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農村的法律機制探索

時間:2022-10-11 06:00:27

導語:低碳農村的法律機制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低碳農村的法律機制探索

本文作者:楊曉羅文正工作單位:衡陽師范學院經濟與法律系

低碳農村是指在農業生產、農村建設、農民生活以及農村工業化的過程中實行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發展模式。建設低碳農村是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社會的重要環節。低碳農村的標志是農村的資源、能源消耗和CO2排放處于較低的水平。為此,要求農村居民形成一種低碳生活理念、保持一種低碳的生活方式;要求鄉鎮企業生產方式低碳化,提高企業能源利用率,降低碳的排放量。而要做到這些,就要求政府實行低碳新政,將低碳生產、低碳消費法律化、制度化,為低碳農村建設提供法律制度上的保障。低碳農村建設是節能減排和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載體。以建設“低碳農村”為目標,政府通過制定和實施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引導企業在農村發展綠色產業,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實現經濟高速增長,同時減少資源的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是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湖南省是農業大省,正處在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與農業產業化時期,各級政府及企業有著本能的排碳沖動,所以低碳農村的建設意味著一定程度上生產方式的強制性改變,強制性力量在低碳農村建設的初始階段將起著主要的推動作用,這就需要我們通過法律制度構建的方式對低碳農村建設進行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多部門的系統規制。

1湖南省低碳農村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農業生產污染日趨嚴重

據統計,我國用占世界百分之七的土地養育著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基本解決了十幾億人口的溫飽問題。但中國為此付出了代價:農業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成為農業化學物質污染源。湖南省正處于新型工業化與城鄉一體化加快推進的時期,隨著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急增和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大量的污水和垃圾向河中傾泄,農業種植中農藥和化肥的過量使用,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設施的嚴重不足以及無資金運轉使得環保產業發展“先天不足”,并導致湘資沅澧等湖南省主要河流部分河段水質嚴重污染。

1.2節能減排壓力大

目前,盡管沼氣能源、生物能源、太陽能開始在湖南省少數地區推廣,但是柴薪與煤炭仍然是農民生活的主要能源。柴薪與煤炭的使用不但消耗大量煤炭與木材、影響植樹造林的效果、加劇了水土流失,而且還是農村地區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加上大部分村民的灶不是節能灶,因而廣大農村地區能耗高、浪費大、效率低的問題十分突出。城鎮一般都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與垃圾處理設施,在廣大農村,這一領域仍是空白。農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進了田地、河流溝渠,農民的生活垃圾也缺乏定時、定點的收集,處理方式也是簡單的填埋或焚燒。這些都嚴重影響了農村節能減排的效果。

1.3鄉鎮企業落后淘汰落后產能進展緩慢

生產能力落后是資源能源浪費、環境污染的源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是建設低碳農村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部分鄉鎮(村)在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過程中,由于受政績考核等因素的影響,從沿海引進了大批高能耗、高排放的中小企業,如造紙,冶煉、制革等,導致湖南省淘汰落后產能的任務艱巨,僅淘汰小造紙、小火電工作按計劃進行,其他行業落后產能淘汰進展遲緩,有的淘汰不徹底,一旦市場行情好轉,落后產能很可能死灰復燃,影響了減排任務的順利完成和低碳農村建設進程的推進。

1.4涉農財政投資比例小

由于財政收入偏少,湖南省鼓勵研發、生產和使用節能環保產品以及抑制高耗能、高排放產品的財政稅收政策不完善,導致節能產品的生產大打則扣。此外,財政對農村的投入偏少也是造成目前農村地區節能減排壓力大的重要原因。據統計,2009年湖南省城鎮以上投資占總投資85.66%,農村投資僅占總投資的14.34%。2006~2009年,農業投資占總投資比重不足3%。導致農村地區環保基礎設施的建設、節能環保技術、設備、產品的研發和推廣受到嚴重影響。

1.5建設低碳農村的法規制度不完善

我國的農村環保工作起步較晚,現行的環保法律大多針對城鎮與工業,對農村環境管理與環境污染問題從戰略上重視不夠,由此導致具體的法規很少,目前農村環保基本無法可依,職能部門無法對農村污染進行有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農村污染治理的難度。目前,農村地區清潔生產方面的法規、規章建設水平較低,相關執法力度亟待加強。這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①包括湖南省在內的各省的立法重點放在環境污染防治,對于生態農業、自然資源保護、農業生產廢棄物綜合利用這些方面的立法顯得很薄弱,地方法規與規章鮮有涉及在農村發展循環經濟與再生能源開發的,既有的部分法規規章由于立法理念不夠清晰、導致缺乏可操作性以及對環境執法的指導性;②湖南省2/3的人口是農業人口,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就業壓力逐年增大,部分縣區為了追求GDP,緩解就業壓力,大力推行地方保護主義,致使一些污染排放強度大的小企業不能被關閉,導致環境保護執法困難。

2湖南省建設低碳農村的法治對策

湖南省正處于建設“兩型社會”,快速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關鍵時期,節能減排壓力巨大,低碳農村建設面臨巨大挑戰。雖然近十多年湖南省農村經濟迅猛增長,但是農村土壤污染嚴重、農產品農藥含量超標,工藝落后、污染大、高耗能的鄉鎮企業嚴重污染環境的情況仍未明顯改觀,清潔生產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節能減排任務比任何時期都重,唯有通過法律制度的硬性約束,將節能減排工作納入到法律規制的軌道,才能使低碳農村建設落到實處。

2.1建立基本的規范性文件體系

由于正處于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企業與居民很難通過倫理自覺實施低碳經濟,需要政策與法律規制。政府部門必須以節能減排為出發點,借鑒國外先進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結合湖南省農村經濟的發展現狀,制定有關促進低碳農村建設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文件應明確規定建設低碳農村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具體的行為規則體系及責權利體系;根據已經的能源法律,結合農村地區的資源利用實際,制定相應的實施條例。通過規范性文件的頒布、實施,明確政府、企業、農村居民在推行低碳經濟、建設低碳農村方面的權利、義務和責任,讓市場主體受到責權利體制的硬約束,提高碳排放成本,使環境成本內化,使碳排放成為企業成本的組成部分,成為價格形成的一個要素,從而減少污染物的排放。2.2構建低碳技術資金保障制度建設低碳農村、強力推進節能減排需要加快節能減排相關技術的研發,需要加大對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開發的資金投入。科技的進步和創新,產業結構的升級與換代在建設低碳農村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沼氣能、太陽能在湖南省少部分縣區農村推廣幅度較大,但是從全省范圍看仍未達到普及的程度,節能燈、節能灶、省氣爐還沒有完全進入普通農戶家庭。對農戶采用清潔有機肥進行農業生產進行資金鼓勵還未形成具體的制度。對農村污水治理、廢氣治理、垃圾治理也沒有在規章制度上形成具體的規制辦法。因此,湖南省應頒布規范性文件,構建具體可行的涉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綠色產品”采購制度、“綠色產業”擔保制度、稅收制度,為農村節能減排相關技術研發提供制度性的資金保障,為可再生能源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強勁動力,為清潔能源的生產提供資金支持。

2.3完善節能減排的執法體系

由于不合理的政績考核觀,一些鎮村大量建設能耗高、污染重的短平快項目。部分企業為了逃避執法將生產場所開在了遠離城區的山區及水源保護區,排放大量的有害廢氣、廢水嚴重影響了農產品質量和農民的健康。頻頻出現的小冶煉廠、小煤窯、小造紙廠被關閉后死灰復燃的事件告訴我們,如果不解決“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建設低碳農村壓力巨大。為此,我們應健全執法監督體系,改變以往“運動戰”式的執法方式,使執法成為常態化、專業化、制度化、法律化。環保執法部門要依法加大執法檢查力度,查處一批嚴重違反節能和環保法律法規的典型案件,要對市場主體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生產“三高”產品的行為要依法進行查處;要對林區居民違反規定砍伐林木、捕殺野生動物的行為進行查處。

2.4整合執法資源,提升執法效率

推進低碳農村建設,除了要完善立法,還需要加強執法。以過去執法過程中,為了平衡協調各執法機關的權力,政府將本應該集中的權力分散到各個執法部門,結果導致各執法部門遇到利益蜂擁而上,碰上責任避之不及,執法權沒有真正發揮應有的效果。中部地區最近幾年頻頻出現的礦山安全事故就是明證。為此,需要成立一個專門機構,統一環保、安監、工商、農業等執法部門的職能,統合行政資源,形成合力,推進低碳農村建設。改革用人制度,選拔政治思想過硬、專業知識豐富的人才到執法部門。政府還應加大執法部門的硬件建設力度,在執法部門配置先進的檢測設備,大力提升執法效率。

2.5加大對破壞環境相關主體的刑罰處罰力度

少數企業之所以置公共利益不顧大肆破壞環境與少數行政機關的不作為有關。《刑法》第338條規定:“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后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第402條規定:“行政執法人員徇私舞弊,對依法應當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不移交,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少數環保執法部門為了地方利益、部門利益,明知企業的行為觸犯了刑法此條的規定,仍然以罰款了之。為此,在執法過程中要改變以往“以罰代法”的執法思路,對觸犯刑律的,應堅決移送司法部門處理;司法部門要敢于抗拒地方政府的干擾,對那些大肆排污,觸犯刑律的有關企業、人員進行嚴厲查處;對那些在執法過程中瀆職的執法人員追究刑事責任。

2.6加大環保宣傳力度,貫徹落實低碳消費法律制度

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一次性消費”、高碳消費在某些鄉村開始產生,由此帶來了環境的不堪重負。低碳消費作為與建設低碳農村相適應的消費模式,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應該大力引導與鼓勵。有關部門應該加大環保知識的宣傳教育力度,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和清潔生產意識,并認識到在農村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農村的重要性與緊迫性。隨著家電下鄉制度的推行取得比較明顯的成效,我們應以此為契機,建立綠色產品下鄉制度。通過財政補貼的形式,建立專項資金保障制度,對家電以舊換新,鄉鎮企業、農村居民使用節能產品進行財政補貼,以引導科學消費、低碳消費。

3結語

低碳農村的建設是一項龐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機制、體制的改革,經濟發展方式、生產模式、消費觀念的轉變,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發展模式與建設路徑,不同的省份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其建設方法也不盡相同,這都需要各專業的學者結合國內外的研究成果與實踐進行深入研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盡管國內有少數學者提出了我國發展低碳農村的政策措施,但仍然不夠系統,大多停留在介紹國外建設低碳農村政策措施的階段,沒有形成有效的針對我國農村地區自身狀況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通過法律制度構建方式保障低碳農村發展的研究成果更是鮮見。然而,在低碳經濟的理念下構建相應的法律保障機制,無疑是建設低碳農村這一新的農村發展框架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廣大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制度性保障,更是依法治國理念在經濟建設中的貫徹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