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背景下對德育工作思考分析
時間:2022-09-20 06:42:31
導語:新媒體背景下對德育工作思考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作為新興的一種媒體形式,給青年大學生帶來便捷的同時,同時也對高校德育工作帶來了嚴峻的考驗。本文通過對新媒體對德育工作的影響及沖擊的分析,力圖找到解決高校德育工作問題的思路及對策。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大學生;高校德育工作
一、新媒體對高校學生道德認知的沖擊
新媒體在為高校學生帶來學習生活的便利的同時,也對高校學生道德觀念的形成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對他們的道德認知帶來一定的沖擊。
第一,新媒體信息的多元化帶來道德規范的認同困難,弱化青年學生的道德理想。人的道德意識基于人們對某種道德規范的內心認同,新媒體信息的多元化會使這種道德規范的認同變得非常困難。大量信息的匯集就使青年學生面臨著一個信息選取的問題,這種選取是基于青年學生的個人的認知能力來進行的,因而在信息的選取中極有可能出現偏差,進而形成一種錯誤的道德認知,從而對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規范產生懷疑、困惑,這種懷疑與困惑會使青年學生道德理想淡薄,道德目標迷茫。
第二,新媒體的虛擬性使道德主體隱形,弱化了青年學生對道德作用的認識。人的意識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人的道德行為的出現是來自道德成本的核算結果。新媒體社會是一個虛擬的社會,在這個社會里由于主體的虛擬化,道德的成本幾乎為零,遵守道德規范或違背道德規范的主體在現實社會中所承受的是一樣的,因為無人知曉這個他是誰,因而在新媒體社會中道德的教育、規范、調整、懲戒功能幾乎喪失,這種新媒體社會中的“道德無用論”在青年學生中很容易延伸到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認識,使青年學生難以對道德在現實社會中的作用作出正確的判斷。
第三,新媒體中的惡搞、山寨文化解構了道德權威,弱化了青年學生的道德信仰。人們選擇何種行為往往是基于自己的道德良知,而這種道德良知從哪里來的呢?這種道德良知是來自人們的道德信仰,而這種道德信仰則來自道德權威的認同。新媒體中的惡搞文化、山寨文化等快餐式文化用無厘頭的方式去解讀傳統,這種解讀消解了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內涵,用純娛樂的、淺薄的方式去嘲弄我們一直以來所遵循的信念,以不負責任的驚人言語來博取點擊率,把惡搞、消解一切權威當作當前最潮流的東西加以鼓吹,把它們當作所謂個性、自由的種子在人們的精神家園里隨意種下。這種消解式的新媒體文化對人們的道德信仰帶來很大的沖擊,進而帶來道德信仰危機。新媒體對青年學生的道德理想、道德價值、道德信仰等道德觀念的沖擊是我們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中必須面對的新問題,要解決這樣的一個問題,還必須從我們德育工作者自身方面去努力。
新媒體對高校德育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在這種沖擊下,高校德育工作顯現出自己的一些問題,認識和了解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問題將是我們更好地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關鍵。第一,德育主導失位的問題。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者逐漸失去了德育工作的主導地位。首先,新媒體的發展使教育資源進行了重新配置,學校不再是教育資源的唯一擁有者,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中的權威地位逐漸失落。其次,我們的高校德育工作者對利用新媒體這個平臺進行思想教育引導還沒有足夠重視,還缺乏行之有效的新媒體德育工作方法。最后,在新媒體空間中,青年學生的思維活動是一種非群體性活動,因而青年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彰顯,這種主體性意識展現在現實的師生關系中就要求我們要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但目前我們高校德育工作依然是按照過去那種理論灌輸模式來進行,從而使我們的德育工作失去了學生的信第二,德育效率低下的問題。一方面,在新媒體文化的背景下,青年學生主要是從新媒體去了解社會,對新媒體上的各種報道由于認知能力上的問題,容易把它們當成是現實的全部,因而青年學生對學校各種德育教育容易產生一種反向的心理,進而對德育理論產生一種不認同、不相信,從而使德育工作的效果低下。另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對新媒體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往往難以加以正確的引導,而往往是迫于各種壓力,比如學生評教、評分等,而一味去迎合學生的口味,不敢去大力宣揚各種德育理論,不能去理直氣壯地規范青年學生的道德失范行為,以避免曲高和寡而致冷場,進而使學生對自己的評價低下。第三,德育手段貧乏的問題。新媒體使青年學生與世界的聯系更加廣泛,傳統的思想教育模式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變化,那種“政府制訂目標———學校組織教育———教師課堂講授———通過考試進行評價”的教育模式在新媒體背景下顯得非常枯燥、生澀,顯現出滯后性,從而影響到高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同時,過去那種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新媒體文化的沖擊下,對德育工作的承載能力也在下降,在校園里各種與德育教育有關的活動越來越呈現出形式化、邊緣化。
三、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路、對策
思想本身只是思想者本人思考的結果,作為一個德育工作者,我們所能做的是引導學生本身去思考,因而德育工作者在德育的課堂上所能做的就是教會學生去選擇,這是德育的真義。在今天這個新媒體非常發達的時代,我們的德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如何通過新媒體這個平臺來進行我們的德育工作,使青年學生在面臨選擇時能作出正確的選擇。
第一,充分利用新媒體所提供的平臺,加強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的互動性。在新媒體這樣一個虛擬環境中,學生能把他們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作為德育工作者要利用新媒體這個平臺去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這樣在德育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高校德育工作者不應把德育工作僅僅局限于課堂,而應擴展到新媒體這個平臺中來,在學生關注的論壇中,應有我們德育工作者的身影,作為高校德育工作者也應充分利用電子郵箱、QQ、微信、微博等個人通信方式對學生加強個人思想德育工作,在這種不見面的思想德育工作中,學生更能把他們的困惑、疑慮表達出來,相比于那種面對面的思想教育會有更好的效果。
第二,不斷提升德育工作者的分析思辨能力,重塑德育工作者的理論權威。新媒體社會中主體的虛擬性使德育工作者不可能借助老師的權威性來獲得學生的認同,要想學生接受我們的觀點,并進而把它們轉化為行動力,德育工作者本身就必須要有敏銳的觀察力、精確的分析力、合乎邏輯的說服力。首先,德育工作者應關心學生的所思所想,敏銳的觀察能力是建立在對學生熟悉的認知基礎上,只有了解學生、關心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生思想的引路人。其次,德育工作者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對學生新媒體上所關心的熱點和疑點要有科學的見解,通過這種對熱點和疑點問題的科學分析來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達到德育工作的效果。最后,德育工作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單純地憑借理論灌輸,合乎邏輯的說服力更是引導學生接受理論的有力武器,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來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第三,加強高校新媒體文化建設,建立高校德育工作有效工作機制和創新機制。
(1)完善高校德育新
媒體體系,建立高校德育工作新媒體機制。德育工作者必須認清新媒體發展的新特點,樹立強烈的陣地意識,不斷加強新媒體陣地建設,努力開辟德育工作的新天地。一方面,建設以紅色網站為旗幟,以校園門戶網站為主體,以學術、新聞、服務類網站為補充的校園新媒體文化陣地的分層次格局;另一方面,要建立一支復合型、專業化的校園新媒體文化和建設管理隊伍,加強校內新媒體資源的建設、管理和引導以實現新媒體資源真正為高校德育工作服務。
(2)強化新媒
體德育工作的創新理念,構建新媒體德育工作的創新機制。我們首先在思想觀念上要改變傳統的道德教育理念,單純的道德標準的說教必將難以讓學生接要看到這個受教育的主體在當前的新媒體時代,他們所接受的信息多樣化,形成的道德認識也是各種各樣的,用一個方框顯然很難框下來,因而,多元化的理念是新媒體背景下德育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其次,在德育內容上,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擴展德育內容,充分利用新媒體資源,用積極向上的德育內容去占領新媒體陣地。再次,在德育方式方法上,要體現新媒體特點,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各種功能,靈活開展德育工作,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加強輿論引導,合理分析網上熱點和疑點,把德育工作融入到新媒體文化中去。
參考文獻:
[1]金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井岡山精神的方法探析[M].新校園(上旬),2016,(4).
[2]馬晶.略論網絡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9).
作者:何細平 曾小巖 單位:江西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 上一篇:技校如何有效開展德育工作思考
- 下一篇:微公益對中學德育教育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