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互聯網+下德育教育工作

時間:2022-01-02 03:18:46

導語:淺談互聯網+下德育教育工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互聯網+下德育教育工作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文化極大的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品質、行為習慣以及人格的形成和發展。由于互聯網開放性、隱蔽性、虛擬性的特點,給學校傳統德育模式帶來了新的挑戰。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需要進行重新思考,分析在互聯網+背景下學校德育工作如何開展,建立適應互聯網時代特點的德育教育體系。

關鍵詞:互聯網+德育教育

互聯網+時代,其在教育行業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經從一個輔助者向引導者進行了轉變。中職學校都形成了以互聯網信息為載體的網絡校園環境。在這種新形勢下,如何完成學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減少互聯網負面信息對學生的影響,是擺在所有德育教育工作者面前面臨的挑戰。

一、“互聯網+”環境下的德育管理的現狀

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游戲、娛樂和交友聊天,互聯網+的環境幾乎占據了學生大部分的課余時間。學生利用網絡學習的情況不容樂觀,相對“互聯網+”而言,傳統的德育教學方法有著明顯的局限性和缺陷性,那么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學校德育教育教學自然就成了媒體和社會關注的熱點,特別是現在互聯網越來越多地影響著人們的工作和學習,運用網絡的教育“牽引”功能。采用新方式進行德育教育刻不容緩。

二、“互聯網+”環境下的德育教育開展

1、以文化自信引領道德教育,充分展示民族道德文化傳統的獨特魅力和現代價值。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傳統和價值體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表明,雖然中國文化傳統歷經沖擊,但它沒有被摧毀,也沒有被西方文化和價值觀所同化,反而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愈加展示了自身的特色和魅力,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中國文化傳統敘寫了一部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文化生活史。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道德文化傳統已然成為中華民族道德生活中生生不息的文化遺傳基因,是當代中國人的道德生活無法拋卻或擺脫的傳統紐帶。全球化時代的道德教育應突出傳播中國道德文化傳統中那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承接的治國安邦、做人做事的價值觀,這些傳統價值觀有著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特色,依然是一種“活著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化精神,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意義。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道德教育不能脫離中華民族道德文化的歷史傳統,不能脫離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持守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不能脫離當代文化環境下大眾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國道德文化傳統作為一種歷史形成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之所以能夠為世代中國人所廣泛接受,是因為它有著獨特的道德教育和文化傳播方式,將其所倡導的倫理文化和價值觀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有效地介入了人們的日常人倫關系,成為人們處理社會倫理關系和應對道德生活沖突的基本行為規則。以儒家倫理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道德學說都堅持經世致用原則,注重發揮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對個人的道德教化同對國家治理和個體道德品性的培育結合起來,達到推進社會和諧發展的目的。2、轉變傳統教育觀念,調整德育教育內容。互聯網作為新傳媒,已經成為現代人獲取知識、傳遞信息和交流情感的重要載體。作為教師要意識到網絡道德教育是時展的需要,開設網絡德育課程。網絡道德是現實道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對于現實道德中的一些規則和范疇,網絡道德同樣應該遵守。人的素養不僅體現在搜集、檢索、處理和使用網絡信息上,還必須具備有較強的信息免疫力,能夠甄別有害信息,履行網絡信息技術要求下的倫理道德行為規范。德育工作必須引導和幫助學生甄別和消除有害信息,抵制負面影響,防患于未然,從而使學生的道德倫理素養在網絡學習和道德實踐中不斷提高。3、強化教師自身的素養,體現現代德育的時代性。在教育學生形成自己健康的道德的同時,施教者本身也要提高自身網絡道德修養,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良好形象。網絡上的新思維、動態層出不窮,瞬息萬變,不及時跟上時代的變化,老師就很難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提高教師信息素養,適應網絡社會的基本素養是走進網絡社會的一張通行證,良好的教師信息素養是學校開展互聯網+道德教育的必要條件,是學校實施網絡道德教育的關鍵性因素。4、營造健康的網絡氛圍,引導正確的上網目的。學校要努力為學生上網提供便利條件,建設校園綠色網吧,給學生上網營造一個寬松、舒適、健康的新環境。創建校園綠色網吧是滿足學生對網絡的需求,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的一項重要措施。通過人防、技防相結合,充分體現網絡德育的人文性、過濾網絡負能量。學校還應該經常開展一些健康、有益的信息技術競賽,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輿論環境,舉行有益的網絡討論活動,利用網絡開展網上心理咨詢。通過網絡推動學生網絡道德素養的養成,促進學校網絡道德教育的成效。

三、“互聯網+”環境下的德育教育的意義

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充分認識到學校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利用“互聯網+”這一新生事物,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同時,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有效應用,帶動學生建立終生學習的意識,營造學生喜聞樂見的現代信息技術氛圍,開展中國傳統文化宣傳及推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建設“互聯網+”德育教育模式就要充分開發和利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管理資源,激發學生自主管理、行為養成的德育良好品格和習慣。

四、努力建設學校、家庭、個人三方合力實效性

學校雖然是學生德育的主渠道,但僅靠學校自身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因而學校要以大德育觀的工作思路,使家庭的教育力量都參與到網絡德育工作中來,形成學校、家庭、個人三位一體的德育教育格局,使三者在教育功能上取長補短,互為補充,相得益彰,產生整體效應,為學生的健康發展建設起一個和諧的平臺。實踐表明,在互聯網環境下開展德育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內容。對于德育教育工作者來說這項工作是長期和艱巨的,深入研究互聯網的特點、功能,大膽探索實踐,利用有利形勢,克服不利因素和條件,穩打穩扎,方能收到實效。

作者:李 琦 王 哲 朱 莉 喻 濤 單位:江西省化學工業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