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物種入侵的法律調整探索
時間:2022-10-14 06:00:33
導語:外來物種入侵的法律調整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霍原工作單位:哈爾濱醫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系
隨著交通運輸科技水平的提高、國際間交往和貿易的增加以及國際旅游業的興旺,原產于某一自然分布區的物種被有意或無意地引到另一地。有些物種給引進的國家和地區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而有些物種卻又對當地的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伴隨著開放政策的日益深化,我國已經遭受到了外來物種的侵害,“依法治物”將是解決此問題的最佳途徑。
一、外來物種入侵的發生機理和危害
“物種”(Species),簡稱“種”,對這一概念曾經產生過很多種解釋,目前較為公認的定義是:“物種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具有一定的形態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區的生物類群。”[1][2]從生物學的角度上講,“外來物種”是指出現在其自然分布范圍(過去或現在)和分布位置以外(即在原分布范圍以外自然定殖的,或沒有直接或間接引進,或沒有人類活動就不能定殖)的一種物種、亞種或低級分類群,包括這些物種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體。那么,外來物種在什么樣的條件下會形成外來物種入侵(Alienspeciesinvasion)呢?也就是外來物種入侵的發生機理是什么呢?生物學家認為,在物種的形成過程中,各個物種與其周圍環境相互協調、與其天敵相互制約,將各自的種群限制在一定的棲息環境和數量內,從而形成該地區穩定的生態平衡系統。當一個外來物種進入一個新的棲息環境后,如果當地的氣候、水分、土壤、食物及其它傳播條件適宜,再加上缺乏原產地天敵的抑制,那么該外來物種就會在新的環境中大肆繁殖和擴散,形成大面積的單優群落,排斥和危及本地部分物種的生存,給當地的生態系統或景觀造成明顯的影響或損害,威脅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在自然界中,原本有許多屏障可以阻止物種的任意擴散,如大海、冰山、沙漠。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交通工具已經能夠很輕易地將生物帶到世界上的大部分角落,各種天然屏障的作用日趨減弱,越來越多的物種已在輕松地、便捷地跨越各種天然屏障,被有意或無意地“請進來”、“帶進來”或“潛進來”,使得許多國家和地區被這些外來物種帶來的各種環境和社會問題困擾不已。生物學家把這種由于外來物種的存在而使本地物種生存安全受到威脅的現象稱之為“外來物種入侵”或“外來生物入侵”。外來物種借助各種媒介進入非原生地,給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極大的破壞,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其危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生態環境問題。外來入侵物種會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生物污染,使土壤的營養含有量降低,破壞土壤的水分涵養功能。破壞非原生地的生物多樣性,破壞當地植被,導致生態系統單一化,進而破壞當地的自然景觀。同時,外來入侵物種對當地的遺傳多樣性的破壞及威脅是潛在的、長期的、不可逆的,由于外來物種的競爭導致滅絕的本地特有物種根本無法恢復,導致其徹底滅絕。第二,經濟問題。據統計,美國、印度、南非外來生物入侵造成的損失每年分別高達1500億美元、1300億美元和800億美元。[3]而我國僅在2000年,外來入侵物種給中國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1198.76億元,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36%。[4]第三,社會問題。外來入侵物種不但嚴重威脅生態環境,而且危及人類的身體健康。傳染性疾病是外來物種入侵的典型例證,很多新型的傳染病是人們有意或無意引進的動植物傳播的,有些外來物種已經成為了傳染性疾病的病源。
二、外來物種入侵的國際立法框架
(一)國際條約和地區性協議
由于外來物種入侵已經成為國際性的環境問題,憑一個國家的一己之力是無法預防和控制這一問題的,因此,許多國家簽訂國際條約和地區性協議通過法律程序來解決這一難題。《生物多樣性公約》(1992年)[5]是惟一涵蓋了入侵物種涉及所有內容的條約。例如,該公約第8條(h)規定:每一締約國應盡可能并酌情:防止引進、控制或消除那些威脅到生態系統、生境或物種的外來物種。《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96條規定,各國采取所有必要措施預防、減少和控制有意或無意引入外來物種到一個特定的海洋環境,因為這可能導致重大和有害的變化。《國際重要濕地特別是水禽棲息地公約》包含有關入侵物種和濕地的決議。《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非航海用國際水道法公約》、《國際植物保護公約》等國際性條約也都包含調整外來物種的內容。地區性協議包括歐洲和地中海協議、亞洲太平洋協議、太平洋協議、加勒比海協議、北美協議、南美協議和非洲協議。作為多邊貿易體系的WTO通過《實施衛生和植物衛生措施協定》制訂有約束力的原則和規定,要求國家措施盡可能地遵循國際標準,這可應用于所有可能影響國際貿易的衛生和植物檢疫措施。
(二)先進國家的國內立法概況
迄今為止,世界上一些主要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的生態安全都相繼制定了關于預防和控制外來物種入侵的法律、法規。美國在外來物種入侵的立法方面居于世界領先地位,1996年就頒布了《國家入侵物種法》,防范外來水生生物入侵,保護本地水生生物。此外還通過了很多控制外來生物入侵的法律,如《植物檢疫法》、《動物損害控制法》、《聯邦植物害蟲法》、《國家環境政策法》、《瀕危物種保護法》和《聯邦雜草治法》等。新西蘭議會1993年通過了《生物安全法》,要求入境的任何進口植物或者植物產品都要符合相應的健康標準,攜帶外來物種或者外來物種產品入境的必須申報。加拿大2001年召開了外來入侵物種國家研討會,制定外來入侵物種國家計劃,提出國家管理外來入侵物種既要充分考慮環境、經濟、社會文化和道德因素,采取生態手段,又有義務不要出口外來入侵物種。
三、我國外來物種入侵法律調整機制的構建
目前,我國尚無一部專門調整外來物種入侵問題的法律或法規,相關的規定散見于諸如《漁業法》、《對外貿易法》、《貨物進出口管理條例》、《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等法律、法規和政策當中,還沒有形成一整套調整機制,這對于解決此問題是十分不利的。筆者認為,我國外來物種入侵的法律調整機制是指我國法律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實施影響、實現其調整功能的運作機理和運作方式,即生態化的調整機制。結合我國關于此問題的立法實際,借鑒國際和世界先進國家的立法經驗,這一調整機制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風險評價機制
風險評價制度是指對意向中引進的物種進行風險評價,調查該物種的本質和潛在有害影響的大小以及這種損害產生的可能性,以決定能否被引進。應建立綜合性的風險評價機制,對外來物種對社會、經濟、生態的威脅以及引起環境破壞或導致生態系統生態效益損失的風險進行全方位評價等。
(二)引進許可證機制
從外來物種入侵的途徑來看,人為的有意引進在目前仍是主要途徑,所以在風險評價的基礎上,確定外來物種能否被引進的最終決策形式應該是引進許可證制度。所有的有意引進都必須由引進者先提出申請,再由有關部門依法定程序進行審批,意向中的引進只有被證明不可能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造成重大損害才能被批準,只有持有許可證才能進行引進。霍原:外來物種入侵法律調整機制的構建。
(三)檢疫、監測機制
雖然有意引進是外來物種入侵的主要途徑,但隨著貿易量的增長,通過商品上或旅行者身上的寄生蟲以及交通工具或容器中的藏匿物所帶來的無意引進的風險愈來愈高,且這種無意引進具有隱蔽性強、難以預防的特點。所以,必須建立檢疫制度御敵于門外。對逃過了檢疫之門的外來物種和被許可引進的物種及事實上已進入我國的外來物種進行監督,建立起監測、預警制度及快速反映機制,做到打防結合。
(四)協調管理機制
由于物種入侵問題涉及環保、海關、農林等諸多部門,而這些部門在此問題上卻是各司其職,各自為政,缺乏統一的協調管理機制。借鑒國外以及我國在治理其他問題上的先進經驗,結合國情實際,我們國家應當建立起一個以環保部門牽頭,農、林、海關、科技、檢疫等多部門參與的協調管理機制,成立專門委員會管理此問題。
(五)長效問責機制
物種入侵的潛伏性決定:當物種入侵危害后果嚴重時卻由于事隔數年而無法追究當初肇事者,由此所造成的損害最終卻由全社會或無辜者來承擔,這顯然有失公平。因此,必須建立長效問責機制,應該規范所有類型的引進和各相關責任人,規定有關國家工作人員(包括許可證審批、發放、檢疫人員以及物種引進決策者等)的義務和相應責任;對于一些高風險行業的從業人員(如水產養殖、園藝等行業),在許可引進其從事生產時應規定一些強制性措施,如強制保險、繳納押金等。[6]
(六)生態安全教育機制
外來物種入侵的防治工作是全社會的工作,只有公眾廣泛參與,才能有效解決此問題。因此,應當對公眾進行生態安全教育,普及外來物種入侵的防治知識,及時外來入侵物種的相關信息,提高公眾,特別是相關決策者對外來入侵物種的防范意識。綜上所述,對外來物種入侵應在全面、深入認識的基礎上,借鑒世界各國的先進立法經驗,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構建一整套外來物種入侵的法律調整機制,保護本國的生物多樣性,維護國家的生態安全。
- 上一篇:小議社會轉型的法律調整機制
- 下一篇:思想道德的法律調整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