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育人融入中學德育教學的策略
時間:2022-02-10 09:31:50
導語:心理育人融入中學德育教學的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建立,全程、全方位、全過程開展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在中學階段有效地將心理育人融入德育顯得尤為重要。文章對心理育人融入中學德育的必要性、可行性進行了分析,基于心理育人融入中學德育的現狀,提出完善德育體系、增強教學目標導向,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增強德育功能,提升教師心理育人教學素養(yǎng)、提高整體德育水平,建立科學化評價系統(tǒng)、發(fā)揮以評促教的作用,探索心理育人融入中學德育的策略。
【關鍵詞】心理育人;中學德育
一、心理育人融入中學德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培養(yǎng)新時代青少年的需要
身體健康是“底層建筑”,心理健康是“上層建筑”,新時代青少年要凸顯健全的人格理念。但在目前中學階段的教育中,唯分數論仍為主導趨勢,很多教育工作者重智育輕德育,重教書輕育人。要想預防中學生犯罪,解決青少年成長路上的困惑,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倫理道德,健全青少年人格和促進心理健康,就要求教師能在課堂內外靈活運用心理健康知識,有效地將心理育人融入中學德育過程中,充分利用好教學資源培養(yǎng)新時代好青年。
(二)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
《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中明確了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要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尊重學生人格,讓學生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素質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育人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在各學科教學中通過多形式、多途徑融入心理育人策略,是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目前中學階段道德與法治課具有較強的德育作用,同時也肩負著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育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將學生培養(yǎng)成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三)解決中學生心理問題的需求
中學階段的學生處在叛逆時期,心理學家霍爾曾經把青少年時期稱為“暴風驟雨期”。當今社會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可是中學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日益凸顯。校園暴力、校園欺凌、冷暴力、學習壓力等問題給中學生、家庭、社會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因此,關注中學生心理健康成了刻不容緩的課題,心理育人也成為了教育改革的一種趨勢。新時代不僅要求教師承擔課程教學的任務,更要求教師關注心理育人,借助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正面的引導和心理疏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辨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心理素質。所以,將心理育人融入中學德育是解決中學生心理問題的需求。
二、心理育人融入中學德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心理育人可為中學德育夯實心理基礎
德育要想獲得實效關鍵在于將道德內化,而道德內化需要基于學生心理素質分化、選擇、融合,心理素質的形成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在德育中首先需要培養(yǎng)學生認識自我、了解自我、掌控自我。中學生常常產生的破壞性事件,教師通常認為是學生道德品質出現問題,殊不知這也是學生發(fā)泄心理壓力的一種途徑,這種看似是思想品德的問題,多數與學生的心理情緒相關。心理育人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解決了心理健康問題才能更有效地開展德育。
(二)心理育人可保障德育的針對性、有效性
良好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能有效地保障德育的實效。德育是一個結合當代中學生的個性特征,依據德育要求和德育標準,將正確的思想品德傳授給學生的過程。在這個實施過程中,如何將德育由外至內轉化成中學生的需求,就需要心理健康為德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結合中學生的特點,通過心理育人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內心需求,從而讓學生對德育產生認同,進而改善自身的品德。
(三)心理育人可塑造良好心理品質,促進德育目標的實現
心理育人的最終目標是塑造中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以適應外部條件的變化。我國中學德育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理念,針對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采用社會化和個性化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為社會培育人格健全的公民。
三、心理育人融入中學德育的策略
(一)完善德育體系,增強教學目標導向
課程的目標設置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將心理育人融入中學德育需要從課程層面入手。目前中學德育課程體系涵蓋的四個核心素養(yǎng)包括政治認同、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科學精神,對于學生心理成長和個人成長沒有太多的要求。雖然目前大家一致認為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課堂是學校德育的主陣地,但是主體的德育應該包括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所以應該在中學德育體系中納入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德育的教學功能。要增強心理育人必須從教學目標上下功夫,從源頭上將心理育人納入中學德育課程教學。心理健康教育屬于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加大心理育人在教學目標中的比例,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中學德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二)完善心理育人機制,增強德育功能
心理育人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它以心理學、教育學知識為基礎,整合學校多方資源,形成系統(tǒng)性的教育機制。中學可以建立符合自身學校特色的心理健康的教育課堂,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緩解和消除學生的心理問題,有效地將心理育人納入德育課程體系中。此外,學校可以專設心理育人管理部門,建立心理咨詢室。通過一系列特色講座,心理團體輔導,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幫助中學生建立健康人格,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中學德育工作的開展。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文化氛圍,而良好的學習氛圍、文化氛圍又可以影響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中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的,及時的心理危機干預可以有效避免嚴重心理問題的產生,這也進一步促進了中學德育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提升教師心理育人教學素養(yǎng),提高整體德育水平
教師作為心理育人活動的主導者,需要具備良好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能力。較多德育工作者缺乏系統(tǒng)的心理學知識,心理知識的匱乏很難滿足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面對學生出現的各類問題,教師總是從學習態(tài)度、個體能力進行分析,很少從心理健康的角度思考。要在課程中滲入心理育人,教師需要深度把握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征,有針對性地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引領。然而很多教師只是在大學階段或報考教師資格證的時候學習了一些心理學知識,后期進行持續(xù)學習的意識比較淡薄。因此需要在中學管理方面強化心理培訓、心理指導,讓教師意識到心理育人的重要性,同時了解心理育人的必要性,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師心理育人教學素養(yǎng),提高學校整體德育水平。
(四)建立科學化評價系統(tǒng),發(fā)揮以評促教的作用
科學的教學評價可以有效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課程標準中強調多元化的評價模式。德育評價也應順應時勢,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評價,由評價帶動整體教學,弄清楚中學生應具備的心理知識,需要解決哪些心理問題,目前還有什么困惑,進一步將心理育人滲透進德育教學。具體可以通過評價原則、評價模式、評價主體這幾個方面展開。心理育人融入德育教學需要體現尊重的原則。通過量表測評了解學生的心理水平,所測結果應該詢問學生是否愿意公開,并幫助學生進行利弊分析,以免造成二次心理傷害。心理育人融入德育還需要體現發(fā)展性、自然性原則。中學階段正處于青春期,存在心理問題是正常現象,教師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提高德育實效性。
作者:朱琥
- 上一篇:語文教學專業(yè)化研究
- 下一篇:信息技術如何優(yōu)化初中作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