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據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6 04:20:00
導語:票據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我國票據法只用了一個條文(第五條)規定了票據。在學者們論述票據法具體制度時,也很少有人對票據問題做深入闡述。其實,這一貌似簡單的問題背后蘊涵著深厚的民法理論與商法技術問題。尤其是無權的不同情形中,法律的天平始終在被人與善意持票人之間搖擺。票據是文義性證券,在很大程度上,票面記載決定了票據權利和責任。但在票據問題上,票據的文義性受到了挑戰,因為有權無權是不能從票面上體現出來的。因此,如何在票據的形式要件與實質要件之間找到平衡點是本文試圖論證的問題。關鍵詞:票據行為票據票據無權票據責任
由于票據附隨于日益廣泛且復雜的貿易關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票據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跨越一個市、一個省乃至一國界。因此,票據當事人實施的票據活動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來自制度、時間、空間、精力和能力這幾個要素的制約,從而使自己的票據活動能力及市場活動能力大大受損。而承認票據關系則可以補充和延伸委托人的票據活動效力。有鑒于此,各國票據行為法均允許票據關系之存在。
票據行為的簡稱為票據,指的是有權實施某種票據行為的人由于某種原因不能或不愿親自實施該票據行為,而由他人代為實施的一種票據法律制度。票據為法律行為,是人為本人即被人的利益而為的意思表示。民法對采取表示主義,即須以本人名義為之。而票據法對票據進一步采取證券表示主義。未在票據上記載關系的,不發生票據的效力,僅發生人本身的票據行為的效力。然而,票據法更加注意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市場交易利益,更加注意從票據本身的特點出發,即票據文義性和要式性出發,從票據本身的記載入手,賦予簽章人一定的權利和要求其履行一定的義務。因此,相對于普通民事來說,票據有特殊之處。
一、票據有權的要件
(一)形式要件
我國《票據法》第五條第一款規定:“票據當事人可以委托其人在票據上簽章并應當在票據上表明關系。”依此規定,票據有權的成立應具備以下形式要件:
1、應載明本人于票據。票據屬法律行為,應符合法律行為中關于的一般規定,即人應以本人的名義實施有關票據行為,因此,人只有將本人的姓名或名稱明確載明于票據,才能使有關票據行為引起的權利義務直接歸屬于本人。如果人以口頭或票據以外的書面形式表明其以本人的名義實施有關票據行為,而沒有將本人的姓名或名稱記載于票據,就不能構成票據行為的。將本人的姓名或名稱載明于票據,該行為應由人所為,還是由本人親自將姓名或名稱載明于票據,我國票據法沒有明文規定,學者們意見不一。有的學者認為,在票據上必須有本人的簽名。筆者對此觀點不敢茍同。如果票據上本人的名稱或姓名須由本人親自記載的話,就不需要票據這一制度了。因為既然本人可以親自實施票據行為,則人的設置也就成了畫蛇添足之舉。因此,只要人在票據上表明被人名義即可,無需實施加蓋被人公章、簽名等行為。大陸法系將劃分為直接和間接,劃分二者的標準即是是否以被人的“名義”而為行為。英美法系將分為公開本人身份的(包括顯名、隱名)和不公開本人身份的。但在票據中兩大法系均不承認間接和不公開本人身份的,即都要求披露直接關系中被人的姓名或名稱。就此意義上說,票據法上實行的是“嚴格顯名主義”。票據雖是的一種,具有一般民事的共同特征,但是由于票據注重流通性,側重保護持票人的權利以維護交易安全,因此票據與一般的民事又有一些區別。其中最主要的是民事以顯名主義為原則,但是隱名形式也適度存在,而票據實行嚴格的顯名主義,人在實施行為時必須通過票據記載明確告知第三人。
2、應將授權的意思記載于票據。將為本人的意思記載于票據上,還有另一要求,即明確性。如果從票面上無法推知人是為本人在從事行為,則后果由人自負。關于該項記載的方式,各國票據法理論和實踐都沒有明確的規定,一般認為并不一定要求記載“人”字樣,只要有依一般的票據交易習慣足以認定人是以本人名義實施有關票據行為的記載即可視為有效的記載。如人只載明了為某人的監護人并依法簽名于票據或依據票據上其他記載事項可以推定很顯然存在代某人實施票據行為的關系。又如依商業習慣,除在票據上蓋公司章外,通常只要蓋人或經理人個人的私章,而無須再表明的意旨或其職銜,即可依社會通常觀念,而認為人或代表人是公司為票據行為,而由公司負票據責任。
3、人應簽章于票據。票據行為以行為人簽章于票據為其絕對的成立要件之一。票據行為屬于票據法的特殊規定,但是關于票據行為的構成要件的規定同樣適用于票據,故人應在票據上簽章,欠缺簽章的行為無效。僅由人記載本人姓名而蓋本人印章,而未記載意旨與人名章的,稱為“票據行為之代行”。
(二)實質要件
除上述形式要件外,有權還需具備實質要件――人具有權。判斷票據為無權還是有權的標準即為人是否具有權。
依上述要件成立的票據行為將發生票據法上的效力,即發生票據法上的約束力或強制力,即行為的權利義務后果由被人承擔。也就是說,這種情況下第三人即可直接向被人主張票據法上的權利義務,被人不得予以抗辯。
二、票據無權存在之問題分析
相對于有權,無權的問題更為復雜。票據無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無權是指人在本人沒有授予權或權終止后所實施的活動。廣義無權除包括狹義無權外,還包括越權及表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無權的范圍更為廣泛,本人為虛構之人、因權無真實來源,可以成立無權;人無行為能力,無法履行之責,也可以成立無權。從這個意義上講,無權應包括一切權不存在或不能證明其存在的情形。
(一)狹義無權。
相對于有權,狹義無權實質構成要件是人欠缺權,并且第三人沒有正當理由相信人具有權,否則構成表見,不屬狹義無權情形。狹義無權存在以下問題值得考量:
1、人有無權的舉證責任承擔
人有無權是應由人還是第三人負舉證責任,這是狹義無權中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國票據法對這個問題沒有作出明文規定。理論界提出了兩種舉證責任歸屬的主張。一種是以民法的誰主張誰舉證原則作為原則,確認由追究無權人法律責任的持票人負舉證責任。另一種是將舉證責任歸結于人自己。如果人不能提出證據證明自己擁有相應的權,法律推定其為無權人。筆者認為,第二種主張更加符合票據問題的實質。票據是流通證券,流通意味著票據必然經歷無數次的轉手。對最后的票據持票人來說,要舉證證明一個也許根本就不曾熟悉的票據人有無權,既缺乏可能,也缺乏必要的取證手段,這顯然是不公平的。將舉證責任倒置于人,正是從有利于保護持票人權益的角度出發的,也更能促進票據的流通。因此,第三人不必承擔舉證證明人有無權的責任。
第三人不負擔舉證責任,但與人從事法律行為的直接第三人負有審查人提供的證據的義務。在民事關系中,第三人本來是沒有義務審查本人與人之間的權限的,該權限屬的內部關系。人在與直接第三人進行法律行為時,人負有舉證責任,證明其具有權,同時,直接第三人可以借助人提供的證據來審查人是否真正具有權。也就是說,人的義務是舉證證明自己具有權,而第三人的義務是審查人提供的證據。如果第三人從人提供的證據表面上有理由相信人具有權,或者本人的行為足以令第三人相信人具有權,那么,則成立表見。在此,第三人已正當履行了其應盡的義務,是善意無過失的。如果通過審查,第三人沒有正當理由相信人具有權,而又與第三人從事了行為,則可以推定第三人是有過失的。在票據法上,人與直接第三人的關系也類似于普通民事中人與第三人的關系。即在無權場合,如果直接第三人通過人提供的票面以外的證據不能證明行為構成表見而又與人從事了票據行為時,可以推定直接第三人具有過失。因此,在票據關系中,不能僅從票據的文義性考察權限的有無,必須借助于票面以外的證據,因此,票據的文義性不是絕對的,在此受到挑戰。如果堅持票據的絕對文義原則,即直接第三人僅可以根據票據表面的記載情況來判斷人是否有權的話,那么凡是人在票面上記載被人的名字,表明意旨,自己簽名的,第三人都可以認為人的行為為有權,那么所有的行為都將成為有權,在此談票據也就毫無意義。
2、追認制度的選擇
所謂追認,是指本人對無權行為在事后予以承認的一種單方意思表示。一旦作出承認,在性質上視為補授權,從而使無權具有與有權一樣的法律效果。日內瓦統一匯票本票法和我國票據法都沒有規定被人的追認權。我國《民法通則》第六十六條規定,無權行為只有經過本人追認才能使本人承擔民事責任。依此規定,民事一般中的無權,在被人未予表示是否追認之前,行為的有效無效處于不確定狀態,由何人負責也處于不確定狀態。如果將此種追認制度適用于票據,有可能使行為的效力處于待定的狀態,對票據的流通安全不利。而且,該方法本身也存在問題。票據法律關系不同于民事法律關系。票據以文義為準在市場上流通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交易安全、順利、便捷、及時,如果授予被人追認權,無疑加重了持票人的交易風險,更不利于票據流通。因此,我國票據法未規定被人的追認權。
然而,無權未必總對本人不利,追認制度正是給了他們一個親自選擇判斷的機會。在英美國家的票據法上,不要說是越權或無權,就是票據偽造,也是可以通過被人追認產生票據效力的。《美國法重述》第82條所評論的法律確定追認制度的理論基礎就是實用主義。“追認有利于彌補人權限上的微小瑕疵,把一些有關細節、末節上的風險減小到最小限度,有益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流轉的效率。”
綜上所述,無權行為適用被人追認制度與否只是立法選擇問題。在一國保障票據流通的相關配套制度已臻完善的前提下,采用追認制度并無不妥。筆者認為,運用追認制度可參考以下設計模式:持票人有權向無權人直接主張權利,但如果被人對無權人的行為予以追認,持票人應當有權進行選擇或繼續向無權人進行追索或轉而向被人進行追索。這樣設定,把主動權交給了持票人。持票人所擁有的只有權利,沒有義務,不會因為被人的追認損及持票人的利益。我國臺灣學者認為,票據行為之,可以因本人承認而生效力,但本人未承認時,則由該人自負票據上之責任,(臺灣“票據法”第十條第一款),以免損害賠償之輾轉周折,妨礙票據之流通。
3、其他問題
筆者認為,須對狹義無權的以下幾個問題予以澄清:
問題1:按照我國票據法的規定,票據無權的法律后果由人承擔。但法律沒有區分人在與直接第三人與間接第三人分別從事法律行為時所承擔的后果。正如上文所述,在與人從事法律行為時,直接第三人往往具有過失,因此,這時的第三人是不能向無過失的被人主張任何權利的,否則被人可進行抗辯。第三人只能向人主張票據責任。這時的票據責任由無權人承擔不成問題。在間接第三人存在的場合,由于間接第三人無義務審查人有無權,因此,可推定此時的第三人是善意無過失的。其實這里的票據無權的法律后果與票據有權的法律后果存在矛盾:在票據流通過程中,如果是有權的話,第三人可直接要求本人承擔票據責任,而在無權場合,第三人在向本人主張權利時,本人可進行抗辯,因為本人無過失。但是在票據流通過程中,票據的文義決定第三人是無法判斷人有無權的,即第三人在與人從事票據行為時無法預期將來是否會被本人拒絕。因此,從保護善意第三人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在有權或無權場合,本人都不應該拒絕第三人的主張。因為,第三人是善意無過失的。但是在無權場合,恰恰本人也是無過失的,在本人未追認情況下,要求本人來承擔無權的責任也是不公平的。在這種情況下,法律面臨尷尬的處境,是保護本人的利益還是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如果嚴格遵從票據形式的話,應該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而在票據問題上,是不能只從票據的形式來解決問題的,因為票據的有權、無權本身就是的實質要件問題,是從票面上觀察不到的。因此,從民事責任的最終歸屬來講,法律規定由無權人來承擔票據責任,而不是由本人來承擔票據責任。此種責任源于法律的強行規定,具有懲罰無權人的目的和性質。
問題2:有的學者認為,由人來承擔責任,是因為人已在票據上簽章,按照票據法理論,在票據上簽章的人應對票據行為負責。筆者認為,人在票據上簽章并不是其承擔責任的原因。正如前文所述,法律要求其承擔責任的原因是源于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是對人行為的懲罰。人的簽章與其他票據當事人如背書人或保證人簽章的意義不同,其他票據當事人簽章是為了對其從事的背書、保證行為負責,而人在此處簽章并不是為了對其從事的“票據行為”負責,而是對其從事的“民事行為”負責,即對票據上記載事項負責,人的行為本身是民事行為,而非票據行為。即人之簽章僅就行為負責,并不負擔票據行為的責任。
問題3:此處之法律后果并不是指票據無效的法律后果。在民法上,無權的行為本身是效力待定的,如果本人不追認,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人承擔。在票據法上,無權行為相對于本人來說是無效的,但人在票據上簽章的行為是有效的,票據本身也是有效的,該法律后果由人承擔。“票據無權僅表現為行為對被人不發生責任,而并不意味著行為本身無效,由此所產生的票據責任應由實施簽名行為的人直接承擔。”人在承擔票據責任時,取得與本人相同的權利和義務。本人所主張的抗辯,人也可主張。日本《匯票本票法》第八條規定,無權者作為人于匯票上簽名時,應自負匯票義務,該簽名人付款后,與本人有同一權利。德國《票據法》第八條也規定,任何人未經授權而作為他人的人以本人的名義在匯票上簽名,一切匯票責任由其本人承擔,如該人承擔匯票責任后,其所擁有的權利與人擁有的權利同。而被人對該行為不負責任,對持票人的要求可主張對物之抗辯。
(二)越權
越權是指人超越權而為的活動。就其形態而言,有增加票據金額、提早到期日、記載不方便的付款地等足以使本人票據債務增加的行為。一般認為,提早到期日、記載不方便的付款地,本人仍應負責,本人只能行使對人的抗辯,而不能行使對物的抗辯。本人只能向有實質原因關系的交易相對人主張此類越權抗辯,減輕自己的票據責任。而對于善意受讓人而言,只能依票據所載文義履行票據債務。我國票據法沒有對以上情形分別做出規定。下文即對此作一分析:
1、關于對記載票據金額的越權。
票據上記載票據金額的越權,通常是指增加票據金額。票據金額是票據的絕對必要記載事項,不記載票據金額的票據無效。人增加票據金額是指在票據的初次記載上將應記載的金額數額變大。例如,甲委托乙簽發一張金額為3萬元的匯票,乙卻簽發了一張5萬元的匯票。“人增加票據金額”不等于“更改票據金額”。為什么區分“增加票據金額”和“更改票據金額”呢?我國《票據法》第九條規定:“票據金額、日期、收款人名稱不得更改,更改的票據無效。”任何持票人對票據形式的變更均可以進行物的抗辯,不受限制票據抗辯的規定。因此,更改票據金額的結果是該票據無效;增加票據金額的結果并不會使票據無效,票據在形式外觀上仍是有效的。至于票據責任如何承擔則是另一問題。
人超越權限,必然要承擔票據法上的責任。但人的責任范圍如何確定,學術界有不同的觀點,概括起來說有金額責任說、越權部分說(又稱部分責任說)、和本人無責任說。“金額責任說”認為,越權人應對票據記載的金額承擔責任,同時本人即被人應對人權限范圍內的金額承擔連帶責任。“部分責任說”認為,對越權行為應劃分越權人和本人即被人的責任范圍。前者就其授權范圍內的金額負擔票據責任,后者則只就其越權部分的金額負擔票據責任。“本人無責任說”認為,人超越權的場合,應視為人自己的票據行為,本人即被人無需再負擔票據上的責任。我國《票據法》第五條第二款規定,人超越權限的,應當就其超越權限的部分承擔票據責任。票據法并未詳細規定越權的事項和越權的后果。我國臺灣“票據法”也規定人只需對越權部分負責。可見,我國票據法采用的是部分責任說。日內瓦《統一匯票本票法》第八條規定:“無權而以人名義簽名于匯票者,應自負匯票上之責任。無權人履行付款責任時取得與本人同一之權利。此項規定準用于逾越權限之人。”很難說,該法采用何種學說。
實際上,人超越本人授權范圍實施了票據行為,直接第三人往往具有過失(如上文所述),也就是說,該第三人應該能夠判斷出人的哪些行為超越了權限,哪些沒有,而卻沒有盡到合理注意義務去判斷,因此,存在過失。在此情形下,應由人承擔全部票據責任,免除被人的票據責任,直接第三人不能向被人主張票據權利,因為直接第三人存在過失。在承擔了票據責任之后,再由被人承擔人有權范圍的民事責任。被人承擔的是民事責任。而非票據責任。
另一方面,票據不是靜止的書面憑證,流通性是其重要特點。對于流通中的第三人來說(即間接第三人),很難從票據文義上判斷出人的哪些行為沒有超越權,哪些行為超越權。因而“權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人的行為是一次完成的,行為本身不易分割,將分割的風險交于間接第三人,太不公平。因此,部分責任說并不合理。在此情形下,應由人承擔票據責任,被人在授權范圍內的金額承擔連帶責任。因此,對于票據流通中的善意第三人來說,“金額責任說”更合理。
2、法定人的越權。
當被人是自然人時,人超越權,其責任當然由人承擔,但代表法人實施票據行為的法定代表人的越權的責任應該怎樣承擔呢?
筆者認為,法定代表人代表法人所實施的票據行為,嚴格來說,不是票據的行為而是票據的代表行為。從民法一般理論來講,法定代表人代表法人實施法律行為時,其自身的法律人格已被法人的人格所吸收,即法定代表人的行為即為法人的行為,法定代表人超過公司章程規定的范圍而實施的票據行為,即法人的越權行為,應由法人承擔票據責任,越權的法定代表人應按民法上有關濫用權力的規定向法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三)票據表見
在我國民法界,多數學者認為,“因本人的行為造成了足以令人相信某人具有權的外觀,民法上的表見是本人須對之負授權責任的。”我國票據法對表見未作明文規定,各國票據法都沒有對此作出規定,筆者認為,表見應適用于票據法。
表見的成立需具備以下要件:1、人無權。表見屬無權的一種。在無權情形,人無權可表現為人沒有權,權終止或超越權。2、客觀上存在著使第三人相信人有權的事實理由。表見的實質是無權,但之所以發生有權的法律后果的原因是第三人相信人具有權,即第三人在審查人提供的證據時,主觀上沒有過失,已盡到合理審查之義務。為了保護第三人的交易安全,法律天平在此偏向于善意第三人,由被人承擔責任。在我國,多數學者認為表見之所以由被人承擔責任,是因為被人有過失,即是被人的行為令善意第三人相信人具有權。并且列舉了諸種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本人親自以行為向第三人表示將其權授予他人;(2)本人知道他人擅自以本人名義進行行為而沒有作出反對的表示;(3)第三人不知本人已限制或撤銷了人的權,但第三人未得知這一事實,如是因第三人自己的過失造成的,則不包括在內;(4)無票據權而為他人利益實施票據行為,第三人客觀上有相信其權存在的理由,同時,本人又有過錯的,本人也應承擔表見的票據責任。筆者認為,從民法的表見來說,被人的過失不應做為表見的成立要件。實際上,當因雇傭關系、夫妻關系產生的表象使得第三人相信人有權時,本人沒有“過失”。這種情況下,即使善意第三人理由充分,本人也絕對不承擔責任,這既不公平也不利于保護交易安全。3、第三人在主觀上屬善意。從以上表見情形可以推知被人的過失。要么是被人沒有通知第三人,以往授權不嚴格,對人的行為沒有及時制止等。從表見的諸種情形中不難看出,票據表見的成立也不能僅僅依賴票面的記載。第三人可依據票據記載以外的證據來證明本人的行為足以使其相信人具有權。4、票面形式完整。表見在形式上具備票據有權的形式要件。欠缺的是人無權。
具備以上構成要件的,成立表見,后果直接歸屬于本人,本人承擔票據責任后,再向無權人主張民事責任。在表見中,也應由人承擔舉證責任,由第三人對其提供的證據予以審查。無論是直接第三人還是間接第三人,只要能夠證明人提供的證據足以令其相信人具有權,均成立表見。因此,在表見中,沒有必要區分直接人與間接人。
筆者認為,表見成立后,第三人也可直接要求人承擔責任。在票據無權中,第三人可直接要求人承擔票據責任。票據表見屬于票據無權的一種,適用于以上規定不成問題,即第三人也可以直接要求無權人承擔票據責任,無權人不得以成立表見而主張抗辯。表見制度的核心是為了保護善意持票人的權利,而不在于保護無權人的權利。
三、結論
本文分析了票據無權的幾種情形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在不同情形的中,平衡當事人各方利益,以求法律之公平與公正的方法。無論在狹義無權、越權還是在表見,具體的制度設計是不同的,但都源于統一的法律原則,即在兼顧票據的形式要件與實質要件的同時,更有利地促進票據流通。
- 上一篇:保險專利化研究論文
- 下一篇:金融法制規制趨勢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