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