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教學反思與重構

時間:2022-12-06 11:00:59

導語:民法教學反思與重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法教學反思與重構

摘要:民法是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基本法律,在深層次上影響著公安執法工作。在民法制典的背景之下,公安院校應當改變長期以來對民法教學的忽視,確立民法在公安教育的重要地位,采用與時俱進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手段,實現符合公安實踐需要的有效民法教學。

關鍵詞:公安院校;民法;教學

民法是至為基本的法律,其核心是保護人民群眾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過往已經明證,唯有建立健全的民事法律制度,才能更好地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國的民法建設歷經波折,終于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民法總則,為形成民法典樹立起統領性的原則和理念。民法建設極大地影響著我國法治社會的進程,亦勢在必然地推動民法教育的進步發展。面對民法制典的重大時刻,公安院校應當藉此反思自身民法教學的得失,重構符合公安實踐需要的民法教學,培養警校學生成為具有民法精神、能夠嚴格依法行政和熱情服務民眾的人民警察。

一、公安院校民法教學的現狀反思

公安院校以培養符合公安工作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為根本目標。公安機關基本的工作內容是刑事執法和行政執法。因此,公安院校的學科建設總是圍繞著培養偵查破案的刑警、管理治安秩序的治安警、管理交通秩序的交通警等的職業能力,法律教學亦是著力于相應的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作為直接執法依據的刑事或行政法律。由于公安執法并不直接適用民法,民法往往被許多公安院校視為法律教學可有可無的部分。這樣的觀念導致公安院校多以簡單的實用主義角度選擇法律教學內容,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為必修課,在法學體系中極其重要的民法被邊緣化,在教學安排上表現為民法設定為選修課,課時量少、內容淺易和資源匱乏。以幾所公安本科院校為例,江西警院偵查學專業不開設民法課,治安學專業開設48個學時的民法;吉林警院僅開設20個學時的民法;遼寧警院和鐵道警院開設32個學時的民法;河南警院認為民法是政法干警招錄體制改革的考試科目,課程的開設應從有利于學生就業的角度考慮,而加大民法的課時比例,開設102個學時的民法。[1]與此相應,公安院校學生難免不受此影響,由于課程的單薄而不重視民法,缺乏民法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民法長期以來被相當一部分公安院校忽視的教學現狀必須予以改變。公安院校以培養警務人才為己任,當然不能以工具運用的角度定位教學,而必須圍繞公正執法的警魂塑造。如果公安教育過于強調公安機關的管理職能,其結果可能導致觀念上忽視公民權利對警察權力的約束。如果公安院校的法律教學完全拘泥于現實考慮,勢必無益于培養具有法治信仰的執法者。法律教育決不能走急功近利的老路,應腳踏實地地將法治理念、法律思想貫穿到法律教育的始終。[2]作為執法者,人民警察當然需要掌握作為執法依據的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更應當理解此類執法依據背后的法治精神。民法之所以被稱為“萬法之母”,是因為現代法律根植于民法深厚的土壤,民法理念深刻地影響著諸多法律并確立私權邊界而阻卻公權侵擾。民法在深層價值上決定著行政執法的合法性,與公安機關法定職責在根本上緊密關聯。公安執法活動的最終目標是代表國家保護公民合法的私權利,其職責是保護公民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3]公安機關履行其職責直接或間接涉及廣泛的民法領域,掌握民法的規范內容和精神實質,有助于人民警察以法治思維實施執法活動,更準確地運用刑法、行政法的具體規定,實現維護社會正義的法定使命。公安院校的民法教學亟待加強,但自身的不足亦要正視并改觀。當前民法教學最大的問題就是受傳統教育“學科本位,知識本位,課堂本位”觀念的影響,存在著重學科完整輕現實需求、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重課堂教學輕現場實踐的弊端。公安教育由于其行業特性,必須始終保持與公安實務的密切聯系,注重公安工作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警察職業能力進行培養。然而,當前公安院校的民法教學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式注重的依然是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側重于民法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以課堂講授為根本授課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公安院校會盡量開展案例討論、直至輔以模擬法庭,相關案例情節往往選用社會事件,雖然對加深學生的知識理解起到一定作用,但由其缺乏公安行業的針對性而使學生無法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形成民法理論知識與公安實戰工作的關聯,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所要從事的公安工作脫節。因此,公安院校的民法教學從理念到手段都應當深刻反思,以脫胎換骨的方式迎接民法典新時期的到來。

二、公安院校民法教學的觀念重塑

(一)確立保障人權的理念。人權保障法治化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目標,最新的進展和成就無疑是被稱為“當代中國新的人權保障書”的民法總則的制定。[4]人民警察要貫徹以人為本、保障人權的法治理念,就必須明確現行法律對人身權利和財產制度的具體規定,增強權利意識和平等意識。貫徹依法治國的國策于教育,公安院校就應當注重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執法觀念,增強學生保障人權的法律意識。公安教育的對象亦即未來的執法者只有深刻領會民法本質,才有可能真正接納民法精神、信仰依法治國。公安院校的民法教學不僅要講解民法條文、傳授民法知識,還應當闡述民法的精神實質、確立保障人權的理念。公安院校應當通過民法教學培養學生自覺尊重公民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公平、公正、公開、合理地履行人民警察的應盡職責,使學生首先明確自己作為公民所享有的法定權利并懂得如何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進而領悟作為法律的執行者應該如何在執法時尊重和維護公民和組織的合法權益。確立保障人權的理念不僅對于公安執法中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民事法律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而且對于人民警察端正執法思想、審慎行使權力、規范執法行為,對于公安執法體現以人為本理念、構建和諧警民關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二)厘清警察權力的界限。公安院校的教學對象具有特殊性,培養的是承擔維護社會穩定、保護公民人身和財產安全并懲治違法犯罪活動的人民警察。人民警察的執法活動應當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相符,但是在執法過程中侵犯民眾權益的現象卻長期并頑固地存在。近年來連續出現警察執法中的典型案例都暴露出警察在執法中無視民法的存在,無限膨脹公權力,跨入不該涉足的公民權利范疇。[5]這主要是因為警察在履行職務的過程中會有牽涉到限制公民人身自由和財產權利的情形,如果在執法過程中沒有深刻領悟和貫徹民法基本理念而對公權力與私權利的界限作出合理界定,就容易演化為超越法律框架的執法違法行為。警察只有知曉當事人享有的權利和自己的職權范圍,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既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又履行自己的法定職權。公安執法工作要維護和諧社會、避免侵犯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就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私權利是警察公權力行使的邊界,自始至終貫徹公民權利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則。公安院校通過民法教學向未來的執法者強化民法理念、強調保護公民權益,使學生了解公民依法享有哪些民事權利,知道公權力的界限在哪里,才能夠達到在執法過程中堅守警察權力界限、理性實施執法行為的效果。(三)提供依法行政的支撐。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關鍵在于實現依法行政。公安行政執法活動的最終目標是代表國家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其職責即是保護公民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警察執法只有深入了解民法的性質、本質,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6]民法知識儲備的缺乏會影響警察在執法過程中對公民合法權益的正確認知,從而可能引發警察介入公民私權領域的執法不當。公安院校的民法教學不僅要注重對于民法知識的把握,更要與公安實踐相結合,與公安日常執法工作中經常遇見的社會問題相結合,為正確運用法律、合理規范執法打好基礎。公安院校的學生是否養成規范的法律思維模式,是否能夠準確運用民法知識解決社會糾紛,對于將來能否勝任執法工作崗位、高質量完成職責任務具有關鍵作用。因此,公安院校加強民法教學,培養學生牢固樹立權利意識、平等意識、人權觀念、誠信原則等民法理念,就能夠為日后職業生涯提供知識儲備和法律支撐,有效規范公安執法行為、防止警務侵權的發生。

三、構建與時俱進的公安院校民法教學

(一)確立課程地位,培養民事法律素養。公安院校教育是培養普通學生成為合格人民警察的關鍵時期,能否幫助學生樹立起法治理念和行為準則,將影響公安隊伍的職業素質。公安院校的法律教育是一種整體性的教育,各門法律課程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系,民法課程在其中占據著重要的基礎性地位。重視和加強民法課程,有利于學生全面掌握法律知識、正確把握刑事案件涉及的民事賠償、治安案件涉及的民事調解等執法內容。無論從培養民警正確執法觀念的角度,還是從全面提高人民警察的法學素養從而指導具體工作的角度看,民法課都應在公安院校課程結構中居于重要地位。[7]公安院校民法教學的既定目標未必需要設立得高大遙遠,只要落實于掌握民法的基本知識,了解現行民法的基本制度,在此基礎上培養初步的運用能力以及法律思維習慣。民法教學的核心在于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培養學生對民事法律規定的透徹理解,提升學生在法律解釋和適用的過程中妥當運用民事法律的能力,為其他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提供必要支撐。因此,公安院校應當高度重視民法教學,確立民法課程的重要地位,從培養法律素養的視角入手,使學員在最初階段就形成較為明晰的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識,為以后的警務實踐提供符合法律要求的基本民法知識保障,使其后的職業生涯能夠體現出應有的社會效益。(二)梳理課程體系,對標公安實戰能力。公安院校的民法教學應當體現警察職業的角度與立場。公安院校所培養的是服務于公安事業的人才,由此決定其民法課程不同于普通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公安院校民法教學要與學生培養目標結合,體現出與公安工作相融合的行業特點,達到民法理論知識與警察職業要求相統一的目標。因此,在課程內容安排上,公安院校的民法教學要改變傳統民法全面展開的教學形式,而根據公安執法實踐需要來設置重點突出、詳略得當、注重運用的課程體系。警察職業教育的本質決定公安院校的民法教學沒有必要在內容上面面俱到,無需過多注重學科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完全可以忽略有關法系背景、學理淵源、歷史沿革、學派分歧之類的理論教學。課程宜定位民法而非民法學,從傳統的重視傳授民法理論知識,轉向以公安實踐中的民法知識需求為導向,注重掌握基本民法知識下警察職業能力的實踐和應用。在搭建民法基本知識體系及脈絡結構的前提下,教學內容結合具體工作要求和實踐中的疑難問題,選取基層警務與市民生活緊密聯接的法律內容,對公安工作所常見的民事糾紛作針對性或代表性重點陳述??傊?,民法教學在整體上要體現人民警察的職業特色、突出公安機關的實務重點,結合公安一線工作實踐的需要來安排設計具體的教學內容,對傳統的學科體系內容進行相應的選取和剪裁,重視將民法知識運用于公安實踐的專業能力訓練,形成符合公安職業需求的科學可行的課程體系。(三)創新教學方法,力求理論與實踐結合。公安院校的民法教學應當緊密聯系公安實踐,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將多種教學方法兼容優化綜合運用,實現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理論教學與業務實踐相結合。首先,在課堂教學環節,講授法依然是明確概念與闡述法條的法律課程所倚重的基本教學方法,但單純運用課堂講授法難以實現理論到實踐的轉化。相對教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案例教學法是行之有效的法學教學方法。公安院校的民法教學采用案例教學法,在教師引導下,學員自主學習,通過對民法案例特別是公安機關日常面臨的民事糾紛實例進行思考、分析和討論,就呈現的法律問題作出判斷,理解和掌握民法精神和規范,并提高實際處理社會問題能力,從而突破傳統教法的局限,實現警察教育所期待的民法知識、執法能力與法律素質的協調發展。其次,在校內實訓層面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亦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形象的場景來確定問題、設置任務,幫助學生選擇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為中心內容,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解決現實問題。[8]公安院校通過在校內專門設置仿真的執法環境,創設民事糾紛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再由教師明確模擬事例的重點、難點問題及其法律依據并作出相應的綜合評價。情境教學法貼近現實,營造出良好的互動氛圍,能夠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模擬事例所涉及的民法知識并提高實際應用能力。最后,公安院校的基層實踐是讓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直接形式,也是富有公安職業特色的教學環節。學生在公安基層的具體崗位上實習見習,通過接觸民事糾紛、參與調解處置,在真實錘煉中學以致用,能夠有效地提高民法知識的運用能力。公安院校的民法教學可以拓寬思路,通過校局合作,設置實習基地成為法律診所,嘗試在基層所隊開展診所式教學,讓學生面對真實的社會問題,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學生運用民事法律知識解決具體個案的實踐能力。(四)改革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隨著互聯網與傳統教育的融合發展,互聯網對教學的優化促進作用越來越明顯。在“互聯網+”時代,公安院校民法教學要順應新形勢,借助互聯網平臺拓展教學空間、提升教學質量,彌補相較于名校名家在師資與智識上的差距?,F實中的民法教學資源特別是優質資源在大學院校間的分布并不均衡,公安院校如果能充分利用互聯網就可以便捷獲取名校名師的教學資源,從而改善自身的民法教學。更為重要的是,互聯網發展所催生的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突破了學習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為公安院校的民法教學創新提供非常有利的條件。在傳統的民法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成為教學的當然主體,往往忽略學生主動學習成長的心理動能,加之民法理論相對抽象、艱深,很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產生畏難情緒。公安院校在民法教學中引進并加強互聯網教學模式,可以擺脫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與研討,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學生探究的需求,增加自主學習的時間,拓寬自主學習的空間,學生學習可由被動變為主動,把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使教與學發生本質性的變革。[9]新型網絡學習模式逐步融入公安院校民法教學,將推動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能根據反饋信息不斷完善習得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不影響公安實務課程的同時拓展出民法學習的空間,進而更好實現民法有效教學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賈建平..公安專業法學課程改革與體系構建——基于對六所警察院校的考察[J].云夢學刊,2015,(5).

[2]劉佳.法律教育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16.

[3]陳永峰.公安執法工作中的民法精神適用[J].河南警察學院學報,2012,(6):59.

[4]李步云.當代中國新的人權保障書[N].人民日報,2017-06-19,(7).

[5]吳道霞.警察執法與公民民事權利保護[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1.

[6]吳道霞.警察執法與公民民事權利保護[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36.

[7]李梅.試論民法在公安院校課程結構中的地位[J].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03,(4):60.

[8]李語湘.公安院校民法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建設[J].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5,(5):108.

[9]胡衛紅.“互聯網+”公安專業教學初探[J].公安教育,2017,(4):64.

作者:金強 單位:上海公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