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人才培育法學實踐教學創新

時間:2022-02-24 09:24:00

導語:應用型人才培育法學實踐教學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應用型人才培育法學實踐教學創新

目前,我國法學教育與研究機構的理論性人才的需求趨于相對飽和,而司法實踐和管理類等應用型法律人才在很多地區處于短缺狀態,西部地區的法院、檢察院甚至出現了斷層現象?!胺陕殬I要求具有非常高的專業的甚至是深奧的知識和神秘的職業技術?!盵1]所以,如何開展法學本科教育改革,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法學人才,成為近年來法學理論界研究的熱點問題。

一、我國法學本科教育現狀及缺陷分析

(一)法學本科發展規模空前,法學生源熱進冷出

近十年來,法學一直是熱門專業。中國法學會五屆二次理事會上,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曾憲義教授介紹,在高等院校的各個學科當中,法學屬于超速、超規模發展,從2001年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成立時,全國設有法學本科專業的高等院校292所,到2005年就已發展為559所(注:經與教育部核實,這一數字還不包括獨立院校以及各類法學專科院校),呈躍進式上升趨勢。高校的盲目擴招一方面導致培養出的學生質量受影響,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法學本科畢業生大量過剩,為就業難埋下了隱患。據教育部有關部門調查顯示,近年來法學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一直較低,有的院校只有30%左右。

(二)學生知識體系單一,理論功底薄弱

長期以來,由于受前蘇聯辦學模式的影響,我們對法學教育基本規律的認識不足,專業設置得過窄、過細,課程體系也不夠科學,再加上現在的高等院校學生基本上都是應試教育的“奴隸”,經過四年象牙塔的專業學習,學生也許對法學課程有體系性的了解,但對其他方面的知識涉獵得很少。而我們知道,法學所研究的對象是法律化的社會現象,法律問題通常也是社會問題,往往解決一個法律問題需要多門學科、多種知識基礎。應用型法學人才標準除政治素質合格外,在人才類型上應當是寬口徑、厚基礎、復合型、創新型、高素質,但是我們現在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達到這一標準。

(三)法律人的職業技能訓練極為缺乏

因為期末考試、司法考試、研究生入學考試等是驗證法學本科學生學有所成的最主要的方式,所以,“記”在法學本科四年學習中占據了大量時間,正如澳大利亞教授Crahambroan在談到對中國法學院學生的印象時說,他們的記憶力是超強的,但缺乏分析問題的能力[3]。不得不承認Crahambroan說得沒錯,現今我們所培養的學生沒有多少人能夠撰寫合格的令人放心的法律文書,至于獨立搜集證據的能力、同當事人交談的能力、勸說當事人的斡旋能力等,則更為缺乏。針對這些問題而專門設立的法律診所教育、法律援助也收效不大。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我們的學生畢業后在單位里很難快速、獨立地承擔具體的工作任務。據了解,法學專業學生畢業后到實務部門工作,至少要三、四年以后,才能獨立處理案件、承擔各種法律事務[4],法律組織的職業化和技術化要求立法者、執法者、司法者及律師等法律人員及其組織職業化和技術化,并要求推進法律技術的不斷改進[5],而我們現在的畢業生顯然還達不到這樣的要求。

(四)對新興領域的法律知識了解不多,學習缺少主動性

入世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法律調整對象的擴展,像知識產權、商業談判、企業兼并、證券金融、保險、環境保護、國際貿易等領域的法律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們當前的法學教育更多關注的是傳統立法,加之課時、學分等諸多限制,很多高校對新興領域法律開課不多,即使開課也是少量的選修課,而在“應試教育”大環境下,學生又把主要精力用于背誦老師所傳授的內容上,課余時間應付于英語和各類考試中,對新興領域的法律興趣不大,知之甚少,知識體系傳統而片面,難以適應現實社會需要。

(五)教師隊伍水平有待提高

與教學上重理論、輕實踐有關,法學院的教師基本上也是理論研究出身,大多是碩士、博士畢業后直接執教,以北大法學院為例,老師主要來源于三種渠道:一是北大自己培養的碩士、博士、博士后;二是留學回國人員;三是從其他高校引進的老師。他們在理論研究上都有一定建樹,有的老師對國外法律的了解甚至遠遠超過了對本國法律的了解程度,只是較少接觸甚至從未接觸司法實踐活動。西北政法大學就曾經在模擬法庭活動中出現過“一個法學博士辦不了一起簡單的離婚案件”的尷尬情況。

二、法學本科實踐教學改革思路

(一)明確法學本科實踐教學改革的目標

法學本科實踐教學的改革不是一個簡單增加實務類課程的問題,更不能簡單地否定歷史經驗。法學是一門以職業為導向的學科,這個特點要求我們在本科教育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法律職業能力,即運用法律概念、原理和規則發現法律事實和法律問題,并運用法律思維方式分析法律關系,處理法律問題的技術和能力,為了培養這種技術和能力,必須實施實踐性教學訓練學生在具體案件中學習法律、分析法律、解釋法律和使用法律。

我們認為,法學本科實踐教學改革目標在于:其一是總結一直以來法學本科教育的利弊得失,明確實踐教學的內在機理和現實條件,重塑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地位,為協調實踐教學和課堂教學的關系及法學本科實踐教學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其二是探討新形勢下法學本科教育在實踐教學環節如何充分體現國際視野和學校特色,如何培育學生的個性特征、個人特長和創新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多元化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的需要[6]。

(二)改革傳統的培養計劃

作為合格的法學專業學生,其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縝密的邏輯分析能力、嫻熟的實踐操作能力、嚴謹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靈活的社會交往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是以廣泛的知識儲備為前提的,這就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的培養計劃,增設相關課程,如心理學、談判學、社會學甚至語言學等課程都可以作為本科專業的基礎課程。而且,更重要的是,應當增加實踐性法律課程,如律師訴訟技巧、商務法律實用、非訴處理、談判技巧等等,使課程設置呈現出更多的實務特點。

(三)優化教學方法,改變學生思維習慣與學習習慣

在應試教育環境下,我們的學生早已習慣了填鴨式教學,即便是現在的案例教學,也只有少數同學積極配合老師,成為課堂教學的積極參與者,其他大多數同學是被動參與,而在被動參與下學生很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甚至于緊張或反感。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觀念上,改變傳統的學生被動學習的觀念,加強學生稟賦發展和思維能力的訓練。案例教學先驅者郎代爾相信,案例不是很容易與規則的要求相符合,考慮到沖突的解釋,案例往往也會是錯誤的決定,不值得去進行研究和推敲,但在法學院的老師們看來,這恰恰是案例能夠引起人們關注的原因所在,因為,“我們有沖突的規則和矛盾的價值觀。學生們需要培養某種程度上的應對模糊問題的能力”[7]。筆者認為,課堂上,可以在案例教學的基礎上,適當引入“RolePlay”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學、真實案例演練等等,“教學藝術所需要的也不是別的,只不過是要把時間、科目和方法巧妙的加以安排而已。[8]”

(四)提高師資教學水平

傳統的單調刻板的理論及填鴨式教學法與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的矛盾日益突出,因為現實生活中,純理論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這就要求教師應注意從以下方面提高教學水平:

首先,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如前所述,法律人才的培養需注重其職業技能的訓練,條文的分析必須與事實的認定、人際關系的處理、利益的沖突、特定的文化和道德風尚以及各種社會狀況相聯系,這就要求教師本身既具有扎實的法學理論功底,又要有廣博的社會學、倫理學、經濟學和邏輯學等各方面的知識[9]。

其次,加強實踐經驗的培養。并非所有高校老師都有實踐經驗,這就很難適應培養應用型法學人才的需要。在這一問題上,一方面可以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全國統一司法考試,另一方面,可以由教師所在院(系)與司法實踐部門合作,如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法律援助中心、公證處等,使教師深入到司法部門,更多地接觸司法實踐。在這點上,西北政法大學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2008年,該校就有五位青年教師離開熟悉的講臺,到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人民法院擔任為期一年的法官助理[10]。

(五)建立法學教學實驗室

要保證實踐教學環節的順利進行,設立專門的實踐場所是必需的?,F在,很多學校一般采取校外和校內實踐基地相結合方法,但基本處于經驗摸索階段,而且很多情況下都流于形式,如校外實習由實習基地給學生作實習鑒定,據筆者所了解,基本上我們的學生實習成績都被評定為“優秀”,而實際情況可能并非如此。西北政法大學在這方面積累的經驗同樣值得我們借鑒,其在國內高校中規模最大、種類最全、功能完備的開放式法學綜合性專業教學實驗室———法律實驗實訓中心,學生不出校門就可以旁聽真實的開庭審理、進行模擬審判、接受法律技能培訓。

(六)法學實踐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考

我們認為,應根據法學課程各實踐環節的目的、條件和要求等,按教育規律,在對現有課程進行合理完善的基礎上,還應根據法學專業技能要求增加或更改以下課程:

1.法庭觀摩。觀摩審判是通過實案了解、學習專業知識。觀摩審判把學生置于一種現實審判場景之中,既能觀察法官的審判活動,也能觀察到當事人、律師、證人以及刑事案件公訴人等的訴訟行為,更具有立體性。觀摩審判一般宜選在實體法或程序法課程后進行。專業課教師在開庭結束后應對案件進行必要的評論和引導,防止只觀其形,而未察其實。該課程一般安排在大二第二學期和大三第一學期。

2.法律咨詢。該課程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無償回報社會,為有法律疑難的弱勢公民或者單位提供法律幫助。在咨詢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而且要查閱大量法律條文、司法解釋和相關規定。學生的咨詢意見應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一般安排在大三的第一學期或第二學期。

3.勤工儉學。勤工儉學屬于社會實踐的內容。目前的課程體系中,法學本科的社會實踐環節之一是社會調查,目的是使學生全面了解與法律有關的社會現象,認識社會。而事實上,這一課程大部分學生都是以一篇憑空捏造的“調查報告”結課的,難以從實際意義上起到讓學生“認識社會”的目的。基于此,筆者建議,將社會調查課程更改為勤工儉學,意義有二:首先,勤工儉學相較社會調查來說,讓學生提前走出象牙塔,到社會“大教室”里謀生,讓學生更直觀地認識社會;其次,勤工儉學可以讓大部分養尊處優的學生了解生存的艱辛與不易。

4.其他課程形式。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加入其他形式的教學內容,如:①法學講座。主要是聘請某部門法的專家或辦案經驗豐富的司法工作人員就法律實務中的技巧、方法或常見的問題進行講解,以幫助同學們更好地認識司法實踐。②學術論壇。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論壇活動,討論內容可以為課上所學知識,也可以是學界爭鳴的熱點問題。③法律舞臺劇。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通過各種感官的刺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提高學習效率,強化學習效果[11]。