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矛盾的法律化解解析

時間:2022-10-09 04:22:52

導語:社會矛盾的法律化解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矛盾的法律化解解析

本文作者:鐘玉清孟玲菊工作單位:中共承德市委黨校教學科研部法學組河北民族師范學院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驕人業績。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國社會還存在著諸多矛盾,有些矛盾還相當尖銳,我們必須認真面對并加以解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仍然是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在這一矛盾基本面沒有改變的前提下,社會矛盾又呈現出許多具體的類型,比如從矛盾對立雙方亦即主體的角度,將其劃分為干群矛盾、貧富矛盾、城鄉矛盾、區域矛盾、勞資矛盾、其他矛盾,其他矛盾包括諸如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又體現為如下一些特征:主體多元化、客體復雜化、規模群體化、類型多樣化、當事人尋求解決糾紛的方式極端化、矛盾總量擴大化等。多年來,我們一直在積極探索對社會矛盾進行化解的有效途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當前解決社會矛盾的主要機制及其評價

一般認為,“機制”一詞系英語“mechanism”的意譯,指機械的結構及其工作原理。19世紀的一些生物學家在生物學分析中率先引入了“機制”的概念,用以指生命有機體的內部結構及其活動規則。后來,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在各自研究中借用了這一概念,泛指事物的內部結構及其運行規律。于是就產生了諸如“政治機制”、“道德機制”、“法律機制”等。1.政治解決機制。20世紀以來,政治學家開始把“機制”引入政治分析,“政治機制”概念已被政治學家普遍接受。政治機制是一個高度綜合的概念,它既包含靜態結構,又包含動態的程序;既包含內在的關系,又包含外部的形態;既包含顯性的制度,又包含隱性的規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其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既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富有中國特色的實現民族平等、保障少數民族權利的基本政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直接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基于文化傳統、政治體制、法治進程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們的政治制度在很多方面還會受到人治思維、人治文化的影響,這使得我們的政治行為尚不能完全納入法制軌道,基于上述制度而設計出來的社會矛盾化解機制,則很容易在人治的道路上徘徊。2.道德解決機制。道德作用的有效發揮一方面有賴于行為人內心自律,一方面有賴于社會輿論的評價。前者是主動遵守道德,后者是被動遵守道德。比較來說,道德主要是通過前者也就是依靠人們內心的自我強制來實現其社會功能的。長期以來,我們在貫徹“以德治國”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不容否認的成就,比如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和宣傳、通過社會道德楷模的樹立和宣傳等等。但是必須看到的是,道德解紛功能的發揮有賴于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的不斷提高,有賴于行為人的嚴格自律,有賴于法律制度的外在強制作為支撐,道德自己無法承擔起徹底化解社會矛盾的重任,單純的道德說教只能回歸到人治的老路上去。3.法律解決機制。當前我國已經建立起以“三大訴訟法”為基本制度框架,以協商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為基本流程的矛盾化解機制。當然這一機制作用的有效發揮還需要解決很多問題,如何完善這一機制,將在本文第二部分進行闡述。4.關于信訪制度。通俗地講,信訪制度的本質就是信訪人通過一定的方式啟動一個較大權力來糾正一個較小權力的錯誤。信訪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權力系統內部的自我糾偏,其本質仍然是人治的,其價值就在于彌補法律的不足,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當前信訪制度有被主流化的趨勢,信訪制度的被強化,使法律逐漸被邊緣化,于是又回到了人治的老路上了。綜上所述,政治解決機制、道德解決機制、信訪制度三者盡管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因其自身的人治屬性,我們不能無限夸大、強化其解紛功能。依法治國,就是要使法律機制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矛盾面前大顯身手,那么,我們應當如何完善這一機制呢?

二、如何完善化解社會矛盾的法律機制

1.真正樹立“法律至上”的理念。法律至上就是要使法律在所有的社會規則中居于最高的地位,擁有最高的權威,具有最高的效力,在其他社會規則與法律發生沖突時,其他社會規則都必須服從于法律。這里就需要明確兩個問題:(1)“法律至上”的前提是要制定“良法”(或稱善法)。法律并非天生就是善的,法有善惡之分,優劣之別。“有法可依”,更要有“良法”可依。(2)“法律至上”不等于“唯法律論”,更不是“法律萬能論”。社會的健康和諧是由特定社會發展階段的政治、經濟、道德、法律、宗教、風俗習慣等在內的各種社會規則的共同作用的結果。法律至上強調的是法律與其他各種社會規則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相互補充,共同作用,各種社會規則各有領地,各司其職,各行其道,當其他社會規則與法律規則發生沖突時,法律規則具有最高的權威和最高的效力,其他社會規則必須服從于法律規則。可見,①法律至上不是法律在“一個人跳舞”,而是法律與其他規則的“集體舞”,不過是法律為這個“集體舞”劃定了邊界;②法律至上絕不是法律要包打天下,而是說法律不是萬能的,法律也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這里必須指出的是,法律或者法律機制的作用有效發揮會受到其他各種因素尤其是社會政治制度的影響和制約。2.構建以司法為后盾的社會矛盾多元解決機制。如前所述,我國已經確立了以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刑事訴訟為基本程序構架的訴訟制度,同時也確立了和解、調解、仲裁等非訴訟糾紛解決制度,形成了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的糾紛解決的基本流程。但是由于傳統的、觀念的、體制的、立法技術的等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上述糾紛解決機制尚不能完全發揮應有的作用。我們有必要借鑒其他國家的有益做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替代性糾紛解決”(AlternativeDisputeResolution,簡稱ADR)機制的廣泛應用,被認為是西方社會最近數十年最重要的法律發展之一。在后工業化時代的西方社會,傳統的“司法崇拜”觀念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人們試圖以正式司法制度外的糾紛處理來代替法院的處理。以調解型第三者糾紛解決模式為理論原型的“替代性糾紛解決”(ADR)機制應運而生。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必須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抓好誠信道德教育,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第二,進一步完善人民調解制度;第三,加強仲裁機構建設,發揮專業優勢,分流社會糾紛;第四,以行政調解為中心,規范行政權力,確保公權力依法運行;第五,進一步完善信訪制度,規范信訪案件處理程序,維護司法的權威。通過上述機制的建立,經過和解、調解、仲裁層層“過濾”,在糾紛仍然無法解決的時候,訴訟挺身而出,起到“兜底”的作用,使得糾紛在這里得到終局解決,真正體現司法是“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屏障”。3.進一步推進司法改革,治理司法腐敗,提高司法公信力。我國的司法改革是在依法治國進程中不斷推進的偉大工程,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可以說司法改革所涉及的范圍已經遠遠超過了司法的本身,既包括思想觀念層面的,也包括體制機制層面的;既包括法律制度建設層面的,又包括司法行為層面的,涉及的面非常廣。就人民法院系統來說,已經先后頒布了三個改革綱要,分別是《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1999~2003)》、《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2004~2008)》、《人民法院第三個五年改革綱要(2009~2013)》。當前正在實施的第三個改革綱要。司法改革面臨的任務十分繁重,比如人民群眾十分重視的治理司法腐敗的問題、司法公信力不高的問題等等,這些都必須認真下大力氣加以解決。4.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努力將政治行為納入法治軌道。政治與法律都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毋庸置疑,一個社會的政治文化、政治思想、政治制度以及政治運作模式對這個社會的法制建設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應當是努力使政治權力、政治行為等納入法治軌道,也就是實現政治的法治化。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需要長期的努力才有可能實現。具體需要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1)進一步提高黨的建設的科學化水平,依法執政。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一直致力于提高執政的科學化、法治化水平,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為了進一步維護法律的權威,實現依法治國,應當進一步規范執政行為,改進領導方式,真正實現依法執政,科學執政。(2)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須堅持并不斷加以完善。我們必須使人民代表大會真正體現其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地位和作用,使其在國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發揮其應有的權威和職能,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實現依法治國的偉大構想。(3)加強國家機構的法治化建設,尤其法治政府的建設。從國家機構的設置,到職能分工,到權力運行程序以及違法行為的責任追究,都應當納入法制軌道。這里要特別強調政府的法制化建設問題,由于政府在各類國家機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多重身份,政府既是改革的執行者,又是改革的對象,既是改革的制度供給者,又是制度的約束對象,這就必須對政府進行有效的規范,避免改革出現偏差,甚至誤入歧途。(4)進一步加強國家工作人員隊伍建設。好的制度,需要有人來執行,好的機制,需要有人來運轉。加強國家工作人員隊伍建設,是良好的制度和機制得以良性運行的基本保障。要把好招錄人員上的“進口關”、日常工作上的“監督管理關”、違法違紀時的“責任追究關”,確保國家權力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總之,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矛盾,法律絕不能束手無策,無所作為。解決社會矛盾的法律機制的建立及其作用的有效發揮,是一個系統工程,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們黨執政的科學化、法治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隨著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不斷完善,隨著政府法治化建設的不斷推進,隨著國家工作人員隊伍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