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法制節目發展與創新

時間:2022-05-21 09:36:13

導語:語言法制節目發展與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言法制節目發展與創新

一、新疆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的現實困境

(一)形態固化,模式單一,觀眾流失嚴重。由于法制節目特殊的傳播內容,觀眾易在思維定勢作用下對其產生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少數民族地區節目采編人員更是容易被固有的法制節目形態所束縛,形成固化思維。以新疆電視臺為例,其分別在2003年、2006年開辦了維吾爾語法制節目《公民與法》、哈薩克語法制節目《法制與道德》。兩檔欄目在開辦之初,通過深入淺出的案件分析,觀眾法律知識解答等節目內容,憑借較強的服務性與專業性受到少數民族觀眾的青睞,成為少數民族觀眾中的明星節目。但十多年過去了,兩檔欄目依然停留在主持人+案例故事(法規解讀)+演播室專家評論的報道形式,使得觀眾產生收視疲勞,曾經取得的收視輝煌也一去不返。(二)傳統傳播模式,不適宜信息化時展。近年來,新媒體不斷涌現,傳統媒體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以傳統媒體為主要傳播手段的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同樣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一方面,信息化時代,互聯網傳播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對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傳播渠道造成擠壓;同時觀眾習慣于接受碎片化信息,而當下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以20~30分鐘的專題形式呈現為主,不符合觀眾接受信息的習慣。另一方面,信息化時代,傳播主體也呈現更加多元化,如由新疆依法治區領導小組等政法機關開辦的網站、微信微博“法制新疆”,即可具有新聞價值的法制信息,建立網絡平臺提供普法援助。同時,法律從業者可以通過各類新媒體建立自己的官方賬號對法律熱點進行解讀,普通大眾也能夠憑借自媒體隨時、隨地、隨性地介入公共話題的討論。因此,多元化的傳播主體使得依靠傳統媒體為主要傳播渠道的法制節目在時效性、服務性、互動性上均不占優勢。(三)采編人員法律專業知識缺乏,節目品質難以。滿足觀眾對專業性節目的品質需求根據區域傳播學原理,一般來說,區域電視的發展受限于該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從少數民族地區電視臺發展現狀來看,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法制宣傳、傳播并不理想,這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有一定關系。少數民族地區電視臺事業發展緩慢,廣告經營能力不足,采編人員專業知識缺乏,文化素養有待提高,均導致節目研發能力不足,有限的制作資金難以成就高品質專業性節目。

二、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的發展策略

(一)提升節目的傳播力與公信力。1.提高站位,加強內容建設在新疆,開辦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肩負著推進法治新疆建設,維護社會穩定的媒體重任。節目在選題策劃時,就應該提高站位,圍繞中心,注重內容建設。將法制宣傳與去極端化宣傳相結合,重點做好反恐法、去極端條例宣傳,助推新疆意識形態領域工作形成良好局面。2.堅持服務百姓為宗旨開辦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需要堅持服務性和貼近性,向廣大少數民族觀眾普及法律知識,提高他們的法律認知。維吾爾語法制欄目《公民與法》曾經做過觀眾回訪,其中《一案一解答》小專欄是觀眾最受歡迎的板塊,因為該板塊選取觀眾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糾紛,通過法律專家援助,生動地向觀眾講解法律法規,有效地踐行了“法律普及,服務百姓”的宗旨。節目應當結合新疆實際,結合百姓實際需求進行選題策劃。新疆面臨社會轉型,很多少數民族世居群眾從農村遷往城市,涉及財產繼承、房屋產權等諸多問題,節目應當圍繞發生在少數民族群眾實際生活的熱點問題進行策劃,有針對性地提供法律援助,解決百姓生活問題。此外,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在內容和風格上應該注重接地氣,節目在制作中應該避免說教式宣傳,應該在節目風格和語態腔調上選擇當地少數民族觀眾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得法律宣傳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3.強化節目的權威性權威性是法制節目的先天優勢,一方面傳統媒體法制節目擁有新聞采訪權,是視頻網站和自媒體無法做到的;另一方面傳統媒體法制節目是主流媒體,肩負著黨和政府賦予的輿論監督責任,其影響力不同于其他媒體。正因如此,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在采制中應當維護強化這份權威。欄目組可以與當地政府部門形成密切合作關系,利用豐富的信息資源與行業影響力,充實節目內容,鞏固節目權威性,使之發揮本土政法宣傳主陣地的作用。(二)探索節目發展新模式。1.創新形式,拍攝微電影、欄目劇等如何讓高深難解的法律知識為廣大基層少數民族觀眾所知所用,是很多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編導所思考的問題。鮮活的故事、真實的案例可以讓法制節目更具感染力。欄目組可以將真實案例通過微電影、欄目劇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最大限度地反映真實生活,很好地引起觀眾共鳴。新疆電視臺《百姓故事》、重慶電視臺《拍案說法》均是采用欄目劇形式,以精彩的故事演繹代替專家解讀,受到老百姓的喜愛。相信新疆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以此為借鑒,也會更好地起到基層普法的作用。2.加強平臺建設,增加觀眾互動,擴展傳播渠道近年來,中國傳統媒體運用互聯網思維,通過合作、相融,全力構建適應新時代的傳媒生態圈,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國內不少優秀的法治欄目在全媒體轉型上做過很多有益嘗試,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這些實踐也為新疆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提供了借鑒與思考。一是開辦官方微信微博平臺,增加節目的參與性與互動性。傳統媒體具有單向傳播的屬性,而短平快、碎片化、互動強是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顯著的傳播特性。法制節目開辦官方微博微信賬號,可以通過平臺互動,及時獲取觀眾反饋信息,同觀眾開展廣泛交流,有助于節目提升針對性與服務性。二是電視、網絡、手機多屏傳播,拓展傳播渠道。法制節目可以通過整合電視、網絡、手機等終端進行多屏傳播。目前,維吾爾語《公民與法》、哈薩克語《法制與道德》等欄目均實現了在新疆電視臺虎魚網的視頻點播功能。如果要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欄目可以針對不同終端制作相對應的子欄目。如適應碎片化傳播的微電影、短新聞可通過新媒體終端進行播出。多屏聯動宣傳必然能夠提升欄目的傳播力與影響力。三是線上線下活動同步開展,延伸品牌影響力。創新開展線下活動有助于節目品牌影響力的拓展。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可以按節點如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普法宣傳等,也可以按受眾如社區老人、學校學生等分門別類開展線下活動,開展普法宣傳,提升欄目影響力。只有做好線上線下活動加法,才能鞏固欄目品牌,鞏固法律宣傳輿論陣地。(三)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制作隊伍。開辦優秀的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培養高素質創作團隊是關鍵。第一,團隊成員要具備過硬的政治素質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具有敏銳的政治判斷力,在任何時候都能堅持一位電視工作者應有的職業操守。第二,團隊成員要掌握基本的法制業務理論知識,并能夠熟練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法制節目的質量、文化品位高低,關鍵取決于節目創作者的素質,尤其是節目團隊的政策、法規水平,文化知識的儲備以及對法制精神的理解。少數民族編導只有充分學習理解了國家地方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才能精準翻譯,對少數民族受眾做出準確傳播。第三,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主持人除了具備節目主持人應有的專業素質,還應注重研究節目的話語方式,避免自說自話,通過接地氣的主持方式做好節目向基層少數民族觀眾的普及宣傳。隨著依法治國的不斷推進,以及少數民族地區的不斷發展,少數民族觀眾對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大,對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也充滿期待。只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堅持服務性、貼近性,牢記法制節目宣傳使命,不忘節目開辦初心,相信面對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新媒體時代,新疆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定能煥發新的活力。

作者:趙武軍 郜睿 單位:新疆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