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電視訪談節目節奏
時間:2022-06-27 11:53:20
導語:談論電視訪談節目節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的電視訪談節目和國外的相比較,必須先考慮文化背景差異:電視發達的國家如歐美國家的嘉賓善于語言的表達,能夠很松弛很有感染力地展現語言的魅力,而觀眾又有著傳統的收視習慣,他們的幽默與我們有著絕對的距離。所以我們的節目要做得好看,不使人昏昏欲睡,相比難度要大很多。從審美學來講,有長短、張弛、強弱、松緊變幻產生的節奏感才能刺激人體的信息接收系統,促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可以更好融入主題。所以一檔訪談節目要做得好看,時時處處要有節奏意識。
一、主持人的節奏
主持人在訪談節目中是核心人物,與嘉賓不分仲伯,但主持人是傳播現場的組織者和協調人。在整個節目的過程中主持人就像樂隊的指揮,何時低音回轉、何時高音穿透云霄,高到哪個度低到哪個區域都被他掌控,這個訪談才有亮點、才有生命力與可看性。有些嘉賓就是“悶葫蘆”牌的,他有一肚子的內容,像一本厚厚的字典等待你的打開。如果沒有優秀的主持人去幫助嘉賓打開話匣子,信息就無法傳達出來。比如對王菲的專訪很難做,幾乎所有的問題拋過去都是簡單的一個字或兩個字的回應?!稐顬懺L談錄》曾經做過她的專訪,很難得將她的話匣打開,節目做得順利并且信息飽滿,其中的優勢有這個團隊的品牌效應讓嘉賓的配合度比較高,還有就是主持人在現場能很好地調整王菲的狀態。主持人掌握著王菲所有經歷與細節。她的語言節奏簡潔快速,對王菲的發問似乎有提前知道答案的自信,一旦王菲的狀態有往下沉的時候,她就會拋出王菲感興趣的話題,把她的狀態再調動起來。楊瀾的訪談節目節奏感明快時尚,不拖泥帶水,屬于緊湊知性,冷靜大氣。相比之下,臺灣的《康熙來了》的訪談就顯得娛樂,甚至具體內容還有些“水”的感覺,但是作為一介普通觀眾你更被它的娛樂節奏調足了胃口。比如采訪劉德華的一期節目,是在劉德華隱婚新聞大曝光之后面對媒體的訪談,很微妙的階段極其容易將節目做得拘謹無聊。但是小S在節目中完全發揮她的娛樂精神,先是熱烈地與天王共舞,再在大咧咧的節目氛圍中拋出問題。兩個主持人一冷一熱,節目節奏一緊一松,快板慢板交疊出現,場面熱鬧,嘉賓松弛,信息豐富,可看性極強。訪談節目對內地的電視人來講考驗很大,因為文化背景的原因我們的嘉賓都比較內斂,所以現場完全要看主持人如何發揮作用,帶動嘉賓做出節目的節奏感來?,F在不少主持人重視語音語調和肢體的節奏感。像小S的肢體語言非常豐富,發展了語言的靜態信息,引起觀眾視覺和聽覺上的注意。另外她很懂得把握傾聽的節奏。長久地傾聽而不介入,只是嘉賓的冗長表述會使節目出現疲憊;同樣頻繁地打斷也會讓節目支離破碎,信息不連貫。所以恰到好處地說些“廢話”可以調整節目的氣場。這種“廢話”在傳播學中有一個相應的概念叫冗余信息,即信息中包含的、不影響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選擇的那一部分。人們進行傳播的時候,所發出的信息并不是徹底精練的,它包含一部分重復的、使整個信息更完整的、更利于傳播的內容。為什么港臺訪談有些“水”但又不失可看性,就是善于在傾聽過程中適度地置放冗余信息,可以間隔單一的語言表述形式,同時也可以通過它來加強訪談主題的效果,能有效地傳播實際內容,是一種很好的修辭手法。所以訪談中有意義的“廢話”是絕對不能丟棄的,廢話不廢,也能拉起節目的節奏感!
二、內容本身的節奏
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在制作時首先是孕育劇本,一檔好看的節目也基本是這個狀況。從內容出發,內部節奏感的建立比一個優秀的主持人更為重要。
1.內容設計要有層次感一期訪談節目要傳遞給觀眾什么,編導首先要有很清晰的主題意識??墒枪澞烤帉Ы洺m結取什么、舍什么。有些時候恨不得將整個錄制內容都用上去,結果是節目信息過多過平,可看度反而缺失。節目只有合理地收放,大膽地取舍才會產生節奏的韻律。一句話帶過門的絕不贅語,需要加強效果的一定要來回張揚。做訪談節目有時候不可能像講一個完整的故事,前后都充滿故事邏輯,但也不是一馬平川地跑過。比如王志的《面對面》節目非常好看,富有張弛感。節目中主持人有時會在嘉賓表述后緊接著反問、追問,于是主賓開始就這個“問題”再過招,這個段落就顯得很有層次感,信息也密集扎實,觀眾可以更清晰、深刻地體會到被訪者的內心、事件的真相。所以節目在內容架構上一定不能平均比例,否則如同坐在時速單一的列車上,觀眾會昏昏欲睡,信息表現的單薄,節目沒有活力。
2.信息表現要有立體感訪談節目可以利用嘉賓較長時間的語言表述來傳播更加真實的信息。但是電視是以視覺為主要特點的媒介,單一的你問我答形式也會產生收視疲勞,尤其是一些專業性很強的訪談。傳播學者尹鴻在《媒介競爭與電視傳播觀念的嬗變》中提出,媒介之間的信息競爭“除了比信息傳播的時效性、信息傳播的現場性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比對信息的處理能力或者說是再加工能力?!笨梢?,信息的傳播到達狀況怎樣完全取決于表現手法。電視是最能展現信息立體化的媒介,如現在的健康節目,很多打破了傳統的健康答問形式,設計了嘉賓+主持人+現場觀眾等多方信息場。北京衛視的《養生堂》欄目,現場主持人與嘉賓之間的信息交流偏向理論普及,但是接著與觀眾的互動環節可以將生硬的理論落到生活的實處。觀眾接收信息同時也反饋信息,主持人在嘉賓及觀眾之間互動,節目的展現力就很有彈性,不僵硬,不同信息場發出更豐富的內容,使節目充滿生機和表現力。再者信息傳播過程中有比例地增加有效的場外元素,如相關的圖片、模型、資料片或者外景等視頻內容。這既可以改善電視傳播的節奏,豐富畫面增加內容的形象性,還可以起到語言符號之外的補充作用,給主題錦上添花。
三、其他元素的節奏鏡頭
節奏分內部節奏和外部節奏。內部節奏是一種感覺,外部節奏則是鏡頭運動和鏡頭轉換頻率產生的節奏。電視作為視聽藝術必須講究畫面的表現力。比如根據節目的內容節奏巧妙設計景別、角度以及鏡頭的停留長度來表現變化。當被訪者憂慮的敘述配合緩慢的鏡頭運動,特殊的情感表述配有鏡頭的特別運用,自然就能帶出觀眾情緒的呼應。訪談節目中如果鏡頭一味固定勢必影響觀眾的情緒,推拉搖移其實既是視覺的調劑同時也體現了內容細節的節奏。音樂。訪談節目中是否要添加音樂?現場是否需要安排小樂隊?這個問題有些爭議。有些人認為訪談是一個相對來講比較靜態,以現場挖掘、傳遞信息為目的的節目形態,過多地介入元素會干擾嘉賓的狀態。所以樂隊的添加可能會破壞氣氛的靜謐,使被訪者的心情不能沉靜下來。確實我們應該理解被訪者的心情,交流環境的變化的確會使其受到影響。但是我們還要考慮電視信息的終端到達意義。電視是為電視機前的觀眾服務,訪談現場只是一個信息場。編導如果用好音樂的功能,不僅不會影響嘉賓的發揮而且能夠用現場音樂把節目氣氛推到理想之處。后期制作時配合畫面解說的音樂,也可以幫助觀眾提升收看情緒,保障觀眾在收看時保持較高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心理感覺時間變短,心理節奏加快。后期。訪談節目的制作百分之七八十依賴現場的錄制,另外的出彩完全要看后期的制作——“剪輯臺上出節奏”,剪輯是節奏的最后表現者。我們可以根據現場錄制的情況進行內容的微調,也可以重新堆砌。其實要做出訪談節目的節奏感,后期階段應該有一個表述形式多樣化的概念,節目不應僅是現場素材合著播出時間長度而簡單地編輯。有些信息零碎但又有必要和意義的時候,編導必須將其精心整合,可以畫外音的形式加以輔助闡述,這既豐富了信息又深化了主題,而且對觀眾的收視情緒也是一種良好的調劑。后期中還有諸如配音、字幕等一些細節,重視每一個細節,將這些細節有機的整合、運用就能產生良好的節目節奏,節奏能夠給整個具體作品創造統一的審美氛圍。電視訪談節目近年來沒有前幾年那樣火熱,說明電視人理智了。但是作為一種節目形態,訪談節目有它獨特的魅力。未來我們應該學會在自己的語境中準確把握節目的節奏特點——合理的張弛,準確收放,巧妙的揚抑,將節目做得流暢而富有生機。
- 上一篇:談論廣電宣教檔案管理
- 下一篇:衛生局人員管理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