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古裝電視劇傳播研究

時間:2022-03-27 10:51:10

導語:國產古裝電視劇傳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產古裝電視劇傳播研究

【摘要】在21世紀全球化浪潮下,我國綜合國力不斷上升,國際地位隨之提高。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我國文化產品推行“走出去”戰略,在國際市場中傳播,以我國文化發展水平與會發展水平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為目標。因此,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產品對外的傳播效率,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文化影響力尤為重要。電視劇這種藝術形式有著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效果好等優勢,在跨文化傳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選取國產古裝劇《甄嬛傳》的跨文化傳播,探析我國國產古裝電視劇跨文化傳播所遇到的問題,并提出一定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國產古裝電視劇

一我國古裝電視劇的跨文化傳播遇到的挑戰

1.1“文化折扣”現象。文化折扣,亦稱“文化貼現”,它是指因文化背景差異,使得國際市場中的文化產品因不被其他地區受眾認同或理解而導致其價值減少。因我國古裝電視劇跨文化傳播起步較晚,缺乏經驗,文化折扣現象嚴重。即便是創造了較好出口業績的產品,也多集中在東南亞國家,或者被歐美的華人社會所認可,難以進入歐美的主流社會,無法贏得普遍的國際認同。生活常識和生活方式等不同,導致國內觀眾認同的電視劇的風格、價值觀、信仰、歷史、社會制度等,在國外的接受度和認可度有所降低。所以,文化結構差異是導致出現“文化折扣”現象的主要原因。歐美國家憑借著其強大的傳播優勢向他國大量輸出自己的文化價值觀,而對外來文化的傳入則持抵制態度。《甄嬛傳》在美國傳播的最大挑戰就在于此。《甄嬛傳》進軍美國市場面臨的文化折扣問題,具體體現在多個方面。1.1.1翻譯問題。字幕翻譯是否到位直接影響海外觀眾對國產劇內容的理解程度,也影響著國產劇的海外市場拓展。從翻譯學的雙向性上講,漢譯英比英譯漢難度高很多。漢語具有獨特的語法體系、復雜多樣的語義表達、固定深奧的詩詞句法結構,漢譯英難以做到信、達、雅,這就導致了美國觀眾難以理解中國電視劇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使得國產影視作品的文化價值折扣加大。這是很多中國古裝歷史劇在歐美國家難以打開市場的重要原因,也是《甄嬛傳》在美國傳播遇到的關鍵問題。1.1.2播出時長、形態問題。高情境文化和低情境文化是愛德華•霍爾在1976年提出了兩種情境文化論。高情境文化中,信息的發送者和接收者以群體共享的經驗為基礎,相互進行信息交流。而低情境文化以個體即“自我”為基礎,沒有共享共同的經驗。歐美電視劇的敘事方式和中國電視劇有極大的差距,兩者都屬于低情境文化。美國觀眾的觀看習慣和審美需求要求中國電視劇必須進行大幅刪減和改編,而這樣的刪減和改編又會使中國電視劇喪失原有的文化韻味,削弱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傳播力。1.2不同的文化背景導致不同精神需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電視受眾群體在審美愛好、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各有差異,其對電視劇制作風格的要求也千差萬別,因而各國的電視劇各有特色。而要推動國產電視劇實現成功的跨文化傳播就需要了解當地受眾的精神需求、審美傾向等,借鑒當地電視劇的創作風格,學習并吸收其中有益的部分,制作出能夠符合國際受眾喜好又富含中國民族文化色彩的電視劇作品。

二轉變策略2.1堅持藝術創新

文化的核心競爭力源于藝術創新,沒有藝術創新也就沒有了競爭力。往往更具藝術創新性的影視作品能夠符合時代潮流,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從而贏得更多的關注度,擴大海外市場。什么是創新?即電視劇的創作者,不拘泥于現有框架,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出奇制勝,創作出優秀的古裝電視劇作品。2.2政府政策引導和扶持,國家營銷力度加大。當下,中國國產影視作品對外傳播相關政策偏少,缺乏全面系統的政策支持,不利于國產劇對外傳播的順利實現。我國政府應加大文化產業的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支持力度,以增強國產影視劇的國際競爭力。文化背景在客觀上的不同,使得每個國家都有相關的政策來保護本國文化及其產業。這些政策是我國電視劇在對海外進行傳播的阻力,政府可以通過外交活動減少國產影視作品在海外傳播過程中受到的阻力,積極與歐美國家開展文化外交活動,力爭為國產影視作品對外傳播拓寬輸出渠道。2.3滿足海外市場需求。文化交流只有遵循公平、自由的原則,才能超越民族和國界的局限,實現跨文化傳播。中國電視劇要實現跨文化傳播必須尊重文化的平等性,采取相對的本土化策略,在內容和情節設計上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同時充分考慮歐美國家受眾的審美需要和文化要求,并提高制作質量。因而,以出口為目的的國產劇在制作過程中必須對國際市場、外國受眾群體作標準進行相關調查和分析,將滿足受眾群體的需求作為電視劇制作的一個重要目標。國產劇立足國際文化市場的基礎是對我國民族文化的展現,在制作中需要將中國元素、民族文化同國際受眾審美標準、認知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國產劇教育啟發性同娛樂色彩結合到一起,以更加通俗和易于吸收的方式展現出當代中國的全新發展面貌。

作者:蒲承 單位: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