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國際化下的德育視野透析

時間:2022-04-21 04:48:00

導語:教育國際化下的德育視野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國際化下的德育視野透析

當今,國際上德育發展趨勢有三點值得關注:第一,在世界上有重大影響的國家在教育改革中都把德育改革提高到關系國家命運和前途的高度,由國家最高領導機構或政府首腦親自提出意見或要求。第二,在經濟和教育發達的國家,學校德育往往注重系統性,并在實踐的基礎上,使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結合。第三,日益重視汲取東方的傳統文化。研究國際德育特點,有利于增強我國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提升教育的含量,提高國民的素質。

一、從國外德育的出發點看其形式的可借鑒性

二戰以后,日本特別強調素質教育,強調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這在客觀上對日本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有人研究,日本的基礎教育采取“平等教育”模式,這個平等是政策的平等、制度的平等。從硬件上或宏觀上看,他們不設重點和非重點學校,不搞重點和非重點班級,實行校際之間教師輪換制,盡量不出現師資、設施、設備上的差距。從微觀上看,更多的也是最重要的“平等”體現在學校、教師的教育活動中。如:他們盡量不將學生序列化;教師不表現出喜愛優秀學生或討厭成績不好的學生;成績通知本人,不在班級公布;不進行類似“三好生”的評比;等等。在教育活動中,他們更強調指導,淡化評價。這種教育的效能有三點:

1.促進學生保持一種上進心。教育社會學認為:教育不僅是知識的灌輸的過程,而且是學生之間人際關系相互作用的過程,即社會化的過程。學習成績固然是教育要關注的,但不是惟一,教育還要關注社會意識的形成。社會意識包括自信心、上進心等,是對各自將來所要達到的社會地位的期待和努力目標。自信心、上進心對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說,顯得特別重要。日本的學校教育最大限度地控制學生社會意識的過早分化,讓大部分學生不會產生自卑心理,保持著積極向上的良好心理狀態

2.強調讓每一位學生都努力。日本的“平等教育”不是教育過程中的機會均等,而是結果的平等。這意味著比起培養優秀的學生,提高先天不足的學生的素質要花費更大的工夫。為了達到結果的平等,在指導上,他們不得不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條件選擇不同的教育內容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讓每一個學生都必須努力。

3.有利于延續習慣性的上進欲望。日本的上進教育、努力教育,使大多數學生能保持一種上進心,較好地完成學業,具有一定的知識和能力。同時,由于這種教育使大部分人成人后能延續為習慣性的上進欲望,也使大部分人長期處于“加溫”狀態,保持上進心,所以形成了日本人特有的敬業精神,并帶來了全民素質的提高。

二、從國外德育的過程看其方法的可接受性

德育的效果與德育的過程是緊密相連的,在這個過程中,國外采取的方法值得借鑒。這里主要就德育的滲透性進行分析。

1.德育者自身的滲透。首先,德育滲透在教育者自身的教育中,這就是常說的德育者先育德。德育者自身的德性、德行本身就是德育的可貴資源,表現在德育者的道德境界、責任感、敬業精神、為人處世的方式等等,都影響著受教育者。其次,德育的過程是互動的。有責任感的德育者在施教過程中不但能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提高,而且能在雙向互動的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提出新的對策、采取新的方法,創造性地開展德育工作。

2.德育目標的滲透。學校德育同樣有個全員德育、全過程德育的問題。學校的目標是培養人,整個的教育過程就是培養人。學校的德育應該與學校的文化教育結合起來,還要與成才教育、做人教育結合起來,與建設者、接班人培養結合起來。如果只注重“立竿見影”式的教育、“轟動效應”式的教育,往往導致教育的偏頗,產生負面影響。

3.內容的滲透。一是政治理論的滲透。學校是進行德育的主要陣地,在這個陣地上一定要用我們的價值觀去占領。西方在這方面的做法非常周密,有系統,幾乎是無孔不入、無時不有。二是倡導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滲透。掌握高科技的人缺失人文精神,不僅不利于個人的完善,而且有可能危害社會。

4.德育措施的滲透。首先,要堅持德育的全員性。德育應當滲透于“全部教育、教學活動中去”,形成全員育人的一體化機制,使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其次,要堅持德育的輻射性。可以從課堂教育中輻射,也可以從課外活動中輻射;可以從校內教育中輻射,也可以從校外影響中輻射。第三,要堅持德育的多維性。學校的教學是育人,管理是育人,服務是育人。不能只重視教的功能,忽視管的效用;也不能只強調管的權威,忽視服務的責任。

5.德育環境的滲透。在世界教育史上,蘇格拉底與普羅塔哥拉曾經為美德是否可教可學的問題爭論不休,這里涉及到環境育人、環境育德的問題。德育工作要取得成效,必須加大資金投入、智力投入、精力投入的力度,重視環境的滲透,否則,很難取得效果。

三、從國外德育的效果看其舉措的可操作性

綜觀各國德育的發展情況,一個顯著的發展走向就是有明確的、體現民族特點的、符合德育規律的德育思路,這給我們的啟示較大。新加坡作為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始終把德育作為抵制西方負面思想影響、提高公民素質、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他們的德育理性思路是:

1.分層次分階段實施德育。小學階段主要開設“好公民”課,受到社會的好評。目前,該課程已成為小學階段道德教育的主干課程,被視為“新一代道德教育的產物”;在中學一、二年級開設“生活與成長”課,三、四年級開設“宗教”課。

2.注重德育工作的整體性。他們比較注重小環境德育的整體性。為了強化養成教育,新加坡政府要求教職員發揮師表教育的功能,共同營造德育環境。同時,他們十分重視大環境德育的整體性。體現在新加坡政府對大眾傳媒的嚴格控制方面,他們要求書報、雜志、電視臺、電臺的工作要確立工作基點,即“協助政府建立一個具有道德意識和凝聚力的社會”,在客觀上創造了與學校內部德育相呼應、相配合的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