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持續發展改革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19 04:00:00

導語:教育持續發展改革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持續發展改革管理論文

摘要戰略可持續戰略是10多年以來世界各國發展研究的新課題,也是我國社會、、各有關學術領域共同關注的熱點。本文從對可持續發展戰略內涵的理解出發,重點論及可持續發展戰略同我國教育改革的關系,并旁及教育自身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考。

一、具有劃意義的新的發展

觀20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世界格局的變化和冷戰的緩解,“發展”日益成為世界性的時代主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家,都致力于進步、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對“發展”的理解一般集中在經濟領域的產值增長、速度加快、規模擴大、人均GNP提高等意義上。近100年來,西方資本主義化的發展,使經濟增長了幾十倍,促進了人類物質文明的進程。人在一致驚嘆科技革命的奇跡及其對經濟高速增長的貢獻時,陶醉于從未有過的物質享受之中。然而,國內外一些有識之士早已透過歌舞升平的繁榮表面,敏銳地察覺到了人類生存的危機,并尖銳地提出了伴隨經濟發展所出現的三方面的嚴重問題:(1)人口的爆炸性增長,20世紀世界人口翻了兩番,已達到57億,并仍以每年8000萬的速度繼續增長;(2)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導致了全球性資源短缺,以及與此相關的嚴重污染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3)工業化國家的貧富懸殊帶來的人類道德衰退,“損人利己”作為一種驅動力導致了人類責任感、感的淡漠。這些嚴重問題反映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新的矛盾的產生和加劇,需要及時加以調整,否則將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繼續發展。于是,1990年在我國北京召開的“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提出了重建21世紀道德規范的任務;1992年,“環境與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在巴西召開,通過了《里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等重要文件。“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得以正式形成,并出現在國際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文件之中。

作為一種嶄新的發展觀念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包括以下主要:(1)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保持良好生態環境的統一,努力做到依靠技術進步,使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達到全面提高;(2)維護生態平衡,合理利用資源,使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有可靠的環境和物質基礎;(3)控制人口增長,消除貧困,重建道德規范,解決好人與自然、當代人與后代人的關系。

我國于1994年3月編制并正式通過了《中國21世紀議程》,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了“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中國21世紀議程》把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確定為“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社會體系和保持與之相應的可持續利用的資源和環境基矗”該議程提出了至2000年該戰略的主要內容:(1)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不斷改善發展的質量;(2)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與進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基礎;(3)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持可持續利用的資源基礎;(4)逐步建立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政策體系、體系,建立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和協調管理機制。顯然,我國的上述可持續發展戰略同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全面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和到21世紀50年代“三步走”的宏偉藍圖,不僅是完全一致的,而且為實現這一藍圖提供了一種可靠的保證。

眾所周知,中國的現代化是“外發后啟型”的現代化。一方面,我們必須承認我國是正在向現代化邁進的發展中國家;另一方面,近半個世紀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又使我們在一些領域具備了相當的綜合國力。因此,我國正經歷和將要經歷的是現代化和后現代化的雙重洗禮。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將使我國順利地邁向以后工業社會、信息化社會、化社會、持續發展社會為形態性特征的現代社會。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歷史的必然選擇,是一個轉變觀念、調整決策的偉大事業,是根植于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造性活動。

從上述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內涵、目標、內容,我們也可以看到,實現這一戰略的制約因素盡管有很多,但根本的和關鍵的因素是人,是現代人的觀念和素質,而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是教育。因此,教育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二、教育改革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證

為了闡明教育改革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系,有必要對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面臨的障礙和困難作一簡要歸納。80年代以來,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下,通過經濟體制改革,我國的經濟發展已處在工業化的高速起步時期,連續多年經濟增長率保持在8%~10%的高速度。在這種情況下,世界各國在相應時期所出現的某些尖銳矛盾,在我國都有所體現。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口形勢嚴峻。

我國人口數量目前已超過12億,且每年仍凈增約1500萬。盡管作為基本國策的計劃生育政策20年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人口基數大、計劃生育政策遠沒有到位,加之對數以億計的“流動大軍”中的“超生游擊隊”的失控,致使我國控制人口的效果尚不能令人滿意。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而言,人口多雖是一種資源優勢,又同時是最大的制約因素。我國按美元折算的國民生產總值和綜合國力從70年代的世界排名第30多位上升到1993年的第10位,而社會發展水平目前卻排在第70位,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則排于第100名以后。人口膨脹必然導致擴大資源的開發,致使資源相對短缺。關系到人類基本生存的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四類資源,我國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除人口數量外,人口質量更是潛在的嚴重問題,人口增長和“超生”往往集中在經濟和文化教育相對落后的農村、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致使新生一代的素質總體低下,這又實際上制約了經濟增長中的科技和教育含量,形成惡性循環。

(2)資源和環境意識淡薄。

改革開放以來,一方面調動了社會各界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但另一方面,由于法規、政策、制度無法及時到位,導致了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掠奪性的開發,亂伐森林,亂采礦產,亂獵動物,亂占耕地。以珠江三角州為代表的1992年房地產開發后遺癥,致使大量農田荒蕪,令人堪憂。凡此種種,造成生態環境惡化和失衡,削弱了自然生態的承載能力,導致自然災害頻生。環境污染達到十分嚴重的程度,在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大氣質量符合國家一級標準的不足1%;全國每年排放污水360億噸,除70%工業廢水和不足10%的生活污水外,其余全部未經處理流入江河湖海。對于如此嚴重的資源和環境問題,多數人熟視無睹,毫無危機感和對歷史的負罪感。

(3)社會道德狀況嚴重滑坡和社會心理失衡。

對于經受現代化和后現代化雙重洗禮的我國的改革開放,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是打破原來低水平平均主義的“有序”,經過幾十年的變革與發展,達到高水平的共同富裕的“有序”。作為改革的代價和陣痛,必然會出現暫時的“體腦倒掛、貧富不均、分配不公、兩極分化”的無序局面。由于法制和政策很難及時到位,亦會出現少數人鉆政策空子,靠不法手段成為暴發戶,嚴重污染著社會風氣和人際關系。于是引起了相當程度的社會心理失衡,致使人們既不能正確對待和承受改革的代價,又不能對社會的負面效應區分正誤和是非。這一切集中表現為社會道德狀況滑坡,對人類和社會的歷史感和責任感嚴重淡漠,個人主義、享受主義、拜金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泛濫。這是我國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隱蔽、最深層的障礙。

鑒于上述這些矛盾和現實障礙都是通過人、人的觀念、人的素質、人際關系而體現的,因此,解決這些問題的可靠途徑,甚至唯一途徑是教育和教育改革。筆者正是從這里發掘出可持續發展戰略和教育改革的內在關系,即,可持續發展戰略給教育和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課題,從教育目標、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到教育決策;而教育改革除了具有人們已經認識到的教育系統內部的指向外,必須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重新認識和深化改革的取向。教育改革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證。

(一)從可持續的戰略高度端正思想,大力推進素質教育

《21世紀議程》規定2000年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之一是,在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依靠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不斷改善發展的質量。這里實際上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命題:能掌握科技、具有高素質的勞動力,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人力資源,而且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發展與人力資源的協調,從根本上講就是教育為可持續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這就要求教育主體樹立面向、面向發展、面向未來的大教育觀。反思傳統的教育觀,其主要弊端是狹隘的“服務”觀和眼光短淺的功利主義。這就是說,我們絕不否認和反對教育的“服務”功能,在于,這種“服務”必須是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服務,是近期和長期、眼前和長遠利益的結合。這樣,我們便可以從“教育培養出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人”的角度來探討端正教育觀念和教育思想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教育界,特別是基礎教育界正在開展素質教育的大討論,并大力推進素質教育。這本來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但由于導向的原因,給素質教育蒙上了一層神秘和深奧的面紗。人們花了很大力氣,力圖在思辨層次上去回答素質教育的界定、內涵、淵源、其哲學和心基礎,實施的原則、條件、從何轉軌而來,等等。于是,蹩腳的語言表述、令人費解的界定、生拉硬扯的“轉軌”,把素質教育思想搞得神乎其神、玄而又玄,使基層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無所適從。其實,筆者認為,素質教育是一種樸實而深刻的教育思想,應該很容易被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其實質就是一個“全”字,即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實施和推行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我國國民的平均素質,為當前和長遠的社會發展培養出一代代合格的勞動力和人才、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正是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人力資源需求。筆者主張把素質教育思想的討論簡單化、樸實化。50年代我國的大、中、小學推行的就是素質教育,造就了數以千萬計的全面發展的人。戰斗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一線的棟梁之才和頂尖人才都是50年代培養的,他們絕不是“應試教育”的產物。所謂“應試教育”,嚴格來講根本不屬于教育思想的層次,而是“兩個指揮棒”的制度給我國教育帶來的“病態”。醫好這種病,不能僅僅從教育自身著眼,而主要是改變國民“望子成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心態。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力資源是多層次、多規格、全方位的,而作為受教育者的青少年身心發展水平又是千差萬別的。素質教育就是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把具有不同素質條件和發展可能的青少年培養成全面發展的、適合于社會需求中相應層次、相應規格、相應位置的人才,滿足社會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源需求。這又是可持續發展戰略所要求的。要使我們的國民懂得,如果我們的教育只能培養出少數在“應試”中過“獨木橋”的人——不一定是全面發展的人才,而多數青少年仍然素質低下,這才是我們教育的失敗,是對可持續發展戰略所需要的人力資源的最大破壞。

(二)改革德育,形成以“養成”和“做人”為核心的學校德育取向,強化道德規范

首先讓我們考察兩個事實。其一,在“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來自幾十個國家(其中大部分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學者、專家為21世紀人才設計的7條素質結構中,竟有3條與道德有關,即“積極進取,開拓精神”,“有崇高的道德品質和對人類的責任感”,“具有同他人協作和進行國際交往的能力”。按照中國人的一般理解,道德教育是屬于社會主義國家的,資本主義世界以私有制為基礎,極端個人主義世界觀成為主宰,難道他們還講道德?其二,80年代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提高了綜合國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也出現了不可忽視的社會負面效應,集中表現為相當數量的人們歷史感、責任感淡漠,道德水準下降,甚至道德淪喪。這是為什么?我國傳統的思想工作難道不靈了嗎?與此相聯系的是,我們大、中、小學的學校德育工作成為教育界乃至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使我們有可能從另外一個角度和層次來認識和上述問題。在化的初期階段,人類所面臨的和要處理的主要是人與的關系,人們通過開發自然、利用自然、駕馭自然推動著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高度的物質文明。與此同時存在的是貧富不均、兩極分化的社會關系。隨著工業化的完成和現代化、后現代化社會的到來,“人”自身作為社會持續發展的資源,成為人類需要面對和處理的新的關系,社會持續發展需要的是人與人之間共識、相容、協同、合作的人際關系,于是,人的道德面貌和道德水準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當然,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人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是,在諸如職業道德、社會公德等與良好人際關系密切相關的道德行為規范方面,不同制度的國家亦可以找到某些共同的尺度。站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上,我們可以從一個新的思路來認識我國學校的德育改革問題。筆者認為,長期以來我國學校德育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在德育目標上,對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聯系與區別處理不當,往往以某一個時期的政治口號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導向;第二,在德育方式上,注重轟轟烈烈的活動,忽視滲透和養成,忽視德育的實效性;第三,在德育途徑上,往往把學校德育看成孤立的體系,學校、社會、家庭相結合的德育構建尚未到位;第四,學校德育的總體實施同社會的現實需求、社會持續發展的未來需求以及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中共中央十四屆六中全會《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是一個在上有重大突破的文件,不僅是我國全面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綱領,而且為學校德育和德育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決議》把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到了精神文明建設的突出地位,并強調了思想道德中的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這一目標設定同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提出的“重建道德規范”不僅完全一致,而且具有中國特色。據此,對我國學校德育改革,從目標、內容到方式、途徑都要進行再認識。學校德育應有的、合理的目標設置,要以思想道德教育為核心,以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為主要內容,使學生先做人,再成才;在德育方式和途徑上,應強調“養成”式的滲透教育,強調道德行為規范,力戒空喊口號和言行不一,要把教育者的目標和內容滲透到學生的習慣領域,所謂習慣成自然;要讓學生養成作為未來可持續發展社會中的“現代人”所應有的道德水準和道德規范。這樣,我們的學校德育就將是有效的德育,是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的德育。

(三)以改革教學內容為突破口,建立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尺度的知識觀和人才觀

如前所述,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是人的素質,而未來人的素質取決于今天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我國的教育改革在起步階段固然可以從體制、經費、辦學條件等宏觀環節入手,但改革的真正突破口就是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這是關系到受教育者能夠具備什么樣素質的決定性環節。傳統的教學內容是以所謂科學性、系統性、完整性、結構化為原則的學科課程,學科龐雜,內容陳舊、落后。學生在沉重的負擔下,學到的只是死的書本知識,知識結構不合理,缺乏同未來社會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現代科技、資源、環境的基本意識和起碼知識;學生不了解社會,不了解經濟,不懂得人類生存和持續發展的各種協調關系;學生只會接受知識,而不會。這樣的學生在未來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中失去了必要的競爭能力和適應能力。因此,大中小學教學內容的徹底改革已緊迫到刻不容緩的地步。筆者認為,教學內容改革的指導思想是致力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即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改革的原則是刪繁就簡,吐故納新,剔除原學科課程中無用的內容,否則,沒有任何所謂“教育思想”,沒有任何花招能夠把學生沉重的業務負擔減輕下來;更新教學內容的取向是增加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基本知識,增加資源和環境的必要知識,增加社會心理、人際關系、社會評價的有關知識;徹底改革課程體系,改革單一的學科課程,把活動課程正式納入教學計劃,并保證適當的比例,要讓學生們走出課堂,走出學校,步入社會,在社會實踐中去了解社會環境、資源、經濟,去體察國情,增強可持續發展社會中的現代人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學內容和課程改革直接關系到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人力資源開發,是提高未來社會發展質量的關鍵。

為了使教學內容和課程改革取得成功,一個必要的條件是改革我國師范教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按中師畢業教小學、師專畢業教初中、本科畢業教高中的教師學歷合格標準,1995年小學、初中、高中教師的合格率分別為88.9%、69.1%和55.2%。這個合格率是不能滿足基礎教育教師需求的,若同中等發達國家所有中小學教師都具有高等學校本科學歷相比,則我們差得更遠。當我們依據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確立了素質教育思想,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時,當我們啟動了教學內容和課程改革以后,一個十分尖銳和嚴峻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即我們是否擁有一支能實施素質教育的教師隊伍。可以說,教育思想端正以后,教師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而間接地成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人力資源開發的關鍵

。綜上,我們不難看出,深化教育改革確實從深層意義上顯示出對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保證作用。從這個關系可以引伸出的課題則是對教育的本質和價值的再認識。作為教育基本理論的課題,教育本質、教育價值、教育的主體性等已被思辨式的搞得十分深奧,甚至使教育實踐工作者望而生畏,難以理解。然而,面對未來、面對社會、面對人類生存的環境、面對子孫后代,站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高度,“教育”是何等的樸實和深刻,它通過人力資源的開發,發揮其作用于社會、改變社會的能動性,推動著社會可持續發展。這便是教育的真諦,讓我們努力還教育的“真”與“實”。

三、教育自身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考

在論述了教育改革同可持續發展發展戰略的關系以后,我們便邏輯地引出了一個新的思考:教育自身亦應確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即教育發展應同教育資源、教育環境協調一致,提高發展質量,促進其未來的持續發展。作為問題的提出,筆者在這里只給出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考提要,以期引起教育行政部門和學術界的關注。

(一)適度的教育規模和優化的教育結構

教育的總規模大體構成了教育體系的外延。在人口、經濟、社會需求的巨大壓力下,我國各級各類教育呈競相發展的態勢。現有受學歷教育人數近2.5億人,加上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和業余教育,總數在3億以上,1995年全國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5.4年;我國尚有近2億文盲,其中青壯年文盲約5000萬,每年新生文盲約100萬人。存在著超大規模的待教人口群。如果教育系統負荷過重,則難以發揮其有效功能。

所謂教育的適度規模是指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資源,有步驟地提高社會教育普及程度。總起來講,以滿足社會成員最起碼的受教育權利為前提,到2000年,使居民識字率達到80%以上;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杜絕新文盲的產生;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85%,覆蓋約60%的人口地區,其余地區實現“普六”或“普四”;全國小學在校生達到1.35億人,初中在校生達到5500萬人,普通高中在校生達到850萬人,高中程度各類職業學校在校生達到1275萬人;普通高等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在校生總數達到630萬人。優先滿足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最急需方面對人才的需求,并保證一些帶頭學科適當超前發展

。所謂優化的教育結構指教育體系內部的構架。結構的構建既要反映經濟和社會結構變化的要求,又要符合教育自身發展的均衡性要求。我國未來優化教育結構的特點是低重心、多導向、更靈活的多層動態結構。從宏觀上看,以九年義務教育為基礎,把加強基礎教育和初、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培養初、中級人才放在突出地位;發展適度規模的高等教育,以滿足現代化建設對高級專門人才的急需,其中少量學校和學科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二)充分利用和保護教育資源,發揮規模效益

從目前情況看,一方面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尚不高,教育投入嚴重不足,我們以約占世界不足1%的教育總經費培養著約占世界25%的學生,是典型的窮國辦大教育;但另一方面,在教育資源短缺的情況下,又實際上存在著教育資源的驚人浪費。在基礎教育方面,由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把基礎教育交給地方,出現了村村辦小學,鎮鎮辦中學,大面積出現了小學單軌,班容量不足20人的情況;在高等教育方面,在全國近1100所大學中,在校生3000人以下的900所,占高校總數的85%,2000人以下的學校770所,占總數的73%,1000人以下的學校占41%。1994年普通高校生均規模2591人,大大低于生均成本基本合理的4000人/校的生均規模。這種低投入、低效益的狀況是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依據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要把調整學校布局和專業布局迅速提到教育改革的議事日程上來,充分發揮教育資源的規模效益。同時,堅決杜絕由于決策失誤而造成學校盲目“上馬”、“下馬”現象;堅決制止教育部門國有資產的流失,禁止利用學校土地經營房地產開發和靠出租校舍來創收。要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資源意識,使教育資源真正成為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矗

(三)建立優化的教育環境和多樣化的教育形式

教育社會化和社會教育化是當代和未來教育的世界性發展趨勢。因此要調動各種社會力量興辦教育的積極性,發展社區教育,充分發揮各種社會教育資源的潛力,形成整體優化的教育環境,發展多樣化的教育形式。

我國已往那種單一的學校教育系統和正規教育形式,已不能滿足社會多方面的教育需求。教育時空的擴展所引發出的終身教育觀使學校以外的教育形式,如兒童智力開發、職業培訓、轉業培訓、補償教育、繼續教育、老年教育等各種教育形式越來越發展起來,各種形式的教育將追求一定程度的均衡發展。具體設想,我國21世紀的教育體系將是一個覆蓋全社會、縱橫貫通、發揮各種教育形式最佳效益的大教育體系。這個大教育體系包括學校教育系統、職業培訓系統和社會文化教育系統等三個子系統,以及與之相應的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三種形式。正規的學校教育居于大教育體系的核心位置,它將在不斷完善自身的過程中給其他教育形式提供場所和經驗;各種非正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不僅是正規教育的必要補充,同時也是充分利用教育人力和物力資源、發揮各種教育形式最佳效益的重要途徑。多樣化的教育形式為教育可持續發展開拓了新的發展領域,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四)開放的教育系統

開放性和國際化是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的顯著特征之一。就國內而言,教育同社會生活的聯系,教育系統同社會大系統的融合,日益成為未來教育發展的潮流。未來教育的開放性,不僅表現在學校的辦學過程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社會參與辦學過程,還表現為各種教育形式之間的溝通。這就為實現教育與社會的一體化提供了可能。就國際范圍而言,由于當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開通,大大縮小了人類的時空,各國之間教育的相互、交流和合作迅速發展,成為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乃至成為國際范圍教育資源共享的新的契機。

總之,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既是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